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

搜索文档
42年不调仓,年化收益6.8%,竟然是这样一个简单到离谱的策略....
雪球· 2025-06-24 18:49
投资理念演变 - 早期投资理念强调构建绝对理性的"交易系统"以规避人为因素影响,但实践过程显示难以达成且体验不佳[4] - 永久投资组合基金42年实现6.8%年化收益,其固定配置比例为:黄金20%、白银5%、瑞士法郎10%、房地产及自然资源股票15%、激进增长股票15%、美元资产35%[7] - 历史证明固定配置存在局限性,如瑞士法郎配置价值衰减,房地产/资源股吸引力不及科技消费板块[7] 资产配置方法论 - 建议采用"核心+卫星"配置框架:国内股票30%、发达市场股票15%、新兴市场股票5%、房地产20%、美国长期国债15%、通胀保值国债15%[15] - 资产配置应设置基准比例及浮动区间(如国内股票25%-35%),既保持纪律性又保留灵活性[15] - 大卫·史文森提出6类核心资产配置原则,单资产配置权重下限5%-10%,上限25%-30%以实现有效分散[15] 行为金融实践 - 医学案例显示绝对理性治疗方式(如发热疗法)虽有效但违背人性化需求,类比投资需平衡理性与体验[10][11] - 投资者行为数据显示熊市布局理论虽正确,但多数投资者因难以承受过程痛苦而提前退出[13] - 最优策略是"最小化未来后悔",通过规则锚定投资框架,同时保留适度主观调整空间[16] 组合构建哲学 - 投资组合设计应追求"合乎情理而非绝对理性",允许个性化调整以提升长期坚持可能性[13][16] - 有效组合需包含三要素:基础比例设定、动态再平衡机制、定期定投执行[15][17] - 历史业绩表明,兼顾纪律性与灵活性的组合最终表现优于纯机械系统或纯主观决策[7][16]
这个方向,券商研报说存在56%的上涨空间
雪球· 2025-06-24 15:29
金银比分析 - 金银比反映黄金与白银的相对价格关系,当前比值为94.14,高于历史平均水平58,显示白银价格仍有修复空间 [7][8] - 历史数据显示金银比通常在80-100倍见顶,40左右见底,当前处于高位区间 [7] - 中邮证券测算若金银比修复至60,按金价3400美元/盎司计算,银价或达57美元/盎司,潜在涨幅56% [8] 白银供需与特性 - 白银工业需求(光伏、电子等)持续增长,供应端增长有限,供需缺口支撑价格 [9] - 白银波动率是黄金的1.5倍,被称为"魔鬼金属",价格波动较大 [10] - 金银比修复过程受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及美联储政策多重影响,非单边趋势 [11][12] 白银投资标的 - 国投白银LOF(161226)是国内唯一直接投资白银的商品基金,跟踪上海期货交易所白银期货主力合约 [14][15] - 该基金规模17.85亿元,管理费率1%,但成立以来业绩大幅跑输基准 [15][19] 资源行业基金表现 - 近五年业绩排名靠前的主动型资源基金包括前海开源沪港深核心资源混合A(128.84%)、嘉实资源精选股票A(118.62%)等 [22] - 被动型资源基金中,资源ETF(510410)和国投资源LOF(161217)表现较好,近五年回报分别为122.58%和119.03% [23] 资源指数对比 - 上证资源指数(000068)和中证上游资源指数(000961)前十大成分股重叠度高,均包含紫金矿业、中国石油等 [29][30][31] - 当前市盈率TTM:上证资源11.74倍(分位点24.79%),中证上游12.09倍(分位点25.66%) [31][32] - 股息率:上证资源4.80%(分位点85.46%),中证上游4.63%(分位点88.39%),显示较高分红吸引力 [33][34]
停火!全球股市大涨!上证重回3400!牛市旗手爆发!高盛:超配中国!沪深300目标4600!
雪球· 2025-06-24 15:29
A股市场表现 - 沪指涨1.15%至3420.57点,深证成指涨1.68%,创业板指涨2.30%,两市成交额超1.4万亿,较昨日放量近3000亿 [2] - 电机、电池、汽车零部件、游戏、包装材料板块领涨,石油、燃气、航运港口、贵金属板块下跌 [2] 地缘政治与原油市场 - 伊朗对美国驻卡塔尔空军基地进行导弹打击,但冲突扩大可能性降低,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大跌,WTI原油期货8月合约跌7.22%,布伦特原油期货8月合约跌7.18% [4] - 停火协议生效后,美股三大指数涨近1%,亚太股市集体上扬,上证指数突破3400点 [4][12] 特斯拉Robotaxi业务 - 特斯拉股价大涨8.23%至349美元,创三周新高,市值达1.12万亿美元 [12][13] - 特斯拉在奥斯汀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首批10台Model Y投入运营,单次收费4.2美元,远低于Waymo的25-40美元 [18][19] - 瑞银预测特斯拉Robotaxi网络到2040年或达230万辆车规模,年收入2030亿美元,高盛预测到2029年该业务或带来9510亿美元商机 [19][20] 券商板块与高盛观点 - 证券板块涨幅达2.93%,成交额突破470亿元,央行拟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推动数字化转型 [22] - 高盛维持对A股和港股超配建议,沪深300目标点位4600点,MSCI China目标点位84点,隐含10%上行空间 [23] - 高盛调高银行和地产板块评级,继续超配消费、医疗器械、传媒和电商零售等板块 [23][24]
新消费VS旧消费,消费投资风向“变天”的背后
雪球· 2025-06-24 15:29
消费板块分化与投资逻辑变迁 - 2024年以来大消费板块内部分化显著:以泡泡玛特(1098.66%)、老铺黄金(1084.46%)为代表的新消费股价涨幅超10倍,而白酒、调味品等旧消费表现平淡 [4] - 新消费核心特征:具备"悦己、社交、治愈、陪伴"属性,通过新人群、新渠道、新市场实现高成长性,如泡泡玛特2024年海外营收50.7亿元(同比+375.2%) [4][11] - 旧消费面临瓶颈:主要满足基础需求,竞争格局固化,缺乏成长弹性 [6] 消费逻辑变迁的三大驱动因素 - **支付意愿变化**:中国消费进入精神需求扩张周期,新消费契合年轻人"被认同、被看见"的心理诉求 [6] - **支付能力调整**:经济复苏期催生性价比消费,如泡泡玛特百元盲盒、蜜雪集团5元奶茶,替代传统高溢价商品 [9] - **增量空间拓展**:文化出海打开新市场,《黑神话:悟空》Steam收入超11亿美元,《哪吒2》票房158.99亿元全球第五 [11] 基金持仓与业绩表现 - 泡泡玛特被207只基金重仓(总市值99.28亿元),老铺黄金被74只基金持有(市值30.15亿元) [12] - 头部基金表现突出:景顺长城品质长青(61.6%)、广发价值核心(58.74%)等通过重仓新消费标的实现超额收益 [12] - 新生代基金经理更敏感:6位2020年后任职的基金经理成功捕捉机会,而传统消费主题基金多数错过 [14] 新旧消费对比与估值分歧 - **估值差异显著**:泡泡玛特PE 95.34倍 vs 贵州茅台20.16倍,老铺黄金89.23倍 vs 美的集团13.24倍 [22] - **新消费潜在风险**:解禁潮(老铺黄金6月28日解禁)、大股东减持(泡泡玛特5月清仓式减持)可能引发调整 [23] - **旧消费转型举措**:IP跨界合作(酱香拿铁)、产品年轻化、加大回购分红力度寻求破局 [24] 投资策略建议 - 新消费适合高风险偏好投资者,需警惕高估值和交易拥挤风险 [20][23] - 旧消费具备估值优势,宏观企稳后或迎修复机会,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21][24] - 建议关注周期低位、兼具估值与成长性的标的,避免追高热门板块 [25]
美的与格力定性对比
雪球· 2025-06-23 15:47
公司治理 - 美的通过不断的事业部制改革实现组织敏捷化,1996年试点后1997年全面推广,1998年销售收入井喷式增长[3] - 2012年方洪波上任后推动扁平化改革,将三级组织调整为两级,大幅缩减员工数量,虽然短期收入下滑但长期效果显著[5] - 2015年后构建平台型组织单元,包括安得智联、IoT等,并实施"632"信息化工程消除数据孤岛,支撑T+3流程拉通[5] - 事业部制让每个产品线都具有战斗力,避免了新产品线被忽视的情况,如微波炉产品线曾差点被砍[6] - 美的的公司治理强调机制而非人治,管理层迭代能力强,何享健将董事长位置传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而非子女[3] - 格力在组织结构变革上相对滞后,董明珠因销售出身更关注一线销售而非战略层面设计[10][11] - 格力存在个人IP与公司过度绑定现象,如格力手机开机画面显示董明珠照片,线下店铺命名"董明珠健康家"[12] 渠道变革 - 美的通过T+3改革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渠道利润回流上市公司,使其在2019年有底气发起价格战并反超格力市场份额[14] - 格力传统经销商模式在数字化时代显现弊端,如层级过多导致加价率高、库存不透明,近年才开始模仿美的进行渠道变革[18] 多元化战略 - 美的采取相关多元化策略,围绕家电逐步拓展,新产品由事业部孵化后独立运营,如收购库卡源于工厂对机器人的需求[20] - 格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跨界多元化显得盲目,投资银隆因缺乏行业经验导致失败,与主业协同性差[20] 资本配置 - 美的2013年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2750亿元,分红1344亿元,分红率48.9%,近年股利支付率从40%提升至70%[22][23] - 格力1996年上市以来累计净利润2898亿元,分红1421亿元,分红率49%,但分红政策不稳定,如2017年不分红、2020年全部分[23] - 格力自2020年后4次回购股份总计300亿元并注销,使总股本下降6.89%,回购力度大于美的[27][28][30] 估值比较 - 格力TTM PE 7.5倍对应年现金流回报13.3%,美的TTM PE 13倍对应7.7%,静态回报差距5.6%[31] - 格力股息率6.7%高于美的的4.9%,在估值不变情况下美的需年增速高1.8%才能超越格力收益[32] - 格力海外业务自有品牌收入占比70%高于美的的40%,外销毛利率提升显示其国际化质量更高[33] 行业地位 - 格力在家电行业尤其是空调领域建立了品牌心智,但面临小米、奥克斯等低价品牌的竞争压力[41] - 美的通过价格策略在空调市场份额反超格力,显示格力正在消耗其传统技术和品牌积累的优势[41] - 尽管存在差距,格力在A股市场仍超越90%以上的上市公司,具备较强的行业地位[41]
银行股:选能涨的,还是选优秀的?
雪球· 2025-06-23 15:47
银行股投资策略 - 现阶段银行股投资主要集中于两条思路:一是选择优质银行如江苏银行、杭州银行,这类银行可穿越牛熊,有股息率保障,各项指标优秀[2];二是选择涨幅大的银行,如大行和农商行,尽管基本面一般,但涨幅远大于城商行,估值低是硬道理[2] - 银行股投资需结合银行业基本面整体趋势、技术面趋势、上市银行估值和基本面趋势,以及社会无风险利率和资金偏好等多维因素[2] 银行股周期与选择逻辑 - 银行业处于周期下行阶段时(如2015-2019年政策主导防御地产,坏账爆发),招行、平安、宁波等银行因基本面改革上行,机构资金关注成长性和商业模式,表现优异[3] - 银行业进入上行周期(坏账出清、净息差见底)时,资金更关注稳定性和股息率,应选择已跌透、估值低的银行,如渝农商行、沪农商行,尽管基本面看似较差,但涨幅超过优质银行[3] - 银行指数下行周期中,优质银行可能先跌,但持续下跌后,低估值且基本面向上的银行价值会显现,如四年前的杭州银行、成都银行[4] 当前看好的银行标的 - 旗帜鲜明看好第二梯队银行,如青岛银行、齐鲁银行、青农商行、徽商银行,预计一年内涨幅不低于50%,并可能成为优秀银行[5] - 对紫金银行、贵阳银行持乐观态度,认为涨幅不会小,但不一定变优秀[5] - 对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持乐见其成态度,华夏银行2024年涨幅前三[5] - 对民生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持谨慎态度[5] - 对江苏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敬佩但保留敬畏,因其未经历完整坏账周期[5] - 对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持尊敬态度,因其正在经历周期,随时准备长周期投资[5] 银行经营与估值逻辑 - 银行经营差异主要在于基础和所处阶段,上市银行始终代表优秀银行,经营水平差异不大[5] - 估值跌至0.3倍PB的银行如华夏银行,仍可能成为涨幅领先标的[5] - 投资方向应聚焦于潜在优秀、风险出清、涨幅确定的银行[5]
A股市值一哥,强势六连阳!万亿巨头携手新高!险资再现举牌潮,这一板块有何魔力?
雪球· 2025-06-23 15:47
A股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低开高走 沪指涨0.65% 深成指涨0.43% 创业板指涨0.39% 两市超4400只个股上涨 [1] 银行股表现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股价集体创历史新高 工商银行上涨2.04% 日线六连阳 总市值2.68万亿元 [3][4] - 险资举牌银行股次数达15次 涉及平安人寿、瑞众人寿、长城人寿等7家险企 主要因银行股高股息回报和稳定分红政策吸引 [6] - 政策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 权益资产在险资组合中占比提升 [6] - 央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 跨境支付通上线提振银行板块 [7] 跨境支付概念 - 跨境支付概念午后拉升 四方精创20%涨停 拉卡拉、先进数通涨超10% [8][9] - 跨境支付通6月22日上线 实现内地与香港实时跨境汇款 摩根士丹利认为利好金融股和保险股 [11] - 香港批准稳定币立法 券商一周发布超24篇研报 跨境支付与稳定币成行业新引擎 [12] 油服板块 - 伊朗议会赞成关闭霍尔木兹海峡 油气开采及服务板块强势 准油股份涨停 贝肯能源、通源石油涨超7% [14][15] - 霍尔木兹海峡为全球三分之一海运原油贸易通道 若被封锁油价或突破120美元/桶 [18] 半导体板块 - 半导体设备板块涨幅居前 中微公司涨超4% 拓荆科技、北方华创等跟涨 [19][20] - 美国或撤销对华技术出口豁免 加速国内半导体自主可控进程 东莞证券看好设备、材料国产替代机遇 [22][23] - 盛合晶微和摩尔线程IPO进展顺利 提振半导体板块投资信心 [23]
“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的投资智慧,现在还行得通吗?
雪球· 2025-06-22 20:36
分散化投资的核心逻辑 - 分散化投资被称为投资领域唯一的"免费午餐",其核心在于通过组合相关性低于1的资产类别降低整体风险[3] - 资产间相关性通过相关系数衡量:1表示完全同向,-1表示完全反向,0表示无关联[4] - 相关性越低,配置更多资产降低波动性的效果越显著,组合表现取决于资产间的协同效果而非单一资产表现[5][8] 相关性动态变化特征 - 资产相关性并非一成不变,受宏观政策、市场情绪、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而波动[9] - A股与发达国家市场(如美、日)相关性自2021年起下降,与新兴市场相关性自2017年持续上升[13] - 港股与A股联动性近年显著增强,分散效果减弱,说明"海外资产"标签需细分看待[13][14] 跨资产配置实践案例 - 示例组合包含14只基金(中债、美债、价值/成长股、黄金、石油等),大类资产间相关性基本不超过0.1%甚至负相关[15] - 极端行情下(如2008金融危机、2020疫情),原本低相关性的市场可能出现同涨同跌现象[18] - 债券与A股相关性从2015年前的负相关转为近年正相关,大宗商品周期性波动但对冲效果更稳定[20] 动态组合构建方法论 - 需构建覆盖多资产类型、穿越经济周期的"防御网络",超越单一股票类别配置[19] - 分散化未失效但需动态调整理解,持续跟踪资产相关性变化是关键[21][22] - 工具化解决方案(如资产分析、动态再平衡功能)可辅助实现相关性跟踪与组合优化[23]
85%利润是假的!股价高点已跌超80%!昔日龙头企业1.12亿造假案曝光...股东人数仍近7万,下周何去何从
雪球· 2025-06-22 10:16
突发ST事件 - 任子行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认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股票将于6月24日起被实施ST警示,简称变更为"ST任子行" [1] - 公司连续三年虚增收入1.12亿元,被处以50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合计罚款700万元 [1] - 股东人数近7万人,股票停牌1天后复牌,日涨跌幅限制仍为20% [6][7] 财务造假细节 - 造假主要源于对子公司北京亚鸿的失控,2015-2017年分三次收购后,北京亚鸿独立运营并沿用原管理团队 [8] - 2020-2022年上半年通过无商业实质的购销合同虚增收入:3695万元(占4.21%)、4844万元(占6.97%)、2693万元(占10.81%) [8] - 同期虚增利润:1941万元(占85.93%)、3732万元(占70.03%)、1656万元(占30.79%) [8][9] 处罚措施 - 证监会依据《证券法》对公司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500万元,对景晓军、林飞各罚250万元,李志强、马萍各罚100万元 [11][12] - 公司承诺加强子公司管控和财务监督,提升信披质量 [13] 公司历史与现状 - 主营业务为网络审计与数据安全,曾为网络安全龙头企业,2015年股价达102.85元(前复权),市值超百亿 [19][20] - 2014-2016年尝试进军游戏业务但失败,2021年出售相关子公司聚焦网络安全主业 [22] - 2024年营收4.72亿元,较2022年7.3亿元缩水35%,净利润亏损3962万元,股价较高点跌超80% [23][24]
银行的“七宗罪”
雪球· 2025-06-22 10:16
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 银行是极好的商业模式,股价历史高位但估值历史低位,盈利能力强[3] - 历史上众多商业巨擘最终都选择银行业,如美第奇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等[3] - 巴菲特长期持有银行股,富国银行等持有时间最长[3] - 银行是长周期行业,上行周期可长达十年,中国银行业自1992年以来只经历1.5个周期[3] 银行与经济周期关系 - 银行业本质是坏账处理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完全同步[4] - 过去30年中国银行业仅发生两次坏账周期:90年代和2011年后[4] - 90年代坏账处理采用"西医手术"方式,2011年后采用"中医调理"方式[5] - 当前银行业不良率1.8%、拨备率190%、偏离率79%,坏账周期已近尾声[5] 银行净息差(NIM)分析 - 当前中国银行业NIM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二季度仅2.06%[7] -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银行业NIM在全球180多个国家中倒数第19位[7] - 中国有4000多家银行,NIM若继续下降将威胁金融安全[7] - 2021年预测NIM不会跌破2%,但实际已跌破1.6%[8] 银行盈利前景 - 银行净利润=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费用-减值损失[8] - 生息资产规模扩张至少等于名义GDP增速[9] - 坏账处理完毕后,拨备可反哺利润,ROE有望提升至15-20%[10] - 2021年优质银行利润增速超20%,六大行超10%[11] 银行估值空间 - 2021年优质银行PE仅10倍,六大行PE不到4.5倍[11] - 假设六大行ROE为12%,PB从0.5倍升至1倍,两年半空间可达181%[12] - 银行周期一旦启动,1倍PB和10倍PE可能只是开始[13] - 历史上银行坏账处理完毕后估值提升十几倍[13] 银行投资时机 - 价值修复需要现象被逐步观察到,基本面站在银行这边[15] - 银行具备短期爆发潜力,历史上曾有两次50%的短期涨幅[17] - 银行总市值10万亿但自由流通市值仅3万亿,弹性被低估[18] - 机构对银行配置处于历史低位仅4%,存在巨大配置空间[19] 银行投资策略 - 银行是同质性强的行业,上市40家银行都是TOP1%[22] - 其他银行估值修复空间可能大于招行、宁波等领先银行[23] - 银行是整体性机会,不同区域银行处于不同阶段可轮换操作[24] - 投资应关注"值不值"而非简单看"好不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