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
搜索文档
2025年9月经济数据点评:4.8%的新旧之辩
民生证券· 2025-10-20 15:08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GDP为101.5036万亿元,同比增长5.2%[4] - 三季度GDP为35.45万亿元,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1.1%[4]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速与GDP增速持平,为2023年二季度以来首次[5][15] 新旧动能转换与工业表现 -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8月的5.2%升至9月的6.5%,环比增速从0.37%升至0.64%[6] - 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从74.0%升至74.6%,录得今年以来最高值[6] - 传统增长引擎如房地产投资1-9月累计增速为-13.9%,而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投资为代表的新动能保持领先[5][10] 投资与基建领域 -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从8月的-1.3%进一步降至9月的-1.9%[8][22] - 狭义基建同比增速从8月的-5.9%收窄至9月的-4.6%,但广义基建降幅扩大[8][31] - 中央财政向地方下达5000亿元结存限额以支持经济大省项目建设[6] 消费与内需市场 -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行至3%[9][38] - “以旧换新”相关品类社零增速连续放缓,家电和音像器材形成明显拖累[9][40] - 9月餐饮收入增速在延续2个月反弹后再度回落至0.9%[9] 房地产市场 - 1-9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延续回落至-13.9%[10][43] - 四季度地产销售面临高基数压力,因去年10月后政策出台导致需求集中释放[10][42]
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5%|快讯
华夏时报· 2025-10-20 13:14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5%,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 [2] - 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6%,拉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 [2]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2] 提振消费政策与效果 - 今年分四批向地方下达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 [2] - 以旧换新政策涉及的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截至9月10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突破830万份,相当于每天有超3万人申请换新车 [2] 消费升级与产品结构变化 - 前三季度高能效等级家电、智能家电零售额持续高速增长 [2] - “一新一旧”的转换让更多高品质产品走进居民生活 [2] 政策对产业端的传导效应 - “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向生产端传导,带动设备制造、消费品制造相关行业和产品生产 [3] - 政策推动了智能智造、绿色制造、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生产扩张与技术迭代,为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按下“快进键” [3]
国家统计局:宏观政策主动作为和精准发力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总体平稳
搜狐财经· 2025-10-20 13:06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呈现顶住压力、稳步前行的态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总体平稳 [1] -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得益于宏观政策的主动作为和精准发力 [1] - “两新”“两重”等扩大内需、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为当前经济稳增长和长远发展蓄势增能 [1] 消费市场表现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主引擎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获得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涉及的家电、文化办公、家具、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突破830万份,相当于每天超3万人申请,高能效等级家电和智能家电零售额持续高速增长 [2] 投资与产业升级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0个百分点,是投资的重要支点 [2] - 与设备更新相关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4%、11.8%、22.3% [2] - 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配套金融政策推动技改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2] 新动能与高端制造 - 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22.9%、17.1% [3] - 数控锻压设备、包装专用设备等更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7%、26.0% [3] - 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平板电脑等换新类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27.1%、9.5% [3] 市场环境与资本流动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整治“内卷式”竞争,货物、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加快 [4] - 9月份PPI同比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制造业PMI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8%,连续4个月上升 [4] - 前三季度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4.8%,旅客周转量增长4.4%,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106.8% [4]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大众日报· 2025-10-20 11:23
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古老而常新的泉城济南,走过了非凡的五年。 "十四五"是济南圆梦的五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实施,让济南深度参与国家 战略,获得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设立,让济南一步实现了"北跨"梦 想,得以拥河发展,打开了潜力无限的全新空间。 这五年,是济南转型蓄力的五年。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 布局,济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优势产业质效提升的同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等 未来产业乘势起飞。 这五年,是济南成长变靓的五年。城变美了,空气好了,公园多了,泉水入户了,地铁通达了,托 幼上学养老变优了,泉城更加宜居宜业,形成了"近悦远来"的态势。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上,奋斗在"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 设征程中的济南,也正向着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目标阔步向前。 万亿之上再迈进 黄河北岸起新城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在黄河北岸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比亚迪济南 基地近6000亩的巨大厂区气势恢宏,一辆辆新车下线开出。获批4年,起步区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 ...
奔赴星辰大海,见证“十四五”中国经济跨越与蝶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21:08
经济总量与增长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大关 [1] - 5年来全国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前4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 [5] -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5] 创新投入与成果 - 全国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研发强度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7]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登顶世界百强创新集群 [7]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0名,成为10多年来全球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7] 制造业动能转换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9]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9] - 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9] 绿色能源转型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11]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11] - 截至2025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 [11] 对外贸易结构 - 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13] - 出口中每5美元里就有近1美元来自高技术产品 [13] - 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品分别增长8.1%、22.4%和15.2% [14] 基础设施发展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输配电网 [16] - 在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保持快速增长,"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 [16] - 近五年来算力总规模增速每年都高达30% [16] 农业与粮食安全 - 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4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18] - 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18] - 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 [18]
奔赴星辰大海 见证“十四五”中国经济跨越与蝶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6:48
经济总量与全球贡献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大关,五年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1][3] - 前四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3] -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5] 创新投入与成果 - 全国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研发强度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4]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0名 [4] - “深圳-香港-广州”登顶世界百强创新集群,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 [4][5] 制造业与新兴产业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5] - 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创新药加速研发上市 [5] - 出口中高技术产品占比近20%,2025年前三季度高端装备等产品出口增长达22.4% [8] 绿色转型与可再生能源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6]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6] - 截至2025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 [6] 对外贸易与结构优化 - “十四五”期间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于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8]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8] - 文化“新三样”等优秀作品和文创产品成为全球消费新宠 [8] 基础设施与算力发展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和输配电网 [9] - “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近五年算力总规模增速每年高达30% [9] 农业发展与科技应用 - 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4年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10] - 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10] - 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 [10] 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40元,同比名义增长5.3% [11] - 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 [1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11]
10月经济展望:投资下方有底,转机或在明年
东方证券· 2025-10-17 20:40
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 2025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0.5%,较2023年全年3.2%的增速显著放缓[10] - 投资放缓的核心矛盾在于“扩建”项增速从2023年末的33.6%大幅下降至2025年1-8月的-6.2%,降幅约40个百分点[10] - “扩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约12%,但其近40个百分点的降速足以拖累整体投资增长[10] - 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中“两重”资金为7000亿元,相当于2023年50余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1.4个百分点[7] - 2025年“两重”资金增量为1000亿元,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幅度约为0.2个百分点[7] - “新建”项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权重约70%,2025年1-8月增速为5.6%,高于2023年末的-1.5%[10] - “新建”项与地产关联度高,地产占比在35%以上,其变化反映地产下行压力[7] 宏观政策与资金面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投向中,“两重”占比高于“两新”,2024年“两重”资金7000亿元,“两新”3000亿元;2025年“两重”资金8000亿元,“两新”5000亿元[15] - 2023年“扩建”增速为9.3%,2024年一季度升至21.4%,年中达41.2%,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启动时间吻合[7] - 8月M1-M2剪刀差缩小至-2.8%,显示资金活性持续上升[30] - 8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200亿元,较上月少增3900亿元显著好转[30] 消费与价格指标 - 8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9%,连续第4个月扩大,而CPI同比为-0.4%,主要受食品价格拖累[25] - 8月PPI同比降幅为3月以来首次收窄,内生动能主导改善,如黑色金属冶炼业PPI同比从-10%收窄至-4%[26] -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3.4%,较前值3.7%放缓,累计同比为4.6%[33] - 服务消费表现优于商品消费,8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36] 外贸与产业格局 - 8月出口同比增幅收窄至4.4%,前值为7.2%,对美出口降幅扩大至33.1%[38] - 对东盟、非洲出口维持高增,8月同比分别为22.5%和25.9%,资本品如通用机械设备出口表现亮眼[40] - 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同比高于整体工业4.1个百分点,为近半年最大差距[37] 风险提示 - 抢出口、抢转口可能透支年末乃至明年增速[43] - 中美博弈升温可能影响全球产业格局和国内政策空间[43] - “反内卷”政策力度超预期可能导致收缩效应大于内需拉动[43] - 数据推算误差可能影响结论准确性[43]
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人民日报· 2025-10-17 12:02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为“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 [1] 城市产业园区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 - 浙江杭州余杭区高桥云港园区通过改造闲置厂房集聚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 直播电商等产业 [2] - 园区提供共享 整层或独栋等灵活办公空间以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 [2] - 园区改造以绿色低碳为关键词 建设“零碳楼”采用光导管 保温系统 节能照明 高能效比空调及光伏储能技术 基本实现用电供需平衡 [2] 城市宜业宜居水平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 江西赣州章贡区洪城巷社区作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建设社区食堂 篮球场 儿童乐园等设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3] - 全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包括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万套 惠及1.7亿群众 [3] - 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0万个 增设养老 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7.96万个 增设停车位400万个 [3] 城市群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 中国城市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 各城市根据资源禀赋各展所长 [4] - 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左右人口 贡献85%左右国内生产总值 [4] - 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提升 已有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约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 [4]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基础设施建设 - 北京城市副中心连续5年保持千亿元级投资强度 原东方化工厂改造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5] - 雄安新区建设范围扩至200多平方公里 央企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过300家 [5] - 北京与雄安“两翼”齐飞 有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6] 城市精细化治理与公众参与 - 北京运用社区议事厅 居民“微提案”等自治形式推动背街小巷治理 [7] - 上海实施人民建议“征集—研究—转化”闭环管理机制 将群众建议转化为城市治理措施 [7]
戈壁油城转型路怎么走 ——新疆克拉玛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调查
经济日报· 2025-10-15 06:16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一批资源型城市积极谋求转型之路。新疆克拉玛依,这座因"黑金"而兴的城市乘 势切换发展引擎,向"绿能"要未来。从黑色石油到绿色算力,从地下掘金到"追风逐日",从戈壁油城到 新兴"游城",克拉玛依逐步构建起"一主多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疆克拉玛依市因油而生、缘油而兴,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955年10月,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 业油流,宣告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诞生,由此拉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发展的序幕和克拉玛依建设发展的序 章。 对资源型城市来说,从开发建设时起就面临着转型课题,在油气开发初期、繁荣时期,更要有危机意 识。"转型是永恒课题,非一日之功,须久久为功",这在克拉玛依早已成为共识。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加速构建"一主多元"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持续做精做优石油石化产业,服务 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另一方面,加快培育绿色算力、新能源、文旅等多元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 生产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走出了一条戈壁油城转型发展新路。 从黑色石油到绿色算力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并不是摈弃传统能源,而是要在根本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迈向高质量发展。克 拉玛依坚持"为油服务",全力支持驻市 ...
黄益平、杜浩锋、徐诗语、伍晓鹰、余昌华:结构性视角下的“稳增长”政策框架
搜狐财经· 2025-10-14 20:35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中国经济周期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增长压力源于新旧行业动能转换不畅,单纯依靠总量宏观政策效果有限,需构建融合结构性视角的“稳增长”政策组合 [3][4][6] - 政策组合的核心逻辑是:行业政策聚焦于稳定传统产业(如房地产)和培育新兴产业,宏观政策(货币、财政、宏观审慎、预期管理)则需在总量调控中引入结构性考量以提升精准性 [6][7] - 该政策框架旨在以短期的经济稳定为长期的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2] 经济增长压力的结构性来源 - 宏观经济波动主要由少数重要行业驱动,行业更迭反映了产业结构演进,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对经济逆势扩张贡献突出 [4] - 2021年后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新旧行业增长动能未能实现平稳转换,是经济增长表现温和的重要结构性背景 [4] - 单纯依靠刺激总需求的总量政策难以应对由行业结构快速变化导致的经济波动,甚至可能造成新的扭曲 [3] 房地产行业的角色与政策应对 - 房地产业的企稳对宏观经济形成持续向上势头十分关键,但目标在于防范其进一步拖累经济,而非恢复昔日繁荣 [5] - 未来建筑和房地产行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作为经济增长主要贡献者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5] - 需采取针对性举措稳定房地产市场,例如为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提供合理信贷支持以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 [8] 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壮大 - 中国已出现一批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但其总体规模仍有待提升 [5] - 培育新兴产业需秉持跨周期视野,营造鼓励自由探索和创新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7] - 应特别注重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规范政策引导方式、重视金融支持创新、保持开放环境 [7] 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应用 - 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可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作为重要补充,以缓解关键领域信用梗阻,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8] - 货币政策需平衡对传统行业(如房地产)的合理信贷支持与对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新动能板块的信贷引导 [8][9] -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使用应具有阶段性和精准性,需定期评估效果与潜在副作用,适时向市场中性原则回归 [9]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导向 - 财政政策应有意识地“稳定旧的重要行业、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促进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9] - 对传统产业(如房地产)的财政支持应聚焦存量资产优化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而非再度推高房价或刺激无效投资 [9] - 对新兴产业,政府角色应从直接提供要素转向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并优化财政投入方向至医疗、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 [9] 宏观审慎政策的行业差异化 - 必须精准识别各行业独特的风险集聚点及在金融体系的传导机制,实施差异化的逆周期调节 [10] - 对传统行业(如房地产),上行周期需抑制风险累积,下行周期需防范“硬着陆”风险 [10] - 对新兴产业(如金融科技、数字经济),需应对估值泡沫、平台垄断、数据滥用等新型隐患,并创新应对策略 [10] 预期管理的行业特性考量 - 政策沟通需考虑行业差异:成熟行业企业预期更理性稳定,新兴行业更易受市场情绪影响 [11] - 对处于风险暴露阶段的行业(如房地产),需及时通报风险化解进展以管理市场情绪 [11] -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清晰阐释中长期目标、政策框架及路线图,以稳定预期、引导长期资本投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