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驱动
icon
搜索文档
奋发有为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7-18 05:47
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7方面重点任务 包括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建设创新 宜居 绿色 韧性 文明 智慧城市 [1] - 创新被定位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 需培育创新生态 强化科技与产业协同 形成新质生产力 [2] - 北京中关村已形成万亿级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成果国际化 武汉东湖光电子产业占全国50% [2] 创新城市建设 -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 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需因城施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培育 未来产业布局 [2] - 需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 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 发挥城市在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3] 韧性城市建设 - 韧性城市需突出安全可靠特征 把生态和安全置于规模经济之上 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3] - 需防范基础设施老化风险 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将安全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 [3] - 广东 重庆等地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有效解决"马路拉链"问题 提升防灾抗灾能力 [4] 城市治理实践 - 需加强城市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增强工作创造性 通过实事求是 担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4] - 城市更新需统筹推进 形成高质量发展推动力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2][4]
活力中国调研行|二产“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 创新成为关键词
新华社· 2025-07-17 20:16
吉林化纤集团创新转型 - 公司拥有60多年历史 正在纤维领域进行精深研发 产品涵盖人造丝 竹纤维 腈纶纤维 碳纤维等[3] - 自主研发的高强度碳纤维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大丝束产品成为风电叶片和体育器材的核心原料[3] - 生物质新型人造丝产品直接供应国际一线服装品牌 碳纤维原料正拓展至滑雪装备 鱼竿 自行车等民用领域[3] 吉林敖东药业工业园技术升级 - 工业园累计投入30亿元 产出百余项创新成果 推动中药从"治病"向"防病"功能延伸[10] - 采用生物色谱分离技术 使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率提升30%[7][8] - 部署AI视觉检测系统实现药品"零瑕疵"出厂 智能检测设备保障全程可追溯管控[7][8] 人参产业深加工创新 - 永吉县博大农科应用冻干闪释技术 将鲜人参加工成入口即化的人参蓝莓片[10][11] - 开发人参巧克力等零食化产品 通过电商直播打开年轻消费市场[11][13] - 形成数百种人参深加工产品 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 拓展"百草之王"应用场景[10][13] 吉林产业升级整体态势 - 通过碳纤维 中药 人参三大领域创新 实现"老树发新枝"的产业格局重塑[15] - 技术突破覆盖材料科学(碳纤维) 医药制造(中药) 农产品加工(人参)全产业链[3][10][15] - 创新驱动模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新范本[1][15]
方大集团东北制药混改七周年:创新驱动发展 铸就生物科技新高地
证券日报· 2025-07-17 00:50
混改与战略转型 - 公司自2018年加入辽宁方大集团实施混改后,从传统制造转向创新驱动,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项目引进"三轨并行策略进入尖端细胞治疗领域[1] - 混改后体制机制优势显著,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并从市场、竞争、工艺等多维度精准识别高潜力新药项目[2] - 在上海成立生物研发基地并收购北京鼎成肽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后者在实体肿瘤细胞治疗领域拥有TCR-T、CAR-T等前沿技术平台[2] 研发与人才布局 - 2023年上半年启动大规模硕博研发人才招聘,充实东北制药研究院、上海生物及北京鼎成肽源的科研力量[2] - 近4年有22个新产品获批生产,包括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等已上市产品[3] - 开发10余款针对胰腺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肿瘤靶点细胞治疗产品,覆盖TCR-T、CAR-T技术[3] 生产智能化与成果 - 推进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实现从原料采购到销售的全流程自动化、信息化管控,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3] - 新产品上市助力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具体数据未披露但提及"硕果累累"[3] 社会责任与员工福利 - 累计投入近3亿元用于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及抗疫救灾等社会捐赠[4] - 混改后累计为员工发放福利及现金红包超12亿元,构建涵盖医疗、教育、养老的福利政策体系[4] 未来发展方向 - 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生物科技领域创新,响应"健康中国"战略[4] - 秉持"良药匠心来,健康千万家"宗旨,强化社会回馈与家乡回报[4]
从玛氏家族,看百亿帝国的创业投资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7-16 19:22
公司概况 - 玛氏家族旗下拥有M&M's、士力架等全球知名糖果品牌,同时宠物食品业务表现强劲 [2] - 公司业务覆盖80多个国家,雇佣员工超13万人,年收入达400亿美元,家族身价1300亿美元 [2] 发展历程 - 1911年弗兰克·玛氏从家庭厨房开始糖果创业,初期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但凭借热爱坚持 [2] - 弗瑞斯特·玛氏通过改良"银河棒"、发明M&M's巧克力豆和士力架等创新产品实现业务突破 [3] 创新驱动 - 创新被视为企业价值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差异化产品能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3] - M&M's巧克力豆等创新产品为家族赚取第一桶金,展示创新对业务增长的直接贡献 [3] 公司治理 - 玛氏家族保持100%家族控制,未上市以避免资本市场短期业绩压力干扰长期战略 [4] - 非上市结构使公司能专注长期研发投入,不受股价波动影响产品品质优化进程 [4] 管理原则 - "五项原则"(品质、责任、互利、效率、自由)构成企业稳定运营的基础 [5] - 严格品质管控降低次品率并提升品牌价值,责任与互利原则强化合作伙伴关系 [5] 业务战略 - 多元化布局显著,从糖果扩展到宠物食品领域以分散单一业务风险 [6] - 宠物食品现已成为重要支柱业务,平衡糖果市场波动带来的业绩影响 [6] 行业启示 - 长期主义视角和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4][6] - 业务多元化可有效对冲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直接影响投资价值判断 [5][6]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亮相国新办记者见面会——在全球率先把AI技术引入电解铝工艺
大众日报· 2025-07-16 09:07
公司概况 -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从小型油棉加工厂发展为拥有10万名员工的综合性跨国企业 连续13年入选世界500强 [1] - 集团主营业务为纺织和铝业两大传统制造业 正在向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轻量化等新兴领域拓展 [1] - 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5583亿元 带动就业50余万人 [1] - 拥有20余家创新平台 每年自主研发新产品3000多个 持有专利2800多项 19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1] - 建成16个纺织智能化工厂 打造全流程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基地 [1] 发展战略 绿色低碳转型 - 铝产业通过产能转移至云南(利用水电)和在山东部署光伏发电提升绿电占比 [2] - 发展再生铝产业 二次生产能耗仅为初次生产的5% [2] 数智化升级 - 全球铝行业率先引入AI技术至电解铝生产工艺 用"智慧大脑"替代人工经验 [2] - AI应用使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大幅提升 能耗显著下降 [2] 创新驱动 - 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 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强化内生创新 [3] - 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推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及组织架构创新 [3]
思维列控创新驱动三年研发费4.36亿 产品销量提升半年最高预盈3.14亿
长江商报· 2025-07-16 07:16
公司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2.76亿到3.14亿元,同比增长45%到65%,扣非净利润2.74亿到3.13亿元,同比增长42%到62% [2][4] - 2023年和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8亿元和15.15亿元,同比增长10.6%和28.38%,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和5.48亿元,同比增长18.97%和33.08% [3]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为1.27亿元,同比增长26.4%和27.05%,二季度净利润预计1.49亿到1.87亿元,同比增长66.16%至108.54% [5] 业务发展 - 主营业务为列控系统、铁路安防、高铁运行监测三大部分,2024年收入分别为8.86亿元、2.38亿元、3.58亿元,同比增长25.89%、25.64%、39.79% [4][7] - 2024年三大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6.47%、64.34%、72.45%,同比增加3.37、3.61、2.96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达67.57%,同比增加3.44个百分点 [4][7] - LKJ系统市场存量约3.4万套,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49%,LKJ-15S已开始有序推广,2024年销售144套,同比增长20% [7][8] 研发创新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合计4.36亿元,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3033.4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约9.51% [2][6] - 截至2024年末拥有专利45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52项,2024年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7项,专利42项 [7] - 成功开发列车智能驾驶系统(STO),2024年新签订单突破3000万元,LKJ远程无线换装系统新签订单超过2亿元,调防订单超过3亿元 [7][8] 行业背景 - 我国铁路行业加快复苏,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客户对相关设备系统的采购、更新需求逐步增长 [3] - 公司是专业从事铁路运输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应用软件开发的铁路装备定点企业 [2]
经济运行向新向好
搜狐财经· 2025-07-16 06:43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GDP达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7%,第二产业增长5.3%,第三产业增长5.5% [2] - 二季度GDP为341778亿元,同比增长5.2%,第三产业增速达5.7% [2] - 二季度GDP环比增长1.1%,经济保持平稳向好态势 [3] 产业结构分析 - 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4.7%(第一产业)、36.2%(第二产业)、59.1%(第三产业) [2] - 工业生产增长6.2%,制造业增长6.6%,信息传输/软件业增长11.1%,租赁商务服务业增长9.6% [4] - 二季度金融业增长5.8%,批发零售业增长6.0%,住宿餐饮业增长5.2% [4] 需求侧驱动因素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0%(上半年)和52.3%(二季度) [5] - 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16.8%(上半年)和24.7%(二季度) [5] - 净出口贡献率为31.2%(上半年)和23.0%(二季度) [5] 新兴动能发展 - 1-5月规模以上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1.4%,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0% [6]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9.9% [6] - 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 [6]
王兴兴等民企代表最新发言,信息量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22:23
人形机器人行业 - 宇树科技专注于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多项技术指标全球领先[5] - 预计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将加速在服务业、工业场景和救援救灾等领域应用落地[5] - 2023年公司机器人出货量较2022年有明显增长,整个机器人行业上半年增速非常快[5][6] - 行业发展需要全球各国优势互补共同推动[5] 传统制造业转型 - 魏桥创业集团从纺织和铝业向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轻量化等新兴领域延伸[8] - 鄂尔多斯面临技术革命、全球产业链重塑和消费者需求多元化挑战,将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10] - 传统制造业企业强调企业家精神传承,包括家国情怀和艰苦创业作风[8] 商业航天行业 - 星河动力2020年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火箭,成为中国首家将商业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企业[12] - 2023年6月证监会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政策环境持续优化[12] - 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加入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12] 医药流通行业 - 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近5万亿元,随着健康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扩容[14] -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行业发展格局,科技转型是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14] - 九州通正在探索从创始人团队治理向职业经理人团队治理的转型[14]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深耕实体经济 把传统制造业做精做强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5 20:59
公司发展概况 -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从一家小型油棉加工厂发展为拥有10万名员工的综合性跨国企业 [3] - 公司主要业务聚焦纺织和铝业两大传统制造业板块 [3] - 近年来积极向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轻量化等新兴领域延伸 [3] 转型升级路径 绿色低碳发展 - 铝产业是高能耗产业,公司通过产能转移至云南利用水电生产降低能耗 [3] - 在山东部署大量光伏太阳能发电,提高当地产能的绿电占比 [3] - 发展循环经济和再生铝,大幅降低碳排放和能耗 [3] 数智化转型 - 纺织板块建设了十几座绿色智能化工厂,能耗相比传统模式降低40% [4] - 智能化改造大幅降低成本,提升纺织板块竞争力 [4] - 将AI技术引入电解铝生产工艺,用"智慧大脑"替代人工经验判断 [4] - 数智化转型使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大幅提升,能耗大幅降低 [4] 创新驱动 - 除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外,还注重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4] -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4][5] 发展战略 - 公司致力于把传统制造业做精做强,深耕实体经济 [1] - 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探索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3] - 通过厚积薄发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5]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新华社· 2025-07-15 09:0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2024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超过35万亿元[2]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 - 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5.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贡献率56.2%,比"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2] -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全球第一,每年超过30万亿元,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3] 创新突破与产业升级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5] - 集成电路年产量增长72.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10.4%[5] - 累计在研创新药4000余款占全球30%,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5] - 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取得新突破[5] 绿色发展成效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7]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煤电,清洁发电占比达1/3,单位GDP能耗下降11.6%[7]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7] - 废钢循环利用率超2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达二类标准[7] 民生与社会保障 - 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年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8] - 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5%,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至3.6人[8] - 新增402种医保药品,跨省异地就医惠及4亿人次,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64.6%[8] 改革开放深化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规定[9] - 组建国家数据局和民营经济发展局,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9][10] - 外商直接投资累计4.7万亿元(2021-2024年5月),超"十三五"总额[10] - 外资企业贡献1/3进出口、1/4工业增加值、1/7税收,创造3000万就业岗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