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吉利
icon
搜索文档
北交所市场点评:结构性分化加剧,城市更新、AI硬件等主题活跃
西部证券· 2025-07-16 16:5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7月15日北证A股成交金额232.0亿元,较上一交易日上涨7.4亿元,北证50指数收盘价1412.1,下跌1.2%,PE TTM为67.04倍,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收益价2408.8,下跌0.9% [4] - 当日北交所268家公司中60家上涨,3家平盘,205家下跌,涨幅前五为广道数字、云创数据等,跌幅前五为星昊医药、硅烷科技等 [4] - 主题热点引领结构性机会,城市更新、算力板块、航天与汽车整合主题活跃,市场分化加剧,资金从高估值板块向政策与事件驱动型主题迁移 [6] - 短期市场或延续震荡整固,但结构性机会明确,包括城市更新改造、算力与AI产业链、高端制造与航天配套等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行情复盘 板块行情复盘 - 7月15日北证A股成交金额232.0亿元,较上一交易日涨7.4亿元,北证50指数收盘价1412.1,跌1.2%,PE TTM为67.04倍,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收盘价2408.8,跌0.9% [4][14] - 给出北证A股、科创板、创业板、上证主板、深证主板的公司数量、成交金额、日换手率等数据 [24] 个股涨跌复盘 - 当日北交所268家公司中60家上涨,3家平盘,205家下跌,涨幅前五为广道数字(29.9%)、云创数据(13.7%)等,跌幅前五为星昊医药(-9.3%)、硅烷科技(-6.2%)等 [4][25] - 列出当日涨幅前十大公司和跌幅前十大公司的证券代码、简称、涨幅、成交额、总市值等信息 [28][29] 重要新闻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订合并协议 [5][30] - 天舟九号发射圆满成功 [5][31] - 上海推出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沪九条” [33] 重点公司公告 重点公告 - 梓幢宫以总股本145,463,380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2元现金 [35] - 拾比佰股东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减持股份,持股比例由8.324%降至6.7376% [36] - 青矩技术股票解除限售,本次解除数量总额8,600,970股,占总股本6.43% [39] - 惠同新材股东益阳高新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解除股份质押9,880,000股,占总股本11.50% [40] - 则成电子股票解除限售,本次解除数量总额1,624,298股,占总股本1.1739% [41] - 并行科技股东清控银杏南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减持股份,持股比例由5.8373%减至3.8868% [42] - 云星宇以总股本300,736,667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1元现金 [43] 其他公告 - 灿能电力、七丰精工、恒立钻具公告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 [44][45][46] - 基康仪器证券简称由“基康仪器”变更为“基康技术” [47]
【每日收评】集微指数跌0.35%,吉利与极氪官宣合并
巨潮资讯· 2025-07-16 16:55
7月16日,A股三大指数今日震荡整理,截止收盘,沪指跌0.03%,收报3503.78点;深证成指跌0.22%, 收报10720.81点;创业板指跌0.22%,收报2230.19点。沪深两市成交额14420亿,较昨日缩量1700亿。 半导体板块表现一般。集微网从电子元件、材料、设备、设计、制造、IDM、封测、分销等领域选取了 117家半导体公司。其中51家公司市值上涨,寒武纪、景嘉微、综艺股份等公司市值领涨;64家公司市 值下跌,阿石创、台基股份、振芯科技等公司市值领跌。 当地时间7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遴选程序已正式启动。这是特朗普政府 首次明确宣布这一进展。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大了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批评力度。当地时间 7月14日,特朗普再次炮轰鲍威尔是"榆木脑袋",并表示,他认为利率应该低于1%。 全球动态 周二,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标普500指数收跌24.80点,跌幅0.40%,报6243.76点;道琼斯工业平均 指数收跌436.36点,跌幅0.98%,报44023.29点;纳指收涨37.47点,涨幅0.18%,报20677.80点。 美国科技股七巨头多数收跌。英伟达收 ...
【周度分析】车市扫描(2025年7月7日-7月13日)
乘联分会· 2025-07-16 16:39
车市零售与批发数据 - 7月1-13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7.1万辆,同比去年增长7%,环比下降5%,累计零售1,147.3万辆,同比增长11% [1][4] - 7月1-13日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55.5万辆,同比去年增长34%,环比下降7%,累计批发1,383.5万辆,同比增长13% [1][6] - 7月第一周日均零售4.0万辆,同比增1%,环比降6%,第二周日均零售4.8万辆,同比增11%,环比降4% [3][4] 新能源车市场表现 - 7月1-13日新能源零售33.2万辆,同比增26%,环比降4%,渗透率58.1%,累计零售580.1万辆,同比增33% [1] - 7月1-13日新能源批发31.6万辆,同比增37%,环比增1%,渗透率56.9%,累计批发676.3万辆,同比增37% [1] - 6月新能源皮卡销量0.7万辆,同比增506%,1-6月累计4.1万辆,增890%,比亚迪、吉利雷达等表现突出 [9] 皮卡市场分析 - 6月皮卡销售4.8万辆,同比增7.5%,1-6月累计30.7万辆,同比增16.4%,西南、西北需求占比44.5% [7] - 6月皮卡出口2.6万辆,同比增18%,1-6月出口15.8万辆,同比增41%,出口占比达52% [8] - 长城汽车保持领军地位,江铃、郑州日产、江西五十铃形成"一超三强"格局 [7] 动力电池与电动化趋势 - 6月动力电池产量129.2GWh,环比增4.6%,同比增51.4%,累计产量697.3GWh,同比增60.4% [11] - 6月动力电池装车量58.2GWh,同比增35.9%,磷酸铁锂占比81%,同比增49.7% [12] - 电动车三合一电驱系统效率达97%,轮边电机峰值转速25000rpm,较燃油车提升显著 [11] 行业趋势与政策影响 - 2025年行业置换率稳定在60%以上,成为市场主要动力,夏季淡季不淡特征明显 [4] -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现,建议地方政府加强补贴资金规划与政策协调 [5] - 智能化赋能电动化,整车企业应聚焦电动化技术而非过度投入智能化 [10] 企业竞争格局 -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形成双强格局,磷酸铁锂份额竞争激烈 [13] - 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二线电池厂商表现强劲,三元电池市场集中度提升 [13] - 纯电动车电池能量密度125-140区间占比61%,160以上占比降至6% [13]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7月16日)
乘联分会· 2025-07-16 16:39
国内新闻 - 2025年二季度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1 3% 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74 0% [4] - 比亚迪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 兼容华为 OPPO vivo等主流手机品牌 支持Carlink HUAWEI HiCar等三大互联生态 [5] - 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签署合并协议 吉利汽车将收购全部极氪股份 回购价为25 66美元/股 [6] - 一汽丰田启动下一代智能座舱研发 计划2026年发布 将融合AI大模型实现动态响应驾驶状态 [7] - 蔚来在珠峰脚下建成世界海拔最高换电站(3947米) 位于日喀则定日县 [8] - 时代智能与T3出行达成战略合作 基于磐石滑板底盘平台探索Robotaxi商业化运营 [9] - 百度萝卜快跑与Uber合作 计划全球部署数千辆无人车 年底前覆盖亚洲和中东地区 [10] - 巴斯夫固态电池用高镍三元材料进入量产阶段 中国合资公司聚焦正极材料开发 [11] 国外新闻 - 加拿大上半年汽车销量增长4 3%至958 214辆 第二季度同比增长6 4% [11] - 英国推出6 5亿英镑电动车补贴计划 每车最高补贴3750英镑 持续至2028-2029财年 [12][13] - 松下在堪萨斯州开设第二家美国电池工厂 投资40亿美元 预计年产能32千兆瓦时 [14] - Rivian与谷歌合作推出定制地图 通过软件更新实现产品差异化 [15] 商用车 - 内蒙古重点发展氢能装备制造业 在呼和浩特 包头等四市布局研发与生产基地 [16][17] - 比亚迪匈牙利商用车工厂扩建 新增29 000平方米产能 年产量将超千台 [18] - 法士特入选全国首批可信数据空间试点 构建商用车传动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 [19] - 广州对氢燃料电池重卡补贴最高10万元/年 按2 5元/公里计算 [20][21]
日系三强6月在华销量分化:丰田领跑 日产回升 本田承压
犀牛财经· 2025-07-16 15:59
丰田销量表现 - 6月销量15 77万辆 同比增长3 7% 连续5个月正增长 [2] - 上半年累计销量74 2万辆 同比增长8 63% [2] - 一汽丰田亚洲龙单月销量突破1 1万辆 凯美瑞以2万辆成绩成为最畅销B级轿车 [2] - MPV领域赛那与格瑞维亚组合销量达1 4万辆 是腾势D9的2倍 [2] - 雷克萨斯6月销量突破2万辆 ES系列单月销量破万 RX车型销量达5000辆 [2] - 新能源车型广汽丰田铂智3X累计订单超3万辆 一汽丰田bZ5以12 98万元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2] 日产销量表现 - 6月销量5 38万辆 同比增长1 9% 终结连续15个月下滑 [3] - 纯电轿车N7上市两个月售出6189辆 占品牌总销量11 5% [3] - N7起售价11 99万元 针对中国家庭需求打造 得房率83% 全系标配8155芯片 [3] - 日产启动供应商增产会议 目标将N7产能翻倍 [3] - 6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11 5% 远超合资品牌平均5 3%水平 [3] 本田销量表现 - 6月销量5 85万辆 同比下滑15 2% 上半年累计销量31 52万辆 同比下降24 2% [4] - 新能源转型缓慢 2025年推出的P7和S7纯电车型市场反响平平 [4] - CR-V上半年售出8 87万辆 仍高度依赖燃油车 [4] - 宣布2027年后停止投放新燃油车型 2035年实现100%纯电销售 [4] - 计划2030年前推出13款混动车型 但将电动车销量占比目标从30%下调 [4] 行业格局变化 - 6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64 2% 同比提升5 6个百分点 [4] - 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仅12 0% 同比下降2 3个百分点 [4] - 比亚迪 吉利 长安等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75 4% 形成降维打击 [4] - 合资品牌燃油车被迫以价换量 但政策已对"价格战"踩刹车 [5]
都市车界|172亿“鲸吞”极氪! “一个吉利”对车主有何影响?
齐鲁晚报· 2025-07-16 15:16
交易概况 - 吉利汽车以约172亿元人民币收购尚未持有的37.2%极氪股份,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1] - 每股极氪股份可换取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汽车股份,现金对价较极氪最后交易日股价溢价13.6%,股份对价较吉利港股溢价2.4% [3] - 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称此举将"开创多赢局面",董事长李书福称其为"更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 [3] 战略背景 - 吉利控股集团提出"一个吉利"战略蓝图,已相继整合几何品牌入银河系列,将领克并入极氪体系 [4] - 内部资源内耗严重,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极氪001、领克Z10、银河E8等车型同质化竞争,技术研发存在近十种车机系统方案 [4] - 智驾领域分裂导致2023年研发重复投入超50亿元 [5] - 2025年一季度吉利集团整体毛利率降至14.7%,较极氪独立运营前下降3.2个百分点 [6] - 极氪市值从110亿美元缩水至57亿美元,跌幅达48% [6] 协同效应 - 预计研发投入可降低10%-20%,供应链成本缩减5%-8%,产能利用率提升3%-5% [7] - 动力电池规模化采购可降本15% [7] - 整合极氪的SEA浩瀚架构与领克EM-P超级电混技术,实现平台化共享 [7] - 品牌矩阵重新定位:极氪主攻30万元以上豪华纯电市场,领克聚焦20万元以上中高端混动领域,吉利银河覆盖主流市场 [7] - 极氪渠道覆盖将从50城扩展至200城,三四线下沉市场渗透率预计提升3倍 [8] 技术整合 - 超级电混技术、1.2MW全液冷充电桩等创新成果有望快速普及 [9] - 极氪能源将接入第三方充电桩突破130万枪,并与蔚来等品牌实现互联互通 [9] - 领克售后体系升级为"领极联服",可同时服务极氪、极越、极星车主 [10] 行业影响 - 行业分析师认为此次合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无序竞争转向体系竞争"的典型样本 [10] - 德意志银行、东方证券等机构上调吉利目标价,交银国际预计估值有望突破3000亿港元 [10] - 相比丰田的"全球架构"战略,吉利整合速度更快;对照特斯拉的垂直整合,又保留了品牌独立性 [11]
中邮证券:首次覆盖弘景光电给予买入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7-16 15:12
公司业务战略 - 公司深耕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践行"3+N"产品战略,"3"代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和全景/运动相机三大业务领域,"N"代表新兴业务领域 [2]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0.92亿元,同比+41.24%,其中智能汽车类产品营收2.29亿元,同比+30.79%,智能家居和全景/运动相机类产品合计营收8.52亿元,同比+44.49% [2] - 新兴业务领域取得有效突破,实现较好的营收增长 [2] 智能汽车领域 - 公司车载镜头产品获得戴姆勒-奔驰、日产、本田、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埃安、蔚来、小鹏等车厂和Tier1定点及量产出货 [3] - 2024年公司在全球车载光学镜头市场占有率3.70%,全球排名第七 [3] 智能家居领域 - 公司成为欧美市场中高端智能家居摄像头品牌Ring、Blink、Anker的重要供应商 [3] - 2024年公司在全球智能摄像头市场(包含消费级室内和室外摄像头)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 [3] 全景/运动相机领域 - 公司研发设计领先于行业的4,800万像素全景相机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与影石创新建立深度合作 [3] - 2024年影石创新在全球专业级全景相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公司作为其核心供应商,在全球全景相机镜头模组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3] 新兴业务布局 - 公司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硬件、机器视觉、工业检测与医疗等新兴领域 [3] - 目前部分研发项目已进入产品验证阶段,部分项目初步实现落地 [3]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15.31/20.45/25.9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8/3.25/4.24亿元 [4]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32倍、23倍、18倍 [4] 市场评级 -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3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3家 [6]
乔莫·夸梅·孙达拉姆:东南亚的经济问题,不能靠“自由贸易”解决
观察者网· 2025-07-16 15:05
国际货币体系与资本流动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敦促各国放弃资本账户控制权 这直接导致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3] - 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弱化 导致发展中国家无法有效管控资本外流 非法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3][4] - 国际货币工具被武器化趋势明显 西方冻结委内瑞拉 俄罗斯等国资产的行为削弱了全球对美元体系的信任 [4] 粮食安全与农业政策 - 马来西亚30%大米依赖进口 粮食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经济作物种植挤压主粮生产 [4][6] - 单一种植模式(如油棕)虽具经济优势 但导致国内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 [7] - 疫情期间粮食供应链中断暴露出政策应对失当 加剧了粮食危机 [6] 中等收入陷阱争议 - 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被质疑是为政策失败寻找借口 马来西亚人均GDP长期停滞在11000-12000美元区间 [7][8] - 核心矛盾在于劳动力报酬与生产力不匹配 过度依赖低附加值制造业 [8] - 东北亚国家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收入增长的模式值得借鉴 但东南亚国家未能复制这一路径 [8] 绿色能源转型 - 光伏和风电成本已低于多数化石能源(除煤炭)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机会 [9][11] - 中国生产全球70%光伏组件 但西方限制其推广 马来西亚曾具备太阳能板产能但成本竞争力不足 [11] - 马来西亚35年前私有化电力行业决策失误 导致煤炭发电占比仍达50% [12] 产业升级与技术合作 - 吉利与宝腾合作案例显示 马来西亚可通过合资模式参与全球汽车产业链分工 [12][13] - 中国电动车企业在马设厂带来产业升级机遇 但需避免陷入技术依赖 [12] - 半导体行业受中美冲突波及 四家马来西亚芯片公司被美列入黑名单 [15] 区域经济合作 -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际进展有限 自由贸易的普惠性受到质疑 [15][16] - RCEP覆盖全球40%经济体量 比单纯东盟合作更具战略价值 [16] - 亚洲货币基金构想获得支持 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正在推进 [16] 国际金融架构改革 - 美元主导地位因美国滥用金融制裁而削弱 但去美元化进程仍面临阻力 [17][19] - 布雷顿森林体系未能解决贸易失衡问题 美元超发导致全球补贴美国 [19] - 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体系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诉求 [17]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6月30日—7月6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
快讯· 2025-07-16 15:05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6月30日—7月6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其中包括KKR公司收购远 景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Renault do Brasil LTDA公司股权案等。 ...
债券需要想象力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7-16 15:01
港股科技板块表现 - 港股近期迎来科技小牛市,宁德时代闪电上市,18A药企密集上市,小米股价因YU7爆单创新高[2] - 港交所总裁陈翊庭在陆家嘴论坛强调科技对市场贡献显著,采用"比耶"手势象征胜利[1] 科创债市场发展 - 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大力发展科创债ETF等股债结合产品,10家公募基金7月2日获批后,10只科创债ETF7月7日单日募集300亿元[3][4] - 债券ETF规模增长加速,首个千亿规模耗时11年,当前第四个千亿仅用1个月[4] - 科创债区别于科创板债券,专指科技创新领域机构发行或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的信用债,2023年发行规模超万亿,2024年5月末存量达1.1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0.22万亿元[10][11] 科创债投资价值 - 中证AAA科创债指数2022年6月30日至2025年6月20日年化收益4.64%,最大回撤仅2.31%,同期中证TMT指数回撤达46.21%[13][14] - 指数成分以AA+以上央国企为主(如中国中铁6.05%、延长石油4.42%),民企占比提升,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战略产业[24] - 成分券剩余期限1-5年占比72%,修正久期3.88,利率风险较低,且通过信用衍生品管理违约风险[24][26] 华夏基金产品布局 - 华夏科创债ETF(551550)管理费+托管费0.2%/年,采用抽样复制策略,支持T+0交易[26][27] - 公司拥有业内最早建立的信用研究团队和独立风控体系,兼具固收与ETF领域优势[16][17] 行业转型背景 - 中国经济从土地财政转向新质生产力,债市发行主体从城投地产转向科创企业,形成债市"科技板"[7] - 科创债前身双创债2017年试点,2021年升级为科创债,2024年3月央行首次提出债市"科技板"概念[9] 低利率环境应对 - 银行存款利率下降促使资金寻求替代品,科创债ETF提供年化4.44%收益(扣除费用),高于主流信用债指数[19][20] - 产品同时满足机构底仓配置需求和零售投资者低门槛参与科技债市的需求[27] 产业升级逻辑 - 中央财经会议提出治理低价竞争,推动产能出清,科技创新被视为突破内卷的关键路径[30] - 科创债ETF通过资金精准投向硬科技企业,助力产业结构向技术驱动转型[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