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从“狼堡”到“中国” 一汽-大众抢跑合资2.0时代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9 23:00
核心观点 - 一汽-大众在2025年上海车展展现出明确的转型信号,开启德系合资车企的反击元年 [3] - 公司通过新能源车型CMP平台+CEA架构组合、燃油车旗舰SUV全新揽境以及"双终身质保"服务政策,全面强化产品力与服务竞争力 [3][6][10][14][16] 新能源战略 - 重磅发布纯电概念车ID AURA,基于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CMP平台,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量产车型将于2026年推出 [6] - CMP平台由大众中国研发中心自主决策研发,是大众在华40年来首次放权本土团队 [6] - CEA架构由CARIAD中国与大众中国研发中心联合开发 [6] - ID AURA定位年轻家庭,采用运动化设计:短前后悬+修长车身(得房率87.2%),配备拟人化AI虚拟助手和大语言模型智能座舱 [8] - 推出全自研"舒感智域座舱",集成电动对开车门、零重力座椅等创新功能,将逐步搭载于后续车型 [8] 燃油车升级 - 全新揽境以"空间动力双王炸"为卖点,车长近5.2米/轴距3米,保持同级领先空间优势 [10][12] - 搭载第五代EA888 2.0T发动机,最大功率提升23.5%至162kW,峰值扭矩提升14.3%至350N·m [12] - WLTC工况综合油耗8.33L/100km,在功率提升23.5%情况下油耗反降3.7%,CO₂排放减少3.2g/km [12] 服务体系 - 推出行业首创"双终身质保",覆盖全系燃油SUV的十大核心系统,打破行业3年/10万公里惯例 [14][16] - 政策预计为用户节省1-5万元维修成本(按15年使用周期计算),包含原装备件终身质保 [16] - 2025年3月升级"匠·心服务"体系,推出15项客户权益,覆盖2000万用户全生命周期 [18] - 参与"珠穆朗玛计划"共建新能源安全标准 [18]
丰田,从老字号到新顶流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8 22:58
行业发展 - 上海车展 40 年见证中国汽车工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输出全球”[2] 企业表现 - 丰田完成本地化战略升级,产品跟上中国市场节奏,车展展台人气旺[2][6] - 丰田各时代在中国市场推出畅销产品,累计用户超 2000 万名[8] - 广汽丰田铂智 3X 上市一个月累计大定 1.5 万辆,铂智 7 成车展顶流明星[8] 战略升级 - 管理体制调整,中国人担任高职位,车展新闻发布会无日文[10] - 研发体制变化,建立中国独立研发体系,转移决策权,设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10][12] - 事业布局更中国化,雷克萨斯在上海设独资工厂[14] - 深化与中国本地供应商合作,打造本地化创新生态[14] 战略意义 - 本地化战略是回应本地需求、实现“量产幸福”的选择,也是融入中国创新生态、重构全球竞争力的双向奔赴[16][18] - 丰田坚持核心理念,力求中国式进化,希望有更多中国诞生的全球车型[20] - 构建“安心、安全、先进”价值体系,以战略定力从容转型,呼应时代变迁[21]
安静而独特:逾百年来电动汽车的跌宕起伏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8 22:58
电动汽车发展历史 19世纪至20世纪初 - 早期电动汽车采用可充电铅酸电池 取代马车 主要面向富人市场 [10] - 1896年Riker Electric Roadster成为最早电动汽车之一 时速达15英里(24公里) [10] - 1897年纽约电动汽车公司整合多家制造商 采用可更换电池技术维持出租车运营 [12] - 1900年电动汽车占美国道路车辆三分之一 但价格普遍昂贵 [14] - 1901年保时捷推出世界首款混合动力车Lohner-Porsche Mixte 结合汽油发动机与电池 [14] 1908-1970年衰退期 - 福特T型车凭借低价(1912年售价降至300美元)和便利性颠覆市场 1915年销量已导致部分电动车企倒闭 [16] - 1916年Woods混合动力车因价格过高失败 1918年公司破产 [16] - 1920-1970年电动汽车进入50年蛰伏期 仅因石油危机短暂复苏 如1959年Henney Kilowatt仅生产50辆 续航40-60英里(64-96公里) [19][21] - 1960年代通用福特实验性开发Electrovair II/Comuta等车型 但未商业化 [21] 1970-2000年技术探索 - 19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政府投资 雪佛兰Electrovette等改装车型因续航不足失败 [24] - 1996年通用EV1成为首款商业化尝试 最终仅生产1117辆后停产 [24][26] - 1997年丰田普锐斯开创混合动力先河 2000年全球上市 [26] 现代电动汽车革命 2000-2020年突破阶段 - 特斯拉2003年成立 2008年Roadster采用锂离子电池技术 2012年后推出Model S/X/3/Y系列 [29][31] - 2010年日产聆风奠定现代电动车基础 续航73英里(117公里) 2014年累计销量破10万辆 [31] - 雪佛兰2011年推出Volt插混 2016年Bolt纯电续航达238英里(383公里) [33] 2020年后市场格局 - 2024年美国电动车渗透率8%(128万辆) 特斯拉份额降至50%以下 福特/雪佛兰/Rivian分别占7.5%/5.2%/3.5% [36] - 全球市场分化明显 欧洲渗透率22.7% 中国达47.6% [8] - 混合动力技术短期复苏 但车企仍长期押注纯电平台 [38] 关键技术演进 - 电池技术从铅酸(1859年)到锂离子(2003年)的跨越 续航从40英里提升至380+英里 [10][29][33] - 充电网络扩展缓解里程焦虑 Lucid等品牌接入特斯拉超充体系 [6][31] - 自动驾驶与软件定义汽车优先采用电动平台 [38]
上海车展进行中,谁还关心夏一平?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7 23:24
公司动态 - 2024 年 12 月 11 日极越就地解散传闻被证实,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浙江枫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新增股东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持股 0.01%[2] - 2024 年 12 月 10 日极越汽车董事会要求进入最小化运营状态,仅保留 40 - 50 人[10] 财务状况 - 2023 年底极越原定五年 500 亿元融资计划仅完成 16%(80 亿元)[5] - 算上融资和 2024 年亏损 70 亿元,4 年花费不到 160 亿元,2024 年亏损多为欠的研发费、模具费[7] - 极越供应商垫资达 3700 万元[7] 业务运营 - 2023 年 4 月极越遇资金问题,夏一平控制成本使公司活到 2024 年[5] - 2024 年 3 月起夏一平主抓营销销售,投流成本每月约 1000 万元[5][7] - 极越 01 销量不理想,初始售价未获消费者青睐,降价后销量提升缓慢[15] 未来展望 - 夏一平仍在寻找极越复工复产可能性[18] - 极越公关负责人称极越智驾 OTA 今年重启,预计百度完成智驾 3.0 合同起草并发集度审批[20]
皮卡在本届上海车展找回自信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7 23:24
全球皮卡市场概况 - 全球皮卡年销量约600万辆,占全球汽车年销量的十二分之一[3] - 中国市场皮卡年销量约50万辆(含近半出口量),占全球皮卡市场的十二分之一[3] - 皮卡兼具轿车舒适性与载货越野能力,在欧美、东南亚市场广受欢迎[3] 中国皮卡市场动态 - 2025上海车展成为皮卡焦点,展现前所未有的活力与自信[3] - 中国皮卡出口占比显著,2025年一季度出口6.2万辆,同比增长31%,占皮卡总销量的45%[21] - 新能源皮卡增长迅猛,2024年销量1.3万辆(+59%),2025年1-2月累计销量0.4万辆(+166%)[23] 车企新品与技术亮点 江淮汽车 - 悍途PHEV搭载2.0T+4DHT混动系统,综合动力380kW/1000N·m,综合油耗2L/100km,馈电油耗8L/100km[6] - 配备31.18kWh电池组,计划2025年内上市[6] 奇瑞汽车 - 重启威麟品牌,定位全球新能源智能化皮卡,覆盖燃油/纯电/混动全谱系[8][9] - 未来四年规划四大产品矩阵,覆盖8大核心场景和120+细分场景[9] 广汽集团 - 发布GAC PICKUP 01概念皮卡,基于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开发,计划先出口后内销[11] - 皮卡出海战略明确,2024年中国皮卡国内销量仅30万辆,全球市场机会巨大[11] 上汽大通 - 推出星际X皮卡,搭载上汽πPlus 2.5T柴油发动机(峰值扭矩520N·m),采用乘员舱与后斗贯通设计(3000L储物空间)[11] - 与华为合作推出大通星际皮卡品牌,联合运良越野发布全国不限行改装款[13] 长安汽车 - 发布猎手K50(全球首款超级大增程数智皮卡),未来三年规划3-4款全球化皮卡车型[13] 日产汽车 - 全球首发Frontier Pro智能电混皮卡,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四季度全球发售[13] 长城汽车 - 山海炮Hi4-T越野混动皮卡预售价22.88-24.98万元,配备37.1kWh电池(NEDC纯电续航115km,综合油耗1.7L/百公里)[15][17] 行业协作与政策环境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召开首届理事会,推动企业协作与市场扩容[19] - 部分城市放宽皮卡进城限制,但15年强制报废、一年一检等政策仍制约市场发展[23]
红旗回到豪华主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7 19:15
品牌战略与市场定位 - 红旗通过"国车"与"国民车"双线并行策略,高端定位不变但通过子品牌区隔用户群体,金葵花子品牌锁定超豪华形象,天工系列定位"国民车"[11] - 2024年销量411,777辆,新能源占比28%(11.5万辆),同比增速44%,高于行业8.5个百分点;2025年目标50万辆,新能源超25万辆[8] - 品牌架构策略成功,金葵花子品牌"开展即售罄"兰亭雅韵定制版,搭载自主研发V8T发动机和国家级非遗工艺[13] 技术平台与产品创新 - "天工"纯电平台解决低温续航痛点:零下10℃电量保持率98%(行业领先3%),充电80%仅需29分钟,电池动力学性能提升28%[5] - "九章"智驾平台采用5纳米车规级AI芯片和自研OS,司南智驾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全场景辅助驾驶,灵犀座舱搭载7纳米双核芯片和30分贝唤醒语音[5] - "鸿鹄"混动平台推出H5 PHEV,续航1600公里,SOC 30%-80%充电13分钟,最低荷电油耗3.75L/100km,满足2026年最严电池安全令[16][17] 安全与品质突破 - 全系按双五星安全标准开发,天工08是行业唯一通过"魔鬼四连环"测试车型,电池安全实现十重防护体系[6] - 天工06投入30余台碰撞车完成600余次试验,辐射值为国标千分之一,VOC浓度仅限值十分之一[14] - H5 PHEV采用24倍国标绝缘防护和240倍浸水防护技术,电池可浸泡5天5夜[17] 产品矩阵与市场竞争 - 形成纯电/插混/增程全动力覆盖,轿车/SUV/越野全品类布局,硬派越野车搭载自研矢量四电机(1300牛米扭矩)[20][22] - 天工06直面Model Y等竞品,以智能驾驶辅助、中式豪华设计、安全性能作为核心差异化卖点[14] - H5车系累计销量超60万,近50%进店客户咨询新能源版本,PHEV版本延续"国车"品质[17] 营销与国际化 - 通过孙颖莎和付航代言打破年轻用户刻板印象,推行"产品线CEO制"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22] - 海外销量连续4年翻倍,国际化战略强调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创价值共同体,侧重技术普惠和产业共建[22][24] - 2024年新能源之夜集中输出技术故事,持续强化"安全"标签的品牌绑定[22]
中国速度+智能豪华+奔驰标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7 19:15
跨国车企战略转型 - 2023年上海车展成为跨国车企重新评估中国智能电动车竞争力的转折点,促使市场战略和合作方式发生重大调整[3] - 2025年上海车展显示跨国车企已适应中国竞争节奏,奔驰、丰田、大众等推出由中方团队主导定义的新一代产品,预计2025-2027年集中上市[3] - 奔驰通过"中国速度+奔驰标准"策略实现技术快速落地,2023年一季度蝉联中国豪华车销量及百万级豪车市场双冠军,累计用户达680万[8] 奔驰技术突破 - 800伏电气架构、两挡变速箱及In-drive制动系统提升能效,新型太阳能涂层技术年发电量可支持1.4万公里续航[5][6] - 全球首款应用神经形态计算的量产车VISION EQXX实现数据处理能耗降低90%[6] - 2026年量产的线控转向技术融合舒适性与动感表现,L3/L4级自动驾驶技术已获北京路测许可[8] 纯电MPV市场布局 - 奔驰推出全球首个纯电MPV架构VAN.EA,基于该平台的VLE/VLS系列将于2026年上市,定位高端私享豪华[12][14] - Vision V概念车轴距达3530毫米,配备65英寸可升降巨幕、7台投影仪及杜比全景声系统,重新定义豪华MPV标准[16][18] - 中国MPV市场占比不足5%,但新能源MPV凭借智能化、大空间等特性成为新势力突破点,奔驰率先抢占该细分领域[10][12] 全新纯电CLA产品力 - 长轴距CLA续航达866公里(CLTC),百公里电耗10.9千瓦时,高环测试实测里程1071公里[21][23] - 搭载全球首款电动两挡变速箱,800伏架构支持充电10分钟补充370公里续航[23] - 智能系统配备英伟达Orin X芯片,语音交互效率提升50%,AI助手可识别4种情感并响应[23] 安全与品质标准 - 新车上市前需通过1.5万次仿真测试及180+次实车碰撞测试,标配11气囊含同级独有中央气囊[25] - 电池热失控测试满足2026年新国标,高压系统碰撞后2秒内电压归零,获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五星认证[25] - 完成超500项整车测试包括10万次摔门测试及-35℃至90℃极端环境验证[25]
北纬 77°:看见未来的极狐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6 12:13
品牌焕新与设计哲学 - 北汽极狐在2025上海车展发布ARCFOX 77°概念车,展示品牌未来方向,车身设计灵感源自北纬77°北极狐故乡,融合科技与人文平衡 [3] - 概念车采用运动轿跑与MPV跨界设计,体现首席设计官罗伟基的ARC-FLOW(极智源流)哲学,以设计驱动品牌独特性 [5][8] - ARC-FLOW四大核心支柱:智感无界(物理与数字融合)、极致效能(高性能低能耗)、自适随心(灵活适应需求)、温暖环抱(全方面主动关怀) [10] 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 ARCFOX 77°采用鸥翼门设计,座椅自动外移旋转提升进入便利性,结合光影美学营造温暖体验 [12][14] - 内饰配备智能温控系统、独立私人空间(C位座椅、显示器及帘幕)及可收纳方向盘,体现"自适随心"与"智感无界" [15] - UX Band交互带支持多屏互联与偏好学习,可形变空气动力学套件实现全地形自适应能力 [16] 品牌战略与市场表现 - 北汽极狐兼具国企底蕴与新势力基因,整合华为ADS系统、自研BE21平台等技术资源,2024年3月销量达13018辆创历史新高,一季度销量2.4万辆同比增700% [18] - 公司通过概念车研发打破行业同质化竞争,罗伟基的加入推动品牌向上发展,未来将从技术驱动转向设计驱动,强化情感共鸣 [20][22] 行业趋势与定位转型 - 极狐从"技术派"进阶为"体验派",通过ARCFOX 77°定义未来产品线造型趋势,成为出行智慧伙伴而非单纯交通工具 [6][12][22]
沃尔沃卡车业务将在北美裁减 1000 名员工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5 22:56
撰 文 / 钱亚光 设 计 / shelly 来 源 / www.ttnews.com,www.freightwaves.com 4月23日,在沃尔沃卡车北美公司(Volvo Trucks North America, VTNA)和Mack卡车2025年第一季 度财报电话会议的最后时刻,沃尔沃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丁·伦德斯泰特(Martin Lundsted)抛出了一 个重磅消息,该集团北美卡车业务将在未来几周内裁员约1000人。 Mack卡车及其前母公司雷诺工业车辆公司在2000年被沃尔沃卡车北美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 VTNA 和Mack卡车在新河谷(3400 人)、利哈伊谷(2800 人)和哈格斯敦(1700 人)的制造工厂 共雇用了 7900 名员工。 此前预计两家公司将有约800名员工被解雇。伦德斯泰特表示,称由于需求疲软和经济不确定性, 这两家公司还将再裁减约200个工作岗位。 沃尔沃集团首席财务官马茨·巴克曼(Mats Backman)表示,由于关税的影响以及所谓的"抢购 潮"预期落空,沃尔沃下调了业绩预期。 4月中旬有消息称,Mack公司位于利哈伊谷的装配厂将有多达 350 名员工被通知离职。Tr ...
雷军缺席,上海车展流量被他们瓜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5 22:56
上海车展核心观察 - 展会规模空前盛大,200多场发布会及沟通会密集举行,主流车企全面展示新车、新技术和新战略 [2] - 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同台竞技,电动化、智能化成为行业共同发展方向 [2][34][59] - 豪华品牌加速科技与豪华融合,强化品牌竞争力 [60] 自主品牌表现 技术创新 - 华为鸿蒙智行新增"尚界"品牌,形成五品牌矩阵协同发展 [4] - 吉利极氪首发搭载双Thor芯片和5激光雷达的极氪9X,算力达1400TOPS [4] - 小鹏汽车展示AI技术,机器人进驻海外4S店担任"智能销售顾问" [4] 产品布局 - 比亚迪发布腾势概念超跑、Ocean-S概念车等7款新车 [4] - 奇瑞推出全新QQ纯电微型车及星纪元ET等车型 [4] - 长城汽车六大品牌集体亮相,哈弗枭龙MAX搭载Hi4技术 [4] 战略转型 - 上汽发布Glocal战略,推动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4] - 长安汽车海外销售占比达20%,人员本地化率提升至60% [7] - 极狐3月销量突破1.3万辆,同比增长超500% [12] 合资品牌动态 战略调整 - 大众集团强调"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承诺加快技术交付 [35] - 日产计划2027年前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 [52] - 马自达计划2030年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占比达60-70% [40] 产品创新 - 丰田铂智7搭载华为鸿蒙座舱和激光雷达系统 [35] - 别克GL8陆尚插混版纯电续航142公里,综合续航1370公里 [36] - 马自达EZ-60基于长安EPA平台打造,提供增程/纯电双版本 [36] 豪华品牌动向 技术突破 - 奔驰全新CLA纯电车型搭载MB.OS架构和L2++级智驾 [60] - 宝马展示"驾控超级大脑"概念车,响应速度不到1毫秒 [60] - 奥迪A5L引入华为智驾方案,支持道路NOA功能 [60] 品牌建设 - 莲花推出底盘技术开源和安全驾驭训练营计划 [63] - 奥迪推出独立子品牌"AUDI",瞄准科技感知力强的年轻用户 [65] 行业趋势洞察 - 新能源渗透率超50%后,用户购车决策呈现"考虑圈-对比圈-购买决策圈"漏斗过程 [24] - 行业竞争从配置参数比拼转向用户真实需求挖掘 [22] - 全球化布局成为车企共同选择,本地化运营能力成为关键 [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