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LG手机,卒
36氪· 2025-07-08 08:04
LG手机业务发展历程 - 2005年第一代巧克力手机KG90横空出世,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拉开辉煌序幕 [6] - 2013年位列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第三,达到巅峰时刻 [8] - 2015年Q2起手机业务持续亏损,截至2020年Q4累计亏损达5万亿韩元(约264.5亿人民币) [9] - 2021年4月宣布停止手机生产和销售,2025年6月终止软件服务,彻底退出行业 [4][13] 战略失误与市场表现 - 智能机初期选择OMS和Windows Phone系统,错过安卓黄金发展期,2010年11月才推出首款安卓手机 [6] - 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后,北美/欧洲/南美三大市场节节败退,被华为/小米等中国厂商挤压 [11] - 2020年推出定价109万韩元(约5813元)的LG Wing旋转屏手机,因价格配置失衡销量惨淡 [12] 产品与营销问题 - G2-G5等多代机型存在屏幕断触、烧主板等质量问题,但工业设计获好评 [15] - 定价策略失误导致价格跳水,首发价五六千元的产品数月后大幅降价,形成恶性循环 [15][17] - 过度聚焦模块化设计/旋转屏等小众创新,忽视拍摄/性能等主流需求升级 [17] - 营销投入低效,如AlphaGo大战李世石时仅袖口植入G5 logo,几乎无人注意 [19] 行业对比与启示 - 功能机时代六大巨头中仅三星保持领先,摩托罗拉被联想收购后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23% [22] - 华米OV通过本地化适配/性价比策略快速崛起,2018年华为/小米在欧洲分列销量第三/第四 [11][19] - 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类似现象,传统车企转型缓慢,新势力更贴合市场需求 [25] - 苹果当前面临AI技术困境,可能需借鉴LG教训及时调整战略 [25][26] 失败根源总结 - 内部战略分裂:一边研发卷轴屏等概念机,一边寻求出售业务 [9] - 主动放弃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市场,导致全球竞争力持续下滑 [19] - 重复诺基亚/HTC等厂商所有错误:系统选择失误/市场误判/内部意见分歧 [22]
8点1氪:青岛大学回应宿管离世事件并公示采购7217台空调;特朗普宣布征收日韩25%关税;猫眼回应周杰伦演唱会500元只能看大屏
36氪· 2025-07-08 08:04
青岛大学宿管事件与空调采购 - 青岛大学宿管大爷在值班室昏迷离世 学生反映其住所无空调疑似高温中暑 [1][3] - 青岛大学凌晨发布情况说明 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3] - 青岛大学3月公示采购7300余台空调 7月1日确认采购7217台1级能效空调 [3] 企业资本市场动态 - 星源材质递交H股上市申请 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 [2] - 罗马仕因召回49.17万台充电宝导致资金链紧张 多平台官方旗舰店关闭 月损失达1-2亿元 [5] - 人人乐因连续4年亏损正式退市摘牌 6月13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7月4日完成摘牌 [11] 科技与互联网行业 - 小米空调在东北内蒙销量达去年同期20倍 紧急调配安装工程师保障服务 [8][9] - 阿里通义开源网络智能体WebSailor 评测表现超越部分闭源模型 [15] - 飞渡科技发布"峥嵘大模型" 在City3D等国际评测中建模精度全球领先 [14]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 云深处科技完成数亿融资 将加快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16] - 星动纪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 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与量产 [17] 消费与零售 - 泡泡玛特带动义乌潮玩收纳盒产业 当地商家创新可拆卸自由组合式产品 [11] - 上海口岸前5月出口玩具增长8.2% 查获侵权泡泡玛特产品6.3万件 [14] 新能源汽车与电池 - 蔚来李斌称电池增大会加重车辆 对马路破坏更严重 部分国家已按车重征税 [12] - 华友钴业上半年净利润预增55.62%-67.59% 达26-28亿元 [18] 半导体与电子 - 国力股份上半年净利润预增131%-158% 受益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景气度 [19] 食品饮料 - 燕京啤酒上半年净利润预增40%-50% 达10.62-11.37亿元 [20]
OPPO、TCL、霸王茶姬供应商,新材料企业「甡物科技」获千万级战略融资|36氪首发
36氪· 2025-07-08 08:04
公司融资与战略规划 - 公司完成逾千万级人民币追加战略融资,由奥邦环球机遇有限合伙基金及戈壁创投领投[4]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生物基材料研发、生产及全球市场拓展[4] - 公司获得奥邦建筑集团约人民币3,000万元意向订单,为大型工程项目提供材料供应和技术支持[7] - 计划通过智慧工厂投产及海外订单实现年产值破千万目标[7] 核心技术能力 - 自主研发生物基分离、合成、改性全链路技术,突破纤维分离、材料聚合改性等核心技术瓶颈[5] - 拥有三十多项多跨度专利[5] - 引入AI鉴定系统及区块链技术优化生产流程[5] - 智慧工厂一期实现原料利用率95%+、良品率95%,年产能超过1500吨[6] 产品矩阵与应用场景 - 构建"农作废弃物→高值材料→全球场景→回收利用"闭环产品矩阵[3][5] - 核心产品包括茶原聚合降解材料、茶原环保复合材料、茶甡板等,可全自然降解[5] - 茶甡板利用废弃茶叶纤维率达90%以上,应用于礼品、生活用品、美学设计等场景[5] - 与TCL、OPPO合作开发茶纤维减塑系列产品,减少20-30%塑料使用和40-50%碳排放[6] 市场布局与合作伙伴 - 计划在华南、华北部署模组化预处理中心,原料成本较欧洲同行低40%[6] - 计划启动东南亚生产基地,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如咖啡渣、椰壳等[6] - 已合作客户包括澳门美高梅、银河娱乐、TCL、CASIO、OPPO、霸王茶姬、古茗、喜茶、奈雪、星巴克等[6] - 计划拓展至美妆与汽车产业[6] 行业背景与商业模式 - 专注将生物基废弃物转化为可持续新材料,解决全球废弃物处理和碳排放问题[4] - 利用中国近三百万吨年产量茶渣作为原料来源[4] - 商业模式覆盖从科研到生产再到后端回收的完整商业闭环[8] - 定位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为跨国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技术赋能[8]
Burberry又要靠奥特莱斯清货了
36氪· 2025-07-08 08:0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财年营收24.61亿英镑同比减少17% 调整后营业利润2600万英镑同比减少94% [4] - 2024财年收入29.68亿英镑同比下跌4% 调整后经营利润4.18亿英镑同比下跌34% [5] - 同店销售额下降12% 其中亚太市场下滑16% 中国大陆和韩国分别下跌15%和18% [6] - 日本市场微增1% 主要受益于中国游客消费拉动 [7] - 零售收入20.76亿英镑同比减少13% 批发收入3.19亿英镑同比减少37% [8] 战略调整措施 - 新CEO Joshua Schulman推出"Burberry Forward"战略 聚焦经典风衣和外套品类 降低皮具售价 [10] - 启动组织架构变革 计划裁员1700人占全球员工总数近20% 预计2027财年节省6000万英镑成本 [10] - 2025财年下半年调整后营业利润6700万英镑 部分抵消上半年4100万英镑亏损 [10] - 强化门店视觉陈列与数字创新 重塑"永恒的英伦奢华"品牌形象 [11] - 秋冬系列订货量回升及成本控制措施为复苏奠定基础 [13] 奥特莱斯渠道影响 - 全球直营门店422家 奥莱门店54家 新开26家同时关闭26家 [17] - 奥特莱斯渠道销售额增长1%-5% 全价渠道销售额下降1%-4% [19] - 消费者转向性价比商品 二手奢侈品需求较2019年翻倍 [19] - 库存总额下降7%-9% 但毛利率下降470-520个基点至62.5% [20] - 过度依赖奥莱渠道可能稀释品牌高端形象 影响产品保值属性 [20][21] 市场反应与行业对比 - 2025财年Q4同店销售额跌幅收窄至6% 优于市场预期的7.78% [9] - 2024年4月以来股价大涨超70% 表现显著优于行业整体 [4] - 奢侈品行业整体面临寒潮 单一品牌门店销售额下降1%-4% [18]
YU7爆单,雷军难安
36氪· 2025-07-07 22:03
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YU7上市后订单火爆,但面临严重产能瓶颈,交付周期长达9个月至1年以上[4][5][9] - 公司正通过扩建工厂(二期7-8月投产)、增加班次(日工作11小时)等方式提升产能,一期工厂日产量已达1000辆(年化36.5万辆)[6][15][16] - 竞争对手利用小米产能短板发起"截单"攻势,通过补贴(最高5000元)、快速交付、降价等手段争夺客户[10][29][33] - 行业政策变化(2025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退坡)可能增加车主成本,加剧交付压力[13] - 与特斯拉Model Y相比,YU7零部件复用率低(仅10%通用),产能爬坡难度更大[39][43][44] 产能现状 -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当前产能:日产量1000辆(年化36.5万辆),较原规划15万辆提升140%[6][15][16] - SU7交付量:2023年6月1万辆→10月2万辆→2024年3月2.9万辆[16] - YU7交付周期:标准版58-61周、Pro版51-54周、Max版39-42周[4] - 产能分配调整:6月总交付量2.5万辆(较3月2.9万辆下降),部分产能转向YU7生产[18] 产能扩张计划 - 二期工厂:6月竣工,7-8月投产,年产能15万辆,预计年底达产[6][23] - 三期工厂:已花费6亿元购置北京亦庄50万平方米工业用地[7] - 潜在异地扩张:武汉、上海招聘汽车制造人才,或为建厂做准备[8] 市场竞争态势 - 主要竞品:特斯拉Model Y(2023年中国销量48万辆)、蔚来乐道L90、小鹏G7、理想i8等[37][38][40] - 竞品策略: - 直接补贴:蔚来/智界等提供最高5000元锁单补偿[29][30] - 价格调整:智界R7降价2万元至22.98万元[33] - 交付速度:多数竞品可实现1个月内交付[32] - 特斯拉对比:上海工厂2024年产能95万辆(Model 3/Y零部件通用率75%),产能优势明显[40][41][43] 产品与供应链 - YU7零部件开发:90%为新开发,与SU7复用率低导致生产复杂度高[44] - 生产设备:一期工厂配备9100吨一体化压铸机(国内唯二),缩短车身生产时间近50%[15] - 用户画像:当前订单以小米粉丝为主(增购比例高),对长交付期容忍度较高[5][45] 经营目标与挑战 - 2024年交付目标:35万辆(含SU7/YU7)[14] - 盈利计划:原预计Q3-Q4盈利,但产能压力可能影响进度[14] - 政策风险:2025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或从3万元降至1.5万元,增加车主成本1万+[13] - 订单流失风险:非核心粉丝可能因交付周期转投竞品[26][46]
速干衣到底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36氪· 2025-07-07 22:03
速干衣技术原理 - 天然纤维(如棉、汉麻、美利奴羊毛)吸湿性强但汗液蒸发慢,导致衣物黏湿[5] - 速干衣采用异形截面纤维(中空、十字、C型等)增加比表面积,Coolmax纤维比普通圆形纤维表面积大19.8%[8][10][11] - 双层结构设计:内层合成纤维导汗,外层天然纤维吸湿扩散[8] 核心材料与品牌案例 - 杜邦Coolmax纤维30分钟水分损失率100%,远超棉纤维的50%[10][13] - Mont-bell的Wickron面料利用长纤维实现快速吸湿透气[11] - 优衣库AIRism系列通过合成纤维结构优化体感[12] 抗菌与凉感技术 - 纳米银离子和氯化银添加可抑制细菌滋生(Polartec合作品牌包括始祖鸟、耐克等)[15][17] - 凉感面料三大技术路径:天然凉感纤维(麻/薄荷)、矿物质添加(云母/玉石粉)、表面涂层[18] - 安踏A-CHILL TOUCH面料含300-500纳米玉石粉体提升凉感[20] 市场现状与消费痛点 - 高端速干衣价格区间340-400元(伯希和、Snowpeak采用Polartec® Power Dry面料)[20] - 行业存在虚假标注问题:宁波抽检9款速干衣均未达标,北京抽检27款中11款不合格[24][22] - 国家标准GB/T 21655.1-2023要求明确标注三级性能等级(如Ⅲ级需满足吸水率≥150%、干燥速率≥0.40g/h)[26][28] 产品选择建议 - 办公场景无需高等级速干功能,户外活动需选择Ⅲ级+抑菌产品[29] - 需查验标签是否含国家标准编码及明确成分比例(中小品牌常存在标注缺失)[21][26]
上海乐高乐园,黄牛都不愿炒
36氪· 2025-07-07 22:03
暑期主题乐园市场动态 - 2025年暑期国内至少8家主题乐园开业或焕新升级 包括上海乐高乐园 广州星纪世界・南湖乐园 青岛东方伊甸园等 [5][15] - 上海乐高乐园为全球最大乐高乐园 拥有8大主题区 75个互动设施 8500万块积木模型 高峰日成人票价549元 [6][9] - 乐高乐园开园首日热门项目排队60分钟 但整体较试运营期间改善 多数项目仅需5-10分钟 [7] 主题乐园竞争格局 - 上海乐高乐园热度不及迪士尼环球影城 开园首日门票未现黄牛炒作 近半月有余票 [9] - 主题乐园集中暑期开业因筹备周期3-5年 且暑期为客流黄金档 能快速实现收益 [17] - 全国至少20个大型主题乐园待建 面积多在600亩以上 地方政府视其为城市名片 [18] 市场表现与消费趋势 - 2025年暑期主题乐园预订量同比增70% 本土乐园如常州中华恐龙园 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表现亮眼 [22] - 上海乐高乐园带动周边经济 金山区酒店预订量同比增3.5倍 外省游客占比达70% [18] - 乐园周边民宿数量增长2.8倍 部分房源价格达700元/晚且提前售罄 [19][20] 重点项目进展 - 深圳乐高乐园81个单体建筑中57个在建 最大建筑"乐高乐园创想世界"已封顶 总投资69.45亿元 [12] - 青岛东方伊甸园历经10年蹉跎 从2015年签约到最终落地 [16] - 上海航海王冒险嘉年华为国内首个《航海王》主题游乐项目 [15][16]
罗马仕溃败、安克失血,极致内卷后避不开的苦果|焦点分析
36氪· 2025-07-07 22:03
充电宝行业危机 - 移动电源行业经历巨震,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头部企业大规模召回缺陷产品,罗马仕已停工停产6个月[3][4] - 召回规模:罗马仕召回49万台,安克创新召回71.3万台[4] - 民航局新规导致充电宝被大量废弃,多家企业3C认证证书被暂停[4] 电芯问题分析 - 缺陷产品系因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未经批准变更原材料导致[10][11] - 安普瑞斯为国内充电宝领域软包电池第一大供应商,2023年锂电池产量突破1亿只[12][13] - 电芯问题具体原因:正极材料多次变更,疑似三元材料在快充下结晶[14][15] - 电芯成本占充电宝总成本50%以上[9]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移动电源市场规模预计135.9亿美元,2029年预计203.5亿美元,CAGR 8.4%[23] - 罗马仕"20000mAh 22.5W快充充电宝"价格从2021年129-149元跌至2024年69元[26] - 行业转向快充、外观、价格全面竞赛,但缺乏核心技术支撑[24][25] - 安克创新研发费用率8.5%,绿联4.9%,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品牌溢价[29] 供应链问题 - 头部锂电厂商优先服务新能源汽车、手机等大客户,移动电源企业合作门槛高[17][19] - 安克创新转向与ATL合作,ATL在手机锂电池领域市占率超40%[18] - 电芯安全生产成本高,管理要求严格,厂商间存在梯度性差异[17] 行业深层问题 - 充电宝行业已陷入极度内卷状态,性能要求推高材料极限[28] - 中国手机配件企业高达48万家,产品同质化严重[29] - 行业需要重视研发和技术创新,避免价格战导致的恶性循环[29]
融资5亿,90后清华博导做机器人,「外界对我们有不少误解」
36氪· 2025-07-07 19:02
公司概况 - 星动纪元成立于2023年8月,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创办,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 [3] - 2025年7月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由鼎晖CGV资本和海尔资本联合领投,厚雪资本、华映资本等跟投 [3] - 已推出三款成熟产品:五指灵巧手XHand 1、轮式服务人形机器人Q5、全尺寸人形机器人STAR 1 [9] - 2025年累计交付超200台产品,客户包括全球市值TOP 10科技巨头中的9家及海尔智家、联想等企业 [10][48] 技术体系 - 采用"软硬一体"通用架构:软件层面发布融合世界模型的VLA模型ERA-42,硬件层面开发模块化机器人组件如关节模组、控制单元等 [8] - 首创融合生成式世界模型的具身大模型算法VPP,获ICML Spotlight论文收录 [6][20] - 提出全球首个结合语言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DWL算法框架,解决规划与执行对齐问题 [15][69] - 硬件采用乐高式模块化设计,关节模组、电机等核心部件均为自研,可灵活组合成双足/轮式等形态 [43][57] 商业化策略 - 实施"沿途下蛋"策略:优先出售灵巧手等组件实现现金流,逐步降低硬件边际成本并积累数据反哺研发 [10][30] - 聚焦高价值场景:工业领域主打运动能力与灵巧操作,服务领域侧重拟人化交互,当前重点落地物流与制造场景 [49][53] - 产品分两级推进:demo级产品已实现打螺钉、扫码等操作,产品级方案在物流分拣等场景达到商用标准 [52] 行业认知 - 人形机器人是手段而非目的,通过人类行为数据训练通用基础能力后可降维适配其他形态 [29] - 当前VLA模型存在语言部分过重问题,正在探索语言/视觉/动作同步预训练的新路径 [35][36] - 机器人行业将呈现多形态并存格局,硬件迭代特性使市场容许多玩家共存,不会出现大模型领域的垄断局面 [68] 研发突破 - 2024年9月发布HiRT框架,首次在VLM中增加高频动作处理模块,被英伟达等头部机构跟进 [16][69] - 2025年1月提出UP-VLA模型,实现理解/预测/策略学习三合一,可同步预测画面与控制关节动作 [22][70] - 数据获取采用"视频预训练+遥操微调"组合模式,显著降低对真机数据的依赖量 [26]
2025年秋季「焦点」产品计划招募开始啦
36氪· 2025-07-07 19:02
评选维度及权重分配 - 家电办公类产品评选维度包括产品(10%) 软件(30%) 性价比(20%) 设计(40%) [1] - 数码生活类产品评选维度包括性能(30%) 体验(10%) 功能(40%) 适配性(20%) [2] - APP软件类评选维度包括交互设计(20%) 可玩性(30%) 功能(50%) [2] - 新能源汽车类评选维度包括自动驾驶(30%) 驾控(20%) 车机(20%) 智能水平(30%) [2] - 手机类评选维度包括产品(30%) 软件(20%) 性价比(40%) 设计(10%) [2] - 美妆个护类评选维度包括产品(50%) 功效(20%) 包装(30%) [5] - 食品饮料类评选维度包括价格(50%) 口味(50%) [5] 评测团队及覆盖领域 - 评测团队由36氪官方产品评测栏目《科氪》主理人王炫翔带领 包含硬件行业分析师和科技板块主笔 [13] - 覆盖领域包括手机数码 生活家电 汽车等行业新产品 [13] - 评测内容包含多维度硬核测试 用户体验等 [13] 评选时间安排 - 评选启动时间为2025年7月7日 [9] - 产品寄送时间为2025年9月1日至9月3日 [9] - 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4日 [9] - 计划发布时间为2025年9月26日 [9] 评测目标 - 目标是让更多好产品被看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