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山东路桥20250813
2025-08-13 22:53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路桥施工和养护建筑行业[2] - 公司:山东路桥,实际控制人为山东国资委,大股东为山东高速集团(持股49%),国资总持股比例60%[4] - 业务结构:路桥施工占比超86%,养护施工占比不到10%,城市更新等综合业务占比约47.9%[5] 核心财务数据 - 2024年收入首次下滑2.3%,毛利率13.2%,净利率4.23%[5] - 2024年新签订单金额961亿元(同比下降14%),未完工订单金额1,182亿元(为当年收入的1.6倍)[6] - 2024年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达13.8亿(占当年利润23亿的一半以上),坏账计提仅1.02亿[7][8] - 长期应收款和长期股权投资从2018年底的13.6亿增至2024年底的222亿[7] 估值与市场表现 - 滚动市盈率(PETTM)为4.0倍,全市场最低估值之一[3] - 当前股价距离可转债转股价有30%空间,距离强赎价格有70%空间[3] - 机构持仓比例低,社保基金仅持有1%[10] 现金流与运营模式 - 投资施工一体化模式导致投资现金流长期净流出,经营现金流过去两年大额流出(五六十亿)[7] - 2024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改善(现金流出5亿 vs 去年同期20多亿)[13] - 业主类型:政府机构占比19%,高速集团关联方占比41.2%,其他国企占比35.6%,政府相关客户合计超96%[9] - 项目类型:投资类项目在未完工订单中占43.3%,已确认收入中占45.6%[9] 未来展望与投资机会 - 分红率提升空间:2024年分红比例14.几%,若提升至30%-50%,股息率可达12.5%[14] - 参考四川路桥模式,提高分红率或推动股价上涨[14] - 可转债转股诉求强烈(48亿可转债 vs 90多亿市值),下行空间有限[15][16] - 地方政府资金压力缓解,预计未来1-2年现金流显著改善[13] 风险提示 - 估值低主因过去两年经营现金流大幅流出[11] - 2024年计提13亿坏账(账龄法计提,未来或冲回)[12]
人形机器人扩容市场,国产减速器进军国际
2025-08-13 22:53
行业与公司关键要点总结 行业概述 - 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式增长将显著提升精密减速器需求,市场规模有望从数十亿级别跃升至千亿以上[1] - 精密减速器行业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较低,但随着行业高速增长和中国产业链发展,国产份额有望提升[1] - 全球谐波、RV和行星减速器市场规模均在20亿美元以下,中国市场分别为3.6亿、6.2亿和5.2亿美元,占据全球一半左右份额[1][6] - 人形机器人对精密减速器的需求将显著拉动市场规模,当销量达到200万台时,对行星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的市场拉动分别可达50亿和400亿以上[3] 技术特点与应用 - 谐波减速器适用于高精度、轻量化场景,如人形机器人手部关节[1][5] - RV减速器适用于高刚性、大扭矩场景,如工业机器人的重载关节[1][5] - 行星减速器具备高传动效率、高传动精度和长寿命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1][5] - 国内高端精密传动产品在关键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4] 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 - 不同人形机器人方案对减速器需求数量差异大:特斯拉需14个谐波减速器,傅里叶科技需32个行星减速器,宇树科技需37个新型减速器[1][7] - 谐波减速器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日本的哈默纳科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占35%以上[9] - 行星减速器市场格局相对分散,日本新宝、留卡特及国内的科丰智能占据40%~50%市场份额[10] - RV减速器方面,全球巨头拉普特斯克和双环传动占据60%市场份额,中国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11] 发展趋势 - 未来谐波与行星减速器比例可能从7:3变为9:1[1][8] - 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将极大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类似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路径[12] -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处于从0到1突破阶段,中国企业竞争力值得期待[14] 国内公司表现 - 绿地谐波是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产品覆盖多个领域,收入规模约4~5亿元,利润1~2亿元[13] - 双环传动在RV减速器领域快速突破,RV减速器收入规模达到5~6亿元[13] - 隆盛科技正在研发谐波减速器产品[2][14] 投资建议 - 人形机器人赛道长期值得关注,国内相关公司包括绿地谐波、双环传动和隆盛科技[2][14]
金橙子20250813
2025-08-13 22:5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激光控制、精密光电、航空航天、卫星通信、反无人机系统、3C、新能源电池、3D打印、半导体[1][2][3][4][5][6][7][8][9][10][11][12][13][14][15] - 公司:京城子(并购长春萨米特光电55%股权)[1][2][3][5][6][10] --- **核心观点与论据** **并购背景与协同性** - 并购长春萨米特光电55%股权,主因技术协同性高:萨米特的高精度快速反射镜(快反镜)与京城子的激光镇定控制系统技术原理相似(均通过微型电机控制镜片摆动实现激光反射)[3] - 萨米特产品自2024年起获客户认可,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增长,未来订单预期良好[3] - 快反镜技术可提升京城子现有产品性能,尤其在高端证券市场(如航空航天、卫星通信、反无人机系统)[10] **业务重组与布局** - 并购后业务分为两类: - **消费类**:桌面设备(如3D打印控制系统)[2][13] - **工业类**:激光雕刻控制系统、伺服传动汽车系统、3D打印控制系统(偏向精密微加工)[2][5] - 工业领域聚焦超精密加工,快反镜用于光束偏移快速补偿(解决激光器热胀冷缩导致的光束偏移问题)[2][8] - 半导体领域新应用:晶圆芯片修调(利用快反镜精确控制激光束),未来可能推广至光刻机等设备[4][11][12] **财务与业绩影响** - 萨米特高毛利率预计显著提升京城子净利润,具体贡献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2][5] - 中长期业绩对标博楚,计划通过类似策略实现持续增长[15] **技术与产品优势** - 萨米特核心产品快反镜: - 高精度、高速度,适用于光束快速偏移/追踪[6] - 应用领域:瞄准探测(如跟踪高速飞行物体)、商业卫星通信、反无人机系统[6][10] - 快反镜在半导体检测及制造中已有应用案例,未来可能拓展至光刻机[11] **市场趋势与复苏** - 2025年3C行业及新能源电池领域显现复苏迹象[4][9] - 消费类产品(如金属3D打印)和工业类产品同等优先级[4][9] - 光伏领域当前低谷,但中长期空间大[9] **ToC端3D打印布局** - 采取合作定制开发策略(非独立开发),聚焦控制系统技术转移(工业→民用)[13] - 开发周期约1年,未来可能联合激光器/光学厂家开发针对性系统[13][14] --- **其他重要但易忽略的内容** - 快反镜技术长期可能用于半导体设备(如光刻机),但当前无具体规划[11] - 超精密加工领域尚未实际开展业务,但快反镜的补偿能力是未来重点[7][8] - 萨米特技术优势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但需进一步推广至半导体设备[6][12]
南微医学20250813
2025-08-13 22:53
南微医学电话会议纪要分析 公司概况 - 南微医学专注于软性内窥镜相关耗材,产品线覆盖活检钳、止血夹、电刀等,应用于胃肠道息肉切除、止血闭合等常见医疗场景,暂未涉及内窥镜设备领域[2][10] - 公司成立于2000年,通过早期出海布局逐步获得国内外产品注册证,在欧美市场建立了知名度[11] - 核心管理层龙晓辉和冷德荣持股相对集中,自上市以来管理层较为稳定[13] 市场表现 - 国内市场:代表性产品止血夹市占率已超50%,超过外资企业[2][4] - 海外市场:2024年美国市场收入达5亿元,占海外收入45%以上[2][4] -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58%,预计未来三年海外业务保持30%以上增速[5][12] 行业前景 - 国内肠镜检查渗透率仅15%(欧美50%+),预计国内内镜耗材需求量将保持约15%的增速[2][6] - 高端医院术式升级与中低端医院设备普及共同驱动需求增长[2] - 预计2022年中国内镜诊疗耗材市场规模约50亿元[11]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6亿元、7.75亿元和9.36亿元[2][7][15] - 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27倍、23倍和19倍[2][15] 风险因素 - 国内集采政策:广东、浙江等地预计2025年下半年发布相关文件,可能影响内镜耗材价格[2][8][16] - 国际贸易摩擦:美国对泰国关税暂时落地,需关注原材料采购成本变化[5][17] - 汇率波动:超过50%收入来自海外,汇率波动可能带来损益风险[17] 战略布局 - 全球布局:通过美洲子公司MTU、欧洲中东非洲销售子公司MTE及西班牙CME拓展业务[14] - 泰国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将降低出口美国19%的关税成本[14] - 通过并购整合、产品切换等措施确保海外业务稳步增长[14]
聚辰股份20250813
2025-08-13 22:53
聚辰股份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1 公司及行业概述** - 公司专注于SPD芯片和一方PROM芯片业务,SPD芯片在DDR5服务器内存接口渗透率达90%[3] - 一方PROM芯片全球市场份额40%,正从手机摄像头向车规级领域拓展[3] - 车规EEPROM市场90%份额由STMicroelectronics和Microchip垄断,公司是国内唯一进入该领域企业[14] **2 核心业务表现** **SPD芯片业务** - DDR5 SPD芯片价值量是DDR4的3-4倍,毛利率从20-30%提升至80%以上[10] - 服务器市场年需求2.4亿颗(1200万台×20条),PC市场年需求超3亿颗(2.5亿台×1.5条)[24] - PC端DDR5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预计未来三年年增长率40-50%[26] **一方PROM芯片业务** - 车规产品毛利率70%,每辆车需30-40颗,高阶智驾需求更大[15] - 2025年预计营收1.5亿(+50%),2026年5-6亿(翻倍),2027年达10亿[18] - 主要客户:比亚迪(占50%营收)、蔚来/小鹏/理想等国内车企及博世/大陆等海外客户[31] **3 财务数据与估值** - 2025年净利润4-4.5亿,对应PE约20倍;2026年预计6.2亿,2027年8.7亿[23] - 高毛利产品(SPD 80%、车规PROM 70%)放量推动净利润增速快于营收[5][7] - 市值120亿元,历史PE区间36-75倍,当前估值处于低位[4][23] **4 竞争格局与优势** - SPD市场与瑞萨平分份额,Rebus逐步退出[24] - 车规PROM凭借ISSI技术积累和国产替代机遇,目标占全球1/3份额(对应12亿营收)[6][14] - Norflash工艺可实现更小体积,成本优势显著[20] **5 其他业务动态** - 音圈马达驱动芯片:闭环产品毛利率提升至40-50%(开环仅20%),已导入小米[21] - 智能卡芯片:聚焦门禁卡等边缘市场,规模较小[22] - NOR Flash业务(占收入10%)受欧洲电子烟法规影响,转向工业应用[19] **6 风险与催化剂** **风险** - 行业整体增速较慢(贝塔不足),依赖自身阿尔法成长[29] - 车规PROM短期受客户销量预期调整影响[3] **催化剂** - PC端DDR5渗透率加速(AI PC普及)[30] - 车规PROM在比亚迪等车企放量[30] **7 技术细节补充** - SPD芯片在可插拔内存条中必需,集成主板设备(如苹果笔记本)无需使用[9][11] - 车规PROM验证周期长达两年,客户倾向单一供应商[17] - 一方PROM单价仅1-2元,替代成本低[15]
华东医药20250813
2025-08-13 22:53
**华东医药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 **1 公司概况与战略方向** - 公司坚持效益最佳而非规模最大的理念,体现在持续增长的业绩上[4] - 未来战略重点:特殊原料药(SRA)、动保、大健康、医美四大领域[33] - 医美业务虽经历阵痛期,但凭借药企背景在产品质量和医生教育上具备优势,前景乐观[36] --- **2 业务板块表现** - **制药业务** - 工业端收入自2022Q2重回正增长,2025Q1保持两位数增长[12] - 传统业务(内分泌、免疫、心脏病、消化)市占率通常位居市场前二[10] - 商业板块恢复正增长,美护板块布局完善,工业微生物(SRA、动保)处于开拓期[6][34] - **创新药进展** - 创新药管线进入收获期,2025年多款产品有望达10亿销售额(如FFYDC、CATI)[37] - 内分泌代谢领域:利拉鲁肽已商业化,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即将放量[19] - 肿瘤领域:迈华替尼(针对L882突变)、FPYDC(卵巢癌)、BCMA CAR-T(进入医保审核)[18][30] - 自免领域:全面布局注射/外用/口服剂型,外用制剂(如他克莫司)差异化显著[31] - **医美与新兴业务** - 医美产品线快速扩充(如玻尿酸麦丽Extreme、肉毒素在研),光电类为差异化优势[35] - 工业微生物板块2024年重回高增长,宠物药品持续推出新品[34] --- **3 核心产品与研发进展** - **代谢与减肥药** - GLP-1布局:小分子GLP-1(三期临床)、双靶(2025H2二期数据)、三靶(降脂/代谢重点)[19][25] - 三靶药物SF81单抗显示脂肪肝逆转效果,与GCGR协同良好[26] - **肿瘤领域** - ADC差异化布局:FG2B单抗(胃癌三期)、CDH17(肠癌高潜力靶点)、Mark 17(胃肠道疾病)[27][28] - 实体瘤多靶点药物:DR30,206(PD-L1/VEGF/TGF-β三联)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临床[30] - **自免与糖尿病** - 糖尿病领域:DP4/SGLT2/GLP-1等多款药物年销超5亿,二甲双胍超10亿[24] - 自免管线:RX40、达卡类似物、JAK抑制剂等覆盖皮科主要适应症[23] --- **4 集采应对与商业化能力** - 通过专利布局减轻集采压力(如阿格列汀、吲哚布芬未纳入第11批集采)[5][9] - 仿制药转型创新药:吲哚布芬仿制药年销超20亿,验证销售能力[11] - 政策温和及特殊科室暂缓集采(如阿卡波糖风险缓解)推动2025年股价回升[7] --- **5 合作与BD成果** - BD负责人于西主导引进多款产品:乌司他康生物类似药、Alpha ADC、阿卡利斯(海外放量达几亿美金)[14] - 近期合作:罗普斯特外用制剂(协同银屑病治疗)、维朵娜复方乳膏(激素领域)、塞那他利(卵巢癌)[15] - 口服依达拉奉片剂(全球首创)2025年有望在美获批渐冻症适应症[16] --- **6 财务与估值** - 2024年增长率超20%,2025年预计保持两位数增长,当前估值不足20倍[40] - 创新药进入医保谈判后,2026年放量周期将抵消业绩压制[10] - 商业/工业微生物/美护板块均对业绩形成正向贡献,无拖累项[39] --- **7 其他关键信息** - 研发体系改革:2020年回归体内研发,首席科学家刘龙东(前葛兰素史克)推动管线进展[13] - 小核酸布局:AGT项目通过BD策略覆盖后期管线[20] - 海外进展:口服依达拉奉、ADC(如DCMA)等产品国际化潜力显著[16][30] --- **注**:以上内容严格引用原文数据及观点,未添加主观解读。
机器人新磁材 - 钐铁氮产业解读
2025-08-13 22:5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机器人新磁材 - 钐铁氮产业[1] - 公司包括恒帅股份(斜波磁场电机领域领先企业)[1][4][17] 核心观点与论据 钐铁氮材料优势 - 低成本:不含重稀土元素(镝、钆)和钕,采用还原扩散法降低成本[1][5] - 高可靠性:抗腐蚀性强,居里温度高达470摄氏度(钕铁硼仅310摄氏度)[1][5][8] - 轻量化与高效率:电阻率高,减少涡流损耗,适合高频、高转速电机[5][6] - 理论最大磁能积40兆高斯,虽低于钕铁硼(200~400千焦/立方米或50~60兆高斯),但高温性能更优[8] 产业化进展 - 新结构磁路设计降低对磁材性能要求,解决成型工艺问题[1][6] - 制备工艺改进:还原扩散法添加熔融盐助剂实现低温还原[13] - 成型工艺:粘结与烧结为主,探索低温成型和低熔点金属粘结剂[13] 应用场景 - 替代潜力:可替代80%以上低磁能级铝铁硼应用(26~40兆高斯范围)[9] - 主要领域: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10][19] - 高温环境优势:居里温度500度(钕铁硼300度),解决散热与消磁问题[19][20] 市场前景与数据 - 钐铁氮市场空间:2030年预计达100亿元人民币[3][15] - 斜坡磁场电机市场: - 10万台量产对应8亿元,100万台对应80亿元(2030年)[16] - 山铁氮材料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2000万元和3亿元[16] - 人形机器人发展将推动需求增长[15][19] 投资建议 - 恒帅股份为首推标的(斜波磁场电机净利率20%,A股领先)[1][4][17] - 关注其他布局钐铁氮磁材的公司[17] 潜在风险与限制 - 制备与成型工艺成熟度不足,实际生产转化率仅50%[12] - 应用开发缺乏实践检验[12] 其他关键信息 - 恒帅股份创新产品:电动门把手、热管理用八爪鱼[1][2] - 实验室性能:钐铁氮磁能积达80兆高斯(实际生产40兆高斯)[12]
多伦科技20250813
2025-08-13 22:53
多伦科技电话会议纪要分析 公司及行业概况 - 多伦科技通过参股众擎机器人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结合自身在大交通领域30年技术积累进行二次开发[2] - 公司提出"一体两翼"战略,以主营业务为基础,拓展新能源及智能领域新产业[3][21] - 2025年上半年业务表现不理想,营收和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受政企客户财政支出影响[19] 机器人业务合作与技术 - 参股众擎机器人契机:新航资本介绍,众擎团队在腿部机器人研发专业,人形机器人运动表现出色[3] - 参股比例:第一轮估值15亿元时持股2%,A1轮融资后间接持股1.57%[3] - 众擎机器人团队:创始人赵重阳曾是小鹏机器人成员,科研人员来自清华、北理工等高校[5] - 技术合作内容:共同推进导办机器人和路面指挥交通机器人应用落地,重点在运动控制和姿态控制[8] - 联合研发实验室:已基本完成搭建,配备40人创新团队专注新算法、SLAM及感知技术研究[2][5][7] 产品应用与进展 - 三大主要应用场景:车辆检验、车管所导服导办、道路指挥[2][6] - 检验机器人样机已完成,预计2025年底投入市场[2][6] - 导办机器人和路面指挥交通机器人计划2025年8月底完成二次开发,年底前完成样机[6] - 合作机型:双足机器人SA01(已到位)、人形机器人PM01(月底到位)、最新款T800(1.8-1.85米)[16] - 警用及城管场景应用:车管所导办和检验,路上巡检及应急突发事件处理[17] 商业模式与市场 - 商业模式:购买众擎机器人本体,二次开发后销售给终端客户或政企客户[12] - 分成模式:从购买机器人本体到销售给客户之间获取算法和硬件销售收入[13] - 封闭商业场景扩展计划:二手车交易检测机构、强制车辆检测站[11] - 整机组装业务:已与北京咖啡机器人公司合作,未来可能拓展其他人形机器人组装[20] - 行业空间:大交通场景可落地性强,"十五五"规划提到智能化技术应用[15] 研发与技术积累 - 研发团队:210人(200人主营+40人创新实验室)[7] - 技术积累:算法研发经验、传感器与智能硬件集成能力[18] - 大模型融合:聚焦交通指挥、导办服务、现场巡查维保三大场景[18] - 行业标准:正在探索制定检车、交通等场景的避障、安全标准[10] 未来计划与战略 - 2025年底前完成检验机器人样机并投入市场[2] - 下半年预计回款及项目验收情况将有所缓解[19] - 充电卫士及光储充业务预计下半年逐步放量[19] - 国际市场拓展:通过整机组装业务向海外销售[20] - 长期战略:以主营业务为主体,拓展新能源及智能领域新产业[21]
国睿科技20250813
2025-08-13 22:53
国睿科技电话会议纪要分析 公司概况 - 国睿科技由中电科集团旗下14所组建,14所持股52.6%,实际控制人为中电科集团[3] - 2024年营收33.6亿元,其中雷达装备26.7亿元(占比近80%),工业软件及智能制造4亿元,智慧轨交2.8亿元[3] - 雷达装备毛利率达37.6%,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3] 军贸业务表现 - 2025年军贸市场表现良好,产品涵盖机载火控雷达、反隐身雷达等多种类型[4] - 承接14所44个外销型号及对应内销型号产品[4] - 2020年重组后利润从3.1亿元增长至2024年超5亿元,复合增长率超15%[10] - 与中电科签订1.4亿美元(约9.65亿人民币)合同,合作期限1-3年[10] 行业分析 军用雷达市场 - 全球雷达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380亿美元,其中军用雷达230亿美元[8] - 军用雷达在现代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是获取战场信息、实现精确打击的重要手段[7] - 中国军贸出口份额约5.9%,排名第四,仍有提升空间[5] - 2024年珠海航展签订2800多亿人民币合作协议[6] 国内军事通信市场 - 国防支出增长率约7.2%,略高于GDP增速[9] - 装备费和科技投入加大,军用雷达等信息化装备需求增速高于整体支出增速[9] 低空经济布局 - 明确第二增长曲线,聚焦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14] - 推出低空气象保障系统"语言"和"蜘蛛网"反制系统[14] - 低空监视和反无人雷达产品交付周期短(一年内),可平滑财务数据[19] - 绍兴市越城区需40套气象感知设备,每13.5平方公里布置一套[13] 财务表现 - 2024年利润6.3亿元,领先同业(纳瑞电子0.8亿元,航天南湖与苏庄电子亏损)[15] - 2025Q1净利润8000万元,继续领先(航天南湖6000万元,纳瑞2000万元,苏庄亏损2000万元)[15] - 雷达业务毛利率37.6%,显著高于四创电子(18%)和航天南湖(18.6%)[16] 竞争优势 - 国内雷达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收入26.7亿元(四川公司8.5亿元,纳瑞3.5亿元)[16] - 军贸业务持续性强,与我国战机出口密切相关[18] - 低空经济建设带来新增长机会[19]
鼎阳科技20250813
2025-08-13 22:5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通用电子测试测量领域 - 公司:鼎阳科技 核心财务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营收8,757万元,同比增长31.54%[2] - 扣非归母净利润7,551.64万元,同比增长33.80%[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24.61%[3] - 归母净利润7,687.57万元,同比增长31.54%[3] - 高端产品营收占比提升至30%,同比增长71.92%[2][5] - 销售单价3万元以上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1.37%,5万元以上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9.61%[5] 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6,022.16万元,同比增长37.08%,占营收比例21.66%[2][6] - 自2020年以来累计发布42款新产品,其中21款为高端新品[2][3] - 2025年已发布8款新产品,其中6款为高端新品[6] - 推出国内首款8G 12比特数字示波器、67G射频源、50G频谱分析仪和5G赫兹任意波形发生器[2][5] 高端产品进展 - 高端产品营收占比从2017年至今累计提升28个百分点[5] - 下一代数字示波器将达到16~30GHz,射频源超过67GHz,频谱分析仪达50GHz以上[2][7] - 8G示波器和银河三件套供不应求,SDS7,000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超一倍[12] 国产替代与市场拓展 - 银河三件套和8G示波器在国产替代中表现突出[4][13] - 国内射频微波产品线增长率达40%以上,高于整体增速[12] - 海外市场凭借渠道品牌和客户群优势持续增长[12][23] 马来西亚工厂 - 马来西亚工厂2025年4月投产,生产任务饱和,预计下半年及2026年产能提升[4][18] - 生产成本目前高于国内,但随规模效应将逐步下降[19] - 工厂定位为全球生产基地,适配有贸易壁垒的区域[16][20] 销售与客户策略 - 直销比例提升,国内高端产品增长显著[21] - 海外市场本地化销售团队持续扩张(如美国、欧洲)[22] - 大客户项目进展良好,2025年增速预计与上半年相近[24] 其他重要信息 - 毛利率波动因产品结构调整(如SDS800系列经济型示波器毛利率较低)[8] - 2025年Q2推出的SM原表(半导体测试)销售超预期[4][9] - 未来增长点聚焦AI相关行业及高端新品市场空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