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财务“紧箍咒”下,多家跨国车企放缓电动化转型步伐
第一财经· 2025-05-21 17:32
跨国车企电动汽车战略调整 - 本田将2030年度纯电动汽车和软件开发的投入从10万亿日元降至7万亿日元,降幅30% [2] - 本田修正2030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从40%下调至30%以下 [2] - 本田2024财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12.2%,净利润同比下滑24.5% [2] 车企业务重心转移 - 本田计划2027年起4年内在全球推出13款下一代混合动力车型 [3] - 本田升级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及e:HEV平台,开发大型车混合动力系统 [3] - 本田2030年总销量目标360万辆,其中混合动力车220-230万辆,电动车70-75万辆 [3] 行业缩减电动汽车投入趋势 - 日产削减2027财年起5款EV车型开发费用1500亿日元 [3] - 日产下调2026财年电动车型比例至40%,比原预测低4个百分点 [3] - 福特电动车部门2024年税前亏损51亿美元,预计2025年亏损50-55亿美元 [4] 车企财务压力与项目调整 - 日产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全球销量334.6万辆同比下降3% [4] - 福特推迟中型电动皮卡至2027年底,取消三排座纯电SUV项目损失19亿美元 [4] - 通用汽车下调2024年电动汽车产量预测,推迟密歇根工厂电动皮卡生产 [5] 三电领域投资放缓 - 本田暂停加拿大150亿美元电动汽车及电池基地投资 [7] - 日产关闭日本九州岛11亿美元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7] - 丰田推迟福冈新建电池工厂计划 [7] 长期电动化目标 - 本田计划2025-2030年为技术打磨期,通过Honda 0系列完善电动化布局 [8] - 日产预计2030财年电动车型比例达60%,比原目标上调5个百分点 [8] - 福特2024年美国电动车销量增长34.8%,燃油车仅增0.2% [8] 全球电动车市场展望 - 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突破1700万辆,市场份额首次超20% [8] - IEA预计2030年前电动车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超40% [8] - 2024年欧洲家庭电动车使用成本比燃油车低约50% [8] 区域市场预测 - 2024年中国电动车市场占有率将达60% [9] - 欧盟和英国电动车市场占有率预计增至25% [9] - 美国电动车销量预计增长10%,市场占有率达11% [9]
2025上海车展,零部件企业破局重构产业格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16:32
行业变革趋势 - 汽车供应链行业正经历从"配套者"到"引领者"的蜕变,零部件企业话语权提升[1] - 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推动汽车产业从传统机械制造向跨界融合的科技产业蜕变[2] - 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关系从"配套供应"转向"联合开发",如华为与江淮联合发布尊界S800车型[3] 展会规模与格局 - 2025上海车展零部件展区达10万平方米,汇聚28国1500家企业,涵盖20余个核心领域[2] - 超半数世界百强供应商参展,包括博世、采埃孚等,同时近50家国际科技企业首次亮相[2] - 本土企业宁德时代、华为、地平线等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展现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5] 技术创新突破 - 动力电池技术升级:宁德时代展示骁遥双核电池(6200Nm扭矩)、钠新电池(175Wh/kg能量密度)及神行超充电池[7][8] - 比亚迪全球首款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CLTC续航突破1000公里[8] - 智能驾驶领域:博世端到端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大陆集团繁星Astra系统(不依赖高精地图)即将量产[9] 本土企业崛起 - 国产汽车芯片实现突破:芯擎科技龙鹰一号芯片百万级出货,佰维存储车规级eMMC芯片量产应用[11] - 华为HMS for Car构建全球化智能出行生态,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块"模式覆盖5000座换电站[12] - 资本助力加速发展:地平线与大陆合资公司获数亿元融资,黑芝麻智能推进车规级AI芯片量产[12] 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 - 博世中国战略转型为"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已支持200余款车型出海[13] - 采埃孚在华投资35亿欧元建设50+工厂和5家研发中心,推动技术本地化与全球化[14] - 大陆集团与地平线合资成立智驾大陆,推出全场景辅助驾驶解决方案[15] 技术应用与商业化 - 氢燃料电池商业化进展:上汽与捷氢科技推出低压常温固态储氢MPV,系统效率达50%[10] - 保隆科技垂向控制解决方案销量同比增长78%,海斯坦普热压车身方案获量产订单[6] - Momenta平台化技术架构合作量产车型超130款,覆盖通用、丰田等全球品牌[9]
本田削减30%电动化投资 战略重心转至混动车型
财经网· 2025-05-21 16:28
战略调整 - 公司将2030年电气化投资从10万亿日元减至7万亿日元,降幅30% [1] - 战略重心转向混合动力车型,目标到2030年使汽车总销量增加360万辆以上,其中混动车销量增加220万辆 [1] - 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低于此前30%的目标,2027-2030年推出13款新混动车型 [1] 产品与技术 - 将对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及e:HEV混合动力平台进行全面升级,下一代e:HEV车型燃油经济性提升10%以上 [2] - 下一代混合动力系统成本较2018年车型降低50%以上,较2023年车型降低30%以上 [2] - 为大型车单独开发高性能混合动力系统,计划未来几年搭载于新车型 [2]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营业收入21.6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835.8亿日元同比下滑24.5%,营业利润1.21万亿日元同比下滑12.2% [5] - 预计2025财年收入20.3万亿日元同比下降6.4%,营业利润5000亿日元同比下降58.8% [5] - 摩托车业务表现良好,汽车业务销量下滑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5] 中国市场 - 2024年中国终端汽车销量85.23万辆同比下滑30.94%,2025年4月销量43,689辆同比下降40.8% [5] - 推出"一口价"促销活动,如CRV车型北京地区终端售价12.59万元起优惠幅度达6万元 [5] - 与中国科技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包括Momenta、宁德时代、DeepSeek等 [6] 投资计划 - 推迟加拿大电动车投资项目约两年,原计划投资150亿加元建立电动汽车价值链 [2]
一汽大众4月在华销量下滑 转型仍面临挑战
财经网· 2025-05-21 09:22
一汽-大众2025年4月销量表现 - 4月整车销售113406辆 其中大众品牌68001辆(同比+7 9%) 奥迪品牌36900辆(含进口车) 捷达品牌8505辆 [1] - 燃油车份额同比提升0 4个百分点 大众品牌燃油车份额提升0 7个百分点 [1] - 4月销量环比3月下降26 6%(11 3万vs15 4万) [1] - 1-4月奥迪国产豪华燃油车市场份额居首 [1] 大众集团全球及中国市场表现 - 一季度全球销量213 36万辆(同比+1 4%) 营业收入776亿欧元(同比+2 8%) 营业利润29亿欧元(同比-37%) [2] - 中国市场一季度销量64 41万辆(同比-7 1%) 占全球销量30% [2] - 2024年一汽大众销量165 91万辆(含进口车) 同比下滑13% 占大众全球销量18% [2] -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1286 6万辆(同比+35 5%) 渗透率40 9%(较2023年+9 3pct) [2] 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 - 2025年预计中国新能源车销量1650万辆(含出口) 增速30% 渗透率超50% 内需1500万辆(渗透率55%) [3] - 自主品牌(比亚迪/奇瑞/吉利)及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加速崛起 [3] 大众电动化转型战略 - 上海车展发布ID AURA纯电轿车 ID EVO全尺寸纯电SUV ID ERA增程SUV 计划2027年前在华推20+款新能源车 [4] - 2026年起将新增11款本土化车型(6纯电+2插混+2增程+1燃油) 捷达首款纯电车型2026年上市 [4] - 基于CMP平台推出两款纯电车型 搭载CEA电子架构(含自动驾驶功能) [4] - 本土化团队主导开发 捷达纯电车型采用一汽自研SOA架构 [5] 市场竞争格局 - 新能源时代传统燃油车竞争优势减弱 品牌认知分化加剧 [5] - 本土品牌崛起挤压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与盈利空间 [5]
本田汽车宣布削减电动汽车投资 将进一步增强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线
中国经营报· 2025-05-21 05:40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公司将2030年前电气化和软件技术领域投资总额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96.7亿元降至3497.83亿元)[1] - 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比目标从30%下调至20%,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目标定为220万辆(占总销量360万辆的61%)[1] - 暂停加拿大安大略省150亿美元电动汽车及电池生产基地投资计划[2] 技术路线优化 - 2027-2030年全球推出13款下一代混动车型,同时坚持BEV战略[3] - 升级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及e:HEV平台,目标将燃油经济性提升10%以上[3] - 下一代混动系统成本较2018年降低50%以上,较2023年降低30%以上[3] 区域市场策略 - 北美市场开发新一代高性能混动系统,兼顾驾驶性能与环保表现[4] - 中国市场推出限时"一口价"促销,2025年投放两款新能源车型,本土化投入同比增加20%[8] - 中国供应链本地化率目标提升至80%,与宁德时代、华为合作缩短固态电池量产周期30%[10] 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 建立混装生产线实现EV/HEV柔性生产,优化电池等零部件供应能力[4][5] - 推进墨西哥及加拿大产零部件向美国转移,利用USMCA原产地认证重构布局[7] 财务表现与应对措施 - 2024财年销售收入21.69万亿日元(+6.2%),但净利润8358亿日元(-24.5%)[6] - 预计2025财年关税成本达6500亿日元(占2024年营业利润近50%),目标非汽车业务利润贡献率提升至35%[7] - 通过供应链本土化、动态定价机制及成本削减缓解关税影响[7] 行业竞争与合作 - 与日产汽车保持技术合作,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7] - 中国车型研发周期从48个月压缩至24个月,加速电动化转型[10]
东风集团股份(0489.HK):年报扭亏为盈 央企重组不断推进
格隆汇· 2025-05-20 16:00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062亿元,同比增长5.99%,净利润0.5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1] - 商用车收入472亿元,同比减少4.7%,亏损23.4亿元,较上年减亏17.7亿元 [1] - 乘用车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23%,亏损16.4亿元,较上年减亏49.3亿元 [1] - 汽车金融收入56亿元,同比减少8.6%,盈利3.8亿元,较上年减少15.6亿元 [1] - 2024年综合毛利率12.8%,同比增加2.9个百分点,自主乘用车毛利率12.9%,同比增加8.4个百分点 [2] 业务分部表现 - 自主乘用车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岚图、奕派等品牌放量推动毛利率改善 [2] - 合资业务触底企稳,2024年应占合营企业溢利4.4亿元,较上年减少0.8亿元 [2] - 东风有限(东风日产)同比减少0.3亿元,东风本田同比减少3.1亿元,神龙同比增加2.5亿元 [2] 战略转型与重组预期 - 公司战略转型步入收获期,商用车和乘用车业务均大幅减亏,释放利润弹性 [1] - 2月9日公司及东风系和兵装系旗下多家子公司公告控股股东拟筹划重组 [2] - 3月26日公司原总经理周治平卸任,已调任兵装集团总经理 [2] - 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2] 未来收入与利润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575.5亿元、1980亿元、2371.8亿元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54亿元、48.74亿元、67.33亿元 [1]
吉利汽车:公司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整合稳步推进,建议“买进”-20250520
群益证券· 2025-05-20 14: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进” [3][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整合稳步推进,电动化转型加速,建议“买进” [7] 公司基本资讯 - 产业为汽车,2025年5月19日H股价19.24,恒生指数23332.7,股价12个月高/低为19.74/7.47 [2] - 总发行股数和H股数均为10079.62百万,H市值1352.41亿元,主要股东为Proper Glory Holding Inc.,持股25.24% [2] - 每股净值8.71元,股价/账面净值2.21,一个月、三个月、一年股价涨跌分别为17.60%、16.89%、99.23% [2] 近期评等 - 2025年4月7日前日收盘13.42,评等为买进 [3] - 产品组合中汽车占比85%,电池包占比5.7%,零部件占比4.4% [3] 业绩情况 - 2025Q1实现营收724.95亿元,同比增24.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增264%,业绩超预期 [7][9] - 一季度销售汽车70.38万辆,同比增48%,新能源子品牌银河、领克和极氪合计销量33.9万辆,同比增长135% [9] - 一季度新能源产品销量占比提升至48.2%,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整体毛利率为15.8%,同比提升0.16pct [9] - 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2.1pct,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53pct [9] 业务整合 - 5月7日拟私有化极氪,购买价为每股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凭证25.66美元,需约150亿元资金,极氪估值约470亿人民币 [9] - 今年2月极氪正式控股领克,私有化完成后汽车业务在研发、营销、采购等方面将进一步整合,预计整体效益提升超5% [9] 盈利预期 - 预计2025/2026/2027年净利润分别达132/176/218亿元,扣除一次性收益影响,YOY分别为+44%/+30%/+24%,EPS分别为1.35/1.75/2.2元 [7][9] - 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3/10/8倍 [7][9] 财务数据 |项目|2023|2024|2025F|2026F|2027F| | ---- | ---- | ---- | ---- | ---- | ---- | |纯利(Net profit,RMB百万元)|5308|16632|13581|17602|21836| |同比增减(%)|0.91%|213.32%|-18.35%|29.61%|24.05%| |每股盈余(EPS,RMB元)|0.527|1.651|1.350|1.749|2.170| |同比增减(%)|0.85%|212.96%|-18.25%|29.61%|24.05%| |H股市盈率(P/E,X)|32.84|10.49|12.84|9.90|7.98| |股利(DPS,HKD元)|0.20|0.33|0.36|0.40|0.44| |股息率(Yield,%)|1.16%|1.91%|2.10%|2.31%|2.54%|[11] |产品销售收入(百万元)|179204|240194|318365|386076|443325| |销售成本(百万元)|151789|201993|267745|324304|372393| |其他营业收入(百万元)|1367|905|1000|1000|1000| |销售及分销成本(百万元)|11832|13283|15918|18532|20393| |管理费用(百万元)|12020|4897|6367|7722|8423| |财务费用(百万元)|-544|-692|-96|0|0| |联营公司投资收益(百万元)|599|969|1938|2072|2217| |税前利润(百万元)|4950|18404|15178|19876|24656| |所得税支出(百万元)|15|1604|1321|1729|2145| |净利润(百万元)|4935|16799|13858|18146|22511| |少数股东权益(百万元)|-373|167|277|544|675| |普通股东所得净利润(百万元)|5308|16632|13581|17602|21836| |EPS(元)|0.527|1.651|1.350|1.749|2.170|[14]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百万元)|35746|40865|57375|88644|124105| |应收帐款(百万元)|42711|58307|64137|67344|70711| |存货(百万元)|15422|23078|27463|32681|38891| |流动资产合计(百万元)|113635|125322|135347|146175|157869| |于联营、合营公司权益(百万元)|15703|31424|32995|34645|36377| |物业、厂房及设备(百万元)|27351|26384|27175|27991|28830| |无形资产(百万元)|23920|28751|29326|29912|30510| |非流动资产总额(百万元)|78963|104070|114211|119046|124295| |资产总计(百万元)|192598|229392|249559|265221|282164| |流动负债合计(百万元)|96824|127200|131016|134946|138995| |长期负债合计(百万元)|10622|9772|10749|11824|13007| |负债合计(百万元)|107446|136972|141765|146770|152001| |少数股东权益(百万元)|4643|5678|6132|6622|7152| |股东权益合计(百万元)|85151|92420|101662|111828|123011| |负债和股东权益总计(百万元)|192598|229392|249559|265221|28216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百万元)|22342|26507|34460|41352|47554|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百万元)|-16145|-9132|-10502|-12077|-13888|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百万元)|-2764|-13297|-6648|1994|1795|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百万元)|3434|4079|17310|31269|35461|[14]
百公里油耗1.8L?欧盟排放新规,官方作秀还是逼宫电动车?
电动车公社· 2025-05-19 23:59
欧盟碳排放新规妥协 - 欧盟议会通过决议允许车企在2025-2027年间某一年或两年碳排放超标,只要三年平均值达标即可免于罚款[1][3] - 2025年碳排放标准为每公里93.6克,相当于WLTP工况3.5L/100km油耗,2030年标准更严格至每公里49.5克(1.8L/100km)[6] - 提案以458票赞成、101票反对、14票弃权高票通过[9] 欧洲车企困境与应对 - 德国车企利润腰斩,Stellantis依赖中国产业链转型,行业难以承受再次打击[8] - 车企提出将罚款转嫁消费者方案(每克95欧元,行业总成本1240亿人民币,单车涨价1万元)[8] - 雷诺高管公开呼吁欧盟采取更灵活方式满足新规[8] 中国电动车机遇 - 一季度欧盟纯电动车销量同比上涨23.9%,但特斯拉销量暴跌45%[21][23] - 比亚迪欧洲销量同比翻倍,在意大利获一季度销冠[26] - 小鹏交付2495辆居新势力之首,Xpeng销量同比增226%[26][25] - 上汽集团(MG品牌)一季度欧盟销量环比增52.3%[29] 中欧汽车产业合作 - 欧盟与中国就"设定电动车最低价格以取代关税"达成一致[14] - 大众与小鹏合作电子电气架构,奥迪与上汽合作智能数字平台[16] - Stellantis与零跑达成整车及零部件出海合作[16] - 法拉利CEO拜访零跑总部,或预示电动车领域合作[28][31] 全球贸易环境影响 - 美国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未获豁免[12] - 特朗普关税政策促使欧洲车企更加重视中国市场[33] - 中国供应链为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提供成本优势[16][18]
日系车企三强电动化突围:丰田稳健、本田阵痛、日产生死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20:15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丰田营收48.03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5%,净利润4.77万亿日元,同比微降3.6%,营业利润4.7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0.4% [2][5] - 丰田2024财年营业利润率为10.0%,较上一财年的11.9%有所下降 [6] - 本田2024财年营收21.6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2%,但净利润同比骤降24.5%至8358.4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2.2%至1.21万亿日元 [2][7][10] - 日产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同比下滑257.3%,创历史第三大年度亏损,营业利润仅为698亿日元,同比下滑88% [3][11][13] - 丰田在北美市场营业利润因关税政策暴跌4205亿日元,日本本土市场营业利润减少3275亿日元,中国市场营业利润缩水1148亿日元 [2][6] 市场压力与挑战 - 日系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未能及时跟上电动化步伐而受到冲击 [3] - 日产中国区销量从2021年的超过113万辆降至2024财年的约69.7万辆 [13] - 本田预计新一财年关税将对营业利润造成6500亿日元的打击,其中对成品车进出口影响约为55万辆,利润影响约3000亿日元 [11] - 本田加拿大公司推迟其在安省投资高达150亿加元的电动车超级项目,并计划将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 [10] 战略转型与电动化举措 - 日系车企三强加速拥抱中国先进的电气和智能技术,推出全新电动车型以应对市场压力 [3] - 丰田在2024财年于电池/氢能/软件领域投资了7450亿日元,并推出智能电动车铂智3X和纯电轿跑bZ5 [16] - 本田计划在2030财年前投入约10万亿日元资源推进电动化转型,目标到2035年在中国销售的车型纯电动车占比达到100% [16] - 日产在中国市场推出艾睿雅和N7两款纯电车型,并加速固态电池研发,预计2028年量产 [16] - 丰田与本田等四家日本车企联合宣布,未来5年内投资1500亿泰铢用于在泰国生产电动汽车 [16] 成本削减与重组 - 日产宣布裁员约1.1万人,预计整体裁员规模达约2万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5%,并计划关闭7个工厂以节省成本 [14] - 日产重组计划目标是在2024财年实际成本基础上节省5000亿日元固定和变动成本,其中变动成本削减目标为2500亿日元 [14] - 日产希望通过裁员和关厂等措施,在下一财年实现汽车业务营业利润和自由现金流转正 [14] 产品结构与技术路线 - 丰田2024财年全球销量1027.4万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46.2%,其中HEV占43.2%,PHEV占1.6%,BEV仅占1.4% [15] - 丰田公司首席技术官表示公司将根据每个地区的能源状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包括HEV、PHEV和BEV [15] - 日产在2021年提出"日产2030愿景"以扩大电动化投入,但至今落地的电动化产品仍屈指可数 [15]
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向上,新能源车表现亮眼-20250518
东方证券· 2025-05-18 08: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预测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0.95、1.03、1.15元,维持可比公司25年PE平均估值25倍,目标价23.75元 [2] 公司主要财务信息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26,199、614,074、638,110、687,196、742,172百万元,同比增长0.7%、 - 15.4%、3.9%、7.7%、8.0% [4] - 营业利润分别为25,937、10,376、18,093、19,735、21,995百万元,同比增长 - 0.3%、 - 60.0%、74.4%、9.1%、11.5% [4]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4,106、1,666、11,003、11,980、13,325百万元,同比增长 - 12.5%、 - 88.2%、560.3%、8.9%、11.2% [4] 财务比率 - 毛利率分别为9.5%、9.4%、10.2%、10.9%、11.1%;净利率分别为1.9%、0.3%、1.7%、1.7%、1.8% [4] - 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0%、0.6%、3.7%、3.9%、4.2%;市盈率分别为13.9、117.3、17.8、16.3、14.7 [4] - 市净率均为0.7、0.7、0.6、0.6、0.6 [4] 公司销量情况 整体批发销量 - 4月整体批发销量37.65万辆,同比增长4.6%,环比下降2.4%,2025年连续4个月单月销量同比增长;1 - 4月整体批发销量132.14万辆,同比增长10.7% [8] 自主品牌与新能源销量 - 上汽乘用车4月批发销量6.79万辆,同比增长7.3%,环比增长0.1%;1 - 4月累计销量23.17万辆,同比增长2.6%;荣威、MG品牌1 - 4月零售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9%、71% [8] - 上汽通用五菱4月批发销量15.10万辆,同比增长22.8%,环比增长2.0%;1 - 4月累计销量50.40万辆,同比增长45.2% [8] - 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2.81万辆,同比增长71.7%,环比增长1.9%;1 - 4月累计销量40.11万辆,同比增长40.9% [8] - 上汽智己4月销量3326辆,同比增长10.9%,环比增长7.3% [8] 海外及出口销量 - 4月海外及出口销量8.67万辆,同比下降5.9%;1 - 4月累计销量30.57万辆,同比下降4.1% [8] 合资品牌销量 - 上汽大众4月销量8.25万辆,同比下降10.3%,环比下降8.3%;1 - 4月累计销量31.07万辆,同比下降8.6%;4月终端销售近8.3万辆,同比增长5.9% [8] - 上汽通用4月销量4.21万辆,同比下降15.3%,环比下降4.0%;1 - 4月累计销量15.11万辆,同比下降6.3% [8] 公司战略与新车情况 战略发布 - 上海车展期间发布品牌焕新、“Glocal全球视野 本土匠心”等重大战略,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全新品牌“SAIC尚界”正式亮相 [8] 新车上市与亮相 - 荣威纯电D6、宝骏享境车展期间正式上市,全新智己L6、MG Cyberster 2026款、五菱星光2025款等车型车展亮相 [8] - 全新新能源MPV别克GL8陆尚于4月22日上市,大众品牌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AUDI品牌首款量产车型E5 Sportback、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凯迪拉克V系列首款纯电车型LYRIQ - V等多款重点车型亮相上海车展 [8] 财务报表预测与比率分析 资产负债表 - 2023 - 2027年资产总计分别为1,006,650、957,143、952,202、1,014,185、1,047,621百万元 [9] - 负债合计分别为663,743、610,408、585,381、631,951、647,845百万元;股东权益合计分别为342,907、346,735、366,820、382,234、399,776百万元 [9] 利润表 - 2023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26,199、614,074、638,110、687,196、742,172百万元;营业利润分别为25,937、10,376、18,093、19,735、21,995百万元 [9]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4,106、1,666、11,003、11,980、13,325百万元 [9] 现金流量表 - 2023 - 2027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42,334、69,268、 - 32,303、81,487、25,960百万元 [9] - 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42,234、 - 3,503、 - 13,915、11,982、4,987百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10,058、 - 9,312、9,420、 - 5,907、 - 985百万元 [9] 主要财务比率 - 成长能力方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7%、 - 15.4%、3.9%、7.7%、8.0%;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 0.3%、 - 60.0%、74.4%、9.1%、11.5% [9] - 获利能力方面,毛利率为9.5%、9.4%、10.2%、10.9%、11.1%;净利率为1.9%、0.3%、1.7%、1.7%、1.8% [9] - 偿债能力方面,资产负债率为65.9%、63.8%、61.5%、62.3%、61.8%;流动比率为1.13、1.18、1.22、1.23、1.27 [9] - 营运能力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1.1、8.9、12.1、18.7、18.7;存货周转率为6.8、6.0、7.2、7.8、7.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