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搜索文档
海伦钢琴首季净利暴跌154.6%卖地回血 陈海伦家族持股市值11.6亿筹划易主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9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海伦、金海芬、陈朝峰正在筹划控制权变更事宜,可能导致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1][2][6] - 陈海伦家族合计持有公司股份44.6%,当前持股市值达11.6亿元 [1][5][6] - 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18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 [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3年和2024年净利润分别亏损7885.48万元和9792.24万元,连续两年亏损 [1][8]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775.83万元,同比下降39.96%,净利润亏损968.48万元,同比下降154.56% [1][9]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分别为3.79亿元、2.97亿元和1.59亿元 [8] 行业环境与经营状况 - 乐器行业整体处于疲软调整期,受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内教育政策调整影响 [7][8] - 2024年钢琴销量10367台,同比下降49.75%,生产量8659台,同比下降52.38% [8]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连续三年下滑,分别为25.82%、22.99%和13.08% [9] 业务调整与资产处置 - 2024年成立数码钢琴电钢销售团队,电钢销售2152台,同比增加140.45% [9] - 2025年4月出售部分土地及其附属工程,交易价格为3389.50万元,用于回笼资金 [1][10] - 资产转让旨在调整生产布局,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产使用效率 [10]
优优绿能拟8亿投建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三年研发费2.28亿研发部员工占超50%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9
公司投资计划 - 公司计划投资不超过8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放电设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其中5.47亿元已审议用于"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充电模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增投资不超过2.53亿元 [1][2] - 项目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生产、研发、办公及其他配套,预计2029年12月31日前完工 [2] - 新增投资资金来源包括1.44亿元超募资金及不超过1.16亿元自有或自筹资金 [2] 财务状况与资金保障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和流动性金融资产分别为1.78亿元和5.08亿元,短期负债为0,现金充足 [3] - 公司表示当前资金可满足项目投资需求,得益于多年发展积累及首次公开发行融资 [3]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4018.26万元、7909.27万元和1.09亿元,三年累计2.28亿元 [1][8] - 截至2024年底,研发团队293人,占员工总数50.17%,专注于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等核心技术研发 [1][8] - 公司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外观设计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37项,另有6项海外专利 [8] 业务发展与市场表现 - 公司是国内头部充电模块供应商,最早推出30kW充电模块之一,产品应用于直流充电桩等设备 [4][5] - 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31亿元、9.88亿元和13.7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5.22%、129.44%和39.24% [5] - 2024年营收14.97亿元(同比增长8.86%),但净利润2.56亿元(同比下降4.60%) [5][6] 市场分布与客户情况 - 2022年外销收入快速增长得益于海外市场布局,但2024年因ABB采购减少导致外销收入下滑31.01% [5][6] - 2022年至2024年内销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4.78亿元、7.61亿元和10.73亿元,2023年和2024年增速分别为59.32%和41.06% [6] - 公司已与充电桩生产商、运营商及新能源汽车厂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3] 战略布局与未来方向 - 项目是"制造升级+产业延伸"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旨在提升制造能力并打造综合性产业平台 [3] - 公司在小功率直流快充、V2G和储能充电领域进行技术储备,推动向全场景直流快充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8]
三环集团累计分红48亿负债率仅15% MLCC需求增长预计半年赚超11亿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9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11.28亿—13.33亿元,同比增长10%—30%;扣非净利润9.59亿—11.42亿元,同比增长5%—25% [2] - 2024年营业收入73.75亿元,同比增长28.78%;净利润21.90亿元,同比增长38.55%,创历史新高 [5][6]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49亿元、57.27亿元和73.7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05亿元、15.81亿元和21.90亿元 [5] 业务发展 - MLCC产品客户认可度持续提升,销售同比大幅增长 [2][4] - 光器件市场需求增加,插芯及相关产品销售同比增长 [4] - 逐步突破MLCC生产关键技术,在高容量小尺寸方向取得进步,推出车规、工规等多元化系列产品 [8] - 泛半导体精密陶瓷结构件产品逐步推向市场 [8] 研发投入 - 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1.46亿元,同比增长14.12% [9]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4.52亿元、5.46亿元和5.83亿元,三年累计15.81亿元 [7] - 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7.91% [8] - 推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等新产品开发,建设成都和苏州研究院 [8] 股东回报 -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过48亿元,分红率超过30% [3][10] - 2024年度现金分红7.28亿元,占净利润33% [1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回购股份513.38万股,成交金额1.75亿元 [11] 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3月底资产负债率15.04% [3][11] - 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53.55亿元和31.71亿元 [11] - 短期借款4.06亿元,长期借款为零 [11]
市场监管总局再约谈外卖平台硬核“反内卷” 京东、美团、阿里三巨头否认恶性竞争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8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外卖平台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2] - 这是继2025年5月份五部门约谈外卖平台后,三巨头再次被监管部门约谈,距离上次约谈不到两个月 [2] - 2025年以来,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多个行业加大力度"反内卷",外卖行业的加入将"反内卷"推向高潮 [2] 外卖行业竞争格局 - 美团和饿了么的"双雄"格局持续多年,占据超过90%的外卖市场份额 [4] - 京东外卖于2025年2月11日正式上线,打破原有格局,推出"免佣金"条款,直刺"双雄"命脉 [4] - 京东外卖开出"缴纳全额社保+公积金"的条件,承诺配送员18个月能晋升为配送站管理层,迅速吸引大量骑手跳槽 [4] 京东外卖的竞争策略 - 京东外卖推出0佣金招商、利润封顶5%、骑手全员五险一金等政策,豪掷200亿现金砸向市场 [5] - 刘强东亲自化身外卖骑手,表示账上280亿美元足够支持十年 [5] - 短短两个多月,京东外卖吸纳超过2万家商家、15万全职骑手,日订单突破2500万 [5] 美团的竞争策略 - 美团决定把80%的补贴用在配送时效和商家赋能上,依托覆盖2800县市的即时配送网络和超600万活跃商家 [5] - 美团用户复购率达68%,骑手准时率达98.7%,超时订单补偿成本仅为竞争对手的1/3 [5] - 美团宣布未来三年投入100亿元的行业推动计划,王兴放言"不惜一切"守江山 [5] 饿了么的竞争策略 - 饿了么打出"外卖+电商"组合拳,与淘宝闪购合作构建阿里系即时零售体系 [5] - 淘宝闪购日订单突破8000万单,非餐饮订单占比达16% [5] - 饿了么宣布启动"饿补超百亿"补贴计划,通过App端上线"超百亿"专属入口 [5] 外卖大战的升级 - 淘宝闪购宣布启动规模500亿元的补贴计划,在未来12个月直补消费者及商家 [7] - 美团推出"0元购"外卖红包,当日平台系统一度因流量压力陷入瘫痪 [8] - 美团外卖当日即时零售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1亿单;淘宝闪购、饿了么的日订单数超过8000万单 [8] 监管与行业表态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外卖平台的"顶风作案"频繁踩监管红线 [8] -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表示不愿参与"内卷",参战是为了自保和生存 [9] - 京东回应称"0元购"等补贴是恶性竞争,京东自今年3月以来只关注降低行业佣金、给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推动品质外卖 [10] - 淘宝闪购否认内卷行为,表示满减和免单活动是常规营销动作 [10]
科创板开市六年持续深化制度创新 589家公司融资1.12万亿总市值7.35万亿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7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设立六年来总市值达7.35万亿元,累计融资规模1.12万亿元,其中IPO募资8649.64亿元 [1][3] - 截至7月18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9家,总股本2313.95亿股,平均市盈率52.35倍 [1][3] - 2024年科创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万亿元,净利润475.23亿元,研发投入1680.78亿元(同比增长6.4%),研发强度中位数12.6% [2][4] 产业分布与技术创新 - 重点覆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与新材料、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领域 [3] - 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累计发明专利超12万项,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专利储备超万项 [5] - 138家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技术奖项,超六成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4家为单项冠军企业 [5] 制度创新与市场生态 - 设立五套差异化上市标准,54家未盈利企业2024年营收1744.79亿元(同比增24%),净亏损同比减亏35.5% [6] - 22家企业实现"摘U",2024年科创板并购交易超110单,交易金额超1400亿元 [6] - 2025年一季度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六成,基金类持仓市值1.2万亿元(同比增37%),境外机构持仓占比超3% [7] 研发与人才储备 - 研发人员24万人,占员工总数近30%,107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强度超20% [4][5] - 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等11家公司融资规模超百亿元 [3] 深化改革方向 - 上交所发布《科创成长层》规则,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优化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 [7]
山东黄金2025上半年预盈超25亿 控股股东获9亿增持股份专项贷款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7
控股股东增持计划 - 控股股东黄金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增持公司股票金额不低于5亿元不超过10亿元 [2] - 黄金集团已获得工商银行提供的9亿元专项贷款额度用于增持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 [1][4] - 增持计划公布时黄金集团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6.21亿股占总股本36.23% [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25.5亿至30.5亿元同比增加84.3%至120.5% [1][6] - 2025年二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15.24亿至20.24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23倍至1.96倍 [6]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503.06亿元增长至825.18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2.48亿元增长至29.52亿元 [7] 黄金产量与行业地位 - 2024年矿产金产量46.17吨占国内矿山企业矿产金总量15.47% [7] - 境内矿山产金38.32吨同比增长8.43%境外矿山产金7.85吨同比增长21.89% [7] - 公司拥有12家年产黄金1吨以上的矿山6家矿山产量增幅超10% [7] 股价表现 - 2025年初股价22.63元/股截至7月18日收盘30.95元/股年内涨幅36.77% [1][4] 公司业务与产业链 - 公司拥有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和黄金产品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7] - 公司通过资源勘探、并购整合和科技创新持续提升黄金资源量及产量 [7]
纵横股份连亏四年半盈利目标难期 任斌离婚“分手费”5.37亿维持控制权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7
公司股权变动 - 控股股东任斌因离婚案被判将持有的2050.2万股中的999.6万股(价值5.37亿元,按53.76元/股计算)分割给配偶邝明芳 [1][2][3] - 任斌直接持股比例从23.41%降至12%,但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和有限合伙控制仍保持44.76%的实际控制权 [2][4] - 二审判决较一审减少230.52万股分割(价值1.24亿元,按35元/股计算),期间公司股价上涨50% [3]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1.49亿元,其中2023年亏损6449.99万元为单年最高 [1][5] - 2025年上半年预计营收1.35亿元(同比+61.72%),净利润-3468.45万元(同比减亏1833.77万元) [6] - 2024年营收4.74亿元(同比+57.14%),但净利润仍亏损3579.17万元 [5] 业务发展 - 2025年股权激励计划设定考核目标:全年营收5.5-5.8亿元,净利润转正,战略新业务(无人值守系统/大载重固定翼)收入不低于1亿元 [5] - 公司定位工业无人机领军企业,覆盖智慧政务、能源、林业等场景,2025年上半年受益于低空经济行业快速发展 [6] - 下半年计划加速智慧政务项目落地和国际市场开发,优化成本管理以实现全年盈利目标 [7]
祝义财的千亿帝国崩塌与800亿重整豪赌 雨润系两上市公司三连亏艰难求生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6
雨润集团发展历程 - 创始人祝义财从水产小贩起家,1992年转向肉制品行业,投入全部身家并贷款300万元引进设备 [5] - 1996年以500万元收购总资产7000万元的南京罐头厂,成为首个收购国企的民营企业家 [6] - 通过系列并购重组,2001年销售额达34亿元,市占率30%,形成"南雨润、北双汇"格局 [6] - 2005年引入高盛、鼎晖等7000万美元投资,同年雨润食品登陆港股 [6] - 2003-2005年蝉联江苏首富,产业扩展至地产、物流、金融等,构建千亿帝国 [7][8] 危机与破产重整 - 2015年祝义财被监视居住,集团危机爆发,2022年法院裁定实施800亿元破产重整 [3][11] - 2019年雨润食品资产负债率达113.6%,资不抵债 [10] - 重整方案:482家公司总资产1273亿元,负债1178亿元,分阶梯清偿债务(30万以下1年现金清偿,30-300万5年分期,300万以上以股抵债) [12] - 设立证券化平台雨润精选整合核心业务,中国华融出资30亿元持股7% [12] 业绩对赌条款 - 对赌目标:2023-2025年净利润总和≥20亿元,2026年≥50亿元,未达标则预留股份补偿债权人 [13] - 若2027年底未提交IPO申请,需以17.8元/股回购债权人股权 [13] - 近期成都濛阳批发市场要求商户一次性缴纳三年租金,被疑为完成2025年对赌的透支行为 [17][18] 上市公司经营现状 - 中央商场: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108.5亿元(较2021年缩水24亿元),资产负债率93.67%,货币资金2.8亿元对有息负债58亿元 [19] - 中央商场连续7年扣非净利润亏损,2025年上半年预亏700-1050万元 [19][20] - 雨润食品:2024年营收仅9.92亿元(较2020年152亿元缩水94%),资产负债率209.71%,市值3.17亿港元 [21][22] 资本市场反应 - 平安银行、农业银行等机构通过拍卖处置雨润精选股权,5笔债权被公开拍卖 [22] - 市场对祝义财能否兑现对赌承诺持观望态度 [23]
芯联集成59亿收购进军碳化硅获批 芯联越州营收年增逾10倍尚未扭亏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6
收购案概况 - 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的交易获证监会批准 交易价格为59亿元 为科创板最大规模芯片收购案 [1][3] - 收购分两步实施:2021年芯联集成投资16.6亿元持股27.67% 2024年通过发行股份(53.07亿元 90%)及现金(5.9亿元 10%)收购剩余72.33%股权 [4][5] - 交易完成后芯联越州将成为芯联集成全资子公司 [5] 标的公司业务与技术 - 芯联越州主营功率半导体晶圆代工 核心产品为碳化硅(SiC) 国内率先实现车规级SiC MOSFET产业化 产品90%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 [1][6] - 当前产能:硅基7万片/月 6英寸SiC MOSFET 0.5万片/月 2025年4月8英寸SiC MOSFET工程批下线 有望国内首家量产 [6][7] - 产线技术优势:采用先进产线 设备性能与效率优于上市公司 前瞻布局SiC MOSFET及高压模拟IC [5] 财务与研发数据 - 芯联越州2022-2024年营收:1.37亿元(2022)→15.6亿元(2023 +1038%)→17.98亿元(2024前10月) 同期净亏损合计26.84亿元 [8] - 芯联集成2020-2024年营收:7.39亿元→53.24亿元(2023)→65.09亿元(2024 +22.25%) 同期净亏损累计56.48亿元 2024年减亏50.87% [9] - 研发投入:芯联越州3年合计12.41亿元 芯联集成3年合计42.1亿元(2024年单年18.42亿元) [1][8][10] 战略协同与盈利预期 - 协同效应:整合双方在功率半导体及MEMS制造领域的技术与产能 形成一站式代工能力 [5][7] - 盈利改善路径:通过业务量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及设备折旧期结束 标的公司预计成为未来重要盈利来源 [8] - 公司目标:2026年实现全面盈利 重点布局新能源与AI方向 构建汽车/AI/消费/工控四大增长引擎 [10]
杭州银行半年净利首超百亿增至116.62亿 贷款总额破万亿资本充足率升0.84个百分点
长江商报· 2025-07-21 06:46
核心观点 - 杭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00 93亿元同比增长3 89% 归母净利润116 62亿元同比增长16 67% 首次半年度净利润突破百亿 [1][2] - 公司贷款总额首次突破万亿达10094 1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 67% 资产质量稳定不良贷款率维持0 76%低位 [1][6]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至9 74%和14 64% 风险抵补能力增强 [1][7] - 2024年全年现金分红42 29亿元股利支付率25 02%创近4年新高 [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00 93亿元同比增长3 89% 归母净利润116 62亿元同比增长16 67% 扣非净利润115 59亿元同比增长17 2% [1][2] - 二季度单季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达101 15亿元 归母净利润56 41亿元同比增长16%但环比下滑 [2] - 2015-2024年9年间营收增长超2倍至383 81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长3 59倍至169 83亿元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99 78亿元同比增长2 22% 归母净利润60 21亿元同比增长17 3% [2] 业务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22355 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 83% 贷款总额10094 18亿元增长7 67% 存款总额13382 82亿元增长5 17% [6] - 拨备覆盖率520 89%虽较一季度下降但仍处行业高位 [6] - 预计2025年贷款增量略超2024年 信贷投放实现"开门红" [6] 资本管理 - 149 94亿元可转债完成转股补充资本 资本充足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7] - 通过"一增一减、一早一快"策略管理负债成本 减缓净息差下降幅度 [7] - 预计2025年息差降幅将好于上年 但仍处探底阶段 [7] 股东动态 - 中国人寿计划减持剩余5078 943万股 此前已累计减持1 78亿股 [3] - 新华保险通过协议转让受让3 29亿股 持股比例达5 87% [4] - 2023年底至2025年6月公司股价最大涨幅达86 91% 7月18日收盘价17 25元/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