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

搜索文档
沪深上市公司2024年超七成实现盈利经济“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凸显
上海证券报· 2025-05-06 02:18
分行业来看,28个实体大类行业中,农林牧渔、电子、交通运输、汽车、商贸零售等行业增幅靠前;金 融业实现净利润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三季报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相当于GDP 的56.0%,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4.9%,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压舱 石"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从2024年年报来看,在增强效能方面,上市公司回款速度加快,现金流压力有所缓解;在重视回报方 面,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再创新高,回报投资者力度持续加大;在提高质量方面,常态化退市局面逐步形 成,资本市场吐故纳新持续显效。 ◎记者 梁银妍 截至4月30日,沪深两市共51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报。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沪深上市公司 业绩保持韧性,74%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48%的上市公司盈利正增长。 消费、出行、出口反映实体经济活力 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基本盘",年报数据反映出诸多经济亮点: 看科技创新: 超半数上市公司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市公司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中国中车发布最新一代CR450动车组样车,继续引领全球先进水平; 中国交建勇当开路先锋,成功研制"天山号""胜利号"硬岩挖 ...
中国电建(601669):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营收稳健增长,装机规模持续提升
光大证券· 2025-05-05 23:2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及2025Q1利润端承压,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但仍看好战新产业发展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基本情况 - 总股本172.26亿股,总市值813.07亿元,一年最低/最高价为4.33/6.24元,近3月换手率30.55% [1] 收益表现 - 1M、3M、1Y相对收益分别为-0.53、-5.14、-9.76,绝对收益分别为-2.88、-5.79、-6.68 [4] 事件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6336.8/120.2/111.0亿元,同比+4.1%/-7.2%/-5.3%;2025Q1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425.6/26.4/26.0亿元,同比+1.6%/-12.0%/-14.0% [5] 点评情况 - 2024年核心主业量利齐增,工程承包与勘测设计/电力投资与运营营收同比+4.4%/+6.0%,新能源业务收入同比+13.1%,境内/境外营收同比+3.0%/+11.4%;2025Q1营收同比小幅增长 [6] - 2024年新签合同额12706.9亿元,同比增长11.2%,能源电力等业务新签合同额有不同变化,获取高质量订单和现汇订单占比较高 [7] - 2024年装机规模稳步增长,新增风电等装机容量,控股并网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2%,新获取新能源建设指标规模同比增长15%,抽水蓄能项目有进展,战新产业发展良好 [8] - 2024年现金流同比改善,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45.5亿元;2025Q1经营性现金净流出405.19亿元;2024年拟每10股派1.2695元,分红比例与上年基本持平 [9][10]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 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27.0/134.0亿元,新增2027年预测为141.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10] 财务报表与盈利预测 - 给出2023 - 2027E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相关数据 [12][13] 主要指标 - 给出2023 - 2027E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费用率、每股指标、估值指标相关数据 [14][15]
A股新纪录!2.39万亿元分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3 20:25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A股5403家上市公司中56.17%实现营收正增长,55%新上市企业达成"营收+净利润"双增,75%公司实现盈利 [2][5] - 创业板38家新上市公司中22家营收利润双增,珂玛科技营收同比增长78.45%,净利润暴增279.88%;科创板15家新企近半数双增,先锋精科净利润增长166.52% [6] - 2024年三季度后金融业回暖、消费恢复、出口加速带动上市公司业绩韧性显现,一季报增速改善 [2] IPO审核与上市质量 - 2024年沪深两市IPO终止审查300余家,为上交所145家(主板73+科创板72)和深交所196家(主板50+创业板146),为当年新上市公司数量的3倍 [7] - 2025年4月IPO终止仅2家,同比减少57.3%,严审下新上市公司超80%集中于八大战略新兴行业,超半数属战略性新兴产业 [7][8] - "科创板八条"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西安奕斯伟材料成为首家适用第五套标准的未盈利受理企业 [8] 退市机制与市场出清 - 2024年退市55家创纪录,2025年已有22家确定退市(重大违法2家+财务类9家+交易类8家+主动退市3家) [9] - 退市新规将主板财务指标从"净利润为负+营收<1亿"提升至"营收<3亿",70家企业触及双低指标,26家净资产为负 [9][12] - 退市威慑倒逼32家公司拟撤销风险警示,*ST恒宇通过主业改善使2024年营收达1.80亿元、净利润0.27亿元 [12][13] 分红与回购动态 - 2024年A股分红总额2.39万亿元(含中期分红6994.7亿元)同比增长7.2%,近五年累计分红超10万亿元 [15] - 985家公司宣告中期分红为2023年的4.3倍,贵州茅台等首次中期分红,336家公司披露2025年中期计划同比增154.6% [15] - 科创板365家公司披露分红方案,禾迈股份每10股派32元,国有企业贡献62.8%分红(六大行4206.8亿+"三桶油"1819.7亿) [16] - 2024年上市公司回购1470单合计2123亿元,金额为2023年的1.5倍 [16]
A股2024年报全景:超半数公司营收正增长 近七成披露“现金分红”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3 16:21
文章核心观点 - A股市场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表现亮眼,业绩持续修复,这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措施显效,包括严把入口关、加速市场出清、推动分红回购等,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断提升 [1][2] 分组1:A股市场整体表现 - 5403家上市公司中3035家实现营收正增长,占比56.17%;2024年上市的100家公司中超半数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创业板和科创板新贵表现亮眼 [1][4] - 2025年一季报营收利润增速改善,业绩持续修复,受金融业回暖、居民消费恢复、出行物流火热、出口贸易加速等因素带动 [1] 分组2:严把入口关 - 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文件从严加强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监管,2024年沪深两市IPO终止审查项目达300余家,是当年新上市公司的三倍多 [5] - 2025年IPO终止审查数量呈“前稳后降”特征,截至5月1日累计终止38家,较2024年同期减少57.3% [5][6] - “科创板八条”强化“硬科技”定位,支持未盈利优质科技企业上市;其他板块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超80%新上市公司分布在八大战略新兴行业 [7] 分组3:清退与救助并举 - 常态化退市局面形成,2022 - 2024年退市数量分别为50家、46家、55家,2025年截至4月30日已有22家公司确定退市 [9] - 2024年4月证监会发布意见严格退市制度,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修订审核规则,调整主板财务类退市指标 [9] - 退市新规下预计更多公司触发退市风险警示,但多家公司主动提质增效,预计32家公司将撤销风险警示 [10] 分组4:注重投资者回报 - 2024年近七成沪深上市公司披露年报现金分红方案,全年分红总额达2.39万亿元,同比增长7.2%,近五年累计分红超10万亿元 [13] - 2024年985家上市公司宣告中期分红计划,金额合计6994.7亿元,336家公司披露2025年中期分红安排,同比增加154.6% [14] - 科创板公司积极履行投资者回报责任,部分公司拟现金分红金额超15亿元或每股派现金额较高 [14] - 国有企业是分红主力军,2024财年合计分红1.5万亿元,占全市62.8%;民营上市公司也积极响应,多家企业年内多次分红 [14][15] - 2024年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积极性提升,共披露1470单回购计划,金额合计2123亿元,分别是2023年的2.1倍和1.5倍 [15]
营收超20万亿元!深市成绩单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5-02 18:42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深市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稳中有进,各板块亮点频现,研发投入超7600亿推动“三大领域”突破,出海业务增长强劲,国内需求回暖,多行业盈利提升 [1] 经营业绩 - 深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82万亿元,“十四五”规划以来复合增长率达8.55%;合计净利润8064.47亿元 [3] - 1585家公司收入增长,占比55.30%;2064家公司盈利,占比72.02%;1345家公司净利润同比改善,占比46.93% [3] - 实体类上市公司去年平均营业收入69.49亿元,“十四五”规划以来复合增长率9.48%;平均净利润2.82亿元;平均EBITDA 8.10亿元,“十四五”规划以来复合增长率7.17% [3] - 32家公司营业收入翻倍增长;910家公司连续盈利且同比增长,占比32.73%;264家公司连续盈利且同比增长超50%,占比9.50%;142家公司连续盈利且同比增长超100% [3] - 主板公司总市值超20万亿元,合计营业收入16.78万亿元,占深市80.64%;合计净利润5989.59亿元,占深市74.27% [3] - 创业板公司总市值超12万亿元,合计营业收入4.03万亿元,合计净利润2074.88亿元,合计研发投入2036.84亿元 [4] - 创业板36.31%的公司连续两年收入正增长,19.54%的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正增长,31.10%的公司连续两年研发强度超5% [4] - 深市36家千亿元市值公司合计营业收入4.56万亿元,同比增长7.76%;合计净利润4858.02亿元,同比增长18.24% [4] 研发投入与成果 - 深市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7600亿元,410家公司(14.27%)研发强度超10%,119家公司(4.14%)研发投入超10亿元,16家公司近两年累计投入超100亿元 [6] - 战略性新兴领域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研发投入分别为435.74亿元、1143.07亿元和404.34亿元,同比分别增加5.36%、16.77%和8.75% [6] - 数十家深市公司有效专利总数超万件 [7] - 先进制造领域514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超2.8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3.88% [7] - 数字经济领域493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超2.6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4%,2024年芯片市场需求回暖 [7] - 绿色低碳领域352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超3.8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7%,新能源汽车行业营收9491.12亿元,净利润484.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5%、15.77% [7] 出海业务 - 2024年深市2007家公司实现海外收入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2%,5家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超千亿元 [9] - 出口导向型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净利润1229.96亿元,同比增长26.36%,多个行业营收、净利双增长 [9] - 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海外累计销售41.72万辆,同比增长71.8% [9] - 宁德时代2024年锂离子电池销量475GWh,同比增长21.79%,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37.9%;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4年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36.5% [9] - 阳光电源2024年光伏逆变器全球发货量147GW,蝉联全球第一,累计开发建设光伏、风力发电站超5400万千瓦 [9] 国内需求 - 深市大消费行业合计营收56831.01亿元,同比增长3.75%,净利润3264.57亿元,同比增长17.62%,503家公司盈利,汽车、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行业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1.85%、5.78%、4.27% [10] - 家电行业2024年国内需求释放,深市家电公司合计内销收入6466.26亿元 [10] - 电子和通信行业公司业绩增势强劲,合计内销收入11162.27亿元,同比增长10.97% [10] - 农林牧渔行业盈利能力改善,整体实现净利润404.30亿元 [11]
2024年司均盈利2.82亿元 深市实体经济“基本盘”稳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1 09:1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随着2024年年报正式收官,深市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揭晓。 2024年,深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82万亿元,"十四五"规划以来复合增长率达到8.55%;合计 实现净利润8064.47亿元。 1585家公司收入增长,占比55.30%;2064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72.02%;1345家公司净利润同比改 善,占比46.93%。 其中,实体类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69.49亿元,"十四五"规划以来复合增长率达到9.48%;平均净利润 2.82亿元;平均EBITDA 8.10亿元,"十四五"规划以来复合增长率达到7.17%,展现出实体经济稳固 的"基本盘"。 龙头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 分板块来看,深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78万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80.64%;合计实现净利润 5989.59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74.27%。其中,32家主板公司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创业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03万亿元;合计实现净利润2074.88亿元;36.31%的公司连续两年实现 收入正增长,19.54%的公司连续两年实现净利润正增长;31.10%的公司连续两年研发强度超5% ...
新签约产业招商项目677个 预计投资总额2274.9亿元 广州首季招商引资“开门红”
广州日报· 2025-05-01 05:30
招商引资总体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广州新签约产业招商项目677个,预计投资总额2274.9亿元,新引进高质量产业招商项目422个,内资项目投资总量全省第一,增速全省第二 [1] - 十亿级乃至百亿级项目持续涌现,体现招商引资侧重"聚链成群"、精准落子的思路 [1] 现代服务业发展 - 一季度广州在生物制造领域引进科赛睿生物中国总部、瑅盛生物子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引入海康威视广东总部项目、微纳米机器人项目微纳动力全球总部 [2] - 重点攻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2] - 字节跳动斥资12亿元建设抖音华南创新基地,新"BAT"(字节跳动、阿里、腾讯)均在广州布局 [2] - 推动猫眼、得物等14家平台企业新设15个主体,小红书启动广东首个孵化中心,阿里影业在黄埔成立新公司,蚂蚁集团华南数字运营中心、万里汇跨境贸易运营中心落户广州 [2] 制造业发展 - 一季度制造业"明星项目"包括投资549亿元的藏粤直流输电项目(全国首个跨经营区±800千伏四端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广汽集团投资15亿元设立的华望汽车技术公司、领为汽车智能视觉产品大湾区总部生产研发基地(总投资24.8亿元) [4] - 广州众山精密科技拟在增城建设增材制造全产业链基地,预计总投资100亿元,产值有望超200亿元 [4] - 从化区、番禺区及花都区制造业项目投资额比重均超70%,南沙区及增城区制造业项目投资额比重均超60%,黄埔区及白云区制造业项目投资额比重均超45% [4] 外资投资情况 - 一季度广州新设外资项目1701个,同比增长3.5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7.8亿元,同比增长1.1% [7] - 制造业利用外资49.02亿元,增长86.8%,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比重45.5% [7] - 海瑞克、赛默飞、三菱重工、德国慕贝尔等外资企业新设业务主体或增资扩产 [7] - 广州思肯德电子测量设备有限公司将在广州知识城投资中国生产研发中心、市场运营中心、生产基地 [8] 招商生态优化 - "广州市招商土地超市"上线,提供420宗、近19平方公里优质地块信息 [9] - 联合国家和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社会资本等投资机构,首期形成85家机构组成投融资服务矩阵 [9] - 出台政策从10个领域优化产业版营商环境,包括推行"拿地即动工"模式、降低用地取得成本等 [9]
研发投入合计超7600亿元、超七成民企盈利……深市2024年年报交卷,来看十大亮点!
证券时报· 2025-04-30 23:40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深市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稳中有进,各板块亮点多,龙头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创新投入高,出海业务增长强,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成效显著,“双提升”行动成果好 [1] 总体业绩稳中有进 - 深市上市公司合计营收20.82万亿元,“十四五”复合增长率8.55%;净利润8064.47亿元;1585家公司收入增长,占比55.30%;2064家公司盈利,占比72.02%;1345家公司净利润同比改善,占比46.93% [3] - 实体类上市公司平均营收69.49亿元,“十四五”复合增长率9.48%;平均净利润2.82亿元;32家公司营收翻倍;910家公司连续盈利且同比增长,占比32.73%;264家公司连续盈利且同比增长超50%,占比9.50%;142家公司连续盈利且同比增长超100% [3] 板块亮点纷呈 主板 - 总市值超20万亿元;营收16.78万亿元,占深市80.64%;净利润5989.59亿元,占深市74.27%;32家公司营收超千亿元 [4] 创业板 - 总市值超12万亿元;营收4.03万亿元;净利润2074.88亿元;研发投入2036.84亿元 [4] - 36.31%的公司连续两年收入正增长,19.54%的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正增长,31.10%的公司连续两年研发强度超5% [4][5] - 930家公司属战略性新兴企业,占比约67.34%;1231家公司属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约89.14% [5] 龙头公司“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 - 截至4月28日,深市千亿市值公司36家,合计市值占深市25.49%,资产占33.77%,营收占21.93%,净利润占60.21% [6] - 2024年,这些公司合计营收4.56万亿元,同比增长7.76%;净利润4858.02亿元,同比增长18.24% [6] 创新“浓度”铸就新质未来 - 2024年研发投入超7600亿元;410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119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16家公司近两年累计投入超100亿元 [8] - 战略性新兴领域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研发投入分别为435.74亿元、1143.07亿元、404.34亿元,同比分别增加5.36%、16.77%、8.75% [8] - 数十家深市公司有效专利总数超万件,宁德时代首次进入WIPO全球PCT专利申请前五 [8] “三大领域”实现跨越性突破 先进制造领域 - 514家上市公司,市值超5万亿元,数量、市值占比分别17.90%和16.85%,营收超2.8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3.88% [9] - 电子元器件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速超100% [9] 数字经济领域 - 493家公司2024年营收超2.6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4% [9] - 2024年芯片领域相关公司收入3621.47亿元,同比增长19.84%,净利润252.19亿元,同比增长33.48% [9] 绿色低碳领域 - 352家公司2024年营收超3.8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7% [9] - 新能源汽车行业营收9491.12亿元,净利润484.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35%、15.77%;其他绿色能源行业利润也有增长 [9] 出海业务增长强劲 - 2024年,2007家公司实现海外收入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2%;立讯精密等5家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超千亿 [10] - 出口导向型公司2024年营收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净利润1229.96亿元,同比增长26.36%;多个行业营收、净利双增长 [10]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 2024年深市国企营收8.04万亿元,较首轮国企改革三年方案前增长37.79%;净利润2197.60亿元,盈利公司占比70.18% [12] - 去年实施8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交易金额228.63亿元;推出25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预计交易金额1094.02亿元 [13] 民营经济活力释放 - 2024年深市民营企业营收12.62万亿元,净利润5851.49亿元;1586家公司盈利,占比72.69% [15] - 研发人员超10万人,占比超七成,研发投入5287.77亿元,同比增长4.12% [15] “双提升”行动走深走实 - 452家公司制定并发布“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覆盖57%深证成指公司、86%创业板指公司 [17] - 2024年度2443家公司累计分红5753亿元,分红家数同比增长32%,分红金额同比增长36%;502家公司披露中期分红方案,家数同比增长318%,分红总额1055亿元,同比增长264% [17] - 6家公司派现100亿元以上 [18] - 2024年度披露回购计划768单,同比增长121%;金额上限1003.39亿元,同比增长49%;15家公司计划回购金额上限超10亿元 [18] - 287家上市公司发布大股东、董监高增持计划,累计增持上限金额292.05亿元 [18]
中国建筑(601668):营收、业绩同比增长,基建新签订单同比高增
国投证券· 2025-04-30 19:0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给予中国建筑“买入 - A”评级,6 个月目标价 6.49 元,对应 2025 年 PE 为 5.5 倍 [4][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 中国建筑营收和归母业绩同比增长,新兴业务营收同比高增,毛利率承压但期间费用率控制有效,现金流同比改善,房建业务结构优化,基建新签订单同比高增,预计 2025 - 2027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 [1][2][3][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5Q1 实现营业收入 5553.42 亿元(yoy + 1.1%),归母净利润 150.13 亿元(yoy + 0.6%) [1][2] - 预计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2855.7 亿元、23815.6 亿元和 24720.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5%、4.2%、3.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85.4 亿元、508.8 亿元和 530.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5.10%、4.83%和 4.17% [7] 业务营收及增速 - 2025Q1 各业务营收及增速为:房建 3649 亿元(yoy - 0.2%)、基建 1283 亿元(yoy + 0.5%)、地产开发 537 亿元(yoy + 15.5%)、勘察设计 23 亿元(yoy - 11.3%) [2] - 2025Q1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收 453 亿元,同比高增 34.2%,营收占比达 8.2% [2] - 2025Q1 境外实现营收 239 亿元,同比增长 8.5% [2] 毛利率与费用率 - 2025Q1 销售毛利率为 7.85%(同比 - 0.24pct),各业务毛利率及变化为:房建 6.09%(同比 - 0.09pct)、基建 8.55%(同比 - 0.43pct)、地产开发 19.18%(同比 - 2.31pct)、勘察设计 8.70%(同比 - 2.07pct) [3] - 2025Q1 期间费用率 3.65%(同比 - 0.11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 + 0.06pct/持平/ - 0.07pct/ - 0.09pct [3] - 2025Q1 销售净利率 3.23%(同比 - 0.02pct) [3] 现金流情况 - 2025Q1 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 958.52 亿元,同比少流出 7.43 亿元,因推进收款攻坚行动、抓住化债契机、加大资产盘活力度 [3] 新签合同情况 - 2025Q1 新签合同额 12702 亿元,同比增长 6.9% [4] - 2025Q1 房建新签合同 7799 亿元,同比下降 3.3%,其中保障房/教育设施/工业厂房新签合同额分别同比 + 43.8%/+27.5%/7.5% [4] - 2025Q1 基建业务新签合同 4206 亿元,同比高增 40.0%,其中能源工程/市政工程/水务及环保/水利水运新签合同分别同比 + 96.6%/+44.4%/+31.2%/+29.3% [4]
多家央企一季度实现“开门红”,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
第一财经· 2025-04-30 17:42
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6万亿元、利润总额6462.7亿元,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两 重""两新"重大项目总投资破万亿元。 国家能源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清29日在集团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国家能源集团推动经营发 展取得新成效,自产煤生产连续42个月保持5000万吨水平,日均产量追平历史单季最高纪录,北方港下 水煤市场占有率保持40%以上。发电量2964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日均同比增长21%,光伏发电增速 保持领先。运输产业拓展非煤物流,铁路、港口、航运非煤运输量分别同比增长7.8%、27.4%、 486.3%,创历史单季新高。 黄清表示,一季度保持利润总额月均百亿态势,在中央企业助力国民经济稳增长方面,充分发挥了"龙 头企业"的主导作用。 近期多家央企发布一季度经营业绩,纷纷表示实现首季开门红。 进入二季度,外部风险冲击明显加大。国资委表示,各中央企业要锚定"一增一稳四提升"目标不放松, 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完成好今年各项目标任务。要依靠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动能,加快把科技 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关键时刻切实发挥中央企业顶 梁柱、压舱石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