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德红外(002414)
icon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自动驾驶仪行业产业链、市场现状及重点企业分析:国产替代加速崛起,技术突破与出口飙升共驱全球竞争力跃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8 09:49
行业概述 - 自动驾驶仪是一种能够自动控制飞行器或车辆行驶的装置,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实现预设路线和速度的行驶 [2] - 按应用对象分类包括飞机自动驾驶仪、导弹自动驾驶仪、汽车自动驾驶仪等 [2] 行业发展历程 - 1956-1978年为探索阶段,中国首套国产自动驾驶仪在轰5飞机上首飞成功并批量生产 [4] - 1979-2014年为初步应用阶段,飞机和导弹自动驾驶仪技术持续迭代,汽车领域开始无人驾驶测试 [4] - 2015-2019年为政策驱动阶段,《中国制造2025》将无人驾驶作为重点,L2级功能逐步商业化 [5][6] - 2020年至今为商业化落地阶段,Robotaxi服务开放,多家企业实现技术突破 [6]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零部件、芯片与计算平台、感知传感器、高精地图与定位等 [8] - 中游为自动驾驶仪研发生产环节 [9] - 下游应用于飞机、汽车、导弹、船舶、航天器等领域 [9] 行业现状 - 2025年1-5月中国自动驾驶仪进口数量23个,同比下降99.53%,进口金额270.65万元,同比下降73.02%,国产替代加速 [10] - 同期出口数量763个,同比增长132.62%,出口金额271.06万元,同比增长152.65%,全球市场崛起 [11] - 进口主要来自德国(35.51%)和挪威(30.77%),出口主要流向挪威(66.33%)、美国(7.62%)和越南(5.44%) [12][15][16]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飞机自动驾驶仪领域:宝成公司参与多个国防重点项目,技术稳定性获认可 [18] - 无人机自动驾驶仪领域:大疆创新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领导地位 [18] - 汽车自动驾驶仪领域:华为全栈自研技术体系,百度Apollo推出Robotaxi服务 [18] - 中兵红箭2024年营业收入45.69亿元,研发投入7.27亿元 [21] - 百度集团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24.52亿元,同比增长2.98% [22]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融合与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激光雷达、AI芯片等核心技术突破推动高精度发展 [24] - 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Robotaxi、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加速商业化落地 [26] - 政策与标准体系完善,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推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27]
国防军工行业报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邮证券· 2025-07-08 09: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相关企业 [4][12] - 会议强调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等建设,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加强海湾经济规划研究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5][12] - 2024 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 10 万亿元,达 1054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7.8% [13] -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深海科技领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13] - 水下作战力量相关技术是“深海科技”重要组成部分,水声、钛合金等技术和产品前景广阔,深海深地射孔器材和完井装备有望获更多应用,相关标的包括中科海讯等 [14] 投资建议 - 展望 2025 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任务进入下半场,军工行业订单有望迎来拐点,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方向或蕴含更大弹性 [5][15] - 建议关注两条投资主线,一是航空航天主线和“查漏补缺”新重点,包括菲利华等;二是蕴含更大弹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包括航天智造等 [5][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概览 军工板块表现 - 本周中证军工指数上涨 1.47%,申万军工指数上涨 1.36%,上证综指上涨 1.40%,深证成指上涨 1.25%,沪深 300 指数上涨 1.54%,军工板块在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涨幅排第 13 位 [16] 个股表现 - 本周军工涨幅前十的个股为晨曦航空(+24.21%)、中船应急(+20.23%)等 [19] 军工板块及重点标的估值水平 - 截至 2025 年 7 月 4 日,中证军工指数为 11391.90,军工板块 PE - TTM 估值为 112.79,PB 估值为 3.52,历史上 81.38%的时间板块 PE - TTM 估值低于当前水平,60.68%的时间板块 PB 估值低于当前水平 [21][22] 数据跟踪 定增数据跟踪 - 展示了烽火电子、钢研高纳等部分军工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情况,包括发行日期、募资总额、发行价、收盘价及收盘价/发行价等 [25] 股权激励数据跟踪 - 展示了中航重机、航天电器等部分军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情况,分为军工央企和非军工央企 [27][28] 重点细分领域信息跟踪 - 低空经济方面,民航局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将聚焦多方面工作促进其安全有序发展 [29][30] - 军贸市场方面,莱茵金属赢得大宗火炮弹药订单,价值数亿欧元,2025 年开始交付,2027 年完成 [31] - 高温合金、钛合金材料方面,7 月 4 日伦敦金属交易所金属镍现货结算价格 15120 美元/吨,较上周末上涨 0.60%,长江有色市场镍板现货均价 123925 元/吨,较上周末上涨 1.23%;海绵钛市场报价区间给出,金属钒 7 月 4 日上海有色市场现货均价 1450 元/kg [32][35][36]
军贸行业专题报告:军贸“高端化和体系化”提升行业发展空间,核心军工资产估值有望重塑
中泰证券· 2025-07-07 19: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军贸“高端化和体系化”提升行业发展空间,核心军工资产估值有望重塑 [3] - 商业模式上“本土 + 海外”双轮驱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波动,体系化解决方案和全周期运维管理打开增长空间 [5] - 需求端地缘拉动全球军贸周期上行,国内军工集团抢抓军贸历史机遇 [6] - 供给格局上近十年美国军贸累计出口量份额全球第一,国产装备百花齐放全球竞争优势凸显 [8] 各目录总结 模式:军贸发展有效平衡内需波动,全周期运维打开长期空间 - 收入端军贸产品提供更高溢价,长周期看有效平衡内需波动。F - 35 项目出口订单占比超 3 成,海外业务为军工企业提供较高毛利贡献,“本土 + 海外”双轮驱动能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的波动 [15][20] - 成本端军贸订单有助于装备产量提升,进一步强化企业规模效应的释放以及按时交付率的提升。如 F - 35A 批产规模效应显著,学习效应同步提升主力按时交付率 [24][28] - 持续性上多产品及体系化解决方案和全周期运维管理打开增长空间。洛马公司构建丰富产品体系,采用体系化营销;军贸产品运维投入远高于采购成本,且运营维护毛利率高于整机销售;我国军贸维保历经三个阶段 [30][34][38] - 军贸流程上国内军工企业是研产修主体,军贸公司是军品出口国唯一渠道。介绍了保利科技、北方工业等国内主要军贸公司情况 [40] 需求:地缘拉动全球军贸周期上行,政策驱动国内军贸历史级机遇 - 国际驱动方面地缘冲突拉动全球装备建设提速,俄供给缺口打开提供增量需求。2024 年全球军费开支再创新高,近二十年全球军贸交易量进入上升通道,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军贸出口量显著减少,军机、装甲车及航发出现较大缺口 [44][46][50] - 国内驱动方面各军工集团抢抓军贸做大做强机遇,装备能力升级竞争力凸显。“十四五”收官之年,各大军工集团抢抓军贸机遇,持续推动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军贸新格局;2000 - 2023 年中国军贸出口量 CAGR 达 10.4%,全球占比提升 8.5pct;国内装备能力持续提升,亮相国际舞台竞争力凸显 [52][57][61] 供给:国产军贸装备百花齐放,全球竞争优势凸显 - 全球格局上 2015 - 2024 年,军贸累计出口量中美国份额最高达 39%,中国军贸累计出口量位列全球第 4 份额 6%,俄乌冲突后乌克兰武器装备进口量激增 [65] - 军机方面美欧市场份额优势明显,先进国产装备有望后来居上。2010 - 2024 年,美俄有人机军贸出口额占全球比重居前两名;全球主要出口机型中美国 F - 35 为五代机代表;中国现有有人机出口型号以三代机为主,三代半航空主战装备 J - 10CE 已成体系成建制出口,歼 35A、运 20 有望突破国际军贸市场 [68][71][78] - 无人机方面装备无人化趋势加速需求释放,我国已处于第一梯队。2010 - 2024 年,我国无人机军贸出口数量全球第 2、军贸出口额占比全球第 1;我国察打一体先进机型市占率处于全球前列,主力机型为“翼龙”和“彩虹”系列无人机 [82][89] - 远火方面型号丰富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我国远火在军贸市场具备优势。2010 - 2024 年我国远火军贸出口市占率全球第 1;全球远火向更远射程、更大威力、更高精度目标发展;我国远火装备具有“总体技术、弹箭共架、一体化火控、自装填”等特点,形成了完善军贸产品体系 [93][97][100] - 雷达方面电子对抗与防御需求拉动雷达装备贸易,我国自研雷达步入世界前列。2010 - 2024 年美国雷达军贸出口市占率全球第 1;“十四五”期间我国雷达产业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中国电科 14 所助力我国雷达技术走向国际舞台 [104][109][111] 重点公司梳理 - 中航成飞是国内歼击机主机厂龙头,航空军贸主力军。从歼 - 7、枭龙到歼 10 - CE,军贸有望成为成飞第二增长曲线 [118][119] - 中无人机是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翼龙”系列无人机远销全球多国,在军用无人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121][123] - 航天彩虹是军用无人机第一股,“彩虹”系列无人机畅销全球。公司构建起以“彩虹”系列为代表的多型号产品矩阵,产品畅销国际市场 [124][128] - 航天电子“飞鸿”系列无人机远销海外,无人系统军贸产品型谱化与系列化发展。公司是国内航天电子技术领域重要研发与制造单位,无人系统产业链“链长”单位建设持续加强 [129][131] - 国睿科技是国内雷达整机核心供应商,军贸发展驱动主业更上台阶。公司专注于雷达装备及相关系统等业务,2025 年预计关联交易大幅提升,雷达军贸业务旺盛 [132][139] - 航天南湖是防空预警雷达龙头,推进新型军贸出口立项。公司是国内防空预警雷达领域的重要研制与生产单位,2024 年大力拓展军贸业务 [140][144] - 内蒙一机是国内唯一主战坦克研发制造基地,积极突破军贸新领域与新市场。公司形成了轮履并进、轻重结合、型谱齐全、技术成熟的军贸产品体系,2024 年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高端市场 [145][147] - 北方导航是兵装导控龙头,受益于远火需求释放。公司是我国军工导航与制导核心装备的骨干研制单位,受益于远火需求释放 [148][149] - 中兵红箭是军工特种装备核心供应商,受益于智能弹药放量。公司专注于智能弹药等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发生产,在陆军主战装备领域具有核心供应商地位 [152][157] 投资建议 - 军机整机及配套:中航成飞、中航沈飞、中航西飞、航发动力、洪都航空、中航高科 [11] - 军用无人机整机及配套:航天彩虹、中无人机、航天电子、纵横股份、广联航空、利君股份 [11] - 精确制导武器总体及配套:高德红外、洪都航空、中兵红箭、智明达、菲利华、北方导航、长盈通、睿创微纳、天奥电子、国博电子、亚光科技 [11] - 地面装备:内蒙一机、晶品特装 [11] - 雷达整机及配套:国睿科技、航天南湖、四创电子 [11]
湖北2024年新增5家上市公司 IPO募资额达33.9亿中部居首
长江商报· 2025-07-07 06:35
湖北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 截至2024年末湖北省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151家,总市值1.46万亿元,数量与市值分别位居全国第10位和第13位 [1] - 2024年新增达梦数据、平安电工等5家上市公司,IPO募资33.9亿元,位居中部省份首位 [1][2] - 上市公司结构优化明显,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占比持续提升,形成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先锋方阵 [2] 研发创新表现 - 2024年全省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37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9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 7家公司年度研发投入超10亿元,包括中信特钢、闻泰科技、烽火通信、人福医药等龙头企业 [4] - 全年授权专利6786件,同比增长26.77%,人福医药累计拥有授权专利822项(含407项发明专利) [4] 区域经济贡献 - 上市公司数量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二,IPO募资额领跑中部省份,资本市场"压舱石"地位稳固 [2] - 达梦数据作为国产数据库领军企业上市,标志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 [2] - 上市公司正推动湖北由"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型,产业倍增战略加速实施 [5] 现存挑战与建议 - 面临传统产业占比高、并购重组活跃度不足、证券化率偏低等结构性挑战 [3] - 建议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主体,打造产业链"链主"企业,健全创新机制体系 [3][5]
《湖北省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5)》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7-04 15:27
湖北省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 截至2024年末湖北省A股上市公司达151家总市值1.46万亿元数量与市值分别位居全国第10位和第13位 [2] - 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投入率3.9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领跑 [2] - 湖北省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省份第2位2024年新增5家上市公司IPO募资33.9亿元位居中部省份首位 [2] 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与创新表现 - 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占比进一步提升涌现出华工科技、高德红外、人福医药、九州通及达梦数据等行业代表企业 [2] - 2024年度湖北151家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为379亿元连续三年上行中信特钢、闻泰科技等7家企业研发支出超10亿元 [2] - 2024年湖北上市公司授权专利6786件同比增长26.77%重归高增长 [2] 现存问题与发展建议 - 湖北省上市公司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并购重组不够活跃、整体证券化率偏低等问题 [3] - 建议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主体健全创新机制体系打造产业链主企业加快各类主体上市 [3] 报告编制与发布信息 - 报告由长江产业集团旗下长江智库上市公司发展研究中心及湖北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发布 [2] - 长江新动能公司负责编撰长江产业集团与中金公司联合主办发布活动 [4]
马斯克畅想脑机接口:明年让盲人复明
财联社· 2025-06-30 10:23
Neuralink最新进展 - 目前受试者已达7人,包括4名脊髓损伤患者和3名ALS患者,平均每周使用设备50小时,峰值超100小时[1] - 通过"心灵感应"产品实现脑信号控制游戏、机械臂写字等功能,与外界重建交互[4] - 第二代手术机器人将电极植入速度提升11倍至每根1.5秒,可深入大脑皮层下50毫米以上区域[10] 三大产品线技术突破 - **心灵感应**:64通道设备实现意念操控电子设备与机械臂,特斯拉机械手协同操控已达神经假肢实用化临界点[5] - **盲视**:计划2026年实现黑白轮廓感知,未来或与VR/AR融合构建数字视觉[5] - **深入**:针对帕金森/抑郁症的深部脑电极调节方案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5] 三年技术路线图 - 2025年:解码无声"意图言语",直接从大脑信号转换语音[8] - 2026年:电极增至3000个,实现低分辨率视觉恢复,最终开发多波段超人视觉[8] - 2027年:电极达1万个,首次实现多设备植入运动/言语/视觉皮层[8] - 2028年:电极扩展至2.5万个,全面接入大脑任意区域治疗精神疾病,探索与AI深度融合[8] 脑机接口行业前景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26.2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124亿美元,CAGR为17.35%[10] - 中国将脑机接口列为十四五重点攻关方向,中央到地方政策加速商业化落地[10] - 非侵入式产品商业化领先,侵入式/半侵入式国内外公司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10] 国内产业链相关企业 - 硬件设备:汉威科技、佳禾智能、高德红外等[11] - 应用端:中科信息、科大讯飞、盈趣科技、狄耐克、岩山科技、诚益通等[11]
湖北万亿汽车产业集群加速链式跃升 打造智联生态冲击“双百万”目标
长江商报· 2025-06-23 08:44
湖北汽车产业现状 - 湖北新能源汽车产能占全国11.3%,智能网联专利占全国14.6% [1] - 全省拥有25家整车企业、2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能近400万辆,2024年汽车产业营收规模突破万亿 [2]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企业超过300家,新能源整车企业19家,已建成新能源汽车产能175万辆 [2] "武襄十随"黄金走廊发展 - "武襄十随"产业集群以武汉为"智脑"、襄阳为"试验田"、十堰为"重装基地"、随州为"专用车先锋",形成全国唯一覆盖全系列车型的产业集群 [3] - 该走廊集聚25家整车企业、2000余家零部件厂商,2024年智能网联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 [3][5] - 汽车产业智能化率从2019年的12%跃升至43%,带动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8万亿元 [5]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武汉"车谷+光谷"协同模式推动车规级芯片本地配套率从2023年的18%提升至35%以上 [4] - 随州专汽通过数字化改造,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至15天,1—5月出口量达5.2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首次突破40% [4][5] - 十堰焊接自动化率提升至98%,襄阳固态电池项目年产能达20GWh,商用车新能源重卡市场份额从12%跃升至29% [5] 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 - 湖北提出"双百万"目标:2025年东风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销100万辆,"湖北造"新能源车年产量100万辆 [2] - 2024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提升至31.4%,力争2027年整车产量突破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0%以上 [6][8] - 湖北计划2025年L2级及以上级别新车销量占全省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80%以上 [7] 智能网联与软件产业布局 - 武汉经开区签约13亿元智能网联项目,重点发展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软件等领域 [6] - 光谷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产业园揭牌,目标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7] - 湖北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 [7]
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工业互联ETF(159778)成分股北方华创领涨
新浪财经· 2025-06-19 14:59
指数表现 - 中证工业互联网主题指数(931495)下跌0.91% [1] - 成分股涨跌互现:北方华创领涨1.84%,中国软件上涨1.22%,启明星辰上涨1.00%,新大陆领跌 [1] - 工业互联ETF(159778)最新报价0.81元 [1] 行业数据 - 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1]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对工业生产贡献率达54.3% [1] - 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3D打印设备同比增长40%,机器人减速器增长1倍,工业机器人增长35.5% [1] 市场趋势 - 国外工业软件巨头收购AI企业,AI提升国产工业软件智能化水平 [2] - 国家部署AI+工业软件专项行动,支持开发AI+CAE、AI+EDC先导产品 [2] - 中试验证平台助力国产工业软件产品化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2] 指数构成 - 中证工业互联网主题指数选取50只涉及工业互联网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的上市公司证券 [2]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47.11%,包括比亚迪、北方华创、汇川技术等 [2] ETF信息 - 工业互联ETF(159778)场外联接A:021082,联接C:021083,联接I:022883 [3]
近一周日均成交额居同标的产品第一,A500指数ETF(159351)开盘十分钟成交额超1.2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0:22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 中证A500指数截至发稿跌0 44% 成分股中巨人网络涨超7% 天孚通信 中际旭创 高德红外 光迅科技等跟涨 [1] - A500指数ETF(159351)截至发稿跌0 41% 开盘十分钟成交额超1 2亿元 盘初交投活跃 [1] - A500指数ETF(159351)近一周(6月5日-6月11日)日均成交额达28 59亿元 居同标的产品第一 [1] 指数及ETF特征 - 中证A500指数优选各行业市值代表性强 表征行业龙头的500只股票 兼顾大市值的同时均衡覆盖A股各行业核心龙头资产 [1] - A500指数ETF(159351)配备场外联接基金分别为(A 022453 C 022454) [1] 机构观点 - 浙商证券表示下半年主题投资仍为重要投资策略之一 科技+消费或为轮动主线 建议持续关注AI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及新消费等领域的主题机遇 [1] - 湘财证券表示长维度来看A股市场处于新"国九条"行情+类"四万亿"投资的重叠趋势中 2025年A股市场大概率以"慢牛"方式运行 [2] - 湘财证券指出短维度来看我国出口有望保持相对韧性 国内宏观政策逐步落地 国家已将工作重心转向科技领域 大环境稳定有利于市场上行 [2] 行业关注方向 - 建议关注长期资金入市相关的红利板块 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 以及消费相关具有基本面支撑板块 [2]
177亿砸向硬科技!50家国产仪器厂商研发投入排行榜
仪器信息网· 2025-06-11 15:48
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 科学仪器行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隐形基石"和科技创新的"眼睛与双手",其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影响科研高度与产业质量 [2] - 国产仪器领域曾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面临"卡脖子"问题,关乎国家科技自主战略安全 [2] - 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包括"十四五"规划顶层设计、财政专项支持、进口替代硬性指标等,行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2] 研发投入金额分析 - 2024年50家上市仪器公司研发总金额达177亿元,24家企业研发投入突破1亿元 [6][7] - 迈瑞医疗以40.08亿元研发投入位居榜首,占营收10.91%,其体外诊断业务同比增长10.82%,国际业务增长超30% [4][7] - 研发投入前五企业:迈瑞医疗(40.08亿)、舜宇光学(29.24亿)、联影医疗(22.61亿)、华大智造(8.11亿)、高德红外(8.07亿) [4][7] - 近六成企业(24家)在2024年加大研发投入,31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10% [7] 研发投入占比分析 - 晶泰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达156.98%,其次为高德红外(30.14%)、华大智造(26.92%)、多浦乐(23.70%)、纳微科技(22.64%) [8] - 联影医疗研发投入占比21.95%,华大智造26.92%,显示高研发强度特征 [4][8] 研发人员规模分析 - 50家公司研发人员总量近3万人,7家企业研发人员超千人 [12] - 迈瑞医疗研发人员5259人(占比24.27%)居首,联影医疗3271人(40.02%)、高德红外2242人(43.96%)分列二三位 [10][11][13] - 研发人员占比超30%的企业有10家,高德红外(43.96%)、联影医疗(40.02%)、东华测试(38.03%)位列前三 [13] - 约五成企业在2024年增加研发人员数量,反映行业对人才投入的重视 [12] 典型企业案例 - 迈瑞医疗通过高研发投入推动三大业务领域技术突破,体外诊断业务成为第一大板块 [7] - 高德红外2242名研发人员占比43.96%,专注红外技术深度应用与创新 [13][14] - 华盛昌研发人员增长13.40%至220人,研发投入9045万元(占营收11.20%),推动"AI+"产品线开发 [14] 行业发展趋势 - 国产科学仪器行业正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有望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16] - 研发投入与人才集聚成为突破技术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