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

搜索文档
福建省第四届数字能源论坛暨2025年第二期能源转换与经济专题论坛在福州举办
中国能源网· 2025-07-12 15:27
论坛概况 - 福建省第四届数字能源论坛暨2025年第二期能源转换与经济专题论坛于6月24日在福州举办 由福建省电力企业协会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等机构联合承办 [1] - 论坛主题为"数智赋能 逐'绿'向'新'" 聚焦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能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3]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 吸引25个单位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线下参会 [5] 核心议题与观点 - 主旨报告涵盖电网工程数字化架构 柔性电子技术 数据驱动AI赋能 数字孪生电力系统 AI时代绿色能源与算力协同等前沿方向 [4] - 圆桌讨论围绕"数智驱动储能创新"展开 重点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在能源转型中的应用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挑战 以及数字中国与"双碳"目标协同路径 [5] 行业实践案例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 国网江苏/福建电力 华电福建风电等企业展示了水电 火电 风电 核电 电网等全产业链数字化创新成果 [4] - 案例体现"数据驱动 融合创新"理念 覆盖能源生产 传输 服务各环节 验证数字化转型实践潜力 [4] 行业影响与意义 - 论坛搭建了能源数字化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 [5] - 专家认为活动既响应国家数字技术与能源融合战略 又契合福建地方发展需求 为区域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3]
矿山无人驾驶“龙头”公开募股
中国能源网· 2025-07-12 11:10
商业模式与上市计划 - 公司正寻求改变商业模式并通过公开募股强化实力开拓更广泛市场[1] - 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登陆主板[1] - 公开募股目的包括加强软件系统开发、扩大技术支持职能、获得认证及增加技术人才[5] 市场地位与行业前景 - 中国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市场规模2024年达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04.7%[2] - 预计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51亿元增至2030年301亿元[2] - 公司在露天煤矿市场份额超42%整体矿区无人驾驶市占率达49.2%[2] - 技术已部署于国家能源集团等24个矿场[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总收入从5991.7万元增至9.8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05.8%[3][6] - 同期净亏损从2.16亿元扩大至3.9亿元[3][6] - 2024年研发开支超2亿元年末现金及等价物仅4602.7万元[3] - 2024年流动负债总额超15亿元高于流动资产总额[3] - 毛利率从2022年-29.5%改善至2024年7.6%[6] 运营数据与技术挑战 - 月均活跃矿卡数量从2022年31辆增至2024年577辆[3] - 运输方量从2022年1440万立方米提升至2024年1.341亿立方米[3] - 露天矿环境需克服传感器干扰、复杂地形等技术难题[5] - 不持车模式毛利率高于持车模式因避免车队相关成本[5] 行业共性问题 - L4级无人驾驶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烧钱与造血能力弱问题[4] - 同业公司文远知行2023年研发费用8.57亿元收入仅2.73亿元[4]
1922万千瓦 天津电网最大负荷创历史新高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21:06
电网负荷情况 - 天津电网最大负荷达1922万千瓦创历史新高[1] - 空调等降温负荷约占用电总负荷的40%[2] 电网保障措施 - 174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全部竣工投产[2] - 签约需求响应用户562户签约容量172万千瓦同比增长7.5%[2] - 部署2.9万套可视化装置85个固定机巢316架无人机开展精细化巡检[5] 外电交易情况 - 2025年度夏期间外电入津交易电量达16.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9%[4] - 通过新疆送天津多月省间交易优化增购晚峰时段电量[4] 技术应用与运维 - 应用特高频超声波紫外红外成像等技术开展带电检测[5] - 建设电力气象监测预警平台分析气温降水量风速等数据[5] - 对变电站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智能巡检[5] 用户服务优化 - 供电营业厅弹性增加服务人员拓宽服务渠道[5] - 重点关注居民小区民宿景点等热点区域负荷[5]
光路科技FR-WIST系列工业交换机助力变电站通信网络升级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7:38
行业趋势 - 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变电站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稳定高效的通信系统成为关键基础设施 [2] -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凭借强抗干扰能力、高可靠性及适应极端工业环境能力,逐渐取代传统通信设备,成为站内通信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 [2] - 电力系统加速向清洁化、数字化、互动化方向发展,智能变电站作为关键节点需具备未来兼容边缘计算、状态感知、远程控制等扩展能力 [5] 公司产品与技术 - 光路科技推出FR-WIST系列工业交换机,专为变电站自动化场景设计,已在多地电网项目中稳定应用 [2] - FR-WIST系列支持多光多电接口组合,满足一次设备、二次装置等多类终端接入需求 [3] - 产品采用宽温设计(-40℃~+75℃)和无风扇散热结构,适应高温高湿、强电磁干扰环境 [3] - 具备抗浪涌、防雷击能力,符合DL/T 1214等电力通信规范,支持环网冗余(如ERPS、RSTP)和VLAN划分 [3] - 提供紧凑型与标准机架型双系列形态,适应不同部署场景与容量需求 [3] - 产品已通过南方电网与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检测认证,验证技术可靠性与工程适用性 [3] 应用场景 - 在过程层支持合并单元、保护测控设备、故障录波器等装置的高速数据交互,确保控制命令和实时采样数据稳定传输 [4] - 在站控层提供高密度端口与高性能转发能力,便于全站数据统一汇聚至调度平台或主控系统 [4] - 通过多级交换结构与灵活组网方式,提升系统可管理性与响应效率 [4] 市场认可与未来规划 - FR-WIST系列已在多项输变电项目中获得高度认可 [5] - 公司将持续深耕电力自动化领域,依托工业通信技术推动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与智能化转型 [5][6]
国网抚顺供电:“一井一人电保姆” 助力农田应对高温“烤”验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7:15
高温天气应对措施 - 辽宁抚顺地区近期持续高温,76个气象观测站平均最高气温突破35℃,最高达37 7℃ [2] - 国网抚顺供电公司全面排查供电线路安全隐患,确保农田灌溉电力可靠供应 [2] 供电服务机制创新 - 推行"一井一人电保姆"服务机制,为每个农田灌溉用户配备专属供电服务保障人员 [4] - 67名供电网格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张贴公示、上门宣讲等方式公开服务人员联系方式 [4] - 网格员对农灌线路、配电箱及灌溉设备进行细致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 - 应用"了然"App实时监测农田机井用电状态,通过手机接收报警信息加快故障处理 [4] 便民服务举措 - 打造机井报装"绿色通道",通过电话、微信群、现场服务等多形式搭建农户沟通平台 [6] - 推广"网上国网"App线上办电模式,实现足不出户办理业务 [6] -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高效解决用户用电问题 [6]
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黄海一号”实现“风光共平台”融合应用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7:10
行业技术突破 - 我国首套抗浪型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完成"风光共平台"升级改造 实现"垂直轴风机+漂浮式光伏"融合应用 开创"风光同场 风光同台"集约化开发新模式 [1][2] - 平台采用"水滴型"垂直轴风机与光伏组件共结构设计 通过风光协同控制算法协调出力特性 构建融合监测系统 形成风光能源梯度利用综合平台 [2] - 该技术突破延长整体发电时间 平滑电力输出波动 共享海域基础设施和运维通道 提升单位海域面积能源产出效率 [2] 项目开发进展 - "黄海一号"由华能山东烟台电厂投资建设 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自主设计研发 2024年10月在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行 [2] - 已完成平台系统适海性试验 验证结构 电气 监测系统的设计可靠性 [2] - 在一期平面空间融合基础上 加装两台自主研制的垂直轴风机 重点研究平台结构适应性 风机布局与浮力系统相互影响等关键问题 [2] 战略意义 - 该项目标志着深远海"风光共平台"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后续规模化开发复合能源场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2] - 实现海域空间利用效率提升 探索多能源业态综合实证平台建设路径 [1][2] - 垂直轴风机与光伏系统共享基础设施的模式 为海上可再生能源集约化开发树立新标杆 [2][3]
国网濉溪县供电公司:彻夜鏖战 快速复电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6:53
【责任编辑:刘澄谚 】 图为7月8日,濉溪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抢修。毛小龙摄。 下一步,濉溪县供电公司将做好风灾分析,排查梳理其它线路类似隐患,加快推进治 理。及时总结极端天气应对经验,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配网运维 质效。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全面梳理县域配网投资缺口,加强与政府沟通汇报,持续加大 配网投资建设,夯实网架基础。 面对配网线路跳闸、倒杆断线,濉溪县供电公司智能复电先行,利用配自系统第一时间 隔离故障区域,快速转供负荷,最大限度缩小停电范围。高效整合县域内所有可调集的施工 力量160余人,就近融入抢修队伍,奔赴各故障点开展作业。同时,积极协调调配7辆中低压 发电车火速驰援故障现场,为末端不具备转供条件的线路和用户提供临时电力保障。濉溪县 供电公司不停电作业中心全员上阵,分5组开展带电抢修20余次,在关键位置开断线路,隔 离故障区域,为快速恢复送电、负荷转供打通关键节点,对在运行中的落担线路进行绑扎恢 复,消除接地风险。后援队伍及时为抢修人员提供设备信息,物资部门与接壤单位全力保障 抢修物资供应,确保前线抢修顺利进行。 7月7日,强对流天气突袭淮北市濉溪县,濉溪县域南部最大 ...
国网天水供电公司:筑牢电力保供根基,保障民生用电无忧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6:53
电网升级改造 - 35千伏金集变与35千伏草川变联络改造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可实现两座变电站负荷互济并提高设备快速转供能力 [1] - 上半年重点实施配变增容布点 老旧线路绝缘化改造 老旧设备更换等专项工程 改造台区741个 改造老旧线路48条 [3] - 完成27台位置不合理开关调整及老旧开关更换 接入柱上开关终端FTU共102台 站房终端DTU共31台 [4] 配网可靠性提升 - 全量梳理192条配网线路进行综合治理 下发配网巡视计划1678条次 巡视线路12400公里 [3] - 通过10千伏发电车等移动电源设备实现负荷转供无缝衔接 今年"不停电作业"已实施814次 消除缺陷92项 应用中压发电车21次 减少停电8743时户 [3] - 累计减少10.58万停电时户 确保线路检修时用户"零感知" [3] 数智化转型 - 加快推进存量终端设备"三遥"功能升级改造 通过设施数字化赋能全面提升供电可靠性管控水平 [4] - 创新"数智化+双电源"模式 应用STS快速切换 UPS不间断电源及智能监测系统 补充配置UPS电源8台 柴油发电机4台 STS柜7台 [5] - 打造可复制保电方案库 重大活动保电成功率100% [5] 服务体系优化 - 修订《国网天水供电公司标准化供电保障手册》 将供电保障工作细化为三类27个应用场景 [5] - 组建营销 配电多专业人员网格服务团队 建立城区15分钟 全域30分钟电力应急响应服务圈 [5] - 电力网格员全部下沉至一线服务网格 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驻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开展安全用电检查等延伸服务 [5] 未来规划 - 深化技术迭代与服务下沉 推广发电车标准化应用 扩展智能保电方案库 [5] - 确保迎峰度夏电力平稳供应 筑牢民生用电安全网 [5]
山西省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6:53
山西省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 共同体以"共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助推电力发展高质量"为主题,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牵头成立,旨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索电力行业与教育领域协同育人[1] - 山西省教育厅、发改委等6部门领导及72家企业、院校、科研单位代表出席会议[1]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作为国家能源基地核心电力企业,以"人才强企、科技兴企"为战略,已建成教育部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单位和省级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 共同体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 - 首批成员单位78家,其中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为理事长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副理事长单位,另有9家常务理事单位和66家理事单位[2] - 共同体采用"一制四化"组织体系(政行企校定期协商机制+项目化、清单化、平台化、责任化目标体系)[2] - 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支撑、职业院校托底"的协同创新格局[2] 共同体的战略意义 - 通过政、行、企、校、研多方协同,促进行业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1] - 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和高质量人才供给难题[1] - 为山西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1] - 助力山西从"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跨越[2]
浙江首次开展新型主体市场化电力响应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6:49
虚拟电厂市场化响应 - 浙江省首次开展新型主体市场化电力响应 19家虚拟电厂聚合265家二级用户参与 最大调节负荷29万千瓦 [1] - 虚拟电厂作为资源聚合类新型主体代表 可有效聚合分布式电源 可调节负荷 储能等分散资源 协同参与电力系统优化和市场交易 [1] - 本次响应需求为7月8日16:00至18:00 每半小时为一个交易时段 每个时段50万千瓦需求容量 [1] 市场机制与规则 - 浙江电力领域新型主体市场化响应包含需求确定 交易组织 基线认定 效果评估 费用结算等环节 [1] - 《浙江省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虚拟电厂全生命周期管理 包括联调接入 注册申请 用户聚合 能力认证 参与市场五大环节 [6] - 《浙江电力领域新型主体市场化响应实施细则》发布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规则 为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提供空间 [6] 参与效果与收益 - 潮流科技虚拟电厂首次参与响应3 46万千瓦时电量 获取2 7万余元收益 [6] - 市场化响应打通新型主体常态化参与电力市场获取收益的通道 实现从邀约型向市场型转变 [6] 未来发展规划 - 浙江将持续完善市场机制 拓宽分布式电源 储能等新型主体参与范围 [7] - 根据电网供需情况常态化启动新型主体市场化响应 保障电力安全供应 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