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新
搜索文档
中金:产业趋势与流动性助推牛市 港股市场长期受益
智通财经网· 2025-11-11 08:1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国市场表现超出预期,牛市主要由流动性叙事、基本面改善和科技趋势驱动 [1] - 展望2026年,市场驱动因素将发生变化,关键在于判断流动性叙事、基本面改善和科技趋势中哪些是可持续的 [1] - 在二元结构割裂的环境和中国资产重估周期中,港股凭借独特优势有望强化其作为资金与资产交汇点的地位 [1][11] 宏观环境分析 - 过去两年中国市场脉络可概括为“过剩流动性”对“稀缺回报资产”的追逐,资产类别轮动明显 [2] - “稀缺资产”的认定由信用周期走向决定:信用收缩时债券和分红资产受青睐;局部修复时体现为结构性行情;整体修复时出现全面牛市;恶性通胀时黄金成为唯一选择 [2] - 当前局面是通缩与通胀并存,表现为资产估值极致分化、实体经济不同领域涨跌互现 [3] - 后市判断关键取决于流动性环境是否被破坏以及稀缺资产能否扩散到更广范围 [3] 流动性环境展望 - 2026年上半年流动性充裕局面将延续,依据是国内宏观流动性过剩、微观流动性维持宽裕、外部流动性维持宽松 [4] - 国内宏观流动性过剩源于回报和收入预期过低导致的信用收缩,政策发力是解法但存在偏好和约束 [4] - 微观流动性宽裕但作用不宜无限放大,利率走低是资金入市前提非必然,收入预期和债务压力是关键 [4] - 外部流动性宽松可能在下半年出现拐点,“去美元化”是局部共识而非全球现象 [4] - 三个流动性因素中,国内宏观流动性最确定,微观流动性更益A股,外部流动性更益港股 [4] 信用周期与稀缺资产扩散 - 2026年信用周期将走向震荡甚至放缓,结构性景气仍在,但稀缺回报资产难以大幅扩散 [5][6] - 信用周期分为新兴需求(科技)、政府支出、传统需求(地产、泛消费)三部分 [6] - 新兴需求(如AI)预计维持高景气,但预期过高;传统需求短暂修复后转弱,核心问题是收入预期不振;财政支出整体力度有限且结构性倾斜 [6] - 私人社融脉冲预计从当前小幅正增长降至2026年三季度-2%,若要对冲需新增6万亿元以上赤字,广义财政赤字脉冲需升至4.3%,接近2022年高点,并不现实 [6] - 2024年信用周期收缩且缺乏产业趋势,2025年信用周期修复与产业趋势共振,2026年将转向信用周期震荡放缓和产业趋势继续 [6] 市场走势与估值盈利预测 - 恒指动态估值为11.4倍,接近2015年以来均值上方一倍标准差,风险溢价低于2018年初低位,难言便宜 [8] - 指数层面空间打开需要盈利修复,不能单纯依赖估值扩张,今年估值贡献了恒生科技30%涨幅的全部 [8] - 基准假设下,若中美加权无风险利率从3.4%降至3.1%,同时科技板块ERP回到年内低点,其他板块维持均值,对应估值空间约5-7% [8] - 乐观假设下,若政策发力带动物价回升,顺周期板块情绪提振,其他板块ERP均回到年内最低,外资流入使南向占比30%加权,估值有望打开超15%上行空间 [8] - 整体信用周期扩张缺位下,盈利大幅改善难期待,基准情形下2026年盈利增长3%(2025年6%,市场预期9-10%),非金融增长6-7%,金融零增长 [9] - 基准情形下恒指中枢28000-29000点,乐观情形31000点左右,悲观情形21000点附近 [9] 配置策略建议 - 建议适度保持分红资产配置,以应对整体信用周期扩张的疲弱,中国国债利率和货币条件还有宽松必要 [10] - 在信用扩张疲弱环境下,应聚焦依然能扩张信用的方向,包括产业结构(AI科技)、产能出清与海外需求映射(新兴产业链与美国需求) [10] - 建议超配AI软件与硬件(AI产业趋势&外需映射)、电新(产能出清&外需映射)、化工(产能出清&外需映射)、家居(产能出清&外需映射)、创新药(产业趋势&外需映射) [10] - 建议低配地产、食品零售、家庭个人用品,具体配置需综合考虑估值和拥挤度 [10] - 中国PPI或在2024年底到2025年一二季度阶段性走高,可作为市场交易层面切换到顺周期的契机 [11] 港股市场展望 - 港股凭借独特卡位优势,在二元结构割裂环境和中国资产重估小周期中,有望强化资金和资产的交汇点 [11] - A股和中国优质资产赴港上市增多,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作为离岸人民币和离岸金库支点的宏观角色,对市场长期大有裨益 [11]
中金2026年展望 | 港股:“牛市”的下一步
中金点睛· 2025-11-11 07:38
2025年市场回顾 - 2025年港股市场表现优异,恒指与恒生科技指数均上涨30%,领跑全球 [17] - 市场上涨由产业趋势(AI)和基本面改善(财政发力与私人信用修复)推动,但流动性和情绪(风险溢价)的贡献更大,例如恒生科技30%的涨幅几乎全由风险溢价贡献 [2][17] - 市场呈现显著结构性行情,15家个股贡献了指数涨幅的70%,同时仍有一半个股跑输指数 [2][18] - 板块轮动显著,一季度互联网、二季度新消费、三季度创新药、四季度又回到互联网 [2][19] - 南向资金大幅涌入,年内流入规模达1.26万亿港元,创下纪录 [19][87] 宏观逻辑框架:"过剩流动性"追逐"稀缺资产" - 过去两年中国市场的核心脉络是"过剩流动性"对"稀缺回报资产"的追逐 [4][25] - "稀缺资产"的类型由信用周期的走向决定:信用收缩时债券和分红资产受青睐;局部修复时体现为结构性行情(如互联网、新消费);整体修复时出现全面牛市;极端通胀环境下黄金成为唯一选择 [3][25] - 这种组合导致表面通缩与局部通胀并存的现象,体现在资产估值极度分化以及实体经济不同领域的价格走势迥异 [3][26] - 对后市判断的关键在于流动性环境是否被破坏,以及稀缺资产能否扩散到更广范围 [4][26] 2026年流动性环境展望 - 宏观流动性预计在2026年上半年仍将维持充裕甚至过剩,原因是回报和收入预期过低导致信用收缩,资金淤积,M2规模达335万亿人民币,为GDP的2.4倍 [4][5][30] - 微观流动性维持宽裕但不宜过度放大其作用,利率走低是存款"活化"的前提,但居民长期入市更取决于收入预期、养老和债务压力 [5][33] - 外部流动性在上半年维持宽松,美联储处于降息通道,但下半年存在变数;"去美元化"是局部共识而非全球现象,呈现二元化结构 [5][34] - 以上三个因素中,宏观流动性最确定,微观流动性更利好A股,外部流动性更利好港股 [35] 2026年信用周期与稀缺资产展望 - 2026年中国整体信用周期将转向震荡甚至放缓,私人部门社融脉冲预计在明年三季度降至-2% [6][8][40] - 稀缺资产难以大幅扩散,市场将呈现信用周期震荡放缓与产业趋势延续的局面 [8][40] - 新兴需求(科技)预计维持高景气,但预期过高;AI领域短期内难以证伪,中国在政策支持下投入可能更强 [8][41] - 传统需求(地产、泛消费)在短暂修复后再度转弱,核心问题仍是收入预期不振与回报成本倒挂 [8][39] - 财政支出整体力度有限且更多结构性倾斜,除非出现内部就业压力或外部关税风险等催化剂,否则难以期待大举发力 [8][45] 2026年市场走势与估值预测 - 经过2025年上涨,市场估值已不便宜,恒指动态估值11.4倍接近历史均值上方一倍标准差,风险溢价一度低于2018年初低位 [10][76] - 指数进一步上涨空间需要盈利修复驱动,不能单纯依赖估值扩张;基准情形下预计2026年盈利增长3%(非金融增长6-7%,金融零增长),低于市场预期的9-10% [11][76][78] - 基准情形下恒指中枢预计在28000-29000点(盈利增长3-4%+景气结构情绪推动)[11][76] - 乐观情形可达31000点(政策超预期推动盈利增长6-7%+各板块情绪回到年内低点)[11][76] - 悲观情形可能回落至21000点(政策不及预期盈利零增长+情绪回到4月关税低点)[11][76] - 基准假设下,估值层面有约5-7%的上行空间(中美利率下行+结构主线情绪回落)[81] 2026年配置策略 - 建议适度保持分红资产配置以应对整体信用扩张疲弱,中国国债利率和货币条件仍有宽松必要 [12] - 在信用扩张疲弱环境下,应聚焦依然能扩张信用的方向,主要从三个维度寻找:产业趋势(AI)、产能出清、海外需求映射 [12][58] - 具体建议超配AI软件与硬件(AI产业趋势&外需映射)、电新(产能出清&外需映射)、化工(产能出清&外需映射)、家居(产能出清&外需映射)、创新药(产业趋势&外需映射)[12] - 建议低配地产、食品零售、家庭个人用品 [12] - 预计中国PPI在2025年底至2026年一二季度阶段性走高,可能成为市场交易层面切换到顺周期的契机 [12]
资金跟踪系列之十九:两融活跃度明显回落,个人ETF延续回流
国金证券· 2025-11-10 22:52
宏观流动性 - 上周美元指数回落,中美利差“倒挂”程度有所收敛 [1][12] - 10年期美债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回升,通胀预期回落 [1][12] - 离岸美元流动性有所宽松,3个月日元/欧元与美元互换基差均回升 [1][18] - 国内银行间资金面均衡偏松,DR001下降而R001上升,R001与DR001之差收窄,1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均上升,期限利差(10Y-1Y)收窄 [1][18] 市场交易热度与波动 - 市场整体交易热度回落,但电新、消费者服务、纺服、化工、钢铁、房地产等板块交易热度仍处于80%历史分位数以上 [2][23] - 主要指数(如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等)的波动率均回落 [2][30] - 通信和电子板块的波动率仍处于80%历史分位数以上 [2][30] - 市场流动性指标回落,各板块流动性指标均在60%历史分位数以下 [34] 机构调研热度 - 电子、医药、有色、电新、食品饮料等板块调研热度居前 [3][41] - 钢铁、电新、传媒、纺服、建筑等板块的调研热度环比仍在上升 [3][41] - 主动偏股基金前100大重仓股、沪深300、中证500的调研热度均回升,创业板指调研热度回落 [41] 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 - 全A的2025年净利润预测被下调,2026年净利润预测被上调 [4][49] - 行业层面,交运、建筑、非银、军工、计算机、银行等板块的2025年和2026年净利润预测均被上调 [4][57] - 指数层面,上证50的2025年和2026年净利润预测均被上调;中证500、创业板指的2025年和2026年预测均被下调;沪深300的2025年预测被下调,2026年预测被上调 [4][64] - 风格层面,中盘成长、大盘价值的2025年和2026年净利润预测均被上调;中盘价值的两年预测均被下调;大盘成长的2025年预测上调、2026年预测下调;小盘成长的2025年预测下调、2026年预测上调;小盘价值的2025年预测下调、2026年预测上调 [4][70] 北上资金动向 - 北上资金交易活跃度回落,整体小幅净卖出A股 [4][78] - 基于前10大活跃股口径,北上资金在电新、家电、计算机等板块的买卖总额之比上升,在汽车、非银、电子等板块回落 [4][87] - 基于持股数量小于3000万股的标的口径,北上资金主要净买入电子、机械、化工等板块,净卖出医药、食品饮料、非银等板块 [4][89] 融资融券(两融)动向 - 两融活跃度明显回落至2025年8月中旬以来低点,上周小幅净买入67.36亿元 [4][95] - 两融主要净买入电新、化工、医药等板块,净卖出电子、非银、有色等板块 [4][95] - 钢铁、农林牧渔、石油石化等板块的融资买入占比环比上升 [4][101] - 风格上,两融继续净买入大盘、中盘、小盘成长,净卖出大盘、中盘、小盘价值 [4][104] 龙虎榜交易 - 龙虎榜买卖总额继续回落,但其占全A成交额之比有所回升 [4][109] - 行业层面,农林牧渔、建材、石油石化等板块的龙虎榜买卖总额占成交额之比相对较高且仍在上升 [4][109] 基金仓位与ETF流向 - 主动偏股基金仓位有所回落,剔除涨跌幅因素后,主要加仓有色、汽车、家电等板块,主要减仓传媒、计算机、电新等板块 [5][115] - 风格上,主动偏股基金与大盘成长、中盘/小盘价值的相关性上升,与中盘/小盘成长、大盘价值的相关性回落 [5] - 上周ETF被整体净赎回,且以机构ETF为主;个人ETF继续被净申购 [5] - 从跟踪指数看,与券商、红利、中证A500等相关的ETF被主要净申购,与沪深300、上证50、科创50等相关的ETF被主要净赎回 [5] - 从行业拆分看,ETF主要净买入非银、医药、传媒等板块,主要净卖出电子、有色、化工等板块 [5] - 市场参与者行为显示,个人投资者(通过个人ETF、两融等)再度成为阶段主要增量,而其他参与者大多不同程度卖出 [5]
十大券商一周策略:市场正为新一轮向上趋势蓄势!风格切换可能越来越强
证券时报· 2025-11-10 06:47
市场趋势判断 - 市场波动加大但择时有效性降低,因增量资金结构变化,稳健绝对收益型资金持续入市 [1] - AI叙事影响广泛,不仅限于TMT板块,有色、化工、电新等板块上涨亦受其影响,这些板块合计占机构持仓比例超过60% [1] - 市场正在为新一轮向上趋势蓄势,三季报展现基本面韧性,中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3] - A股总体可能仍维持震荡市,能够带领市场突破的结构尚未确立 [4] - 9-10月的震荡基本结束,在政策和流动性改善影响下,11-12月指数大概率进入主要上涨阶段,股市大概率已进入主升浪 [6] - 牛市大方向不会改变,核心基础在于股市监管政策改变供需格局及居民资产荒带来的资产重配逻辑 [6] 行情驱动因素 - 当前重要变量是企业出海环境的稳定性以及AI,涉及中美关系及AI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进程 [1] - AI叙事影响了行情斜率而非趋势,调仓思路应选择ROE底部向上趋势性抬升的品种 [1] - 海外流动性收紧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概率不大,A股在平稳经济和政策预期支撑下具备韧性 [2] - 市场热点维持快速轮动,电网设备、锂电、化工等热点上涨反映反内卷主线确认,价格水平回升逻辑提振中期景气改善预期 [3] - 随着供给出清,2026年中A股"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依次出现框架有效性回归,2026年国内加码宽松时刻可能是牛市2.0行情启动时刻 [4] - 近期市场交易的涨价行情是对明年顺周期大年的抢跑,明年将形成20年一遇的中美共振 [8] 行业配置与投资主线 - 布局思路包括顺周期板块修复机会如钢铁、化工、建材、新消费和服务消费、农业,以及坚守AI算力为代表的强产业趋势,挖掘AI软件应用、军工、创新药等低位科技成长方向 [2] - 配置机会关注反内卷、红利等主题,科技主题关注补涨细分及产业趋势催化 [3] - 11月有利于"中小市值+主题投资",因处于业绩和宏观事件真空期,聚焦"十五五"相关主题投资如AI应用、机器人、储能、国产替代、新材料、未来产业等 [5] - 关注受益"反内卷"带来盈利改善的方向如化工,以及港股创新药对A股的指引信号 [5] - 春季行情可能延续前置特征,提前至今年12月启动,行情以成长方向产业趋势品种为主,如AI和"十五五"规划相关产业品种 [7] - 顺周期布局可考虑有色、钢铁、建材,综合考虑供应端变化与自由现金流水平 [8] - 短期关注电力设备的细分补涨与化工,细分行业机会包括电工仪器仪表、钛白粉、有机硅、涂料油墨、改性塑料与膜材料 [9] - 投资主线聚焦"反内卷"下的战略中上游行业与科技应用端扩散,三条主线为AI应用与终端、反内卷+关键产业"稀土化"、券商阶段性配置机会 [10][11] 产业趋势与结构性机会 - 科技主线产业趋势与业绩进入验证阶段 [3] - 科技行业发展的短缺环节从美国主导的算力基础设施过渡到中国更具优势的电力、制造与泛基础设施领域,这一过程是对中国资产的重定价 [9] - 能源转型过程中构建的产业优势构成本轮扩散行情的基础,未来伴随制造业动能修复和实体经济投资扩张,实物资产与中国优势制造有望全面重估 [9] - "十五五"规划强调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 [3] - 反内卷并非传统供给侧收缩,而是将优势产业视为"关键战略资源",赋予"稀土化"属性,形成国际竞争博弈筹码 [10][11]
哑铃策略应对风格再平衡 机构建议布局“周期+科技”
上海证券报· 2025-11-10 01:28
市场整体表现与风格分析 - A股主要指数呈窄幅震荡走势,热点快速轮动,风格显现再均衡迹象[1] - 化工、锂电、光伏等周期板块走强,而前期领涨的人工智能主线高位盘整[1] - 增量资金的底层结构发生变化,稳健绝对收益型资金持续入市降低了传统激进策略择时的有效性[1] 短期市场策略与风格再平衡 - 投资者短期应重视科技与周期风格的阶段性再平衡,因周期品在三季报中业绩改善显著,且科技成长板块前期涨幅较大需消化估值[1] - 当前市场波动加大但择时成功率不高,真正重要的变量是企业出海环境的稳定性以及AI产业趋势[1] - 周期板块后续上行空间与弹性依赖更多政策支持及数据验证,多数周期品仍处在补涨逻辑中,普涨行情暂告段落后须把握真正涨价的品类[2] 中期市场主线与科技成长前景 - 中期视角下AI产业叙事仍是引领指数突破的关键,科技成长依旧是市场主线[1] - 科技成长板块长期趋势向上,但当前处于高位盘整态势,须等待产业趋势催化累积[2] - 在全球半导体周期共振向上过程中,科技板块仍具备盈利改善优势[2] 机构配置建议与投资主线 - 部分机构建议采取"周期+科技"的哑铃配置结构,作为当前市场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核心策略[2] - 投资者调仓思路不应刻意回避AI叙事,而是选择ROE底部向上趋势性抬升的品种,AI叙事影响行情斜率而非趋势[1] - 有色、化工、电新等板块上涨直接或间接受到AI叙事推动,这些板块在机构持仓中合计占比已超过60%[1] 具体行业布局与景气方向 - 建议布局明年景气方向:一方面在宏观经济边际改善下重视钢铁、化工、建材、农业、新消费及服务消费等顺周期板块[3] - 另一方面在景气优势、产业趋势与政策支持共振下,AI算力为代表的强产业趋势有望延续,可挖掘AI软件应用、创新药等低位科技成长方向[3] - 投资主线聚焦"反内卷"政策提振下的中上游行业及科技应用端扩散,重点关注机器人、消费电子、创新药等AI应用细分领域及券商板块阶段性机会[3]
A股:行情见顶了吗?信号明显了,做好准备吧,下周可能这样走
搜狐财经· 2025-11-10 01:07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围绕4000点反复争夺但未能有效突破,市场呈缩量震荡格局[1] - 两市成交额未能突破2.5万亿元大关,该数字被视为市场继续上行的关键指标[1] - 市场陷入典型“真空期”,三季报披露结束而年报数据尚需等待,政策层面处于青黄不接状态[3] - 大盘周线见顶概率较大,中长短三条均线冲出通道,超买钝化情况严重,三大指数均出现明显顶背离形态[3] 资金面分析 - 上周A股主力资金净流出高达2369亿元,增量资金未至而存量资金持续撤离[3] - 北向资金近期呈现小幅净流出态势,外资在高位减持态度谨慎[3] - 两融余额稳定在2.49万亿元高位,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升至2.55%[10] - 社保基金与公募基金在456只个股上“同框”持仓,合计持仓市值超千亿元[8] - 公募基金采用“哑铃型配置”,一边拥抱低估值价值股,一边布局高成长赛道[8] 板块与行业动态 - 板块轮动加快,上周领涨方向为发电、化工和部分区域股,前周领涨的医药和AI应用则出现调整[5] - 科技板块出现明显分化,AI板块估值高企问题突出,部分概念股估值已严重脱离基本面[6] - 电子行业配置比例超过25%,双创板块超过40%,成长风格超过60%,均为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10] - 政策和产业趋势向上且估值性价比较高的板块包括电新(风电、储能、固态电池)、机械设备(机器人)、有色金属等[13] 政策与环境因素 - 央行、证监会等部门集中释放政策礼包,证监会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方案已落地[8] - 央行近期开展7000亿元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91天,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8] - 国务院关税委员会宣布自11月10日起停止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高端轴承、精密刀具等关键部件成本预计下降15%至20%[10] - 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开启宽松周期,但12月降息预期降温可能引发全球市场波动[10] 市场结构与估值 - A股总市值从十年前的52万亿元增至107万亿元,硬科技企业已取代传统行业巨头跻身市值前列[10] - 当前A股估值水平较2015年同期显著更低,市场结构更健康[10] - 三季度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58.27%和53.58%[3] 未来催化剂与展望 - 沪指预计在3980-4030点之间波动,量能放大是突破关键[13] - 11月10日将举行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随后有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6G发展大会、全球半导体市场峰会等重要事件[13] - 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将于11月14日发布,包括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13]
市场风格切换是否进入博弈期?|每周研选
上海证券报· 2025-11-09 23:41
市场整体表现与风格轮动 - A股主要指数呈窄幅震荡,热点延续快速轮动,显现出明显的风格再均衡迹象 [1] - 化工、锂电、光伏等周期板块走强,而前期领涨的科技成长股则持续盘整 [1] - 9月初以来A股高切低行情演绎,其中相对有弹性的方向是周期品种 [9] - 市场热点预计继续保持快速轮动态势,电网设备、锂电、化工等方向在轮动中有所表现 [21] 券商对市场风格与主线的研判 - 由于周期品在三季报中业绩改善显著,且科技成长板块前期涨幅较大需消化估值,投资者短期应重视科技与周期风格的阶段性再平衡 [1][12] - 中期视角下,AI产业叙事仍是引领指数突破的关键,科技成长依旧是市场主线 [1][12] - 当前科技行业发展的短缺环节已从海外算力基础设施过渡到以中国更具优势的电力、制造与泛基础设施领域,市场主线由“算力”转向“电力” [4][5] - AI叙事影响了行情斜率而不是趋势,AI产业趋势是重要变量,直接或间接影响TMT、有色、化工、电新等板块的上涨,这些板块占机构持仓比例加起来已超过60% [2][3] - 能够带领指数突破的市场主线尚未确立,A股整体或将继续维持震荡格局,科技成长板块虽长期趋势向上,但当前仍处于高位盘整态势 [9] 券商建议的关注方向与布局思路 - 建议两条思路布局明年景气方向:一方面重视钢铁、化工、建材、农业、新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顺周期板块的修复机会;另一方面继续坚守AI算力为代表的强产业趋势,挖掘AI软件应用、创新药等低位科技成长方向 [7] - 短期可关注电力设备的细分领域以及化工板块 [5] - 综合考虑供应端变化与自由现金流水平,有色、钢铁、建材是当前可以考虑布局的顺周期选择 [10][11] - 投资者可关注三条主线:第一,强化科技板块中“AI应用与终端”方向,配置上重点关注机器人、消费电子、创新药等AI应用细分;第二,持续关注“反内卷”概念;第三,券商板块迎来阶段性配置机会 [15] - 建议关注低位价值板块,银行股可能受益于风格切换有所反弹,非银金融板块股价弹性逐渐增加,周期股半年内也有望表现活跃,成长板块中可关注估值处于低位的电力设备、AI应用端等 [17] - 新一轮春季行情仍将以成长方向的产业趋势品种为主,即以AI为代表的全球产业趋势,以及受到国内政策提振的相关产业 [19]
【十大券商一周策略】市场正在为新一轮向上趋势蓄势!风格切换可能会越来越强
券商中国· 2025-11-09 22:55
市场趋势与结构分析 - 市场波动加大但择时成功率不高,因增量资金结构变化,稳健绝对收益型资金持续入市降低了激进策略择时的有效性[2] - AI叙事不仅影响TMT板块,也驱动有色、化工、电新等板块上涨,这些板块合计占机构持仓比例超过60%[2] - 市场热点维持快速轮动,电网设备、锂电、化工等在轮动中上涨,反映出反内卷主线的确认和价格水平回升逻辑[4] - A股微观流动性相对宽松,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持续处于10%以上,反映市场热度维持[7] - 9-10月震荡主因是换手率过快回升至接近2024年10月8日高点及AI算力等板块交易拥挤,历史经验显示此类状态会出现1-2个月缩量震荡,目前可能接近尾声[8] 行业配置与投资主线 - 调仓思路应选择ROE底部向上趋势性抬升的品种,AI叙事仅影响行情斜率而非趋势[2] - 布局两条思路:一是顺周期板块修复机会如钢铁、化工、建材、新消费和服务消费、农业;二是坚守AI算力为代表的强产业趋势,挖掘AI软件应用、军工、创新药等低位科技成长方向[3] - 配置机会关注反内卷、红利等主题,科技主题关注补涨细分及产业趋势催化[5] - 11月有利于中小市值+主题投资,聚焦十五五相关主题如AI应用、机器人、储能、国产替代、新材料、未来产业等[7] - 短期关注电力设备细分补涨与化工,具体包括电工仪器仪表、钛白粉、有机硅、涂料油墨、改性塑料与膜材料[11] - 关注三条主线:AI应用与终端方向如机器人、消费电子、恒生科技、创新药;反内卷+关键产业稀土化;券商阶段性配置机会[12] 市场前景与行情判断 - 企业出海环境稳定性及AI是重要变量,涉及中美关系及AI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进程[2] - A股在平稳经济政策预期支撑下具备韧性,海外流动性收紧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概率不大[3] - 市场正为新一轮向上趋势蓄势,三季报展现基本面韧性,十五五规划强调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4] - A股总体可能维持震荡市,2026年春季或是阶段性高点但非全年高点,牛市还有纵深,至少还有基本面周期性改善收益、居民资产配置迁移带来的估值重估收益、中国全球影响力提升带来的景气估值共振收益三部分中期收益有待实现[6] - 在政策流动性改善影响下,11-12月指数大概率进入主要上涨阶段,股市逐渐对当期盈利脱敏,结构性赚钱效应已近1年,后续居民资金大概率逐渐增加入市[8] - 明年春季行情可能延续前置特征,提前至今年12月启动,行情仍以成长方向产业趋势品种为主,如AI为代表的全球产业趋势和十五五规划为核心的国内政策相关产业品种[9] - 近期市场交易的涨价行情是对明年顺周期大年的抢跑,明年将形成20年一遇之中美共振,涨价品类集中在煤炭、有色、部分化工品、新能源和光伏产业链、存储器等方向[10]
华泰证券:盈利视角切换下关注低位景气品种
新浪财经· 2025-11-09 22:14
市场整体表现 - 上周A股市场震荡上涨,制造业和周期性行业领涨,科技股延续调整态势 [1] - 历史上行情第三阶段主要由盈利驱动,自去年9月24日以来由资金面主导的中国资产行情可能逐步转向基本面主导 [1] 行业配置与盈利视角 - 三季报后市场盈利视角向明年切换,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主动补库的先进制造业、从主动去库向被动去库过渡的内需消费和顺周期行业受到部分投资者提前布局 [1] - 中观高频数据显示景气改善线索主要集中在AI产业链深化、涨价链、资本品和大众消费品等领域 [1] 投资策略建议 - 短期维持哑铃型配置策略,科技股拥挤度压力有所消化后可能出现修复,红利资产仍有配置机会 [1] - 建议关注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化工等具备景气逻辑且处于相对低位的品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