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孙正义,大裁员
投资界· 2025-09-19 15:52
软银愿景基金战略调整 - 软银集团将在全球范围内裁掉愿景基金团队近20%的员工,目前团队有300多名员工,意味着超60名员工将离开 [4][6] - 裁员旨在调整组织结构以更好地执行长期战略,留下的员工将更加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 [4][6] - 此次调整发生在愿景基金交出四年以来最佳业绩之后,被视为战略性地收缩战线 [5][6] 孙正义的AI战略与投资 - 孙正义提出新的战略目标,让软银成为全球第一的人工超级智能平台提供者,认为未来50年几乎所有事物都将被AI重新定义 [6] - 自2020年起孙正义就强调AI的重要性,并于2022年11月宣布全身心投入AI芯片公司ARM [7] - 愿景基金2号在过去12个月向OpenAI投资了97亿美元,另有300亿美元融资计划于今年12月到位 [7] - 孙正义在2024年6月表示软银将结束相对休眠状态,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起进攻 [7] 愿景基金历史业绩与现状 - 愿景基金曾经历重大亏损,截至2022年3月末的2021财年净亏损2.6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 [8] - 2022年8月软银录得公司成立以来最大亏损,其中1100亿元人民币亏损来自愿景基金,上市与未上市股接近全军覆没 [8] - 在2025-2026财年第一季度(4-6月),愿景基金投资收益达7268.37亿日元,去年同期仅19.11亿日元,同比暴增380倍 [9] - 同期愿景基金税前利润为4513.94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20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约100亿元人民币,实现深V反转 [9] 一级市场投资趋势演变 - 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投资逻辑从侧重财务研判转为更聚焦技术门槛、颠覆性与可持续性,从追求短期收益转向强调长期陪伴 [11] - 行业投资方式从机关枪式、撒胡椒面式转向更为聚焦,VC/PE不再执着于大而全,投资明显聚焦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线上 [11][12] - 人工智能成为所有投资机构的必选题,一批头部机构明确传达All in AI的意志,但赛道拥挤导致同质化竞争趋于白热化 [11][12]
一个IPO首日暴涨115%
投资界· 2025-09-19 15:52
劲方医药IPO表现 - 劲方医药于9月19日登陆港交所,首日早盘高开115.79%,午间收盘市值约150亿港元[5] - 此次IPO募资净额约16.7亿港元,创下2022年以来港股18A板块最高纪录[5] 公司创始团队背景 - 公司由吕强和兰炯于2017年在上海创立,两位创始人均为创新药领域资深专家[8] - 吕强拥有北京大学生物化学本科背景及布兰迪斯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药明康德、扬子江药业等企业[8] - 兰炯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曾就职于诺华和上海恒瑞[8] 核心产品管线 - 公司聚焦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拥有八款候选产品,其中五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9] - 核心产品GFH925(达伯特®)为中国首款、全球第三款获批的KRAS G12C抑制剂,于2024年8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9] - 另一核心产品GFH375为KRAS G12D抑制剂,正在中国开展Ⅱ期临床试验,并与生物制药公司Verastem达成授权协议[9] 财务数据表现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个月营业收入分别为0.74亿元、1.05亿元和0.82亿元[10] - 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为3.13亿元、3.32亿元和0.698亿元,净亏损分别为5.08亿元、6.78亿元和0.66亿元[10][11] 融资历程与投资方 - 公司累计完成超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弘晖基金、鼎晖投资、深创投、北极光创投等知名机构[14][15] - 2021年完成最大一笔融资,B轮及B+轮融资总额达5.53亿元[14] - 2024年C+轮融资后估值约31.24亿元,股东数量超过45位[15][16] 港股创新药板块动态 - 2025年以来港股已有约14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数量超过去年全年总和[20]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上涨超过100%,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超过110%[21] - 多家创新药企股价翻倍,部分企业市值从几十亿级别跃升至几百亿级别[21]
退出解药
投资界· 2025-09-19 15:52
关关关关关注注注注注投投投投投资资资资资界界界界界视视视视视频频频频频号号号号号 做做做做做创创创创创投投投投投圈圈圈圈圈最最最最最靓靓靓靓靓的的的的的仔仔仔仔仔 ...
2000万老外涌入中国
投资界· 2025-09-18 16:1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入境游市场正经历一场强劲且被低估的复苏 其规模已超越疫情前水平 并在国际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这一趋势因游客构成、地域分布和文化感知偏差而未得到行业充分认识 [5][6][8][12] - 入境游客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商务、探亲、学术交流等非传统旅游目的访客成为隐形流量 同时主要客源国为亚洲邻国 其外貌特征降低了行业体感 [9][10] - 入境游的复苏为航空公司带来更高利润模型 并促使旅游热点向特定边境城市和内陆目的地扩散 为这些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商业机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5][14][15] 入境游复苏规模与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外国游客入境达1916万人次 其中免签入境1364万人次 占比高达71.2% 该规模已接近日本同期的2151万人次 并显著超过泰国、韩国等传统旅游目的地 [6] - 2025年上半年入境游客量已达2024年全年2694万人次的71% 预计全年将超过3500万人次 远超2019年3188万人次的历史峰值 [9] - 若计入港澳台访客 中国的入境游客总量将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7] 行业体感与市场现实的差异 - 差异源于入境理由多样化 商务、探亲、学术交流等非观光客群穿着和行为不像传统游客 容易被旅游业者忽略 [9][10] - 文化偏差导致感知错位 主要客源国如韩国、日本、泰国等亚洲邻国游客与中国人外貌相似 例如韩国游客占张家界外籍游客总数的71% 但其存在感不强 [10] - 地域分布高度集中 80%以上外国游客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核心城市 且活动范围局限于国际机场、高星酒店和核心景区 非这些区域的从业者难以察觉 [12] 入境游复苏的驱动因素与受益者 - 免签政策扩容是核心驱动 使得商务客、自由职业者等多元人群便捷入境 航司通过盘活全球客源获得更高利润 一条航线的利润可从几百元提升至几千元 [5][9][15] - 边境城市和特色内陆目的地成为直接受益者 如吉林珲春在俄罗斯节假日期间接待的俄罗斯游客数量超过中国任何城市 四川雅安因熊猫吸引的日本旅行团从2024年的不到50个激增至2025年的超过180个 [14] - 航空公司调整运力加密航线 如增开日本直飞成都的航班 并将山西大同等城市视为重要的中转支点和新客源地 [14][15]
扬州女首富,操刀一笔并购
投资界· 2025-09-18 16:13
并购交易概况 - 扬杰科技以22.18亿元现金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交易完成后贝特电子成为全资子公司[5][7] - 贝特电子2024年营业收入8.37亿元 净利润1.48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18亿元 净利润4113.37万元[7] - 交易设定业绩承诺 2025-2027年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7] 贝特电子背景 - 公司2003年成立于广东东莞 主营电力电子保护元件 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光伏、储能领域 客户包括美的、格力、比亚迪等企业[7] - 曾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 2018年退市 2023年申报创业板IPO未成功[8] - 股东阵容包括深圳高新投、达晨财智、同创伟业、架桥资本等67个投资方 本次并购使投资方实现退出[8] - 2022年6月最后一轮增资股东整体收益率达48% 年化收益率约16%[8] 扬杰科技战略布局 - 收购旨在实现产品协同效应 贝特电子产品与公司过压保护产品同属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大类 可共同为用电场景提供电流电压处理服务[8] - 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发展 此前曾收购国宇电子14.95%股权、美国MCC等三家半导体销售公司、成都青洋60%股权[12] - 现已成为国内少数具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销售服务的IDM厂商 成功进入小米供应链为SU7 Ultra提供IGBT功率模块[12] 行业并购趋势 - 2024年上半年A股市场披露2000单并购重组事项 累计金额超1.4万亿元 其中93单构成重大重组事项 数量同比增长165%[15] - 多家曾IPO失败企业转向并购 包括喜马拉雅200亿被腾讯音乐收购、虎扑5亿牵手迅雷、立功科技7.09亿并入商络电子等[14] - 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政策推动并购市场活跃 上市公司将拟IPO企业视为优质资产 通过并购快速提升质量[15] 公司发展历程 - 扬杰科技由梁勤2000年创立 从半导体代理起步 第二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 后转型制造领域[11]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逆势投资4寸晶圆生产线 实现晶圆、封装、营销全产业链能力[11] - 2009年获毅达资本500万投资 2011年再获7000万元投资 2014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当前市值约360亿元[11][12]
王兴兴对手,估值2700亿
投资界· 2025-09-18 16:13
公司融资与估值 - Figure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 投后估值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4][9] - 公司估值在一年半内增长15倍 从2023年5月A轮融资后开始快速攀升 [4][8][10] - 融资历史包括:2023年5月7000万美元A轮(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2023年7月900万美元追加投资(Big Sky Partners和Intel Capital) 2024年2月6.75亿美元B轮(贝索斯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8][9] 技术发展与产品 - 公司自主研发机器人AI模型Helix 实现多机器人协同操作 2024年2月终止与OpenAI合作后推出该模型 [13][14] - 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于2023年10月面世 具备搬箱子、煮咖啡等任务能力 并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实现自主学习 [13] - 产品零部件供应链依赖中国制造企业 包括长盈精密(关节/轴承/传感器)、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旭升集团(镁合金外壳)、兆威机电(无刷电机) [1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估值相对保守 宇树科技2024年6月融资投前估值百亿级别 被认为可能存在低估 [4][19] - 中国供应链优势显著: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家关键企业中有56家来自中国 [18][19] - 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巨头均依赖中国供应链 例如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 [18]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公司与宝马汽车达成合作 但被质疑实际仅有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 存在夸大宣传嫌疑 [16] - 计划将融资资金用于三方面: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商业运营、构建下一代GPU基础架构、启动先进数据收集工作 [10] - 行业面临实操能力验证挑战 公司演示视频未在公开场合展示实际运行能力 AI模型竞争激烈 [16]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Brett Adcock曾创办人才市场公司Vettery(1亿美元被收购)和电动飞行器公司Archer Aviation(市值57亿美元) 2022年辞职创立Figure [12] - 被外界称为"马斯克2.0" 创业初期因缺乏产品市场适应度被多数科技投资人拒绝 公司曾每月消耗100万美元资金 [6][12][13] - 公开认可中国竞争对手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和高效率方面的优势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 [4][20]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投资界· 2025-09-18 16:1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9500万 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5]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超91亿元 同比增长6%[5] - 线上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 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量飙升5倍[5] 行业竞争格局 - 抗抑郁药市场形成"原研药企+本土仿制药企"激烈竞争格局 伏硫西汀片呈现"原研1家+国内17家"模式[14] - 2023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仿制药获批上市 至少32款国产1类化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14] - 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从2018年仅3家增至十余家 氢溴酸伏硫西汀今年新增9家仿制药企入局[13] 企业表现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7亿元[7] - 绿叶制药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价格与集采影响 - 伏硫西汀原研药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 降幅达40%[19] - 集采后伏硫西汀最低中标价仅9.87元/盒 单片价格低至0.7元[20]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市场份额半年内下滑14% 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2] 患者用药特征 - 抑郁症需长期规律服药 患者可能同时服用8种药物[25] - 抗抑郁药物无法立竿见影 需持续用药调节神经递质水平[26] - 撤药反应常被误认为成瘾 实际是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戒断反应[26]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精神卫生普及度提升 福建/广东/安徽/山东等地开展心理讲座超千场 覆盖超15万人次[12] - 专科医院建设加速 全国已有88家精神专科医院 正投资4亿元扩建床位[12] - 年轻一代就诊意愿增强 推动临床需求增长[11]
腾讯投资,两笔赚了100亿
投资界· 2025-09-17 16:21
腾讯消费投资案例 - 腾讯通过投资亚玛芬体育间接持股约5.6% 初始出资1.25亿美元 2024年亚玛芬体育纽交所IPO后市值约210亿美元(约1500亿人民币) 腾讯持股约4.5% 账面浮盈超50亿人民币 [2][5][6][8] - 腾讯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老铺黄金3500万美元 获得约4%股权 该公司上市后股价从发行价40.5港元涨至726.5港元/股 涨幅达1699% 腾讯账面浮盈超50亿港元 [9][10][11] - 腾讯通过子公司投资冲锋衣品牌伯希和 持有10.70%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该公司正赴港上市 [8] 消费行业投资趋势 - 港股消费板块表现强劲 老铺黄金成为港股"股王" 古茗上市后市值超500亿港元较IPO翻倍 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组成"港股三姐妹"涨幅惊人 [10][13][17] - 消费投资领域经历波动后开始回暖 港股为消费投资提供退出通路 消费行业具备刚性和抗周期属性 中国14亿人口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15][16][17] - 头部机构重新关注消费赛道 方源资本在亚玛芬体育投资中套现约93亿元后仍持有6.2%股份 剩余持股市值近百亿人民币 [2][8] 投资交易结构 - 亚玛芬体育收购财团由安踏集团(出资15.43亿欧元持股57.95%)/方源资本(通过FV Fund出资10.71亿欧元持股21.4%)/腾讯等组成 总收购金额46亿欧元(约360亿人民币) [3][4][5] - 老铺黄金在2023年仅开放一轮融资 黑蚁资本/豫园股份参与 后续IPO引入腾讯/南方基金/CPE源峰等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5600万美元 [10][11] - 古茗IPO吸引腾讯/元生资本/美团龙珠等5名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7100万美元 [13]
预制菜之王,为何没人骂?
投资界· 2025-09-17 16:21
西贝与预制菜争议 - 西贝餐饮因被指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而引发公众批评 [4] - 公司董事长贾国龙回应称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5] - 争议焦点集中在中央厨房模式是否属于预制菜 消费者认为非现做即为预制 [33][38] 萨莉亚的财务表现 - 2024财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至2245亿日元 折合人民币约108亿元 [14] - 中国内地市场实现营收和营业利润双增长 12个月录得收入超25亿元人民币 [14] 萨莉亚的产品与定价策略 - 主打高性价比西餐 产品价格极低 如14元意面 22元九寸披萨 9元前菜 [15] - 菜单涵盖11大品类约100种产品 包括披萨 意面 主菜 甜点等 [21] - 客单价极低 20元能吃饱 30元能吃好 40元可吃到扶墙出 [19] 萨莉亚的低成本运营模式 - 核心支撑为强大的中央厨房模式 将原料加工为半成品后统一配送至门店 [30][32] - 门店选址倾向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的非核心地段以控制租金成本 [34] - 通过提升运营效率压缩成本 如使用自动加水拖把 番茄切割机等 [34] - 门店加工环节简化 店员仅需简单加热或组合即可出餐 [32] 消费者认知与行业启示 - 消费者反感的是商家以预制菜品冒充现做并收取高价的行为 [39] - 萨莉亚将中央厨房模式公开化 并基于成本制定合理价格 获得市场认可 [40] - 食品行业需保障食品安全 知情权 选择权和性价比才能赢得信任 [40]
家办排队落户香港
投资界· 2025-09-17 16:21
香港家族办公室发展里程碑 - 香港家族办公室数量已超200间 超额完成2022年《施政报告》绩效指标 [4] -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家办已成为金融业重要一环 [4] - 原定目标为2025年底前吸引不少于200间家办 现提前达成目标 [4][6] 政策支持体系 - 2023年3月推出《有关推动家办业务在香港发展的政策宣言》包含八项措施 [6] - 措施包括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税务宽减 便利市场措施及成立财富传承学院 [6] - 2023年5月推出家族办公室税收优惠制度 满足特定条件可享投资利润免税 [6] - 2023年11月成立香港财富传承学院 由金发局设立 郑志刚担任董事会主席 [6] 重要家族办公室案例 - 李嘉诚家族于2023年7月宣布在香港成立家族办公室 管理人员包括同事及家族成员 [7] - 中原集团2023年8月在香港举办家办开业典礼 目标12个月内达10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 [7] - 张一鸣旗下Cool River Venture于2024年11月获香港证监会9号牌照 可管理海外资金 [8] - 国际机构包括Tikehau Capital 合众集团 许氏家族及Federated Hermes均在香港设点 [8] 行业规模与特征 - 香港目前家族办公室达2700间 管理规模均超1000万美元 [11] - 过半家办资产规模超过5000万美元 预计总数将突破3000间 [11] - 花旗调查显示346个全球家办平均净资产21亿美元 73%寻求直接收购企业股权 [12] - 初创公司成为家办最受欢迎投资领域之一 [12] 对创投生态影响 - 家办积极参与本地创科及初创企业投资 推动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 内地创投机构专门在香港设办公室 以维护挖掘家族办公室LP资源 [12] - 家族办公室成为GP重要募资对象 尤其在当前募资艰难环境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