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机控制
icon
搜索文档
【联合发布】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洞察报告
乘联分会· 2025-07-18 16:55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 - 2025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564万辆 同比增长40.8% 渗透率达44.2% 政策刺激和车企促销活动推动需求释放 [10] - 5月车型结构:SUV占比44.9% CAR占比44.1% MPV占比4.0% 卡车份额扩大至4.1% [11] - 各车型同比增速:MPV增幅76.7% SUV增幅24.8% 轿车增幅15.7% 卡车商用车增幅显著 [11] 动力电池市场 装机量走势 - 5月动力电池装机量52.3GWh 同比增长31.2% 1-5月累计增幅44.3% [18] - 单车平均电量50.4kWh 同比提升6.4% 小米与特斯拉为装机量主要贡献企业 [18] 竞争格局 - 5月TOP3企业市占率76.1% 宁德时代以45.6%份额领先 中创新航升至第三(7.4%) [20] - 瑞浦兰钧/极电新能源同比增速超136% 前十企业合计占比94.8% [20] - 电芯外形:方形占98.5% 磷酸铁锂材料占比持续扩大 受益于新国标安全要求 [23] 驱动电机配套 - 5月TOP10电机企业合计占比63.2% 9家企业环比增长 赛克科技因上通五销量下滑配套量跌5.4% [22][24] - 弗迪动力前五车型占比42.5% 海鸥占10.7% 华为问界M9单车型占其配套量30% [27] 电控系统 - TOP10电控供应商市占率62.9% 弗迪动力/汇川/特斯拉配套量同比下降 [30] - 华为电控72.5%配套赛力斯 自研自产成主流趋势 [30] - 弗迪动力比亚迪车型分散 华为问界M9/M8合计占比超50% [32] 大圆柱电池技术 核心优势 - 安全性:单电芯容量小+保险丝设计 热失控风险低于方形电池 [37] - 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 成本降低30% 成组率78%(方形电池65%) [37] - 回收便利性:标准化结构提升拆解效率 [37] 应用前景 - 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国内企业及特斯拉/LG海外巨头加速布局 [39] - 短期聚焦电动汽车/eVTOL领域 未来向储能/机器人扩展 [41]
三花智控,港股上市以来涨4.2%,施罗德、柏基、MS频繁底部扫货,当前仍有上行空间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7-16 12:14
公司概况 - 公司专注于制冷家电和汽车热管理领域40余年,成为行业龙头 [1] - 主要营收分为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59%)和汽车零部件业务(41%) [2] 产品矩阵 - 制冷业务领域:84年起家,家用细分全球化龙头,四通阀、电子膨胀阀、电磁阀、微通道等制冷核心元器件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2] - 汽零业务领域:87年起布局车用阀,15年起抓住新能源机遇,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从22年89%提升至24年91.8% [2] - 产品布局齐全,较海外巨头更具优势 [2] - 22年开始布局机器人第三成长曲线,聚焦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电机控制产品 [3] 产能全球化布局 - 全球共有48个生产工厂,包括13个海外生产工厂 [4] - 8个生产基地建筑面积合计2,637,454平方米,22-24年合计产能占总产能约67.1%、67.3%、71.7% [4] - 海外生产基地建筑面积占全部基地的20.3%,受地缘政治影响的收入占比约25% [7] 产能利用率 - 报告期内总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3.8%、92.2%、91.2% [6] - 24年汽车零部件产能利用率从91.1%降至86.8%,因产量未与产能扩张同步 [6] 财务表现 - 22-24年收入分别为213.48亿元、245.58亿元、279.47亿元 [11] - 1Q25营收76.69亿元,同比增长19.1%,净利润9.03亿元,同比增长39.47% [11] - 25H1预计营收150.44-177.79亿元,同比增长10-30%,净利润18.93-22.72亿元,同比增长25-50% [11] - 24年制冷空调零部件业务营收165.61亿元,同比增长13.09%,毛利率27.35% [12] - 24年汽车零部件业务营收113.86亿元,同比增长14.86%,毛利率27.64% [12] - 22-24年净利率分别为12.22%、11.95%、11.13%,25年第一季度回升至12.04% [14] 研发投入 - 22-24年及1Q25研发支出占比分别为4.63%、4.47%、4.69%、4.84% [14] - 截至24年底,拥有研发人员3578人,行业领先 [14] 客户矩阵 - 制冷空调零部件客户包括开利、博西家电、大金、格力、海尔等 [10] - 汽车零部件客户包括比亚迪、吉利、蔚小理、特斯拉、沃尔沃、大众等 [10] - 2017年起拥有特斯拉新能源汽车一级供应商认证 [9] 行业增量 - 汽车领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国内厂商在快速响应、成本控制、就近配套方面具优势 [19] - 家电领域:受益于国内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北美冷媒标准调整、欧洲极端天气频出 [21] 机器人领域布局 - 深度绑定特斯拉,2024年上半年向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送样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 [24] - 23年4月与绿的谐波合资建厂,主营谐波减速器相关产品 [26] - 25年1月与峰岹科技合资,专注于空心杯电机及相关产品 [27] 估值 - 预计24-29年复合增速为24.35%,25年营收增速约14%-15%,对应318.6-321.4亿元 [28] - 预计25年净利率约12%,对应净利润约38.5亿元 [28] - 当前PE 27.26倍,给予25年33x估值,对应每股价格约36.4港元 [28] 竞争风险 - 格力电器入主盾安环境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24年盾安环境汽车热管理收入同比增长72% [22] - 24年公司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速15%,较23年和22年的32%和56%显著放缓 [22]
英搏转债盘中上涨2.33%报170.682元/张,成交额7509.03万元,转股溢价率11.42%
金融界· 2025-07-08 14:21
英搏转债市场表现 - 7月8日盘中上涨2.33%报170.682元/张,成交额7509.03万元,转股溢价率11.42% [1] - 信用级别为"AA",债券期限6年,票面利率逐年递增从0.30%至2.00% [1] - 转股开始日为2025年4月30日,转股价17.43元 [1] 公司基本信息 - 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2017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681) [2] - 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发生产,主营产品包括动力总成、电源总成及核心零部件 [2] - 采用"集成芯"技术使产品具有高效能、轻量化、低成本优势 [2] 客户合作情况 - 与吉利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城、奇瑞等国内车企建立长期合作 [2] - 与采埃孚、大陆集团等国际大型零部件集团保持合作关系 [2] 财务表现 - 2025年1-3月营业收入5.458亿元,同比增长15.19% [2] - 归属净利润1069.02万元,同比增长26.29% [2] - 扣非净利润849.23万元,同比增长42.24% [2] 股东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股东人数2.54万户,人均流通股7241股 [2] - 人均持股金额20.34万元,筹码集中度较集中 [2]
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QYResearch· 2025-06-27 17:56
电机控制器核心功能 - 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负责将整车控制器指令和电池电能转化为控制电机所需的电流电压,直接影响动力性能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市场规模达397.63亿元,预计2031年增至660.53亿元,2025-2031年CAGR为5.73% [2]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2025/2030年渗透率目标45%/60%)、政策支持(双积分、碳中和)及技术升级(高压平台、SiC器件) [2][6] 产品与技术趋势 - 高压电机控制器占据绝对主导,2024年收入份额96.59%,2031年预计升至98.93% [3] - 800V高压平台因适配快充和高功率需求成为主流,碳化硅(SiC)器件加速渗透提升效率 [2] 应用市场格局 - 纯电动汽车(BEV)为当前需求主力,2024年收入占比63.46% [3] - 插电式电动汽车(PHEV)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增速与技术革新推动格局变化 [3] 竞争格局 - 中国市场前三大厂商(比亚迪、特斯拉、汇川联合动力等)2024年合计份额57.37%,行业集中度高 [4] - 核心厂商还包括华为、联合汽车电子、中车时代电气等,未来竞争将加剧 [4][8] 政策与全球化机遇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涵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多维度支持 [6] - 中国零部件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和本土化供应链进入国际采购体系,在欧美成熟市场及"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加速布局 [6] 行业制约因素 - 供应链依赖进口车规级电子元器件(芯片、功率器件等),全球经贸摩擦加剧成本压力 [7] - 下游整车需求波动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同时面临主机厂降价传导的利润挤压 [7]
晶丰明源: 上海信公轶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关于上海晶丰明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之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27 00:47
股权激励计划概述 - 晶丰明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拟实施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形式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股票来源为定向发行A股普通股或二级市场回购股份 [5] - 计划拟授予限制性股票107.33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22%,其中首次授予85.87万股(占比0.98%),预留21.4675万股(占比0.24%)[6] - 公司当前有效期内全部激励计划涉及股票数量合计402.4453万股,占总股本4.57%,未超过20%上限 [7] 激励计划核心条款 - 有效期最长60个月,授予后分4期归属,每期归属比例25%(首次授予)或30%/30%/40%(预留部分)[8][9] - 首次授予价格48.88元/股,为草案公布前1/20/60/120日交易均价50%中的较高值 [11] - 禁售期遵循《公司法》《证券法》规定,董事/高管在职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超过25%,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 [10] 业绩考核指标 - 公司层面考核目标:2025-2028年营业收入需分别达到17/19/21/23亿元,或毛利达到5.2/5.9/6.6/7.3亿元 [14] - 个人层面考核分"合格/不合格"两档,合格者可100%归属当期限制性股票 [16] - 考核体系结合研发投入、业务拓展需求制定,旨在提升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竞争力 [17] 实施程序与合规性 - 激励对象涵盖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等,排除独立董事/监事/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关联方 [21] - 计划已通过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尚需股东大会批准 [19] - 法律意见书确认计划符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法规要求 [20] 财务影响与公司治理 - 股份支付费用参照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计入相关成本费用及资本公积 [24] - 回购资金为自有资金,91.358万股回购股份(占总股本1.04%)将用于激励,最高成交价80元/股 [5][6] - 计划通过绑定核心团队利益提升经营效率,预计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正面影响 [25]
菱电电控收盘下跌1.14%,滚动市盈率81.79倍,总市值27.0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6-26 20:04
公司股价与估值 - 6月26日收盘价52.16元 下跌1 14% 滚动市盈率PE达81 79倍 总市值27 03亿元 [1] - 公司PE显著高于行业平均44 54倍及行业中值36 26倍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中排名第190位 [1] - 市净率1 64倍 低于行业平均3 72倍及行业中值2 95倍 [2] 机构持仓情况 - 截至2025年一季报 共有4家机构持仓 包括3家其他机构及1家基金 合计持股471 00万股 持股市值2 28亿元 [1] 主营业务与产品 - 主营业务涵盖发动机管理系统 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电控系统 车联网产品及相关技术开发服务 [1] - 主要产品包括汽油EMS 混合动力EMS 电机控制器 整车控制器 T-BOX等电控系统组件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 12亿元 同比增长21 55% [1] - 净利润1747 60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4521 16% [1] - 销售毛利率18 59% [1] 行业对比 - 行业头部公司PE较低 如郑煤机7 58倍 华域汽车8 42倍 模塑科技10 27倍 [2] - 行业总市值跨度大 华域汽车563 71亿元 潍柴动力1357 90亿元 常润股份28 89亿元 [2]
解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2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培育和市场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化、电动化转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 第17届国际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 2025)深入研讨电驱动、混合动力创新技术、商用车动力系统低碳节能技术、功率半导体创新技术等话题 [2] 动力系统技术创新进展 - 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46%,较2020年提升13个百分点,柴油发动机热效率超48%,提升4.3个百分点 [3] - 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达7000kW/kg,碳化硅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45kW/L,较2020年提升50% [3] - 扁线电机高效冷却系统、碳化硅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与高电压平台、功能安全等技术实现应用 [3] 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 系统集成向多域融合发展,集成驱动单元、高压系统、电池管理等模块,实现体积和线束数量大幅缩减 [3] - 材料创新聚焦碳化硅、碳纤维、非金属合金等,工艺创新包括激光焊接、3D打印等,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 人工智能应用加速,实现毫秒级扭矩分配、智能热管理等功能,推动动力系统向全链路智能化控制演进 [4] 电驱动系统技术挑战 - 集中驱动模式已量产,但分布驱动模式(如轮边电机、轮毂电机)受机械电气和散热问题限制未大规模应用 [6] - 快充电压升至800V-1200V,对电机绝缘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扁线电机低温焊接成为研究方向 [6] - 电机小型化带来发热问题,冷却系统从液冷向油冷或复合冷却转变 [7] 热管理与润滑技术 - 油冷电驱专用油提升冷却效率和传动效率,延长续驶里程 [7] - 电池热管理油液可维持较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 [7] - 兆瓦充电技术推动液冷电池冷却系统应用,支持更多充电循环 [7] 分布式驱动技术 - 双电机分布式驱动为主流,差扭设计可降低横摆角速度17%,提升驾驶舒适性 [8] - 永磁助磁同步电机采用钐铁氮材料替代重稀土永磁体,减少碳排放 [8] - 轴向磁通电机功率密度较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提高30%,计划2026年量产 [8] 动力系统未来趋势 - 驱动方式从机械驱动向智能电驱动转变,电动化使功率提升成本大幅降低 [9] - 动力系统向控驱分离与软硬解耦方向发展,聚焦用户体验和研发效率提升 [9] - 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跨域集成将提升整车运动控制能力,改善驾乘空间利用率 [10] - 动力系统与底盘融合将实现高机动性、高安全可靠性等体验升级 [11]
树立行业新标杆 潍柴矿山动力第二代产品实现自主可控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6-24 14:35
潍柴第二代矿山动力产品发布 - 公司在新疆昌吉举行第二代矿山动力产品推介会 首台甲醇矿用挖掘机动力交付当地大客户 标志着新产品全面推向市场[1] - 推出的产品包括WP17T甲醇发动机 WP16NG天然气发动机等 构建了柴油 甲醇 天然气多元燃料供应平台[5][7] - WP17T甲醇发动机最大功率650Ps 最大扭矩2900N·m 最低醇耗410g/kW·h 适配宽体自卸车 矿用挖掘机等领域[8] 产品技术突破与研发投入 - WP17T甲醇发动机历时10年研发 累计投入1.2亿元 解决低温起动 腐蚀等10余项行业难题 申报专利120多项[7] - 公司发动机业务近10年累计研发投入近300亿元 引进2000多名全球高端人才 300多名博士[12] - 发动机板块研发投入强度超过6% 拥有全国唯一的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13] 新能源产品布局 - 展出500kW增程器用发电机 WMC64C新能源电机控制器和动力电池产品[10] - 动力电池电量覆盖34kWh~1200kWh 支持600V和800V平台 系统循环寿命达4500次 采用刀片电池技术[10] 行业发展趋势与公司战略 - 矿山行业向绿色 安全 高效方向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破局关键[4] - 公司坚持"心无旁骛攻主业" 国内市占率稳居第一 实现内燃机行业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12] - 深化与德国博世 奥地利AVL等国际企业合作 掌握高端液压 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14] 服务体系与市场拓展 - 全国建设5500余家服务站 提供"5分钟响应 10分钟派工 30分钟出发"高效服务模式[16] - 针对矿山动力2.0产品发布专属服务 覆盖卡车 客车 工程机械等多行业客户需求[16][17]
上汽电驱动取得增程发电机控制器用隔热装置专利,有效隔绝热量传递
金融界· 2025-06-19 12:46
专利技术突破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获得"增程发电机控制器用隔热装置"专利,采用单层铝合金壳状结构,具有滚花花纹设计,热反射率极高且导热率极低,能有效降低控制器周边环境温度[1] - 专利装置边缘采用折弯曲面设计,显著提升抗振动性和结构强度,翻边结构优化安装便捷性,整体重量轻且无需电镀,成本优势明显[1] - 该技术解决了增程发电机系统的热量隔绝难题,直接提升发电机系统总成的保护性能[1] 公司背景与研发实力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94亿人民币,拥有371项专利,对外投资12家企业,参与15次招投标,持有49个行政许可[2] - 关联企业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4亿人民币,专利储备达430项,涉及6个商标,对外投资8家企业[2] - 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专利数量341项,显示三家公司形成协同研发体系,合计专利超1100项[2]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专利涉及增程发电机领域,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持续优化关键零部件性能,隔热技术成为提升电驱动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突破方向[1] - 铝合金材料应用和结构创新显示行业轻量化与降本趋势,非电镀工艺符合环保制造要求[1] - 企业通过密集专利布局(年新增授权量超百项)构建技术壁垒,体现电驱动系统细分领域竞争加剧[2]
从数据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亮点
36氪· 2025-06-12 18:05
汽车电动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新的阶段。 今日,第十七届国际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2025)在南通召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 秘书长侯福深分享了国内汽车产业数据,并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他明确提到:动力系统创新是汽车产业低碳化、电动化转型的核心支撑,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 这次会议上我们拿到了很多的信息: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4% 侯福深披露,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破 3100 万辆,出口586万辆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287万辆,渗透率首超40%。汽车产品结构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达到60%,插电式混动占比在30%,增 程式电动占比10%。侯福深说到:"PHEV 与 REEV已经成为市场的热点和增长点,日益受到行业的关 注。" 前五月,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发展形势较好,前五个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1283万辆和1273万辆,同比 分别增长12.7%和10.9%。在宏观经济转型与国际供应链波动的双重挑战下,实现两位数增长,属实不 易。侯福深表示,也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前5个月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产销量分别达到570万辆和561万辆,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