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汇

搜索文档
培训资料:如何做研究与投资?从四个逻辑分析几个大类行业
材料汇· 2025-05-26 22:10
研究与投资方法论 - 时间管理是研究工作的核心资产,应聚焦大问题、大方向、大概率事件,把握产业与企业宏观趋势[3] - 研究需在正确路径上持续积累,建立科学方法论并优化思维框架,避免在错误方向消耗精力[4] - 分析框架应包含四个维度:宏观逻辑(社会思潮/政经关系)、产业逻辑(核心驱动因素)、业务逻辑(战略布局)、财务逻辑(经营验证)[5][6] - 把握产业本质需识别三类特征:经济学属性(如水电行业类似杠杆利率产品)、核心驱动要素(如消费品的产品力)、关键拐点变化(如TMT流量红利结束)[7][8] - 企业评估三维模型:时间维度(商业模式持久性)、空间维度(规模经济边界)、人的维度(企业家精神与治理结构)[9][10][11] 行业分析框架 消费品行业 - 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大单品增长时代终结,结构升级与品类创新成为主要机会[12] - 消费者主导权增强,厂商需建立高效互动机制,利用IT技术实现精准营销与供应链优化[12] - 品牌价值分化加剧,优质产品力更易获得市场份额,渠道价值被压缩[13] 服务业 - 体验消费占比提升符合人均GDP增长规律,服务与产品融合趋势显著[14] - 关键指标包括:付费用户数、续单率/流失率、ARPU值、客户推荐率(NPS)[15] - 传统服务业呈线性增长,互联网服务业呈现指数级增长与赢者通吃特征[17] 制造业 - 中国制造业仍具全球竞争力,工程师红利与本土市场优势支撑升级[18] - 技术变革推动非标品规模化(如定制家具),突破"规模是敌人"的传统限制[19] - 评估重点:产能扩张的边际利润率、长期竞争力(核心技术/品牌溢价)[19] TMT行业 - 技术进步导致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技术路径选择错误成本极高[21] - 财务特征非线性:研发型企业体现为"人员费用→收入→利润"滞后链条[22] - 当前处于技术曲线转换期,需关注AI/AR/VR等下一代终端形态创新[21] 研究流程与能力建设 - 研究三环节:归纳(信息结构化)、演绎(假设构建)、实证(验证假设)[24][25] - 优秀研究员三大特质:求知欲(无压力驱动力)、诚实(纠错能力)、独立(原创思维)[26][27][28][29][30] - 能力培养需1万小时专业训练,资深者需保持"经验清零"心态应对技术变革[31] - 日常工作建议:建立专家智慧圈(每个领域3名专家)、广泛跨学科阅读、构建个性化研究体系[33][34][35][36] - 文档管理采用结构化EXCEL底稿,持续沉淀研究数据便于复盘[37] 时间分配与机会把握 - 70-80%精力投入重要问题,用排除法筛选标的(如长期趋势向下/团队无变革的行业)[39][40] - 深度研究5家公司的价值远高于泛泛研究20家公司,确定性比覆盖率更重要[41][42] - 机会选择标准: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变化,不追求全覆盖但避免重大遗漏[43] - 估值判断应基于长期自由现金流贴现,而非静态PE/PB指标[45] - 新机会发掘源于持续产业交流与前瞻性阅读,非被动等待[46][47]
机器人腱绳深度:市场空间、发展趋势、产业链及公司
材料汇· 2025-05-26 22:10
灵巧手传动技术 -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不可或缺的部位,机械传动机构的选择对其性能至关重要,决定了机械设计复杂度、成本、传动效率和可靠性 [4] - 主要传动方式包括腱绳传动、连杆传动和齿轮/蜗轮蜗杆传动 [4] - 腱绳传动通过模拟人体肌腱牵引机制,使用高强度材料传递动力,显著提升灵巧手的轻量化与灵活度 [6] - 齿轮/蜗轮蜗杆传动在工业机器人中应用广泛,能获得稳定传动比,传递效率高、可靠性强,但重量和惯性较大 [6] - 连杆传动多用于工业和商业用途,能够抓取大型物体且结构设计紧凑,但远距离控制困难 [6] 腱绳传动方案 - 主流腱绳传动方案包括N型、N+1型和2N型三种 [8] - N型传动方案驱动器数目最少,能降低驱动系统整体尺寸和电气系统复杂度,但需要预紧装置 [8] - N+1型传动方案腱绳数目最少,但单个腱绳与驱动单元负载较大 [10] - 2N型传动方案承载能力强、动态特性好,但所需驱动单元数目较多 [10] - 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从第一代"腱绳+蜗轮蜗杆"传动发展到第三代"行星齿轮箱+丝杠+腱绳"结构,自由度从11个提升至22个 [25] 腱绳材料 - 腱绳材料分为不锈钢和高分子纤维两大类,高分子纤维使用更为广泛 [11]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是目前世界上工业化的比强度和比模量最高的纤维 [46] - UHMWPE纤维强度是优质钢材的15倍、玻璃和尼龙66的4倍、碳纤维的2.6倍、芳纶纤维的1.7倍 [14] - PBO纤维具有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和高环境稳定性特点,被称为"21世纪超级纤维" [58] - 钢丝绳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与抗疲劳性,但灵活度与耐腐蚀性相对较差 [72] 市场空间 - 人形机器人远期市场规模可达10万亿级别 [33] - 1000万台人形机器人出货对应腱绳市场规模达352亿元 [34] - 22自由度灵巧手需要88根腱绳,按40元/根测算,单机价值量约3520元 [34] - 人形机器人发展分为5个能力等级,从Lv1基础能力到Lv5全面具身智能 [32] - 2028、2035、2040、204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将陆续进入Lv2-Lv5阶段 [33]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粉料、高强度钢丝等核心原材料 [39] - 中游为腱绳制造与集成,涉及纤维编织、表面处理、传动结构设计 [39] - 下游主要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手术机器人及工业柔性抓取等领域 [39] - UHMWPE粉料2023年全球产能约41.4万吨/年,亚洲占57.9% [41] - 中国2023年UHMWPE纤维需求量达3.4万吨,占全球需求的61%以上 [47] 相关公司 - 南山智尚36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全线建成运营,产品规格覆盖100D至2400D全品类纤维 [82] - 大业股份开发直径0.1mm级超细钢丝绳,适配手术机器人及Optimus第二代腱绳方案 [86] - 恒辉安防规划新增12,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能,一期4,800吨预计2025年9月投产 [88] - 同益中拥有UHMWPE纤维产能约8560吨,航天科工四足机器人"绝影"采用其军用级腱绳 [91] - 联混新科2万吨/年UHMWPE装置已产出高端隔膜料、纤维料等5个牌号产品 [93] 发展趋势 - 改进生产工艺和优化纤维结构,提升腱绳材料强度和弹性 [97] - 采用新型涂层技术、复合材料研发,增强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97] - 研发更轻量化腱绳材料,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便携性 [97] - 结合纳米技术和功能化改性,赋予抗菌防霉能力 [97] - 研发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腱绳材料,实现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 [97]
一份PPT带你看懂光刻胶分类、工艺、成分以及光刻胶市场和痛点
材料汇· 2025-05-25 22:37
光刻胶分类与特性 - 光刻胶按化学反应原理分为正性光刻胶和负性光刻胶 [3] - 正性光刻胶受光照射后发生分解反应,可溶于显影液,具有分辨率高、对比度好的优点,但粘附性差、抗刻蚀能力差且成本高 [3] - 负性光刻胶曝光后形成交联网格结构,在显影液中不可溶,具有良好粘附能力和抗刻蚀能力,感光速度快,但显影时易发生变形影响分辨率 [3] - 按显示效果分类,正性光刻胶形成的图形与掩膜版相同,负性光刻胶形成的图形与光罩相反 [7] - 正胶曝光后溶解度是未曝光时的10倍,在IC制造中应用更普遍 [8] 光刻胶成分与反应机理 - 正胶主要成分包括树脂、光引发剂等 [11] - 树脂成分为酚醛树脂,由对甲酚与甲醛缩合而成 [12] - 光引发反应中重氮萘醌(DQ)在光照下分解生成茚羧酸(ICA) [21] - DQ与树脂反应后改变溶解性,曝光区域在碱性显影液中溶解度提高 [24] - 负胶按感光性树脂化学结构分为聚肉桂酸酯类和聚烃类-双叠氮类 [40] - 聚肉桂酸酯类通过侧链肉桂酰基团二聚反应交联 [43] - 聚烃类-双叠氮类需交联剂参与形成三维不溶结构 [48] 光刻胶工艺流程 - 光刻胶工艺步骤包括基底清洗、表面处理、旋涂、对准曝光、显影等 [54] - 预处理阶段使用HMDS作为粘附促进剂,需正确使用蒸汽沉积方法 [66][67] - 旋涂工艺中转速与膜厚关系密切,4000rpm是薄胶常用参考点 [77] - 前烘温度和时间对正胶和负胶的显影效果有显著影响 [88][90] - 显影液选择需考虑与光刻胶兼容性、金属离子含量等因素 [102][105] 半导体光刻胶市场格局 - 光刻胶占晶圆制造成本约12% [161] - 全球市场被JSR、东京应化、杜邦等海外企业垄断 [164] - 国内企业如彤程新材、晶瑞电材等在g/i线和KrF胶有所突破,但高端ArF和EUV胶仍依赖进口 [165] - 发展痛点包括光刻机限售、原材料垄断和上下游强绑定等 [171][174][176]
专家报告:尼龙纤维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附25页PPT)
材料汇· 2025-05-25 22:37
锦纶行业现状与发展 - 2017-2022年中国锦纶产量从330.3万吨增长至432万吨(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5% [5] - 2023年锦纶产量占化纤总产量6.29%,主要细分方向包括抗融滴阻燃纤维、超高强尼龙66纤维、生物基尼龙56纤维及化学法再生尼龙纤维 [5] - 行业未来创新方向聚焦高性能与环保技术,如超高强尼龙66纤维应用于航空轮胎骨架材料 [21][25] 废旧尼龙6回收技术突破 - 中国每年废旧PA6产生量约400万吨,但回收率低(填埋32%、焚烧31%、遗弃37%),化学回收法可将废料解聚为CPL单体并再生为高品质PA6产品 [8][10] - 江苏弘盛新材料建成全球唯一商业化废旧PA6化学法回收产线,再生PA6纤维强度达4.21-7.69 cN/dtex,已应用于运动服、轮胎帘子布等领域 [12][13][19] - 全回收利用每年可减少1200万立方米土地污染、2880万吨碳排放,节省1200万吨原油 [14] 航空轮胎材料国产化攻关 - 尼龙66工业丝浸胶帘线是航空轮胎核心材料,国内产品强度(8.4-8.9 cN/dtex)低于国际水平(土耳其科赛9.2 cN/dtex、日本旭化成9.7 cN/dtex) [28] - 国产帘线存在结构设计缺陷、界面粘结性不足(H抽出力仅170-180 N/cm)等问题,导致C919等大飞机轮胎安全性风险 [26][28] - 河南工程学院牵头产学研项目,联合5家单位研发超高强尼龙66工业丝及帘线关键技术,目标打破国际垄断 [29][30] 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 - 安全防护用复合材料研究中心聚焦医用防护、防弹防机械伤害、智能可穿戴等六大方向 [34] - 具备阻隔性能、电磁屏蔽、热防护等全链条测试能力,支撑高端防护材料开发 [35] - 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产业用纺织品升级 [31][32]
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用SiC/TaC涂层部件报告
材料汇· 2025-05-24 22:49
半导体产业背景 - 半导体分为三代:第一代硅基半导体应用最广泛,第二代满足更高要求,第三代碳化硅和氮化镓成为全球投资热点[6] - 半导体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武器装备、智能AI等领域,产业蓬勃发展[8] - 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近万亿,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出口以中低端为主且呈下降趋势[10] - 半导体设备进口同比增长,国产化芯片投资项目增长拉动需求,预计五年内产量翻番[12] 碳化硅市场现状 - 全球CVD碳化硅零部件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8亿美元增至2028年14亿美元,CAGR 10%[14] - 国际厂商主导市场,国内厂商2022年份额约2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42.6亿美元,CAGR 13.44%[14] - 6英寸碳化硅衬底产能未来三年将扩充几倍到三十倍,8英寸衬底已由Wolfspeed量产[15]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碳化硅晶圆需求超169万片,全球6英寸衬底需求达672万片[15] 碳化硅涂层应用领域 - 主要应用于碳化硅长晶炉、外延炉的石墨配件,替代高纯石墨和石英坩埚[15][19] - 每台单晶炉碳化硅涂层石墨件需求约3万元/月,渗透率50%计算年需求超20亿元[15] - 全球外延炉保有量超5000台(中国近2000台),2027年有望突破10000台,碳化硅涂层石墨件年需求超10亿元[15] - 在半导体制造中用于晶圆、氧化扩散、外延、刻蚀等关键工序[17][25] 技术要求和挑战 - 碳化硅涂层纯度需达99.9995%以上,耐温1600°C,解决碳灰长晶成本问题(国内占比40-50%)[21] - 氧化管国产碳化硅基板缺乏,依赖进口[23] - 石墨和碳化硅陶瓷需高纯度、化学稳定性,直接影响晶圆质量[27][28] - 涂层需解决石墨掉粉和气体反应问题,采用SiC/TaC涂层方案[30] 国产化进展 - 国际厂商占据半导体领域CVD碳化硅零部件98%份额,国内厂商如兴晟份额不足2%[15] - 中南大学李国栋教授团队攻克石墨、碳化硅基材上制备高性能SiC/TaC涂层技术,获国家项目支持[41] - 兴晟研发双梯度涂层提升寿命和抗热疲劳性能,纯度达1-2ppm,产品覆盖长晶炉、12寸坩埚等[40] - CVD方法受技术封锁且昂贵,国内高校和企业推动国产化替代[35][38] 行业趋势 - 贸易战加速半导体供应链国产化,万亿产业空间巨大[41] - 碳化硅长晶用碳化钽涂层件市场规模预计数十亿人民币[15] - 国产化从弱转强,部分实现自主可控,但基材仍依赖进口[41]
专家报告:新材料发展趋势与创新机制思考
材料汇· 2025-05-24 22:49
新材料定义与创新机制 - 新材料是通过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升传统材料性能或开发出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殊功能的材料 [8] -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主要衡量标志是市场价值,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 [9] - 材料是世界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也是现代工业的共性关键技术 [10] 全球新材料产业现状 - 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从2010年400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2.15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0% [14] - 产业向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美国铝业、杜邦、拜耳等跨国公司垄断高端材料市场 [15] - 研发模式加速转变,依赖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如材料基因技术(高通量计算、制备、表征等) [16] - 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趋势明显,重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和环保节能材料研发 [17] 中国新材料重点领域进展 - 高性能膜材料在电池隔膜、离子交换膜等领域取得工程化突破 [20][21] - 高性能电池材料形成绿色能源产业链,应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22][23] - 半导体照明LED实现国产化,白光效率从2000年50流明/瓦提升至2020年200流明/瓦 [24][25] - 稀土功能材料形成完整产业链,应用于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 [28][29] -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建立军民融合产业链 [30] 化工新材料分类 - 高端聚烯烃:己烯共聚聚乙烯、茂金属催化聚烯烃等 [36] - 工程塑料: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等 [36] - 特种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丁基橡胶、氟橡胶等 [36] - 高性能纤维: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 [36] - 功能膜材料:水处理膜、特种分离膜、锂电池隔膜等 [36] 2020-2025新材料产业热点 - 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轻量化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 [38] - 四大关键词:绿色、智能、健康、可持续 [40] - 四类重点领域:信息、能源、材料、生物 [40] - 四大战略方向:深空、深地、深海、深蓝 [40] 新材料发展趋势预测 - 2020-2035重点方向:材料基因工程、第三代半导体、3D打印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 [51] - 总体趋势: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过程绿色化 [52][53] 中国新材料发展瓶颈 - 研发投入不足:201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比0.93%,低于发达国家2.5-4%水平 [56] - 自主知识产权薄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仅0.03%,有发明专利1.4% [56] - 国际专利占比低:2005-2009有效PCT专利中美欧日中占比分别为32.2%、20.4%、11.3%、2.5% [56]
国产替代+技术突破双轮驱动,掘金材料产业高弹性与蓝海机遇
材料汇· 2025-05-23 23:08
高速成长赛道:AI&电子材料 - 2024年高速成长板块营业收入同比+1.4%,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29.6% [2] - 先进封装材料2024年收入与盈利同比分别+28.3%/+31.0%,龙头联瑞新材收入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34.9%/+51.0% [2] - 高速树脂领域,预计2025年全球电子级PPO需求将从2023年1863吨提升至5821吨 [2] - 气体板块2024年收入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8.0%/-18.9%,2025Q1液氧/液氮/液氩均价分别同比+0.7%/-8.1%/-55.4% [3] - OLED材料2024年营收同比-1.9%,2025Q1同比-6.7%,但国产化有望加速 [3] - 光学膜2024年收入及盈利同比+8.3%/-489.1%,2025Q1同比+1.5%/-103.2% [3] - 合成生物学2024年收入及盈利同比增速分别为+39.5%/+92.7%,2025Q1分别为+21.4%/+97.4% [3] 业绩兑现赛道:龙头优势显现 - 半导体石英玻璃材料2024年收入和盈利同比分别-76.5%/-132.2%,2025Q1同比-42%/-254.7% [4] - 碳纤维&复材2024年收入和盈利同比分别-18.9%/-202.5%,2025Q1同比+10.7%/-35.5% [4] - 尼龙行业2024年收入和盈利同比分别+13.4%/+27.8%,2025Q1同比-6.5%/+9% [4] 初期蓝海赛道:新兴材料机会 - 固态电池材料重点关注2025年在低空经济等新兴应用的突破 [4] - PEEK材料受益于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和电动汽车高压化趋势 [4] 先进封装材料详细分析 - AI算力需求激增,预计HBM市场规模从2023年约40亿美元增至2025年250多亿美元 [17] - 2024年先进封装材料行业4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1亿元,同比+28.3%,扣非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31% [18] - 2025Q1行业收入同比+32%,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21.3% [18] - 研发费用2024年合计1.6亿元,同比+15.2%,研发费用率6.1% [20] 高频高速树脂详细分析 - 2024年2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9亿元,同比+12.7%,扣非归母净利润9.5亿元,同比+0.1% [36] - 2025Q1收入同比+17.6%,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64.0% [36] - 研发费用2024年合计7.4亿元,同比+16.1%,研发费用率5.1% [36] OLED材料详细分析 - 2024年行业合计营业收入75.7亿元,同比-1.9%,扣非归母净利润8.1亿元,同比-30.8% [43] - 2025Q1收入同比-6.7%,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20.8% [43] - 研发费用2024年合计8亿元,同比+15.2%,研发费用率10.5% [43] 电子气体详细分析 - 2024年气体板块合计营业收入469.8亿元,同比-8%,扣非归母净利润32.6亿元,同比-18.9% [57] - 2025Q1收入同比-3.6%,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4.1% [57] - 研发费用2024年合计9.5亿元,同比+4.2%,研发费用率2% [65] 合成生物学详细分析 - 2024年行业合计营业收入267.5亿元,同比+39.5%,扣非归母净利润64.7亿元,同比+92.7% [76] - 2025Q1收入同比+21.4%,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97.4% [76] - 研发费用2024年合计13.9亿元,同比+17.5%,研发费用率5.2% [77]
倒计时4天!江苏路芯、宁波冠石、圣泉集团、华睿芯材、徐州博康、中科院纳米所、复旦、上海光源齐聚【第2届光掩模与光刻胶产业论坛】
材料汇· 2025-05-23 23:08
光掩模与光刻胶产业论坛 - 第2届光掩模与光刻胶产业论坛将于5月28日在上海召开,由亚化咨询主办,汇聚行业领军企业及专家探讨技术进展、市场机遇与挑战[1][6] - 论坛日程包括5月27日会议注册及5月28日全天演讲报告、午餐交流、晚宴等活动[1][5] - 参与企业包括江苏路芯、宁波冠石、圣泉集团、华睿芯材、徐州博康等,学术机构有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复旦大学等[1] 光掩模版市场分析 - 全球半导体光掩模版市场规模从2018年40.4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4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9%,预计2025年达55亿美元[3] - 中国第三方掩模版市场占比预计2025年达70%,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0亿元[3] - 全球市场由Photronics、日本凸版、大日本印刷主导(市占率超80%),本土企业如路维光电、清溢光电等正加速国产化替代[3] 光刻胶市场动态 - 2023年中国半导体制造用光刻胶市场规模39.6亿元,国内企业销售收入仅10.1亿元,预计2024年增至13.1亿元[3] - 国内ArF光刻胶研发取得核心突破,龙头企业包括上海新阳、南大光电、容大感光等[3] - 新锐企业如珠海基石(2022年成立)、国科天骥(2019年成立)加速布局光刻胶领域[6] 论坛合作与赞助形式 - 赞助形式涵盖主题演讲、会刊广告、资料入袋、现场展台、茶歇/晚宴冠名等[8] - 合作权益包括品牌Logo展示(背景墙、会刊封面)、宣传资料分发及参会名额[8]
【院士报告】32页PPT详解新能源汽车行业革命技术路线图
材料汇· 2025-05-22 23:26
新能源汽车革命路线图 - 新能源汽车发展分为三阶段:动力电动化(1.0)、整车智能化(2.0)、能源低碳化(3.0)[3] - 动力电动化阶段:2010年启动市场化,2021年销量达352万辆,2025年预计超1500万辆,2030年保有量达1-1.6亿辆[3] - 整车智能化阶段:2025年为爆发元年,预计2030年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20] - 能源低碳化阶段: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超50%,车网互动普及,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5亿辆[37][42] 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 技术路线聚焦硫化物电解质,全球企业加速布局产业化[7][9] - 出光兴产计划2027-2028年实现商业化,2030年达万吨规模[9] - 旭硝子拟2027年量产,采用高温熔融工艺降成本[9] - 中科固能2024年建成百吨级硫化物电解质生产线[9] - 正负极材料演进:2030年前重点突破硅碳负极,2030年后转向高电压正极(如富锂锰基)[11][12][13] - 能量密度目标:第一代(2025-2027)200-300Wh/kg,第二代(2027-2030)400Wh/kg,第三代(2030-2035)500Wh/kg以上[19] 智能化技术突破 - 智驾系统技术路径:从BEV+Transformer到端到端大模型,结合VLM实现语义推理[23] - 当前主流为L2+级NOA,城市NOA已实用化,L4需渐进式发展[24] - 智能底盘与驾驶融合:通过机器视觉与动力学融合提升安全保障[26] - 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覆盖设计、制造、管理、回收,利用AI优化安全与性能[28][29] 能源低碳化与产业融合 - 钙钛矿光伏电池:2030年产业化,成本为晶硅50%,车身覆盖发电功率达1-1.5千瓦[40][47] - 车网互动(V2G):从无序充电到双向充放电,2030年支撑电网30%用电量[46][48][51] - 五大10万亿级新能源产业:包括基础能源、新能源汽车、交通电动化、智慧能源、绿氢产业[54] - 氢能发展:2050-2060年绿氢年需求1-1.7亿吨,产值2.5-5万亿[54] 企业动态与产业化进展 - 国际车企布局:丰田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三星SDI 2027年推出900Wh/L产品[16] - 国内企业规划:宁德时代、卫蓝科技等瞄准2027年量产400Wh/kg硫化物电池[17] - 产学研协同:2024年中国成立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创新平台(CASIP)[5][6]
【专家报告】岚图汽车热冲压技术应用及展望
材料汇· 2025-05-22 23:26
中国造车新实力 - 公司拥有54年造车积淀,位列世界500强,构建了完整的汽车制造生态系统 [3] 热冲压技术意义 - 促节能:通过降低车重实现油耗下降,数据显示整备质量每减少100kg可降低油耗0.4L/100km [4] - 提升强度:采用高强度材料可减少料厚同时保证结构强度 [4] - 减排放:乘用车CO2排放量从2000年220g/km降至2020年约120g/km,实现显著下降 [5] - 易成形:相比冷冲压,热冲压能成形更复杂零件并减少回弹 [5] 热冲压技术认知 - 采用激光拼焊将不同厚度、强度的高强钢坯料焊接后整体热冲压,形成高性能结构件 [8] - 一体式热冲压相比传统方法可提升材料利用率、减少模具数量、降低零件重量 [9] 热冲压应用案例 - 岚图FREE车型热成型钢比例达31% [11] - 岚图梦想家车身材料中热成形钢占比23.59% [11] - 岚图追光车身热成形材料占比27.3%,采用2000MPa热成形钢门内防撞梁 [12][13] - A柱采用TRB+Patch复合热成形方案实现单车减重0.9kg [17] - B柱采用TRB热成形方案实现单车减重2.8kg [18] - 前排座椅后横梁采用TRB方案实现单车减重1.5kg [19] - 顶盖前横梁采用5段不等料厚热成型方案实现单车减重0.8kg [20] - 后纵梁采用4段不等厚度TRB方案实现单车减重3kg [21] 性能测试数据 - 一体式门环在C-IASI测评中创下130000N峰值载荷,为历年最高值 [30] - 材料性能测试显示屈服强度达到1049-1119MPa,抗拉强度1572-1581MPa [45] 热冲压技术展望 - 热浴成形工艺可解决液态金属脆裂问题,测试显示抗拉强度达1580MPa [36] - 预冷热冲压技术可解决纯Zn镀层钢开裂问题 [38][39] - 中锰钢热冲压可获得1420-1880MPa抗拉强度,但存在焊接困难等技术挑战 [42] - 管梁热冲压测试显示抗拉强度达1572-1581MPa [45] - 未来可应用于电池包框架、车门防撞杆、座椅骨架等零部件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