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和讯
icon
搜索文档
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 整体经营稳中向好 中国光大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
和讯· 2025-08-30 16:57
核心观点 - 光大银行2025年上半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实现规模 效益 质量均衡发展 资产总额达72386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 净利润247.4亿元 同比增长0.5% [1][4] 金融五篇大文章进展 - 科技金融:推动16家分行设立科创金融中心 创设6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70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9.9% [2] - 绿色金融:绿色贷款余额464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4% [2] - 普惠金融:普惠贷款余额4527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 打造3+1+N线上化产品体系 [2] - 养老金融:累计提供830余支养老金融产品 养老金融专区服务客户260万人次 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0% [2] - 数字金融:运用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业务全流程线上化 移动化 智能化 生态化 [2] 金融政策落实成效 - 发行7单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 落地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 [3]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7.6% 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19.1% 为3.3万户小微企业授信2829亿元 实现投放2135亿元 [3] - 批复房地产融资项目343个 实现投放1134亿元 [3] - 打造约惠中国旅游场景消费品牌 优化个人消费贷产品流程 [3] 资产负债结构优化 - 贷款总额4084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3.8% 基础贷款39911亿元 增长5.6% 在资产中占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55.1% [4] - 存款余额4253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4% 在负债中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64% [4] - 存款成本同比改善34BP 其中对公存款成本改善36BP 零售存款成本改善32BP 净息差1.40% 与一季度持平 [4] 特色业务发展 - 科技金融推出科技研发贷等特色产品 提供股贷债托私全周期产品体系 [6] - 财富管理业务发行养老普惠绿色科创主题理财产品 管理规模1.80万亿元 [6] - 云缴费累计接入项目18858项 输出合作平台898个 薪悦通累计入驻企业3.4万户 [6] - 投行业务债券承销1906亿元 发放并购贷款166亿元 [6] - 供应链金融服务客户18362户 [6] - 对公综合融资规模5.41万亿元 零售资产管理规模3.10万亿元 同业金融交易额1.74万亿元 [6] 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率 - 不良贷款率1.25% 与上年末持平 拨备覆盖率172.47% 贷款拨备率2.15% [7] - 关注率1.80% 较上年末改善0.04个百分点 逾期率1.95% 改善0.07个百分点 [7] - 资本充足率13.53% 一级资本充足率11.55%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49% 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7]
润泽科技半年报:持续稳定分红彰显底气,政策红利护航长期价值​
和讯· 2025-08-29 17:15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半年报提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995元 分红总额达6.52亿元 凸显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和长期经营底气 [1] -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24.96亿元 归母净利润8.82亿元 经营现金流净额22.62亿元同比大增1501.56% 为分红提供强劲现金支撑 [1] - 分红方案与监管层引导上市公司增强分红意识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公司作为科创企业符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方向 [1][2] 经营业绩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96亿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2亿元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达22.62亿元 同比增长1501.56% [1] 分红方案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995元(含税) [1] - 预计分红总额达6.52亿元(含税) [1] - 以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总股本扣除回购专用账户中已回购股份为基数 [1] 业务发展 - 上半年廊坊、平湖、佛山、惠州园区各新增交付1栋算力中心 合计新增约220MW [2] - 累计交付18栋算力中心 成熟算力中心上架率超过90% [2] - 报告期内公司能耗指标较2024年末增长约30% [2] 基础设施与电力保障 - 廊坊园区B区新增取得三座110kV变电站批复 [3] - 长三角园区新增第二座110kV变电站将于年内投运 并新增取得220kV变电站批复 [3] - 佛山园区新增110kV变电站已投运 重庆园区新增110kV变电站预计年内投运 [3] 资本运作 - 南方润泽科技数据中心REIT成功上市 募集资金45亿元 [2] - 盘活京津冀区域成熟数据中心存量资产 优化公司财务指标 [2] - 为后续利润增长与分红储备空间 [2] 政策环境 - 分红方案响应证监会引导上市公司增强分红意识的政策导向 [1] - 公司作为河北省首单民企科创债发行主体 符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方向 [2] - 有望在融资和资源获取中获得更多政策倾斜 [2]
达美乐中国营收利润大幅双增,比萨行业“优等生”的发展逻辑
和讯· 2025-08-29 17:1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人民币25.93亿元 同比增长27% [1] - 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9142万元 同比增长79.6% [1] - 门店层面经营利润为3.79亿元 同比增长28% [5] 门店扩张战略 - 实施"走深走广"门店战略 新进驻9个城市并新增58家门店 [6] - 截至上半年中国大陆门店数量达1198家 覆盖48座城市 [6] - 上半年净新增190家门店 全年300家开店目标进展显著 [7] 区域销售表现 - 新增长市场销售额达15.09亿元 同比增长46.6% [5] - 一线城市销售额为10.85亿元 同比增长7.2% [5] - 沈阳首店开业198天销售额超3100万元 刷新全球年度销售纪录 [5] 市场地位与品牌影响力 - 按2024年比萨销售额计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比萨品牌 [6] - 在达美乐全球超21000家门店首30日销售记录前50名中占据48席 [6] - 中国大陆市场按门店数量位列达美乐全球第三大国际市场 [6] 产品创新与消费者互动 - 推出"可可熔岩芝士流心卷边"等爆款产品 延续火山比萨系列成功 [10] - 持续扩充榴莲比萨系列及特色小食 满足多元化口味需求 [8][10] - 通过营销活动和品牌联名增强与年轻消费群体互动 [10][12]
长虹能源半年报稳健增长,智改数转激发创新活力
和讯· 2025-08-29 17:15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18亿元 同比增长23.91% 归母净利润1.11亿元 同比增长28.79%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50亿元 同比增长16.26% 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 智能制造升级与全球产能布局持续推进 技术研发聚焦前沿领域 推动从传统电池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转型 [1][2][5][6][8][13]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0.18亿元 同比增长23.91% [1] - 归母净利润1.11亿元 同比增长28.79%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50亿元 同比增长16.26% [1] 业务板块表现 - 碱性电池业务依托品牌积淀与多元销售渠道实现稳健增长 海外OEM合作与国内直销经销网络协同 新兴应用领域包括物联网设备、医疗电子和智能家居 [3][4] - 锂电池业务销售收入与利润大幅增长 高倍率产品在电动工具等传统领域巩固份额 新兴市场如便携储能、电动两轮车取得突破 产品结构优化与龙头客户合作深化 [4][11] - 聚合物锂电池业务在3C数码和物联网终端市场持续增长 TWS产品通过头部客户认证 方形产品与知名品牌批量合作 半固态电池等技术研发取得实质进展 [4][13] 产能与制造升级 - 碱性电池推进MES系统与AI视觉检测升级 泰国工厂预计年底投产 形成"绵阳+嘉兴+泰国"全球供应体系 [7] - 锂电池泰兴四期21700产线4月投产 18650产线7月投产 产能持续爬坡提升规模效应 [7] - 聚合物锂电池湖南聚和源二期扩能项目推进 叠片工艺与多极耳工艺技改满足新兴需求 [7] 技术研发进展 - 碱性电池聚焦新材料与新工艺研发 提升电性能、耐漏液和贮存性能差异化能力 [13] - 锂电池开展高能量密度、全极耳产品迭代 布局钠离子、磷酸锰铁锂和半固态电池技术储备 [13] - 聚合物锂电池半固态电池3000mAh容量可量产 硅碳负极电池达量产状态 4.25V无人机电池完成开发 [13] 市场拓展策略 -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巩固现有客户战略合作 积极开拓新客户 [9][11] - 碱性电池稳定传统客户同时拓展新兴应用市场 [11] - 锂电池在便携储能领域实现规模突破 优化产供销协同 [11] - 聚合物锂电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轻薄化、高性能需求 提升品牌影响力 [11]
李扬:改革的重点在于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企业资本金
和讯· 2025-08-29 17:15
利率下行趋势与金融结构变化 - 中国各类利率指标(债券收益率、Shibor、LPR)均呈下行态势且未来大概率延续[2] - 全球已历近二十年超低利率乃至负利率时代 中国当前面临类似局面[2] - 2025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5.12万亿元 但主要贷款规模增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3] - 资金出现"脱媒"现象 从银行资产负债表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3] 银行机构转型方向 - 银行需从金融产品销售商转向金融服务提供商 突破收费及费率审批限制[5] - 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资管属于直接融资范畴 仅需一份资金交易合约即可达成融资[5] - 强化资产交易业务 通过公开市场交易、资产证券化、基金投资及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资源动态优化[6] - 推行综合化经营 分业经营监管局限性凸显 需研究新监管框架[6] 资本市场发展机遇 - 利率下降、息差收窄和脱媒趋势为资本市场创造有利发展环境[7] - 中国居民部门是储蓄主要来源 企业部门长期存在巨大资金缺口[7] - 改革重点在于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企业资本金 资本市场是实现转化的核心机制[7] - 需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7] 国际经贸环境变化 - 国际经贸格局转向"一对一谈判" 全球治理机制趋弱[9] - 特朗普政府"逐国定关税"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至2.8% 下调幅度达17%[9] -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不可替代地位 部分领域关税翻倍甚至翻两番仍有利可图[10] - 中美暂停相互实施24%关税90天 体现美方务实态度[10] 经济政策与展望 - 政治局会议部署宏观政策持续发力 实施更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10] - 推进政府债券发行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0] - 城市更新专题会议蕴含多项可挖掘潜力[10]
蒙牛2025年半年报:创新求变 让消费者喝上奶、喝好奶、喝对奶
和讯· 2025-08-28 18:21
核心业绩表现 - 上半年实现收入415.7亿元,经营利润35.4亿元,同比增长13.4% [1] - 经营现金流同比增长46.2%,经营利润率提升1.5个百分点至8.5% [3] 产品创新战略 - 推出超百款新品覆盖全品类矩阵,包括常温奶、低温酸奶、鲜奶、冰淇淋、功能牛奶及婴儿配方奶粉 [5] - 常温板块推出72款新品强化基础营养,高端鲜奶"每日鲜语"推出儿童呵护营养奶及零乳糖双蛋白产品 [6] - 特仑苏推出A2β-酪蛋白新品及沙漠有机纯牛奶,冠益乳推出"健字号"保健酸奶,优益C推出活性益生菌柠檬茶 [6] - 瑞哺恩婴儿奶粉采用全球首创母源MLCT技术,DHA含量提升48%且吸收率翻倍 [6] - 妙可蓝多推出奶酪小三角、云朵芝士等新品,冰淇淋板块推出近20支新品包括"随变转"和黑芝麻"绿色心情" [8] 品牌与IP合作 - 联动《哪吒2·魔童闹海》全系产品线实现品效合一,合作《长安的荔枝》、B.DUCK等IP跨界引流 [8] - 酸酸乳携《歌手》深耕音乐主线,风味牛奶牵手《猫和老鼠》,冰+品牌硬广霸屏NBA总决赛驱动增长 [9] 研发与技术突破 - 荣获中国专利银奖,为液体奶创新首件最高专利荣誉 [11] - 自主研发母乳低聚糖(HMO)乳糖-N-新四糖(LNnT)获批,成为国内率先通过两个HMOs审批的企业 [11] - 瑞哺恩、蒂兰圣雪、迈胜获得"2025年世界乳品创新奖" [11] 渠道升级与拓展 - 通过RTM模式重构实现全渠道生态建设,深化会员店、零食量贩、即时零售等增量渠道合作 [13] - 冠益乳"早8吨吨桶"在山姆超市成为爆款,特仑苏200ml大师限定装月销售突破1亿元 [13] - 成人奶粉线上电商市场份额跃居第一,儿童粉市场份额稳居儿童成长赛道第一 [15] - 与咖啡、茶饮、烘焙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提供乳品专业化解决方案 [15]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 - 上线经销商管理智能系统实现费用精细化管控,试点"物码营销"技术实现产品流向实时追溯及精准费用投入 [17] 商业模式创新 - 特仑苏通过完善"金字塔"产品结构,基础款维持普惠定价,高端线建立价值锚,有机系列逆势正增长 [18] - 以产业链思维塑造品牌,坚持沙漠治理打造"种养加、草牧奶"有机产业链 [18] 可持续发展与ESG - 打造低碳牧场,建成37座绿色工厂,承诺"零毁林",开展包装回收等绿色项目 [20] - MSCI ESG评级连续两年保持AA级 [20] 股东回报与管理 - 在2024年分红和回购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回购,彰显对中长期发展的信心 [20]
“机构牛”的特征正逐渐显现
和讯· 2025-08-28 18:21
市场行情表现 - 8月28日沪指涨1.14%,深成指涨2.25%,创业板指涨3.82%,超2800只个股上涨,半导体、算力、芯片板块领跑 [2] - 寒武纪-U股价涨近16%至1587.91元/股,超越贵州茅台,被视为A股投资逻辑从"大消费"转向"大科技"的标志性事件 [3][10] 成交量与资金结构 - 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97万亿元,连续第12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 [4] - 两融余额22274.97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2.40%,两融交易额3645.30亿元,占A股成交额11.40% [6] - 7月A股新开户196.36万户,同比增长71%,环比增长19%,但低于历史极端水平 [6] - 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和企业资金从传统行业转向权益市场,聚焦战略新兴行业 [6] - 7月私募备案规模793亿元,环比上升164%,同比上升407%,回到2020-2021年高位水平 [7] - 股票私募仓位指数74.86%,百亿私募仓位指数82.29% [7] 机构资金主导 - 本轮行情由机构及其他"聪明钱"发起,非散户主导 [5] - 机构新增开户数持续攀升至历史高位,接近2021年水平 [7] - 私募产品热度高于公募,7月主动公募新发规模97亿元,8月截至22日为110亿元 [7] - 杠杆资金以场内融资为主,风险可控性提升,监管严格 [6][7] 科技板块表现 - 科技成长板块是行情核心主线,资金集中流入半导体、国产芯片、人工智能、算力、通信设备等领域 [10] - 科创50指数成交额达1300亿元创历史新高,硬科技公司成为增量资金焦点 [10] - 政策支持人工智能+行动,涵盖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 [11] - 行情有望向AI+更广阔领域扩散,机构资金在AI中下游产业链配置比例仍偏低 [11] 行情持续性分析 - 行情呈现"进二退一"的慢牛、长牛格局,避免非理性暴涨,预计持续2-3年 [3][12] - 驱动因素为流动性宽松而非企业盈利改善,居民储蓄搬家趋势刚开始,货币政策未转向 [12] - 增量资金充沛,但短期存在技术调整需求,市场波动较大 [12][13]
邢自强:水温越来越烫,“水牛”行情需警惕三大风险
和讯· 2025-08-27 17:24
核心观点 - 中国股市近期出现由流动性驱动的"水牛"行情 受宏大叙事改善 微观产业燃点和居民资产搬家入市三大因素推动[5][18][20] - 市场结构性撕裂严重 中小盘和微盘股涨幅惊人 而基本面优秀的大盘蓝筹股滞涨甚至边缘化[6][37][38] - 自由流动性指数转正 上半年A股有1.5-1.7万亿人民币资金净流入 其中超过六成来自保险公司等大型资产配置者[24][26][29] - 当前市场情绪和动能可能持续到9月份 但需警惕基本面疲软 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和政策落实效果三大风险[10][52][75] 市场流动性状况 - 大摩自由流动性指数从六月底以来转正 反映金融环境边际宽松[24][25] - 两融余额上升 开户数回暖 但两融余额占可流通市值比例处于十年均值水平 未出现杠杆过度涌入局面[7][8][67] - 居民存款下降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长 显示资金开始向股市转移[30][31] 行业表现特征 - AI算力自主化 创新药 新消费等微观产业链提供主题涌现[19][45] - 中小盘和微盘股涨幅惊人 中证2000和ST板块表现突出[37] - 传统经济板块如消费和地产仍面临通缩压力 下游需求疲弱[60][62] 宏观环境因素 - 三季度GDP增速预计回落到4.5%左右 八月份高频指标显示经济比二季度略差[21] - 出口端抢出口效应消退 集装箱码头数据下行[22] - 耐用消费品消费恶化 汽车和家电同比数据不佳 房地产调整持续[23] - PPI和CPI难以在几个月内大幅回升 结构性通缩仍在底部徘徊[63] 政策与改革方向 - 建议通过强化分红回购制度 优化减持规则等措施推动"水牛"转向更健康可持续的"制度牛"[10][70][72] - 反内卷政策落地过程较慢 需要3-6个月时间 难以一蹴而就[56][58] - 四中全会后的"十五五"规划纲要可能提供更具体框架性论述[77] 全球市场联动 - 美股及全球股市继续朝"水牛"方向前进 美联储鸽派讲话确认降息预期[9][36][65] - 中国在中美博弈中展现主动权 通过稀土等底牌获得竞争优势[43][46] - 全球对美国例外论祛魅过程中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资产配置需求增加[49]
楼继伟: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面对七个问题
和讯· 2025-08-26 18:34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框架 - 系统提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基本框架 旨在解决当前财政实际问题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财政体系 [2][3] - 改革需重点关注七个核心问题 包括提高财政收入占比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等 [2]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 2023年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6% 其中税收占比仅14.4% 低于同等收入国家30%水平 更低于发达国家35%以上水平 [4][6] - 广义财政收入计算需扣除四本预算交叉重复项 如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对社保基金补贴2.5万亿元不能重复计算 [4] - 土地出让收入中净收入占比从2017年45%降至2023年30% 部分地区仅10% 2023年土地出让净收入约1.9万亿元 [5] - 人口老龄化加剧财政需求 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需提高财政收入占比 [6] 财政收入增长路径 - 社保基金收入已达11万亿元(含2.5万亿财政补贴) 缴费标准已处高位(养老保险24% 医疗保险10%) 提高空间有限 [7] -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可延长缴费年限 缓解社保基金压力 [7] - 土地收入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制约 虽有限购放开等政策 但难以回到高增长状态 [8] - 增值税基准税率从1994年17%降至2019年13% 导致年财政收入减少约5万亿元 国际增值税平均税率为20% [9] - 企业所得税25%税率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重点应清理碎片化优惠政策 [10] - 个人所得税改革困难 实际纳税人不足三成 其中60%适用3%最低税率 综合税制改革需调整基本扣除额(现行5000元 vs 国际标准1000元) [10][11] 地方税收体系改革 - 地方收入过度依赖共享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分享) 缺乏独立税种 [13] -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下划地方效果有限 高档商品消费税仅400亿元规模 且增加征管复杂度 [15] - 烟酒车辆燃油四大消费税若下划地方 可能加剧地区不平衡和负外部性 [16] - 房地产税作为理想地方税种 因利益关系复杂和市场低迷 推行难度大 [17] 中央地方财政关系 - 202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46% 支出占比不足12% 转移支付规模达10.3万亿元 超过中央自身收入 [18][19] - OECD国家中央收入占比超60% 支出占比平均61% 中国中央支出占比明显偏低 [19] - 共同事权转移支付达3.67万亿元 但划分标准模糊 如养老保险应属中央事权却由地方管理 [20] - 中央公务员占比仅6% 远低于OECD国家41%平均水平 [21] 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 -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应作为中央事权 目前正向中央统收统支过渡 [20][23] - 跨地区司法应中央统一管理 现行属地管理导致执法不公 需建立巡回法院制度和中央直属执法力量 [23][24] 财政政策调整 - 建议2025年财政赤字率提高至5%(2024年为3%) 通过中央增赤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25][27] - 超长期特别国债应支持"两重两新"项目 专项债扩大投向领域和资本金范围 [26] - 化债工作目标包括置换2万亿元隐性债务 支付8000亿元地方政府应付账款 节约2000亿元利息支出 [26] - "金税四期"可实现精准补贴中低收入家庭 同时遏制地方乱收费 [27] 增值税制度优化 - 消费型增值税配合留抵退税是最优税制 但多档税率影响产业链创新 [29] - 增值税五五分成导致留抵退税实施困难 欠发达地区退税能力不足 [30] - 2022年留抵退税2.4万亿元 中央承担92% 但期末留抵存量近3万亿元问题仍存 [31] - 解决方案包括将征收环节调整至销售环节 或回调基准税率至17%实行即征即退 [31] 结构性改革配套 -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改革重点 户籍制度改革可释放2亿进城农民消费潜力 边际消费倾向可提高30%以上 [28] - 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需中央上划事权 相应减少转移支付 短期可通过赤字融资解决 [28]
社科院金融所:当前物价低迷程度和持续时间为历史罕见
和讯· 2025-08-25 17:20
物价与经济增长现状 - 当前物价低迷程度和持续时间为历史罕见 CPI同比增速连续27个月在0%附近波动 PPI同比降幅扩大至3.6%且连续33个月为负 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为负超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物价持续低位运行拖累名义经济增长创2023年以来新低 [2] - 日本经济走出通缩的重要契机是抓住全球通胀上行形成的输入性通胀窗口期 建立工资与物价同步上涨的良性循环 并通过货币政策正常化增强长期通胀预期 [2] 行业价格表现与政策影响 - 中游化工品成为PPI下行的最大拖累因素 对PPI降幅波动的解释程度达到60%以上 受供给波动和需求收缩影响 下游必选消费品加大PPI下行压力 [2]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初显成效 下游可选消费品对PPI形成支撑 多部门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价格降幅收窄 缓解企业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压力 [3] 宏观调控政策方向 - 宏观调控重心是强化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发力 促进经济供需平衡和物价合理回升 避免名义增长偏慢拉大宏微观经济温差 [4] - 提振名义经济增长需供需两端双管齐下 将涵盖一般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数纳入宏观调控目标 大胆使用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城镇化 深化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 财政与货币政策措施 - 财政政策更加给力 充分运用国家信用动员闲置社会资源 提高名义赤字率 中央财政抓住低利率窗口期增发国债 锚定名义经济增长目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结构上向中低收入群体和服务消费型企业倾斜 [5] -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 把促进物价温和回升和降低实际利率作为重要考量 锚定2%的通货膨胀率目标 用好降息降准空间 加快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 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 [5] 房地产行业政策 - 房地产市场复苏经历住房交易量增长房价回升投资企稳三个阶段 目前处于以价换量局部修复 一线城市应尽快一次性全面取消限制措施 稳定房价预期加快存量需求释放 [6] - 优化存量房收储机制 收储后以配租为主配售为辅或先租后售 提高对闲置商业公寓厂房等多元业态的收购比例 支持改造存量商业办公用房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及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 [6] - 设立房地产稳定信托基金 向系统重要性房企注资提供流动性支持 遏制债务违约风险蔓延 [6] 消费与服务行业支持 - 促进居民增收减负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就业容量大行业 聚焦返乡农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等重点群体 加大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培训力度 [7] - 在养老托育教育医疗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增加财政投入 划转更大比例国有资本充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缓解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后顾之忧 [7] - 引导财政补贴从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倾斜 支持法定假期和职工年休假应休尽休 鼓励弹性错峰休假平滑服务消费季节性波动 [7]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 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城镇化 综合运用政府债券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高质量城市更新 增加高品质住房供给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8] - 以县城为载体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小户型保障性住房供给优先向农业转移人口倾斜 [8] - 探索设立韧性城市与社区发展基金 稳妥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经济波动等风险事件 建设更加安全的韧性城市 [8] 行业竞争与创新治理 - 加强政府行业企业三级联动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推动政府职能从发展型转向服务型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公共服务形成规范良性的招商引资模式 [8] - 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发挥行业协会协调器作用 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遏制恶性竞争 [8] -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是企业打开市场空间防止内卷式竞争的根本出路 遵循创新规律培育耐心资本 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