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券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以“三位一体”创新路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8-20 08:24
文章核心观点 - 债券市场需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三位一体"改革路径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1][3][5] 债券市场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5年2月末 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突破180万亿元 规模全球第二 [2] - 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市场分割与流动性分层 银行间与交易所互联互通有待完善 [4] - 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工具不足 AA级以下债券发行规模占比不足2% 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4] - 信用定价机制存在系统性偏差 AA级以上债券占比超90% 评级虚高导致风险定价失真 [4] - 金融科技赋能存在应用断层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领域仍待发力 [4] - 制度型开放面临标准接轨挑战 监管规则和交易制度与国际规范不完全一致 [4] 产品创新 - 2024年科创债发行规模达12179亿元 较2023年7700亿元明显提升 [6] - 发行主体失衡问题凸显:2023年上半年新发科创债中国有企业发行规模占比高达95% [6] - 2024年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总额为943亿元 占全年科创债发行总规模的7.7% [6]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末2.8万家增长至2025年1月末42.3万家 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 [6] - 需优化债券条款创新 设计可转换股权条款和收益权挂钩条款 [7] - 需创新增信机制 引入政府母基金担保、知识产权质押、保险机制等 [7] - 鼓励优质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永续债 2024年制造业民营企业仅发行60亿元永续债 [7] - 产品体系需完善:缺失通胀挂钩债券 浮息债品种单一且灵活性不足 [8] - 缺乏巨灾债券 高收益债市场不健全 债券衍生品市场缺失利率期权产品 [8] 技术创新 - 区块链技术可简化发行流程 如欧洲投资银行2021年发行1亿欧元数字债券 时间大幅压缩 [10] - 人工智能可优化信用评估模型、做市策略和降低智能投顾成本 [10] - 2022年中央结算公司推出国内首个区块链数字债券共用平台 [11] - 2023年2月兴业基金采用AI技术自研"兴小二"AI债券交易机器人 [11] - 技术创新面临挑战:区块链技术碎片化且存在数据隐私安全隐患 [11] - AI应用存在"数据孤岛"效应 算法透明度偏低 中小券商尚未部署AI风控系统 [11] - 需构建统一技术标准与数据生态 制定区块链金融技术规范 建立国家级数据共享平台 [12] - 强化监管科技与风险防控 政策扶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12] 制度创新 - 需打破市场分割 制定统一管理条例 整合发行、交易、结算规则 统一监管标准 [13] - 完善产品创新制度 鼓励科创企业再融资储架发行 对投资者提供减税或免税优惠 [13] - 加快发展高收益债市场 吸引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入 [13] - 强化风险防控 构建智能化债券市场监测平台 纳入杠杆率分级预警和流动性压力指数等监管指标 [14] - 将压力测试机制纳入常态化监管 研究建设区块链赋能的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14] 创新协同效应 - 三者协同提升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如绿色债券通过区块链追踪资金流向 实现全流程透明化 [15] - 加强风险防控 AI风控系统通过整合非结构化数据可提前发出违约预警信号 [15] - 服务国家战略 将金融资源精准导入绿色金融和科创企业等领域 [16] - 催生新型市场生态 重塑市场参与者行为模式 促进数字债券等新兴领域发展 [17]
债市“吸金”能力爆发!7月净融资2.3万亿元,同比大增86%
搜狐财经· 2025-08-19 14:12
货币市场运行情况 - 货币市场成交总量185.2万亿元,环比增加12.4%,日均成交8.1万亿元环比减少2.2% [2] - 央行通过MLF提量续做4000亿元净投放1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投放14000亿元净投放2000亿元,逆回购净投放1880亿元,全月公开市场整体净投放4680亿元 [3] - DR007月度加权均值环比下行7bp至1.53%,R007下行12bp至1.56%,全月DR007波动幅度23个基点环比减少19个基点 [4] - 货币市场日均余额12.8万亿元环比减少2.1%,大型商业银行日均净融出余额环比减少4.0%,货币基金日均净融出余额环比增加26.1% [5] 债券市场运行情况 - 债券发行规模5.29万亿元环比减少0.6%同比增加27.6%,净融资2.31万亿元环比增加1695亿元同比增加1.07万亿元 [6] - 现券成交90.6万笔、36.7万亿元,日均成交15939亿元同比增加3.5%环比减少5.2% [7]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区间1.64%~1.75%,月末1年期国债收益率1.38%较上月末上升4bp,10年期1.7%上升6bp,1年期和10年期利差32个基点环比走阔2bp [8] - 债券借贷成交3.44万笔、标的券券面总额4.87万亿元,日均成交2117亿元同比增加4.2%环比增加9.2% [7] 利率衍生品市场表现 - 利率互换曲线结束倒挂,6个月SHIBOR 3M互换价格1.595%较上月末下行4bp,5年期上行10bp至1.6013% [9] - 利率互换名义本金总额4.6万亿元,日均成交2009.16亿元环比增加30.0%,成交笔数4.0万笔日均环比增加44.8% [9] - 标准债券远期名义本金3705.9亿元日均环比增加14.6%,利率期权名义本金51.4亿元日均环比减少76.8% [9]
债市波动率回升?- 每周债市超话
2025-08-18 23:10
行业与公司分析总结 1 债市与宏观经济 - 2025年处于债务周期出清阶段,政府加杠杆替代企业和居民债务,政府债券高增支撑社融,但9月后地方债发行减少,居民和企业融资改善是关键[1][2] - 预期改善领先实际经济,风险偏好回升,单月非银存款达历史次高,与权益市场一致[1][2] - 债务周期出清特征包括政府债券高增支撑社融,居民和企业单月信贷罕见负增长[5] 2 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处于等待期,前期政策落实为主,总量操作如降准降息酝酿中[1][4] - 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强调落实适度宽松,防范资金空转,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目标未变[4][6] - 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可能有新的宽松措施出台[4][6] 3 流动性 - 短端流动性风险不大,资金价格处于较低位置,与2022年一致[1][7] - 结构性货币政策投放及8月后政府债券发行减量,银行负债修复良好,流动性冲击有限[1][7] 4 债券市场波动 - 近期波动体现在期限利差走扩和长端收益率波动,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日内波动幅度普遍超3个基点[1][8] - 机构行为如银行理财申赎导致公募卖出,交易盘参与博弈放大了市场波动[8] - 长端收益率调整呈现高点逐步降低趋势,一季度接近1.9%,近期高点约1.80%[9] 5 贵州省债务化解 - 贵州省通过茅台化债等措施实现减负,2024年GDP约2.22万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67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2,315亿元[3][10] - 高息债务置换进展显著,国有大行贷款利率普遍降至3.8%以下[3][16] - 非标债务置换预计2025年落地,2024年启动,由牵头银行负责[3][17] 6 贵州省财政与债务结构 - 显性政府债务余额17,537亿元,隐性债务约15,906亿元,债务结构较为均衡[12] - 2024年发行特殊再融资置换债1,846亿元,2025年已发行1,059亿元,规模全国前五[19] - 新增专项债2024年发行403亿元,2025年已发行247亿元[19] 7 贵州省区域经济 - 贵阳经济财政实力优于遵义,2024年GDP均超5,000亿元,贵阳一般预算收入472亿,遵义347亿[13] - 贵阳土地出让收入543亿,遵义283亿[13] - 贵阳显性政府债务3,769亿,遵义2,788亿[13] 8 贵安新区发展 - 贵安新区以全国一体化算力枢纽节点著称,大型数据中心如华为、苹果及三大运营商设立于此[14] - 2024年一般预算收入23.04亿元,土地出让收入50亿元[14] - 房价约四五千元每平方米,贵阳市核心区如观山湖达万元以上[14] 9 贵州产业发展 - 地方政府逐步从化解存量债务转向产业发展,新增融资需求主体多为市场化成熟国企[20] - 产业基金广泛扶持本地企业,涵盖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20] - 贵阳文旅宣传力度加大,到访游客数量显著增加[20] 10 投资建议 - 当前是较好的配置窗口,重点关注长端收益率反弹高点是否继续降低[11][21] - 贵州传统城投项目安全边际增强,新市场化主体具备短期内获得大量支持资金的潜力[21][22] - 短期限品种可考虑,中长期限品种需保持谨慎[22]
债市周周谈:为何我们当前坚定看多债市?
2025-08-18 09:0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债券市场(利率债、信用债)、银行理财、保险资金配置 - 公司:农商行、险资(大型寿险公司)、券商自营、债基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债市看多逻辑** - 央行宽松政策带来正 Carry,DL1 利率下降[11] - 央行可能重启国债买入操作,银行负债成本下行[11][15] - 政府债券发行高峰已过,理财规模增长显著(7月增量超2万亿,全市场规模近33万亿)[11][13] -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回落(社零增速降至3.7%)、投资全面回落(基建/地产/制造业)、出口压力上升[7][8][10] **2 利率债交易动态** - 7月21日至8月15日:券商自营净卖出2,500亿利率债(20年以上期限占500亿),债基净卖出2,600亿(20年以上占600亿)[1][4] - 农商行和险资成为超长久期利率债主要买家,大型寿险公司认为配置价值凸显[5] **3 股市与经济基本面脱节** - 股市上涨主要由散户资金推动(中证2000指数PE达150倍,远高于30年国债估值),与经济基本面关联弱[6][19] - 上证指数3,700点为近10年新高,但上市公司业绩未显著改善[6] **4 经济数据与政策预期** - 消费:餐饮收入增速降至零,补贴政策透支需求[9] - 出口:7月增速8%,但转出口难度将因国际协议上升[10] - 货币政策:预计四季度或2026年一季度降准降息,春节前降准概率高[11] **5 银行负债成本与国债收益率** - 银行负债成本降至1.70(Q3),预计明年底降至1.5,2030年或1.2[12] - 10年国债收益率1.75%具配置价值,未来可能突破1.6%需降息预期推动[14][16] **6 理财市场对信用债影响** - 理财规模增长(7月增量2万亿)推升信用债配置需求,业绩比较基准下限2.2%高于存款利率[13] 其他重要内容 - 中美贸易摩擦及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可能影响金融市场[17][18] - 股市泡沫对债市资金分流作用有限,银行自营不受股市上涨影响[19] - 投资策略:短期聚焦利率债,后续可考虑城投债、银行资本债等[14]
当前流动性的几点关注
天风证券· 2025-08-15 09: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8月流动性成为债市演绎关键 短期内债市缺乏新叙事主线 风险资产与债市联动持续性待察 中长期债市仍跟基本面定价 若流动性稳定 资金流向风险资产的边际变化难主导债市行情 充裕流动性易催生“股债双牛” 月中资金面有多重扰动 需关注央行投放等情况 预计资金利率中枢维持低位震荡 但特殊时点波动需留意[1][2][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8月,流动性或已成为债市演绎关键 - 7月以来股债、商债联动受关注 流动性在其中起双重作用 一是影响杠杆水平直接作用债市 二是驱动资产再配置使债市资金流入权益和商品市场[1][8] - 7月末银行间流动性需求大 股商齐涨分流债市资金 压制债市 资管产品净值波动使负债端承压 理财赎回放大债市调整幅度[1][8] - 8月初资金面季节性转松 大额买断式投放落地 流动性宽松利好股市和债市 风险资产对债市压制减弱 出现“股债双牛”行情[1][8] - 8/11 - 8/13 股债先“跷跷板”后“双牛” 8/11央行净回笼收敛货币宽松预期 商品和权益市场强势 多重因素拖累债市情绪 交易盘抛售放大波动 8/13股市偏强 债市有韧性 贷款数据和偏松资金面支撑其修复[1][9] - 8月后半月债市缺乏新叙事主线 流动性或继续主导行情 风险资产上涨持续性待察 其与债市联动已持续 中长期债市跟基本面定价 近期政策发力使债市情绪敏感 对负债端稳定性和赎回压力担忧升温 若流动性稳定 资金流向风险资产难主导债市行情 充裕流动性易催生“股债双牛” 月中需关注央行投放等情况[2][14] 7月,资金再起波澜 - 7月资金面先松后紧 多轮切换 资金利率脱离6月窄幅震荡 月初资金自发转松 央行回笼未改趋势 DR001逼近1.3% 大行净融出超4万亿 中旬央行投放与市场需求同步 放大税期和政府债供给扰动 大行净融出回落 资金与存单价格抬升 下旬股债、商债资金分流和政府债供给放量 央行投放护航资金平稳跨月[15] - 资金价格波动加大 隔夜资金利率多在政策利率下方 税期和月末受股商分流和供需缺口影响大幅上行 中枢持平上月 7天资金中枢下探 多在政策利率上方 波动区间收窄 月末央行投放使跨季无虞 利率走势平稳 与政策利率利差收窄 7天资金分层凸显 隔夜资金分层持平上月 波动幅度降低[17][25] - 资金数量上 中旬资金需求增加 国有大行净融出回落 货基、理财等资管产品跨季后负债端扩容 融出规模回升 资金融出微观结构变动使中旬隔夜资金利率波动增加[30] - 影响7月资金供求因素包括:公开市场投放精准滴灌 逆回购净投放1880亿 中长期净投放3000亿 特殊节点针对性应对 松紧适度 多工具配合;政府债发行环比回落、同比高位 国债发行11777亿、净融资4169亿 地方债发行12135亿、净融资8124亿 放量扰动资金面 央行提及推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同业存单到期超万亿 发行价格持稳 7月发行24787亿、到期28468亿 净融资为负 银行负债端压力中性 仅中旬和月末小幅抬升;6月信贷超预期 7月结构性分化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673亿 7月票据利率下行 新增社融11600亿、同比多增3893亿 社融同比增速9.0%、较上月升0.1pct 人民币贷款减少4263亿、同比多减3455亿 债券融资支撑 政府债券增加12440亿、同比多增5559亿 企业债券增加2791亿、同比多增755亿[35][40][46][48] 当前资金面的几点关注 - 历史上8月资金利率中枢为下半年偏低阶段 月内走势平稳 临近月末波动加大 2022年政府债净融资缩量、留抵退税和央行上缴利润支撑流动性 月末信贷投放使资金利率抬升 9月社融超预期 2023年月初提及防资金套利空转 政府债净融资抬升 月末资金波动放大[53] - 当前需关注:存单到期规模超3万亿 关注续发压力 银行负债端压力中性 提价发行诉求有限;政府债供给压力延续 8月发行或提速 国债有普通和特别国债发行 地方债拟发行9633亿 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渐近尾声 若提前发行2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将放大供给压力 预计央行多工具维稳资金面;中长期流动性到期1.2万亿 规模仍高 8/8落地7000亿3M买断式逆回购 投放节奏前置 释放呵护意图 预防月中税期资金压力[61][62][64] - 8月资金面有政府债供给、存单到期、税期走阔等扰动 但季节性因素使税收收入低 财政净支出补充流动性 货币政策支持性立场不改 预计资金利率中枢维持低位震荡 中旬政府债放量、税期走款和存单到期共振 以及临近月末机构跨月资金需求增加时 需关注资金利率波动和央行操作[4][66][67]
【财经分析】债市“科技板”百日成绩单:双市场输血超9200亿元 风险缓释工具激活科创融资生态
新华财经· 2025-08-15 08:39
债券市场科技板设立百日表现 - 债券市场科技板自5月7日设立至8月14日满一百天 全市场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739只 总规模达9261.31亿元 [1] - 金融监管部门与基础设施协同创新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推出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同步的科技板专属通道 [1] 银行间市场发行主导地位 - 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5755.77亿元 占全市场总规模的62.14% [2] - 商业银行主体表现突出 32家商业银行和2家政策性银行累计发行科创债金额达2413亿元 [2] - 银行间科技创新中票和短融发行规模分别为1814亿元和1458.5亿元 [2] 交易所市场机制灵活性 - 交易所市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累计发行金额3467.01亿元 其中超八成资金直接流向芯片设计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企业 [3] - 交易所市场涌现更多科技型企业和创投机构 单笔发行规模多在5-10亿元区间 [4] 债券期限结构特征 - 科技板债券期限结构显著拉长 3年期以上债券占比超75% 5年期以上超30% [4] - 5年期产品为硬科技研发提供稳定资金保障 破解传统融资中短债长投困局 [5] 创新金融工具应用 - 风险缓释凭证(CRMW)成为科技板债券护航利器 截至2025年6月末 上清所支持挂钩科技板债券的CRMW共创设登记40笔 名义本金72.59亿元 累计支持152.86亿元债券发行 [5] - 区块链技术赋能债券发行 广西北部湾银行发行全国首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技板债券 15亿元融资通过区块链数字债券平台实现全流程电子化 耗时仅36小时 [6] - 分层担保机制破解民营创投机构融资瓶颈 君联资本发行3亿元科技创新债券采用三层风险分担架构 获得AA+评级 融资成本较普通私募债降低120个基点 [7] 投资人结构变化 - 保险资金配置比例从年初的22%提升至35% [8] - 首批科创债ETF上市5个交易日规模突破千亿元 显示中长期资金加速布局 [8] 配套制度持续深化 - 科创能力评级体系建设提上议程 将从技术创新度 研发投入强度 成果转化率等维度构建全新评价框架 [9] - 建议建立技术评级与信用评级并行的双轨体系 创新分段式期限结构设计缓解初创企业现金流压力 [9] - 深圳试点差额补足+技术回购模式 通过地方政府与专业机构协同降低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门槛 [9]
中加基金权益周报︱央行呵护增值税新券发行,债市情绪不弱
新浪基金· 2025-08-14 17:19
一级市场发行情况 - 国债发行规模4686亿元 净融资额3386亿元 [1] - 地方债发行规模1655亿元 净融资额828亿元 [1] - 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规模1745亿元 净融资额1745亿元 [1] - 非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规模1320亿元 净融资额125亿元 [1] - 非金融信用债发行规模3579亿元 净融资额1987亿元 [1] - 可转债新发行1只 预计融资规模11.7亿元 [1] 二级市场表现 - 债券市场在股市强势环境中表现抗跌 [2] -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跨月后资金面 增值税新政和央行买断式操作 [2] 流动性状况 - 跨月后资金面自然偏松 匿名隔夜资金利率一度跌破1.3% [3] - R001较前周下行1.3BP R007较前周下行3.3BP [3] - 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呵护债券新发 [3] 经济基本面 - 7月出口增速显示韧性 核心CPI连续5个月回升 [4] - 反内卷政策对PPI传导略受阻 [4] - 生产端环比略下行 消费端维持低位 [4] - 食品和商品价格均下行 [4] 海外市场动态 - 俄乌冲突局势缓和抬升市场风险情绪 [5] - 美债标售偏差导致美债表现承压 [5]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收于4.27% 较前周上行4BP [5] 权益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创年内新高 万得全A周内上涨1.94% [6] - 日均成交额保持在1.7万亿元 [6] - 融资余额达19989.08亿元 较7月31日增加279.11亿元 [6] 债券市场展望 - 低利率环境下资金开始向含权类资产溢出 [7] - 10年期国债利率再度回到1.7%以内 [7] - 利率下行速度可能延缓 债市短期震荡加剧 [7] - 信用债受益偏宽资金面 但需关注信用利差过度收窄 [7] - 转债市场获得择券空间 高价区间新老券种走向双高 [7] - 转债市场赚钱效应不弱 机会较多建议积极关注 [7]
7月金融数据点评:弱现实延续,债市阶段性脱敏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14 16:43
核心观点 - 2025年7月金融数据显示实体部门信贷需求偏弱,但政府债净融资规模达1.25万亿元,支撑社融同比增速提升至9%(6月为8.9%)[3] - M2同比增速升至8.8%(6月为8.3%),M1-M2剪刀差收缩,或反映实体经济活动边际转暖[3][36] - 债市对基本面定价弱化,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7%附近性价比不高,预计8-10月运行区间为1.65%-1.80%[3] 社融与信贷分析 - **政府债支撑社融**:7月政府债净融资1.25万亿元(6月为1.41万亿元),地方债发行提速,城投债净融资转正[3][11][13][17] - **企业信贷结构分化**:票据融资高增(7月末利率快速下行),企业新增短贷和长贷均低于季节性水平,产业债净融资规模处于季节性高位[3][8][19][22][24][26] - **居民信贷疲弱**:新增短贷和长贷分别反映消费意愿偏低和购房需求不强,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低于季节性水平[3][15][21][30] 货币与存款动态 - **存款迁移**:非银存款反季节性增长,理财规模下降,显示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转移[3][34][39] - **财政支出效应**:剔除政府债的财政存款变动显示财政净支出力度较大,M1增速抬升或与清理拖欠账款活化资金有关[3][32][36][38] 债市策略 - **估值压力**:债市交易拥挤叠加股市分流资金,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空间受限,中短端相对稳健[3] - **政策窗口**:8月政府债供给高峰或触发流动性对冲,三四季度交界可能面临通胀回升风险[3]
外资布局中国债市多偏向中长期配置
证券日报· 2025-08-14 00:29
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市场的配置趋势 - 截至2025年6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达4.3万亿元人民币 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2.3% [1] - 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余额为4.2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持有国债2.1万亿元人民币占比49.6% 同业存单1.2万亿元人民币占比27.2% 政策性银行债券0.8万亿元人民币占比19.1% [1] - 外资机构对中国债券持仓从2018年2000亿美元升至2022年6000亿美元峰值 2024年下半年起再次回升 [2] 外资增配中国债券的驱动因素 - 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信心下降及非美元资产偏好增加推动资产重新配置需求 [1] - 中国债券市场与其他发达市场固定收益相关性较低 具备良好分散化配置价值 [1] - 债券市场开放力度加大:2016年开通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投资渠道 2017年开通债券通北向通 投资便利性提升且无额度限制 [2] 国际指数纳入与资金流入预期 - 2019年起中国债券陆续被纳入彭博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政府债券指数和富时罗素世界国债指数 推动被动资金流入激增 [3] - 2025年全球央行内部调查显示各国央行持续增持人民币与欧元资产 [2] - 中国债市有望在未来3至4年迎来新一轮持续资金流入 因美元资产不确定性促使主权基金及养老金寻找非美元避风港 [2][3] 外资投资偏好与结构特点 - 外资机构偏好流动性高的利率债:约3000亿美元配置于国债 1000亿美元配置于政策性银行债 数百亿美元流向银行大额存单 [4] - 中国债券市场中利率债占比62.3% 信用债占比37.7% [4] - 境外客户开始深入研究信用债及ABS品种 因信用债具绝对收益率优势 ABS具多样化底层资产优势 [4] 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优势与发行动态 - 中国债券市场具规模大、开放度高、相关性低、波动率低等多重优势 [5] - 2025年7月摩根士丹利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亿元人民币5年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利率1.98% [5] - 宝马集团发行35亿元人民币一年期及三年期债券 [5] 熊猫债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 2025年6月以来熊猫债发行量激增 截至8月3日银行间市场发行规模达1166.50亿元人民币 [6] - 外国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跨国企业熊猫债发行金额占比50% 较2024年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 [6] - 人民币债券市场吸引外资因募集资金使用灵活、政策支持及避险属性 反映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性提升 [6]
方正富邦区德成:8月债市不应过分悲观的五大理由
中国经济网· 2025-08-13 14:15
另外,基本面已开始兑现下半年"边际承压"的场景,7 月 PMI 数据显示,除价格分项外,生产、内外需 订单及库存,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反内卷带来通胀预期的提升并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判断 PPI 年内转正难度较大,市场预期或将逐步平息,对债市影响也会渐渐消除。 7月中下旬以来,债市迎来一波回调,Wind数据显示,7月16日至8月11日期间,10年国债收益率从 1.66%上行到1.72%,30年国债期货调整幅度更大,收益率从1.87%上行至1.99%。 与债市接连下跌相反的是,股市和大宗商品持续走强。在反内卷政策收缩供给、经济复苏预期提振需求 以及全球流动性宽松助推下,大宗商品暴涨,沪指站稳3600点,A股迎来一波修复性反弹行情。 不少投资者将债市回调简单的理解为股债跷跷板效应,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对于债市调整的原 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资金面紧张、"反内卷"政策提升通胀预期,以及权益市场上涨对债 市的冲击。 相信很多小伙伴更关心的是上面这几点原因影响持续性究竟如何?换句话说债市调整到位了吗?资金面 看,此前央行回笼资金,流动性出现收敛助推债券利率上行,不过此前央行大额净投放,流动性也开始 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