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链垂直整合
icon
搜索文档
蓝思科技(300433) - 2025年4月2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22 17:12
2025 年一季度经营情况 - 实现营业收入 170.63 亿元,同比增长 10.10%;归母净利润 4.29 亿元,同比增长 38.71%;扣非归母净利润 3.78 亿元,同比增长 60.99% [1]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26.30 亿元,同比增长 29.59%,资产负债率降至 37.69% [1] - 毛利率 12.80%,相比 2024 年一季度增长 0.28 个百分点 [1][2] - 三费比率同比下降 1.27 个百分点 [2] - 研发费用率同比增长 0.93 个百分点,研发费用达 7.91 亿元,同比增长 37.73% [2][9] 亮点 - 整机组装带动结构件业务增长,利润水平回升 [1][2] - 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管控加强,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2] - 加大研发投入,为新项目新产品量产奠定基础,拓展新兴领域 [2] 关税政策影响及应对 - 预计关税政策变化对整体经营影响有限,2024 年海外业务占比 58%,内销营收占比 42% [3] - 全球化布局,形成稳健全球供应链体系,供应链自主可控 [3] - 业务多元化,与国内头部客户合作加深,新赛道取得突破 [3] - 产业链垂直整合,提供一站式精密制造服务 [5] - 技术壁垒牢固,与核心客户深度绑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5] 各板块情况及展望 - 智能手机和电脑类是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力,下半年延续增长态势 [7][8] - 智能汽车和座舱类业务平稳增长,提高单车价值量 [8] - 头显和智能穿戴类收入增长,预计有较好增长 [8] - 其他智能终端类收入增速较高,后续有较好增长预期 [8] 海外产能布局 - 国内外拥有 9 个主要研发和生产基地,包括越南、泰国、墨西哥的生产基地 [11] - 越南一园经营稳定,二园准备量产 [11] - 墨西哥工厂定位为北美客户供应平台 [11] - 泰国园区预计下半年投入使用,完善全球化布局 [11] 港股上市 - 董事会决定在香港发行 H 股,工作进展顺利 [12] - 募集资金用于折叠屏、智能汽车等开发及产能建设等 [12] AI 眼镜布局 - 与大客户合作,提供功能模组和精密结构件,参与产品开发 [13] - 研发和生产的部件在多款产品应用,关键技术路线取得突破 [13]
蓝思科技冲刺港股上市:苹果依赖症难解,业绩持续性存疑|IPO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4-20 16:43
核心观点 - 蓝思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港股上市扩大全球业务布局并增强客户多元化,但当前仍面临对大客户苹果的高度依赖和毛利率持续下滑的挑战 [1][2] - 公司2024年近一半收入来自苹果,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80%,客户集中度风险显著 [1][2] - 2020-2024年毛利率从29.44%下滑至15.89%,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2.8%,反映出产业链议价能力薄弱 [1][4]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8.71%,但增速可持续性存疑,部分受特朗普关税政策预期影响 [6][7] - 公司正通过垂直整合、新兴领域拓展(如折叠屏、智能汽车、AI眼镜等)和全球化布局来应对挑战 [2][5][7] 业务概况 - 主营业务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精密制造,覆盖智能手机/电脑、智能汽车、头显/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的结构件、模组及整机组装 [2] - 2024年营业收入698.97亿元(+28.27%),净利润36.24亿元(+19.94%),经营活动现金流108.89亿元(+17.08%) [4][8] - 研发投入创新高达27.85亿元,重点布局折叠屏手机、人形机器人、AI眼镜、智能汽车等前沿领域 [3] 客户结构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83.3%、83.1%、81.1%,最大客户(苹果)占比分别为71.0%、57.8%、49.5% [2] - 2024年海外业务占比58%,内销占比提升至42% [7] - 苹果对供应链企业议价能力强,要求产品降价并控制研发生产流程 [3] 财务表现 - 2020-2024年毛利率从29.44%持续下滑至15.89%,2025Q1降至12.8% [1][4] - 2024年扣非净利润32.86亿元(+46.3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64%(+0.95pct) [8] - 2025Q1营收170.63亿元(+10.10%),净利润4.29亿元(+38.71%) [6] 供应链与成本 - 原材料采购集中度上升: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2022年23.7%升至2024年43.6%,最大供应商占比从16.2%升至24.1% [5] - 面临"夹心饼"困境:下游客户压价+上游原材料涨价双向挤压利润空间 [4][5] - 已实现玻璃/金属等核心材料自制及供应链多元化,宣称具备自主可控能力 [5] 发展战略 - 港股募资用途:折叠屏/智能汽车结构件开发、智能机器人产能配套、AI眼镜/XR头显产能建设、垂直整合能力提升 [2] - 全球化布局:重点拓展越南、泰国、墨西哥等地,增强全球交付能力 [2] - 新兴增长点:2025年将受益于大客户新品发布、北美PC组装放量、智慧零售产品推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