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至2月财政收支分析:财政支出逆周期增长
甬兴证券· 2025-03-25 22:35
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 2025年1 - 2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 -1.6%(2024年为1.3%),支出累计同比3.4%(2024年为3.6%)[2] - 2025年1 - 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同比 -10.7%(2024年为 -12.2%),支出累计同比1.2%(2024年为0.2%)[2]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 1 - 2月公共财政支出450.96亿元,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占比11.6%,同比8.6%(2024年为6.5%);地方财政支出占比88.4%,同比2.7%(2024年为3.2%)[2] 公共财政支出项目增速 - 1 - 2月债务付息支出累计同比19.7%(2024年为8.8%)、科学技术支出累计同比10.6%(2024年为5.7%)等[3] 公共财政收入结构 - 1 - 2月公共财政收入438.56亿元,中央财政收入占比44.5%,累计同比 -5.8%(2024年为0.9%);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占比55.5%,累计同比2.0%(2024年为1.7%)[4] - 1 - 2月税收收入占比82.9%,累计同比 -3.9%(2024年为 -3.4%),非税收入累计同比11.0%(2024年为25.4%)[4] 主要税种增速 - 1 - 2月国内增值税同比1.1%(2024年为 -3.8%)、企业所得税同比 -10.4%(2024年为 -0.5%)等[4] 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 - 1 - 2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7.44亿元,同比 -15.7%(2024年为 -16.0%);其安排的支出65.43亿元,同比 -19.2%(2024年为 -8.6%)[5] 投资建议 - 1 - 2月财政收入压力仍在,支出保持逆周期增长,政府性基金支出正增长,公共财政支出中债务付息、科技等项目增速居前[6] 风险提示 - 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国内政策节奏变化的风险[7]
2025年3月MLF操作解读:掠过最紧张时刻
银河证券· 2025-03-25 22:33
MLF操作调整 - 2025年3月起MLF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告别政策利率身份,作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工具[3][14] - 本月MLF续作净投放630亿元,是从净回笼到净投放的转折点,释放维护市场流动性信号[4][15] - MLF余额从顶峰7.3万亿元降至4.1万亿元,2024年10月开启买断式逆回购,2025年2月3个月和6个月余额分别为2.8万亿元和2.2万亿元[15] 货币政策走向 - 流动性最紧张时刻已过,当下宽松是序曲,实质性宽松或在二季度,全面降息前可能结构性降息[7][23][25] - 判断货币政策实质性宽松信号有央行财政部联合工作组会议、央行重启国债买入等[7][24] - 2025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可能累计调降政策利率30 - 40BP,引导5年期LPR下行40 - 60BP,累计降准100 - 150BP,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超2万亿元[25] 债市情况 - 春节后债市因流动性趋紧调整,现阶段告别最紧张时刻,但实质性宽松需等待[10][29]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期在1.7% - 1.85%区间震荡,年度级别调整概率低,调整风险未解除[10][29] 经济叙事与预测 - 2025年市场在土储专项债、政策刺激消费、Deepseek突破三个叙事中求证,实现概率低但短期难证伪[10][33][34] - 预测2025年中国名义经济增速4.9%,CPI和PPI年末分别回升至0.9%和 - 0.2%[40]
宏观专题研究:MLF退出后央行如何定利率?
浙商证券· 2025-03-25 22:32
MLF利率政策属性退出 - 2025年3月24日央行开展4500亿元MLF操作,将操作由单一价位中标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标志MLF利率政策属性完全退出,回归1年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定位[1][2] - MLF政策利率淡出始于2024年6月,历经多阶段调整,至2025年3月正式退出[3] 本次操作影响 - 2025年3月MLF到期量3870亿元,开展4500亿元操作实现净投放630亿元,保持流动性充裕与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4] - 采用多重价位中标可反映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4] 利率政策转变 - MLF利率政策属性退出后,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成为主要政策利率,我国利率走廊机制与欧央行相似[1][2][6] -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走廊新机制以7天逆回购利率1.5%为中枢,临时隔夜逆、正回购利率2%和1.3%为上、下限,宽度70BP[5] 利率传导链条 - 预计央行通过“7天OMO利率+央行引导→DR007/LPR→短端利率→长端利率”实现利率传导[1][8] - 调整后贷款市场形成“7天OMO利率→LPR→贷款市场利率”,存款市场对应调整为“7天OMO利率→LPR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存款市场利率”[8][9][10] 后续货币政策展望 - 若中美博弈升级,央行或切换首要目标,通过降准降息对冲外部冲击[11] - 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全年降准约100BP,降息约30BP[1][11]
2025年1-2月财政数据点评:收入结构分化,支出积极加力
渤海证券· 2025-03-25 22:31
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 2025年1 - 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856亿元,同比下降1.6%;支出45096亿元,同比增长3.4%[2] - 2025年1 - 2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381亿元,同比下降10.7%;支出11358亿元,同比增长1.2%[2] 公共财政收入 - 2025年1 - 2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负增长,税收收入同比下降3.9%,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1%[2][3] - 企业所得税收入同比下降10.4%,增值税收入同比小幅正增长,个人所得税收入同比增长26.7%[3] 公共财政支出 - 2025年1 - 2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3.4%,支出进度达15.2%,高于近5年平均水平[4] - 民生领域和科技文体领域支出同比增速分别达5.4%和8.7%,基建领域支出同比增速为负[4] 政府性基金收支 - 2025年1 - 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0.7%,土地出让收入拖累明显[5] - 2025年1 - 2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小幅正增长,土地出让支出同比下降19.2%[5] - 2025年1 - 2月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同比增长74.2%,央地支出结构将有变化[5] 风险提示 - 经济环境变化超预期会使税收基数有较大变化,政策变化超预期会使财政支出规模、节奏有较大变化[6]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3-25 22:29
全球人口发展现状 - 2023年全球人口近81亿,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较低人口增长率的后工业化时期,预计2050年人口增长率降至0.5%左右,2080年代中期达103亿峰值后减少[23][43] -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从1963年的6.3下滑至2021年的1.52,2021年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总和生育率仅1.5[35] 应对低生育率国际经验 - 部分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等,家庭福利支出达GDP的2%-3%时政策效果较好[2][45] - 财政支持、产假长短等对提振总和生育率、育龄女性就业有作用,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影响显著[2]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2003 - 2023年我国育龄女性占总人口比重从20.99%下滑至16.96%,女性平均初婚年龄2020年达28岁左右,2023年女性粗结婚率不足6%[2][82] - 我国15 - 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约70%,2023年劳动者平均工作时长约2500小时,高于部分经济体[3][90] - 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3.8亿,占总人口27%,乡 - 城流动占比约50%,青壮年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收敛[3][92] 我国促生育政策 - 2013 - 2024年我国逐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育儿税收抵免、地方育儿补贴等[102] - 截至2025年3月15日,至少2个省份、22个地市级行政区出台育儿补贴措施,呼和浩特补贴标准居前列[3][111] - 地区平均补贴水平全国推广需财政资金约1076亿元,呼和浩特模式推广总补贴规模超3700亿元,占一般财政支出1.3%[3] 近期政策跟踪 - 习近平主席考察贵州、云南,强调破除地方保护与“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124] - 李强总理福建调研,要求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势,稳外贸促开放[129] - 国新办发布会明确通过“需求侧政策发力 + 供给侧提质升级”促进消费回暖[134] - 金融管理部门多维度协同发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139]
“六小龙”异军突起,杭州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深层密码
国联民生证券· 2025-03-25 22:26
杭州经济与人口情况 - 2015 - 2024年杭州GDP规模排名提升2名,登上2万亿元台阶;2015 - 2023年财政收入规模排名提升4名,仅次于北、上、深[17][31] - 2017年以来,杭州常住人口增长率在主要城市中持续靠前,2023年常住人口达1250万人左右[38]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留在浙江省的比例达57.1%,高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毕业生留本省比例[39] 杭州产业发展特点 - 形成“5 + 3”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中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高端装备占优,未来产业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率先突破[48] - 制造业以科技设备制造突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比19.6%,仅次于深圳[51] - “杭州六小龙”多成立于2014年后,分布在AI等未来产业领域,背后体现杭州对人才、初创企业和科技产业的重视[53] 杭州产业转型历程 - 历经新中国成立前后轻纺业机械化、工业化初期建立重工业基础、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经济时期两化融合与服务业发展、2020年至今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五个阶段[17] 推动杭州发展因素 - 长三角地区2023年GDP总量超4万亿美元,以4%土地、1/6人口创造全国近1/4经济总量,集聚约30%高新技术企业,为杭州科技创新提供支撑[82] - 2024年底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约29%,目标到2025年达30%,数字经济体系完善且实力领先[107] - 浙江大学综合排名全国前三,工学学科排名前列,2023年杭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3.9%等科技指标在长三角领先[113][119]
每日复盘:2025年3月25日市场全天窄幅震荡,两市成交额不足1.3万亿-2025-03-25
国元证券· 2025-03-25 22:12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3月25日市场窄幅震荡,两市成交额12580.0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减少1923.80亿元,上证指数平收,深证成指下跌0.43%,创业板指下跌0.33%,2536只个股上涨,2769只个股下跌[2][15] 市场风格与行业表现 - 风格指数涨跌幅排序为稳定>金融>0>消费>周期>成长等,中盘价值>大盘价值>小盘价值>大盘成长>中盘成长>小盘成长,中证全指表现优于基金重仓[21] - 中信一级行业涨跌互现,煤炭涨幅1.92%、石油石化涨幅0.92%、电力及公用事业涨幅0.92%靠前,计算机跌幅2.27%、电子跌幅1.80%、通信跌幅1.71%靠后[21] - 多数概念板块下跌,可控核聚变、蒙脱石散、核污染防治等大幅上涨,昨日触板、国资云、Chiplet等大幅走低[21] 资金流表现 - 3月2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54.76亿元,超大单净流出171.19亿元,大单净流出183.57亿元,中单资金净流入46.21亿元,小单持续净流入327.15亿元[3][25] - 3月25日南向资金净流入138.95亿港元,沪市港股通净流入84.79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流入54.16亿港元[4][27] ETF资金流向表现 - 3月25日,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以及中证1000等ETF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减少,如华夏上证50ETF较上一交易日减少1.08亿元等[3][30] - 3月24日主要宽基ETF资金主要流入科创50ETF,流入金额为7.32亿元[3][30] 全球市场表现 - 3月25日,亚太主要股指涨跌不一,恒生指数下跌2.35%,恒生科技指数下跌3.82%,韩国综合指数下跌0.62%,日经225指数上涨0.46%,澳洲标普200指数上涨0.07%[4][33] - 3月24日,欧洲三大股指普遍下跌,德国DAX指数下跌0.17%,英国富时100指数下跌0.10%,法国CAC40指数下跌0.26%;美股三大指数普遍上涨,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1.42%,标普500指数上涨1.7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2.27%,热门科技股中特斯拉上涨11.93%等[5][34] 市场资讯 - 1 - 2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381亿元,同比下降10.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744亿元,同比下降15.7%[14] - 美国3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降至49.8,制造业重陷萎缩,特朗普称将对汽车、木材和芯片征收额外关税[14]
北交所日报-2025-03-25
银河证券· 2025-03-25 21:15
市场表现 - 展示北证50与沪深300对比数据,但未明确具体表现[2] - 2025.03.25北交所算数平均涨跌幅与A股算数平均涨跌幅有差异[6] 成交与换手 - 呈现北证成交额与换手率情况,截至2025.03.25,成交金额最高达600亿元,换手率最高为16.0%[4][7] 个股表现 - 2025.03.25涨幅前十股票中常辅股份涨幅29.97%居首,市值17.64亿元[8] - 2025.03.25跌幅前十股票中克莱特跌幅14.39%居首,市值38.89亿元[9] 估值情况 - 截至2025.03.25展示北证与双创板块估值变化[10] - 截至2025.03.25呈现北交所公司市盈率情况分行业数据[12] 风险提示 - 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低于预期、科技创新性不足、市场竞争加剧、市场波动风险[15]
2025年1-2月财政数据点评:财政前置,持续发力
光大证券· 2025-03-25 20:52
一般公共预算 - 2025年1 - 2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降1.6%,中央本级降5.8%,地方本级增2%;支出累计同比增3.4%,中央支出增速8.6%,地方支出增速2.7%[1][3][12] - 1 - 2月非税收入同比增11%,税收收入同比降3.9%;四大主力税种中,国内消费税同比增0.3%,企业所得税同比降10.4%,个人所得税同比增26.7%,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速回落至1.1%[3][4] - 1 - 2月基建相关支出分项增速整体放缓,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增速改善,教育和科学技术支出增速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14] 政府性基金 - 2025年1 - 2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 - 10.7%,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1.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 - 15.7%,土地出让相关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 - 19.2%[1][22][24] - 1 - 2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进度为10.2%,支出进度为9.1%[24] - 1 - 2月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达13.6%,累计发行5968亿元;3月截至24日已发行9147亿元[34] 总结与展望 - 开年公共预算支出强于往年,税收收入增长乏力或制约政策力度,化债推进使地方对非税收入诉求下降[39] - 政府性基金收入依赖政府债发行和土地市场回暖,地产库存压力抑制土地出让和支出[39] - 随着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和中央转移支付落实,财政支出有望保持强劲,狭义口径基建投资有望发力[2][39]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重大项目开工不及预期[40]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3-25 20:51
全球人口发展现状 - 2023 年全球人口近 81 亿,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后工业化时期,预计 2050 年人口增长率降至 0.5%左右,2080 年代中期达 103 亿峰值后减少[12][24] -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从 1963 年的 6.3 下滑至 2021 年的 1.52,2021 年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仅 1.5[18] 应对低生育率国际经验 - 部分 OECD 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家庭福利支出达 GDP 的 2%-3%时政策效果较好[2][26] - 财政支持、产假长短等对提振总和生育率、育龄女性就业有作用,现金转移和托儿服务影响显著[2][30] - 法国、瑞典等地政策效果好,总和生育率升至警戒线以上;韩国、新加坡效果不明显,或因推出时间晚、力度低[2][45]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2003 - 2023 年我国育龄女性占比从 20.99%降至 16.96%,2023 年女性粗结婚率不足 6%[2] - 我国 15 - 64 岁女性劳动参与率约 70%,2023 年劳动者平均工作时长约 2500 小时[3][56] - 2020 年我国流动人口 3.8 亿,占总人口 27%,乡 - 城流动占比 50%左右,生育意愿下降[3][57] 我国促生育政策 - 截至 2025 年 3 月 15 日,至少 2 个省份、22 个地市级行政区出台育儿补贴措施,呼和浩特补贴标准高[3][69] - 地区平均补贴水平全国推广需财政资金 1076 亿元,呼和浩特模式推广超 3700 亿元,占一般财政支出 1.3%[4][70] - 除育儿补贴,还需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4][74] 政策跟踪 - 习近平主席考察贵州、云南,强调破除地方保护与“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80] - 李强总理福建调研,要求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势,提出四方面要求[83] - 国新办发布会解读方案,通过需求侧发力和供给侧升级促进消费回暖[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