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

搜索文档
出海速递 | 2024年中阿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储能失去美国,世界会怎样?
36氪· 2025-04-30 20:39
中阿贸易 - 2024年中阿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 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2] - 中阿贸易额从2004年的367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4000多亿美元 20年增长超10倍 [2] - 阿拉伯国家特色产品如椰枣 玫瑰制品 橄榄油受中国消费者欢迎 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 家电 智能手机进入阿拉伯家庭 [2] 家电行业 - 中信证券认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对家电公司业绩影响整体可控 主要企业已通过海外备货和东南亚 墨西哥产能布局应对 [2] - 中东 拉美等新兴市场增长有助于降低美国订单波动影响 [2] - 美的集团海外市场OBM业务同比增长40% 电商销售同比增长超50% [2] - 美的深化AIGC在海外用户服务领域应用 用户端服务响应速度同比提升15% [2] 安克创新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7 1亿元 同比增长41 14% 净利润21 14亿元 同比增长30 93% [4] - 研发投入达21 08亿元 同比增长49 13% [4] - 2025年Q1营业收入59 93亿元 同比增长36 91% [4] - 储能业务全年营收30 20亿元 同比增长184% 业务覆盖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 [4] 滴滴出行 - 滴滴海外包车服务上线11国26城 覆盖新加坡 曼谷 首尔等热门旅游城市 [4] - 服务支持中文页面和中文司机 无需绑卡和汇率计算 [4] - 目前已在9个国家的1200多个城市提供服务 [4] 自动驾驶 - 丰田与Waymo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平台 [4] - 合作将结合Waymo自动驾驶技术和丰田车辆专业知识 提升下一代个人车辆 [4] 科技行业 - 微软CEO表示公司代码库中20%-30%代码由AI生成 [5] - 石头科技组建海外市场管理团队 拓展洗衣机等品类海外业务 [6] 行业活动 - 2025京洽会将于5月8-9日举办 聚焦中东 东南亚 拉美 欧洲市场资源对接 [7] - KrASIA推出英文媒体服务 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 [8] - 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吸引超16000位出海人加入 提供跨境资讯和生态链接 [10]
白电巨头最新动作:美的拟分拆安得智联、海尔引入创新工场创始人
第一财经· 2025-04-29 23:14
公司业绩表现 - 美的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278.39亿元 同比增长20.49% 归母净利润124.22亿元 同比增长38% [4] - 海尔智家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791.2亿元 同比增长10.06% 归母净利润54.87亿元 同比增长15.09% [5] 业务增长点 - 美的集团To B业务中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111亿元 同比增长45% 智能建筑科技业务收入99亿元 同比增长20% 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73亿元 同比增长9% [4] - 美的集团To C业务中智能家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4% COLMO和TOSHIBA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55% [4] - 海尔智家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7.8% 其中卡萨帝收入同比增长超20% [5] - 海尔智家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2.6% 北美暖通空调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 南亚收入同比增长超30% 东南亚收入同比增长超20% 中东非收入同比增长超50% [5] 战略布局 - 美的集团拟分拆安得智联在港交所上市 [4][5] - 海尔智家引入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作为新晋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反映公司希望围绕AI扩大上下游生态投资布局 [6] - 海尔智家旗下通用家电总裁Kevin Nolan成为新晋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反映公司推进全球化的方向 [6] 行业动态 - 2025年一季度国内家电市场(不含3C)零售规模1798亿元 同比增长2.1% [5] - 2024年一季度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4% 去年同期基数较高 [5] - 以旧换新"国补"政策在2025年全年延续 消费者需求可能在"五一"及"6.18"等大促节点释放 [5] 运营效率 - 海尔智家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至25.4% [5] - 海尔智家研发费用率为4.2% 主要用于加强智慧家庭领域核心技术与能力打造 [5]
宁德时代“增利减收”背后:布局第二曲线,港股上市谋新局
搜狐财经· 2025-03-27 13:54
文章核心观点 - 宁德时代2024年财报呈现“增利减收”复杂局面,虽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增长,公司正布局换电、储能和海外市场等第二曲线,并计划港股上市谋新局 [1][6][7] 营收与利润情况 - 2024年全年营收3620亿元,同比下降9.7%,为公司历史上首次年度营收负增长 [1] - 2024年净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15.01%,日均盈利约1.4亿元 [1]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970亿元,货币资金储备超3000亿元,年度分红总额近200亿元 [1] 营收结构 分行业 - 2024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营收3565.2亿元,占比98.48%;采选冶炼行业营收54.93亿元,占比1.52% [2] 分产品 - 2024年动力电池系统营收2530.4亿元,占比69.90%;储能电池系统营收572.9亿元,占比15.83%;电池材料及回收营收287亿元,占比7.93%;电池矿产资源营收54.93亿元,占比1.52%;其他业务营收174.88亿元,占比4.83% [2] 分地区 - 2024年境内营收2516.8亿元,占比69.52%;境外营收1103.4亿元,占比30.48% [2] 行业地位 -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37.9%,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市占率36.5%,连续四年蝉联榜首 [2] 营收下滑原因 - 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致动力电池产品价格同步下调,2024年碳酸锂价格从约10万元/吨降至7.5万元/吨,动力电池系统平均售价降幅达25.26%,虽销量增长18.85%但单价下降抵消销量增长,业务营收同比减少11.29% [3] - 国内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崛起和车企“多供应商策略”抢走部分市场份额,2024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影响出货量及营收 [3] 净利润增长原因 - 公司通过控股上游企业将原材料成本下降红利转化为利润,调整原材料库存周期规避存货减值风险 [4] - 推出神行、麒麟、骁遥等系列创新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4] 研发项目 - 麒麟、神行、骁遥、天行、凝聚态、钠离子电池及一体化底盘等产品已发布并与客户推进落地中 [5] - 乘用车领域发布神行Plus、新一代麒麟高功率、骁遥增混电池;商用车领域针对不同场景推出天行系列电池 [5] 第二增长曲线布局 换电业务 - 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2025年建成1000座巧克力换电站,2030年达3万 - 4万座 [6] 储能电池业务 - 2024年储能电池系统销量93GWh,同比增长34.32%,营收572.9亿元,同比增长34.32%,占总营收15.83%,首次超越动力电池成利润贡献第一极 [6] - 发布天恒储能系统和PU100储能产品,提升储能项目收益率和能源管理效率 [6] 海外市场 - 已在全球设六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德国埃尔福特工厂投产,匈牙利、西班牙工厂及印尼项目积极推进 [7] 资本市场举措 - 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拟募资50亿美元(约365亿元人民币)用于海外产能扩张等 [7]
比亚迪(002594):2024盈利扎实,2025还看智能、海外及高端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3-26 19:4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营收、盈利均符合预期,海外、高端化、智能化三驾马车驱动公司发展,看好公司持续迭代能力,考虑单车ASP增速放缓小幅下调2025 - 26年收入,但上调当年归母净利,新增2027年营收和归母净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2025年3月26日收盘价376.01元,一年内最高/最低403.40/201.17元,市净率6.7,股息率0.82%,流通A股市值437,079百万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3,368.70/10,643.82 [2] 基础数据 - 2024年12月31日每股净资产58.56元,资产负债率74.64%,总股本/流通A股3,039/1,162百万,流通B股/H股 -/1,228百万 [2]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年份|营业总收入(百万元)|同比增长率(%)|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同比增长率(%)|每股收益(元/股)|毛利率(%)|ROE(%)|市盈率| | ---- | ---- | ---- | ---- | ---- | ---- | ---- | ---- | ---- | |2023|602,315|42.0|30,041|80.7|10.32|20.2|21.6|38| |2024|777,102|29.0|40,254|34.0|13.84|19.4|21.7|28| |2025E|980,815|26.2|54,338|35.0|17.88|20.2|25.1|21| |2026E|1,147,541|17.0|63,615|17.1|20.93|19.8|23.6|18| |2027E|1,330,509|15.9|75,477|18.6|24.83|19.9|22.7|15| [9] 公司研究/公司点评 - 事件:2025年3月25日公司公布财报,2024年总营业收入7771亿元,同比+29.02%,归母净利润402.5亿元,同比+34%,营收、盈利均符合预期 [10] - 收入及盈利:2024年汽车及相关产品收入6173.82亿元,同比+27.7%;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收入1596.1亿元,同比+34.6%;24Q4剔除比亚迪电子收入影响,单车ASP14.4万,环比+5000元;Q4比亚迪电子权益后利润7.9亿元,同比+20.6%,车和其他业务贡献142亿元,对应单车净利润9300,与Q3持平,略好于去年同期 [10] - 盈利波动原因:季度单车盈利波动主要因研发费用新增,会计规则变更暂时影响表观毛利率;24Q4更改会计准则,调整约占总收入1.6%集中在4季度体现,还原后Q4毛利率为21.5%,同环比基本持平;Q4研发费用199亿元影响Q4单车净利,但实际趋势与23Q4类似 [10] - 发展驱动因素:海外、高端化、智能化三驾马车驱动公司发展;24Q4出口11.9万台,同比+22.7%;高端品牌销量6.27万辆,同/环比增幅均超40%;今年腾势N9订单起步好,有望带动腾势品牌势能;智能平价提升公司技术含金量,后续将看到自研城市NOA表现;出海是出口+海外产能并行,近期定增有众多海外资本参与;智能化是估值底座和销量守门员,高端化和海外市场是提升比亚迪估值的重要驱动因素 [10] - 投资分析意见:头部企业将进一步发展,未来3年全球化布局有望让公司成为中国的丰田;看好公司持续迭代能力;考虑单车ASP增速放缓,小幅下调2025 - 26年收入从10281/11946亿至9808/11475亿,出口拉动盈利使小幅上调当年归母净利由534/581亿至543/636亿;新增2027年营收预测13305亿,归母净利755亿,对应当前估值21/18/15倍,维持增持评级 [10]
三一重工 买入 -对国内销售前景乐观
2025-03-18 13:47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中国工程机械行业 [2] - 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Sany Heavy Industries,股票代码 600031 CH) [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销售情况 - 2025 年 1 - 2 月挖掘机行业销售超预期,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 51% 至 17,045 台,出口同比增长 7%,主要得益于小型挖掘机更换需求、农村发展、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需求增加以及资金支持改善 [2] - 东部和南部部分项目开工或复工情况良好,加上财政支持改善,有利于 3 - 4 月销售旺季的销售 [2] 小型挖掘机需求趋势 - 小型挖掘机将主导国内需求,2024 年小型挖掘机占行业国内销量的 75%,在劳动力快速老龄化、机队规模可观(按五年保质期计算约 40 万台)以及挖掘机附件使用增加的背景下,小型挖掘机将成为本轮上行周期的主要增长动力,还能降低行业周期性和三一重工的盈利波动 [3] 三一重工评级与目标价 - 维持买入评级,将目标价从 22 元上调至 24 元,目标价较当前股价有 19% 的上涨空间 [4][5] - 上调 2024、2025 和 2026 年营收预测分别为 0.5%、1.2% 和 0.9%,下调 2024 年每股收益预测 1.9%,上调 2025 年每股收益预测 3.3%,反映对 2025 年国内销售反弹更乐观的看法 [4][22] - 改变估值基期至 2021 - 24 年,将目标市净率倍数从 2.3 倍上调至 2.5 倍(较 2021 - 24 年历史平均高 12%),基于 2025 - 26 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估计为 12%(高于 2021 - 24 年的 10.6%)以及海外业务增长 [4][29] 财务数据预测 |年份|营收(百万元)|净利润(百万元)|每股收益(元)| | ---- | ---- | ---- | ---- | |2024e|77,664|6,193|0.73| |2025e|86,642|8,279|0.98| |2026e|96,677|10,273|1.21| [6][11][26] 风险因素 - 盈利能力减弱:原材料价格突然大幅上涨,若公司无法将成本完全转嫁给终端用户,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 [39] - 挖掘机需求放缓:若中国收紧项目融资或房地产建设大幅放缓,可能导致挖掘机和工程机械需求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减速对行业需求不利,进而影响三一重工销售前景 [39] - 海外市场不确定性:海外市场在 2024 年上半年占三一重工营收的 62%,海外业务在经济、金融或法律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3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三一重工历史目标价和评级变化,2018 年 11 月 22 日评级由 N/A 变为买入,后续目标价多次调整 [50] - HSBC 对股票评级的标准和依据,包括不同目标价与当前股价比例对应的评级分类,以及历史评级结构 [42][44] - HSBC 及其关联方与三一重工的关系披露,如过去 12 个月内为公司管理或共同管理过证券公开发行、预计未来 3 个月从公司获得投资银行服务补偿等多项情况 [52][53][60] - 报告的生产、分发、免责声明等相关信息,包括报告的日期、市场数据日期、不同地区的分发主体和适用规定等 [61][6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