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周报:AI应用驱动算力需求高增,中美摩擦推动国产算力提速-20251013
第一上海证券· 2025-10-13 23:2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科技行业(TMT)持强烈看好态度,核心观点围绕AI应用驱动的算力需求高增长展开 [1][2] 报告核心观点 - AI应用进入普及拐点,驱动算力需求持续高增长 [2] - 中美摩擦升温背景下,国产算力产能瓶颈已突破,预计2026年迎来放量,加速国产化进程 [2][3] - 海外AI大厂(如OpenAI)商业化加速,推动AI应用广泛落地,维持算力硬件高景气 [2] - 当前时点临近3季报,建议投资者关注标的业绩持续兑现能力 [2] 国产算力产业链 - 国内算力处于紧平衡状态,国产算力的卡脖子环节(先进制程产能、先进封装、大模型适配、HBM供给)正被逐步攻克 [3] - 中美摩擦将进一步加速国产算力的采用,2026年有望成为国产算力大规模量产元年 [3] - 需求端,以字节跳动、阿里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存在算力卡的"真实需求",既有业务运营需求,也有生成式AI应用带来的新增推理算力需求 [3] - 建议关注核心算力硬件产业链公司,包括寒武纪(688256)、中芯国际(981HK)、华虹半导体(1347HK) [4] 通信能力持续升级机会 - 谷歌、Meta、AWS的ASIC需求持续上修,带动光模块需求攀升,预计2026年1.6T光模块出货超过1,000万只,800G光模块出货超过4,000万只 [5] - 下一代AI计算集群机柜内Scale-up升级趋势采用定制化PCIe交换机实现柜内芯片互联 [5] - 建议关注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300308)、新易盛(300502)、应用光电(AAOI)以及PCIe Switch相关公司Astera Labs(ALAB)、澜起科技(688008) [5] 端侧AI机会 - Meta发布3款AI智能眼镜,包括首款搭载显示屏的Meta Ray-Ban Display [6][7] - OpenAI计划明年推出数款AI硬件(如音箱、眼镜) [7] - 苹果将研发重心从Apple Vision Pro转移至智能眼镜赛道,首款产品Apple Glass计划于2026年发布,2027年发售 [7] - AI端侧硬件需具备高算力、低功耗,存储等硬件需迭代升级,建议关注兆易创新(603986)、佰维存储(688525)等存储芯片公司,以及立讯精密(002475)、蓝思科技(6613HK)等果链公司 [7] 投资建议与行业动态 - 报告列出具体投资标的,涵盖国产算力、国产存储、海外CSP/ASIC产业链(PCB及材料、通信、液冷电源)及消费硬件等多个细分领域 [10] - 行业动态方面,长鑫科技完成上市辅导,其核心资产长鑫存储专注于DRAM和HBM的国产化 [10] - 美国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所有出口产品征收100%关税,并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10] - OpenAI DevDay 2025显示其商业化野心,ChatGPT每周有8亿使用者,400万开发者 [10] - AMD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OpenAI将在未来数年部署总计6GW的AMD芯片算力,首批1GW于2026年下半年部署,AMD向OpenAI授予可购买多达1.6亿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 [11] - OpenAI发布视频生成大模型Sora 2,DeepSeek发布DeepSeek-V3.2-Exp模型,API调用成本降低50%以上 [11]
低空经济行业动态点评:农业无人机巨头极飞科技IPO申报,低空经济正当时
西部证券· 2025-10-13 23:26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超配”,并维持该评级 [5] 报告核心观点 - 农业无人机是低空经济发展中成熟度最高的领域,农业无人飞机运行量占总运行量的98.3% [2] - 极飞科技作为农业无人机领域的巨头,其IPO申报正值低空经济发展时期 [1] - 农业无人机及机器人行业未来增长动力强劲,主要受劳动力短缺、精准农业需求增长及可持续生产压力推动 [3][16] 行业市场地位与格局 - 极飞科技在全球农业无人机市场市占率为17.1%,位列第二;在中国市场市占率为20.8% [1] - 中国农业无人飞机市场已形成“双寡头”格局,前两大公司市占率已超80% [1] - 极飞科技是唯一一家综合覆盖植后管理中灌溉、肥、药、巡环节的农业机器人企业 [12]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 预计至2029年,全球农业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将以35.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人民币248亿元 [3][22] - 预计至2029年,中国无人机行业将以30.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人民币109亿元 [3][23] - 预计到2029年,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以53.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人民币749亿元 [3][16] - 预计至2029年,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将以42.3%的增速增长至人民币200亿元 [3][17]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中国城市化率从2020年的63.9%上升到2024年的67.0%,农业劳动力规模从2020年约1.8亿锐减至2024年约1.6亿,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 [20] - 农业植后管理环节机械化率仅约12%,远低于耕作(87%)、播种(65%)和收割(70%)环节,自动化提升空间巨大 [11][15] - 无人机在能源续航、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以及制造工艺成熟降低了价格,促进了普及 [23] 极飞科技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达10.66亿元,同比增长73.4%,主要得益于农业无人机销量大幅提升(2024年销量2.14万台,同比增长107.81%)及海外市场拓展 [30] -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7041万元,成功扭亏为盈;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31亿元,同比增长49.11% [32][33][34] - 公司毛利率持续改善,从2022年的17.9%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4.3%;净利率从2022年的-42.0%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的17.5% [31][34] - 农业无人机产品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78.6%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89.0% [36] - 海外营收快速增长,从2022年的1.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9.4%,2024年增速高达127.97% [30][39] 投资建议关注公司 - 报告建议关注宗申动力、隆鑫通用、浙农股份、吉峰科技、通灵股份、绿能慧充等公司 [3]
食品饮料周报(25年第37周):品类基本面延续分化,关注三季报业绩表现-20251013
国信证券· 2025-10-13 23:08
行业投资评级 - 食品饮料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5] 核心观点 - 看多食品饮料板块,板块呈现“低基数、低持仓、低预期”特点,任何供需变化均可能催化股价上行 [3] - 内需弹性板块或率先回暖,推荐三季报预期业绩高增板块,如零食、饮料、速冻食品等 [3] - 品类基本面延续分化,饮料>食品>酒类 [2] - 中秋国庆双节白酒动销符合节前弱预期,预计动销量同比下滑15-20% [10] - 饮料行业2025H1收入同比增长18%,行业景气延续 [15] 细分板块观点与推荐 酒类 白酒 - 景气度及基本面仍处于磨底阶段,关注秋糖呈现的行业变化 [2][10] - 旺季政商务场景占比下降,大众场景成为需求主力;渠道变革及分化加速;高端单品批价性价比凸显 [10] - 推荐泸州老窖(战略复利优势、产品增长抓手较多、渠道改革领先) [2][10] - 推荐贵州茅台(飞天动销改善、流动性改善价值重估空间打开) [2][10] - 推荐山西汾酒(基本面稳健、产品结构升级、具备全国化放量利器) [2][10] 啤酒 - 行业库存良性,静待需求回暖 [2][11] - 8月以来相关条例影响逐渐褪去,后续餐饮场景复苏将带动啤酒销量、产品结构双线边际改善 [11] - 主要龙头估值回落至25倍PE以下,风险已完成出清 [11] - 推荐燕京啤酒(大单品快速增长、内部改革持续深化、业绩成长性强) [2][11] - 推荐华润啤酒(啤酒业务竞争优势突出、估值逐步修复) [2][11] 饮料 乳制品 - 需求平稳复苏,供给渐进出清,布局2025年供需改善带来的向上弹性 [2][14] - 2025H2伊利、新乳业等液奶环比改善明显,中秋国庆备货及动销有所改善 [14] - 板块性推荐乳制品,重点推荐具备估值安全边际的龙头乳企伊利 [2][14] 饮料 - 行业景气延续,龙头明显跑赢 [2][15] - 无糖茶、能量饮料、大包装的增长红利依然存在,成本端白砂糖、PET红利明显 [15] - 推荐农夫山泉(经营加速)、东鹏饮料(加速全国化和平台化) [2][15] 食品 零食 - 优选确定性强的alpha型个股,重点关注魔芋零食品类红利的渗透 [3][12] - 行业从渠道驱动为主变为品类驱动为主、渠道为辅的增长模式 [12] - 魔芋零食品类红利突出,推荐卫龙美味、盐津铺子(竞争优势突出,成长确定性强) [3][12] 餐饮供应链 - 餐饮需求平稳,企业经营磨底,进入旺季观察阶段 [3][13] - 调味品行业需求保持平稳,龙头公司边际改善,但整体仍处于产能与渠道出清阶段 [13] - 速冻食品领域预制菜标准逐步完善,行业工业化趋势持续,“食材预制化”和“餐饮零食化”双轮协同 [13] - 推荐颐海国际(复调板块龙头)、海天味业(基础调味品龙头)、安井食品(产能及渠道布局全国化) [3][13] 行情回顾与数据跟踪 - 本周食品饮料(A股和H股)累计下跌0.16%,其中A股食品饮料下跌0.20%,跑赢沪深300约0.31pct;H股食品饮料上涨0.42%,跑赢恒生指数1.44pct [1] - 本周食品饮料板块涨幅前五:庄园牧场(21.07%)、养元饮品(16.80%)、光明肉业(6.48%)、有友食品(5.27%)和麦趣尔(4.44%) [1] - 本周投资组合平均上涨0.78%,跑赢食品饮料(申万)指数0.98pct [1] - 本周箱装飞天茅台、散装飞天茅台、普五、国窖批价均上涨 [33] 重点公司推荐组合 - 本周推荐组合为巴比食品、东鹏饮料、卫龙美味、泸州老窖 [3][16] - 巴比食品:内生门店运营良性,店型迭代支撑单店收入提高;区域拓展双轮驱动;积极拓展新渠道 [16] - 东鹏饮料:东鹏特饮2025H1收入同比增长22%;第二曲线新品(如果之茶)表现亮眼;渠道数字化及超强营销能力 [16] - 泸州老窖:高度国窖价格领先战略,大众价位产品布局具备放量势能;38度国窖优势突出;数字化营销改革 [17] - 卫龙美味:魔芋品类快速成长;有序培育新增长极 [17]
小核酸药物:从罕见病到常见病,治疗范式革命前夜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0-13 23:0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认为小核酸药物市场已至爆发临界点,建议关注布局差异化递送技术、靶点的企业,以及潜在BIC/FIC交易机会 [3] 核心观点 - 小核酸药物凭借其直击"不可成药"靶点、高研发效率及长效优势,有望成为小分子、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药物类型 [3] - 行业已从罕见病验证阶段进入常见病市场拓展阶段,肝内常见病未来5年有望出现多个革新治疗范式的药物 [3] - 新修饰技术(如C16/VP)和新偶联技术(如AOC)初步证明肝外靶向可行,未来2年有望在肝外实现商业化 [3] - MNC BD交易活跃度达到历史高点,临床阶段的FIC药物基本都被MNC买下 [3] - 小核酸药物是MNC不能错过的下一代疗法,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更多BIC交易 [81] 行业发展回顾 - 2021年底至2025年8月,小核酸药物公司市值分化明显:Alnylam从203亿美元增长至601亿美元,Arrowhead从69亿美元降至28亿美元,Ionis从43亿美元增至68亿美元,Sarepta从78亿美元降至20亿美元 [7] - Alnylam市值高增长得益于在TTR和降脂血赛道研发了两个爆款药物,验证了GalNAc肝内递送平台 [7] - 2016年行业经历安全性事件后,通过技术迭代(如GalNAc递送系统升级)成功实现常见病突破 [8] - 2021年12月FDA批准Inclisiran用于降脂血,标志着小核酸药物成功由罕见病突破至常见病 [5][8] - 2022年前后Alnylam上市两款药物成为爆款:Amvuttra 2024年销售额10亿美元,Inclisiran 2024年销售额8亿美元 [8] 药物机制与优势 - 小核酸药物由十几到几十个核苷酸串联而成,包括经修饰的活性成分和递送系统 [10] - 机制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特异性靶向细胞内的mRNA、pre-mRNA等,从而调控蛋白质表达 [10] - 主要分类包括siRNA(双链,在细胞质通过RISC机制降解靶mRNA)和ASO(单链,在细胞核或细胞质通过RNase H1机制降解靶mRNA或调节pre-mRNA剪接) [12] - 优势:开发难度降低(已知致病基因序列即可设计药物)、靶点数量翻倍(潜在靶点数千)、长效(siRNA可实现3个月至1年给药) [13] - 与其他药物类型对比:小核酸药物分子量5-25 kDa,作用维度为mRNA/pre-mRNA,持续时间长效,研究靶点数千个 [14] 市场格局与领先企业 - Alnylam将GalNAc迭代极致,Ionis探索大量靶点 [17] - 已上市小核酸药物中Amvuttra和Leqvio最具潜力:Amvuttra因3个月给药一次、神经和心肌双重获益、较好安全性处于快速放量期;Leqvio 2024年销售额近8亿美元 [20] - 2024年主要药物销售额:Spinraza 15.7亿美元,PMOs 9.7亿美元,Amvuttra 9.7亿美元,Leqvio 7.5亿美元,Givlaari 2.6亿美元,Onpattro 2.5亿美元 [21] - ASO进展不及siRNA:在GalNAc肝靶慢病方面,siRNA以长效给药便利性优势胜出,如Ionis的ION449需要每月给药,而Inclisran每6个月给药 [22] - ASO过去安全性不及siRNA,但迭代产品有所改善,如Eplontersen显示出比Inotersen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4] 技术平台与递送系统 - 小核酸药物研发核心是递送平台,需要解决Entry(富集和细胞摄取)、Escape(内体溶酶体逃逸)、Efficacy(体内效力表现)三大瓶颈 [41] - Alnylam的GalNAc偶联技术将药效提升了约10000倍(从100 mg/kg到接近0.01 mg/kg) [41] - 技术迭代路径:STC(第一代)→ ESC(当前主流)→ Advanced ESC/ESC+(极致效力、更高特异性、更长久药效)→ IKARIA(实现肝外递送,可能实现每年一次给药) [42] - Advanced ESC平台对比STC,给药频率大幅缩短,有望实现"一年一针" [44] - C16/VP修饰技术有挑战肝外潜力:C16增强siRNA与细胞膜亲和力,VP增强沉默效果,系统验证了siRNA在CNS、眼、肺的高效递送 [47] - AOC(抗体偶联小核酸)首次证实能将siRNA靶向递送至人类肌肉组织,Avidity的AOC 1001已启动ph3临床,预计2026H2提交上市申请 [52] 研发前沿与创新趋势 - 双靶点小核酸药物可能成为热点,如降脂血赛道降低LDL-C和甘油三酯、降压/降脂/减肥、肾脏疾病等领域多重获益的药物 [36] - 小核酸联用GLP-1有潜力实现1+1>2效果:Arrowhead的ALK7-siRNA联用替尔泊肽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增强减重效果、减少肌肉流失 [60] - 基因疗法竞争较弱:因安全性、高成本和生产难度,基因疗法发展慢于小核酸药物,仍集中于超罕见病 [67] - 肝内研发聚焦高脂血症、高血压、乙肝、MASH等常见病;肝外研发聚焦肌肉、肾脏、神经、眼科等领域 [29] - 竞争格局:肝内适应症研发拥挤,肝外有更大差异化空间;中国公司重点押注siRNA赛道,布局高脂血症、乙肝、高血压 [55] 重点在研药物与市场空间 - 10款未来5年有望商业化的革新性药物覆盖高血压、高脂血、乙肝、MASH、肌肉疾病等领域 [73] - 高血压领域:Alnylam/罗氏的Zilebesiran已进入ph3,舶望制药的BW-00163进入ph2 [75] - 高脂血领域:关注有独立获益的靶点如APOA/Lp(a),Arrowhead/安进的Olpasiran预计2026-2027年读出ph3数据 [76] - 乙肝领域:Ionis/GSK的Bepirovirsen通过联合疗法探索功能性治愈,ph3试验进行中 [78] - 市场空间:慢病突破主要关注肝内大适应症(高血压、血脂异常、AMD、慢性乙肝);罕见病领域关注新递送方式验证和新靶点 [69][70] 中国企业进展 - 舶望制药:siRNA肝内先行者,肝外广布局,4款药物进入ph2,2024年与诺华合作快速迈入商业化 [84][85] - 靖因药业:积极探索差异化适应症和靶点,2025年5月与CRISPR就SRSD107达成合作,首付款9500万美元 [86] - 中国公司布局:肝内聚焦高脂血症(靶向ANGPTL3、Lp(a))、高血压(AGT靶点)、乙肝;肝外关注肾病等领域 [32][33]
中美科技摩擦升级,OpenAI将部署6GWAMDGPU算力
东海证券· 2025-10-13 22:57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标配” [1] 核心观点 - 中美科技摩擦持续升级,我国商务部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美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额外100%关税,加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紧张,并催化国产供应链进一步替代 [6] - OpenAI与AMD达成合作,计划未来部署总计6吉瓦(GW)的AMD GPU算力,AI竞争进入“算力联盟”时代,推动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规模迈向新量级 [6] - 电子行业需求处于温和复苏阶段,建议关注AI服务器产业链、AIOT、设备材料、汽车电子国产化等方向 [6] 行业新闻总结 - 商务部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针对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等先进制程的出口申请将逐案审批 [12]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额外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12] - OpenAI与AMD达成战略协议,将在未来数年内部署6GW AMD GPU算力,首批1GW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AMD将获得数百亿美元芯片销售合同,OpenAI可能获得AMD约10%的股份 [13] - 美国通过GAIN AI法案,要求先进AI芯片制造商优先满足美国国内客户需求,再向“受关注国家”出口 [13] - 台积电2025年9月合并营收约为3309.80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1.4%,1至9月累计营收约2.76万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6.4% [14]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传统PC出货量达7590万台,同比增长9.4%,联想出货量1940万台,市场份额25.5%,同比增长17.3% [15] - 复旦大学研发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 [16] 行情回顾 - 本周沪深300指数下跌0.51%,申万电子指数下跌2.63%,涨幅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第30位,PE(TTM)为72.56倍 [19] - 截至10月10日,申万电子二级子板块涨跌幅分别为:半导体(-3.28%)、电子元器件(-2.51%)、光学光电子(-1.04%)、消费电子(-2.68%)、电子化学品(-0.55%)、其他电子(+0.25%) [21] - 美股方面,超微半导体(AMD)本周涨幅达30.50% [30] 行业数据追踪 - 存储芯片价格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小幅反弹,DRAM现货价格自2025年2月中旬有所回升,10月价格又有所上涨,NAND Flash合约价格自2025年1月回升,涨势延续至8月 [31] - TV面板价格小幅回升后企稳,近期有所回升,IT面板价格逐渐稳定 [35]
中金公司 假期动态与节后交易主线
中金· 2025-10-13 22:56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看好全球定价有色资源品新周期牛市,全面看好贵金属、基本金属及新能源或战略性小金属 [2][17] - 核心观点认为中美贸易摩擦虽再起但市场已有所准备,短期宜谨慎,关注政策变化和谈判进展 [1] - 核心观点指出假期消费数据疲软与宏观经济趋弱有关,高估值板块回调明显,顺周期板块未能有效承接资金 [1][6] 宏观经济与市场环境 - 今年8月以来宏观经济数据整体走弱,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均表现不佳,国庆消费数据按日均计算弱于五一和去年同期 [6] - 当前市场估值水平较高,中美股市估值均高于4月份对等关税前水平 [7] - 美股今年以来涨幅主要依靠盈利上修驱动,港股依赖估值提升,A股盈利基本持平 [9] - 美国三季度GDP增长达到3.8%,为过去七个季度以来最高水平 [13] 中美市场与信用周期 - 中长期看,中美信用周期将走向修复,美国存在过热风险,中国需更多政策对冲 [1][12] - 美国经济增长强劲,科技和复苏交易或受青睐,中国信用周期面临拐点 [1][14] - 未来市场走势判断难度大,意外事件升级增加复杂性,高关税的非理性影响是需考虑的情形 [10] 有色金属行业展望 - 全球定价有色资源品新周期牛市已开启,今年以来有色行业整体涨幅接近80% [2][15] - 牛市驱动力包括全球化供应链调整、新兴行业需求、地缘政治风险及供应端限制 [2][15] - 黄金价格受美联储降息交易及去美元化推动,2025年上半年黄金ETF增持接近400吨,三季度又增持221吨 [17][18] - 白银有望受益于金价上行和金银比价修复,体现强劲上行弹性 [20] - 基本金属如铜和锡受短期供应扰动影响,牛市可能提前启动 [21] - 战略性小金属如钴、锂、镍、钨、锑、稀土因资源国管控和收储强化将维持牛市格局 [22] 日本政经动态影响 - 日本政坛变动短期内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波动,长期或通过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潜力 [1][5] - 高市早苗当选自民党总裁后,日经指数首个交易日上涨4.8%,但预计不会推行激进财政扩张 [23][27] - 日本财政政策预计边际小幅扩张,三项措施可能使财政支出扩大约1%至2% [24] - 2025年1月至8月,日本税收同比增加20% [26] - 当前美元兑日元汇率约为151,进一步大幅贬值可能性低 [27] 消费趋势与市场策略 - 假期期间消费数据疲软,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2.7%,服务消费增速优于商品消费 [6][29] - 消费呈现年轻化、重体验趋势,95后游客预定人次占比近1/4,体验型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78% [29] - 黄金珠宝销售额同比增41%,化妆品、健身休闲分别同增19%和15%,智能家居及通讯器材增速接近20% [29] - 在市场波动情况下,投资者可关注技术支撑位,中期操作需根据市场情绪及科技产业趋势调整仓位 [11]
2025年中国过敏性疾病药物行业系列报告(二):哮喘生物制剂治疗现状与联合疗法探索
头豹研究院· 2025-10-13 22:0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中国过敏性哮喘药物市场正处于“需求升级-技术突破-政策赋能”的黄金发展期,未来有望形成覆盖全病程、全人群的创新生态体系 [10] - 针对IL-4R、IL-5等多靶点的联合阻断药物研发加速,有望解决现有疗法对部分患者疗效不足的问题 [10] - 生物制剂为经标准治疗仍无法控制的重度哮喘患者带来了多元且精准的新增治疗方案 [12] 行业发展现状:定义与分类 - 过敏性哮喘是由过敏原引发、主要由Th2细胞介导且常伴其他过敏性疾病的一类哮喘 [6] - 与非过敏性哮喘相比,过敏性哮喘通常发病更早且有家族遗传倾向,合并过敏性鼻炎最常见 [6][8] - 过敏性哮喘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一种广泛而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8] 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 - 中国过敏性哮喘药物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12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9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速为9.8% [5][9] - 预计未来将以年复合增速15.6%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67亿元 [5][9] - 中国过敏性哮喘患者已超4,000万人,且每年新增患者近百万,持续扩大的患者群体直接拉动药物需求 [9] 行业用药情况:靶向生物制剂 - 目前有四类生物制剂已获批用于哮喘治疗,分别是抗IgE、抗IL-5/IL-5R、抗IL-4R和抗TSLP单抗 [12] - 抗IgE单抗(奥马珠单抗)2024年全球销售额为36.8亿美元;抗IL-4Rα单抗(度普利尤单抗)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115.2亿美元 [12] - 抗TSLP单抗(特泽利尤单抗)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非2型哮喘的生物制剂,2024年全球销售额为12.2亿美元 [12] 行业用药情况:化学药物 - 哮喘治疗化学药主要包括控制药物(如ICS联合制剂)和缓解药物(如SABA) [15][16] - 控制药物中的ICS等联合制剂凭借有效控制炎症的作用维持稳定市场份额;缓解药物里SABA等化学药能快速缓解症状,销量增长明显 [5][16] 行业药物研发进度:TSLP靶点 - 全球仅一款TSLP单抗(特泽利尤单抗)上市,于2024年11月在国内申报上市 [19][21] - 中国多家企业积极布局TSLP靶点,正大天晴的Bosakitug处于临床Ⅲ期,恒瑞医药的SHR-1905、麦济生物的MG014等均处于不同临床阶段 [19][21] - BD领域交易活跃且金额可观,如恒瑞医药与Aiolos Bio就AIO-001的合作涉及高达10.2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项 [21] 行业药物研发进度:其他靶点 - 中国过敏性哮喘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呈现多元靶点推进态势,涵盖IL-5、OX40、IL-4Rα、IL-13与TSLP、IgE等靶点 [22] - 康诺亚研发的针对IL-4Rα靶点的司普奇拜单抗已进入临床III期;安进的Rocatinlimab(OX40靶点)等众多药物处于临床II期 [22][23] - 部分候选药物已推进至临床Ⅱ期及以上阶段,未来或将为患者提供更多优质治疗方案 [22]
2025年服装行业词条报告
头豹研究院· 2025-10-13 21: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买入、持有、卖出)[4] 报告核心观点 - 服装行业正处于"国潮主导、技术驱动、消费革新"的关键转型期,未来有望从"服装制造大国"迈向"时尚产业强国"[9][13] - 电商与直播电商是推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时货币政策宽松及宏观经济复苏也促进了中国服装出口市场的增长[4][38][40] - 行业未来发展将受益于政府支持性政策、中国服装产品的价格优势及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大[4][41][42] - 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低,但未来具备强大研发、营销及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45][48][50] 行业定义与分类 - 服装是衣物、鞋履、配饰等穿戴物品的总称,具备遮羞、护体、装饰和标识四大功能[5] - 按性别可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核心特点为省钱耐穿、宽松舒适,女装则聚焦于凸显女性身材曲线与魅力[6] 行业特征 - **原材料占成本比重高**: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游天虹纺织为例,2024年其成本结构中原材料占比高达76.1%[6] - **出口市场多元化**:2024年中国对美国、欧盟、英国等传统发达市场服装出口分别增长8.7%、4.7%、7.4%,但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出口则分别下降1.1%和3.3%,对哈萨克斯坦和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6.4%和9.9%[7] - **周期性强**:服装零售表现与经济增速同向变动,例如2000-2008年中国GDP复合增速15.6%,服装零售额复合增速达20.7%;2019-2024年GDP复合增速6.0%,服装零售额复合增速为1.8%[8]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875-1950)**:以手工缝纭为主,北洋水师被服作坊和民国陆军被服厂的设立推动行业向集中化、标准化转型[10] - **启动期(1950-2000)**:依托人力成本优势开启OEM代工之路,1987年服装出口额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达260亿美元[11] - **高速发展期(2000-2010)**:中国加入WTO后出口规模急剧扩大,2004年服装出口额达974亿美元,占全球比重21%,国内品牌如海澜之家、森马开始出现[12] - **成熟期(2010至今)**:国潮兴起,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追求个性化与情感共鸣,大数据、AR/VR等技术广泛应用于设计、生产与零售环节[13] 产业链分析 - **上游环节**:核心原材料为棉花和化学纤维,2020-2024年国内棉花价格从13,250元/吨升至16,264元/吨,年复合增长率5.3%;2024年涤纶短纤产能达988万吨,较去年增长2.6%[19][21] - **中游环节**: - 龙头企业申洲国际2024年营收286.6亿元,上市十八年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9.8%,毛利率维持30%以上[24] - 中游商业模式多元,OBM、ODM、OEM模式的毛利率呈梯度分布,分别为35%-50%、10%-20%和5%-10%[27] - **下游环节**: - 消费趋势向品牌化、定制化演进,2024年Q4中国男装电商市场中,2,000元以上高端价格带销售额达25.7亿元,同比增长84.5%[33] - 绿色化趋势显著,例如SHEIN在2024年通过库存面料循环利用,实现超2.8万米行业剩余面料再生,安踏对34款明星单品完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35] 行业规模 - **历史规模**:2019年服装行业市场规模为19,180.28亿元,2023年增长至20,742.93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98%[36] - **预测规模**: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为20,951.76亿元,到2028年将增长至22,815.64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15%[36] - **增长驱动因素**: - 电商渗透:2024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7.9%[38] - 出口复苏:2024年中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达1,591.4亿美元,同比增长0.3%,其中针织服装出口金额7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8%[40] - 政策支持:如2024年《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通知》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41] - 价格优势:2025年5月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为99.6,显著低于美国(260.8)、日本(126.3)等主要经济体[42] 竞争格局 - **现状**:行业属于完全竞争市场,集中度低,呈现三级梯队分布,第一梯队包括申洲国际、晶苑国际等[45] - **历史原因**:国产品牌发展周期短、竞争优势弱,以及粗放式"批发+加盟"扩张模式导致运营效率低下,例如美特斯邦威2024年单店坪效下滑至4,275.75元/平方米/年[46] - **未来变化**: - 消费需求高端化与个性化将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如申洲国际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稳定在2%-3%,累计申请专利298项[48][49] - 绿色转型要求高,大型企业更具优势,例如申洲国际年循环用水量达500万吨,2024年光伏发电装机量112.4兆瓦[50] 重点企业分析 - **安踏**:通过多品牌战略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集团营收达708.26亿元,2015-2024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20.33%,截至2024年门店总数突破12,000家[62] - **优衣库**:核心优势在于极致性价比,采取"少而精"的供应链合作模式,仅与约70家代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区别于ZARA(约1,800家)与H&M(约750家)[65] - **海澜之家**:采用多品牌运营模式,通过数据驱动研发提升精准营销,品牌会员复购率超60%[70]
市场洞察:新能源汽车线束,汽车中枢神经系统大解析
头豹研究院· 2025-10-13 21:4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 报告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线束是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技术要求和价值量显著高于传统汽车线束 [3][4][21] - 800V高压平台、轻量化材料及智能化生产是驱动行业技术升级的三大核心趋势 [13][14][15] - 中国新能源汽车线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2020年的68.3亿元增至2024年的644.4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1,637亿元 [22][23] - 行业竞争格局由外资及合资企业主导,但本土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快速响应和技术突破,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26][27] 新能源汽车线束定义与分类 - 新能源汽车线束是用于连接和传输电力、数据及控制信号的电线、电缆及连接器的集合,可分为低压线束和高压线束 [3] - 相较于传统汽车线束,新能源汽车线束在电压/电流(可达600V/300A)、防护性能(要求IP67/IP69K)、屏蔽性能及轻量化方面要求更高 [3][4] - 按功能可分为动力线束、信号线束、传感器线束、充电线束和辅助线束;按电压分为高压与低压线束;按位置分为前线束和后线束 [7][8] - 主要功能包括电力传输、数据传输、传感器连接以及电子控制单元连接 [9][10] 技术进步 - **高压技术**:800V平台推动耐压等级从600V升至1,500V以上,硅胶绝缘材料、三层电磁屏蔽结构及液冷散热线束(如1,000V平台)成为发展方向 [13] - **轻量化技术**:采用“以铝代铜”使线束重量减轻30%、成本降低40%;碳纤维保护套可减重60%并提升续航5%-10%;结构优化(如接插件小型化、局部无线束方案)可减少线缆长度20%-30% [14] - **智能化技术**:工业4.0推动柔性生产,激光打标工艺普及率超60%;2025年线束工厂自动化率将达75%,缺陷率从0.5%降至0.1%以下;车载以太网(10Gbps)应用使线束长度减少40%,延迟降低60% [15] 市场规模与价值量 - 新能源汽车线束单车价值量约为5,000元,其中高压线束系统价值约2,500元,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2,500-4,500元) [19][21] - 中国新能源汽车线束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8.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44.4亿元(产量端)或643.3亿元(销量端),复合增长率显著 [22][23] - 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37亿元,显示强劲增长潜力 [23] 行业竞争格局 - 外资及合资企业(如日本矢崎、住友电气,美国安波福、李尔,德国莱尼等)在技术、规模和市场份额上占据主导地位 [26][28] - 本土企业(如沪光股份、天海电器、立讯精密等)凭借成本优势(人工成本低40%)、快速响应(定制开发周期缩短30%)及高压线束技术突破,逐步进入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27][28] - 部分整车厂设有内部线束部门或子公司(如比亚迪十四部电动汽车研究所),进一步丰富了市场竞争主体 [28]
电子行业周报:湾芯展:期待新凯来新惊喜-20251013
爱建证券· 2025-10-13 21: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强于大市” [1]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聚焦于国产半导体设备平台新凯来及其即将在“湾芯展”带来的惊喜 新凯来作为华为与深圳国资委旗下的核心企业 技术实力突出且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 建议关注其上游供应商的投资机会 [1][2][5] - 尽管SW电子行业指数本周整体表现疲软(-2.63%) 但集成电路封测(+1.57%)等细分领域逆势上涨 显示出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2][30][34] - 全球产业动态活跃 包括高通收购Arduino、英特尔18A制程芯片投产、AMD确认采用2nm工艺等 凸显半导体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竞争 [21][22][28] 新凯来公司深度分析 - 新凯来由华为“星光工程部”经深圳国资委战略性重组后于2021年8月成立 2022年股东增资至5亿元并成立子公司完善“研发-生产”一体化布局 [6] - 2024年3月与华为联合申请SAQP专利 可规避EUV设备依赖并降低芯片制造成本 同年12月被美国BIS列入实体清单 [9] - 2025年3月在SEMICON China 2025展示31款覆盖扩散、刻蚀、薄膜沉积、量检测等关键环节的高端设备 产品性能卓越且国产化率高 [10][11][13] - 具体设备性能突出:“峨眉山”系列EPI设备支持1200V-6500V高压芯片制造并完成中试线验证;“武夷山”系列刻蚀设备凭借自研专利使表面电荷释放速度提升40%;“普陀山”系列PVD设备定位精度达±1.3μm;“阿里山”系列ALD设备覆盖7nm以下先进制程并通过中芯国际产线验证 [13][15] 新凯来核心供应商梳理 - 利和兴:作为核心供应商 提供刻蚀设备高精度传动系统、薄膜沉积设备高纯度气体输送模组、量检测设备核心部件 成功跨入高毛利精密零部件赛道 [2][16][17][18] - 新莱应材:为新凯来RTP、DPN等核心设备提供超高洁净管路系统与真空阀门 [2][16][19] - 至纯科技:湿法清洗设备在新凯来供应链中订单占比超60% 并深度参与SAQP工艺清洗环节 技术协同性强 [2][16][19] - 富创精密:提供真空腔体等关键精密结构件 产品具有高密封性与耐腐蚀性 提升设备稳定性与先进制程适配能力 [2][16][20] 全球半导体产业动态 - 高通宣布收购开源硬件平台Arduino 旨在结合自身技术与Arduino社区生态 打造全栈边缘计算平台 [21] - 英特尔宣布首款18A制程PC芯片Panther Lake全面投产 采用RibbonFET与PowerVia技术 AI性能提升5至6倍 计算能力达50至120 TOPS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出货 [22][23] - 兆易创新与南瑞继保达成战略合作 兆易创新将提供MCU、存储、模拟等一站式芯片解决方案 助力南瑞继保建设国产供应链 [24][25][26] - 长鑫存储IPO辅导已完成 该公司是中国大陆最大且唯一实现通用型DRAM大规模量产的IDM企业 [27] - AMD确认Instinct MI450 GPU将采用台积电2nm工艺 基于CDNA 5架构 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发布 OpenAI为首批合作客户 [28][29] 本周电子行业市场表现 - SW电子行业指数本周下跌2.63% 在31个SW一级行业中排名第30位 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51% [2][30] - SW电子三级行业中 集成电路封测(+1.57%)、集成电路制造(+0.72%)、半导体材料(+0.48%)涨幅居前 而数字芯片设计(-4.41%)、模拟芯片设计(-3.70%)、品牌消费电子(-3.69%)跌幅居后 [2][34] - 个股方面 灿芯股份(+17.98%)、雅克科技(+15.17%)、深科技(+13.81%)等涨幅领先;太龙股份(-14.67%)、聚辰股份(-13.46%)、联芸科技(-12.61%)等跌幅较大 [37] - 全球其他科技指数表现:费城半导体指数下跌2.68%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5.48% 中国台湾电子指数中半导体板块上涨5.59% 电子零组件板块上涨5.80%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