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清洁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框架:全球清洁技术创新计划(GCIP)
UNIDO· 2025-03-05 18:59
框架概述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全球清洁技术创新计划(GCIP)旨在应对环境可持续性和气候行动需求,本框架是GCIP活动关键组成部分[10][11][13] - 框架整合多方面见解,基于对超85位专家访谈,含评估问卷,助各国评估生态系统并识别干预措施[21][22][14] 生态系统驱动因素 - 政策、包容性生态系统、人才、参与、聚类、国际联系是影响清洁技术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CIEE)有效性的关键驱动因素[33][34][35][36][37] 评估与使用方法 - 完成评估问卷获取各层面得分,确定强化优先领域,查阅清单确定行动,参考相关框架文件[39][40][41][42] - 提供衡量生态系统成果的关键绩效指标(KPIs)及数据收集方法[45] 加强活动清单 - 加强清洁技术创新政策需建立国家机构、设定政策信号、资助研发等[48] - 加强清洁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要选择合适地点、制定战略、促进联系等[50] 国家机遇分析 - 2023年GCIP伙伴国参与研讨会评估生态系统成熟度,“新兴”或“发展中”地区可能是最佳成果区域[55][56] - 各国确定存在风险和具有缓解潜力的关键领域,政策制定可优先考虑[57][59][60] 成功案例与因素 - 法国、德国、瑞典、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清洁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成功,有投资、交易数量等优势[69][70][71][73][74][75] - 成功因素包括制定战略、追求创新者与监管对话、吸引风投、集群支持、活动宣传、促进合作等[77][80][84][87][89][93] 加速器与支持 - 选择合适加速器可最大化初创企业价值,如欧洲创新与技术学院(EIT)[99][100] - 确保对加速器校友持续支持,专用项目提升包容性[103][104] 生态系统测量趋势 - 领先清洁技术生态系统探索基于成果的复杂指标评估成功和影响[108] - 成功关键指标包括初创企业增长速度、增值总额增长、合作成果等[110] 结论 - 相关框架为各国提供工具包,助其释放清洁技术创新和创业潜力[112] 附录 - 附录A为评估系统,含各维度评估标准和说明[115] - 附录B介绍用蜘蛛图展示评估结果[150]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体会: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
中银证券· 2025-03-05 18:58
经济目标 - 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5%左右,与2024年持平[4][5] - 2025年粮食产量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较2024年上调[4][5] - 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为3.0%左右,较2024年增加0.5个百分点[4][5] 通胀目标 - 2024年12月中国CPI累计同比增速为0.2%,国内通胀不足[2][5] - 202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定为2.0%左右,较去年下调1.0个百分点[2][5] 财政政策 - 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5.66万亿元,较2024年增长1.0个百分点[4][7] - 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及特别国债5000亿元,实际赤字率或达5.0%以上[4][7] - 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4.4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0.5万亿元[7] 消费与投资 -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汽车、地产下游相关消费是促消费重要抓手[4][8] -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较往年规模延续上升[3][9] 民营经济 - 政策加力支持民营经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1] - 2024年民营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9%,盈利能力持续修复[11]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体会:新质生产力驱动结构性突围
华福证券· 2025-03-05 18:58
政策基调 - GDP增长目标连续三年设定为5%左右,2025年更强调“以进促稳”,CPI涨幅目标下调至2%[2][10] - 财政赤字率从2024年的3%升至4%,全年新增政府债务规模达11.86万亿(+2.9万亿)[2][10] - 货币政策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与“扩大总需求”,支持多领域发展[2][11] 核心亮点 - 聚焦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3][12] - 安排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3][12] - 深化地产、地方债、金融领域风险化解[3][12] 资产配置 - 2025年报告呈现“稳需求调结构+防风险促循环”政策组合[4][13] - 建议关注硬核创新、高质量消费、制造业龙头等[4][15]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节奏、地缘政治风险、科技突破瓶颈影响市场[5][16]
优先级1:提高公共支出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
世界银行· 2025-03-05 18:58
南非公共支出现状 - 过去十年政府服务能力下降,公共债务与GDP比率从24%增至近75%,财政空间受限[13][15][19] - 2010年代后期财政乘数转负,贫困率达61.6%,公共支出未达预期效果[14] - 地方政府负责78%的公共支出,257个市镇中有165个功能失调[30][32] 公共支出低效率原因 - 高额当前支出和债务服务支付使财政空间缩小,可用于资本和社会支出的资源减少[15] - 公共消费优先于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危机扼杀经济增长,南非每年投资GDP比例比东亚国家低3% - 5%,比中国低六倍[20] - 公共部门服务产能下降,社会支出性价比低,治理指标在2000 - 2021年间减弱[28][33] 提高公共支出效率建议 - 创造财政空间:削减或合并冗余项目,与私营部门合作,如扩大教育领域私人提供规模[49][52] - 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公共投资管理效率,投资提升就业能力项目,如设立中央门户审批优先资本项目[58][59] - 提升服务能力:专业化公共部门,改进监控系统,加速数字化,激励地方政府绩效,如引入统一身份证标准和电子采购系统[65][70][74][76]
方法论文:世界银行集团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力获取支持效果评估(2015–24年)
世界银行· 2025-03-05 18:58
背景与现状 - 全球超五分之四无电力人口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2022年该地区无电力人口达5.88亿,占比85%,无法接入人口比例为49%,其他地区约为7%[5][8] - 202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有13个国家电力接入率低,8个国家电力接入率非常低,城乡电力获取差距大,农村无电力获取居民比例达69%,城市为19%[10][11] 目标与挑战 - 可持续发展目标7旨在到2030年实现全球普遍用电,撒哈拉以南非洲实现该目标每年融资缺口估计在350亿 - 500亿美元之间[12][19] - 实现普遍电气化存在规划不足、成本高昂、运营商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性等障碍[34] 世行集团举措 - 世行集团明确对客户国电力获取的支持,在多个国家支持制定国家电气化计划,开展输电和配电项目及技术援助计划[20][21] - 通过企业评分卡监测电力接入进展,设定到2030年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覆盖3亿人的目标[22][23] 评估相关 - 评估旨在回应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力获取扩大步伐缓慢的关切,为世行集团相关程序提供信息,目标是评估世行集团支持的相关性、有效性和一致性[24][30] - 评估范围涵盖世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在2015 - 2024财年的相关项目、投资等活动[46][47] - 采用混合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内容分析、投资组合审查等模块进行评估[55][56]
政治行动与影响力企业报告No.46:政治参与、集体行动及欧盟私营企业的影响力*
世界银行· 2025-03-05 18:57
商业协会会员情况 - 欧盟27国商业协会会员率差异大,国家间差异超次国家地区,奥地利、芬兰等国平均超75%,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国不到25%,波兰低于10%[9][10] - 超一半欧盟27国私营企业属商业或贸易协会,72%会员认为法规信息服务有用,53%认为认证服务有用,50%认为发展国际网络服务有用,47%认为游说是有用的[11][14][15] - 公法国家商业协会会员资格强制,成员公司认为服务有用比例低,除法规信息外差异显著[18] 政治联系情况 - 欧盟4%企业有政治联系,不如商业协会会员普遍,与非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无明显差异[25] - 政治关联普遍性与私人部门就业吸引力有关,从薪酬低到高国家,企业政治关联从4%升至5%,增长近25%[25][27] 政治参与模式关系 - 政治联系与商业协会会员资格互补,是腐败经历替代品,有联系公司能避免受贿抽取和劳动队伍规模膨胀[30] 政治影响力情况 - 政治影响力指数变异多因各国差异,制度质量弱地区从选择性政治活动获收益高[32][35] - 政治影响力得分与销售额、规模、生产力指标及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关联,得分高企业更可能报告支付等活动对运营有重大影响[40] 同行政治参与影响 - 同行政治参与促使企业寻求更多政治影响力,企业政治影响力与同行差异和关键成果显著正相关[52]
技能企业简报No.43:欧盟27国的受过教育和管理的工人*
世界银行· 2025-03-05 18:57
劳动力教育与企业障碍 - 27%的欧盟27国企业报告“劳动力教育不足”是运营主要障碍,超半数NUTS2分组中该障碍被频繁提及,中大型、制造业、成立超10年企业及发达地区企业更受影响[2] - 随着NUTS2区域人均收入增加,更多企业将教育水平不足的工人视为最大障碍,但达到一定阈值后增加趋势减弱[7] 技能与教育指标 - 15个关于熟练和受过教育工作者及高级管理人员使用情况的指标与2019年人均收入关系不一,如较高收入与制造业生产工人中较高比例熟练工人相关,部分指标显示富裕地区技能可用性提升,但部分指标与收入无显著相关性[12] 培训情况 - 典型NUTS2区域43%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提供培训与NUTS2地区收入水平正相关,主要由低收入地区驱动,大型公司培训更普遍,约41%中小企业与70%大型公司相比[14][17] - 培训与大学教育背景工人占比呈显著正相关,无“培训流失”证据,提供培训的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约48%,有助于缩小企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20][21] 工人教育与技能水平 - 约十分之一欧盟 - 27国工人拥有大学学位,仅30%企业雇佣大学学历工人,大型、出口、外资企业及研发投入企业更可能雇佣,小微企业雇佣比例低[22] - 近80%企业雇佣熟练生产工人,平均份额为44%,熟练工人与受过中等教育工人互补,熟练工人份额随企业规模增加而下降[22] 就业增长 - 控制公司就业趋同或初始水平,过去三年财政年就业增长率随熟练和半熟练工人份额上升显著下降,就业增长率与大学或中等教育水平工人比例无显著相关性[33][34] 劳动力生产率 - 大学及中学教育水平工人与劳动生产率在高区间显著正相关,在低区间较弱且不显著,较贫困地区从大学教育工人增加中获益更多[35] - 企业层面,熟练生产工人比例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不显著,NUTS2地区层面呈强烈正相关,半熟练和低熟练工人比例与劳动生产率呈显著负相关[36] 工资 - 更广泛使用熟练工人不会导致企业间工资不平等加剧,高技能NUTS2区域平均工资率更高,低技能地区工资率分布异质性更大[40][43] 管理者教育 - 企业拥有高学历首席管理者概率与NUTS2区域成年人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显著正相关,高等教育成年人口比例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概率增加5.5个百分点[41] - 大型、出口、外资及员工教育水平高的企业更可能拥有高学历高级管理人员,企业拥有高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可能性随企业年龄增长而降低[42][46] - 高学历经理可提高管理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对管理水平中等和中小企业影响更大,还与更多出口、就业创造和研发活动相关[47][49][50]
建立规模企业报告第44号:欧盟的机构规模分布*
世界银行· 2025-03-05 18:57
企业规模与收入水平关系 - 高收入国家企业平均规模大于低收入国家,欧盟27国平均企业规模为30.2名员工,波兰和希腊平均规模分别为13.9和17.9名员工,丹麦和卢森堡分别为59.2和43.4名员工[9][11] - 人均GDP大致翻倍与平均企业规模增加79.7%相关,人均GDP每增长10%,企业平均规模约增长3.7%(NUTS1层级)[14][17] 企业特征与规模关系 - 外国所有权、企业年龄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外国所有权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规模增加3.5%;女性高级管理人员份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企业规模减少约1.8%[23][30] - 控制企业层面特性后,人均GDP对数值系数为正且具统计学意义,企业年龄、出口状态、多企业组成部分及外国所有权显著增加企业规模,女性经营企业比男性同行经营企业小14%[31] 大中型企业就业份额 - 欧盟27国前10%机构平均就业份额为58.3%,丹麦最高为76.9%,希腊最低为44.5%,人均GDP增长10%,大机构就业份额增长1.7个百分点[35] - NUTS1区域前10%企业平均就业份额为55.9%,NUTS2区域为56.4%,高收入地区就业在大型企业中集中度更高[39][40] 企业规模分布 - 高收入国家Log - Log企业规模分布图斜率更大,丹麦斜率为 - 0.95,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约为 - 1.42[46] 结论 - 研究证实误分配导致低收入国家小规模企业过度繁荣和就业集中[48]
【粤开宏观】2025年财政更加积极:赤字率首次达到4%,发展优先
粤开证券· 2025-03-05 18:57
财政政策基调与目标 - 2025年财政政策基调更积极,将发展置于更高位置,强调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和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3] 财政政策力度增强体现 - 赤字率首次达4%,赤字规模5.66万亿高于去年1.6万亿;专项债拟安排4.4万亿高于去年5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提至1.3万亿高于去年3000亿;发行5000亿特别国债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4] - 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特别国债合计11.86万亿,超去年相关之和,若加总三者相当于增加赤字率,使2025年赤字率达8.4%高于去年6.6%[4] 财政政策作用 - 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稳定预期、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5] 财政理念变化 - 发展优先,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打破赤字率3%约束,宏观调控更灵活[7] 政策必要性 - “持续加力”保证政策稳定连续和稳定市场预期,“更加给力”因有效需求不足和物价低迷[8] 赤字率与财政工具作用 - 赤字率达4%可扩大支出、传递政策意图、保障基层财力,中央赤字占比85.9%体现加杠杆[10] - 专项债额度提高,可稳定经济、补短板、促进房地产平稳、置换隐性债务、畅通经济循环[11] - 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提高,支持范围扩围,避免地方加杠杆风险[11] - 发行特别国债补偿商业银行资本金,降低风险并提高支持实体经济能力[12] 地方转移支付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剔除因素后同口径增长8.4%,连续三年超10万亿缓解地方压力[13]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 从建设财政转向建设与民生并重,2024年民生支出占比39.7%较2013年上升4.4个百分点[15] - 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推动经济转向科技驱动[16] 财税体制改革 - 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规范税收优惠[17] 债务管理与改革方向 - 构建债务管理长效机制,研究建立债务预算和资本预算;改革核心是上移事权和支出责任至中央[20]
宏观经济深度报告: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几点理解
东兴证券· 2025-03-05 18:57
实体经济 - 2024年经济前高中低后扬,政府深化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11] - 2025年海外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经济向好基础不稳固,消费不振居有效需求不足首位[11] - 2025年GDP目标5%,财政赤字率4%,CPI目标2%,均符合市场预期,CPI目标为近几年新低[12] 经济政策 - 财政政策更积极,赤字率提升1个百分点,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支出更注重惠民生、促销费[19] -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明确优化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20] - 扩大内需政策中消费地位提升,“消费”词频从16次提升到28次,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21][22] 产业体系建设 - 首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现代服务业未来政策扶持力度可期[23] - 科技方面提及行业有新增,延续数字经济和产业升级任务[23] 风险提示 - 全球通胀超预期导致全球衰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