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战略

搜索文档
洋河股份突然换帅,能否挽救洋河酒业颓势?
搜狐财经· 2025-07-03 14:29
人事变动 - 洋河股份董事长张联东因工作调整辞职 董事会选举顾宇为新任董事长 顾宇同时担任洋河集团党委书记 [1] - 此次人事变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投资者关心新掌门人能否带领洋河在白酒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重回巅峰 [1] 张联东任期表现 - 张联东于2021年2月接任董事长 属于政商跨界型管理者 [3] - 任内三大贡献:稳定渠道修复厂商关系 推动高端化使梦之蓝占比从30%提升至40%+ 通过收购贵州贵酒和推出健康白酒概念实现多元化布局 [3][4] - 业绩稳中有增但增速落后同行 2021-2023年营收从253亿增至约320亿 年增速8%-10% 低于茅台(15%+)和汾酒(20%+) [4] - 省外扩张不及预期 江苏市场仍贡献超50%营收 全国化进展缓慢 [4] - 股价表现平平 2021年以来涨幅远不及茅台、五粮液 被古井贡酒、山西汾酒反超 [4] - 市场评价认为其稳住了基本盘但未能实现爆发式增长 在酱酒热和汾酒猛攻背景下洋河的绵柔浓香策略略显保守 [5] 新董事长顾宇背景 - 顾宇是洋河内部成长起来的高管 历任副总裁、双沟酒业董事长 属于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6] - 生产与技术背景出身 曾主导洋河基酒产能扩张 熟悉品质管控和双沟品牌 或推动洋河+双沟双品牌协同 [6] - 在内部威望较高 可能更易推动改革 [6] 顾宇面临的挑战 - 需提升省外市场占比 洋河在河南、山东等地增长乏力 [7] - 需应对酱香品牌(茅台、习酒、郎酒等)对浓香市场的挤压 强化绵柔浓香差异化 [8] - 需优化复杂的股权结构 洋河集团与上市公司股权关系影响资本市场信心 [9] - 需持续高端化 梦之蓝M9能否在千元价格带对标茅台、五粮液面临激烈竞争 [10] 公司现状与展望 - 洋河仍是中国白酒第三极 但面临前有茅台、五粮液压制 后有汾酒、古井贡追赶的竞争格局 [10] - 顾宇接任可能带来更务实的经营策略 但突破需观察省外扩张、酱酒布局(贵酒)、股权问题等关键因素 [10] - 短期换帅可能带来调整阵痛 长期仍需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10]
美的高端化,困在了「务实」的基因里
雷峰网· 2025-07-02 15:50
美的集团财务表现与股东回报 - 公司2024年营收达4091亿元,账面现金及类现金资产高达3200亿元 [2] - 半年内通过分红与回购向股东回馈近370亿元,包括267亿元分红和50-100亿元股票回购计划(其中70%以上用于注销) [2] 高端化战略现状与挑战 - 旗下高端品牌COLMO 2022年营收80亿元(占总营收2.6%),2024年增至约100亿元,仍不足海尔卡萨帝同期300亿营收的三分之一 [4][5] - 推行"COLMO+东芝"双品牌战略后,2024年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超20%,但行业分析师指出数据口径需打折 [5] - 卡萨帝在万元级高端市场份额显著:1.5W+冰箱占53%、1.6W+空调占51.3%、1W+洗衣机达78.7% [5] COLMO品牌发展困境 - 市场定位模糊:价格比卡萨帝高20-30%但未能吸引顶级客群,又因价格敏感流失中产消费者 [7] - 渠道策略失误:过度依赖美的原有销售渠道导致价格体系混乱,2024年才转向独立渠道建设 [8] - 资源投入不足:体验馆仅300家(卡萨帝1500家),销售费用率9.5%低于海尔的11.7% [11] 品牌传播与产品策略差异 - COLMO强调技术参数(如工程师主导发布会),卡萨帝侧重生活方式营销(如联合故宫文化IP) [12] - 主品牌"全能战士"形象拖累高端化,分区洗洗衣机等创新被小米等品牌后来居上 [14] - 2022年提价战略受价格战狙击被迫回调,内部承认缺乏高端基因 [15] 企业文化与经营模式 - 效率驱动:事业部制实现经销商"提前一周下单即可供货",显著优于行业传统压货模式 [18] - 短期业绩导向:新业务仅容许3年亏损期,与海尔容忍卡萨帝10年亏损形成对比 [18][20] - 海外战略转型:2023年从OEM转向OBM优先,但存量代工业务与自有品牌存在冲突 [21] 多元化布局与竞争优势 - ToB业务2024年营收超1000亿元(占总收入26%),覆盖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等领域 [25] - 空调价格战中凭借26.42%毛利率维持出货量领先,规模效应抵消毛利率劣势 [19][24] - 务实路径选择:可能将COLMO定位为"高端性价比"产品而非奢侈品牌 [25]
高盛:予华润啤酒(00291)“买入”评级 目标价33.50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11:59
评级与目标价 - 高盛予华润啤酒"买入"评级 基于2026年预期市盈率19倍 12个月目标价33 50港元 较现价有34%上涨空间 [1] 2025年第二季度表现 - 啤酒销量在二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 2025年前5个月低个位数同比增长 反铺张浪费政策影响甚微 [2] - 平均售价小幅增长 高端/次高端产品前5个月中个位数同比增长 预计全年增速提升至高个位数至双位数 [2] - 白酒业务力争避免2025上半年净亏损 预计收入下滑 [2] 利润率 - 管理层承诺2025年实现双位数盈利增长 毛利率扩张超1个百分点 [3] - 单位销售成本中个位数下降 主要受益于原材料成本利好 [3] - 销售及管理费用率持续下降 [3] 品牌表现 - 喜力6月销量同比增长20%+ 延续前5个月强劲势头 [4] - 纯生年内销量中个位数下滑 部分因四川市场疲软及渠道改革 [4] 渠道策略 - 与三大新渠道(山姆会员店 盒马即时配送 胖东来)合作 新渠道销量占比达中高个位数百分比(去年低个位数百分比) [5] - 新渠道利润率与非即饮渠道持平(毛利率较低但费用更轻) [5] 区域表现 - 喜力在广东市场销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 股东回报 - 2025年股息支付率目标60% 计划两年内提升至70% [7]
比亚迪告别闪电战
芯世相· 2025-06-27 18:28
核心观点 - 比亚迪通过持续降价策略实现销量与利润双增长,2024年净利润达402.5亿元,毛利率升至21.02%,2025年Q1净利润同比增长100.38% [2] - 公司采取"以战养战"模式,通过价格战清库存、维持产能利用率并挤压对手,但面临高端化进展缓慢(腾势/仰望缺乏爆款车型)及经销商库存压力(库存深度达3.21个月)的挑战 [12][14][15] - 产业链垂直整合(弗迪系子公司)与资金周转策略(应付账款周转160天 vs 应收账款周转30.5天)构成成本优势,但新规要求账期缩短至60天将改变原有模式 [16][21][26] - 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前5月出口37.4万辆同比+112%),但需应对本地化生产压力(欧盟调查匈牙利工厂)及贸易壁垒 [33][38] 产能与扩张战略 - 2021-2024年乘用车产能从60万辆暴增至428万辆,员工从29万增至90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380%至2622亿元 [9] - 2025年目标销量550万辆(国内470万辆),计划5年内将合资品牌份额从40%压缩至10% [8] - 机器设备折旧周期缩短导致2024年折旧摊销达756亿元,倒逼高产能利用率 [10] 供应链管理 - 弗迪电池外供客户从2017年4家增至2023年34家,外供业务补充整车降价空间 [17][18] - 取消供应代理商环节,2024年要求供应商降价10%,占用上下游资金近4000亿元(应付账款2507.7亿+其他应付款1434.7亿) [20][21][22] - "八合一"电驱系统比分散部件节省20%成本,海豹车型生产成本比Model 3低15% [16] 市场表现与竞争 - 2025年前5月国内销量同比减少3.2万辆,吉利星愿取代海鸥成为纯电销冠 [12][33] - 5月发起第三轮降价(最高降34%),秦PLUS DM-i降至6.38万元,智能电动车首次进入5万元区间 [2] - 2023-2024年出口量从24.3万辆增至43.3万辆,计划2026年海外产能达70-80万辆 [33][38] 战略转型 - 6月起调整经销商政策(单车激励666元),应对账期新规与反内卷倡议 [30][31] - 出海与高端化为未来三年核心,但方程豹推出13.38万起车型显示高端化承压 [14][33] - 全球布局滚装船(9200辆级"深圳号")及海外工厂(泰国/匈牙利/土耳其) [35][37]
火锅红海赛道迎来港股上市第三家,巴奴火锅IPO迎考
智通财经· 2025-06-27 11:05
上市申请与行业定位 - 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火锅第三股"[1] - 在火锅行业头部品牌普遍业绩下滑的背景下,公司实现持续增长,差异化竞争力成为市场关注焦点[1] - 公司是中国品质火锅市场收入排名第一的品牌,2024年占据3.1%的品质火锅市场份额,整体火锅市场排名第三(0.4%)[11]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14.33亿元增长至2024年23.07亿元,CAGR达26.9%;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519万元转为2024年盈利1.23亿元[2] - 2025年Q1收入7.09亿元(同比+25.7%),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57.7%),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15.2%提升至2025年Q1的23.7%[3][6] - 所得税支出占比稳定在1.8%-2.8%区间,2025年Q1所得税率为2.5%[3] 门店扩张与区域分布 - 门店数量从2022年初83家增至2025年3月145家,年均增速超30%,2023-2024年新增60家[4] - 下沉市场占比达78.6%,二线及以下城市为主要布局区域[4] - 计划2026-2028年每年新增52-64家门店,目标2028年门店超210家[11] 运营数据 - 客单价呈下降趋势:从2022年147元降至2025年Q1的138元,一线城市降幅最大(183元→159元)[6][9][10] - 翻台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3.0次/天增至2025年Q1的3.7次/天,三线及以下城市表现最佳(2.8→3.7次)[6][10] - 日客流量2024年372人(较2022年387人下滑),但2025年Q1回升至420人,二线城市单日客流保持391人高位[6] 供应链建设与资本开支 - 已建成5家中央厨房和1家底料加工厂,覆盖14个省及直辖市[6] - 计划投资400-500万元/个在7个省份建设卫星仓,强化下沉市场供应链[7]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Q1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7%,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增速达6.8%,显示头部品牌抗风险能力[8] - 竞争对手表现分化:呷哺呷哺2024年收入下滑19.65%,凑凑关闭73家门店,太二酸菜鱼调整产品战略[10] - 行业集中度低,前五大火锅品牌合计市场份额仅8.1%[11] 战略方向 - 坚持高端化定位,以"毛肚+菌汤"为核心产品,但客单价已出现松动[9] - 通过下沉市场扩张和供应链优化支撑增长,三线及以下城市翻台率提升显著[6][11] - 未来三年扩张计划明确,年均新增门店约60家,重点保持华中地区优势[7][11]
小米集团20260626
2025-06-26 23: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智能手机、家电、汽车 - 公司:小米集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小米集团发展历程 - 小米集团成立于 2010 年 4 月,2018 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从硬件生态圈建设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 [3] 主营业务 - 包括智能手机、IoT 与生活消费用品、智能汽车业务,以及基于前两者衍生的互联网服务,共同构成整体生态系统 [5] 2024 年财务表现 - 实现营业收入 3,659 亿元,利润约 237 亿元,同比增速达 35.4% [2][6] 智能手机市场现状 - 2024 年全球出货量约 12.23 亿部,同比增长约 7%;中国大陆出货量约 2.85 亿部,同比增长约 4% [7] - 全球市场由苹果和三星引领,前五大公司为苹果、三星、小米、传音和 OPPO,占比 67%;中国市场主要由国产品牌占据,前五大公司为 vivo、华为、苹果、OPPO 和荣耀,占比 78% [7] AI 技术对智能手机行业影响 - AI 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手机行业重要驱动因素,生成式 AI 优化升级提升用户体验,推动 AI 手机渗透率提升 [8][9] 小米自研与高端化成果 - 从软件到硬件多环节自主研发,自小米 10 系列突破高端机型市场,ASP 显著提升,2020 年以来毛利率最高达 15%左右 [10] - 2024 年出货量达 1.69 亿部,同比增长 15%,平均单价从 973 元提升至 1,137 元 [10] 小米手机品牌矩阵与市场定位 - 旗下有小米、红米和 POCO 三个子品牌,小米定位高端旗舰,红米走性价比路线,POCO 针对海外市场 [12] 小米手机高端市场表现 - 2024 年在中国大陆 4,000 - 5,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达 24.3%,排名第一;5,000 - 6,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为 9.7% [13] 小米手机硬件与自研成果 - 硬件性能处于行业前列,2025 年 5 月发布的小米 S Pro 采用自研芯片玄武 O1 等先进技术 [14] - 操作系统从 MIUI 发展到澎湃 OS,实现人车家全生态打通和多设备融合 [15] - 2025 年 5 月发布自研手机芯片玄武 O1 及手表芯片玄武 T1,截至 4 月底自研技术投入达 135 亿元 [16] 小米家电业务发展情况 - 家电业务在收入和利润中占比渐重,预计 2025 年整体规模超 500 亿元,白电业务增长迅速 [2][17] 小米白电市场表现与潜力 - 2024 年收入规模约 180 亿,2025 年预计接近 300 亿,增速 60% - 70%,国内空调市场占有率预计达 10%,冰洗产品超 5% [18] 小米应对中高端消费市场挑战情况 - 2025 年份额和价格提升节奏未受太大影响,主要抢占二线品牌和线上长尾白牌份额 [19] 小米白电市场发展方向 - 包括主流价格带突破和线下渠道扩展,2025 年四季度 ASP 同比增长约 30%,线下渠道待进一步拓展 [20] 小米海外家电业务前景 - 中长期有扩张基础,但需关注产能组织情况,一两年内非主要成长点,长期可通过消费电子带动传统消费电器 [21][22] 小米家电领域竞争优势 - 体现在生态系统和互联网思维,能兼容传统家电品牌,实现高性价比,线下渠道效率高,有 20%以上竞争空间 [23] 小米汽车发展历程与市场表现 - 2021 年宣布造车,2024 年推出首款车型小米 SU7,全年交付量 13.9 万辆,占该价位乘用车增量贡献比例达 30% [24] 小米汽车未来发展战略 - 基于高端化和全球化,通过新零售方式布局,计划 2025 年国内扩展到 2 万家门店,中期海外布局 1 万家门店 [26] 小米汽车成功关键因素 - 包括高端化和智能全球化战略、新零售销售、研发供应链投入,雷军带队研发,自动驾驶团队规模超 3,000 人 [29] 小米汽车交付渠道建设 - 采用“一加 N”模式,截至 2025 年 5 月在全国 82 个城市开设近 300 家门店,6 月计划再增加 37 家 [30] 小米纯电 SUV 市场表现预期 - 对标 Model Y,预计各方面性能领先竞品,2026 年单月销量可达 3 - 4 万辆 [31][32] 小米汽车产能及毛利率预期 - 预计 2026 年满产交付水平 60 - 70 万辆,若不新增产能,明年将迎毛利率爆发周期,三期产能筹划中 [33] 小米集团盈利与投资意见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快速增长,2025 年净利润 430 亿元,2026 年 570 亿元,保持推荐评级 [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小米面临品牌趋势波动影响生态产品销售、传统供应链无序扩张损失体系效率两个风险点 [27] - 2025 年初发布的小米 SU7 Ultra 版本市场表现出色,订单量超一万,达到年内交付目标 [28]
小米集团-W(01810.HK):保持初心持续创新 车人家闭环迎来高质量发展
格隆汇· 2025-06-26 02:06
智能手机业务 - 2024年小米手机业务收入达1918亿元,出货量全球第三,均价从2019年973元提升至2024年1138元,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 [1] - 旗下拥有小米、红米、POCO三大品牌,覆盖中低端到超高端全价位段 [1] - 自研核心技术构筑护城河:澎湃OS统一四大系统,首款自研芯片玄戒O1采用台积电3nm工艺,晶体管达190亿,面积仅109mm² [1]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 智能家电战略业务快速放量,2025年以来价格带大幅提升,线下及海外拓展加速 [1] - "人车家全生态"加持下,智能家电作为核心环节形成飞轮效应 [1] 汽车业务 - 小米SU7凭借性能参数、价格优势及生态协同成为爆款,2025年7月将推出首款纯电SUV小米YU7补充产品矩阵 [2] - 预计年底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供应链优势助力高毛利状态快速跨过盈亏平衡线,2026年起显著增厚业绩 [2] 财务与增长预期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86/5912/6990亿元,同比增速30.8%/23.5%/18.2%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429/568/715亿元,同比增速81.3%/32.3%/26.0%,3年CAGR达45% [2] 战略布局 - "手机×AIoT"与智能电动汽车双轮驱动,全球化、高端化及品类扩张推动生态变现 [1] - 人车家全生态闭环形成,经营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 [1][2]
今世缘(603369):跟踪报告:精细管理,迎难而上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6-24 19:3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央媒纠偏政策导向使行业信心恢复,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与资金回流;公司营收利润延续增长,25年业绩目标明确;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费用率同比显著优化;省内全域持续增长,一省一策聚焦核心板块;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长,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3][4][5] 相关目录总结 行业形势 - 白酒行业处于“政策调整、消费结构转型、存量竞争”三期叠加阶段,需求疲软与价格倒挂为主要表现;受5月禁酒令政策影响市场情绪受冲击,近日官媒发声强调政治靶心为依附吃喝的腐败行为,非正常社会餐饮消费 [3] 公司业绩表现 - 21 - 23年公司连续三年营收/归母净利润保持20%以上高增长,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24年行业寻底,营收利润仍正增长但增速放缓;25年目标营收同比+5%至+12%,净利润增速略低于营收增速 [3] 高端化战略 - 国缘特A + 类产品为高端化核心引擎,24年占总营收比重64.9%,毛利率82.7%,显著高于整体毛利率;国缘四开在江苏政务商务市场市占率第一,南京、淮安核心市场动销率超90%;V3占江苏500元以上高端市场份额12% [4] 费用率情况 - 24年公司销售/管理/期间费用率同比 - 2.2pct/-0.2pct/-1.8pct;24/25Q1经营性现金流分别同比+2.4pct/+42.5pct,现金流表现稳健 [4] 市场策略 - 省内24年六大区域协同增长,高基数市场持续领跑;25年高占有市场以服务维稳,通过特A + 产品结构升级对冲行业压力;省外25年实施核心市场分级攻坚,安徽、山东主推国缘四开,通过开瓶扫码返现提升复购;河南、河北导入淡雅系列,绑定婚宴场景;V系列试水上海、浙江高端圈层,严控价格倒挂 [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24年公司分红率43.9%,股息率3.1%,创近年新高,连续8年现金分红;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收入为125/136/14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3.9/4.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9/3.1/3.4元;给予公司25年18xPE,目标价52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5] 财务报表分析和预测 - 给出2024A - 2027E营业总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等利润表指标,以及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及票据等资产负债表指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等现金流量表指标的预测数据 [10]
信用卡存量突围战:打出私银+财富管理组合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20:23
信用卡市场进入存量时代 - 全国信用卡在用卡量降至7.21亿张,较2022年峰值减少8000万张,连续九个季度下滑 [1][2] - 信用卡活卡量为6.4亿张,仍有约8000万张睡眠卡待清理,反映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 [2] - 行业收缩原因包括前期粗放扩张导致睡眠卡堆积、产品同质化严重、互联网信贷产品及移动支付蚕食传统使用场景 [2] 资产质量与机构调整 - 部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涨,如常熟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升至4.14%,上浮2.74个基点 [3] - 银行业加速处置信用卡不良资产包,频繁出现数亿元规模转让项目 [3] - 交通银行累计关闭29家信用卡分中心,仅剩25家在运营,反映传统获客模式失效,转向集约化管理 [1][3] 高端化战略转型 - 银行将资源向高净值客户倾斜,推出差异化产品如中信银行"少年行"卡、广发银行"臻稀钻石卡"(年费12000元,资产达600万元可免年费) [4] - 信用卡与财富管理联动,提供专属权益(如商旅服务、私人活动邀约),盈利点从利息收入转向交易手续费 [4][6] - 银行通过冠名演唱会等方式增强信用卡社交属性,竞争重点转向场景渗透和生态构建 [4] 从支付工具到综合金融平台 - 信用卡属性从透支工具转向资金周转金融工具,与财富管理业务深度绑定 [6] - 零售融合发展思路普及,整合储蓄、理财、贷款等业务以提升高端客群服务效率 [6] - 转型需重构业务流程和服务体系,定制化解决方案成为竞争关键 [7]
华润啤酒(00291.HK):业绩修复明确 估值具备吸引力
格隆汇· 2025-06-17 18:00
啤酒业务 - 公司持续深化"三精主义",优化组织效率与费用管控,2024年关闭2家低效工厂,精简销售公司,推动销售费用率降0.97pct、管理费用率降1.75pct [1] - 营销聚焦高效场景,强化品牌高端形象,拓展即时配送、山姆会员定制等新兴渠道,突破非现饮场景 [1] - 2024年啤酒销量同比下滑2.5%,但高档及以上产品销量增幅超9%,喜力品牌增速近20%,老雪、红爵等销量翻倍增长,带动啤酒吨价同比提升1.5%,毛利率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至41.1% [1] - 2024年1-5月啤酒销量实现低至中单位数增长,喜力维持双位数增速,大麦、玻璃等价格延续低位运行,成本端红利持续释放 [1] 白酒业务 - 白酒业务聚焦"摘要"大单品战略,2024年摘要销量同比增长35%,贡献白酒业务收入70%以上 [2] - 依托啤酒经销商网络赋能,渠道商数量大幅增长,为中长期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 2025年重点推进核心市场聚焦战略,以河南、山东为样板区域,优化渠道库存与精准控制低效投入,加速"摘要"全国化布局 [2] - 短期销量承压,春节后动销复苏放缓,禁酒令或对部分政企渠道形成冲击,但啤白渠道协同深化及新品矩阵扩容带来中长期发展空间 [2] 2025年业绩展望 - 高温少雨催化消费旺季,5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偏少,福建新产能释放保障供应,助推喜力加速渗透华南市场 [3] - 啤酒现货成本同比跌8%,公司通过对冲锁价锁定采购,2025年啤酒毛利率或提升至42%以上 [3] - 啤白渠道协同深化与场景突破持续推进,渠道商兼营模式下终端覆盖效率显著提升 [3] - 数字化中台赋能供应链优化,啤酒库存周转周期缩短至45天以内,2024年线上业务GMV同比增速超30%,即时配送等新兴渠道贡献显著增量 [3] 投资建议 - 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展现出强劲韧性,高端化布局与新兴渠道拓展显著领先同业,当前股价对应16倍PE(TTM),低于啤酒行业平均水平 [3]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67%至69.28亿元,支撑分红率从52%逐步提升至60%(2025)、70%(2026) [3] - 预计2025-2027年EPS为1.63/1.75/1.87元,给予2025年20倍PE,目标价由48下调至36港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