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泡沫
icon
搜索文档
2026年,99%的AI创业公司将会倒闭?
虎嗅· 2025-06-24 08:45
互联网泡沫与AI热潮的相似性 -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流量等同于收入,添加".com"即可吸引投资,许多初创公司缺乏商业模式却获得巨额融资 [2] - 当前AI热潮中,"AI驱动"成为新的".com",初创公司普遍依赖OpenAI等基础模型,缺乏核心技术 [7] - 两次热潮均出现大量同质化产品,商业模式脆弱,最终导致市场回调 [6][7][57] 套壳产品的本质与风险 - 多数AI工具仅是OpenAI API的包装,成本仅为直接调用API的1/15(60美元 vs 4美元) [9] - 典型套壳产品流程:输入→硬编码提示词→API调用→格式化输出,无后端系统或知识产权 [10][24] - 行业形成脆弱闭环:套壳产品依赖OpenAI技术,OpenAI依赖套壳产品获取API收入 [15][18] 关键企业生态位分析 OpenAI - 掌握核心模型技术但缺乏用户触达,90%以上套壳产品依赖其API [13][22] - 商业模式风险:套壳产品倒闭将导致API收入骤减,尤其免费用户消耗算力却不产生收益 [16][19] 英伟达 - 垄断AI硬件层,90%模型训练和70-80%推理依赖其GPU [38] - 控制全产业链:从芯片到CUDA框架,成为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39][40] 微软 - 通过Azure掌控OpenAI运行环境,每个API调用均经过其云计算平台 [42][43] - 将GPT-4嵌入Office等产品,形成应用层垄断 [44][45] 典型案例研究 - Jasper:融资超1亿后受ChatGPT冲击,估值缩水并转型企业服务 [31] - Copy.ai:年收入1000万但零技术壁垒,用户切换成本极低 [32] - Writesonic:通过多模型动态调配降低成本,展现运营效率优势 [35] 系统性风险 - 硬件断供风险:英伟达供应链问题将导致全行业停滞 [47][52] - 监管风险:基础模型可能面临政策限制 [53] - 范式革命风险:新架构可能颠覆现有GPU依赖模式 [54] 行业本质规律 - 基础设施层(英伟达/微软)最终掌控最大价值,应用层多数公司将被淘汰 [62][65] - 可持续企业需回答彼得·蒂尔七问,当前套壳产品均不符合标准 [67][68] - 历史重复:如同互联网泡沫,最终存活的是提供核心工具的公司而非概念炒作方 [57][69]
白酒挤泡沫,压垮经销商
凤凰网财经· 2025-06-23 21:35
行业现状 - 白酒批发市场被称为"白酒界宇宙中心",但当前商场萧条,商户开门时间延迟,物流车装不满发车 [2][3] - 经销商退掉仓库,只做"快进快出"生意,连接单都不积极,行业低迷前所未见 [4][5] - 2025年上半年白酒市场出现"多层崩塌",500元甚至300元以内的大众酒大面积价格倒挂 [7] - 数据显示价格倒挂严重程度:100-300元价格带占比35%,300-500元占比30%,500-800元占比31%,800-1500元占比21%,1500元以上占比10% [8] 价格动态 - 今年618期间,500ml飞天茅台"到手价"跌破2000元警戒线至1968元,五粮液"普五"一度跌破800元/瓶 [6] - 金王子酒从原价1100元/件跌至1000元以下,且持续下跌,早上995元下午跌至993元 [14] - 飞天茅台出厂价1169元/瓶,指导价1499元,二手市场曾炒至3000元以上,但如今2000元防线已崩塌 [36][37] - 龙年茅台从3500元进货价跌至3000元以下,蛇年茅台已跌至2000元区间 [43] 经销商困境 - 经销商年销售额从两三千万元缩水至1000万元,年收入暴跌超九成 [44] - 中小经销商利润率从5-8个点降至1-2个点 [44] - 疫情后白酒产量下降但上市酒企库存积压越来越多 [26] - 经销商被酒厂持续压货,从50万增至60万,否则不续约 [18][23] 市场变化 - 茅台干部大会提出"要树立强烈的市场导向",高端白酒正从"黄牛"转向"刚需" [45] - 申购茅台生肖酒人数从1000多人降至不到300人,创下新低 [38] - 原价茅台变得容易购买,去年需一年完成三瓶申购任务,今年四月已提前完成 [39] - 白酒行业从7000亿规模的造富神话诞生地变成泡沫出清的洗牌场 [8] 消费趋势 - 年轻人饮酒选择多样化,龙井精酿、威士忌酸、混调梅子酒等受欢迎 [47] - 好酒具有"人传人"效应,10人喝茅台8人会成回头客,但年轻人很少有机会喝到真正好酒 [52] - 市场上充斥"假好酒"会劝退年轻人,五粮液和国窖1573年产量仅2万吨,难以形成风气 [52] - 酒企营销手段老化,仍在沿用20年前的开盖扫码领红包活动 [54] 企业状况 - 酒企管理层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决策层老化 [56] - 茅台推出冰淇淋、与瑞幸联名酱香拿铁属创新之举,但多数企业营销敷衍了事 [57] - 目前只有高端酒(如飞天茅台)和口粮酒(如牛栏山、二锅头)能让经销商挣钱 [58] - 2024年上市酒企业绩漂亮,但可能是以卷死经销商为代价 [61] 行业转型 - 部分经销商开始自创品牌运营,每月利润可达两三万,比卖传统名酒更轻松 [60] - 经销商拓宽销路,门店电商两手抓,同行转卖以减少亏损 [63] - 禁酒令后行业不再围绕少数商务需求转,被认为更健康,当前关键是"活着"熬过周期 [63]
买菜大妈一句话“说透”楼市本质?众人坦言:比许多专家看得透彻
搜狐财经· 2025-06-23 13:15
房地产市场需求与储蓄意愿 - 2022年中国老百姓新增存款达15万亿元 但61.8%的居民倾向"更多储蓄" 较上季度增长3.7个百分点 反映经济下行压力下的风险规避意愿 [3] - 新增存款主要流向富裕阶层 真正需要购房的低收入群体仍无力承担 购房需求被搁置 [3] 房价与市场供需矛盾 - 2022年12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均价16177元/平方米 二手住宅均价15876元/平方米 普通住宅总价150-250万元 首付门槛50-60万元 [3] - 96%家庭已拥有至少一套房产 41.5%拥有两套及以上 空置房达1.2亿套 可容纳3-4亿人 市场呈现"供远大于求"格局 [6] 房地产市场调整趋势 - 全国15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超10万套 包括杭州、重庆、天津等 显示投资客撤离迹象 [8] - 保障性住房体系将形成商品房、租赁房、共有产权房三大板块 分流商品房需求并抑制投机 [8] 行业核心矛盾 - 政策刺激与市场现实的背离:房价居高不下与居民购买力不足形成尖锐矛盾 [3][4] - 房地产金融属性弱化:投资炒房失去赚钱效应 市场回归居住属性成为长期趋势 [6][8]
事实证明,未来几年,楼市股市或将成为收割居民财富的两大利器
搜狐财经· 2025-06-23 13:01
房地产市场现状 - 我国居民投资渠道长期局限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但近年来这两个市场成为吞噬居民财富的主要渠道 [1] - 2000-2022年房地产市场经历持续繁荣的"黄金时代",但当前泡沫破裂迹象明显,以上海为例,2022年400万元房产两年内缩水至265万元,跌幅超30% [1] - 二三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20-25倍,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高达40倍,预示房价仍有较大下调空间 [1] 房地产泡沫破裂原因 - 房价长期暴涨透支未来增长潜力,居民债务杠杆攀升至极限 [1] - 供需失衡:新房和二手房供给远大于需求,导致房价持续承压 [3] - 市场信心崩塌:2022年以来全国房价持续下跌,房地产投资赚钱效应消失,投资者撤离加速房价下行 [3] A股市场困境 - A股市场30年来仅出现几次短暂牛市,多数投资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人均亏损达5.4万元,预计2024年散户仍以亏损为主 [1][3] - 缺乏投资价值:多数上市公司无现金分红,市场沦为投机场所,投资者仅能通过追涨杀跌博取差价 [5] - 高发行价泡沫:新股发行PE普遍30-40倍,透支未来上涨空间,导致高开低走长期调整 [5] A股市场机制缺陷 - 投机资金主导:上涨依赖短期投机资金推动,获利后迅速撤离导致"牛短熊长" [5] - 健康牛市需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实体经济复苏及稳定现金分红支撑,才能吸引长期资金 [5]
信仰破灭!二手房挂牌创天量,新房库存暴增,楼市未来何去何从?
搜狐财经· 2025-06-23 12:54
楼市现状 - 2023年中国楼市进入寒冬期 新房库存暴增 二手房挂牌量创历史新高 房价持续下跌 [1] - 2021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房价达峰值1 1万元/平方米 一线城市突破6 5万-7万元/平方米 [1] - 2023年5月百城新房和二手房环比下跌城市数量分别达54个和83个 较上月增加10个和7个 [1] 库存与销售压力 - 2023年4月末新建商品房库存达6 4亿平方米 同比激增8000万平方米 增幅15% [3] - 开发商采取降价促销策略 包括"买房送停车位"和"送3000元/平方米装修费"等措施 [3] - 南京 成都 杭州等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分别达17万 19万和21万套 北京和上海分别超11万和16万套 [3] 市场驱动因素变化 - 城镇化率已达64% 接近发达国家70-80%水平 未来提升空间有限 [4] - 新生儿数量从2017年1765万骤降至2022年956万 导致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萎缩 [4] - 疫情冲击导致居民收入下降 储蓄意愿增强 购房行为趋于理性 [4] 未来趋势 - 支撑房价上涨的三大因素(城镇化 人口红利 居民消费信心)已逐渐消失 [5] - 楼市进入新时代 房价只涨不跌观念被打破 未来走势取决于政策调整和经济形势 [4]
白酒挤泡沫,压垮经销商
投中网· 2025-06-23 10:23
行业现状 - 白酒市场出现"多层崩塌",高端酒如500ml飞天茅台跌破2000元警戒线至1968元,五粮液"普五"跌破800元/瓶,500元甚至300元以内的大众酒也出现大面积价格倒挂[9][10] - 7000亿规模的白酒市场从造富神话转变为泡沫出清的洗牌场,经销商面临严重库存积压,社会库存量难以统计[11][21] - 批发市场商户销量断崖式下降,金王子酒从1100元/件跌至1000元以下,部分商户库存价值缩水达七八万元[17][18] 经销商困境 - 经销商被迫采取"快进快出"模式,利润率从5-8%降至1-2%,年收入暴跌超九成[7][46] - 烟酒店面临电商平台价格冲击,一半处于亏损状态,部分要求退货但经销商自身难保[45] - 只有飞天茅台等高端酒和牛栏山等口粮酒能让经销商盈利,其他品类难以获利[65] 历史原因 - 2012-2013年行业处于"收入-消费双螺旋"上升期,白酒年年涨价供不应求,经销商年销售额可达两三千万[22] - 酒厂疯狂扩张产能,茅台、五粮液等扩大生产,贴牌酒泛滥,通过每年增加压货量维持增长[24][25] - 疫情导致餐饮宴请场景消失,即便泸州老窖、洋河等市场化品牌也出现销路紧张[27] 市场变化 - 茅台价格体系崩溃,飞天茅台从3000元以上跌至2000元以下,生肖茅台申购人数从1000多人降至不足300人[38][40] - 黄牛大量退出市场,部分囤货商面临严重亏损,龙年茅台进货价3500元但市场价格已跌破3000元[44] - 行业从"黄牛套利"转向"刚需饮用",茅台提出"要树立强烈的市场导向"[48][49] 消费趋势 - 年轻人饮酒选择多样化,龙井精酿、威士忌酸等低度酒更受欢迎,高度白酒难获青睐[52][53] - 好酒具有"人传人"效应但产能有限,如五粮液和国窖1573年产量仅2万吨,市场上充斥"假好酒"劝退年轻人[56] - 酒企管理层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营销手段陈旧,仍在使用20年前的开盖扫码活动[60][58] 转型尝试 - 部分经销商转向自主品牌运营,虽然客户仅十几个但月利润可达两三万[67] - 商户尝试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即使亏本也坚持出货以维持现金流[68] - 茅台推出冰淇淋、与瑞幸联名酱香拿铁等创新举措,但多数酒企仍依赖压货完成业绩[62][63]
稳定币热潮席卷华尔街!Circle(CRCL.US)市值单周飙涨675% 多空对决陷入白热化
智通财经网· 2025-06-23 10:05
行业监管进展 - 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 这标志着加密货币行业里程碑事件 [1] - 法案发起人预测稳定币发行商可能成为2030年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 [1] 公司动态 - Circle Internet(CRCLUS)上市后A类股票从31美元发行价飙涨6751% 市值逼近500亿美元 [1] - 稳定币USDC发行商Circle的上市引发华尔街关注 但市场对其估值存在严重分歧 [1] 看多观点 - AImango研究团队认为Circle可能蜕变为强大的全球支付网络 招股书显示其盈利潜力超预期 [2] - James Foord分析《GENIUS法案》为Circle创造万亿美元机遇 USDC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2] - Lighting Rock研究所预测USDC和EURC将推动公司年收入增长25% 稳定币市场或增长8倍 [2] 看空观点 - Josh Arnold警告当前估值严重透支 监管红利兑现需数年 且面临科技巨头竞争风险 [2] - Bill Maurer指出与Coinbase的分成协议可能吞噬净利润 未行权期权加剧估值泡沫 [2] - Arthur Hayes直言Circle估值虚高 上市标志着稳定币狂热开端而非终结 [1]
Labubu二手价格闪崩,普通人如何避坑?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2 12:08
新消费泡沫现象 - Labubu黄牛市场价格崩盘,二手交易价格普遍下跌约50%,整盒回收价从1500—2800元跌至650—800元[1] - 积木熊限量款价格暴跌60%-80%,部分从十几万跌至两三千[6] - Molly星座系列价格从59元涨至最高9999元,但2023年销售额暴跌47%[8] - 小马宝莉卡牌PR卡成交价达255,666元,奥特曼卡牌SSR级概率仅0.01%[10] - 棉花娃娃原价58元被炒至4500元,溢价76倍[12] 炒作逻辑分析 - 出品方采用饥饿营销手段,宣称限量发售但实际产量可动态调整[14] - 利用盲盒玩法机制和"赌徒谬误",隐藏款概率0.69%抽50次必中[14] - 二手交易平台因手续费抽成默许炒作,社交媒体推送"开箱暴富"内容[16] - 职业黄牛通过批量囤货操纵价格,部分稀缺款溢价超百倍[16] - 山寨代工厂利用3D打印制作仿品,流通中"隐藏款"近四成为高仿[18] 行业监管趋势 - 2025年《盲盒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实施,隐藏款溢价超法定上限可能被认定为变相赌博[26] - 上海新规要求公示抽取规则、隐藏款概率≤0.5%并设置单次消费上限500元[28] - 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提供二次元衍生商品和服务[28] 可持续发展建议 - 破除"稀缺性幻觉",警惕溢价超20倍的非理性定价[23] - 建立透明概率机制,强化IP故事内核而非营销包装[26] - 价格需回归商品的故事或实用本质,避免"万物皆可炒"[29] - 以"为爱买单"替代"投机入局",防止成为泡沫破裂前的最后一棒[30]
创新药重返泡沫时代
投资界· 2025-06-21 15:40
创新药行业现状 - 创新药PS(市销率)14倍,接近过去5年均值,估值修复已完成,行业进入BD和临床事件驱动阶段 [3] - 局部泡沫体现在:内需市场药企对单品销售峰值过度乐观预测,以及无自研能力的Biotech公司虚假BD炒作 [3] - 港股成为创新药主战场,前5月IPO募资额773.6亿港元同比增长707%,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52.7% [7][8] 泡沫的合理性 - 创新药溢价具有合理性:不受宏观经济、贸易战影响,海外BD通道顺畅,支付条件约束小 [4] - 中国在研管线数量全球第一,覆盖细胞疗法、ADC、双抗/多抗、溶瘤病毒等领域 [4] - 长期泡沫化是常态,因早期Biotech依赖资本输血,需风险补偿吸引投资,资本涌入提升医药创新效率 [4][5] 资金流向与交易热度 - 南下资金是港股创新药主力,4-6月净流入288.2亿港元,全年加仓551.4亿港元 [9] - 创新药交易拥挤度达4.8%,处于历史100%分位水平,虽回落至3.9%但仍处97.7%高位 [11] - 港股通创新药ETF单日净流入超3.7亿元,近10日吸金22.2亿元,显示增量资金持续涌入 [11] 研发进展与政策支持 - 2015-2024年中国原研药进入临床数量超美国,临床后期管线与美国相当 [16] - 药监局新政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加速上市进程 [16] - 2025年国内创新药BD交易首付款超25亿美元,总金额超500亿美元,达去年全年水平 [17] 重点品种与领域 - 短期出海潜力品种包括信达生物IBI363、再鼎医药ZL-1310、和黄医药索乐匹尼布等19款药物 [19] - 二代IO/ADC领域为窗口期,MNC管线中中国本土创新药占比显著 [20] - ASCO等学术会议催化临床数据披露,下半年ESMO、ASH等会议将带来新催化剂 [28] 历史经验与行业展望 - 生物科技泡沫滋养了安进、吉利德等公司,平均需10年以上实现产品上市,20年稳定盈利 [13] - 2020-2021年泡沫期帮助Biotech度过资本寒冬,催生当前繁荣格局 [15] - 预告式BD被批评为不可取的市值管理手段,损害行业长期发展 [29]
泡沫化,泡泡玛特最致命的威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20:29
泡泡玛特股价下跌原因 - 公司股价在6月19日大跌5 33% 6月20日开盘大幅低开6 19% 收盘跌幅收窄至3 62% 主要因Labubu系列盲盒大量补货导致二手市场价格持续下降 [2] - 公司商业模式依赖情绪消费 IP缺乏内容支撑导致审美疲劳 当产品突破社交圈层后迅速失去稀缺性 陷入怪圈式循环 [3] - 黄牛囤货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加速消耗粉丝热情 削弱公司定价权 二级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 [3] 资本市场态度与估值风险 - 公司卖空股数从4月初143 8万股激增至6月17日369 2万股 增幅达157% 创3月底以来新高 [5] - 机构认为公司估值处于泡沫破裂边缘 尽管拥有优质IP和市场份额 但过高估值仍面临回调风险 [5] - 创始人王宁曾对标迪士尼 但迪士尼IP具有跨代际生命周期和内容沉淀优势 且迪士尼对IP形象保护严格 [5] 公司应对措施与行业地位 - 公司正打造泡泡玛特城市乐园 计划推出《LABUBU与朋友们》动画剧集 加强内容基建 [6] - 公司是中国潮玩市场开创者 国际舞台上中国新消费企业代表 但需警惕IP运营急功近利 [6] - 黄牛价格操纵和产品泡沫化运营是最大威胁 可能严重透支粉丝热情与信任 [6] 市场热点事件 - Labubu在美国门店引发抢购热潮 但出现竞争对手 市场关注能否复制下一个"顶流" [8] - 李佳琦公开表态"没必要加价买Labubu" 事件曾导致公司单日市值蒸发超200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