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土化
icon
搜索文档
【西街观察】星巴克中国之变:资本化背后的本土化
北京商报· 2025-11-04 21:29
11月4日,星巴克官宣将其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出售给博裕投资。 根据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共同运 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这一战略也被视为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巴克在华业务模式最深刻的一次结构性调整。财报数据在去年 急转直下,或许是星巴克中国下定决心的导火索。 在本土化的落地实践中,又伴随着中国餐饮零售行业线上化和外卖化,具体到新品研发、门店运营模 式、线上数字实力、品控能力,都是大考。 不断深化的内忧外患,愈发放大的业绩焦虑,逼着星巴克不得不变。 去年底,星巴克就被传出股权出售的消息。彼时,虽然"买家"未定,但业界对这笔早晚都要做的交易心 照不宣。 寻觅战投、更换代理,星巴克的选择,是不少外资餐饮品牌变革中国战略的缩影。 这些品牌都经历过蜜月期,凭借标准化的产品、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相对高端定价占领市场。 如今,又在市场格局及消费结构变化的重压之下,通过资本化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价策略、扩张节奏及市 场战略。 对于这些外资品牌来说,"授权+抽成"的轻资产模式很难躺赢,盲目追求门店数量扩张亦不是万能钥 匙。 因此,变革的核心基本指向了更好更务实的本土化, ...
司康 VS 达克瓦兹,谁才是中国烘焙市场的下午茶之神?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11-04 16:41
在中国的下午茶甜点江湖,潮流每两年就会换一次主角。从早年的纸杯蛋糕,到一夜爆红又中道崩 阻的马卡龙、甜甜圈,再到如今咖啡馆柜台里的新"常驻嘉宾"—— 司康和达克瓦兹。 司康已经火了几年了,大家并不陌生。而达克瓦兹这两年也颇有一种要后来者居上的劲头,国外的 点心想要拿下中国人的胃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马卡龙没有做到的事,它的姐妹达克瓦兹可能要实 现了。 在越来越多的精品咖啡馆中,司康以其敦实的造型占据着玻璃柜的C位,达克瓦兹则用色彩绚丽的 优雅姿态吸引着年轻人们的打卡镜头。它们看似各不相干,实则正在争夺同一个市场——中国年轻 消费者的下午茶时光。 司康的走红堪称一场成功的"本土化逆袭"。几年前,它还只是五星级酒店下午茶套餐里的陪衬,硬 邦邦的口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转折点来自上海品牌"卡特司库"的创新——他们在传统配方中加重 奶油和黄油比例,创造出"入口即化"的新派司康。这一改动精准击中了中国消费者对"酥松口感"的 偏爱,很快引发了跟风潮。 关于卡特司库的专访文章可见: 【独家专访】"上海最强司康":在上海卷不动的烘焙市场开启一场单品传奇 而达克瓦兹则是凭借颜值走红,精致、轻盈、拍照极美,关键是作为传统法甜,它竟然 ...
曾投资小红书蜜雪冰城等,博裕资本拿下星巴克中国60%股权
搜狐财经· 2025-11-04 14:41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博裕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博裕资本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 克保留40%股权。双方合作后,计划将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数稳步扩展至2万家,较当前增长约1.5倍。 博裕资本将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不含现金和债务)收购其股份。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 博裕资本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早些年,星巴克在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采用过合营的方式,不过后来星巴克要么逐步收回股权,要么逐步退出、直接授权当地公司经营。其在中 国内地市场,也经历了从合营到收归直营的演变,而如今,星巴克在中国决定反向"换挡"。 针对战略投资星巴克原因、是否会物色本地团队运营等,11月4日,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官网邮件联系博裕资本,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拿下星巴克中国60%股权的博裕资本 曾投资希音、小红书、蜜雪冰城等 根据媒体报道,从2024年11月星巴克传出要出售中国市场部分业务后,收购方的名单就出现众多知名投资机 ...
星巴克中国大动作!牵手博裕持股60%,剑指20000家门店重塑咖啡江湖
经济观察报· 2025-11-04 07:54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强调:"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 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这一表述精准点明了此次合作的核心诉求——借助博裕在下沉市场的渠道资源与运营经验,破解星巴克此前在中小城市 布局缓慢的难题。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对此表示:"26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标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与中国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 结。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 事实上,星巴克早已在本土化创新与市场应对方面积极行动。为应对低价竞争,星巴克中国密集推出"三杯49.9元""单杯7折"等促销活动,外卖平 台热销饮品价格降至20元左右,6月更对星冰乐、茶拿铁等核心品类降价5元,最低售价23元。产品层面,其即饮业务已实现全供应链本地化运 营,推出的茉莉拿铁、铁观音乌龙拿铁等茶咖产品广受市场认可,2024财年即饮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二。此次与博裕携 手,有望进一步加速这一本土化进程,在产品创新、数字化体验、区域拓展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原标题:星巴克中国大动作!牵手博裕持 ...
谁将接盘汉堡王中国?母公司高层到沪密会潜在买家
观察者网· 2025-11-03 21:31
出售中国业务,似乎已经成了美国餐饮企业的宿命。继星巴克之后,国际知名汉堡连锁品牌"汉堡王"的 中国业务出售也有了新进展。 日前,在汉堡王品牌母公司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RBI集团")的业绩会上,首席执 行官乔什·科布扎(Josh Kobza)透露,9月,他与CFO Sami Siddiqui、国际业务总裁Thiago Santelmo到 过上海,会见了几位潜在合作伙伴。 科布扎表示,会谈中感受到对方对品牌的浓厚兴趣,且在业务愿景上高度契合,为重振中国市场带来清 晰路径。不过,他未透露具体谈判方名称。 这意味着,汉堡王在为中国业务引入新东家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资料显示,汉堡王1954年创立于美国迈阿密。1957年一炮打响的旗舰产品"皇堡"改变了汉堡王的命运, 并继而成为广受欢迎的明星产品,每年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2.1亿个。其"火烤"秘技也成为区别竞品的 核心竞争力。 汉堡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则是在2005年,在最初的7年里,它只开了52家门店。但2012年,土耳其TFI集 团获得独家授权,开始负责汉堡王中国的特许经营业务。 此后,汉堡王进入高速发展 ...
「UMe Tea优米茶铺」完成1000万美元A轮融资,华人工程师在北美开奶茶店|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11-01 09:16
"UMe Tea优米茶铺"(下称"UMe Tea")是36氪持续关注的公司,2019年创立于美国加州,创始人李佳纯创业前曾是硅谷的一名华人工程师。UMe Tea从美 国本土消费者口味偏好出发,同时融入中国新茶饮品牌在理念文化、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已发展成为一家颇具美国本土感的新茶饮品牌。其主营品类包 括奶盖茶、水果茶、烘焙甜品、小吃等,大约30个SKU。 UMe Tea部分产品 2023年6月,36氪曾报道UMe Tea完成iFly.vc投资的数百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两年过去,其门店数已从9家增长到27家,到2025年底会开出33家,除3家加盟 店作为试点外,其他均为直营。 此外,UMe Tea的供应链也比过去更成熟、更集中。据李佳纯介绍,UMe Tea与美国某餐饮供应链巨头建立长期合作,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等服务均由 后者提供。 在今天谈论美国茶饮市场的变化时,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在于,中国新茶饮品牌已经在争相出海北美 ——喜茶、茉莉奶白、霸王茶姬、柠季、沪上阿姨、奈 雪的茶、茶百道等均已落子,其中,喜茶在美门店数已超过30家。当中国市场、东南亚市场趋于饱和,北美相对缓和的竞争环境、强劲的消费力都意味着机 ...
且向潮头再扬帆!中国重汽重卡单月出口1.5万辆,再刷行业纪录
齐鲁晚报· 2025-10-21 10:35
公司业绩表现 - 9月重卡出口量达1.5万辆,创国内重卡行业单月出口新高 [3] - 1-9月实现汇总收入2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9% [3] - 1-9月整车销量33.5万辆,同比增长22.8%,其中重卡出口销量11.1万辆,同比增长24.5% [3] - 产品遍布全球6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保有量超100万辆 [3] 市场拓展与本土化战略 - 在越南市场建设35个联保服务站点,实现销售与售后服务网络全境覆盖,并通过巡展活动获得超800台订单 [4] - 计划到2030年将海外经销渠道数量扩展至400家 [4] - 在全球拥有30家在运营的KD工厂,预计2030年产能将达到10万辆,南非、巴西等本地化制造项目加速筹建 [11] - 1-9月非洲市场、东南亚市场销量分别同比增长37.4%、41.5% [11] - 在菲律宾投资建设组装厂,实现底盘、货箱本地化组装以缩短交付时间 [11] - 在利比亚开设首家官方授权展厅,并计划建设KD工厂、配件中心等设施 [25] 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 - 未来5年计划投入超40亿美元研发费用,组建超8000人的专业化研发团队,并设置海外产品研发机构进行定制化开发 [14] - 1-9月新能源整车销量同比增长300%,技术路线覆盖纯电、氢能、混合动力 [16] - 加快L2+和L4级智能驾驶技术量产,深入智能座舱开发、人机智能交互等前沿领域 [16] - 借助重卡出口优势,进一步拓展轻卡、矿卡、皮卡、VAN等业务,建立覆盖全系列商用车的产品矩阵 [14] 后市场与服务体系建设 - 1-9月后市场配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9% [6] - 首次面向全球市场推出定制化的油品、轮胎等配件产品 [6] - 计划在海外建设63个配件中心库、前置5000万美元配件 [6] - 系统展开车辆融资、车队管理、二手车置换回购等后市场业务 [6] 生产制造与供应链能力 - 国内拥有10大整车生产基地,重卡月产能最高可达3万辆 [8] - 莱芜工厂拥有国内首条AGV柔性总装线和杜尔涂装线,打造驾驶室焊接全自动化的“黑灯工厂” [8] - 计划提升关键工序自动率至60%以上,打造更多精益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灯塔工厂” [8] - 建立“销售-生产”联动快速响应机制,保障紧急订单交付 [8] 协同发展与合作伙伴生态 - 围绕山东重工“1+N”品牌矩阵,与兄弟企业协同参与国际展会、共享技术渠道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 [22] - 作为“链主”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深度“链合”全球顶尖战略供应商,构建合作生态 [24] - 双节假期国内订单累计斩获超6700辆,形成国内与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的良性循环 [10] 未来目标与战略规划 - 预计今年重卡出口销量将突破15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29] - 到2030年,计划出口重卡25万辆、轻卡10万辆、轻型车5万辆、矿卡3000辆,海外后市场收入目标10亿美元 [29] - 坚定推动“绿色化、数智化、服务化、国际化、多元化”五大转型 [33]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保障美国关键矿产供应研究报告》
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挑战 - 特朗普政府将建立安全本土关键矿产供应链作为经济议程核心,通过简化采矿许可、立法支持及保护性关税等措施,力图减少对外依赖[2] -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报告指出,物理储量、经济成本和产业生态系统缺陷共同构成美国实现矿产独立的巨大障碍,纯粹本土化战略可能无法满足未来需求并损害制造业竞争力[2] - 即便在美国国内矿业最乐观增长情景下,到2035年本土产量仅能满足锌和钼的预计需求,对于铜、石墨、锂、银、镍和锰等核心矿产仍将严重依赖进口[3] 关键矿产供需缺口分析 - 到2035年,美国铜进口依赖度可能高达62%,锂的供应缺口达到282%[3] - 地质条件限制美国矿产资源,新矿藏从勘探到投产周期漫长,难以迅速响应市场需求[3] - 美国现有铜矿生产成本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8%,大部分产能位于成本曲线昂贵区间,强制使用国产矿产将削弱制造业国际竞争力[3] 铜产业困境与瓶颈 - AI数据中心建设、电网现代化及电动汽车普及推动铜需求爆发式增长,美国供需缺口巨大[5] - 力拓和必和必拓在亚利桑那州的“决心铜矿”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北美最大铜矿,多个高级开发阶段项目有望在2030年前后增加70万吨年产量[5] - 到2035年,美国铜供应缺口将超过110万吨,即便新项目全部上线,新增产量仍杯水车薪[5] - 美国新铜矿项目盈利预测基于远高于历史水平的铜价,需每吨12,000美元才能有效激励投资,而过去五年平均价格仅为8,762美元[6] - 美国仅有两座原生铜冶炼厂和一座再生冶炼厂,总产能不足,建立新冶炼厂面临投资巨大、周期长及环保法规挑战[6] 政策效果与矛盾 - 特朗普政府铜关税政策排除矿石、精矿等初级产品,仅对电线、电缆等半成品征收50%关税,未能有效支持上游采矿和冶炼环节[7] - 政府通过《一个美丽伟大议案法案》逐步取消《通胀削减法案》中对关键矿产生产提供的10%税收抵免,削弱美国矿业结构性竞争力[7] - 相互矛盾的政策凸显缺乏连贯产业战略,零敲碎打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扰乱市场并增加经济成本[7] “友岸外包”混合战略 - 报告建议将本土化与“友岸外包”相结合,构建更具韧性、多样化的全球供应链[8] - 通过美国发展金融公司、进出口银行和《国防生产法》等工具对海外采矿加工项目进行战略性投资,抗衡中国全球资源影响力[8] - 镍和钴合作被列为“极高优先”,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可靠盟友供应方,印度尼西亚作为全球成本最低镍生产国战略地位关键[10] - 锂、石墨、锰方面,短期内需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美“锂三角”及非洲“石墨三角”国家合作[14] - 银需求随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回流大幅增加,需与秘鲁、墨西哥等拉丁美洲传统生产国建立稳定供应关系[14] 政策创新与战略蓝图 - 报告呼吁建立公私合作平台,由独立专家机构协调,为美国矿业长期竞争力制定清晰路线图[11] - 推荐创新价格保障机制“差价合约”,为国内矿业项目提供价格确定性并撬动私人投资,避免像关税那样直接推高市场价格[12] - 美国需在多边框架中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建立共同市场准则、技术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确保“友岸外包”战略实现安全可靠供应链[12]
百事第三季度营收超1700亿元,CEO大赞“全球韧性”,中国市场却成了“隐痛”?
36氪· 2025-10-10 17:56
公司整体业绩 - 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至239.4亿美元,超出华尔街预期 [2] - 第三季度归属于百事公司的净利润为26.03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为1.90美元 [4] - 前三季度归属于百事公司的净利润为57.00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为4.15美元 [4] - 北美市场零食和饮料销量下滑,而拉美和亚洲市场销量上升 [2] 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在财报中未被单独点名表扬,也未披露详细数据,存在感稀薄 [1][2] - 公司首席执行官坦言,全球业绩喜人但消费者依然保持谨慎,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4] - 2024年百事全球饮料业务销量增长1%,但在中国市场的饮料销量出现低个位数下滑 [5] - 近两年公司更强调中国市场的咸味零食业务保持或增加了份额,对饮料业务则避而不谈 [7]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至2024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从60.6%增至61.11%,而百事则从30.3%降至29.52% [5] - 可口可乐在2024年第四季度已重新实现中国市场销量增长,其旗舰产品市占率扩大 [5] - 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凭借无糖可乐抢占先机,2024年其零度可乐在华销量实现两位数增长,而百事直到2023年才在中国推出无糖生可乐 [10] - 中国饮料市场竞争加剧,新茶饮、功能饮料、本土汽水品牌百花齐放,对百事构成外部压力 [14] 本土化策略与执行 - 公司通过赞助热门综艺、签约流量明星、推出节日定制包装和广告等方式尝试融入本土文化 [8] - 公司开发了中国特色口味的零食和饮料,并收购本土零食品牌“百草味”以布局电商渠道 [8] - 公司推出的佳得乐电解质水、Pure Leaf纯茶饮等新品类未能成为现象级爆款,消费者对公司的认知仍停留在碳酸饮料 [8] - 公司尝试在线下加码布局三四线城市市场,并与连锁餐饮企业深度绑定以提升产品触达率 [10][11] 渠道挑战 - 公司早期在华自建装瓶厂导致渠道网络零散,后与康师傅控股结盟,将装瓶和分销交由后者负责 [12] - 与康师傅的合作虽扩大了销售网络,但也导致公司对市场一线的敏捷度和控制力下降 [12] - 渠道建设的迟滞直接限制了各项本土化策略的落地效果,渠道深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 [14] - 公司食品业务在华仍保持增长势头,在薯片等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可能试图以零食板块弥补饮料板块的失利 [14]
新茶饮们,提速出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4 13:39
行业扩张态势 - 新茶饮品牌出海速度空前,门店遍布全球,从东南亚到纽约时代广场、加州苹果总部均有布局 [2] - 2025年上半年,五大上市茶饮品牌合计营业收入达315.81亿元,同比增长30.12% [5] - 喜茶海外门店总数突破100家,一年内激增六倍,覆盖28个海外城市与都市圈 [2][5] 主要品牌进展 - 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迎来第200家门店,并与泰国本土巨头合资深入东南亚市场,其海外GMV达2.35亿元,同比大增77.4%,环比增长31.8% [2] - 喜茶在纽约时代广场的LAB店首日销量突破3500杯,日均销量稳定在2000杯以上,并采取高举高打策略锚定全球核心地标 [5] - 茶百道北美首店于纽约开业,并已进驻新加坡市场,计划下半年深耕韩国与东南亚,推动欧美多国首店落地 [5][6] - 蜜雪冰城在哈萨克斯坦开设首家中亚门店并签约十几家,计划在美洲市场初期采用直营模式 [6] - 柠季海外签约门店达18家,布局北美、东南亚等地 [2] 本土化策略 - 品牌注重产品本土化创新,喜茶在海外推出限定产品“加州落日”,其“抹云椰蓝”产品相关话题在TikTok播放量突破5亿次,全球销量累计超70万杯 [8] - 茶百道在马来西亚定制上线茉莉生椰拿铁等产品,霸王茶姬将其经典产品“伯牙绝弦”在马来西亚直译命名以促进文化融合 [8] - 霸王茶姬为适应泰国法规,让渡51%控股权,以1.424亿泰铢与当地三大巨头深度合作,迅速打通本地资源 [9] 供应链与运营挑战 - 供应链稳定、本土化人才积累与组织架构适配是规模化布局的关键挑战,出海复杂程度远超初期预判 [2] - 喜茶在欧美搭建系统化供应链,采用“区域中心仓+前置仓”模式,茶百道则根据各国监管政策灵活平衡统一输出与本地采购 [9] - 柠季考察在墨西哥、佛罗里达等地种植柠檬的可能性,已实现奶源、糖类及部分水果产地直采 [9] - 蜜雪冰城在印尼与越南市场实施存量门店优化,因早期海外运营体系不成熟而在开店管店上走过弯路 [6] 市场选择与渠道策略 - 东南亚市场占据中国茶饮出海71%份额,但市场高度碎片化,品牌开始将目光投向消费力更强的北美、欧洲 [5][13] - 在美国市场,气候与供应链是选址第一性原则,柠季将美国总部设于洛杉矶,考量其热周期、物流优势及成本 [12] - 北美市场要求门店面积超100平方米以容纳座位区,营销逻辑依赖Google地图和邮件营销,并对“Drive-thru”模式有强烈需求 [12] - 日韩市场目前新茶饮品牌布局较少,占比约10%,但愿意为高品质支付溢价的消费群体正在扩大 [13] 未来发展重心 - 行业迈入深耕阶段,重心从开店速度转向组建海外团队、构建体系、提升单店运营质量与品牌长期价值 [6][14] - 决胜关键在于观察年轻人聚集地及喜好,将品牌基因深植于异国街区的日常生活,本土化深度将丈量品牌生存长度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