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长三角)2024年第4期(总第4期)
中国银行· 2024-11-28 20:52
核心观点 - 2024年,长三角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工业、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房地产市场、城乡差距、财政收入、上市银行发展质效等指标表现好于全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但需求端和不同行业发展分化较大,社融增速下降明显。 - 展望2025年,"稳"依旧是长三角经济的总基调,预计长三角服务业将保持较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加速发展,基建投资持续发力,消费活跃度回升,"进"的动力稳步加强,区域经济增速将保持在5.5%左右。三省一市要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落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解决制约本地区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在高质量、一体化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商业银行要强化区域一体化资源共享与产品服务创新,持续提高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支撑力和业务竞争能力。[3] 2024年长三角经济金融形势回顾 总体格局 - 长三角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对全国贡献度提升。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合计23.2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4%,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4%,增速比全国(4.8%)高0.6个百分点。分省市看,苏浙皖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8万亿元、6.3万亿元、3.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5.4%和5.4%,增速高于全国;上海地区生产总值3.4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低于全国。[9][10] 供给端 工业 - 工业总体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保持较高增速。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比全国(5.8%)高1.4个百分点。分省市看,苏浙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分别达7.9%、7.8%、8.8%;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比全国低4.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前三季度,苏浙皖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9%、10.3%、16.2%,增速比全国(7.5%)高1.4、2.8、8.7个百分点。[18] 服务业 - 服务业生产稳步回升,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长三角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7%,比全国(55.9%)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比全国(4.7%)高0.5个百分点。分省市看,沪苏浙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分别达5.8%、5.6%、4.8%;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增速较快。前三季度,沪苏浙交运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6%、6.9%、8.5%,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6.8%);沪苏浙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9%、5.5%、5.5%,增速也均高于全国水平(5.2%)。[22] 需求端 消费 - 消费增速略低于全国,上海消费降幅扩大。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万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7%,占比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增长3.1%,增速比全国(3.3%)低0.2个百分点。分省市看,前三季度,苏浙皖消费增势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4.5%、4.2%、4.3%,分别比全国高1.2、0.9、1.0个百分点。上海消费延续疲弱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4%,降幅比1-8月扩大0.1个百分点。[27] 投资 - 投资有所分化,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强劲。前三季度,沪皖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良好增势,同比分别增长6.7%、4.2%,均高于全国水平(3.4%);浙江和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对较慢,同比分别增长3.3%、2.4%,分别比全国低0.1、1.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强劲,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速较快。前三季度,沪苏皖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9%、9.6%、14.9%,分别比全国(9.2%)高1.7、0.4、5.7个百分点;浙江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1%,低于全国水平。此外,沪浙皖交运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速均超15.0%,分别比全国(7.7%)高7.8、13.1、8.8个百分点。[36][39] 进出口 - 进出口增速略低于全国,对美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前三季度,长三角进出口总额达11.8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6.7%,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1%,比全国(5.3%)低0.2个百分点。分省市看,苏浙皖进出口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7.7%、6.7%、6.3%,高于全国水平;上海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03%,比全国低5.27个百分点。对全国贸易顺差贡献度上升。前三季度,长三角实现贸易顺差2.8万亿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56.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40] 房地产市场 - 供需两端均有所改善,总体表现好于全国。从供给端看,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小于全国。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2.6万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6个百分点,降幅比全国(-10.1%)小4.2个百分点。分省市看,前三季度,上海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7.8%,比全国(-10.1%)高17.9个百分点;苏浙皖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分别下降9.0%、5.3%和16.3%。苏浙降幅小于全国,安徽降幅大于全国。从需求端看,商品房销售好于全国。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4.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4个百分点,降幅比全国(-17.1%)小2.2个百分点。9月,随着各地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长三角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增长68.5%,增幅比全国(50.0%)大18.5个百分点。分省市看,前三季度,沪苏浙皖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降5.9%、8.3%、20.6%和23.9%。其中,沪苏降幅小于全国,浙皖降幅大于全国。[63][67][70][72] 收入端 政府 -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财政支出增速低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万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5.2%,比上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0.3%,增速比全国(-2.2%)高2.5个百分点。分省市看,沪苏浙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0.4%、1.0%、-0.4%、0.3%,均高于全国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低于全国。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万亿元,同比下降1.0%,同期全国为增长2.0%。2023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持续放缓。分省市看,沪苏浙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分别为-1.3%、-1.1%、-1.1%、-0.6%,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73][77][78][81] 企业 - 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高于全国,但营收利润率低于全国。前三季度,长三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1万亿元,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8.4%,比上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9%,增速比全国(2.1%)高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4万亿元,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25.9%,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0%,降幅比全国(-3.5%)小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8%,比全国(5.3%)低0.5个百分点。分省市看,安徽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最高,上海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最低。前三季度,苏浙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3%、4.9%、6.6%,增速高于全国;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负增长(-3.8%)。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正增长(2.2%),而沪苏浙均为负增长(-5.7%、-2.6%、-1.0%)。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高于全国;苏浙皖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为4.7%、4.9%、4.3%,分别比全国低0.6、0.4和1.0个百分点。[86][87][88][89][90][93][94][95][96][97] - 服务业企业营收增势良好。1-8月,长三角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全国(7.7%)高2.2个百分点。分省市看,沪苏浙皖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3%、8.8%、8.8%、10.7%,分别比全国高3.6、1.1、1.1、3.0个百分点。[105][106][109] 居民 - 多数省份收入领先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沪苏浙收入领先全国,但增速不及全国。前三季度,沪苏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6万元、4.2万元、5.2万元,均高于全国(3.1万元);安徽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低于全国。前三季度,安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3%,高于全国水平(5.2%);沪苏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2%、5.0%、4.8%,均低于全国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浙江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前三季度,沪苏浙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为1.87、2.07、1.75、2.21,均低于全国水平(2.46)。2018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分省市看,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安徽差距最大,上海和江苏的城乡收入差距介于浙皖两省之间。[115][116][118][120]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 利用外资降幅小于全国,对外投资呈现回升态势。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呈现下滑态势,但降幅小于全国。2023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716.9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43.9%,比2022年提升3.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6%,降幅比全国(-13.7%)小8.1个百分点。分省市看,沪苏浙皖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速分别为0.5%、-16.9%、4.7%、-4.2%,江苏是长三角利用外资规模下降的主要拖累。2024年1-8月,沪浙皖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2.5%、29.5%、24.5%,降幅分别比全国(-32.7%)小10.2、3.2、8.2个百分点,浙江实际利用外资规模降幅最大。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回升态势。2023年,长三角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368.4亿美元,约占全国非金融类直接对外投资流量的20.8%,占比较2022年上升0.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6%,增速比2022年回升24.1个百分点,比全国(8.7%)高1.9个百分点。分省市看,2023年,苏浙皖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4.8%、2.3%、50.8%;上海同比下降7.4%,降幅较2022年有所收窄。[122][123][124][127][128][129][130][131][132] 价格 - CPI有所分化,多数省份PPI降幅大于全国。CPI有所分化。前三季度,上海CPI同比保持不变,比全国(0.3%)低0.3个百分点。苏浙皖CPI同比分别上涨0.5%、0.3%、0.6%,浙江涨幅与全国持平,江苏、安徽涨幅分别比全国大0.2、0.3个百分点。多数省份PPI降幅大于全国。前三季度,沪苏浙皖PPI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同比分别下降1.15%、2.6%、2.2%、2.9%。其中上海降幅小于全国(2.0%),苏浙皖三省降幅分别比全国大0.6、0.2、0.9个百分点。[133][135][136][137] 金融 存贷款 - 本外币存款增速低于全国,本外币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存款增速低于全国。9月末,长三角地区本外币存款余额79.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5.9%,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同比增幅为6.0%,比全国(7.1%)低1.1个百分点。分省市看,沪苏浙皖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9.8%、4.3%、2.8%、10.0%。其中,上海、安徽分别比全国高2.7、2.9个百分点,江苏、浙江分别比全国低2.8、4.3个百分点。贷款增速高于全国。9月末,长三角地区本外币贷款余额70.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7.2%,比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4%,比全国(7.6%)高2.8个百分点。分省市看,沪苏浙皖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9.2%、12.4%、9.9%、11.3%,均高于全国水平。[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社会融资规模 -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大幅下降,直接融资是主要拖累因素。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6.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5.4%,比上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3.3%(少增近2万亿元)。从构成看,间接融资占全国比重提升,但直接融资占全国比重下降明显。间接融资增量5.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33.6%,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融资增量同比下降19.9%,降幅比全国小2.4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增量1.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0.9%,比上年同期降低9.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43.3%,降幅比全国大51.6个百分点。分省市看,沪苏浙皖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分别为0.9、2.4、2.2、1.0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8.9%、-26.3%、-35.2%、-18.0%。其中,上海人民币贷款增量同比增长18.4%,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增量同比分别下降201.6%、85.1%。江苏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增量同比分别下降13.4%、94.7%、78.5%。浙江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增量同比分别下降24.6%、78.9%、75.5%。安徽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增量同比分别下降20.6%、82.2%、80.1%。[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 不良贷款率 - 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较上半年略有上升。三季度末,沪苏浙皖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1%、0.74%、0.70%、0.99%,除上海外,均较二季度末略有上升,但仍低于全国水平(1.56%),分别比全国低0.55、0.82、0.86、0.
区域研究报告:山西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4)
新世纪资信评估· 2024-11-28 11:42
山西省经济实力分析 -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大省,也是我国首个全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山西省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并将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但地方经济对煤炭及相关产业的依赖性仍较强。2023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20位,经济增速为5%,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1][8] - 2023年山西省总体投资需求不足,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正转负,同年山西省出台一揽子促消费政策,全省消费市场逐步回暖,但受重点外贸企业拖累,进出口规模持续下降[8] - 2024年上半年,煤炭价格持续震荡下行,加之安监趋严以及资源税上调等因素影响,山西省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当期经济增长1.9%,较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1] 山西省各地市经济实力分析 - 山西省各地市经济体量呈梯度分布,2023年规模排序与上年一致。其中省会太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优于其他地市,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3.74亿元,占全省GDP的21.69%,当年经济增速为3.8%,较上年微增0.5个百分点[2] - 2023年其余城市梯度差异不大,2022年排名末位的阳泉市经济体量突破千亿元后,目前各市规模均处于1000-3000亿元区间,其中排名第二的长治2023年GDP为2806.20亿元,其后的吕梁、晋城、运城和临汾均在2300亿元规模左右[2] - 从经济增速看,受益于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以及煤炭产能核增红利不断释放,临汾市经济增速上升2.4个百分点至7.6%,晋城市以7%的增速维持第二位,朔州市经历上年低速增长(1%)后,2023年增速回升3.7个百分点,其余城市当年增速位于3%-5.6%区间,增速变动均在2个百分点以内[2] - 2024年上半年度,临汾和晋城保持较快经济增长,规模排序有所提升,其余地市经济呈低速或负增长,其中吕梁受上年底突发安全事故影响较大,排位下降较多[2] 山西省财政实力分析 - 山西省地方财力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主,2023年受上年高基数及煤炭价格回落叠加因素影响,山西省税收收入不达预期,同年各级财政加大了非税收入的挖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略超上年规模。当年山西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79.37亿元,居全国各省市降序第13位,较上年下降2个位次,微增0.74%[2][3] - 2023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54.83%,较上年下降3.98个百分点,财政自给程度偏低;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省份,山西省可持续获得较大规模的上级补助收入,2023年为2588.47亿元[3] - 2023年山西省房地产市场行情欠佳,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4.33%至601.77亿元[3] - 2024年上半年度,受煤炭等工业产品量价齐跌等因素影响,全省税收收入大幅减收,拖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大幅下降10.9%至1743.3亿元[3] 山西省各地市财政实力分析 -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山西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分化明显,2023年受煤炭价格波动影响,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呈现低速增长或负增长,仅运城市收入增速略有上升[4] - 2023年太原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49.24亿元,依然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处于第二梯队的吕梁市、长治市和晋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270-335亿元区间,排名与上年相同,其余地市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不足200亿元[4] - 2023年各地市税收贡献度均有所下降,其中朔州市税收比率为86.24%,较上年略降1.67个百分点,维持较高水平[4] - 财政平衡方面,2023年运城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虽小幅提升,但仍为全省最低(24.01%),同年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压力均有所加大[4] - 2024年上半年,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呈下降趋势,除太原、运城和临汾外,其余地市均呈双位数降幅[4] 山西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 2023年房地产市场仍然承压运行,下半年太原市和大同市均加大了中心城区优质土地供应,而阳泉市近年来房地产投资规模较小导致年度间增速波动较大,三地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也有所提升,其余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出现双位数降幅[5] - 绝对规模来看,2023年全省仅太原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超百亿元(196.22亿元),其余地市规模均不足60亿元[5] - 山西省各地政府性基金收入对支出覆盖均不高,同年各市政府性基金自给率均不足60%,收支平衡对专项债务转贷收入依赖较大[5]
主题投资月度观察:人工智能竞争加剧
国信证券· 2024-11-28 11:41
核心观点 - 报告关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加剧,涉及OpenAI、谷歌、ABB、NASA、索尼等公司的最新动态,以及国内智谱AI、优必选、小鹏汇天、百度、宁德时代等公司的创新进展。同时,报告还提到了国内政策对新型储能制造业和光伏制造行业的支持。 [4] 主题投资概述 - 主题投资策略在宏观经济复苏节奏放缓和海外地缘不确定性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显示出其独特优势,能够适应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并把握宏观经济和政策导向带来的投资机会。主题投资着眼于新兴领域,这些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展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 [7] 海外科技映射 - OpenAI推出ChatGPT search功能,亮点是会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决定是否检索网络,标志着OpenAI在搜索市场的战略布局。 [15][16] - ABB全球首发绿色高性能压力变送器P-500系列,精度提升至校准量程的0.02%,专为化工、石油天然气、制氢和玻璃等行业设计。 [18] - 谷歌Gemini AI聊天机器人iOS版上线,标志着谷歌与OpenAI的ChatGPT在AI聊天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从PC端扩展到了移动端。 [19] - NASA向SpaceX和Blue Origin分配月球货运任务,计划执行至少两次大规模的货物运输任务。 [20] - 索尼正在开发可运行PlayStation 5平台游戏的掌上游戏机,目前该项目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 [23][24] 国内热门主题 - 智谱AI团队推出"PhoneUse"AI智能体——AutoGLM,标志着人工智能在"PhoneUse"领域的进步。 [27] - 优必选与其子公司发布全栈式无人物流解决方案,首次实现人形机器人与无人车的协同作业,并在工厂成功应用。 [29] -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珠海航展完成全球公开首飞,首次展示陆行"母舰"和飞行器自动分离结合的全过程。 [31][32] - 百度世界2024大会举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即将迎来爆发点,并介绍了"iRAG"、"秒哒"等多款新产品。 [34] - 宁德时代动力型锂电池铁路试运首发,实现锂电池铁路运输"零的突破"。 [35] 政策部分关注 - 工信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37][39] - 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并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43][46]
A股三季报分析:需求仍待回暖 核心资产指数业绩有望修复
国开证券· 2024-11-27 17:59
报告核心观点 - A股整体业绩仍然承压但部分指标出现改善迹象。核心资产指数业绩有望修复。[5] 总体情况 - A股整体业绩增长仍然承压。2024Q3全部A股营收同比增速为-0.91%,剔除金融两油的全部A股2024Q3营收同比增速进一步下行至-1.59%。全部A股2024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0.48%,剔除金融两油后的整体A股归母净利润增速连续10个报告期负增长。[52] - A股整体ROE继续位于低档区间,非金融两油上市公司延续去杠杆进程。全部A股ROE(TTM)为8.14%,剔除金融两油后的整体A股ROE延续下滑至7.13%。[54] - 2024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亏损数量及占比较往年同期进一步提升,业绩高增速个股占比亦呈现下滑。[58] 主要宽基指数年报一季报分析 - A股部分核心指数业绩相对保持韧性,但多数宽基指数营收增速下滑。创业板、科创50、创业板50等成长类宽基指数纷纷转弱,北证50指数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降幅约20%。[62] - 从归母净利润增速来看,上证、上证50、沪深300、创业板等偏核心资产的宽基指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正,但部分中小盘风格宽基指数业绩增长仍然表现欠佳。[62] - 从毛利率看,24Q3创业板及创业板50指数毛利率继续领先其他主流宽基指数,且自23Q1以来呈现稳步提升的状态。[66] 不同风格业绩及估值分析 经营业绩分析 - 不同风格指数24Q3营收同比普遍负增长,大盘价值指数相对占优,小盘风格营收下滑势头相对明显。[73] - 从归母净利润单季同比增速看,三季度不同风格指数业绩表现分化,其中大盘价值以及小盘价值指数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但小盘成长指数24Q3业绩增速接近-20%。[75] - 从不同风格ROE来看,24Q3大、中、小盘成长风格指数ROE(TTM)分别为14%、14.3%、7.8%,均强于相对应的价值风格指数。[81] 相关宽基指数走势及估值分析 - 回顾2024年内A股走势,2月初市场启动一轮短暂的技术性修复,但随后公布的宏观数据令市场体感"降温"。进入5月下旬后,A股重回"阴跌"形态,沪指于9月上旬再度跌破2700点关口。[88] - 市场进入相对平稳期。国庆假期后,A股市场各大指数普遍大幅跳空高开,但大量场内资金选择获利了结,A股市场总体呈现震荡走势。[88] - 从估值水平看,截至11月20日,上证50、小盘价值、中盘价值、大盘成长等指数PE分位(近10年)超过50%中位数且普遍显著高于2023年末分位水平。[92] 不同企业性质业绩分析 - 按不同企业性质划分,从营收同比角度,央企指数营收同比增速自22Q4以来持续处于低增长区间,24Q2&Q3营收同比连续为负;地方国企指数营收连续五个季度同比负增长且24Q3呈现进一步下滑态势;民企指数营收增速尽管持续保持正增长但进入2024年增速亦处于往年较低水平。[93] - 从归母净利润变化来看,央企指数第三季度利润同比恢复至+10%以上,且自22Q1以来连续多个报告期利润同比增速强于地方国企、民企以及全A指数,但地方国企与民企第三季度净利润依然负增长。[96] - 央企ROE呈现恢复态势。截至24Q3央企ROE(TTM)连续多个报告期高于地方国企以及民企且呈现连续恢复;地方国企指数ROE仍然处于下降通道。[98] 行业业绩分析 行业营收分析 - 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的行业家数创新低。24Q3营收同比增长的行业(申万一级)家数仅为13个,占比创近年来单季新低。具体来看,第三季度仅非银行业以及电子行业营收同比实现较高增速。[109] - 从营收环比角度,部分行业收入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包括国防军工、建筑装饰、美容护理、房地产、环保、计算机、传媒、建筑材料等行业。[109] 行业利润及费用分析 - 24Q3仅13个行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正,同样处于过往较低水平。具体来看,农林牧渔、非银金融、商贸零售、综合行业24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00%;电子行业利润连续三个季度保持良好势头。[113] - 从单季环比增速看,A股多个行业环比利润增速季节性特征更加明显。总体上,消费类行业一季度环比表现通常好于其他季度;部分制造业则呈现一、二季度环比业绩强于三、四季度。[115]
全球AI工业与能源:美国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提高特朗普政府能源政策实施效率
海通国际· 2024-11-27 17:59
事件 - 特朗普政府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NEC),旨在协调政策并提高美国能源产量,由内政部长、北达科他州州长道格·伯格姆领导[1] 点评 - 国家能源委员会将代表联邦部门和机构,负责许可和监管所有形式的能源,旨在通过削减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支持私营部门投资和注重创新,引领美国走向能源主导地位[2] - 道格·伯格姆同时任职内政部和国家能源委员会,预计将进一步提高特朗普政府在能源领域政策实施的效率[2] - 特朗普政府将寻求扩大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的生产,支持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的电力需求,特别是核能(尤其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并减少对风能和太阳能的支持[2] - 道格·伯格姆在北达科他州州长任期内支持放松能源监管,其能源政治立场与特朗普政府吻合,将积极执行下一届政府的能源政策[2] - 道格·伯格姆作为下一届内政部长的职责包括增加联邦土地和水域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产量,其领导内政部和国家能源委员会将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效率[2]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 - 特朗普政府对能源行业过多的官僚作风和过度监管表示不满,成立NEC旨在统一和协调联邦政府的能源战略,可能弱化FERC的监管审批权力,促进核能和天然气等能源的发展[3] - 预计特朗普政府将弱化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减少对风能和太阳能的支持,削减相关补贴和激励措施,同时放松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的监管,鼓励国内能源生产,并增加对核能(特别是SMR)的政策和资金支持[3] - 尽管煤炭和石油能源在特朗普任期内得到支持,但其长期衰退趋势不变,因此看好美国核能和天然气能源的短期与长期发展[3] 投资建议 - 推荐关注美国数据中心AI工业设备、服务与能耗企业:Vistra、Talen Energy、GE Vernova、Mitsubishi Heavy Industry、Cummins、CAT、Quanta[4]
2024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中国G-SIBs总损失吸收能力首阶段达标无虞
惠誉博华信用评级· 2024-11-27 17:59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及组别变化 - 2024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中国G-SIBs数量与上一年保持一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继续维持第二组别,交通银行继续处于第一组别 [2] - 海外银行方面,美国银行组别由第三组降至第二组,法农信贷由第一组升至第二组,其他海外机构组别未发生变动 [2] - 惠誉博华对2024年G-SIBs名单的预测与公布结果基本一致,仅法农信贷的组别与预测存在差异 [3] 中国G-SIBs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达标情况 - 中国四大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需在2025年及2028年初分别满足TLAC/RWA不低于16%及18%的要求,交通银行需在2027年初达到19.5% [4] - 2024年三季度末,四大行TLAC/RWA比例分别为:工商银行19.4%、建设银行19.6%、中国银行19.2%、农业银行18.3%,考虑存款保险基金计入后,四大行第一阶段达标无虞 [9] - 交通银行2024年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为16.2%,考虑存款保险基金计入后,其第一阶段TLAC缺口为719亿元,若资产增速保持5%,缺口将缩减至522亿元,若增速为7%,缺口将扩大至1,189亿元 [10] 国有银行资产增速与TLAC缺口测算 - 2024年10月,财政部支持国有大型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预示未来国有银行将继续保持较高资产增速 [11] - 惠誉博华测算,若五家G-SIBs风险加权资产保持基准增速(四大行8%、交通银行5%),第二阶段TLAC缺口约为9,319亿元;若增速更高(四大行10%、交通银行7%),缺口将扩大至22,207亿元 [12] - 2024年9月末,中资G-SIBs第二阶段静态缺口较2023年同期收窄约1.4万亿元,主要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的一次性影响 [12] 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假设与TLAC缺口测算 - 惠誉博华对五家G-SIBs未来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提出三种假设:较慢增速(四大行6%、交通银行3%)、基准增速(四大行8%、交通银行5%)、较快增速(四大行10%、交通银行7%) [15][16] - 测算结果显示,不同增速假设下,五家G-SIBs的第二阶段TLAC缺口差异显著,较快增速假设下缺口最大 [12][16]
市场日报:三大指数再度收跌 两市量能持续收窄
大同证券· 2024-11-27 17:58
行情回顾 - 2024年11月26日,三大指数早盘低开,之后快速拉升翻红后走势分化,沪指宽幅震荡,深指、创指走低翻绿,午后市场行情回落,沪指翻绿,深指、创指跌幅扩大,尾盘悉数收绿,创指跌逾1%。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收报3259.76点,下跌0.12%;深证成指收报10333.23点,下跌0.84%;创业板指收报2150.10点,下跌1.15%。两市量能持续收缩,不足1.4万亿[4][5][6][7][8][9][10][11] 指数表现 - 主要指数日涨跌幅(%):上证指数下跌0.12%,深证成指下跌0.84%,创业板指下跌1.15%,沪深300下跌0.21%,科创50下跌0.66%,北证50下跌3.92%[16] 市场表现 - 市场强弱(沪深京):上涨家数1,534只,平盘家数127只,下跌家数3,705只,涨停家数108只,跌停家数69只,上涨家数占比27.67%[17] - 成交情况(沪深):两市成交量1,184.05亿股,两市成交额13,049.75亿元[17] 板块表现 - 申万Ⅰ级行业日涨跌情况(%):银行上涨0.92%,食品饮料上涨0.83%,农林牧渔上涨0.53%,轻工制造上涨0.47%,房地产上涨0.22%,电力设备下跌2.14%,计算机下跌1.99%,汽车下跌1.89%,机械设备下跌1.76%,综合下跌1.62%[20] 资金表现 - 申万I级行业日主力资金净流入(亿元):农林牧渔、建筑材料、食品饮料、建筑装饰、农林牧渔、煤炭、美容护理、轻工制造、纺织服饰、钢铁、房地产、银行、通信、交通运输、基础化工、社会服务、医药生物、环保、石油石化、地产、电力设备、计算机、国防军工、有色金属、家用电器、金融服务、生物医药、通用设备、零售、服务业、机械设备、石化、综合、建筑、有色金属、金融服务、电子、传媒、汽车、计算机、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设备、设备、设备[21]
市场日报:市场行情走出“深V” 三大指数微幅收跌
大同证券· 2024-11-27 17:57
核心观点 - 2024年11月25日,三大指数早盘高开,之后震荡下行,午后行情再度走低,尾盘触底后快速拉升,走出"深V"行情,三大指数微幅收跌。上证指数收报3263.76点,跌幅0.11%;深证成指收报10420.52点,跌幅0.17%;创业板指收报2175.18点,跌幅0.02%。两市量能持续收缩,成交额不足1.5万亿[4][5][6][7][8][9][10][13] 行情回顾 - 2024年11月25日,三大指数早盘高开,之后震荡下行,午后行情再度走低,尾盘触底后快速拉升,走出"深V"行情,三大指数微幅收跌。上证指数收报3263.76点,跌幅0.11%;深证成指收报10420.52点,跌幅0.17%;创业板指收报2175.18点,跌幅0.02%。两市量能持续收缩,成交额不足1.5万亿[4][5][6][7][8][9][10][13] 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日涨跌幅为-0.11%,深证成指日涨跌幅为-0.17%,创业板指日涨跌幅为-0.02%。沪深300指数日涨跌幅为-0.46%,科创50指数日涨跌幅为-1.18%,北证50指数日涨跌幅为-0.51%[15][16] 市场表现 - 市场上涨家数为3,733只,平盘家数为98只,下跌家数为1,535只,涨停家数为173只,跌停家数为28只。上涨家数占比为67.06%。两市成交量为1,309.12亿股,成交额为14,901.93亿元[18][19] 板块表现 - 申万Ⅰ级行业中,社会服务、纺织服饰、综合、传媒、轻工制造领涨,涨幅分别为2.45%、2.24%、1.83%、1.52%、1.48%。通信、国防军工、电子、非银金融、家用电器领跌,跌幅分别为-1.37%、-1.25%、-0.97%、-0.83%、-0.75%[21] 资金表现 - 申万Ⅰ级行业日主力资金净流入情况未在报告中详细列出[22]
策略深度报告:历史视角看特朗普政策对华有何影响?
平安证券· 2024-11-27 16:08
核心观点 - 报告回顾了特朗普1.0时期对华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并展望了特朗普2.0政策对华的潜在影响。报告认为,特朗普2.0政策对华影响整体可控,A股市场短期可能受到阶段性扰动,但长期应更多聚焦国内政策和市场机会。[12][13][29][49] 特朗普1.0对华政策及影响 对华政策 - 特朗普1.0时期,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并在2018-2019年间对四类清单合计超6成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平均关税税率由2018年初的3%升至19%-21%左右。同时,限制美国企业向中国重要科技企业供应技术、软件、关键零部件等。[13][14][15][16][17]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短期看,关税的拖累主要体现在2019年,中对美出口额同比减少12.5%,总出口额增速降至0.5%,实际GDP增长6.0%,低于2017年增速0.9pct。长期看,中国加快推动出口结构调整与企业出海,截至2024年10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比自2017年28%升至46%,同期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下降4.4pct至14.6%。[13][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A股市场表现 - 复盘上一轮中美贸易战期间A股市场表现,2018-2019H1期间A股大盘涨跌与中美关系缓和或紧张呈现一定正相关性,2019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反应则有所钝化,对重要事件的反应波幅收敛,创业板指在后两轮中美紧张阶段均有正收益。分行业看,食品饮料行业整体表现领先,在中美紧张、缓和阶段平均涨幅分别为19%、9%;家用电器、电子、计算机、通信行业在缓和阶段向上弹性更大,平均9%-16%左右;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医药生物等行业有相对韧性,在中美紧张/缓和阶段平均收益在3%-8%左右;纺织服饰、钢铁、建筑装饰、环保等行业则整体表现相对落后。[13][29][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 特朗普2.0政策主张及对华潜在影响 政策主张 - 特朗普2.0主张对内减税、对外加税,继续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具体包括将《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永久化,降低国内企业所得税率至15%;减少政府开支以缓解债务压力;推动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流,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对全球加征关税10%、取消部分国家的最惠国待遇等。[49][50][51][52][53] 对华潜在影响 - 特朗普2.0对外限制主张主要有三:对全球加征10%关税、取消部分国家最惠国待遇、对中国加征60%关税。海外研究机构PIIE的研究表明,上述主张对中国实际GDP增速的年拖累幅度平均在0.2-1pct左右。理论上,如果全面加征关税,对美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商品可能受到更多影响,如家具、羽绒制品、玩具游戏运动品、药品、光学设备、车辆及零配件等,以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轴承齿轮等商品。对于A股市场,借鉴历史经验,中美关系反复可能对A股有短期阶段性扰动,但外部风险已在我国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内,长期建议更多聚焦"以我为主",关注制造成长+消费修复。[49][54]
玉汝于成:赛点2.0第三阶段攻坚战
天风证券· 2024-11-27 12:23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但提出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1] - 报告提出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1] - 报告强调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 [1] - 报告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 [1] - 报告提出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1] 政策转向 - 政治局会议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但提出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1] -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1] -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 [1] -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 [1] -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1] -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产业 [1] -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1] - 政治局会议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勇于担责、敢于创新,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1] 资产负债表修复 - 报告指出我国近三年来居民收入弱增长,影响加杠杆进程,收入储蓄倾向持续回升,投资倾向下行,消费弱增长,居民风险偏好降低,财富效应有修复空间 [1] - 报告提到90年代初期日本地产泡沫破灭后,由于日本当局采取的刺激政策出台节奏错位,财政政策频繁转向,没有给经济重建留足时间和空间,货币政策则促使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 [1] - 报告指出90年代初日本上市公司市值大幅下行,并低位震荡直至2012年左右,随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日本企业经营开始持续修复 [1] - 报告提到90年代初期日本居民、企业杠杆率下行,2016年左右才开始修复上行,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回调幅度更大,走出"A"字形调整 [1] - 报告指出90年代起日本国民收入增长陷入长期停滞,2010年起小幅修复,但斜率远低于90年底之前水平,同期居民非金融资产持续下行直至2012年左右 [1] - 报告提到收入的停滞制约消费增长,90年代日本私人消费支出同比、私人消费支出对实际GDP同比的拉动均下台阶 [1] - 报告聚焦我国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 [1] - 报告指出企业部门方面,2017年起非金融企业部门加杠杆速度放缓,虽2021年开始企业部门再度开启加杠杆进程,但杠杆率自2024年Q1起至今震荡回调 [1] - 报告提到居民部门方面,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当期收入感受指数自2021年起震荡下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季同比自2021年以来震荡下行 [1] - 报告指出2020年起居民部门杠杆率长期稳定,而收入分配方面,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占全部比重自2019年起震荡上行,同期倾向于更多投资占全部比重持续下行 [1] - 报告提到消费者信心指数2022年下跌后震荡,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自2021年高点震荡下行,2020年以来社消同比增速普遍在下降趋势线以下 [1] - 报告指出居民收入弱增长,影响加杠杆进程,收入储蓄倾向持续回升,投资倾向下行,消费弱增长,财富效应仍有修复空间 [1] - 报告提到地产在居民财富效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房地产正处于大周期底部,926政治局会议已定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1] - 报告指出基本面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自2023年3月起持续低于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提振居民住房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1] - 报告提到但在提前还款的影响下,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自2022年9月达到高点后持续下行 [1] - 报告指出成交方面,9月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当月同比低于2019-2023年同期水平,但在10月就超过了2021-2022年同期水平 [1] - 报告提到房价方面,截至24年9月一线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为1.70%,回到2016年附近水平 [1] - 报告指出住宅租金回报率-10年国债收益率利差与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增速存在较强负相关关系,当前住宅租金回报率-10年国债收益率利差已达到历史相对高位 [1] 化债的过去和未来 - 报告提到2015-2018年首轮化债在于防止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快速飙升,期间发行12.2万亿置换债 [1] - 报告指出2019年全国建制县化债试点成立,第三轮化债前半程延续建制县试点,后半程进行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特殊再融资债发行1.14万亿元 [1] - 报告提到第四轮化债除特殊再融资债外,还有特别国债、特殊新增专项债助阵 [1] - 报告指出2024/11/8,隐性债务置换方案落地,提出三种化解隐债的方式,即6+4+2,新一轮化债的主体依旧是地方政府,政策核心围绕着缓解地方财政困境展开,处理阻碍地方经济运行的核心痛点 [1] 供给侧改革 - 报告提到供给侧改革以自律性为主,参照16年经验,有效出清或需要"有形之手"引导 [1] - 报告指出7月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1] - 报告提到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2月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方案指出具体目标;后续各有关省级政府签订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责任书 [1] - 报告指出8月份,国务院开展专项督查,9月底开展了国土、环保、能耗等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1] 市场微观结构的新变化 - 报告提到与2014年以来的几轮牛市的流动性格局相比,现在更像2014年-2015H1,复盘来看,融资成交占比在牛市初期先上升,15年3月明显回落,至6月低于牛市初期 [1] - 报告指出另外在15年3-6月的市场中,小单净流入出现两轮阶段性走强,或表明更加广泛的散户群体涌入 [1] - 报告提到但随着场外配资通道被关闭掐断流动性正反馈,流动性牛市至此终结 [1] - 报告指出另外从指标方面看,我们有多个预警指标在2015年年中触及到了阈值 [1] - 报告提到央行的互换便利SFISF已正式启动,至Q3首批20家金融机构进行500亿元规模操作 [1] - 报告指出增持回购工具发布以来,央企率先做出表率,实现大规模回购和增持,同时民营企业的参与程度较高 [1] - 报告提到近年来外资持续低配中国资产,多以战术性仓位参与交易机会,大国博弈与亚太其他国家经济前景比较是外资配置中国的主要障碍,但低配也意味着外资卖空力量相对有限 [1] 行业格局改善 - 报告提到行业格局改善逻辑下,可关注周期类的贵金属、化学原料、油服工程等(地产链指标虽低位但尚处于左侧模式) [1] - 报告指出制造板块中的电池、自动化设备 [1] - 报告提到消费类更适用行业周期反转思路进行中长线投资,厨卫电器、调味发酵品、啤酒、教育、数字媒体、一般零售和旅游景区均有右侧迹象 [1] - 报告指出科技板块行业大多显示右侧迹象,并且龙头/黑马得分可能更为重要 [1] 主题投资 - 报告提到主题投资可关注并购重组和投资者回报类 [1] - 报告指出并购重组从策略角度看有两类可能的解法:一是在牛市中后期参与,指数上涨形成惯性,重组方不怕股价涨;二是本轮并购重组行情重点关注央国企重组 [1] - 报告提到本轮和2015年的不同是其服务于产业整合、国企改革和化债的成分较大 [1] - 报告指出投资者回报类:分红作为一种投资者回报形式,可能被分流,成为其他股票或新股的增量资金 [1] - 报告提到相比之下,回购则更类似"定向作用"于自身股票,这类方向可关注恒生互联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