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品

搜索文档
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冷链专列通航
苏州日报· 2025-07-09 08:27
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冷链专列通航 - 苏州生益科技生产的覆铜板通过冷链专列从苏州工业园发往上海浦东机场,标志着冷链专列正式通航 [1] - 该货站是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今年4月启用后为苏州企业提供家门口的航空货运服务 [1] - 货站配备了冷藏集装箱、冷链专车、被动式保温箱、生物医药查验平台等专业设施 [1]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需求 - 园区企业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国际航空货运需求旺盛 [1] - 对高附加值低温货物存贮、运输需求日益增加 [1]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出口业务大多需走空运,对通关时效敏感 [2] 服务覆盖与成效 - 已为苏州4000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专业冷链保障 [1] - 服务三星电子、博世、飞利浦、松下等20余家生产企业 [1] - 货物涉及电子产品、精密仪器、汽车配件、生物医药制品等 [1] - 帮助企业实现成本和时效"双降" [1] 政策支持与发展定位 - 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海关系统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探索 [2] - 苏州工业园区定位为"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2] - 园区海关将持续为打造开放创新的高科技园区贡献力量 [2]
豫泰“携手” 共建“空+铁+公”跨境物流通道
搜狐财经· 2025-07-05 05:22
战略合作框架 - 郑州航空港区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建"航空+铁路+公路"跨境物流通道 [1][3] - 合作重点包括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谋划郑州机场——乌塔堡机场货运航线,打造"郑州——乌塔堡"双枢纽 [3] - 双方将探索设立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平台,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东部经济走廊设立海外仓 [3] 产业合作领域 - 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深度融合 [1][4] - 为电池技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和投资平台 [4] -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4] 区域发展定位 - 郑州航空港区是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 [3] - 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是泰国唯一国家级经济特区,位于北柳、春武里和罗勇三府 [3] - 双方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方面具有相似性,合作空间较大 [4] 物流通道建设 - 依托"1+1+7"口岸体系,重点保障泰国热带水果、水产品及河南电子信息产品、高端装备的快速流通 [3] - 推动贸易通关一体化、仓储共享,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3]
国内单体最大机场货站在珠海金湾启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04 15:46
物流基础设施升级 - 珠海金湾机场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投运后航空运输件日均件数增加超六成[1] - 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的国内货站启用 是国内单体最大的"多层结构+智能化"机场货站[1] - 货运保障能力由5万吨/年提升至13.6万吨/年[2] 生鲜物流效率提升 - 每天有上百吨岭南荔枝通过该物流园发往北方城市 实现"次日达"或当天"极速达"[1] - 2024年荔枝运送处理能力较2023年增加约3倍[1] - 生鲜水果实现从岭南枝头到北方商超的全程极速流转[1] 航线网络拓展 - 开通珠海往返郑州首条全货机航线 架起"中原枢纽"与"湾区门户"的空中物流通道[1] - 为电子信息产品、智能装备组件、高端制造零部件等货物提供跨区域流通便利[1] 区域物流格局优化 - 珠海金湾成为珠江口西岸物流集散中心[2] - 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西沿线的物流载体已全部启用[2] - 内地货物可经港珠澳大桥直抵香港或澳门机场再转运全球 开创"东进东出、西进西出"新格局[2]
谱写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新篇章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5
中部地区经济地位与战略定位 - 中部六省以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1/4人口并创造1/5经济总量 [1] - 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巩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 - 2021年政策提出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全国约2.5%水平 [4] 经济发展核心数据 - 2015-2024年GDP从不足15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 [6] - 2024年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经济总量均突破5万亿元 [6] - 2024年中部粮食产量20431.8万吨占全国28.92% [10] - 2024年山西原煤产量12.69亿吨占全国26.7% [10] 产业结构特征 - 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河南/湖南/湖北超8%) [6] - 安徽/江西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全国 [6] - 形成株洲轨道交通/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 -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2013年20.7%提升至2023年42.9% [15] 科技创新布局 - 中部地区拥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30% [4] - 合肥/武汉布局量子计算/激光/可控核聚变等新兴产业 [9] - 安徽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服务全球100多国家地区 [16] 重点产业发展 - 安徽2024年汽车产量357万辆(全国第2),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 [15] - 全球10%笔记本电脑/20%液晶显示屏/50%光伏玻璃在皖生产 [15] - 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形成竞争力 [8] 区域协同与开放 - 郑州机场2024年全货运航线57条,综保区进出口全国前列 [9] - 鄂州花湖机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5 [9]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促进区域联通 [16] 安徽转型实践 -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中西部首位) [13] - 打造"基金丛林"计划投入超2000亿元 [15] - 制造业投资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15]
中泰航空都市携手,共谋“一带一路”合作新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7-03 23:00
战略合作框架 - 郑州航空港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共建"航空+铁路+公路"跨境物流通道 [1][3] - 双方将谋划郑州机场—乌塔堡机场货运航线,打造"郑州—乌塔堡"双枢纽 [3] - 合作重点包括保障泰国热带水果、水产品及河南电子信息产品、高端装备的快速流通 [3] 跨境物流与贸易便利化 - 探索设立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平台,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东部经济走廊设立海外仓 [3] - 推动贸易通关一体化、仓储共享,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3] 产业合作 - 推动电子信息、电池技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产业链深度融合 [3] - 为相关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和投资平台 [3] 人文与科技合作 - 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3] -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3] 航空大都市建设 - 郑州航空港将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共享航空大都市规划建设经验 [4] - 探索临空产业园区开发合作,推动乌塔堡机场为中心的航空大都市建设 [4] 合作背景与意义 - 合作正值中泰建交50周年,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4] - 泰国东部经济走廊认可郑州航空港在航空大都市和物流枢纽建设方面的成就 [4]
深圳海洋“超级实验室”即将开放 土洋开放式海域试验区7月15日试运营,现接受试验预约
深圳商报· 2025-07-02 06:35
大鹏湾海洋试验场建设 - 大鹏湾海洋试验场一期土洋开放式海域试验区将于7月15日开始试运营并接受预约 [1] - 试验区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 重点发展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新兴产业 [1] - 试验场采用"一基地 多试验区"体系 功能覆盖湖试 近岸 近海 深远海全链条全周期 [1] 试验区海域布局 - 土洋开放式海域试验区位于沙鱼涌码头和官湖角之间 面积0.5~1平方公里 水深5~9米 [2] - 试验区布局两大码头:沙鱼涌河口西岸码头满足小型设备装卸 沙鱼涌码头3个泊位可停靠5000吨级试验母船 [2] - 提供7米长休闲船舶租赁和百吨级科考试验母船 母船配备移动测控系统可24小时连续开展水声试验 [2] 试验服务与设施 - 提供感知探测类电子产品 小型智能船艇 智能水下装备等测试场景 [2] - 常态化布局简易水下测控系统 可满足水下目标定位跟踪和信息采集传输 [3] - 提供24K水声通信设备 长基线定位系统等专业设备租赁及个性化试验方案定制服务 [3] 陆域保障设施 - 岸基临时保障空间提供办公 设备存储 指挥调度等功能 保障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 [3] - 岸基观测点位于制高点 视野开阔无通信遮挡 可观察海域试验情况 [3] - 观测点配置指挥间和设备间 用于试验指挥 可视化展示及设备存储 [3]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6-19 19:50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2024年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反弹至954万,低于此前预测的1000万以上 [5] - 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7]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6] - 中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达到日本当前老龄化水平 [8]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0年出生人口男性比女性多20%)和学历错位(高学历女性多于男性)导致结婚率下降 [25][30] 人口流向与区域特征 - 城镇化率增速从年均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户籍城镇化率增速更低 [32] - 农民工平均年龄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9]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全国第一 [45][46] - "双子星"现象显著:江苏59%净流入人口流向苏州和南京,广东65%流向深圳和广州,福建68%流向厦门和福州 [5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会人口仍保持净流入 [48] 产业结构与就业趋势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2.32亿峰值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59] - 2024年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57%,就业占比49%,与美国(83.4%)差距显著 [64] - 日本和德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70%,显示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就业潜力 [7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24年同比下降3.3%,工业拉动就业边际效应递减 [74] - 成都、合肥等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城市用电量增速显著,带动人口集聚 [77] 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16] - 法国阶梯式生育补贴(多孩奖励)和瑞典强制男性陪产假政策效果显著 [23] - 丹麦0-6岁托育服务覆盖率超95%,政府承担80%费用,缓解女性职场压力 [24] - 移民政策对生育率影响关键,美国年轻移民高生育意愿拉升整体数据 [18] - 人口流动呈现"西向东、北向南、农村向城市、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特征 [79]
中国海防: 中国海防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18 16:20
公司经营概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7,311.26万元,同比下降26.11% [2] - 水声电子防务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9,117.07万元,同比下降16.23% [3] - 特装电子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3,079.15万元,同比下降26.08% [3] - 电子信息产业经营保持稳定,实现营业收入129,700.64万元,同比增长1.99% [4] - 研发投入34,929.62万元,占营业收入11.01% [5] 董事会工作情况 - 全年召开8次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51项议题 [5] -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全年召开7次会议,审议25项议案 [7] - 董事会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4年上市公司董事会优秀实践案例" [2] - 规范召开4次股东大会,18项议案均获表决通过 [8] 财务指标分析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99.85万元,同比下降26.11% [27] - 基本每股收益0.320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80% [27] - 资产负债率28.36%,流动比率2.68 [2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742.79万元,同比下降59.14% [31] - 应收账款净额414,451.08万元,同比增长19.11% [25] 利润分配方案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0.59元(含税),合计41,927,133.77元 [36] - 2024年累计分红91,671,190.79元,占净利润40.21% [36] - 不送红股,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36] 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 - 2024年披露定期报告4份、临时公告63份 [9] - 连续两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工作评价A级 [9] - 举办业绩说明会、投资者调研等活动提升透明度 [10] - 实施现金分红0.50亿元 [10] 2025年重点工作 -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体系,优化决策机制 [11] - 持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确保合规披露 [12] - 系统开展市值管理工作,强化资本市场品牌 [12] - 加强财务管控和募投项目管理 [12]
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五海并举”发展海洋经济|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广东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广东海洋经济概况 - 2024年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五分之一,占地区生产总值七分之一 [1] -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港湾优良、滩涂广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广东已形成门类较齐全、优势产业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有6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 [3] - 近五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4.7% [3] -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超6800亿元,同比增加7.5% [3] - 2018年以来累计安排20亿财政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 [3] 海洋产业发展策略 - 提质增效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建设"粤海粮仓"和"海上油田",加速发展万亿级海上牧场和海上油田 [3] - 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专项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布局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海洋碳汇、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3] 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 广东省委将"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作为"十大新突破"之一,成立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 [5] -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合理布局"城、湾、岛、岸、堤" [5] - 形成"三区三圈三带"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5] 海洋产业要素协同 - 发挥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压舱石"作用,带动海洋船舶、海洋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 [6] - 截至2024年底,全省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小巨人"企业203家 [6] 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广东批准用海2.75万公顷,同比增长78% [6] - 开展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海砂开采市场化出让、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等创新制度 [6] - 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滨海湿地超5600公顷,建成7个"和美海岛" [6] 海洋科技创新 - 建成广州海洋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等三大省级海洋实验室 [7] - 推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广东 [7]
从外贸“压舱石”到科技产业“双引擎”
广州日报· 2025-06-06 04:12
外贸发展 - 广东作为外贸第一大省,2025年前4个月外贸同比增长4.9%,增速快于全国2.9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贡献全国增量的65.2% [1] - 通过"五外联动"战略(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赋能),广东实现外贸从量到质的突破,1月同比下降3.7%,但2、3月分别同比增长3.1%、14% [1] - 广东省贸促系统组织119个经贸代表团、超2300家企业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及欧美非等地,推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产业挖掘新市场 [2] 跨境电商与县域经济 - 广东通过"跨境电商百县行"活动深入87个县(市、区),促成超千家县域企业与电商平台对接,为粤东西北注入数字动能 [2] - 广州市第41期"益企行"跨境电商政策宣讲会推出仓租补贴、品牌出海奖励、产业园区奖励等政策,助力珠宝企业跨境出海 [3] 科技与产业融合 - 广东以"科技+产业"驱动转型,南沙探索全国首个无人体系超级示范场景,广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崛起,美的、大疆等技术突破显著 [4] - 钛动科技通过AI工具将服装品牌虚拟模特换装素材生成时间从7天缩短至2分钟,商品上架效率提升80%,海外电商平台素材生产成本降低100% [4] - 乐聚机器人2024年一季度订单量增长200%,新增生产线应对需求,去年交付量100台 [5] 制度型开放与产业链升级 - 广东贸促系统2025年将建立同东盟贸易促进与供应链合作机制,打造"粤链东盟"品牌,成立企业供应链合作联盟及经贸合作平台 [5] - 推出"粤链东盟"企业服务平台,在印尼、越南等国设立粤商会贸易投资服务中心,支持企业双向投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