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博医疗(688050):深度研究报告:眼科器械领域创新先驱,“医疗+消费”双驱动
华创证券· 2025-05-31 16:3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2][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眼科器械领域创新先驱,以人工晶状体业务为起点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随着集采降价影响出清和强竞争力产品获批,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5.9、7.1亿元,同比+22.0%、+23.4%、+21.8%,对应EPS分别为2.45、3.03、3.69元,给予25年40倍估值,对应目标价约98元 [7][11] 各部分总结 眼科器械领域创新先驱,聚焦人工晶状体、角膜塑形镜、隐形眼镜业务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成立于2010年,研发实力雄厚,在多焦人工晶状体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打破进口垄断,以人工晶状体业务为起点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立足三大核心业务向眼科平台型企业发展 [7][15]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解江冰,截至25年一季报,直接&间接合计持股比例达16.32%,股权结构稳定 [18] - 2019年拓展角膜塑形镜业务,2023年推进隐形眼镜产品商业化,新业务依托老业务销售渠道放量,2018 - 2024年营收CAGR为49%,归母净利润CAGR为64% [20] - 近两年利润率下降,因隐形眼镜业务处于放量阶段且毛利率低,随着技术工艺优化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隐形眼镜业务毛利率有提升潜力,集采对人工晶状体价格影响减弱,整体利润率有望恢复性增长 [20][21] - 人工晶状体、角膜塑形镜、隐形眼镜产品合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90%左右,为核心产品 [7][27]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公司具备高效海外供应链管理和定制化生产能力,布局完善海外销售网络,设立国际业务总部,业务出海提速可期 [32] 人工晶状体:国产龙头企业,产品布局完善且国采中标表现好 行业端:国采落地,加速人工晶状体国产替代 - 白内障在老年群体高发,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我国60 - 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80%,90岁以上超90% [36] - 人口老龄化下,我国白内障治疗需求预计上升,2024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6%,较2023年上升,预计2030年白内障手术数量增长至700万例,CAGR为7.6% [37][38] - 2030年全球人工晶状体市场规模预计增长至98亿美元,CAGR为8.5%,我国市场规模有望达100亿元,CAGR为12.1% [42] - 我国人工晶状体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大,爱博医疗等国内企业市占率稳步提升,22年爱博医疗占12%,为国产龙头 [43] - 人工晶状体国采落地,平均降价60%,爱博医疗中标量31.7万片排名第一,中标额3.2亿元排名第三(国产第一),在部分品类中标价领先 [47] 公司端:单焦点、双焦点产品竞争力强,三焦点、EDoF产品临床顺利 - 2024年公司人工晶状体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17.7%,集采使出厂价下降,但毛利率稳定,因生产转移和成本优化 [58] - 公司在人工晶状体国采中标情况好,有望加速业务发展,渠道库存差价影响出清 [61] - 公司是国内首家高端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制造商,产品线布局完善,三焦点和EDoF产品前瞻布局,临床进展顺利 [61][62] - 单焦点推出国产首款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性能接近进口产品 [7][64] - 双焦点推出国产首款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反馈好,国采中获最高报价2880元 [65][70] -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可提供全程视力覆盖,公司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结合EDoF和Toric技术,性能强劲 [71] - EDoF技术提升成像质量,公司产品已在欧洲销售,国内进入注册阶段 [73] 角膜塑形镜:产品性能位于第一梯队,持续布局近视防治产业链 行业端:商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市场规模预计快速提升 - 全球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上升,2023年达30.5%,预计2050年超7.4亿儿童及青少年受影响 [76] - 角膜塑形镜可矫正近视或延缓发展,我国角膜塑形镜产业商业化进程加速,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达810亿元,CAGR为25% [77][78] - 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可分三大品牌派系,竞争格局相对集中,2021年CR3达50%以上,爱博医疗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81][84] 公司端:产品性能强劲,外延布局离焦镜、离焦软镜、PR - 2024年公司角膜塑形镜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8.0%,出厂价提升带动毛利率上升 [89] - 公司角膜塑形镜产品“普诺瞳”透氧系数125、湿润角30度,处于市场领先水平 [92] - “普诺瞳”采用全弧段非球面、非同心、周边减薄设计,适配中国人群,提升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度 [93][96][99] - 推出离焦镜和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互补,离焦镜有四大优势,防控效果好,推广进展顺利,离焦软镜有望带来业绩增量 [101] - 推出有晶体眼人工晶体(PR),获批上市,性能获医生认可,推广顺利 [102] 隐形眼镜:底层技术扎实,发力“高端”和“消费” 行业端:兼具“医疗+消费”双重属性,发展天花板较高 - 隐形眼镜兼具医疗和消费属性,我国近视人群扩大和消费能力提升推动市场渗透率上升 [103] - 2022年我国隐形眼镜总体市场规模122亿元,预计2030年透明、彩色隐形眼镜市场规模分别达161亿元、183亿元,CAGR分别为10.6%、17.6% [103] - 全球隐形眼镜市场竞争格局集中,我国相对分散,2023年行业CR5为36%,CR10为53% [104] 公司端:多次并购加速业务发展,产品端发力“高端”和“消费” - 公司隐形眼镜核心技术源于人工晶状体等产品,底层技术扎实,通过并购切入彩色隐形眼镜业务、补充产能、拓展零售渠道 [7][10] - 未来产品端发力“高端”和“消费”,自研硅水凝胶隐形眼镜发力高端市场,软性隐形眼镜开拓消费市场 [10]
快手-W(01024):电商业务稳健增长,可灵商业化进展顺利
国信证券· 2025-05-31 16:3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4][5][3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业绩稳健,AI产品可灵优秀,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期25 - 27年经调整利润201/238/275亿元 [4][3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概览 - 25Q1公司营业收入326亿元,同比+11%,环比-8%,毛利率54.6%,同比-0.3pct,环比-0.6pct,毛利率环比下降主要系低毛利率直播收入占比提升,收入分成占收入比例为30.5%,同比+2.1pct [1][10] - 25Q1公司销售费率30%,同比下降2pct,用户获客成本持续下降;研发费用33亿,同比+16%,研发费率同比+0.4pct,主要系AI相关人员开支增加 [1][10] - 25Q1公司经调整净利润为45.8亿元,经调整利润率14.0%,同比下降0.9pct,环比提升0.7pct [1][10] - 国内收入313亿元,同比增长10%,国内经营利润43.5亿元,经营利润率13.9%;海外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33%,海外经营利润0.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经营利润率2.1%,同比提升29pct [1][10] 运营 - 25Q1快手全站MAU 7.11亿,同比+1%,环比-3%;DAU 4.08亿,同比+4%,环比+1.7%;人均日时长为134分钟,同比+3%;总流量同比+8% [2][18] 商业化 直播电商 - 25Q1GMV同比增长15%,收入同比增长14%;其他业务(主要为直播电商)收入48亿元,同比+15%,环比-2%;GMV3323亿元,同比+15%;货币化率为1.41%,同比基本持平 [3][20] - 电商业务核心驱动为付费用户数的提升,电商月活跃买家数达到1.35亿,月活跃用户渗透率达到19.0%;预计25Q2公司电商GMV增长14% [3][20] 广告 - 25Q1广告收入179.8亿元,同比+8%,环比-13%;内循环广告增长中个位数,是拉低广告增速主要原因,公司今年持续让利中小商家;外循环广告增长较好,短剧、小游戏和小说等内容消费外循环广告发展良好,本地生活广告持续贡献增量 [3][26] - 随着一季度外循环基数效应消除,预计25Q2广告收入增长12% [3][26] 直播 - 25Q1直播收入98亿元,同比+14%,环比持平;直播付费用户数增长是主要驱动因素,娱乐直播内容质量提升和形式多样化,带动用户付费意愿上升 [3][26] 可灵 - 2025Q1可灵AI收入超过人民币1.5亿元,P端付费订阅用户占比70%,收入增长由付费用户增长和ARRPU增长双重驱动 [4][30] - P端用户兼具C端用户的传播属性和P端用户的付费能力;B端为超过1万家企业客户提供了API服务,涵盖多个行业,企业客户的续费率极高 [4][30][31] - 考虑到可灵AI进展顺利,上调全年收入预期至1亿美元 [4][31] 投资建议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期25 - 27年经调整利润201/238/275亿元 [4][32] 财务预测与估值 - 给出2024 - 2028E年营业收入、调整后净利润等多项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数据 [9][34]
华纬科技(001380):24年业绩高速增长,产能持续扩张
天风证券· 2025-05-31 16:3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汽车/汽车零部件,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业绩高速增长,2025Q1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悬架系统零部件产能释放驱动营收增加且产能持续扩张,公司增强技术优势并稳固优质客户,考虑到25Q1业绩高速增长,小幅上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60亿元,同比+49.67%;归母净利润2.26亿,同比+38.00%;扣非归母净利润2.13亿,同比+37.21% [1] -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同比+47.36%;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57.43%;扣非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67.68% [1]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19%,同比-0.54pct;2025Q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71%,同比+1.06pct [1] - 2025Q1期间费用相比上期有上升,销售费用为0.12亿元,管理费用为0.12亿元,研发费用为0.23亿元,财务费用为-17.43万元 [1] 产能情况 - 悬架系统零部件(悬架弹簧+稳定杆)2024年收入16.3亿元,同比+60.2% [2] - “高强度弹簧钢丝及汽车悬架弹簧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共计0.7亿元 [2] - 新增年产900万根新能源汽车稳定杆和年产10万套机器人及工程机械弹簧建设项目,截至2024年末已完成投资1.60亿元,2024年实现效益0.28亿元 [2] - 对年产8000万只各类高性能弹簧及表面处理技改项目和高精度新能源汽车悬架弹簧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已完成投资2.5亿元,2024年共实现效益0.31亿元 [2] 技术与客户情况 - 公司拥有先进的水淬火弹簧钢丝生产工艺,能满足各大汽车主机厂对高应力、抗疲劳、轻量化弹簧的技术需求 [3] - 公司与国内知名品牌车企和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客户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众多企业 [3]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67/3.47/4.49亿元(25、26年前值为2.56/3.22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5 - 27年P/E 20.69/15.90/12.29倍,维持“买入”评级 [3] 财务数据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1,243.05|1,860.41|2,289.25|2,767.12|3,278.36| |增长率(%)|39.63|49.67|23.05|20.87|18.48| |EBITDA(百万元)|305.27|430.97|414.86|515.29|638.60|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64.07|226.42|266.80|347.11|449.16| |增长率(%)|45.59|38.00|17.84|30.10|29.40| |EPS(元/股)|0.61|0.84|0.99|1.28|1.66| |市盈率(P/E)|33.64|24.38|20.69|15.90|12.29| |市净率(P/B)|3.65|3.27|2.78|2.46|2.14| |市销率(P/S)|4.44|2.97|2.41|1.99|1.68| |EV/EBITDA|12.48|8.48|11.16|9.34|6.78| [4]
英伟达(NVDA):FY26Q1业绩点评:FY26Q1营收超市场预期,Blackwell出货动能强劲
光大证券· 2025-05-31 16:1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英伟达FY26Q1营收超市场预期,Blackwell出货动能强劲,虽受H20费用等影响,但AI算力需求旺盛有望带动业绩持续高速增长 [1][4] 各部分总结 业绩情况 - FY26Q1营收440.62亿美元,YoY+69%,QoQ+12%,超彭博一致预期和25Q4指引;Non - GAAP毛利率61.0%,QoQ - 12.5pcts,YoY - 17.9pcts,剔除H20因素后为71.3%;Non - GAAP净利润198.94亿美元,QoQ - 10%,YoY+31%,对应Non - GAAP EPS 0.81美元,剔除H20费用和关税影响后超彭博一致预期 [1] - FY26Q2预计营收450亿美元(±2%),中值低于彭博一致预期;Non - GAAP毛利率72.0%(±50bp) [1] 业务板块 数据中心业务 - FY26Q1营收391.12亿美元,YoY+73%,QoQ+10%,其中计算收入341.55亿美元,网络收入49.57亿美元,Blackwell收入占数据中心计算收入约70%,Hopper向Blackwell架构切换接近完成 [2] - 25年5月为各大CSP企业提供GB300样品,预计FY26Q2出货,主要下游客户每周平均部署1000个NVL72机柜,微软已部署数万个Blackwell GPU且预计未来扩大至几十万 [2] - H20受美国管制影响,FY26Q1产生45亿美元库存和采购义务费用,低于公司预期,预计FY26Q2数据中心收入增长会被中国收入下降(约80亿美元)抵消 [2] 游戏业务 - FY26Q1营收37.63亿美元,YoY+42%,QoQ+48%,收入创历史新高,受Blackwell架构芯片出货推动,推出RTX 5060和5060Ti,起售价299美元 [3] 专业可视化业务 - FY26Q1营收5.09亿美元,YoY+19%,环比持平,受关税不确定性影响,AI工作站需求强劲,预计FY26Q2收入恢复环比增长 [3] 汽车业务 - FY26Q1营收5.67亿美元,YoY+72%,QoQ - 1%,同比高速增长,主要系自动驾驶需求增加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下调英伟达FY2026 - FY2028 GAAP净利润至1138.8/1492.0/1824.8亿美元(较上次预测 - 13%/- 19%/- 23%),对应同比增速56%/31%/22%,对应FY2026 - FY2028 GAAP EPS为4.67/6.11/7.48美元 [4] - 5月29日收盘价139.19美元对应FY2026/FY2027 30x/23x PE [4] 财务报表与盈利预测 利润表 - 展示了FY2024 - FY2028E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折旧和摊销等多项指标数据 [18] 资产负债表 - 呈现了FY2024 - FY2028E总资产、流动资产、总负债等相关数据 [18] 现金流量表 - 给出了FY2024 - FY2028E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等数据 [19]
中国海防(600764):水下听风,智领深蓝
长江证券· 2025-05-31 16:0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首次) [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当前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顶层政策持续加码水下攻防、深海科技,水下有望成为下一阶段重点投入方向 [3][8] - 水声技术是装备实现水下探测、通信、导航和对抗的共性技术,水声电子装备应用广泛,伴随我国海洋装备加速建设,叠加维修替换需求,有望步入高景气周期 [3][9] - 中国海防为中船集团旗下水声电子防务装备龙头,具备水声装备全产业链能力,在多个细分方向处于国内垄断或领先地位,核心受益于海洋装备建设,未来有望乘专业化整合之风打造电子信息旗舰平台 [3][10] 各部分总结 背靠中船集团深耕海洋防务电子,聚焦兴装强军经营改善可期 - 公司是中船集团电子信息产业板块上市公司,旗下拥有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定位中船电子信息产业化平台,立足水声电子军民一体化发展 [21] - 受需求节奏及产品价格影响,公司2022 - 2024年营收业绩波动,2025Q1已有改善迹象;产品价格调整致毛利率降低,叠加研发等费用偏刚性,净利率短期承压,2025一季度盈利能力有所改善;公司持续推动精益管理提质增效,保持高研发投入,稳步推进募投项目,多个项目预计2025 - 2026年投入使用 [29][31][34] 政策加码海洋强国战略筑梦深蓝,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建设加速 - 水下攻防方面,大国博弈制海重要性凸显,美国海军“重回制海”战略牵引军费占比回升,水下装备为核心布局点;水下战场特点对装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水下攻防突出体系化、综合化作战 [39][44][46] - 深海科技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其定位为新兴产业,排序仅次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或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深海科技涵盖多领域,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资源与能源安全 [50][52][56] - UUV、海底观测网、深海空间站等新兴装备涌现,UUV自主性强,海底观测网可实现对目标海域的全天候广范围高精度覆盖,深海空间站可支持深海综合实验与资源开发 [61][64][68] 水声电子:感知通信核心分系统,新兴装备建设牵引广阔空间 - 水声技术是水下装备实现探测、通信、导航和对抗的底层共性技术,声呐等水声设备品类丰富,静音技术发展牵引水声技术迭代演进 [69][74][76] - 水声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舰艇、UUV、海底观测网等海洋装备,美军核潜艇单艇水声电子设备配套价值量高于水面舰艇,UUV结合不同任务需求配备多种声呐,光纤水听器是水下半永久监测设施的核心部分 [82][85][90] - 我国大型主战舰艇建设将带来大量水声设备需求,基于三大典型作战需求测算,未来UUV市场空间广阔,声呐等水声电子设备维修替换需求牵引后市场空间广阔 [95][100][103] 水声电子防务龙头资产稀缺,深化国改打造电子信息旗舰平台 - 水声电子赛道技术经验壁垒高,我国水声电子装备产业格局清晰,中船集团产业链布局完善,中国海防是少数具备水声装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在多个细分方向市场份额领先 [108][112][114] - 公司在轴角转换器等运动控制类、卫星通导多个细分领域、特种电源产品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产业化能力突出 [119][122][126] - 公司控股股东中船集团为全球第一大造船集团,持续深化改革,公司作为集团电子信息板块资本运作平台,有望深度受益专业化整合 [131]
英伟达(NVDA):FY26Q1业绩点评及业绩说明会纪要:Blackwell占比已到7成,推理agent、工业AI、主权AI开启算力新投资时代
华创证券· 2025-05-31 15:4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5月29日英伟达发布FY2026Q1报告并召开业绩说明会,该季度营收显著高于市场预期和公司指引,主要受益于数据中心业务爆发,虽H20产生费用且预计二季度有收入损失,但各业务表现良好,公司预计FY26Q2营收及毛利率可观,且AI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多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 [2][3][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NVIDIA FY2026Q1业绩概况 - FY26Q1营收441亿美元,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12%,高于市场预期和公司指引,主要因数据中心业务爆发,Blackwell贡献数据中心计算收入7成,H20一季度产生45亿美元费用,预计二季度损失80亿美元收入 [3][7] - FY26Q1,GAAP和非GAAP毛利率分别为60.5%和61.0%,不计45亿美元费用,第一季度非GAAP毛利率达71.3%;GAAP和非GAAP稀释每股收益分别为0.76美元和0.81美元,不计相关费用及税费影响,第一季度非GAAP稀释每股收益为0.96美元 [3][7] - 供应链管理优化,存货周转天数59天,环比下降27天,待交付金额298亿美元,环比下降3%,预付采购41亿美元,环比下降17.6% [7] - 公司预计FY26Q2营业收入为450亿美元,上下浮动2%,考虑H20收入损失约80亿美元;预计GAAP和非GAAP毛利率分别为71.8%和72.0%,上下浮动50个基点,力争下半年将毛利率提高到70%左右 [5][8] 细分业务情况 - 数据中心:FY26Q1营收创历史新高,达391亿美元,环比增长10%,同比增长73%,其中计算营收342亿美元,同比增长76%,环比增长5%,网络营收49.57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64%,Blackwell GPU产能爬坡快,贡献近70%的数据中心计算营收,从Hopper的转型接近完成 [4] - 游戏:FY26Q1收入为37.63亿美元,环比增长48%,同比增长42%,Blackwell架构显卡产能爬坡快 [4] - 专业可视化:FY26Q1收入为5.09亿美元,环比几乎持平,同比增长19%,关税影响一季度系统和需求,AI工作站需求强劲,预计二季度营收环比增长 [4] - 汽车和机器人:FY26Q1收入为5.67亿美元,环比下降1%,同比增长72%,由自动驾驶产能爬坡和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推动 [4] 会议内容(问答环节) - 关于推理需求,Grace Blackwell NVL72是推理AI理想引擎,与Hopper相比,速度和吞吐量高出约40倍,可降低成本、提高响应质量和服务质量 [9] - H20第一季度确认46亿美元营收,未出货25亿美元,二季度中国数据中心营收将大幅下降,预计损失80亿美元,未来还有其他订单无法履行,估计未来该市场规模接近500亿美元 [10][11] - AI处于起步阶段,将改变各行业,推理成为计算工作负载重要组成部分,除云端,AI将进入企业、电信、工厂等领域 [12][13] - 目前订单增多,供应链正在建设,欧洲有大量AI工厂正在规划和建设 [14][15] - H20二季度损失80亿美元,非中国业务表现好于预期,因Blackwell增长和供应链供应增加 [16] - 推理AI需求增长、AI扩散、企业AI和工业AI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推理AI突破障碍,AI扩散创造机会,企业AI准备腾飞,工业AI与新工厂建设契合 [17][18] - 出口管制对Hopper限制大,目前无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正在思考解决方案 [20] - 网络业务有NVLink、Spectrum - X、Bluefield等平台,增强以太网功能,提高集群利用率,上个季度增加两家重要CSP采用SpectrumX [21]
英伟达(NVDA.O)FY26Q1业绩点评:FY26Q1营收超市场预期,Blackwell出货动能强劲
光大证券· 2025-05-31 15:2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英伟达 FY26Q1 营收超市场预期,Blackwell 出货动能强劲,虽受 H20 费用等影响,但剔除相关因素后业绩表现良好;FY26Q2 指引略低于一致预期;各业务板块中数据中心和汽车业务收入高速增长,游戏业务收入创新高,专业可视化业务有望恢复环比增长;考虑 H20 受美国管制影响下调净利润预测,但因 AI 算力需求旺盛和 Blackwell 出货动能强,维持“买入”评级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FY26Q1 营收 440.62 亿美元,YoY+69%,QoQ+12%,超彭博一致预期和 25Q4 指引;Non - GAAP 毛利率 61.0%,受 H20 相关费用影响下降,剔除后为 71.3%;Non - GAAP 净利润 198.94 亿美元,QoQ - 10%,YoY+31%,剔除 H20 费用和关税影响后对应 Non - GAAP EPS 0.96 美元,超彭博一致预期 [1] - FY26Q2 预计营收 450 亿美元(±2%),中值低于彭博一致预期;Non - GAAP 毛利率 72.0%(±50bp) [1] 业务板块 - 数据中心业务:FY26Q1 营收 391.12 亿美元,YoY+73%,QoQ+10%,其中计算收入 341.55 亿美元,网络收入 49.57 亿美元;Blackwell 收入占数据中心计算收入约 70%,Hopper 架构向 Blackwell 架构切换接近完成;25 年 5 月为各大 CSP 企业提供 GB300 样品,预计 FY26Q2 出货;主要下游客户每周平均部署 1000 个 NVL72 机柜,微软已部署数万个 Blackwell GPU 且预计未来扩大至几十万;H20 于 FY26Q1 产生 45 亿美元费用,低于公司预期;预计 FY26Q2 数据中心收入增长会被来自中国收入下降(约 80 亿美元)抵消 [2] - 游戏业务:FY26Q1 营收 37.63 亿美元,YoY+42%,QoQ+48%,收入创历史新高,受 Blackwell 架构芯片出货推动,FY26Q1 推出 Blackwell 架构的 RTX 5060 和 5060Ti,起售价 299 美元 [3] - 专业可视化业务:FY26Q1 营收 5.09 亿美元,YoY+19%,环比持平,受关税不确定性影响,AI 工作站需求强劲,预计 FY26Q2 收入恢复环比增长 [3] - 汽车业务:FY26Q1 营收 5.67 亿美元,YoY+72%,QoQ - 1%,同比高速增长,主要系自动驾驶需求增加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下调英伟达 FY2026~FY2028 GAAP 净利润至 1138.8/1492.0/1824.8 亿美元(较上次预测 - 13%/-19%/-23%),对应同比增速 56%/31%/22%,对应 FY2026~FY2028 GAAP EPS 为 4.67/6.11/7.48 美元;5 月 29 日收盘价 139.19 美元对应 FY2026/FY2027 30x/23x PE [4] 财务报表 |指标|FY2024|FY2025|FY2026E|FY2027E|FY2028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美元)|60922|130497|219302|271313|321775| |营业收入增长率(%)|125.85%|114.20%|68.05%|23.72%|18.60%| |GAAP 净利润(百万美元)|29760|72880|113882|149200|182477| |GAAP 净利润增长率(%)|581.32%|144.89%|56.26%|31.01%|22.30%| |GAAP EPS(美元)|1.22|2.99|4.67|6.11|7.48| |P/E|114|47|30|23|19|[5] 股价表现 - 截至美国东部时间 5 月 28 日 20:00,公司盘后股价上涨 4.85% [1] - 近 1M 相对收益 26.7%,绝对收益 28.0%;近 3M 相对收益 3.0%,绝对收益 11.4%;近 1Y 相对收益 9.6%,绝对收益 22.2% [8]
星环科技(688031):2025年一季报点评:25Q1亏损同比收窄,大模型业务初现突破
华创证券· 2025-05-31 15:1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5Q1亏损同比收窄及现金流改善释放积极信号,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7/5.08/6.05亿元,对应增速为15.0%/19.0%/19.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2.38/-1.59/-1.03亿元,分别减亏30.7%/33.3%/34.9%,对应每股盈利为 - 1.96/-1.31/-0.85元;给予公司2025年15倍PS,目标市值64.1亿元,目标价52.93元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主要财务指标 - 2024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71/4.27/5.08/6.0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 24.3%/15.0%/19.0%/19.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3.43/-2.38/-1.59/-1.0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 19.2%/30.7%/33.3%/34.9%;每股盈利分别为 - 2.84/-1.96/-1.31/-0.85元;市盈率分别为 - 16/-23/-35/-53倍;市净率分别为5.0/6.4/7.8/9.2倍 [3] 公司基本数据 - 总股本12,112.95万股,已上市流通股9,396.61万股,总市值58.21亿元,流通市值58.21亿元,资产负债率23.58%,每股净资产8.49元,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78.90/24.75元 [4] 运营效率与现金流 - 2025年Q1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7.06%/47.43%/75.76%,同比变化 - 31.44/+4.57/-14.46pct;2024年全年销售回款4.56亿元,同比增加11.56%,高于营收规模;2025Q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改善47.0% [7] 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3.71亿元,同比下降24.31%;归母净利润 - 3.43亿元,同比亏损扩大;2025Q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9%,归母净利润同比减亏5.74%,扣非净利润同比减亏6.0% [7] 分业务与行业收入 - 2024年基础软件业务收入2.85亿元,同比下降28.5%,占比76.84%,其中大数据与云基础平台/分布式数据库/智能分析工具收入同比 - 39.4%/-4.2%/-54.0%;应用与解决方案收入0.73亿元,同比下降8.0%;金融(40.5%)、政府(29.3%)为两大主力,收入同比 - 4.9%/-30.2% [7] AI战略与业务突破 - 推出Sophon LLMOps大模型运营平台、星环知识平台TKH;大模型相关业务斩获近5000万元订单,覆盖金融、政府、能源等领域;与宏碁合作的AIPC搭载无涯·问知系统,实现“云端协同” [7] 财务预测表 - 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预测数据,如2024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71/4.27/5.08/6.05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0.7%/58.2%/58.8%/59.2%等 [8]
爱博医疗(688050)深度研究报告:眼科器械领域创新先驱,“医疗+消费”双驱动
华创证券· 2025-05-31 15: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爱博医疗,给予“推荐”评级 [1][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爱博医疗是眼科器械领域创新先驱,以人工晶状体业务为起点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随着集采降价影响出清和强竞争力产品获批,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5.9、7.1亿元,同比+22.0%、+23.4%、+21.8%,对应EPS分别为2.45、3.03、3.69元,给予25年40倍估值,对应目标价约98元 [6][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眼科器械领域创新先驱,聚焦人工晶状体、角膜塑形镜、隐形眼镜业务 - 爱博医疗是创新驱动的眼科医疗器械制造商,研发实力强,在多焦人工晶状体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打破进口垄断,以人工晶状体业务为起点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立足三大核心业务向眼科平台型企业发展 [6][14]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解江冰,截至2025年一季报,直接&间接合计持股比例达16.32%,股权结构稳定 [17] - 2019年以前业绩主要靠人工晶状体业务,2019年拓展角膜塑形镜业务,2023年推进隐形眼镜产品商业化,新业务依托老业务销售渠道快速放量,2018 - 2024年营收从1.27亿元增至14.10亿元,CAGR为49%,归母净利润从0.20亿元增至3.88亿元,CAGR为64% [19] - 近两年利润率下降,因隐形眼镜业务处于放量阶段且毛利率低,2024年隐形眼镜业务毛利率26%,随着技术工艺优化和人员管理提升,隐形眼镜业务毛利率有提升潜力,集采对人工晶状体价格影响减弱,整体利润率有望恢复性增长 [19][20] - 人工晶状体、角膜塑形镜、隐形眼镜产品合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90%左右,为核心产品 [26]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有拓展空间,公司具备高效海外供应链管理和定制化生产能力,布局完善海外销售网络,在香港设国际业务总部,业务出海提速可期 [31] 二、人工晶状体:国产龙头企业,产品布局完善且国采中标表现好 (一)行业端:国采落地,加速人工晶状体国产替代 - 白内障在老年群体高发,我国60 - 89岁人群发病率约80%,90岁以上超90%,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35] - 人口老龄化下,我国白内障治疗需求预计上升,2024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6%,高于2023年,随着第二波婴儿潮人群进入老年,需求将进一步上升 [36] - 我国白内障手术渗透率有提升空间,2022年每百万人中手术例数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预计2030年手术数量从2022年的390万例增长至700万例,CAGR为7.6% [37] - 预计2030年全球人工晶状体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51亿美元增至98亿美元,CAGR为8.5%,我国从40亿元增至100亿元,CAGR为12.1% [41] - 我国人工晶状体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大,海外企业占头部地位,近年来爱博医疗等国内企业市占率稳步提升,22年爱博医疗占12% [42] - 人工晶状体国采于24年8月全面落地,平均降价60%,爱博医疗中标量31.7万片排名第一,占比16.5%,中标额3.2亿元排名第三,占比12.3%,在部分品类中标价领先 [46] - 集采加速人工晶状体国产替代,推动国产产品销量增长,国产新产品有望加速放量,国产市场份额将持续增长 [54] (二)公司端:单焦点、双焦点产品竞争力强,三焦点、EDoF产品临床顺利 - 2024年公司人工晶状体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17.7%,集采使出厂价下降,但毛利率稳定,因生产转移和成本优化 [57] - 公司在人工晶状体国采中中标量第一、中标额第三(国产第一),双焦点 - 非散光人工晶状体品类中获最高报价2880元,是唯一高端产品中标的国产品牌,渠道库存差价影响出清,业务有望加速发展 [60] - 公司是国内首家高端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制造商,产品线布局完善,覆盖单焦点、双焦点产品,三焦点和EDoF人工晶状体前瞻布局,非球面三焦点散光矫正人工晶状体临床进展良好,非球面EDoF人工晶状体进入注册阶段 [60][61] - 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是市场主流,2022年占比62.7%,公司2014年推出国产首款可折叠非球面屈光性人工晶状体A1 - UV,2016年推出国产首款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矫正精度±5°以内 [62][63] - 2022年公司推出国产首款多焦人工晶状体(全视系列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打破进口垄断,临床反馈好,植入后视程连续性强,改善远、近、中间视力,无光学干扰,国采中该品类中标价均值2495元,公司产品获最高报价2880元 [64][69] -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能提供全程视力覆盖,提升视觉舒适度,公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全晰系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结合EDoF和Toric技术,可解决散光 + 老视 + 白内障问题,预期达到全程清晰视力,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中近距离视力提升显著 [70][71] - EDoF技术提升人工晶状体成像质量,公司EDoF人工晶状体已在欧洲销售,国内进入产品注册阶段 [72] 三、角膜塑形镜:产品性能位于第一梯队,持续布局近视防治产业链 (一)行业端:商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市场规模预计快速提升 - 全球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上升,1990 - 2000年、2001 - 2010年、2011 - 2019年分别为24.3%、25.3%、29.7%,2023年为30.5%,预计2050年超39.8%,影响超7.4亿儿童及青少年 [75] - 角膜塑形镜可矫正近视或延缓近视发展,通过改变角膜屈光力使像点落于视网膜,晚上佩戴,还可延缓近视发展 [76] - 我国角膜塑形镜产业商业化有三个节点,2018年后被写入《近视防治指南》,产品密集获批,商业化进程加速 [77] - 2022年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规模170亿元,预计2029年达810亿元,CAGR为25% [77] - 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分海外、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三大品牌派系,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品牌定价较低 [80] - 2021年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竞争格局集中,CR3超50%,欧普康视市占率22.3%排名第一,爱博医疗市占率3.6%,2022年出货量增速排名第一 [83] (二)公司端:产品性能强劲,外延布局离焦镜、离焦软镜、PR - 2024年公司角膜塑形镜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8.0%,依托产品品质与服务取得高于行业的增速,随着产品推广,平均出厂价提升,毛利率上升 [88] - 公司角膜塑形镜产品“普诺瞳”透氧系数125,湿润角30度,在市场处于领先水平 [91] - “普诺瞳”采用全弧段非球面设计,是首款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可减少远视性周边离焦或增加近视性周边离焦,结合中国人眼非球面特性,与角膜面形完美匹配 [92][93] - “普诺瞳”反转弧采用非同心设计,使反转弧曲率半径可控,保证泪液储存空间和稳定离焦量,提升配戴安全性与有效性 [95] - “普诺瞳”边弧采用周边减薄设计,保证泪液流通,减少戴镜异物感,提高舒适性 [98] - 公司推出“普诺瞳”“欣诺瞳”离焦镜与角膜塑形镜互补,离焦镜具备四大优势,临床试验显示能有效延缓屈光度进展67.57%,延缓眼轴增长68.75%,推广进展顺利,24年推出离焦软镜产品,计划收集临床数据后大规模推广 [100] - 公司推出有晶体眼人工晶体(PR)“龙晶®PR”,是国产首款睫状沟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上市后获医生认可,推广顺利,已与多家眼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101] 四、隐形眼镜:底层技术扎实,发力“高端”和“消费” (一)行业端:兼具“医疗 + 消费”双重属性,发展天花板较高 - 隐形眼镜兼具医疗和消费属性,可矫正视力,随着近视人群规模扩大和消费能力提升,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 [102] - 2022年我国隐形眼镜总体市场规模122亿元,其中透明和彩色隐形眼镜市场规模分别为72亿元、50亿元,预计2030年分别达161亿元、183亿元,2022 - 2030年CAGR分别为10.6%、17.6% [102] - 全球隐形眼镜市场竞争格局集中,国际四大眼科龙头占主导,我国市场竞争格局分散,2023年行业CR5为36%,CR10为53% [103] 五、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5.9、7.1亿元,同比+22.0%、+23.4%、+21.8%,对应EPS分别为2.45、3.03、3.69元,给予25年40倍估值,对应目标价约98元,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6][10]
快手-W(01024.HK):核心业务稳健增长 AI商业化变现加速
天风证券· 2025-05-31 15: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非必需性消费/媒体及娱乐,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公司核心业务收入增长稳健,建议持续关注可灵带来的用户及收入增量,预计2025 - 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13/1522亿元,考虑到26年或在AI上加大投入,调整2025 - 2026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96/216亿元(26年前值为234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1][7] 各部分总结 25Q1业绩要点 -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10.9%;经调整净利润为45.8亿元,同比增长4.4%,毛利为178亿元,同比增长10.4% [1] - 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增长5.5%,达99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30.4%;研发开支同比增长16%达3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的10.1%;行政开支同比增长79.2% [1] 流量端 - 2025Q1快手应用平均DAU/MAU分别为4.08亿 /7.12亿,同比增长3.6%/2.1%;每位DAU的日均使用时长为133.8分钟,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长5.9% [2] - 公司单用户获取及留存成本或持续优化,用户获取ROI有望进一步提升 [2] AI - 2025年4月,公司视频大模型可灵推出2.0版本,在多维度保持全球领先;2025Q1,可灵AI收入超过1.5亿元 [3] - 25Q1 AIGC营销素材日均消耗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 [3] 线上营销业务 - 2025Q1,线上营销服务收入达180亿元,同比增长8%,增长驱动力主要系外循环营销服务,内容消费和本地生活行业增长迅速,短剧行业营销消耗同比高速增长,本地生活行业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超50%,UAX消耗在外循环中比例进一步提升至超60% [4] - 25Q1商家使用全站推广产品及智能托管产品的总消耗占内循环总消耗比例达60%,预计外循环广告维持增长态势,内循环广告稳健增长 [4] 其他服务收入(含电商) - 2025Q1,公司其他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2%至48亿元,快手电商GMV同比增长15.4%,达到人民币3323亿元 [5] - 2025Q1新入驻快手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快手电商月活跃买家数达1.35亿,月活跃用户渗透率约19% [5] - 随着公司商城场景逐步推进,泛货架GMV占比持续超大盘增长(2025Q1 GMV占比约30%),预计25年全年GMV同比增速有望达13% [5] 直播打赏业务 - 2025Q1直播业务收入为人民币98亿元,同比增长14.4%,恢复正增长 [6] - 截至一季度末,平台签约公会机构数量同比提升超25%,签约主播数量同比增长超40% [6] 海外业务 - 2025Q1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2.7%至13亿元,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同比高速增长,海外整体层面首次实现季度经营利润转正,巴西地区日活跃用户(DAU)稳步增长 [7] - 公司将把重点资源投放在重点国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