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神车停产,又一汽车巨头扛不住了!
日产GT-R停产与日系车衰落 - 日产GT-R正式停产 长达18年的生产周期结束 总产量近4.8万台 [4][5][13][18] - 该车型曾创下50场连胜纪录 被誉为"东瀛战神" 在《头文字D》和《速度与激情》等影视作品中具有标志性地位 [6][14][17] - 日产汽车最新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0% 连续4个季度亏损 上半年本土市场被铃木超越跌出日系车前三 [18] 日系车企集体业绩下滑 - 日本七大汽车制造商2025财年预计总营业利润下降约36% 损失约2.7万亿日元 [21] - 丰田汽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36.9%至8413亿日元 本田汽车利润同比减幅达50.2% [20][21] - 日产汽车净亏损1157.6亿日元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斯巴鲁和本田分别停产WRX STI和NSX车型 [18][21][24] 中国市场日系品牌销量萎缩 - 2025年上半年本田在中国市场销量31.52万辆 同比下滑24.2% 日产销量27.96万辆 同比下降17.6% [23] - 日系车面临技术代差扩大和用户心智迁移问题 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24]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式增长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 同比增长35.5% 连续10年全球第一 [9] - 2025年1-7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087.3万辆 同比增长24.4% 市占率达68.6% [9] - 2025年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26.2万辆 同比增长27.4% 渗透率达48.7% 1-7月累计销量822万辆 同比增长38.5% [28] 中国车企销量表现 - 比亚迪2025年1-8月累计销售286.39万辆车 同比增长23% 8月海外销售80464辆 同比增长146.4% [29] - 奇瑞集团8月新能源汽车销售7.12万辆 同比增长53.1% [30] - 零跑汽车8月交付57066辆 同比增长超88% 小鹏汽车交付3.77万台 同比增长169% 蔚来交付3.13万辆 同比增长55.2% [32] - 小米汽车8月交付持续超3万辆 理想汽车交付2.85万辆 岚图汽车交付13505辆 同比增长119% [32] 行业转型与技术变革 - 传统豪华品牌如沃尔沃、奔驰、奥迪重新调整电动化战略 转向与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合作 [27][28] - 新能源汽车行业从"烧钱竞赛"转向"质量生存"阶段 新势力品牌进入盈利攻坚期 [33][34] - 中国汽车工业告别"以市场换技术"时代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赛道建立技术壁垒 [11][24][26]
改造小微基金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尔法工场DeepFund ,作者基哥 阿尔法工场DeepFund . 专注基金行业事件、产品和人物故事,探究背后的深层逻辑。 导语:业内已出现"内部招标""定制化策略转型"两种模式。 在公募基金行业中,小微基金始终是一个棘手的存在——这类规模长期保持在5000万元以下的基 金产品,不仅持续消耗着行业资源,更成为各家基金公司管理上的难点。 具体来看,这类基金大多存在三个典型特征:首先,成立之初募集规模有限;其次,后续业绩表 现平淡;再者,受投资者赎回影响,规模持续萎缩。 中小基金公司则普遍采用另一种打法——"定制化策略转型",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保险机构。 对保险机构来说,参与这类定制合作具有明显吸引力:一方面,可直接介入投资策略的设计,明 确投资方向与操作规则,掌握更强主动权;另一方面,小微基金规模较小,通常在几千万元级 别,资金进出灵活,不仅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也更适合机构进行小规模资产配置,避免大额 资金对市场产生冲击。 而从中小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它们在大规模产品管理上往往不具优势,但在提供灵活、高效的 定制化服务方面却潜力突出。因此,不少公司主动将"定制化策略转型"作为盘活存量小微基金的 ...
一边卖电站,一边建电站:明阳智能的“滚动开发术”
核心观点 - 风电行业面临盈利与现金流压力 公司通过"建站-卖站"模式实现资金回笼和市值管理 但该模式存在融资环境与接盘方依赖等长期风险[5][6][15][16] - 行业普遍采用电站资产处置策略 包括股权转让和证券化等方式 但退出通道规模仍有限[10][11][23] - 制造商需平衡短期资金周转与长期盈利能力 行业资本格局未来三至五年可能重塑[27][28] 财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171.43亿元 同比增长45.33% 但归母净利润6.10亿元 同比下降7.68%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5.03亿元[6] - 2023年通过借款133亿元使现金及等价物净增15亿元 反映资金链紧张[26] 资产处置动态 - 控股子公司转让洮南百强新能源100%股权 作价9683.01万元 对应50MW风电场[8] - 2024年以账面净资产基准出售开鲁和奈曼旗项目公司 调整后回笼资金13.03亿元[8] - 行业同类案例包括金风科技转让天润风电 三一重能和林洋能源盘活发电资产[11] 电站开发策略 - 在建装机3.99GW 是现有运营容量2.12GW的近两倍[12] - 通过20%资本金撬动银行贷款开发电站 并网后转让实现资金回笼[13] - 该模式增加财务费用但可能提升资产收益率[15] 风险与挑战 - 依赖国有电力平台作为接盘方 但买方资金面承压且收购规划有限[17] - 2023年因招标价下行和交易延期导致净利润大幅下滑[25] - 资产证券化(ABS/REITs)处于试点阶段 流动性不足且溢价有限[23] 行业格局影响 - 电站处置短期缓解现金流 但长期需解决制造端竞争和利润率问题[27] - 资本退出通道的成熟度将决定行业未来三至五年发展路径[28]
靠补贴来“补血”,国轩高科电池毛利率10年大降70%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从地产行业跨界至动力电池领域,现已彻底完成身份转换,主业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输配电设备,核心客户包括吉利、奇瑞、长安、越南VinFast等国内外主流车企[9]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升至5.18%,排名行业第四;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位列第七[11] - 营收规模扩张迅猛,2021-2023年连破100亿、200亿、300亿大关,2025年上半年营收193.94亿元,同比增长15.48%[11] 盈利能力与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12亿元,扣非净利润仅0.73亿元,核心业务盈利薄弱[5][14] - 扣非净利润占归母净利润比重持续偏低,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2.38%、21.75%、19.91%,核心业务对整体盈利贡献不足两成[14] - 非经常性损益成为盈利关键,2025年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2.39亿元,其中政府补贴高达3.997亿元(原文数据:399,729,273.35元),远超扣非净利润规模[16][18] 毛利率与产品竞争力 - 动力电池毛利率从2016年48.17%跌至2025年上半年14.24%,跌幅超70%;整体毛利率从47%降至16.42%,近乎腰斩再腰斩[19]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显著低于同行,宁德时代毛利率25.02%(高出10.78个百分点),亿纬锂能毛利率17.6%[20] - 技术路线决策失误导致毛利率持续下滑,2016年公司主打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低于115Wh/kg,不符合补贴标准,错失三元锂电池发展黄金窗口期[20][21] 股价表现与固态电池故事 - 股价从4月9日18.31元飙升至9月2日40.20元,近5个月累计涨幅120%,总市值726亿元,动态市盈率近百倍[22] - 公司推出G"垣"准固态电池,电芯能量密度300Wh/kg,系统能量密度超235Wh/kg,宣称可实现1000km续航[25] - 固态电池商业化面临两大难关:研发成本高昂导致车企难批量采用;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尚未达到大批量商业化运用[26]
业绩连降后触底?华熙生物反击“玻尿酸过气论”
核心观点 - 华熙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业绩表现远逊于巨子生物 营收同比下降19.57%至22.61亿元 归母净利润下降35.38%至2.21亿元 毛利润下降23.35%至16.05亿元 而巨子生物三项指标均增长超20% 营收达31.13亿元 净利润11.82亿元 毛利润25.42亿元[4] - 两家公司竞争态势反映中国功效护肤修护赛道话语权从玻尿酸补水转向重组胶原蛋白+械妆协同[14] - 华熙生物业绩下滑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包括内部策略调整和外部市场变化 而非单纯被对手单点击穿[27] 财务表现对比 - 华熙生物2025年上半年护肤品业务收入9.12亿元 同比下滑34% 巨子生物同期护肤品收入31.03亿元 同比增长22.27%[10] - 华熙生物四大护肤品牌收入从2022年46.07亿元下滑至2024年25.69亿元 降幅超44% 减少超20亿元收入[10] - 巨子生物功能性护肤品收入从2022年15.62亿元增长至2024年43亿元 涨幅超过175%[10] 产品与品牌策略 - 华熙生物护肤品业务以润百颜为首四大品牌 2022年润百颜收入13.85亿元 夸迪收入13.68亿元[8] - 巨子生物以可复美为主打品牌 2025年上半年可复美营收25.42亿元 占总营收比例高达81.7%[11] - 华熙生物产品被指存在同质化问题 四大品牌均主打透明质酸且价格区间重叠[25] 市场竞争与行业趋势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两家公司护肤品业务呈现此消彼长态势[11] - 修护叙事+械妆协同在平台大促中赢得更高转化效率 重组胶原蛋白+医械背书叙事持续放大[27] - 成分党趋于理性 消费者意识到不同成分有不同适用场景[25] 企业动态与争议事件 - 华熙生物2025年5月发布文章直指多家券商为巨子生物站台 列举华泰证券 安信证券 国金证券 西部证券研报内容[17]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5月24日发布检测报告 称可复美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 远低于标注0.1%下限[20] - 华熙生物6月1日公开站队大嘴博士 称其关联公司属华熙生态成员 巨子生物迅速反击称华熙生物颠倒黑白[21][22] - 华熙生物将上半年传播战写入财报 表示对不讲科学言论坚决发声 特别针对透明质酸过气论进行反击[23] 潜在风险 - 巨子生物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约4.67亿元 同比增幅高达138.13% 引发市场对渠道库存积压或回款周期延长的担忧[13] - 部分批发商在618大促后对巨子生物产品出现低价甩货 显示渠道端补货意愿下降[12] - 巨子生物大单品策略依赖度过高 明星单品若遇质量或舆情问题将对公司整体产生重大影响[11]
机器人:中国出口激增的秘密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 中国工厂年安装工业机器人28万台 占全球总量50% 机器人密度超过德国并逼近韩国 [2] - 本土机器人制造商占比约50% 通过价格优势击败全球竞争对手 焊接机器人售价仅为国际巨头60% [2] - 低成本自动化浪潮帮助工厂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扩大全球出口份额 [2][7] 自动化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2019-2023年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球出口份额持续增长 小件制成品份额上升9个百分点至52.3% 家具提升1.5个百分点 玩具从54.3%升至56.9% [4] - 自动化避免"工资上涨导致产业流失"的发展路径 东莞工厂月薪5200元(729美元)显著高于印度194美元 [7] - 本土机器人应用于三轮车 家具 健身器材 自行车等低端产品生产 使中国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机器人劳动力"优势 [7] 企业自动化改造案例 - 双晟新能源产线自动化率达50% 采用本土机器人使人工成本减半 效率提升 出口东南亚 非洲和美国的货运三轮车售价6000元 [7] - 单个焊接机器人替代月薪高达1.5万元的焊工 政府推动蓝领工人向"紫领"机器人技师转型 [8] - 绍兴龙凯纺织采用自动化设备使产量翻倍 利润率提升 实现机器刺绣对人工刺绣的替代 [9] 就业结构变化 - 2011-2023年12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型企业就业人数下降26.5% [9] - 行业专家预测机器人将最终替代所有工人 实现全自动化生产链 [9]
李嘉诚又传分拆电讯上市,花旗、高盛“献计”
核心观点 - 长和正评估全球电讯业务战略调整方案 包括分拆上市或部分出售 估值或达100亿至150亿英镑(约1050至1579亿港元)[3][7] - 分拆上市可能释放资产价值并解决集团企业折价问题 同时为5G/6G发展提供资金灵活性[18] - 最终决定尚未作出 最快可能于2026年推进[11][16] 战略方案评估 - 考虑多种部署方案 包括香港或伦敦分拆上市 部分市场业务出售 或个别国家业务整合[3][6] - 上市地点可能选择香港为主或英国伦敦 不排除第二上市方式[6] - 已与花旗和高盛进行初步讨论[3] 资产构成 - 欧洲业务覆盖英国 意大利 瑞典 丹麦 奥地利及爱尔兰六国 构成主要资产部分[8] - 持有和记电讯香港控股66.09%股权 涵盖香港及澳门流动电讯业务[8] - 可能成立新实体托管欧洲 香港及东南亚电讯资产[8] 时间规划 - 可能先完成全球港口业务出售 再推进电讯业务上市[15] - 最快2026年发生[16] 市场影响 - 若上市计划落地将巩固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18] - 分拆有助于消除集团企业折价 获得更高估值[18] - 独立融资平台可支持5G建设及6G研发[18]
横琴人寿:双重压顶
公司业绩表现 - 横琴人寿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8.39亿元,位列非上市人身险企亏损榜首,其中第二季度单季亏损4.82亿元[4][5] - 非上市人身险行业整体净利润超290亿元,较2024年同期不足百亿实现大幅提升,亏损企业数量从30家减少至21家[5] 股权结构演变 - 成立初期采用五家股东均等持股模式(各占20%),股东包括珠海铧创、亨通集团、广东明珠、苏州环亚和中植集团[5] - 中植集团破产后持股被处置,其他股东存在股权质押或财务压力,珠海铧创通过两次增资将持股比例从20%提升至49%[11][12] - 股权集中导致公司治理从管理层主导转向股东导向,地方国资成为绝对主导力量[12] 战略与管理层变化 - 原董事长兰亚东推行线上保险与重疾险降价策略,通过非标体承保和"严进宽出"扩大客户群[7][9] - 2024年4月兰亚东辞任,由太保系钱仲华接任董事长,多位元老高管离职,战略重心转向传统寿险和稳健经营[12] - 管理层风格从创新突破转为收敛靠拢,战略自由度随股权集中度提升而降低[12] 资金运用与投资约束 - 大股东华发集团要求横琴人寿按持股比例将总资产投向集团指定项目,实现资金回流与内部循环[13] - 投资自主性受压缩,资产配置灵活性下降,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加剧财务波动[13][14] - 行业头部企业如泰康人寿、中邮保险净利润分别达159.98亿元和51.77亿元,部分公司投资收益率超3%[15] 行业对比与挑战 - 治理变动与资本约束使小型险企盈利恢复难度加大,头部险企受益于权益市场回暖及会计调整[15] - 股权集中、管理层更迭与资金导向三重因素叠加,导致公司出现财务脆弱性[16] - 中小险企普遍面临治理与转型挑战,需通过资本补充、资产处置及明确权责边界寻求中长期平衡[16][17]
价值千亿的抗癌“救星”,诺华全球“狂挖”同位素
核心观点 - 诺华通过收购和研发成为新型靶向放射疗法(放射性配体疗法)领域的先行者 该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部分患者癌细胞完全消失 同时公司面临物流和生产挑战 但通过技术积累和规模扩张建立竞争壁垒 并推动市场潜力从100亿美元提升至250-300亿美元 [2][3][8][9][11][12][14][16] 技术原理与疗效 - 放射性配体疗法通过静脉输注给药 配体与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精准递送放射剂量 避免健康组织损伤 [5] - 临床试验中约9%-21%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癌细胞完全消失 疗效被描述为"令人难以置信"且"前所未有" [3] - 与传统体外放射疗法不同 该疗法在患者体内持续作用 但需隔离防护和特殊废物处理 [15][16] 产品与市场前景 - 核心产品包括2017年获批的Lutathera(胃肠道癌)和2022年获批的Pluvicto(前列腺癌) 后者适应症已扩展至早期患者 [8][16] - 市场规模预估从2021年的100亿美元升至250-300亿美元(约人民币1800亿-2100亿元) [8][11] - 公司拥有7种潜在疗法处于15项临床试验阶段 覆盖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新适应症 [9] 生产与物流挑战 - 放射性同位素需在核反应堆制造 药物生产运输仅3-5天窗口期 否则药效衰减 [12] - 诺华通过铅防护实验室、GPS追踪药瓶和AI预测物流优化流程 当前99.5%注射能按计划进行 [11][12][14] - 全球生产设施仅6家(欧美) 计划在中国、日本和美国新增设施以贴近市场 [14] 行业竞争与壁垒 - 礼来、阿斯利康、赛诺菲等企业于2023-2024年通过收购初创公司进入该领域 [9] - 诺华拥有五年先发优势 并通过镥同位素供应链控制和技术积累建立高准入门槛 [12][16] - 行业需10-15年构建完整生态系统 包括防护设施建设、医护人员培训和废物处理体系 [16]
太空创业进入“平价时代”,SpaceX带火45 亿“疯投”
行业趋势 - SpaceX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推动风投机构转向航天应用商业模式初创公司[2][3] - 全球太空技术风险投资截至今年7月覆盖48家企业 总额达45亿美元 是2024年融资额的四倍多[2] - 投资重点从火箭制造转向天基数据应用 涵盖气候监测 情报收集 通信 轨道物流 太空制造 卫星维护及月球基础设施建设[3] -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推动国防相关太空初创企业投资 美国因中国太空能力提升加大投资力度[4] - AI为地理空间分析与情报领域注入动力 例如Fire Sat项目计划部署50多颗野火探测卫星[5] 投资案例 - 斯托克太空(Stoke Space)开发可重复使用发射技术 获Seven Seven Six投资[2] - 因泰伦公司(Interlune)计划月球开采氦-3 用于量子计算和医学成像 兼具国家安全应用价值[2][5] - True Anomaly完成2.6亿美元C轮融资 由Accel领投 专注军用级轨道系统开发[5] - K2 Space完成1.1亿美元融资 由光速风险投资和高度计资本联合领投 推进政府合作项目[5] - 旅行者公司(Voyager)今年6月纽约上市 市值19亿美元 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82%[6] - 卡门太空与防务公司(Karman Space & Defense)今年2月上市 首日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30%[6] 投资逻辑 - 投资回报周期从数十年缩短至10年基金周期内 风险投资机构预期可实现资金流动性[6] - 国防开支为新兴技术提供稳定客户群体和资质认可 增强商业可行性信心[4] - 退出路径包括被航空航天或国防巨头战略收购 被能源企业收购 或政府收购[6] - 太空企业需要多元化技能组合 企业运营能力比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7] 技术应用 - 氦-3开采应用于量子计算和医学成像领域 同时具备核武器监测等国家安全价值[2][5] - 地球火灾联盟与Muon Space合作开展卫星野火探测 行星实验室与Anthropic合作分析地球观测数据[5] - 太空投资聚焦太空技术与气候技术交叉领域 避免重蹈地球环境破坏覆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