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

搜索文档
从政策破冰到CRO供需重塑,把握预期差带来的布局机会
2025-07-11 09: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CRO、CDMO、多肽产业链、ADC 产业、镇痛市场 - **公司**:昭衍新药、泰格、诺斯格、普瑞斯、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诺泰生物、海思科、阳光诺和、恒瑞医药、人福医药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CRO 行业 - **现状**:产能快速扩张后,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和盈利能力削弱挑战,处于艰难去产能阶段,大量企业订单需求降低、盈利能力削弱,小企业裁员或关闭业务部门,头部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1][4] - **数据表现**:2024 年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数量同比增长 16%,接近 5000 个,三期临床试验增速达 31%,BE 实验占比接近 50%,一期实验占比约 21%且连续三年下降;2023 - 2024 年 CRO 企业人均创收及人均创利下滑,大型企业未大规模裁员但面临效益压力,头部公司员工人数保持增长[1][5][6] - **未来趋势**: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有望缓解创新药企融资问题带动需求增长,中国药企 license out 推动一级市场融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扩充,需跟踪政策落地及市场反应[4] CDMO 行业 - **大单品影响**:新冠药物商业化订单推动药明康德、凯莱英和博腾股份等企业业绩增长,2021 - 2023 年三家公司大订单销售额合计 42 亿美元,利润 17 亿美元;大单品使订单量攀升,体现公司综合实力,从产品生命周期等角度对 CDMO 价值量贡献大[1][2][7][9] - **多肽产业链**:减重产品带动诺泰生物和药明康德多肽业务增长,药明康德 2025 年第一季度多肽业务收入 22 亿元,占总收入 23%[3][8] - **ADC 产业**:中国 ADC 外包服务预计将保持 35%以上复合年增长率至 2030 年,大单品崛起拉动公司业务、提升行业地位、彰显重要性[3][8] alphablenton 产品 - **市场前景**:适用于慢病治疗,生命周期长,市场潜力大,彭博预测 2035 年销售额可能超 290 亿美元,分子结构复杂对 CDMO 价值量远超普通小分子药物,多家 CDMO 布局相关技术路线或专利[9][10][11] 2030 年市场规模 - **预测及影响**:按照最低剂量测算 2030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1100 多吨,最高剂量测算预计突破 13000 吨,对 CDMO 企业市场体量可观,建议关注凯莱英、药明康德等企业[12] 镇痛市场 - **规模及增长**:到 2027 年全球镇痛市场预计超 1200 亿美元,每年有高个位数复合增长率[13] - **主流药物问题**:阿片类有滥用和成瘾问题,非甾体抗炎药物有副作用风险[13] - **新研究方向及企业突破**:Q2 激动剂减少中枢副作用,海思科司舒静获批白处方,阳光诺和 STC007 注射液二期临床试验达预设目标,建议关注阳光诺和、恒瑞医药、海思科、人福医药等企业[13][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投融资环境不火热背景下,2024 年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数量增速 16%尤为显著[5] - 海思科司舒静是全球首个无需纳入精麻药品管理的白处方镇痛药品[13] - 阳光诺和 STC007 注射液实现 20%权益转让协议,总金额达 2 亿元[14]
港股融资持续火热 “科技+消费”成为主力|港美股看台
证券时报· 2025-07-11 07:54
港股融资市场概况 - 2025年以来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2879.82亿港元 同比大增350.56% [1] - 上半年IPO集资额1070亿港元 较去年全年增长22% 暂列全球第一 [2] - 2025年配售发行规模1569.85亿港元 已超2023-2024年之和1206亿港元 [5] 历史对比数据 - 2023-2024年IPO融资额均未超千亿港元(463.34亿/881.47亿) [4] - 2023-2024年再融资规模(配售为主)分别为661.61亿/545.99亿港元 [4] - 2025年上半年融资规模已超2022年全年2809.46亿港元 [5] 龙头企业驱动效应 - IPO前10大项目中3家超百亿港元:宁德时代410亿(占比超30%)、恒瑞医药、海天味业 [7] - A+H公司占前10大IPO项目70%(7家为A股公司) [7] - 再融资前10大项目中比亚迪/小米合计861亿港元 占比超50% [7] - 比亚迪再融资创全球汽车业近10年纪录 规模仅次于2021年美团65.9亿美元项目 [7] 行业分布特征 - 募资前三行业:技术硬件与设备、资本货物、汽车与汽车零部件 [9] - 超百亿港元行业还包括:生物医药、软件服务、食品饮料、材料等 [9] - "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科技聚焦AI/新能源/机器人 消费覆盖潮玩/茶饮/医美等11个细分赛道 [11] 产业动态背景 - 景气行业(新能源/AI/生物医药等)面临技术竞争与出海压力 加速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12]
港股融资持续火热 “科技+消费”成为主力
证券时报· 2025-07-11 06:04
港股融资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2879.82亿港元,同比大增350.56% [1] - 2025年上半年IPO集资额超1070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增长22%,暂列全球第一 [1] - 2025年再融资规模达1569.85亿港元,超过2023年和2024年之和1206亿港元 [2] 融资规模历史对比 - 2023年和2024年港股IPO融资额分别为463.34亿港元和881.47亿港元,均未超千亿港元 [2] - 2023年和2024年再融资规模分别为661.61亿港元和545.99亿港元,同样未超千亿港元 [2] - 2025年上半年融资规模已超过2022年全年2809.46亿港元 [2] 龙头企业融资贡献 - 宁德时代IPO募资410亿港元,占2025年IPO总额超三成 [3] - 恒瑞医药、海天味业IPO募资超百亿港元,三花智控达93亿港元 [3] - 前10大IPO项目中7家为A股公司,前5家均为A+H公司 [3] - 比亚迪和小米集团再融资合计861亿港元,占再融资总额超五成 [3] - 比亚迪再融资创全球汽车行业近10年最大股权再融资纪录 [4] 行业融资特征 - 技术硬件与设备、资本货物、汽车与汽车零部件为募资规模前三行业 [5] - 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软件与服务,食品饮料与烟草,材料Ⅱ等行业募资超百亿港元 [5] - 科技板块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制造 [5] - 消费板块涵盖潮玩、新式茶饮、宠物、黄金饰品、化妆品、医美等细分赛道 [5] - 景气行业面临技术竞争及出海压力,加速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6]
产业拓链跨境并购上市公司描画出海新图谱
证券时报· 2025-07-11 02:30
出海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共有366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境外业务收入,占A股公司总数的68%,合计实现境外总收入9.5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58% [2] - 制造业上市公司2024年合计实现境外总收入6.3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75.42% [2] - A股千亿市值以上的上市公司中,有29家公司境外业务收入较2020年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2] - 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境外营业收入较2020年分别增长87.95%和130.19% [2] 行业表现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构筑了新的外贸增长极 [3] - 长城汽车、长安汽车、江淮汽车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相比2020年增速均超600%,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跃升至39.7%、20.3%和56.73% [3] - 宁德时代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1103.36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14倍 [3] - 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11.38%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47.48% [3] - 家电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达38.52% [3] 产业链与生态圈 - 产业链出海、生态圈出海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词 [4] - 中国企业出海模式从单一环节扩充至全链条,大幅提升了产品毛利率水平和出海效率 [4] - 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2025年上市公司在东南亚布局的产能将持续释放 [4] - 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为其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 [4] - 星源材质马来西亚槟城工厂落地,建成后锂电池隔膜年产能达20亿平方米 [4] 新兴市场布局 - 拉美跃升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兴增长极 [5] - 比亚迪在巴西的工厂首车正式下线 [5] - 玲珑轮胎宣布投资87.1亿元在巴西建设智能化生产基地 [5] - 2024年三一重工在非洲地区收入增速达44.02% [5] - 传音控股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建立绝对优势 [5] 跨境并购与投资 - 2024年A股公司及其子公司披露的跨境并购共计216起,同比增长32.52% [5] - 2025年以来A股公司披露的跨境并购达91起 [5] - 爱美客收购韩国REGEN Biotech公司85%股权 [6] - 紫金矿业多次收购海外矿业资源 [6] - 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建设电池工厂 [6] - 欣旺达设立越南子公司,投资建设越南锂威消费类锂电池工厂项目 [6] - 恒瑞医药在全球设立了14个研发中心 [6] 资本市场动向 - 2025年已有超过50家A股公司宣告了赴港上市计划 [7] - 宁德时代H股IPO募资353亿港元,创年内全球之最 [7] - 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行业龙头已成功登陆港股市场 [7] 未来机遇 - 绿色出海: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在国外渗透率依然很低 [10] - 产能出海:企业立足当地需求,在目的地建厂,做当地的品牌 [10] - 基建和新基建领域:中国企业具有全套解决方案和供应链 [10]
港股股权融资规模创三年新高!这三大特征或贯穿全年
证券时报· 2025-07-10 22:49
港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 - 2025年以来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2879.82亿港元,同比大增350.56% [2] - IPO规模1235.64亿港元,同比+657.51%,再融资规模1569.85亿港元,同比+393.31% [2] - 上半年IPO集资1070亿港元,超去年全年22%,暂列全球第一 [2] 融资规模历史对比 - 2025年上半年融资规模已超过2023年(1424.39亿港元)和2024年全年(1756.60亿港元) [5] - 配售发行规模1569.85亿港元,超过2023-2024年之和(1207.6亿港元) [6] - 按当前增速,2025年配售规模可能超过2022-2024年三年总和 [6] 龙头企业主导融资市场 - IPO前十大项目中宁德时代募资410亿港元,占IPO总额超30% [8][9] - A+H公司占前十大IPO项目中的7家,包括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 [10] - 再融资前两大项目比亚迪(435.09亿港元)和小米(426亿港元)合计占比超50% [11] 行业分布特征 - 技术硬件与设备(553.45亿港元)、资本货物(545.56亿港元)、汽车与汽车零部件(478.52亿港元)为募资前三行业 [13] - 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消费等热门行业融资活跃 [14] - 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与消费(茶饮/宠物/医美)形成双轮驱动格局 [15]
港股股权融资规模创三年新高!这三大特征或贯穿全年
证券时报· 2025-07-10 22:40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极为火热。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已逼近3000亿港元,达到2879.82亿港元,同比大增350.56%。 融资规模持续创新高 在2023年和2024年,港股市场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极为疲软,IPO方面这两年分别融资463.34亿港元和881.47亿港元,均不超过千亿港元;再融资方 面,主要是以配售为主(港股再融资还包括供股、公开发售、代价发行等,但规模较小),这两年分别配售661.61亿港元和545.99亿港元,同样是不超过千 亿港元。 但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市场在多项重磅政策带动下再次活跃,在2025年上半年整个市场更是不断复苏。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已达到2879.82亿港元,远高于2023和2024全年的1424.39亿港元和1756.60亿港元,甚至也已经高于 2022年全年的2809.46亿港元。 | | 合计 | | IPO | | 酣售 | | | --- | --- | --- | --- | --- | --- | --- | | | 金额(亿元) | 数量: | ...
A股晚间热点 | 中美是否会在8月初进行谈判?商务部回应
智通财经网· 2025-07-10 22:23
中美经贸关系 - 商务部回应中美可能在8月初进行谈判 双方在多个层级保持密切沟通 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 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1] 稀土行业 - 北方稀土和包钢股份宣布上调2025年第三季度稀土精矿价格至不含税19109元/吨 环比上涨1.5% [2][22] - 商务部表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对中重稀土需求持续增长 [2] 资本市场动态 - 高盛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上市公司将派发3万亿元股息 创历史新高 [3] - 二季度北向资金持仓总市值达2.28万亿元 较上季度增加548亿元 重点加仓金融、工业和医疗保健板块 [5] - 新股市场表现活跃 N同宇首日上涨128.05% 单签盈利最高可达7.5万元 [6][7] 国际贸易形势 - 外交部回应美国对铜加征50%关税 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认为贸易战没有赢家 [4] - 日本央行评估显示美国关税对日本经济影响暂时有限 但企业担忧未来风险 [9] 电力行业 - 中电联预计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6% [12] - 财信证券建议关注火电、水电和核电板块投资机会 推荐华能国际、长江电力、中国核电等标的 [13][14] 其他行业动态 - 工程机械行业上半年复苏 预计全年内需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 [15] - 北京将打造2至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 [16] - 中马互免签证协定将于7月17日生效 [17] 公司公告 - 人福医药股东获7.5亿元贷款承诺函用于增持 [22] - 天成自控获8.28亿元乘用车座椅项目定点 [22] - 汉缆股份中标南方电网9.07亿元项目 [22] - 多家公司发布中报业绩预增公告 天保基建预计净利润增长1581.8%-2329.3% [22][23]
蓝思科技、峰岹科技港股上市:首日涨势佳,A+H趋势升温
和讯网· 2025-07-10 21:57
公司上市情况 - 蓝思科技和峰岹科技于7月9日在港股上市,成为今年第9家和第10家加入"A+H"阵营的A股公司 [1] - 蓝思科技上市首日收盘上涨9.13%,峰岹科技上涨16.02% [1] - 蓝思科技A股较H股溢价25.49%,峰岹科技A股较H股溢价43.04% [1] 蓝思科技 - 全球发售2.62亿股,发行价每股18.18港元,集资47.68亿港元 [1] - 香港公开发售获462.76倍认购,国际发售16.68倍认购 [1] - 引入10家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约14.99亿港元 [1] - 公司是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布局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新兴智能终端等领域 [1] 峰岹科技 - 发行价120.5港元,募资22.59亿港元 [1] - 基石投资者包括泰康人寿等,合计认购1.12亿美元 [1] - 公司是芯片设计公司,在BLDC电机主控及驱动芯片行业地位强大 [1] A+H股市场表现 - 截至7月9日收盘,160只A+H股中有3只价格倒挂 [1] - 恒瑞医药和宁德时代今年港股上市,H股累计涨幅分别为58%和46.39% [1] - 恒瑞医药A股较H股折价9.83%,宁德时代A股较H股折价22.82%,药明康德A股较H股折价2.88% [1] 市场趋势 - 毕马威预测A+H上市趋势升温,2025年首6个月有47宗新上市申请,远超2024年全年 [1] - 截至6月30日,44家申请公司中43家为大型A股企业 [1] - 中金公司认为A+H上市催生优质资产增量,预计新增融资约3400亿港元,增厚港股总市值0.8% [1]
民企成国自然基金“出题人”:把“各干各的”变成“产学研用协同”
中国青年报· 2025-07-10 21:21
民企联合基金设立背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4家民营企业签署协议成立民企联合基金 三年内共出资4.29亿元 [1] - 2024年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开展联合资助 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2] - 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到要加强自主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 基金运作模式 - 2025年度资助项目以重点支持项目形式开展 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220万元/项 资助期限4年 [2] - 项目涉及重症感染后免疫衰老研究 子宫内膜微循环评估 抑郁症发病机制等医疗领域课题 [2] - 民营企业首次以"出题人"身份参与国家基础研究 实现需求与科研优势精准对接 [2][3] 参与企业情况 - 首批参与企业包括江苏恒瑞医药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 杭州协合医疗用品 齐鲁制药4家医药企业 [1][4] - 医药行业被选为突破口因其发展速度快 创新需求旺盛 但民营药企规模有限 科研基础薄弱 [4] - 齐鲁制药表示没有强大基础研究支持就难以实现原始创新的"0到1"和产业创新的"1到100" [4] 预期成效 - 构建"多方共赢"创新生态 贯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1][3] - 大幅降低企业科研对接成本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高速通道 [3] -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3] - 国家级项目对科学家更具吸引力 解决以往企业激励能力有限的问题 [3] 战略意义 - 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导向作用 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3] - 吸引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关键领域核心科学问题 [3] - 希望撬动社会力量多元投入基础研究 与更多优秀民企合作 [5] - 搭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桥梁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实力 [5]
7月10日中银创新医疗混合A净值下跌0.61%,近1个月累计下跌2.55%
搜狐财经· 2025-07-10 20:54
基金表现 - 中银创新医疗混合A最新净值1.9240元,单日下跌0.61% [1] - 近1个月收益率-2.55%,同类排名3762/3974 [1] - 近6个月收益率69.25%,同类排名25/3870 [1] - 今年以来收益率59.89%,同类排名26/3868 [1] 持仓结构 - 股票持仓前十占比合计70.44% [1] - 前十大持仓股及占比:科伦博泰生(9.77%)、恒瑞医药(9.39%)、信达生物(8.54%)、康方生物(8.24%)、康诺亚-B(6.59%)、新诺威(6.27%)、百济神州-U(6.02%)、百利天恒(5.89%)、和黄医药(5.16%)、翰森制药(4.57%) [1] 基金概况 - 基金成立于2019年11月13日 [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规模26.13亿元 [1] - 基金经理为郑宁 [1] 基金经理背景 - 郑宁曾任泰康资产股票研究经理、中庚基金医药组高级研究员 [2] - 2022年加入中银基金,现任三只医疗主题基金基金经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