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设立科创成长层 更好助力硬科技企业跨越发展周期
证券日报· 2025-07-15 00:12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设立 - 上交所正式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提出12条具体举措,围绕明确定位、规定范围、细化调出条件、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等方面 [1] - 科创成长层为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但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过渡性上市平台,帮助其提早商业化并让投资者分享收益 [1] - 该举措丰富了科创板市场层次,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提升市场包容性和吸引力 [1] 科创板支持未盈利企业成效 - 科创板设立以来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成功上市,首发募集资金合计2027.31亿元,其中22家已实现盈利 [2] - 54家未盈利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达1639.25亿元,持续加码核心技术攻关 [2] - 按第五套标准上市的20家生物医药企业中,19家已实现核心产品上市,印证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助推作用 [2] 企业案例与行业影响 - 拓荆科技2022年上市时未盈利,上市首年即实现盈利,2024年营业收入达41.03亿元,同比增长51.70% [3] - 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为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开辟更畅通的IPO通道 [3] - 该举措带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从互联网、大消费转向硬科技赛道,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3] 投资者结构与资本流向 - 成长层通过差异化制度设计对接不同风险偏好资金需求,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审核注册形成实质背书,普通投资者通过强化风险揭示机制保护权益 [4] - 成长层引导长期资本向硬科技领域聚集,提供更清晰的退出预期,推动资本从模式创新转向技术攻坚 [5] - 该举措平衡创新包容与风险防控,提升科创板对优质公司和长期资本的吸引力,为科技创新提供精准资金支持 [6]
清华系投资机构2025大盘点,附投资偏好,建议收藏!
创业邦· 2025-07-14 17:57
清华系投资机构生态体系 - 清华大学依托科研实力、校友资源与产学研转化机制,构建了覆盖天使、VC、PE全阶段的多元化投资生态,聚焦硬科技、医疗健康、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形成"学术支撑+产业联动+资本赋能"体系[3] - 清华系投资机构分为五大类:清华控股及直属机构、清华-地方共建研究院旗下平台、清华院系及孵化器关联机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华校友系投资机构[3] - 清华控股虽于2022年划转至四川能投并更名"天府清源控股",但其旗下投资主体仍保留清华基因,业务与清华关系密切[5] - 清华控股巅峰时期总资产达5173.88亿元,曾控制89家A股公司,形成最大高校系上市公司集群[5] 清华控股及直属投资机构 - 清控银杏:管理规模150亿元,投资超200家企业,专注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先进制造、科技服务领域[6] - 清控科创:科技园区与创业服务平台,聚焦TMT、节能环保领域早期项目[7] - 清控金信资本:并购基金管理平台,重点布局医疗健康、智能制造[8] - 启迪控股:旗下启迪之星采用"孵化+投资"模式,已投海博思创、蓝晶微生物等代表项目[9] - 紫荆资本:由清华控股母基金组建,管理规模超70亿元,专注科技类中早期项目[15][17] - 华义创投:管理规模115亿元,聚焦硬科技方向[18] - 璞华资本:专注半导体投资,由清华控股联合聚源资本组建[16] 清华-地方共建研究院投资平台 - 荷塘创投:管理规模40亿元,投资80+项目,专注科技制造、医疗健康领域硬科技转化[23] - 水木创投:管理规模30亿元,投资140+项目,代表案例包括亿华通、天智航等[24] - 水木易德:聚焦氢能交通、智慧医疗、信息科技产业化[25][26] -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旗下红土创投规模8亿元,浙华投资专注战略新兴产业[29][30] - 紫旌母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投资16支子基金支持数百家科技企业[31] - 力合科创:深圳研究院主要投资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2] - 苏州清研资本:专注汽车领域投资,覆盖新能源、智能网联等细分方向[33] 清华院系及孵化器关联机构 - 清华x-lab孵化基金:支持学生创业项目,聚焦人工智能、文创领域[37] - 五道口金融学院基金:专注互联网金融、征信等金融科技领域[38] - SEE Fund无限基金:瞄准信息科技、高端制造、医工结合早期项目,LP包括红杉中国、高瓴等顶级机构[40] 清华校友系投资机构 - 北极光创投:邓锋校友创立,聚焦TMT、医疗健康领域[45] - 英诺天使基金:李竹校友创立,投资500+项目,过半含清华元素[46] - 源码资本:曹毅校友创立,代表项目包括字节跳动、美团[48] - 高榕资本:张震校友创立,投资拼多多、虎牙等明星企业[49] - 清科产投:倪正东校友创立,管理规模超200亿元[63] - 洪泰基金:盛希泰校友创立,管理规模超300亿元,聚焦先进制造等领域[65] - 武岳峰资本:三位清华校友联合创办,在半导体领域投资活跃[70]
媒体视点 | 科创板“1+6”政策配套规则来了!资本市场支持科创再迎重磅改革
证监会发布· 2025-07-14 15:44
科创成长层指引发布 - 上交所正式发布《科创成长层指引》,32家存量未盈利企业即日进入"成长层",同步发布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指引等配套政策 [1] - 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存量32家未盈利企业自指引发布实施之日起进入成长层 [4] - 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或存托凭证简称后将添加"U"作为特殊标识,调出条件实施"新老划断",存量企业调出条件保持不变仍为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 [4] 未盈利企业发展情况 - 六年来有54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2024年54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其中26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 [4] - 6年间54家公司中累计22家企业上市后实现盈利,成功摘掉"未盈利"帽子 [4] - 未盈利企业登陆科创板后获得较好发展,2025年6月18日将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2]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 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将专业机构投资者入股情况作为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企业审核注册时的参考 [6] -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是境外市场成熟制度,港交所2018年就"生物科技公司"和"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引入"资深投资者"制度 [7] - 截至2024年底,适用港交所18A规则的67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拥有资深投资者3名,单个资深投资者平均持股约6.5%,合计持股平均约21% [8] 改革意义与影响 - 科创成长层制度增强市场包容性,为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成长初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适配的资本市场平台 [5] - 改革聚焦"硬核"科技企业,允许技术有突破、研发投入大、暂未盈利的企业上市,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 [5] -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有助于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 [9]
毅达资本第六份ESG报告正式发布
投中网· 2025-07-14 11:09
ESG发展历程 - 公司在2019年以前已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投资布局,并逐步扩展至全部"双碳"领域 [3] - 2020年发布首份ESG报告《资本向善,未来可期》,推出业内首个ESG投资评价参考指标体系及负面清单 [4] - 2021年发布《我之存在,因为有你》ESG报告,全面阐述ESG投资理念 [7][8] - 2022年发布《善作善成》ESG报告,聚焦被投企业的ESG实践 [5] - 2023年发布《和合与共,自然向好》ESG报告,成立ESG审查委员会 [6] - 2024年发布《恒者行远》ESG报告,引入"红蓝军机制"强化ESG运营 [9] ESG管理架构 - 采用三级治理架构:董事会战略引领、ESG审查委员会统筹推行、ESG执行小组穿透落实 [10] ESG投资成效 - 报告期内因ESG标准暂缓推进34个项目,包括15个涉及业务环境/生产工艺安全、8个涉及政策社会合规性、11个涉及股权结构/团队激励的项目 [12][13] 绿色投资体系 - 设立25亿规模绿色主题基金,重点投向清洁能源、智慧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 [18] - 代表性案例包括钙钛矿太阳能设备商郭火光电、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军信环保、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企业万安科技 [19][21][23] - 构建"理念-战略-行动"闭环管理,通过低碳办公(节约能耗、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投资双向减碳 [15][16][17] 硬科技投资布局 半导体产业 - 全产业链覆盖EDA工具、IP授权、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投资企业包括微导纳米、锐成芯微、长电科技等 [28][29] 新能源产业 - 布局光伏、风电、锂电等领域,投资爱康科技、星源材质、华盛锂电等企业 [30][31] 人工智能 - 基础层聚焦AI芯片(微纳核芯、红山信息),技术层覆盖计算机视觉(锐芯微)、数据安全(瀚思安信),应用层延伸至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 [32][33][77][78][80] 新材料与机器人 - 新材料领域投资水溶性薄膜、光刻胶等细分赛道(宝德利、博砚电子) [34][35] - 机器人领域布局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涉及企业包括海豚之星、井松自动化 [39][40] 区域发展战略 - 2024年"江海计划"在8省市完成69笔投资(占比82.1%),川渝地区突破6笔(7.2%) [44] - 2025年设立15亿"拉萨市产业强市母基金",系西藏首支政府性产业基金 [44] 社会责任实践 - 员工培养:2024年引入52名新员工(含18名西藏籍),实施股权激励覆盖79人 [47][48] - 公益行动:援建西藏地震灾区、组织无偿献血、投资保障性住房项目 [49][52][54][55][57][59][60] 公司治理 - 设立监事会并优化三会一层架构,建立由合伙人会议、风控部门等组成的风险管理体系 [62][64][66][67] - 制定"毅达红线"行为准则,强化商业道德与廉洁从业 [68][69] - 基金治理遵循信息披露机制,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 [70][71] 生态协同 - 通过党建融合(成立区域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和产业生态平台链接多方资源 [72][73][74] - 昆山案例:区域化战略导入超20亿元资金,形成"产业-资本-生态"协同模式 [81][83][84]
港股通科技ETF(159262)逆市红盘冲击3连涨,上市以来较恒生科技超额收益超1%,纯科技属性高弹性凸显
新浪财经· 2025-07-14 10:44
指数表现 - 港股通科技ETF(159262)逆市红盘上扬 冲击3连涨 成分股快手-W领涨 中芯国际 华虹半导体 优必选等跟涨 [1]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HSSCITI)表现优于同类指数(港股通互联网 恒生互联网科技业 恒生科技) 高弹性凸显 [1] 流动性及规模 - 港股通科技ETF盘中换手率达7.5% 成交额9889.96万元 近1周日均成交3.13亿元 [1] - 港股通科技ETF最新规模达13.07亿元 [1] 估值水平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仅21.18倍 处于近1年3.01%分位 即估值低于近1年96.99%时间 处于历史低位 [1] 指数构成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聚焦TMT行业 剔除医药 汽车 家电 科技属性纯正 [1] -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4.91% 包括快手-W(01024) 中芯国际(00981) 小米集团-W(01810) 腾讯控股(00700) 阿里巴巴-W(09988)等 [2] - 小米集团 阿里巴巴 腾讯控股三大AI领军企业合计权重超30% 叠加中芯国际 华虹半导体等硬科技标的 形成高浓度科技龙头组合 [2] 行业前景 - 港股科技板块处于"估值洼地"与"产业变革"交汇期 政策 技术 资金三因素共振 配置价值凸显 [2] - 南向资金与外资共振为港股流动性提供支撑 产业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双重利好 [2] - 机构预期2025-2027年恒生科技指数EPS逐年上行 可能迎来"估值修复"+"盈利增长"戴维斯双击行情 [2] 产品定位 - 港股通科技ETF(159262)一键锚定AI时代纯科技革命发展机遇 [3]
深圳超9700亿元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创新创业
快讯· 2025-07-14 09:50
公司融资动态 - 深圳具身智能企业数字华夏已完成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启动第二轮融资 [1] - 公司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表示深圳创投机构支持研发创新并助力企业拓展场景应用,加速商业化 [1] 深圳创投行业概况 -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项目超过2万个,在投本金超过9700亿元 [1] - 深圳创投行业重点支持创新创业,策略为投小、投早、投硬科技,旨在培植科创企业生态 [1]
【深圳特区报】创投资本沃土育出“科创森林” 深圳超9700亿元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创新创业
搜狐财经· 2025-07-14 07:31
深圳创投环境与具身智能行业发展 -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项目超过2万个 在投本金超过9700亿元 重点支持投小 投早 投硬科技 [1][7] - 深圳提出到2026年底形成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 备案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突破1万家 [7]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 5万家 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 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 总数达1025家 [7] 具身智能企业融资与商业化进展 - 数字华夏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同创伟业独家投资 正在启动第二轮融资 [1][4] - 数字华夏发布新一款人形机器人星行侠 应用场景扩展至商业零售 展览展厅 [4] - 帕西尼在两个月内获得两轮融资 包括比亚迪战略投资和基石资本等深圳机构加持 [4] 具身智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 帕西尼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具身智能数据工厂 占地12000平方米 年训练数据产出能力近2亿条 [4] - 数据工厂覆盖汽车制造 3C装配 家庭 办公 餐饮等全场景 部署150个标准化采集单元 [4] 科技创新债券与长期资本支持 - 东方富海发行10年期科技创新债 募集资金4亿元 票面利率1 85% [5][6] - 深圳累计发行17只交易所市场科创债 规模合计137 77亿元 其中创投机构发行10只 规模115亿元 [6] - 科技创新债券工具将撬动超万亿社会资本布局硬科技赛道 [6] 硬科技领域投资趋势 - 深圳创投基金投向初创科技型企业项目数量同比增长3 89% 在投本金增长3 93% [7] - 航空航天与国防 半导体 生物科技等硬科技企业项目更受青睐 [7]
各方发声科创板改革新政
上海证券报· 2025-07-14 03:46
科创板改革新政核心内容 -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等配套业务规则,旨在增强科创板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新政被称为"1+6"政策组合,包括设立科创成长层、重启并优化第五套上市标准、引入预先审阅机制等举措 [5] 科创板公司观点 - 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认为新政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政策与技术优势协同 [1] - 中控技术总裁崔山指出新政为人工智能、半导体、医药生物等硬科技企业构建高效价值实现路径,提升创新价值估值逻辑 [2] - 和辉光电董事长傅文彪表示科创成长层精准服务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但未盈利企业,助其跨越"死亡谷"加速产业化 [2] 券商机构观点 - 中国银河证券认为改革将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为科技创新生态注入活力,公司将持续支持科创板改革 [3] - 华泰证券指出科创成长层便于投资者识别未盈利科技企业风险,公司将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3] - 国泰海通证券表示将深度挖掘新政覆盖的三大行业(人工智能/半导体/医药生物),加强项目储备 [3] 创投机构观点 - 国投创新董事总经理曹正称新政提升科创板对长期资本的吸引力,优化科技企业资金支持体系 [4] - 达晨财智合伙人刘济帆认为新政显著增强对长周期领域(如AI/创新药)包容性,近期未盈利企业IPO案例增加印证效果 [5] - 浦东科创集团数据显示86%科创板上市企业获私募股权支持,新政推动社会资本转向硬科技领域 [5]
地方百亿元级产业基金频现 锚定“硬科技”主赛道
证券日报· 2025-07-14 00:10
产业基金设立热潮 - 江苏省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签署协议设立100亿元诚通科创(江苏)基金,7月以来湖北、陕西等多地密集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 [1] - 地方政府和"链主"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私募股权创投行业逐步回暖 [1] - 建议强化政策引导,优先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强区域联动避免重复投资 [1] 投资方向聚焦硬科技 - 新设基金高度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 [2] - 苏州市发布100亿元人才基金和重大产业发展基金,首期25亿元存续期15年,设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子基金 [2] - 宁德时代参与设立101.28亿元新能源及高端制造领域基金,上市公司与产业链企业联合设立基金趋势明显 [2] 产业基金运作特点 - 投资阶段前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耐心资本",存续期延长至15年 [2][3] - "国资+产业资本"深度绑定,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提升投资活力 [3] - 产业基金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工具,通过"以投带引"构建本地产业链 [3] 募投管退流程优化 - 国务院出台政策壮大耐心资本,多地放宽基金存续期并建立容错机制 [4] - 募资端引入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5月私募机构纳入科创债发行主体,6月北京发行首单1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专项债 [4] - 管理端实施差异化考核,武汉允许天使基金单个项目100%亏损,鼓励早期投资 [5] 退出渠道多元化 - 证监会优化并购重组规则,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实施锁定期"反向挂钩" [5] - 上海设立500亿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超百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 [6] - 上半年机构LP认缴出资8720亿元同比增50%,减持金额587亿元同比翻倍 [7] 行业回暖与政策建议 - 政府引导基金仍是主要资金来源,需撬动社保、保险等长期资本加大配置 [7] - 建议推广S基金全国试点,简化交易流程和税务处理,放宽股票分配限制 [8] -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常态化,优化实物分配股票机制畅通退出渠道 [7][8]
国企并购重组活跃度骤增 年内A股相关案例同比增长182%
证券日报· 2025-07-13 23:48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 - A股市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案例达849起,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约182% [1] - 其中25起涉及"重大资产收购/出让/置换",较去年同期的12起实现倍增 [1] - 国有企业通过产业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以应对外部挑战 [1] 产业整合提速 - 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汽车业务分立为独立央企,股权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2] - 紫金矿业拟以137.29亿元收购藏格矿业24.82%的股份 [2] - 云南铜业拟收购凉山矿业40%股权,电投能源与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 [2] - 国有企业产业重组聚焦主责主业、资源整合力度大、市场化程度高、协同效应显著 [2] "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 - 甘肃蓝科石化拟收购机械工业上海蓝亚石化设备检测所有限公司100%股权及中国空分工程有限公司51%股权 [3] - 国有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强化科技创新自主可控能力,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和"价值创造"转型 [3] - 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将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势领域合理布局,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