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抵押补充贷款(PSL)
icon
搜索文档
货币政策体系及其对国债利率的启示
期货日报网· 2025-11-07 09:17
货币政策体系框架 - 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1] - “科学稳健”要求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1] - 政策主要从数量、价格等维度推进[1] 数量型工具与操作 -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工具储备充足,包括长期工具如降准、国债买卖,中期工具如MLF、PSL,短期工具如7天期逆回购[2] - 央行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M2)[2] - 央行已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引导市场更多关注利率水平[2] - 降准政策信号意义较强,2021年12月以来的9次降准间隔在3.7~8.1个月,平均5.8个月[4] - 每一轮降准周期都对应着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周期[4] 价格型工具与利率机制 - 央行明确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通过其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并最终影响存贷款利率[3] - 将收窄短期利率走廊的宽度,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信号意义[3] - 7天期逆回购利率对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解释力超过了名义GDP增速,成为定价锚[5] - 7天期逆回购利率每下降10个基点,对应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平均下降12个基点,2022年以来该关系为下降17个基点[5] - 目前1.4%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对应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在1.8%左右[5] 政策工具选择与信号 -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位存在差异,政策工具的选择可为政策取向和债市走势提供启示[3] - 若央行在可购买国债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情况下仍进行降准,可能反映出更强的稳经济、稳市场意图[4] - 若央行持续较长时间暂停降准,则可能反映出对经济前景预期不弱,对货币政策放松较为克制[4] - 降息频率低于降准频率,2018年以来的10次降息都发生在GDP增速低于或等于经济增长目标时[6] - 2018年以来,有19个季度GDP增速低于或等于目标,其中6个季度进行了降息,而同期有11个季度进行了降准[6]
9月央行各项工具净投放9268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3 21:51
流动性投放与货币政策基调 - 9月各项工具实现流动性净投放9268亿元,较上月大幅增加 [1] - 9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3000亿元,短期逆回购净投放3902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 [2]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基调,预计四季度可能出现降准、降息等进一步宽松动作,四季度末有50BP降准及10BP降息空间 [1][2][8]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特点 - 央行阶段性暂停国债买卖操作,通过加量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 [2] - 央行买卖国债核心指向调节流动性,是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补充,与量化宽松(QE)有本质区别 [4][5] - 货币政策操作原则是不搞大水漫灌和货币超发,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 [2]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未来撬动投资的重要路径,有望与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协同运作 [1][5] - 该工具在投向上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文旅、教育、养老等消费领域基础设施 [5] - 预计该工具能形成2~3倍杠杆,对应新增投资规模约1万亿~1.7万亿元,将在四季度集中释放 [5] 利率体系与市场观察 - 利率走廊中枢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上限为SLF利率,下限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宽度达235BP [4] - 在观察市场利率时,应重点看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及其一段时期的平均值 [8] - 10年期国债利率预计将在震荡过程中下行至1.6%附近 [8] 政策协同与外部环境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与财政、产业、就业、社保等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1][3] - 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结构性矛盾 [3][8] - 防资金空转的重点在于在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发展间寻求平衡,去杠杆预计相对温和 [8]
9月央行各项工具净投放9268亿元 专家:预计四季度降准、降息等工具仍有操作空间
搜狐财经· 2025-10-13 12:50
10月10日,人民银行公布的9月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当月各项工具实现流动性净投放9268亿元,较上月大幅增加。 上周披露的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9月,常备借贷便利(SLF)净投放19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3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 (PSL)净回笼883亿元,短期逆回购净投放3902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没有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廖博在接受每经记者专访时表示,MLF和买断式逆回购与国债买卖有一定的替代效应,这会降低央行通过国债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央行阶段性暂停国债 买卖操作后,通过加量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 整体来看,当前市场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资金利率基本围绕政策利率稳定运行,货币政策工具箱内容丰富,降准等数量型工具以及降息等价格型工具仍有 较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原则是不搞大水漫灌和货币超发,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 廖博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弱修复阶段,四季度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进一步宽松动作,包括降准、降息等工具组合。另一方面,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 具是未来撬动投资的重要路径,其落地进度及实际效果是政策能 ...
货币市场日报:10月10日
新华财经· 2025-10-10 21:57
公开市场操作 - 人民银行开展40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1.40%,与前期持平 [1] - 因当日有6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1910亿元 [1]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 隔夜Shibor报1.3190%,下跌0.30个基点 [1] - 7天Shibor报1.4510%,下跌4.40个基点 [1] - 14天Shibor报1.4940%,下跌3.20个基点 [1] - 1个月Shibor报1.5590%,上涨0.80个基点 [3] - 3个月Shibor报1.5780%,上涨0.10个基点 [3] - 6个月Shibor报1.6360%,上涨0.20个基点 [3] - 9个月Shibor报1.6660%,上涨0.20个基点 [3] - 1年Shibor报1.6750%,上涨0.20个基点 [3]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 - R007成交占比大幅增加至60.4% [5] - 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下行1.0个基点至1.3174%,成交额增加586亿元 [5] - R001加权平均利率下行8.1个基点至1.3263%,成交额减少35587亿元 [5] - 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下行8.4个基点至1.4229%,成交额增加1103亿元 [5] - R007加权平均利率下行5.2个基点至1.485%,成交额增加35806亿元 [5] - DR014加权平均利率下行2.1个基点至1.4798%,成交额减少38亿元 [5] - R014加权平均利率下行3.3个基点至1.5286%,成交额减少583亿元 [5] 资金面与交易情况 - 资金面总体呈现均衡偏松态势,大行及国股行融出情况较好 [9] - 隔夜回购品种利率最低成交至1.30%附近 [9] - 当日有37只同业存单发行,实际发行量为94.6亿元 [9] 同业存单市场 - 1个月国股存单收于1.49%,较昨日上行约2个基点 [10] - 3个月国股存单收于1.59%,较昨日上行约1个基点 [10] - 6个月国股存单收于1.6275%,较昨日上行约0.75个基点 [10] - 9个月国股存单收于1.6625%,较昨日下行约0.25个基点 [10] - 1年国股存单收于1.6625%附近,较上一交易日下行约0.25个基点 [10]
人民银行发布9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
北京商报· 2025-10-10 20:26
央行流动性工具操作 - 2025年9月短期逆回购实现净投放3902亿元 [1] - 2025年9月买断式逆回购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 [1] - 2025年9月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为0元 [1] - 2025年9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 [1] - 2025年9月抵押补充贷款(PSL)为净回笼883亿元 [1]
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陆续投放,或带来四大影响
新浪财经· 2025-10-09 20:25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概况 -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于9月29日注册成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在当日实现首批项目资金投放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总规模为5000亿元人民币,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业内预计可能在10月底前完成投放 [1][2][5] - 该工具旨在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起到稳信贷、稳投资的作用 [1][2] 三大政策性银行载体设立详情 - 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亿元,由国开行全资持股,法定代表人为国开行副行长陈梦蒙 [2][3] - 农发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农发行全资持股 [3] - 进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由进出口银行全资持股 [3] - 三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均由相关银行副行长担任 [3] 首批资金投放项目案例 - 国开行子公司于9月29日向太仓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扩建增压站工程项目投放2076万元,以权益性资金方式注入项目公司 [4] - 中交长江建设公司成功申请该工具资金,专项用于重庆特钢厂城市更新项目资本金投入 [4] - 农发行广东省分行向开平市新美工业园老旧厂区改造项目投放首批工具资金1.79亿元 [4] 工具运作模式与历史参照 - 此次工具参照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惯例,通过新成立的基金公司(SPV)进行资金投放 [5][6] - 2022年7月首轮3000亿工具在一个月内完成全部投放,10月末后续4400亿额度完成投放 [5] - 与过往工具主要投向基建不同,此次工具投向还包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 [6] 对抵押补充贷款(PSL)的潜在影响 - 该工具的资金来源之一可能是PSL,或推动PSL恢复增长 [7] - 截至今年8月末PSL余额为1.1万亿,相比2024年同期下降1.5万亿 [7] - 2022年工具投放后,PSL余额在当年10月末攀升至2.8万亿 [9] 对社融及信贷市场的影响 - 通过股东借款模式投放的资金会计入社融口径下的委托贷款,可能导致今年9月、10月委托贷款出现异常高增 [10] - 2022年8月、9月社融口径下委托贷款均大幅新增约1600亿元 [10] - 该工具将形成“工具资金+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2022年工具近7400亿元资金带动银行累计授信超3.5万亿元 [11] 对基建投资的影响 - 据测算,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当年基建投资的乘数约为3.5倍,5000亿元资金有望拉动1.5-2万亿固定资产投资 [11] - 今年1-8月基建投资增速为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0.5%,相较今年初均下降3.6个百分点 [12] - 参考2022年,工具推出后基建投资增速由当年1-6月的7.1%回升至1-12月的9.4% [12]
管涛:完善国债公开市场操作需增加短债供给 | 立方大家谈
搜狐财经· 2025-09-28 23: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央行货币投放渠道经历了从外汇占款主导转向国内信贷渠道主导的根本性转变,货币政策独立性显著增强 [1][9][10] - 央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汇率政策中性为货币政策松绑,外汇占款变动规模大幅收敛 [6][9] - 当前货币调控机制与国际成熟做法仍有差距,亟待增加短期国债供给以完善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11][13][14][15] 央行货币投放渠道演变 - 2015年"8·11"汇改前,央行长期通过入市收购外汇储备阻止人民币过快升值,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渠道,制约货币政策自主空间 [1] - 1994年初至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1998~2000年人民银行新增外汇占款与新增基础货币投放之比均值为43.8% [3] - 2001~2004年新增外汇占款与新增基础货币投放之比平均达137.4%,输入性流动性过剩成为国内信贷膨胀、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重要根源 [4] - 2005年"7·21"汇改后至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与新增基础货币投放之比9年平均为132.5%,有6个年份超过100% [4] - 为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于2003年4月起常态化发行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在2011年6月最高升至21.5% [4][5] - 2015年"8·11"汇改初期,央行抛售外汇储备干预导致外汇占款大幅下降,2015和2016年分别减少2.21万亿和2.91万亿元 [8] - 2015年和2016年央行通过MLF、PSL、SLF、公开市场操作等国内渠道分别净投放货币1.11万亿和5.62万亿元,对冲外汇占款下降 [8] - 2018年央行宣布回归汇率政策中性,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外汇占款变动规模大幅收敛,2018~2020年和2024年平均降幅仅1004亿元,2021~2023年平均增幅仅3049亿元 [9] - 外汇占款在央行总资产中占比从2013年底的83.3%降至2024年底的49.9%,2025年8月底进一步降至46.3% [9] - 2001~2014年间累计新增外汇占款25.59万亿元,与同期新增基础货币投放25.76万亿元大体相当,而2018~2024年间累计新增外汇占款5131亿元,仅相当于同期新增基础货币投放的11.1% [10] 当前货币调控机制与挑战 - 央行对内货币投放主要工具为MLF、PSL、SLF、公开市场操作(以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及各种阶段性工具,与全球主要央行以国债买卖调节流动性不同 [11] - 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去年8月央行推出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全年净买入国债1.35万亿元 [12] - 去年央行累计下调MLF利率3次共50个基点,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2次共30个基点,降准2次共100个基点,但同期货币净回笼2.10万亿元,M2增速由9.7%降至7.3% [12] - 去年货币净回笼主因央行对银行债权减少2.91万亿元,其中通过各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净回笼1.21万亿元 [12] - 截至去年7月底央行总资产中国债占比仅3.5%,去年底升至6.5%,但今年1月暂停国债买入操作,前8个月对中央政府债权减少6300亿元,8月底国债占比降至4.9% [13] - 暂停国债买入操作主因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暴露了公开市场操作缺少短期国债供给的长期问题 [13] 完善货币调控机制的建议 - 发达国家的短期国债一般占到全部国债近一半,以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需要,如QE前美联储持有的美债中短债占一半,今年8月底仍占20%左右 [14] - 中国国债发行主要为满足赤字融资需求,以中期国债为主,短期国债发行极少,此前央行账上1.54万亿元国债为中长期性质,不适合短期流动性调节 [14] - 今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国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有助于缩小债券间税负差异,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基准作用,为恢复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条件 [15] - 关键措施是研究财政增发短期国债以配合国债公开市场买卖,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发挥其在利率定价中的基准作用,理顺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 [15]
管涛:完善国债公开市场操作需增加短债供给
第一财经· 2025-09-28 20:11
中国央行货币调控机制演变 -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由对外(外汇占款)转向对内(国内信贷)主导,标志着货币数量调控独立性增强 [1][10] - 2015年"8·11"汇改前,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2001-2014年累计新增外汇占款25.59万亿元,与同期新增基础货币25.76万亿元相当 [1][4][10] - 2018年央行宣布回归汇率政策中性,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外汇占款变动规模大幅收敛,2018-2024年累计新增外汇占款5131亿元,仅占同期新增基础货币的11.1% [9][10] 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制约 -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时期,外汇占款制约了央行货币调控的自主空间,导致输入性流动性过剩 [1][4] - 2001-2004年,新增外汇占款与新增基础货币投放之比平均为137.4%;2005-2013年,该比例9年平均为132.5%,有6个年份超过100% [3][4] - 为对冲外汇占款引发的货币过多投放,央行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高在2011年6月升至21.5%,并常态化发行央行票据 [4][5] 货币政策工具转型 - "8·11"汇改后,央行货币投放转向以MLF、PSL、SLF、公开市场操作等国内信贷渠道为主 [8][11] - 2015年和2016年,央行通过国内信贷渠道分别净投放货币1.11万亿元和5.62万亿元,对冲了外汇占款减少的影响 [8] - 人民银行总资产中外汇占款占比大幅下降,从2013年底的83.3%降至2025年8月底的46.3% [9] 国债在货币调控中的作用与挑战 - 国债是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结合点,但中国央行货币调控与国际成熟做法仍有差距,亟待增加短期国债供给 [1][2][11] - 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央行于2024年8月推出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全年净买入国债1.35万亿元 [12][13] - 中国国债发行以中期为主,短期国债供给不足,导致2025年1月国债买入操作暂停,前8个月央行对中央政府债权减少6300亿元 [13][14] 短期国债供给与市场发展 - 发达国家短期国债一般占全部国债近一半,以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需要,而中国短期国债发行极少 [14] - 2024年7月底央行启动国债买卖前夕,其账上1.54万亿元国债为中长期性质,不适合短期流动性调节 [14] - 2024年8月8日起恢复对国债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有助于缩小债券间税负差异,增加国债市场流动性,为央行恢复国债操作创造条件 [15]
收益率曲线将持续陡峭
期货日报· 2025-09-11 05:09
债市调整与收益率变化 - 国债收益率曲线走陡 债市调整基本到位 2年期 5年期 10年期 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1.41% 1.62% 1.85% 2.15% 较8月底分别变化0.23 -0.93 1.35 1.00个基点 [1] - 股债行情联动效应减弱 债市整体重回震荡区间 [1] 央行流动性操作 - 8月央行通过MLF操作净投放3000亿元 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 通过PSL净回笼1608亿元 通过短期逆回购净回笼534亿元 整体实现净投放3865亿元 [3] - 9月5日央行开展10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等量续作到期资金 [3] - DR001利率在1.4% DR007利率在1.45%波动 流动性合理充裕态势确定 [3] 经济数据表现 - 8月出口同比增速4.4% 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进口同比增速1.3% 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4] - 欧盟和新兴经济体对出口贡献度持续上升 未来出口增速有望修复 [4] - 8月制造业PMI为49.40% 较前值回升0.1个百分点 生产指数回升0.3个百分点至50.80% 新订单指数回升0.1个百分点至49.50% [4] 央行国债买卖预期 - 市场对央行重启国债买卖预期显著升温 受政策信号和流动性工具规模变动影响 [6] - 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工作组讨论金融市场运行 政府债券发行管理 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等议题 [6] - 买断式逆回购余额5.1万亿元 较2024年底增加2.4万亿元 MLF余额5.55万亿元 较2024年底增加4610亿元 [6] - 央行对政府债权科目从2022年12月28781亿元回落至2025年7月22874亿元 [6] 市场展望 - 9月资金面大幅波动可能较小 短端债券走势相对稳定 [7] - 股市长期看涨逻辑对长端债券构成利空 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趋势延续 [7]
资金面整体仍均衡偏松,债市整体窄幅震荡
东方金诚· 2025-09-05 10:3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9月2日资金面整体仍均衡偏松,债市整体窄幅震荡,转债市场主要指数集体跟跌,各期限美债收益率普遍上行,主要欧洲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普遍上行 [1] 各目录总结 债市要闻 国内要闻 -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声明》发布,成员国将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沟通交流,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并落地应用示范项目,深化科技资源整合 [3]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税收政策,对承接主体运用划转的国有股权和现金收益投资过程中的部分收入免征增值税 [4] - 央行公布8月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3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净回笼1608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 [4] -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清所优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通用回购交易清算业务机制,新增合格担保券范围 [5] 国际要闻 - 美国8月ISM制造业PMI连续第六个月萎缩,新订单指数自年初以来首次扩张,产出指数下滑,就业指数仍疲弱,物价支付指数处高位但有所下降 [6] 大宗商品 - 9月2日,WTI 10月原油期货涨幅2.47%,布伦特11月原油期货涨幅1.45%,COMEX黄金期货12月合约涨2.42%,NYMEX天然气价格收涨0.27% [7] 资金面 公开市场操作 - 9月2日,央行开展2557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1.40%,当日有4058亿元逆回购到期,单日净回笼资金1501亿元 [9] 资金利率 - 9月2日,尽管央行连续两日净回笼,但资金面整体仍均衡偏松,DR001上行0.19bp至1.314%,DR007下行0.79bp至1.438% [10] 债市动态 利率债 - 现券收益率走势:9月2日,债市整体窄幅震荡,10年期国债活跃券250011收益率下行0.10bp至1.7675%,10年期国开债活跃券250215收益率下行0.25bp至1.8675% [13] - 债券招标情况:当日无国债和国开债发行 [14] 信用债 - 二级市场成交异动:9月2日,3只产业债和1只城投债成交价格偏离幅度超10% [15][16] - 信用债事件:佳兆业集团境外债务多项重组生效条件已获达成,预计九月底前生效,削债规模约86亿美元;融侨集团被判对相关债务及利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深圳坪山城投、振石控股集团取消债券发行;中信资源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潍坊海发、四川鑫耀集团主体评级被撤销;动力新科全资子公司破产重整案获法院裁定受理;众泰汽车下属公司资产被强制执行,面临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风险 [18] 权益及转债市场 权益及转债指数 - 9月2日,A股全天震荡调整,三大股指集体收跌,申万一级行业大多下跌,转债市场主要指数集体跟跌,个券多数下跌 [19] 转债跟踪 - 9月2日,华阳转债下修转股价格,百畅转债不进行下修,浙矿转债预计触发下修条件,领益转债、春秋转债预计触发提前赎回条件 [23] 海外债市 美债市场 - 9月2日,各期限美债收益率普遍上行,2/10年期和5/30年期美债收益率利差收窄,10年期通胀保值国债(TIPS)损益平衡通胀率保持不变 [24][25][26] 欧债市场 - 9月2日,主要欧洲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普遍上行 [27] 中资美元债每日价格变动 - 截至9月2日收盘,部分中资美元债价格有涨有跌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