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601318)

搜索文档
买保险不如买保险股
虎嗅· 2025-08-26 10:32
保险股市场表现 - 中国平安8月12日买入中国人寿H股950万股 持股数量达3.75亿股 占中国人寿H股比例5.04% [1] - 中国平安8月11日耗资5583.87万港元买入中国太保H股 持股比例从4.98%升至5.04% [1] - 挪威央行8月7日增持众安在线至5.07%H股股本 成为第五大股东 [1] - 万得保险指数年内上涨18.67% 保险精选指数上涨20.97% 均高于银行板块16.52%的涨幅 [2] - 华证陆港保险产业主题指数年内上涨35.95% 因港股中小盘保险股涨幅显著 [4] - 众安在线年内上涨61% 阳光保险上涨65% 中国再保险上涨114% [4] 保险股投资逻辑 - 行业具顺周期属性 资负两端受益资本市场复苏 [5] - 险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增至6家 加大股市配置 [5] - 华证保险指数股息率2.86% 头部公司分红水平突出 [5] - 新华保险A股/H股股息率3.76%/5.29% 中国太保A股/H股股息率2.72%/3.22% [5] - 中国平安A股/H股股息率4.24%/4.83% 阳光保险股息率4.9% [5] - 保险精选指数市盈率TTM为9.17倍 处于10年历史分位点8.82% [6] - 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费收入3.74万亿元 同比增长5.04% [6] - 寿险业务6月单月同比增长21.0% 人身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5.4% [6] - 财产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5.1% 市场格局稳定 [6] 行业基本面改善 - 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合计分红907.89亿元 同比增长超20% [8] - 新华保险分红金额同比增近200% 中国人寿分红同比增长51.1% [8] - 中国人保分红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5.4% 中国太保同比增长5.9% [8] - 利差损风险缓解 受益股市上涨及分红险转型 [9] - 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2.5%下调至2.0% 分红险保证利率上限从2%降至1.75% [9] - 万能险保证利率从1.5%降至1.0% 负债端成本下降 [9] - 分红险下调幅度最小 体现政策呵护 [9] - 预定利率多次下调但保费维持稳定增长 显示刚性需求 [10] - 代理人渠道初现止跌企稳 平安太保代理人数量小幅增长 [12] - 银保渠道恢复增长 报行合一政策逐渐消化 [13] - 险资举牌高股息领域 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加大股市投资 [13] 政策与行业格局 - 保险业面临最积极政策环境 国务院出台国十条支持高质量发展 [13] - 保险央企集体更换一把手 国家寄望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13] - 行业格局稳定 头部公司份额突出 少有颠覆性变化 [13] 业绩与风险提示 - 新华保险2024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3.6% 净利润110.83亿元同比增长11.1% [16] - 2023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85.3% 净利润同比增长201.1% [16] - 三季度起业绩基数变高 增速可能下降 [16] - 盈利弹性可能减弱 因基数隐含股票收益率已较高 [16]
信用债ETF总规模下降,平安公司债ETF回撤稳定贴水最少备受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26 09:57
信用债ETF市场规模与变动 - 信用债ETF总规模达3478亿元,单日下降4.6亿元 [1] - 基准做市ETF规模单日上升0.1亿元,科创债ETF单日上升0.5亿元 [1] 久期与流动性指标 - 加权久期中位数为3.9年 [1] - 整体成交金额1417亿元,平均单笔成交额381万元 [1] - 基准做市ETF平均单笔成交额417万元,科创债ETF平均单笔成交额450万元 [1] - 换手率中位数达35.6% [1] 估值与收益率表现 - 收益率中位数为1.93%,贴水率中位数为-14.7BP [1] - 基准做市ETF贴水率-20.2BP,科创债ETF贴水率-13.0BP [1] 产品表现对比(本轮债市调整以来) - 平安公司债ETF(511030)回撤控制排名第一,近一周场内贴水率最低(-0.06%) [1] - 平安公司债ETF近一周跌幅-0.119%,今年以来涨幅0.84%,本轮调整最大回撤-0.1925% [1] - 科创债ETF中嘉实产品(159600)贴水率较低(-0.20%),跌幅较小(-0.219%) [1] - 城投债ETF(511220)规模245.11亿元,贴水率-0.19%,但本轮回撤达-0.2907% [1]
平安融易:深植“科技+金融”基因,激活小微融资引擎
南方都市报· 2025-08-26 09:52
公司发展历程 - 中国平安2005年在深圳开启小额信贷业务 率先探索普惠金融创新之路[3] - 平安融易前身为2005年平安集团在深圳开设的第一家小额信贷网点 首位客户获得15000元贷款[5] - 经过20年进化迭代 平安融易累计服务全国小微企业客户达709万(截至2025年3月底)[5] 业务模式创新 - 打造"AI+O2O"创新服务模式 线下团队覆盖全国商圈和工业园区[3][4] - 推出宅E贷 车E贷 微营贷-优票方案等差异化产品满足多类客群需求[4] - 通过融担模式助力小微企业融资 超60%客户在服务后可自行获得银行贷款[5] 科技赋能成果 - 释放"科技+金融"双重基因 打造科技型担保 服务型担保 绿色型担保三大特色招牌[3] - 运用AI技术强化信息披露和客户信息安全 2024年服务客户超512万人次[6] - 成功案例显示AI机器人企业获得1000万元宅E贷二押融资后3个月内交付千万订单[4] 服务覆盖规模 - 深圳分公司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客户60万(截至2025年7月底)[5] - 全国范围重点支持制造业和民生行业 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客户709万[5] - 2024年开展20余场金融消保宣教活动 覆盖人群超15万[6] 绿色金融实践 - 践行绿色金融理念 推出新能源车融资方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4] - 通过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降低服务成本 有效化解融资贵难题[5] 社会价值体现 - 探索"党建+金融消保"路径 重点关注"一老一少"等金融安全脆弱群体[6] - 金融消保服务解决率超86% 党员先锋力量深入社区校园开展宣教活动[6]
从0.16亿到4711亿 描摹金融强国建设“深圳样本”
证券时报· 2025-08-26 08:56
深圳金融业发展历程 - 金融业增加值从特区成立之初的0.1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710.5亿元,增长近3万倍,年均复合增长率26.3% [2] - 金融业与城市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支持民营经济繁荣格局和金融强国建设 [4] - 通过引进外资银行、建立外汇调剂中心等创新实践,浇灌出蓬勃生长的金融之花 [6] 金融创新与机构设立 - 成立全国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蛇口财务公司,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5] - 蛇口财务公司转型升级为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银行——招商银行,推出"抵押贷款""担保贷款" [5] - 创办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设计"出口信用险"等定制化产品 [5] - 引进新中国首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为国外企业打通汇兑服务通道 [6] - 建立全国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让外汇从计划分配走向市场化配置 [6] 科技金融与创新支持 - 力合科创凭借2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孵化落地了近4000个项目 [10] - 深创投成立,与力合科创一同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人民币基金管理机构 [10] - 深圳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1.23万亿元,同比增长7.9% [11] - 深圳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约为6年,远超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存续3.7年的水平,其中有17%的民营企业能存续10年以上 [11] 金融生态与市场规模 - 聚集近1600家私募股权创投管理企业、7487只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达1.41万亿元 [12] - 拥有证券公司24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31家、期货公司1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2977家,均居全国前三 [12] - 共有A股上市公司425家,市值10.39万亿元,还有159家境外上市公司 [16] - A股市值排名前二十公司中,中国平安、比亚迪、招商银行、工业富联均来自深圳 [16] 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 - 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15] - 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15] - 自"并购六条"发布至2025年一季度末,深圳上市公司已披露184笔并购交易、合计406.87亿元交易额 [16] - 资本市场高效汇集资源,引导资本流向科技产业与重点集群,形成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17]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 种子贷通过政策性担保,为初创企业注入关键资金 [11] - 多元金融体系帮中小科技企业突破融资瓶颈,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正向循环 [12] - 上市企业凭借远超非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打开发展新空间 [15]
华夏幸福半年报亏损68亿引董事会分歧
凤凰网· 2025-08-26 08:2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9.03亿元,同比下降50.90% [1] - 归母净利润-68.27亿元,同比下降40.79% [1] - 总资产2781.18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8.63%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8.2亿元,同比减少144.44% [3] 资产减值与公允价值变动 - 计提坏账准备21.54亿元,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6.89亿元和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4.64亿元 [2] -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33亿元,包括开发成本3.69亿元和完工开发产品0.41亿元 [2] - 计提合同资产减值准备1.27亿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0.09亿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0.95亿元 [2] - 确认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0.46亿元 [2] - 上述计提及变动合计影响利润总额28.65亿元,影响归母净利润20.98亿元 [3] 董事会分歧 - 董事及审计委员会委员王葳对半年度报告和资产减值议案投反对票,理由为"置换带处理不审慎" [2][3] - 王葳为平安系在董事会的唯一代表,曾任平安银行多项高管职务 [4] - 反对意见反映平安系对公司财务处理方式的不满 [4][9] 股东关系与投资变动 - 平安系2018年以137.7亿元收购19.7%股份,2019年以42.03亿元增持1.71亿股,合计持股25.25% [7] - 2021年9月平安系被动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声明无意控股 [7] - 2025年8月平安计划减持不超过1.174亿股(占总股本3%) [7] - 平安初始持股成本约23.655-24.597元/股,当前股价仅2.3元/股 [8] 债务状况 - 债务重组计划中2192亿元金融债务已完成重组约1926.69亿元 [8] - 以"幸福精选平台"及"幸福优选平台"股权抵偿债务约236.25亿元 [8] - 截至2025年7月31日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金额231.1亿元 [8] - 2025年7月新增诉讼、仲裁涉案金额8.83亿元 [8]
产品端多向发力 保险业护航银发经济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8-26 08:11
行业动态与政策背景 - 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22%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023万人占总人口15.6% [1]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 [1] - 银发经济涵盖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1] 保险产品创新与保障体系 - 中国人寿在甘肃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多层次保障体系 覆盖超102万银发群体 累计赔付超1150万元 [2] - 中国人寿推出"夕阳红""夕阳保""银龄安康"等老年人专属保险产品 [2] - 人保健康长护险业务覆盖16个省份37个地市 参保人数超2200万人 服务内容从医疗护理向"医疗护理+生活照护"升级 [2] 个人养老金与市场前景 - 中国太保构建"产品+服务+生态"一体化模式 通过"个税规划师""养老规划师"提供个性化养老规划 [3] - 瑞士再保险预计未来10年寿险与健康险保费增速将高于GDP增速 受益于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风险意识提升 [3] - 保险作为"第三支柱"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3] 养老需求多元化与产业升级 - 中邮保险白皮书显示老年群体在医疗健康、生活方式、经济能力等方面呈现分化特征 需求日趋个性化与多元化 [4] - 行业加速构建"医、养、护、康"全流程一体化服务体系 推动健康养老产业标准化、专业化与智能化 [4] - 金融行业积极提供财富管理与未来规划支持 [4]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 中国平安构建医、住、护、乐四联体居家养老深度服务网络 携手46家服务商形成战略联盟体 [5] - 推出《居家康复护理服务管理规范》团体标准 明确四大类康复护理服务要求 [5] - 居家环境安全评估系统基于30万户改造案例打造 截至2024年底服务覆盖75个城市 超16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 [5] 康养旅居服务发展 - 2024年45岁以上人群出游达12亿人次 带来旅游业市场2万亿元增长规模 [6] - 华泰人寿推出"泰享旅居"板块 链接国内优质康养基地 提供15家旅居机构资源 引入"随行管家"服务功能 [6] - 康养服务成为寿险公司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未来将拓展全球旅居网络 [6] 相互制保险机构创新 - 信美相互人寿为超10万名会员构筑长期保障生态 打造"T(旅居养老)H(居家养老)H(住院养老)"康养服务体系 [7] - 通过"一地一策"个性化设计 旅居服务覆盖11个省份18个基地 累计6000多人次参与体验 [7] - 推动从传统养老观念向积极享老现代观念转变 [7] 养老社区布局模式 - 保险公司采用"保险+养老+健康"生态闭环 构建全周期、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8] - 头部公司探索重资产、轻资产、轻重结合等布局模式 初步跑通可持续商业养老之路 [8] - "同城不同住"成为城市银发群体与子女间主流居住和照顾模式 [8] 城心养老与医养结合 - 大家保险城心养老社区在14座核心城市完成战略布局 依托城市核心区域医疗资源与交通条件 [9] - 中国太保南京社区开业18个月实现满住 周边高校林立满足银发群体精神文化需求 [9] - 截至2024年末全国医养结合机构超8400家 床位总数超210万张 [11] - 泰康之家在36个城市布局44个项目 开业26家社区 践行"一个社区、一家医院"医养融合新模式 [10][11]
同频共振数十载 中国平安与深圳特区的时代交响
深圳商报· 2025-08-26 06:53
公司发展历程与规模 - 公司从1988年成立时仅有13名员工的单一财产保险公司发展为资产规模超13万亿元、客户数近2.45亿的综合金融集团[2] - 公司开创多项行业先河包括首推个人寿险营销体系、率先引入外资股东、最早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4] - 公司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第47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29位、连续十年蝉联Brandz保险业第一、MSCI ESG评级AA级且连续三年位列亚太区第一[2] 业务战略转型 - 公司完成从保险公司向综合金融集团蜕变形成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体系[4] - 公司从传统金融企业向科技型金融集团转型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用于科技研发且科技专利申请数超5.5万项[5] - 公司构建面向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8] 科技金融实践 - 公司累计承保超15万架无人机并提供风险保障超900亿元[8] - 公司携手深圳市政府设立100亿元平安基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发展[8] - 公司AI坐席服务量约4.5亿次覆盖80%客服总量且智能审核引擎实现93%理赔案件60秒内完成判定[15] 绿色金融举措 - 公司为白鹤滩水电站提供保险、信贷等服务[9] - 公司首创整车及三电系统延保方案并首席承保抽水蓄能电站及海上风电工程项目[9] - 公司落地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并为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获得LEED铂金级认证[10] 养老金融布局 - 公司构建保险+健康管理、居家养老、高端养老等产品服务线[12] - 公司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75个城市且累计超19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12] - 公司高品质养老社区布局5个城市共计6个项目其中上海及深圳项目拟于2025年下半年开业[12] 普惠金融行动 - 公司平安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3] - 公司平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发放1339.17亿元同比增长33.6%[13] - 公司向天水7家麻辣烫店赠送价值450万元食品安全责任保险[13] 数字金融创新 - 公司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实现金融业务全面数字化升级[15] - 公司智能审核引擎最快赔付仅需8秒[15] - 公司技术输出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样本[15] 区域协同发展 - 公司与深圳特区共同成长且综合金融战略得到深圳市政府支持[5] - 公司参与深圳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生态环保等项目融资[10] - 公司深入深圳社区、商区、园区为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13]
45年,深企“生命活力”启示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21:10
深圳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间 民营企业贡献全市50%以上税收 近60%增加值 90%以上就业 形成"6个90%"创新主体格局 [1] - 截至2024年6月 深圳拥有A股上市公司425家 总市值10.39万亿元 分别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和第二位 [1] 企业发展历程与产业转型 - 1987年深圳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 催生华为 中兴等民营科技企业诞生 [3] - 90年代形成华强北电子市场 立讯精密 研祥等企业开始成长 2001年后向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转型 [3] - 2010年华为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 腾讯 比亚迪 立讯精密随后上榜 [3] - 2020年后在新茶饮 人工智能 机器人等领域诞生多家"第一股" 包括奈雪的茶(2021年港股上市) 云天励飞 优必选 影石创新等 [4][5] 民营企业与创新生态 - 2024年深圳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 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6家(全国第一)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7万家(全国第二) 民营独角兽企业37家(全国第三) [7] - 深圳初创企业成长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需13.35年 比全国快1.05年 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需13.25年 比全国快1.71年 [8] - 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 增长18.9% 研发投入强度达6.46% 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9]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3% [9] -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长12.7% 机器人产业集群增长15.9% 低空与空天产业集群增长26.4% [9]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9.2% 占全国产量22.3% 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9] - 2016-2024年累计出现78家独角兽企业 从智慧物流 智能硬件向人工智能 机器人 集成电路等硬科技领域演变 [10] 资本与政策支持 - 深圳提出培育发展"20+8"新兴产业集群 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 [8] - 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规模以年均15%增长 [9] - 喜茶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达600亿元 逐际动力半年内完成5亿元融资 元象科技融资超2亿美元 思谋科技完成超十亿人民币融资 [5]
非银周观:美联储降息或已在路上,流动性驱动市场走强格局将持续
长城证券· 2025-08-25 18:58
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评级)[3] 核心观点 - 美联储降息预期提升,流动性驱动市场走强格局有望延续,重点关注券商及金融IT板块[1][8] - 经济数据走弱背景下流动性驱动市场趋势或延续,需聚焦内部问题、居民存款搬家效应及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降息效应[1][8] - 两融波动创新高,券商为代表的非银金融或呈现震荡突破走势[8] - 保险板块受公募新规及红利风格影响高位波动,但配置价值被谨慎乐观看好[2][9] 主要观点 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18日至8月22日,沪深300指数达4378点(周涨幅4.18%),保险指数(申万)达1364.59点(周涨幅1.36%),券商指数达7664.69点(周涨幅3.12%),多元金融指数达1417.97点(周涨幅4.18%)[6] -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1.78%附近[2][9] 政策与事件影响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未来数月可能降息[7] - 中国证监会修改《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自2025年8月22日起实施,侧重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7] - 证监会制定《期货公司互联网营销管理暂行规定》,自2025年10月9日起实施,加强期货公司互联网营销活动监管[7] - 人民币汇率波动回升至7.18附近[7] 保险板块 - 股票是2025年下半年保险机构首选投资资产,其次是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9] - 多数保险机构预期下半年资产配置比例与年初基本一致,部分可能适度增加股票和债券投资[9] - 重点推荐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稳健)、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价值高速增长,投资表现突出),建议关注中国财险、中国人寿[11] 券商板块 - 并购线重点关注信达证券、首创证券、浙商证券、国联民生、中国银河等[1][8] - 具有估值扩张空间的公司推荐东方证券、华泰证券、中金公司(综合能力强、风险资本指标优化、受益ETF发展)[1][8] - 创新转型及受益行情的中小型证券公司重点关注东方财富(2025H1营业总收入同比+39%至6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37%至56亿元),相关公司包括浙商证券、国金证券[8][12] - 低估值央国企头部券商建议关注中国银河、中金公司、信达证券、首创证券、国联民生、太平洋等[12] 金融IT及互金平台 - 从赔率弹性角度建议逢低布局金融IT板块,重点关注财富趋势、同花顺、九方智投(2025年中报预告净利润中枢8.5亿元,子公司方德证券在港展业,布局AI创新)[1][8] - 互金平台建议关注东方财富、指南针、大智慧、湘财股份[8][12] - 平台型公司推荐同花顺(2025H1业绩明显改善,AI赋能前景)、九方智投、大智慧,建议关注财富趋势、指南针[12] 港股金融 - 受益港股高景气的公司包括国泰海通、国联民生、中金等[8]
中国平安盘中最高价触及59.200港元,创近一年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8-25 16:47
股价表现 - 截至8月25日收盘报58.650港元 较上个交易日上涨0.95% [1] - 当日盘中最高价触及59.200港元 创近一年新高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9079.01万港元 [1] 公司业务架构 -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 [1] - 旗下专业公司主要包括以保险、银行、资管为代表的综合金融业务和以平安健康、北大国际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健康业务 [1] - 公司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提供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服务 [1] 公司背景 - 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 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1] -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2318.HK)及上海证券交易所(601318.SH)两地上市 [1] - 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提供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