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杠

搜索文档
千亿大蛋糕!微型电机巨头争抢,谁能笑傲灵巧手江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1:58
核心观点 -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推动产业链发展 四家A股公司因进入特斯拉供应链而受关注 并积极布局灵巧手领域以抢占千亿级市场[1][2][3] 特斯拉供应链参与情况 - 兆威机电 雷赛智能 鸣志电器三家为特斯拉机器人供应电机与驱动 江苏雷利供应丝杠且产品已送样但未获订单[1] 灵巧手市场前景 - 灵巧手当前主流价格5-10万/只 中期预计降至0.5-3万/只 占机器人本体成本20% 2030年人形机器人产量超300万台时市场规模近千亿[2] 公司灵巧手布局战略 - 四家公司中三家成立灵巧手专门子公司 两家已发布产品 从零部件供应商转向品牌竞争[2] - 下游本体厂商因自研成本高 倾向于定制采购或联合研发 推动微型电机企业切入灵巧手领域[3][4] 兆威机电灵巧手进展 - 2024年11月发布第一代灵巧手 2024年3月出资5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 7月发布三款新品(LM06 DM17 DM20)分别内置6/17/20个微型电机[5] - 与12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建生态 上半年营收7.87亿元(+21.93%) 归母净利润1.13亿元(+20.72%) 自由现金流8852万元[5][13][14] 雷赛智能灵巧手进展 - 2024年2月成立子公司聚焦无框电机和关节模组 12月设立子公司聚焦空心杯电机和灵巧手 已获商业订单并实现数倍增长[5][6] - 布局"关节模组+灵巧手+小脑"组合 规划三种商业模式 计划建设研发制造基地[6] - 上半年营收8.91亿元(+8.28%) 归母净利润1.19亿元(+2.22%) 经营性现金流增长115.87% 自由现金流4740万元[13][14] 江苏雷利灵巧手进展 - 2024年成立控股子公司 研发连杆式 绳驱式 软体式三种技术路线灵巧手[7] - 绳驱式方案自由度达22个 理论上可突破成本 系统参数 稳定性"不可能三角"[7] - 上半年营收规模为四家公司最大 但自由现金流-1750万元 综合毛利率最低且持续下降[13] 鸣志电器技术优势 - 通过收购全球电机企业打破日本垄断 已通过特斯拉C轮认证成为空心杯电机准供应商 预计2026年Q1规模化供货[7][8] - 自研直绕型技术使空心杯电机价格降至1200-2300元(对比瑞士Maxon约4000元) 未来有望下探至千元以内[12] - 受越南工厂搬迁和下游需求疲软影响 上半年净利润下滑32.66% 部分行业收入下降约30%[14] 灵巧手技术参数对比 - 兆威机电采用直驱式方案 自由度20个(DM20) 负载单手15公斤(LM06) 定价4-5万元(DM17)[10][11] - 雷赛智能采用连杆式方案 自由度20个(DH2015) 负载单手40公斤(DH116) 定价1万元以内[10][11][12] - 直驱式控制稳定但抗冲击性差 连杆式负载能力强但柔性抓取弱[11] 行业竞争动态 - 技术路线 成本控制与资金储备仍在动态博弈 未来格局存在变数 后续竞争者可能持续涌入[14]
北特科技: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05 08:21
融资计划 - 公司拟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3亿元 [1] - 发行对象包括诺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 [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投入泰国丝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 [1] 项目信息 - 建设项目名称为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国丝杠生产基地(一期) [1]
恒立液压20250903
2025-09-03 14:46
**恒立液压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一 公司及行业概况** * 纪要涉及公司为恒立液压 行业为工程机械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1] * 工程机械行业正处于复苏阶段 分为市场需求回升 盈利能力提升和行业全面复苏三个步骤[4] * 恒立液压作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在行业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华为海思之于中国手机行业[4] **二 核心财务表现与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 第二季度营收超27亿元 同比增长11% 归母净利润超8亿元 同比增长18%[2][11]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有所提升 毛利率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净利率提升1个百分点[11] * 预计2025年至2027年收入将增长至140亿元左右 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27亿元 32亿元和37亿元 保持十几个百分点以上的复合增速[3][21] **三 产品线与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挖掘机油缸销量达3万多个 同比增长16% 与国内挖掘机行业增速基本持平[12] * 非挖掘机油缸上半年同比下滑 但6至7月已转正并加速增长 7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12] * 阀类产品上半年同比增长约15% 其中挖掘机用阀类产品增速超20% 马达类产品也有一定幅度增长[12] * 公司从油缸扩展到泵 阀 马达等多个品类 覆盖从小型到大型挖掘机等不同应用领域[2][8] **四 市场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半年增速超10% 海外市场也保持正增长[12] * 公司在全球拥有11个生产基地和7个全球营销公司[2][13] * 公司通过收购(如德国威科公司)和自建工厂(如美国 日本分公司 墨西哥工厂)扩大全球影响力 墨西哥工厂预计2025年全面投产[13] **五 发展战略与竞争优势** * 公司发展逻辑包括行业反转 国产化进程 多元化发展和全球对标[5][8] * 国产替代进程仍在继续 国产化空间巨大[5] * 公司股权集中 管理层具备远见和逆势扩张的定力[2][7] * 公司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从2022年至今即使行业处于底部 其收入和利润均保持增长[10] **六 新业务与未来增长点** * 公司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特斯拉提高2026年量产预期并增加灵巧手自由度30% 将带动丝杠 减速器等零部件需求[6] * 公司2022年启动线性驱动项目 至2025年上半年已拥有上百家丝杠客户 实现千万级营收 预计全年丝杠营收将达到上亿水平[19] * 凭借核心零部件自供能力 公司有望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占据重要地位[2][6] **七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近期工程机械行业出现新动态 如徐工机械发布历史上最大股权激励计划[9] * 在全球范围内 公司与博世力士乐 伊顿 川崎重工等巨头相比仍有差距 但已逐渐逼近第二梯队[20] * 国内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公司是国产龙头企业[4][16] **八 历史业绩与展望** * 公司从2016年13亿元收入增长至2021年93亿元 接近50%的年化复合增长率 净利润从不到1亿元增长至26亿元[17] * 由于去年第三季度基数较低 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增速将环比加快[14] * 目前挖掘机 油缸 泵阀及非挖领域的排产情况都向好 7月份内外销挖掘机数据超预期[14][15]
斯菱股份(301550):业绩符合预期,前瞻布局享机器人产业红利
国盛证券· 2025-08-27 06:48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5] 核心观点 - 业绩符合预期 2025年H1收入3.9亿元同比+9% 归母净利润1.0亿元同比+5% [1] - 受益于多元化客户结构和丰富产品品类 订单稳定性强 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1] - 前瞻布局机器人产业 成立机器人事业部 拓展谐波减速器/执行器模组/丝杠类产品 [2] - 全球化布局加速 新昌和泰国生产基地产能持续释放 北美市场本地化服务能力已建立 [2] 财务表现 - 2025Q2收入2.0亿元同比-0.4%环比+0.1% 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11%环比+13% [1] - 2025H1毛利率34.8%同比+1.9pct 净利率25.4%同比-0.9pct [1] - 2025Q2毛利率36.6%环比+3.5pct 净利率26.9%环比+3.2pct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2.2/2.6/3.5亿元 对应PE 76/64/47倍 [2] 产能建设 - 新昌基地年产629万套高端汽车轴承项目预计2025年下半年逐步释放产能 [2] - 泰国基地已完成第二期投资并实现产能释放 第三期投资建设顺利推进 [2] 业务拓展 - 谐波减速器第一条生产线已完成投产 [2] - 执行器模组与谐波减速器同步开发中 [2] - 丝杠产品处于研发阶段 与汽车轴承在材料/工艺/装配技术具共同点 [2] 行业背景 - 中国新能源车2025年H1销量1565万辆同比+11% [1] - 机器人行业量产在即 有望带动汽车供应链共振 [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9.52/11.71/15.81亿元 增长率23.0%/23.0%/35.0% [4] - 预计2025-2027年EPS 1.36/1.62/2.18元 [4] - 预计2025-2027年ROE 11.4%/12.4%/14.9% [4]
丝杠行业深度:关注利润率、空间、设备潜在“超预期”机会
2025-08-21 15:05
丝杠行业与公司分析 行业与公司覆盖 - 丝杠行业涉及滑动丝杠、滚珠丝杠和行星滚柱丝杠 技术分类包括磨削加工(C5级以上精度)和冷扎加工(C5级以下精度)[1][3][18] -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工业母机、注塑机、半导体设备及航空航天和军工[2][6][27][30] - 高端市场由日本NSK、THK及中国台湾上银银泰主导 国产化率较低[3][28] - 上银在丝杠制造领域表现出色 过去几年保持30%以上毛利率 产品覆盖全制造业包括汽车行业 预计2025年整个丝杠市场空间达400多亿元[26]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优势与分类** - 滚珠丝杠通过钢球滚动摩擦提高传递效率和精度 行星滚柱丝杠通过更小间隙和更高负载能力实现更高精度但制造成本较高[1][4][5] - 行星滚柱丝杠分为正向式、反向式和差动式 正向式最常见 差动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可能打滑 适用于负载要求不高的场景如灵巧手[8][10] - 丝杠精度分类采用中国体系P级和日本、台湾等地区C级 C0级、C1级、C2级精度差距不大 C7、C8级精度差距明显[11] **应用场景与需求** - 在机器人领域尤其人形机器人中丝杠优势显著 能实现较高负载能力和节能 通过旋转运动转化为线性驱动减少力臂效应提高效率[6][29] - 汽车行业线控转向系统采用电机加纯电传动方式 效率可达90%以上 相比液压助力系统效率更高 符合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30][32] - 工业母机对丝杠要求极高 需确保机床精度和性能 丝杠负责传动和定位 高精度定位级丝杆尤为重要[27] **制造工艺与挑战** - 丝杠制造流程复杂 材料、热处理和设计均需极致 材料质量至关重要如钢材配方 热处理工艺包括正火、退火、回火等多个环节[12][13] - 磨削加工流程长 需粗车、精车、粗磨、精磨等多个步骤 高精度等级如C0级是制造业最难突破的一环[18][19] - 磨削难点包括发热问题和热形变 砂轮高速旋转产生大量热量导致丝杠不可控热形变影响加工精度[21][22] - 优化硬磨削工艺可通过以车代磨和以铣代磨提高效率 车削利用刀具沿进给轴轴向位移进行切削 效率较高但可能出现震动问题[23] **利润率与竞争力** - 丝杠行业壁垒较高 脱颖而出企业利润率中枢可能较好 高端丝杠制造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和潜在高利润率[2][12][13] - 企业若能覆盖全行业并突破最高端领域将显著提升竞争力 全行业覆盖有助于扩大客户基础增强品牌形象实现规模化生产与研发费用摊薄[20] - 上银丝杠产品覆盖全制造业包括汽车等多个行业 均价较低显示其广泛应用和市场竞争力[26] **设计优化与性能** - 丝杠需根据不同行业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 SKU非常多 需具备强大设计能力应对各种要求如预警力不同导致传动方式不同[14] - 降噪是丝杠产品设计重要环节 需优化滚道设计确保滚珠或滚柱转动时减少碰撞 滚珠丝杠需考虑滚珠循环器设计避免90度旋转导致撞击和噪音[16] - 确保丝杠寿命和性能稳定性需具备完整正向设计体系 通过多轮用户端实际测试和多年优化提升质量 开发成套检测设备监控长期使用中传动效率、精度及稳定性[17][24] 其他重要内容 **加工设备投资机会** - 丝杠加工设备包括热处理炉子、感应淬火装置、矫直机及核心设备如车床和磨床 硬车削技术(以车代磨)具有提效降本潜力是投资重点[34] - 磨床是丝杠加工重要设备包括内螺纹磨床用于螺母加工及外螺纹磨床用于螺柱或行星滚柱加工 技术难度高多由海外老牌企业供应[35] - 人形机器人中小丝杠加工需要新设计小型专用设备 传统大型磨床不适合精细零件加工 为国内企业提供良好成长机会[36] **检测与评价体系** - 企业需建立专门测试评价体系保证丝杠质量 包括运行稳定性、热稳定性、寿命保持性和精度保持性测试 需开发成套检测平台和实验平台不断优化性能[24] - 国内四杠供应商较少导致相关检测企业相对匮乏 如有上市公司开发出用于四杠检测成套设备带有自主解决方案或独特检测方式将具有很大市场潜力[37] **传动系统效率提升** - 传动系统效率提升主要体现在电信号直接传输 不需要液压或机械结构间接传动 操作可实时转化为执行器动作提高响应速度和减少延迟[31][32] - 舍弗勒等企业正在开发线控转向、线控驻车和刹车系统 采用行星齿轮丝杠将电机、轴承、制动等组件集成在一起 博士iBooster电液传动逐渐被丝杠驱动取代[32]
三联锻造:机器人及航空航天部件分公司主要研究产品包括行星减速器、丝杠等
证券日报· 2025-08-15 12:47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于2025年5月设立机器人及航空航天部件分公司以拓展研发能力 [2] - 主要研究产品包括行星减速器、丝杠、轴齿、齿轮、传动齿等与现有锻造工艺相近的锻造产品 [2] 行业与技术特点 - 机器人和航空航天行业技术门槛高且研发周期长 [2] - 行业研发投入大且存在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或研发失败的可能性 [2] 市场环境与竞争 - 新领域市场竞争激烈且受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影响较大 [2]
北特科技(603009):上半年利润增长45%,丝杠产线稳步推进业绩概要
群益证券· 2025-08-15 06:45
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买进(Buy)"评级 目标价49元 当前股价41 35元(2025 8 14) 潜在上涨空间18 5% [1][7] 核心观点 - 2025H1业绩符合预期:营收11 1亿元(YOY+14 7%) 归母净利润0 6亿元(YOY+45 1%) 其中2Q单季营收5 7亿元(YOY+18 8%) 净利润0 3亿元(YOY+48 8%) [8] - 产品结构优化:底盘业务收入占比64 1%但增速放缓至4 1% 空调压缩机业务收入3 1亿元(YOY+42 1%) 铝合金轻量化业务收入0 9亿元(YOY+35 0%) [10] - 盈利能力提升:H1毛利率同比提升1 0pcts至19 1% 归母净利率同比提升1 03pcts至4 94% 主要受益于新品放量及降本增效 [10] 业务发展 - 丝杠产线建设进展:江苏昆山工厂主体施工中(总投资18 5亿元) 2025年3月拟建泰国生产基地(投资额≤5000万美元) 产品应用于汽车转向/刹车系统及人形机器人 [10] - 研发投入持续:H1研发金额同比增长1 7% 聚焦电动压缩机/丝杠等新业务 [10] 财务预测 - 盈利预测: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1 1/1 4/1 8亿元 对应EPS 0 31/0 42/0 54元 当前PE 132/99/77倍 [10] - 历史财务数据:2024年营收20 24亿元(YOY+7 6%) 净利润0 71亿元(YOY+40 43%) [12] - 资产负债表:2025F货币资金预计3 19亿元(YOY+112 7%) 在建工程3 11亿元(YOY+20 1%) [14] 市场表现 - 股价波动:近1年涨幅160 2% 但近3个月回调11 1% [2] - 估值水平:股价/账面净值8 34倍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2] - 机构持仓:基金仅持有流通A股0 1% 一般法人持仓为零 [4]
研报掘金丨华安证券:首予三联锻造“买入”评级,更多新成长点值得期待
格隆汇APP· 2025-08-14 07:13
公司业务与产品线 - 公司是优质汽车锻造件供应商,形成了轮毂轴承类、高压共轨类、球头拉杆类、转向节类、节叉类、轴类、其他类七类产品线 [1] - 公司在生产能力、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得到了采埃孚、舍弗勒等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集团的广泛认可 [1] - 2025年4月设立分公司芜湖三联锻造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及航空部件研究院,主要产品包括行星减速器、丝杠、轴齿、齿轮、传动齿等锻造产品 [1] 技术能力与行业合作 - 公司深耕锻造及机加工、技术储备深厚 [1] - 已与多家全球百强零部件集团深度合作 [1]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从汽车零部件逐步拓展到机器人、航空航天领域 [1] - 拓展公司产品在机器人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1] - 更多新成长点值得期待 [1]
三联锻造:公司设立机器人及航空航天部件分公司是为了拓展在机器人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能力
证券日报网· 2025-08-13 12:13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于2025年5月设立机器人及航空航天部件分公司以拓展研发能力 [1] - 主要研发产品包括行星减速器、丝杠、轴齿、齿轮、传动齿等锻造部件 [1] - 新产品线与公司现有锻造工艺具有高度协同性 [1] 行业与技术特征 - 机器人和航空航天行业存在高技术门槛特性 [1] - 相关领域研发周期长且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 [1] - 技术突破存在不及预期或研发失败的可能性 [1] 市场环境因素 - 新业务领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1] - 行业发展受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显著 [1] - 新业务拓展尚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1]
三联锻造(001282):优质汽车锻造件供应商 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
新浪财经· 2025-08-13 10:32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成立于2004年,深耕汽车锻造零部件领域,形成轮毂轴承类、高压共轨类、球头拉杆类、转向节类、节叉类、轴类及其他类七类产品线 [1] - 主要采用热模锻工艺,具备自主产品设计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在精锻件锻造成型和模具设计制造上具有领先优势 [1] - 除锻造工艺外,公司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机加工,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等关键生产环节工艺技术及锻压装备研制技术 [1] - 2025年4月设立分公司芜湖三联锻造机器人及航空部件研究院,主要产品包括行星减速器、丝杠、轴齿、齿轮、传动齿等锻造产品,拓展机器人和航空航天领域应用 [1][2] 客户与市场地位 - 客户资源丰富,主要客户包括博世、采埃孚、麦格纳、舍弗勒、博格华纳等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上榜企业 [2] - 博世、采埃孚和麦格纳名列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前五名,凸显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 [2] 财务表现与增长预期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亿元、2.2亿元、2.7亿元,对应增速+15%、+28%、+23% [2] - 对应2025年8月12日市盈率分别为28倍、22倍、18倍 [2] 发展战略与成长逻辑 - 公司在锻造及机加工技术储备深厚,产品线持续拓展,与多家全球百强零部件集团深度合作,业绩有望稳健增长 [1] - 未来将从汽车零部件逐步拓展到机器人、航空航天领域,寻找新的成长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