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黄仁勋称,今年GTC是“AI超级碗”,但人人都能赢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9 23:46
GTC大会核心观点 - 英伟达将2024年GTC大会定位为"AI超级碗" 强调AI技术将惠及所有行业和公司 [5][7] - 公司CEO黄仁勋持续看好算力需求增长 预计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收入2028年达1万亿美元 [9][10] - 公司推出开源软件Nvidia Dynamo和Blackwell芯片 宣称可使DeepSeek R1运行速度提升30倍 [9] 技术路线演进 - AI技术发展路径:从感知AI→生成式AI→推理式AI→物理AI [12][14] - 物理AI将开启机器人技术新时代 能理解三维物理世界的摩擦力、惯性等特性 [14] - 下一代芯片架构路线图:Blackwell Ultra(2025)→Rubin AI(2026)→Rubin Ultra(2027)→Feynman(2028) [16] - Blackwell Ultra算力达GB200的1.5倍 存储速度提升1.5倍 带宽扩大2倍 [18] - Rubin NVL144将搭载HBM4内存 Rubin Ultra算力达GB300的14倍 内存速度提升8倍 [19] 自动驾驶领域布局 - 自动驾驶汽车被视为最大AI机器人产业 公司将推动行业智能化变革 [21] - 推出Drive系列三大计算平台:训练用DGX 模拟用Omniverse/Cosmos 车载计算用AGX [23] - 开发Halos安全系统 对所有代码进行第三方安全评估 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 [24] - 与通用汽车合作开发数字孪生工厂 优化生产流程并训练工业机器人 [31][32] - 与麦格纳合作开发L2+至L4级驾驶方案 计划2025年推出演示平台 [36] 行业合作生态 - 已与丰田、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等主流车企建立合作网络 [29] - 通用汽车将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中整合Drive AGX平台 [34] - 自动驾驶卡车客户Gatik计划2027年商用车型采用英伟达计算平台 [36] - 2024年四大云服务商采购130万片Hopper GPU 2025年将采购360万片Blackwell GPU [19]
奥迪德国将裁员7500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9 20:34
奥迪2024年财报表现 - 2024年销售收入为645.32亿欧元 同比下滑8% [6] - 营业利润39.03亿欧元 同比减少38% 利润率6% [6] - 奥迪品牌经营收益26亿欧元 同比下滑54% 销售回报率4.6% [6] - 利润下滑主因重组费用高 包括关闭布鲁塞尔工厂 [6] 销量与电动化进展 - 2024年全球交付167.12万辆 同比下降11.8% [6] - 纯电动车销量16.93万辆 占比9.4% 略高于2023年的9.3% [6] 成本削减与裁员计划 - 计划到2029年裁减7500个非生产部门岗位 分两阶段实施 [8] - 预计每年节省超10亿欧元成本 管理结构将扁平化为三层 [8] - 员工2023年分红人均8840欧元 2024年分红金额预计更低 [8] 德国本土投资与就业调整 - 将在德国投资80亿欧元推进电动化转型 [8] - 英戈尔施塔特工厂将投产Q3车型 通过"内部回收"新增1000个岗位 [8] - 全球员工总数超87000人 其中54000人在德国 [9] 中国市场战略 - 总部要求转型速度对标"中国速度" [11] - 2025年基于PPC+PPE平台推出5款新车 均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 [11] - 一汽奥迪A5L(PPC平台)和Q6L e-tron(首款PPE车型)将于2025年上市 [11] - 上汽奥迪A5L和纯电B级车将于2024年上市 [11]
鹏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9 20:34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收入达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毛利率为14.3%,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 [5][7] - 全年汽车交付量190068辆,同比增长34.2%,汽车销售收入358.3亿元,同比增长27.9% [7][8] - 净亏损从2023年的103.8亿元收窄44.2%至57.9亿元,2024Q4汽车毛利率回升至10%,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 [5][9] - 服务和其它收入达50.4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与大众集团技术合作收入占比12.3%,该业务毛利率高达57.2% [8] 产品与销量 - MONA M03连续六个月蝉联A级纯电轿车销冠,预计4月累计交付突破10万台,P7+助力公司连续两月登顶新势力销冠 [11][13] - 2025款G6/G9开启交付,起售价分别下调2.31万和1.51万元,标配5C超充和AI智驾,G9顶配降价8.11万元 [15] - 新款G6上市7分钟大订破5000台,G9上市45分钟大订3000台,2025Q1交付指引9.1-9.3万辆,同比增317%-326% [9][15] 技术研发 - 公司宣称与特斯拉是全球唯二能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的纯视觉智驾方案企业 [5][17] - 已训练数百亿参数云端基座模型,利用上亿公里真实数据,计划2024下半年推出L3级软件,2026年量产L4车型 [18] - 2024年研发投入64.6亿元同比增22.4%,将自研图灵芯片并拓展至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8][18] 战略规划 - 目标2024Q4实现单季度盈利,2025年销量翻倍,海外销量计划突破4万台并扩建300+销售网点 [5][18] - 未来产品线将覆盖10-50万元价格带,MONA M03 Max将城区智驾门槛下探至15万元级别 [19] - 提出三条增长曲线:AI+汽车、全球化、人形机器人融合,公司已更名为"小鹏AI汽车公司" [18]
独家:大众推这么多车,是不是撞大运?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7 23:56
大众集团在华新能源战略布局 - 大众集团与上汽集团宣布到2030年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包括2026年起基于CMP平台的2款紧凑级纯电、3款插混、2款增程车型 [5] - 一汽-大众将从2026年起推出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和1款燃油车,到2030年共推出20款全新车型 [5][8] - 捷达品牌将推出首款纯电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下,采用一汽-大众SOA电子电气架构而非大众集团CEA架构 [8][9] 产品平台与技术架构 - 一汽-大众6款纯电车型包括:2款CMP平台A级车、2款未来先进平台B级车、1款MEB平台A级车、1款捷达品牌A级车 [10][14] - 插混车型基于CMP平台开发,增程车型基于未来先进平台,均采用CEA电子电气架构 [10][14] - CMP平台成本比MEB平台低40%,将显著影响终端定价策略 [21] - CEA架构由大众中国研发中心和CARIAD中国联合开发,已实现从A级到B级车的平台扩展 [15] 市场战略与目标 - 大众中国目标2030年获得15%市场份额,年销量达350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目标263-280万辆 [21] - 产品布局覆盖10万元以下至30万元各价格区间,包括纯电、插混和增程全技术路线 [18][19] - 采用多车型组合战略而非依赖单一爆款,以降低风险并实现规模化目标 [21] - 南北大众将保持部分双车战略,但外造型会有明显差异 [21] 合资企业分工 - 大众中国主要依靠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大众安徽作为产品线补充 [22] - 上汽大众合资期限延长至2040年,一汽-大众合约至2041年 [12] - 大众集团向合资公司下放了部分研发权,特别是在插混、增程和捷达品牌产品上 [9] 产品竞争力要素 - 新车型将搭载大众中国最新智舱和智驾技术,接近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18] - 上海车展将展示基于CMP平台的原型车和首款增程车型 [21] - 产品命名策略尚未最终确定,可能沿用ID系列或启用新序列 [22]
丰田将暂缓在欧洲推出小型电动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7 23:56
欧洲小型电动车市场趋势 - 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加速推出售价2万欧元以下的低价电动小型车,以应对中国小型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的竞争[6] - 大众、雷诺、达契亚和雪铁龙已宣布将推出欧洲本土生产的纯电动小型车[6] - 目前欧洲市场两款售价低于2万欧元的小型电动车均为中国进口车型:零跑T03和达契亚Spring[15] 丰田在欧洲市场的策略 - 丰田暂缓在欧洲推出低成本纯电动汽车,认为当前电池成本下难以盈利[6] - 丰田欧洲高管表示2万欧元电动车在便利性、可负担性和实用性方面仍存在不足[7] - 丰田计划今年推出HEV版Aygo X,该车型是唯一未电气化的高销量欧洲车型[11] - 2023年西欧注册的丰田汽车中77%为HEV车型[11] 小型车市场现状 - 2023年欧洲小型车销量下降22%至543784辆[13] - 丰田Aygo X销量增长50%至98723辆,成为该细分市场增幅最大车型[13] - 菲亚特Panda以120135辆销量保持领先,现代i10以69393辆排名第三[13] - 市场下滑原因包括菲亚特停产ICE版500车型(减少41783辆)和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关税(减少38115辆)[13] 竞争对手动态 - 大众计划2027年推出售价2万欧元的ID1,CEO表示虽利润率低但有助于获取新客户[15] - 大众CFO坦言ID1实现正利润将很困难,但可减轻ID2等大型电动车的定价压力[17] - 雪铁龙C3低价版将在斯洛伐克生产,雷诺新一代电动Twingo将于2026年在斯洛文尼亚投产[17] - 比亚迪将于春季在欧洲推出售价"远低于"2万欧元的改款海鸥[17]
卢放:不卷话术卷技术,不追流量追留量,不搞封闭搞合作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6 21:26
撰 文 / 牛跟尚 设 计 / 赵昊然 卢放,很忙! 3月3日,岚图汽车CEO卢放,与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在武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 能驾驶、AI座舱、企业数字化创新等核心场景深度合作。 3月11日,卢放出席岚图汽车向哥斯达黎加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交付全新岚图梦想家的交车仪式,该 车用作使馆官方指定工作用车。他表示,2025年岚图汽车会投入更多精力开拓拉美地区市场。 3月13日,卢放分享其在对话直播节目的切片视频,强调负责任的汽车企业应明确智驾能力边界, 让用户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要被误导。 2025年全民智驾时刻,卢放认为,行业内缺乏智驾标准化定义,企业要跟用户讲清楚智驾的能力和 边界,要说真话、"人话",让用户有正确的判断权利,明确不同价位车型智驾能力的差异,确保用 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他指出,智驾平权的前提是安全,岚图汽车内部开发智驾时将安全放在首位,通过持续创新,建立 透明的能力标尺、严谨的责任框架和普适的认知体系,实现智驾从"能用"到"好用""敢用"的跨越。 谈及与华为的合作模式,卢放表示,合作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关系,而是深度共创,是"企业个性 +技术共性"的融合,通过体系创新重塑成 ...
什么新型电池?让开电车不再焦虑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6 21:26
电池技术创新 -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电池材料配方实现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更高成本效益和更好安全性 [6][8] - 欧盟智能电池项目IntelLiGent开发了不含钴的LNMO阴极材料,锂和镍含量低于当前电池材料,具有更低碳足迹和更高能量密度 [11] - 硅-石墨复合阳极材料结合了硅的高锂离子吸收能力和石墨的稳定性,解决了硅阳极膨胀问题 [15] 材料与组件突破 - LNMO阴极材料提供稳定高电压且不会失效,但存在使用寿命短的缺陷,已通过新一代材料改善 [11][13] - 特殊电解液的开发完成并测试,第二代原型电池将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和性能 [16] - 粘合剂和分隔层使电池具备自我修复功能,防止短路并延长使用寿命 [18] 研发与测试方法 - 采用先进分析方法和建模技术优化电池设计,通过数字仿真测试性能 [20] - SINTEF开发的软件工具加速测试流程并验证技术可行性 [20] 商业化进展 - 项目团队正扩大电极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流程,并准备演示模型验证性能和安全 [22] - 技术评估涵盖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与现有解决方案对比 [22] - 该电池技术有望实现更长续航和更快充电,同时减少碳足迹 [22]
宝马:不会轻易把方向盘交给机器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5 23:55
自动驾驶策略差异 - 宝马坚持安全第一的ADAS策略,明确表示不会让消费者测试未经验证技术,新世代车型聚焦L2+++功能升级(变道/超车精准度提升)但保持方向盘控制要求 [5] - 奔驰CLA采用激进的L2++全场景高阶智驾方案,国产版搭载Momenta方案实现全国城区NOA,形成与宝马的技术路线分化 [5] 新世代技术架构 - 电子电气架构集成算力提升20倍,采用4台"超级大脑"域控制器管理娱乐/自动驾驶/驾驶动态/舒适系统,线束系统减重30%(减少600米)[12][14] - 突破性技术包括:全景iDrive座舱(首创视平线显示/3D HUD)、驾控超级大脑(18,000牛·米扭矩管理/1毫秒延迟)、第六代eDrive(能量密度+20%/续航+30%/800V快充10分钟300公里)[15] - 架构兼容纯电/插混/燃油/氢能四种驱动形式,首款车型iX3将于2024年底欧洲上市,2026年国产 [15] 研发与全球化布局 - 2024年宝马研发投入达91亿欧元(同比+17.1%,占营收6.4%),三年累计增长50% [11] - 中国团队主导OS9系统70%-75%软件开发,设立北京/上海/沈阳/南京四大创新基地及三家数字化公司(宝马诚迈/领悦北京/领悦南京),拥有3000+软件工程师参与全球研发 [17] - 与奔驰不同,宝马坚持核心技术自研(如电芯设计/BMS),而奔驰CLA国产版采用Momenta智驾/吉利-雷诺发动机/宁德时代电池等供应链合作模式 [7] 市场表现与挑战 - 2024年宝马销量-4%/营收-8.4%/利润-35.8%,汽车业务利润率从8.1%降至6.1%,主因中国需求疲软 [11][12] - 奔驰同期表现相似(营收-4%/利润-39%/利润率8.1%),反映传统豪华品牌在华共同面临智能电动转型压力 [11] 本土化战略 - 中国设立唯一海外Skylab进行新世代本地化调整,与腾讯合作云计算,计划引入大模型技术至智能座舱 [17] - 电子电气架构800V高压平台等配置已追平中国新势力,氢能兼容性甚至超越部分本土企业 [14]
59%的充电网络攻击可能涉及数百万台设备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5 12:46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挑战 -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面临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其安全性、弹性和可信度是电动汽车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 - 汽车制造商不愿公开讨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问题,因担心暴露弱点并引发责任和消费者信任问题 [5][12] - 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带来新漏洞,智能出行设备如充电桩和车队管理系统扩大了攻击面 [5] 网络安全事件数据与趋势 - 2024年针对汽车和智能移动目标的网络安全事件激增39%,达到409起,欧洲、美国和中国平均每月发生34起 [7] - 大规模事件(每次影响数百万辆汽车)数量从2023年的5%上升至2024年的19%,增长三倍 [7] -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攻击事件占比从2023年的4%上升至2024年的6%,其中59%可能影响数百万台设备 [9] 充电桩攻击的影响与风险 - 针对充电站的攻击中73%导致服务或业务中断,使充电桩无法使用 [10] - 充电桩易受物理和远程操控,可能导致欺诈、数据泄露和勒索软件攻击 [9] - 充电站对电网构成威胁,模拟攻击显示可能使电网不稳定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10] 汽车制造商的应对策略 - 汽车制造商更关注车载系统和远程信息技术安全,而非公开解决第三方充电网络风险 [12] - 宝马实施"设计安全"原则,进行网络渗透测试并通过OTA更新修复漏洞 [13][15] - 奔驰获得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认证,符合联合国R155标准并评估未来产品威胁 [15] 行业挑战与法规需求 - 充电网络快速普及导致分散生态系统,多个利益相关者引入可利用漏洞 [19] - 目前缺乏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全球网络安全标准,英国将其列为关键基础设施的模式值得推广 [22] - 欧盟《网络与信息安全指令2》要求关键基础设施(包括充电网络)具备网络安全保护 [24] 未来网络安全战略建议 - 需增强加密和认证技术保障通信安全,定期更新软件修复漏洞 [25] - 强化网络分段防止单个受攻击充电桩影响整个系统 [25] - 制定政府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遵循网络安全最佳实践 [25]
债务总额超80亿美元,欧洲电池巨头申请破产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3 22:22
彩 轩然之子 | 成就新汽车人 维 设 计 ූප 与 创 新 le 生 领 行 नार 向 阳 H 推 撰 文 / 路 行 设 计 / 琚 佳 来 源 / Electrive、路透社等,作者:Carla Westerheide、Marie Mannes等 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当地时间3月12日宣布已在瑞典申请破产。这是该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 案件之一,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欧洲希望发展出中国电池制造商竞争对手的计划已经宣告终结。 Northvolt董事长汤姆·约翰斯通(Tom Johnstone)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是我们做出的一个艰难 决定,它是唯一的'现实路径'",他说,公司已尽一切努力,但最终无法避免破产,这将使5000个工 作岗位面临风险。 这家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于去年11月申请了美国第11章破产保护,因为其现金储备日渐枯竭,并且 急于筹集资金解决其在瑞典北部旗舰工厂的产量提升问题。有文件显示,Northvolt在破产过程中所 欠的债务总额超过80亿美元。 自2016年成立以来,Northvolt已获得超过100亿美元的股权、债务和公共融资,其最大股东包括大 众汽车(持股21%)和高盛(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