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等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人民日报· 2025-11-13 06:19
中国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2]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突出 [2] - 2025年9月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长8.3%,显示在拓展多元化市场方面取得成效 [2] 经济增长驱动力 -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愈发凸显,制造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3] - 庞大的国内市场、完善的产业链和不断升级的数字基础设施为经济活力提供支撑 [4] -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巨大内需市场为经济提供强劲内循环动力 [5] 政策与制度优势 - 制度优势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4] - 政府采用精准调控工具,通过财政政策引导资本投入创新产业,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政策指引 [4] - 中国前瞻性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 未来发展方向 - “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1] - 中国正进入以效率与创新为特点的新阶段,致力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6] - 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经济和高端制造业等新兴领域 [4][7]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与稳定性 [1][2] - 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产业转型不可或缺的引擎,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经验可供借鉴 [8] - 中国通过进博会等实际举措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全球贸易复苏和深化南南合作 [7][8]
欧盟中国商会:81%在欧中企认为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 但中企仍展现出强大韧性
第一财经· 2025-11-12 18:21
在欧中企经营环境感知 - 81%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当前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 [1] - 营商环境综合评分连续第六年下滑,2025年评分为61分,较2019年的73分显著回落 [4] - 超过35%的受访企业明确感受到营商环境恶化的压力,新能源、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企业面临更严峻挑战 [4] - 90%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和经济安全政策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5] - 欧盟以往被广泛认可的市场规则明晰和市场活力强等传统优势,在中企心中的认同度持续下降 [5] 在欧中企财务表现与预期 - 2024年超八成受访企业经营状况持平或改善,53%的企业在欧营收实现增长,12%录得显著增长,仅16%反馈营收下滑 [2] - 从利润角度看,40%的受访企业利润有所提升,而19%的企业利润出现回落 [2] - 展望2025年,62%的企业预计营收将继续增长,仅14%预估营收下降 [2] - 46%的企业预计利润提升,39%预计保持平稳 [2] - 半数受访企业计划在2025年增加对欧投入,仅11%表示将减少投入 [2] 欧盟监管政策影响 - 欧方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使企业陷入合规迷宫 [1] - 43%的在欧中资企业因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机制而暂缓或调整投资计划 [6] - 自2023年7月《外国补贴法规》正式实施至2025年9月,欧盟已针对中企发起多起调查 [6] - 63%的受访在欧中企反馈其业务直接或间接受到FSR影响,其中12%遭受直接冲击,另有51%认为FSR对商业形象与信心造成无形损害 [6] - 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已对中国车企在欧市场表现、业务规划与信心产生实质影响 [7] 中欧经贸关系与中企战略 - 中欧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根基深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绿色转型、数字发展和创新生态建设 [1] - 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全球品牌的试金石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核心区 [3] - 中企投资模式加速向生态融入转型,深度嵌入当地创新网络 [3] - 中企投资模式正加速转型,绿地投资连续增长,主要流向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链,与欧盟绿色转型战略高度契合 [6] - 中企在欧持续投入运营的核心动力包括在全球建立品牌知名度、欧盟新兴领域发展潜力、市场容量、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供应链多元化等 [2]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企业迫切期待一个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欧盟市场环境,以重建商业信心 [1] - 呼吁欧盟在执行经济安全与产业政策时保持理性,兼顾安全与开放的平衡,为企业提供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 [1] - 呼吁中欧双方创新对话机制,深化理解互信,共同拓展在绿色环保、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3] - 部分受访中企期望通过价格承诺等合作方式化解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分歧 [7] - 2025年中欧建交50周年应成为深化互信与合作的新起点,双方应在商贸、科技、教育、文化及气候行动等领域拓展合作 [8]
中国首次系统部署场景培育和开放 22类场景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长江商报· 2025-11-10 07:21
政策核心与目标 -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对场景培育和开放作出系统部署 [1] - 政策目标为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产业化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1] - 政策聚焦打造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应用场景等5个方面,提出22类重点领域 [1] 场景的战略意义与作用 - 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2]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与总量世界第一的研发人员相结合,正通过应用场景培育和释放新增长动能 [2] - 加快场景培育旨在解决创新成果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瓶颈,推动科技商业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 - 重点领域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全空间无人体系、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海洋开发等新兴领域 [3] - 数字经济领域支持元宇宙、虚拟现实、智能算力、机器人等创新应用,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3] - 人工智能领域加快高价值应用场景培育,满足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各领域需要 [3] - 全空间无人体系鼓励打造涵盖文旅、政务、物流、卫星服务的应用场景,并拓展工业生产、城市规划、交通、公共服务、安全防护、农业生产等应用 [3] - 生物技术领域鼓励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天然产物绿色制备等技术进入产业场景 [3] - 清洁能源领域构建绿色运输走廊和智能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型应用场景 [3] 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场景 - 推动制造业、交通运输、智慧物流、现代农业等行业建设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应用场景 [4] - 制造业场景包括培育智能工厂、零碳园区、工业大模型应用 [4] - 交通运输领域发展智慧交通管理与车联网 [4] - 智慧物流领域构建无人运输、无人装卸、智慧仓储等新业态 [4] - 现代农业领域建设智慧农牧渔场、数字化育种场景,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4] - 政策还部署应急管理、矿山安全、智慧水利、施工安全、林业草原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强调通过智能感知、数字孪生、无人设备、自主巡检等技术提升安全与治理能力 [4]
一图看懂“十五五规划”核心方向相关ETF
市值风云· 2025-11-07 18:09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高科技产业注入强劲动力[3] - 历史数据显示,作为政策主线的科技板块在政策发布后1~3年整体涨幅优于同期其他大部分板块[3] - ETF是分享"十五五"规划政策红利的理想投资工具[1] 芯片半导体领域ETF - 半导体ETF(512480)、科创芯片ETF(588200)、半导体设备ETF(159516)、消费电子ETF易方达(562950)等产品覆盖芯片半导体产业链[4] 高端制造领域ETF - 工业母机ETF(159667)、科创机械ETF(588850)、高端装备ETF(516320)聚焦工业母机等高端制造领域[5] - 软件ETF(159852)布局基础软件产业[5] - 机器人50ETF(159559)、汽车零部件ETF(159565)涉及智能装备领域[6] 生物医药领域ETF -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创新药ETF(159992)专注生物制造和医药创新[5] - 恒生医疗ETF(513060)、医疗器械ETF(159883)覆盖医疗健康产业[9] 人工智能领域ETF -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159363)、科创AIETF(588790)、人工智能ETF(159819)直接布局AI产业[7] - 云计算ETF(516510)、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恒生互联网ETF(513330)覆盖AI相关基础设施和应用[7] 新能源与绿色经济领域ETF - 光伏ETF(515790)、新能源ETF(516160)聚焦光伏新能源产业[8] - 固态电池(159566)、储能电池ETF、电池50ETF(159796)、电池ETF(159755)、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布局电池储能产业链[8][9] - 电网设备ETF(159326)、绿色电力ETF(159625)、电力ETF(159611)覆盖电力能源基础设施[9] 前沿科技与战略产业ETF - 脑机接口(159796)、通信ETF(515880)布局脑机接口和量子科技领域[9] - 航空航天ETF(159227)、通用航空ETF(159378)、卫星ETF(159206)服务航天强国战略[9] - 有色金属ETF(512400)、油气ETF(159697)、基建ETF(516950)涉及深地经济和资源开发[9]
第八届进博会|从进博看中国自贸区:开放试验田孕育全球合作新机遇
中国新闻网· 2025-11-07 10:04
自贸试验区总体成就 - 自贸试验区贡献约12%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并承担全国20%的贸易额 [1] - 中国已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 这些试验区贴合区域发展需求并精准对接特定政策目标 [1] - 自贸试验区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 统筹沿海 内陆 沿边的开放格局 [1] 区域自贸试验区发展特色 - 重庆和四川自贸试验区合力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形成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等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 [2] - 陕西自贸试验区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建设港贸产融合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并开展农业种业领域国际经贸合作 [2] -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冰雪经济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2] - 新疆自贸试验区发展成为亚欧大陆产供链合作的重要节点 [2] - 云南自贸试验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互联互通枢纽 推进绿色能源 数字经济 大健康等产业建设 [2] - 广西自贸试验区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已吸引16家海外企业入驻 [2]
热词里的“十五五”丨解锁核心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密码”--经济·科技--人民网
人民网· 2025-11-02 20:31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 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2][3] 加强原始创新 -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长期稳定支持 [5][6] - 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优化有利于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环境,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6]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 [8] -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8] 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 [10][11]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13]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 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15] - 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15] 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 - 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17][18]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 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 - 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 [20]
创新中国开启关键五年 ——“十五五”科技坐标解读之一
科技日报· 2025-10-27 14:20
五年规划的战略意义 - 五年规划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定盘星和科技事业接力式进步的关键推力 [2]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治国理政重要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 [1][2] - 规划具有长远布局、接续推进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目标、方向和任务,体现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2] “十四五”期间的科技成就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5年第10位,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3]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8% [3] - 在航天、深海探测、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 [4][5]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部署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以及科技强国建设承上启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1][7]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1][8] - 未来五年需加强原始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7] - 目标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 [7][8] 创新驱动与制度保障 - 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定力彰显中国之治优势 [2] -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形成全链条创新支撑政策体系,推出财税、金融、经贸、产业等政策组合拳 [5] -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5]
集体涨停!一则消息,突然引爆!
证券时报· 2025-10-23 15:48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圳发布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引发深圳国资概念股逆市大涨 多只个股涨停 [1][2] - 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加快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提升对科技型企业并购的估值包容度 以加速新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升级 [1][3] - 方案设定明确量化目标:到2027年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 培育20家千亿级市值企业 累计完成并购项目超200单 交易总额超1000亿元 [2] 市场反应与表现 - 10月23日深圳国资概念股集体大涨 建科院 广田集团 深赛格 深物业A 特发信息等超10只个股涨停 深水规院涨近12% [1][2] - 多只个股跟涨 包括深振业A 特发服务 深城交 深圳燃气 怡亚通等 [2] 行动方案主要内容 - 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提升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标的估值包容度 [1][3] - 鼓励各级政府投资基金 国资平台与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险资等金融机构 以及链主企业 龙头上市公司开展产业基金合作 [3] - 在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 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支持链主企业 龙头上市公司开展上下游并购重组 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以强链补链 [3] 深圳国资产业基础与近期举措 - 截至2024年底 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5.1万亿元 比年初增长1.6% 市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资产超4600亿元 营业收入超1700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34%和14% [3] - 深圳国资已打造总规模超7000亿元的国资基金群 包含超过500只各类基金 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资金规模超90% [6] - 近期设立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首期规模50亿元 存续期10年 重点投向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 芯片设计 先进封装三大领域 [4] - 设立规模70亿元的建源政兴AIC产业母基金 后续子基金拟放大至200亿元 聚焦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新能源新材料 低空经济四大关键赛道 [5] 政策目标与预期影响 - 行动方案有望进一步加速深圳本地股 尤其是当地国企的并购重组步伐 主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强链补链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向 [1] - 通过推动多层次基金群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项目对接 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与产业链协同能力 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5]
农行11连阳创历史新高,A股风格大反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4:00
银行板块表现与并购动态 - 银行板块指数实现连续7个交易日上涨[1] - 农业银行股价实现连续11个交易日上涨并创出历史新高[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农业银行收购浙江永康农银村镇银行 标志着年内第三家国有大行启动村镇银行"村改支"改革[1] 近期市场风格切换 - 10月以来市场出现风格切换 银行、煤炭等传统行业板块领涨 而电子、通信等科技板块明显回调[2] - 具体表现为银行板块上涨5.53% 煤炭板块上涨9.53% 而电子板块下跌5.64% 传媒板块下跌7.46%[3] - 此行情与节前科技叙事带动的市场行情形成明显对比[2] 机构对市场风格的观点 - 中原证券研究所建议兼顾成长与价值风格均衡配置 因美联储降息周期拓宽国内货币政策空间 但前期热门板块拥挤度提升可能加剧短期波动[3] - 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认为短期内高股息和消费板块更值得关注 中期若流动性驱动则TMT可能成为主线 若基本面驱动则先进制造值得重点关注[4] - 国投瑞银基金经理判断科技主线逻辑未变 当前回调属"筹码消化与蓄力" 市场后续将回归高景气与长期成长主线[4]
上海选定六大方向发展未来产业,还要重点培育20家企业
第一财经· 2025-10-11 13:41
政策目标与愿景 - 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1] - 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1] 重点发展领域 - 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进行布局 [2] - 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 [2] - 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 [2] - 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重点支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路线收敛、产品可行性验证 [2] 产业培育进展与案例 - 脑机接口领域支持开展全球首个符合GCP标准的植入式脑机接口产品临床试验,帮助瘫痪患者恢复上肢运动能力 [3] - 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在全球首次应用通用型CAR-T技术成功治愈风湿免疫性疾病,并研制我国首个获批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药物 [3] - 硅光领域启动建设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组建硅光创新联盟,设立硅光基金矩阵,在光互连、光计算、光传感方向上创新产品持续涌现 [4] - 类脑智能领域成功研发并产业化应用类脑感算一体融合相机、类脑双目视觉系统,类脑感知、类脑计算芯片与系统、类脑大模型等正加速研发转化 [4] - 量子计算领域结合AI技术刷新了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 [4] - 可控核聚变领域推动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成立,先导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 未来产业基金运作 - 未来产业基金定位为市级"功能性母基金"与"耐心资本",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双模式协同 [5][6] - 已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并完成18支子基金的投资决策工作 [6]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基金已投决18支子基金,拟投决金额为22.15亿元,子基金目标总规模超150亿元,放大倍数约6.8倍 [6] - 直投方面已重点布局9个前沿项目,投决金额3.99亿元,放大比例32.9倍,覆盖可控核聚变、AI大模型、脑机接口、生物医药、天基计算等关键赛道 [6] 产业集聚区与生态建设 - 通过投资布局和生态赋能支持类脑智能产业(杨浦区)、硅光(浦东新区)、超宽禁带半导体(临港新片区)、脑机接口(闵行区)等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 [7] - 引导未来产业基金子基金等生态合作伙伴服务、投资高质量孵化器孵化项目,已完成1支高质量孵化器类子基金(中科创星)的投资决策并启动投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