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搜索文档
全球唯一“路易号”巨轮停泊上海 南京西路锚定“全球顶级零售目的地”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00:40
"巨轮"成为新晋"魔都顶流"并非偶然。太古地产零售业务董事韩置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LV"路易 号"的入驻,不是偶然,是品牌方与兴业太古汇深度共创的成果,也是太古地产深耕南京西路东端商圈 零售体验升级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这个商圈向"全球顶级零售目的地"迈进的关键一步。 太古地产还将继续为南京西路商圈的整体社区营造作出努力,力求将国际前沿的零售理念与各地独特的 文化基因深度融合。 "过去几年,太古地产与静安区政府、合作伙伴及品牌伙伴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的不仅是商业项目的开 发,更是整个南京西路商圈零售生态的全面升级。太古地产在零售模式、消费场景和顾客体验等方面不 断探索创新,每一步都希望为整个区域的商业价值注入持久动力。"韩置表示。 据了解,位于南京西路的张园目前开业的面积仅占整个项目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将从明年年中开 始分阶段开放。"到明年年底项目会连通地下三条地铁线,整个区域的能级将再往上升一个级别,这也 是一直以来太古地产跟静安区政府及业主方静安置业一起布局的事情。"韩置进一步表示。 随着"路易号"跻身上海网红打卡地,兴业太古汇正加速助力南京西路成为"全球顶级零售目的地"。 日前,奢侈品品牌路易 ...
上市15年亏损9年,人人乐自救未改“退市命”
新京报· 2025-07-04 22:06
公司财务表现 - 2014年和2015年分别亏损4.61亿元和4.75亿元,2016年被警示退市风险 [1] - 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再度"披星戴帽" [1] - 2023年度经审计净资产为-3.87亿元,2024年度进一步恶化至-4.04亿元 [4] - 上市15年中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数 [1] - 2024年11月至12月剥离13家子(孙)公司,解冻部分账户资金 [4] 市值与股价变动 - 2010年上市首日总市值130.52亿元,巅峰时期达136.68亿元 [2] - 2025年退市前总市值跌至1.58亿元,股价0.36元/股 [2] - 2015年市值多次超过100亿元,2025年市值未超过30亿元 [2] 门店经营与调整 - 2013年门店数量128家,覆盖10个省份30余个城市 [10] - 2015年关闭11家门店,门店数量降至114家 [10] - 2016年至2020年门店数量增至149家,但覆盖省份收缩至8个 [11] - 2024年关闭45家门店,转让15家,新开1家,剩余32家门店 [11] 转型尝试与失败 - 2016年通过出售资产实现扭亏,子公司出售物业项目带来收益 [6] - 2019年引入国资股东曲江文化,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 [7] - 2021年关闭37家门店,新开5家,仍未能扭转亏损 [7] - 多次尝试转型升级和拓展新业务,但效果不显著 [1] 行业背景与竞争 - 电商崛起对传统零售业态造成巨大冲击 [1] - 门店经营成本攀升、线上线下竞争加剧、消费者习惯改变制约发展 [1] - 曾一度在国内部分城市门店数量超过家乐福、沃尔玛等竞争对手 [9] A股退市情况 - 2024年证监会坚持"应退尽退",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 [13] - 2025年上半年A股14家公司退市,全年累计17家 [13] - 退市公司中商贸零售行业2家,包括人人乐和东方集团 [13]
"苏超"引爆外卖大战:京东江苏订单飙10倍,淘宝闪购500亿元补贴火力全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4 20:56
即时零售赛道竞争加剧 - 京东宣布全国首家"苏超"官方旗舰店入驻京东 江苏省外卖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0倍 [1] - 淘宝闪购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 餐饮连锁品牌和中小商家订单量分别环比增长170%和140% [1] - 各平台持续加码即时零售 "618"后竞争焦点转向"苏超"联赛合作 [1][2] 平台战略布局差异 - 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全面打通资源 日订单量超6000万单 首页获得核心资源位 [2][4] - 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 覆盖350个城市 推出"秒送仓"分钟级履约服务 [4][5] - 美团小象超市在全国20城设近千个前置仓 预计今年农产品销售额超200亿元 [5] 行业格局与竞争优势 - 阿里优势在于开放平台运营和AI技术 B2C电商及本地生活业态成熟 [6] - 京东核心竞争力在自营采销和物流体系 线下业态成熟度最高 [6] - 美团在餐饮外卖和本地生活领域规模最大 即时零售基础设施完善 [6] 市场扩张策略 - 平台通过赞助"苏超"扩大品牌认知度 目标受众与即时零售消费者高度重叠 [2] - 500亿元补贴同时覆盖消费者和商家 刺激新商家入驻并提升原有商家利润 [3] - 流量分发模型转向"场景驱动+履约驱动" 强化即时零售入口曝光 [4] 基础设施升级 - 京东物流首创"共享前置仓+自营配送"模式 降低商家即时零售门槛 [5] - 美团通过前置仓网络实现生鲜食杂30分钟达 规模化运营优势显著 [5] - 平台在履约速度之外 更注重供应链和技术能力的长期投入 [4][5][6]
在京东美团血战千亿情趣焦虑市场:你的每一次深夜冲动,都在喂养百分之500的暴利。
新消费智库· 2025-07-04 20:13
行业演变与市场现状 - 中国成人情趣用品行业从隐秘角落走向阳光赛道,电商平台推动市场转型,外卖平台加入进一步重构行业规则[4][8][43] - 消费者态度显著开放:53.9%为"开放享受型",32.4%为"理智实用型",仅10.8%为"羞涩保守型"[10] - 女性成为消费主力,占比达68.7%,25-35岁年轻女性接受度更高,42%消费者三个月至少购买一次[11][29]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成人用品市场规模从2016年493.9亿元增长至2023年171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9.6%,预计2025年超2000亿元[14] - 电商平台占据超70%销售份额,线下品牌进驻购物中心,如某糖2023年在深圳壹方城开设首家购物中心门店[14][16] - 行业高毛利特征显著,利润率普遍超200%,部分产品达500%-1000%[17] 渠道变革与竞争格局 - 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2024年上线成人情趣用品,美团试点无人仓品牌LOVE LAB,峰值月销量2000单,月营收超10万[19][21] - 传统电商(京东、网易)持续升级布局,京东健康2015年上线品类,网易春风2024年推出"春风元力"APP[22] - 新兴平台(抖音、小红书)开放准入,小红书允许品牌直播,2024年成人用品话题阅读量超8亿次[11][24] 消费趋势与产品创新 - 女性消费动机明确:78.3%为"提升自我体验",64.7%认为属"健康生活"[31] - 产品高端化与智能化加速:500元以上女性用品同比增长625.9%,情趣内衣高端市场增速超1000%,VR/AR类预计2025年渗透率25%[35] - 地域差异显著:一线城市偏好高科技产品,三四线城市增速更快(2023年同比增长25%)[33] 行业参与者与资本动态 - 企业注册量激增:2021年注册13.74万家(同比增141.03%),2024年前10月注册量已超2023全年(42.04万家)[16] - 资本早期布局:他趣2014年获5000万元A轮融资,春水堂B轮融资过亿元,2016年四家企业挂牌新三板[16] - 大厂深度介入:美团孵化自有品牌,网易春风年销售额破亿,京东整合内容与商品生态[21][22]
稳住淘天基本盘,阿里和京东、美团在新赛道相遇
36氪· 2025-07-04 18:50
阿里2025财年业绩表现 - 公司2025财年营收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 净利润1259.76亿元同比激增77%创历史新高 [2] - 电商业务淘天集团营收4498.27亿元同比增长3.4% 其中Q4营收1013.69亿元同比增长9%创六个季度新高 [6] - 云智能集团营收1180.28亿元同比增长11% 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13] 电商战略调整 - 公司放弃极致低价战略 转向提升用户体验和商业化效率 88VIP会员人数超5000万同比双位数增长 [6] - 即时零售业务"淘宝闪购"日订单突破6000万 市占率约43% 饿了么并入电商事业群以整合资源 [11][12] - 本地生活业务经调整EBITA亏损36.89亿元 运营成本高昂可能拖累电商业务 [12] 云与AI战略布局 - "云+AI"成为核心战略 计划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基础设施 通义开源模型下载量超3亿次 [13][15] - 公司定位为"卖水人" 专注提供算力和AI资源 暂不解决具体AI商业化落地问题 [1][16] - 全球云计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15.1% 需通过赋能零售业务平衡高投入成本 [15] 行业竞争格局 - 即时零售规模2023年达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 预计2025年超1万亿元 [11] - 电商投诉举报量从2020年203.32万件增至2023年1261.1万件 占比从28.04%升至56.1% [6] - 外卖市场日单量峰值1.4亿 美团占8000-9000万单 淘宝闪购规模约为美团一半 [12]
顾家重塑顾家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8:22
核心观点 - 公司从单品到空间再到场景的战略升级,以生活方式牵引未来增长,坚定向零售转型[1][7] - 行业从地产驱动转向用户价值驱动,公司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变革和组织重塑应对市场变化[3][4][6] - 公司完成控股股东变更后,职业经理人团队持续推进深度改革,构建长期竞争力[49][61] 行业背景 - 中国新房销售面积较高峰下降40%,家居行业与地产脱钩趋势明显[2] - 行业集中度低,前五企业市占率不足15%,供给端工业化与需求端商品化均不彻底[3] - 人均GDP从400美元跃升至1万美元,用户需求从功能转向审美与场景化[2][7] 战略转型 - 从固定沙发转向功能沙发,十年内完成品类突破,目前功能沙发占比接近50%[12][13][16] - 整家战略通过定制业务串联三大空间,客单价提升30%以上[25][26][27] - 零售转型以终端成交为考核依据,电子合同覆盖率超60%[39][45][50] 产品创新 - 功能沙发研发引入汽车工程技术,在零靠墙等6大场景取得专利突破[14][15] - 9659倚梦时光沙发3个月快速上市,研发周期缩短70%[18][19] - 赫兹沙发成为小红书搜索量第一单品,坐深加大3cm满足年轻用户需求[21] 渠道变革 - 融合大店达380家,面积占比提升至35%,客流量增长40%[36] - 购物中心门店验证"场景触发"模式,复购周期5-8年[36] - 海外布局越南/墨西哥/美国工厂,OBM业务在泰国开设1600㎡旗舰店[55][56] 组织能力 - 价值链一体化组织将决策链条缩短60%,产品线负责人可直接调配资源[18][21] - 五大数字化系统覆盖70%经销商,设计人效从200单提升至1000单[41][47] - 定制业务交付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20天,库存周转率提升25%[32][47] 财务表现 - 2024年境内营收94亿元(-14%),境外营收84亿元(+11%)[53] - 越南工厂年产值达数十亿元,成为最大制造中心[55] - 战略投入IT/仓配等基础设施,年预算占比超15%[39][63] 管理机制 - 双路径考核机制平衡当期业绩与长期能力,定制业务允许"以成长换利润"[65] - 90后干部占比提升至35%,总经理培养班累计输出200+管理者[65] - 控股股东聚焦战略/团队/能力三大维度,给予充分授权[61][63]
对话顾家家居高管团队:重新定义家居存量时代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8:22
行业现状与转型背景 - 家居行业过去20年高度依赖房地产增长 属于"寄生性"行业 2021年后新房交易腰斩导致需求断崖式下滑[7][8] - 当前面临三大变化:竞争碎片化总量下行 消费逻辑从"推广为王"转向用户需求洞察 行业范式从红利驱动转向周期考验[9] - 99%传统家居企业仍保持"甲方思维"以制造端为中心 仅个别电商品牌实现用户导向模式[12][13] - 行业供给端工业化不彻底(如沙发生产依赖人工) 需求端商品化不彻底(农村自制家具普遍)[16][17] 顾家家居战略定位 - 从"卖家具"升级为"引领生活方式品牌" 分阶段实现:单品→空间→场景→生活方式[19][20] - 聚焦三大战略品类:沙发(1000-1500亿市场规模) 床垫 定制(行业规模三四千亿 品牌企业仅占10%)[18][26] - 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近50% 采取OEM/ODM/OBM混合模式 OBM自有品牌重点布局东南亚及中亚发展中国家[55] 零售转型核心举措 - 启动七年零售转型 从批发模式转向用户直连 关键破局点在于基础设施就绪(全国数千家门店数字化)[15][45] - 建立五大数字化系统:iKUKA平台(全链路中枢) 用户营销系统 零售分销系统 商品运营系统 仓配装服网络[48][49][50] - 功能沙发成功三要素:首创S-DEEP大坐深等差异化产品 持续5年研发投入"加量不加价" 短链路决策机制[51][52] 组织与能力建设 - 干部考核双轨制:经营贡献(收入/利润)与战略贡献(体系搭建/模式创新)并重[61][64] - "青苗计划"培养核心骨干 60-70%新人三年内流失 留存者成为文化传承中坚力量[67] - 决策权下沉至一线 定制业务十年培育期前五年亏损 功能沙发初期同样经历亏损阶段[66][75] 股东协同与治理 - 盈峰集团收购看重C端布局缺口 顾家团队职业化及行业领先地位[78][81][82] - 股东方仅参与战略方向 高管团队能力 平台建设三大事项 经营完全授权管理层[83][85] - 并购后40天完成整合 协同重点在客户价值导向 运营效率提升 科技附加值三大领域[90][88]
大消费渠道脉搏:西南地区运动品牌专家沟通,线下零售表现承压,库存略有积压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7-04 17: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2季度西南地区运动品牌线下零售表现承压,消费疲软致各大品牌销售额负增长,户外品牌受需求带动表现较好,夏季户外和时尚鞋品类成消费新趋势 [2][6] - 6月客流量稳定但客单价及成交率下滑,618消费结果低于预期,品牌库存略有积压,折扣力度加大 [3] - 各品牌表现分化,NIKE侧重运动鞋销售在服装品类竞争落后,ADIDAS侧重服装销售销售额增速较好,李宁成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安踏布局户外骑行领域,FILA调整策略消费表现提升,凯乐石发力线下门店,伯希和线下门店处于导入期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7月3日海通国际举办消费引力专场活动,邀请西南地区运动经销商专家分享行业看法与趋势 [1][5] 2Q25西南地区运动品牌线下零售情况 - 线下零售数据较1Q25走弱,各大品牌销售额负增长,NIKE销售额同比下滑幅度加大,ADIDAS销售额增速略好于NIKE,FILA、李宁和安踏销售额同比均下滑,FILA下滑幅度收窄,李宁同比下滑高个位数,安踏增长较李宁略差 [2][6] - 店铺客流量稳定,但成交率和客单价同比下滑,主因消费疲软,消费者购买意愿和非刚性服装购买频率走弱 [2][6] - 户外品牌虽承压,但哥伦比亚、伯希和等表现较好,受户外、露营、旅游等需求旺盛带动 [2][6] - 夏季传统运动、跑步、休闲类运动鞋消费不景气,洞洞鞋、塑料拖鞋、溯溪鞋等户外和时尚鞋品类是消费新趋势 [2][6] 6月西南地区运动品牌线下零售情况 - 五一假期结束后运动品牌销售额下滑幅度高于去年同期,6月客流量稳定,节假日和周末客流量高于往年同期,工作日客流量略低于往年同期 [3] - 客单价同比下滑,成交率略低于往年同期,618活动期间线下消费表现较差,消费结果低于预期 [3] - 6月是运动鞋服消费低谷时期,静待7 - 8月消费表现 [3] 库存及折扣情况 - 品牌库存结构整体承压,库销比略差,折扣力度加大 [3] - 运动品牌折扣力度:李宁的折扣力度 = 安踏 > NIKE > ADIDAS > FILA;户外品牌折扣力度:伯希和的折扣力度 > The North Face > 凯乐石 [3] - 运动品牌库销比:NIKE的库销比 > 李宁 > ADIDAS [3] 各品牌情况 - **NIKE**:侧重于运动鞋销售,服装业务份额收窄,在服装品类竞争中落后,运动鞋产品创新和迭代节奏缓慢,库存产品出清有难度,折扣力度高于往年同期 [4] - **ADIDAS**:折扣力度较往年同期维持平稳,侧重服装品类销售,服装销售额占比最高,是销售额增速好于NIKE的原因之一 [4] - **李宁**:春季商品库存压力较高,但库龄较低货品较新,4月与南京体育大学及北京体育大学等在专业体育领域深度合作,5月成为2025 - 2028年中国奥委会体育服装合作伙伴 [4] - **安踏**:运动鞋和服装价格区间比李宁略低,在低线城市竞争力强劲,7月2日入局华兴洲际队,成为中国安踏mentech洲际自行车队主冠名赞助商,标志着在户外骑行领域布局开启 [4] - **FILA**:折扣力度较前2年同期增加,调整品牌策略从运动休闲向专业运动拓展,聚焦高尔夫、网球和户外等场景,增加品牌专业化属性,线下门店促销力度加大,消费表现提升 [4] - **凯乐石**:近两年发力线下门店,店铺选址主要为购物中心,零售终端服务和培训水平较高,店效处于增长状态但幅度放缓 [4] - **伯希和**:线下门店处于导入期,店效增长缓慢,上半年平均店效约为30 - 40万元,客单价低于The North Face和凯乐石,户外品牌下半年表现预计更亮眼 [4]
36氪首发|「碰杯站」完成5000万融资,想让更多人喝上“平价星巴克”
36氪· 2025-07-04 17:29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智能饮品零售品牌「碰杯站」完成5000万元融资,投资方为南天信息控股的南天数金 [1] - 融资将用于加速机器设备市场铺设、渠道拓展及运营优化 [1] - 公司启动"千城万店"计划,目标覆盖全国1000个区县,铺设超2万台设备 [5]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会 - 中国咖啡市场以年均超25%的复合增长率高速扩张 [1] - 2024年全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达22.24杯,远低于日本的281杯和韩国的353杯 [1] - 星巴克中国对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大杯平均价格降幅达5元 [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共享智能饮品机搭载星巴克同源胶囊咖啡,将门店售价20多元的咖啡压至9.9元 [2] - 采用充氮脱氧专利技术,严选阿拉比卡咖啡豆,锁定风味长达18个月 [2] - 设备内嵌五条精密机械臂,高度模拟人工生产流程,确保饮品制作稳定性 [3] - 单机设备最多可容纳20种不同SKU,可配置咖啡、奶茶、果汁等多种饮品 [3] 运营模式与市场定位 - 设备占地不足1平方米,具备实时数据监控、远程运维等智能化功能 [4] - 设备故障率已降至1‰,运营模型和点位评估机制日趋成熟 [5] - 目标部署于机场、高铁站、写字楼、医院等高流量场景 [4] 产业链协同 - 投资方南天数金股东包含云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深耕云南咖啡田 [4] - 产业链协同有望实现从云南优质咖啡豆到消费者更短链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