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安全,刻在奇瑞骨子里的追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5 08:41
公司战略与安全理念 - 公司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并强调安全是核心价值[3][5] - 公司坚持"安全过度投入"理念,累计投入超千亿,完成数万次超标准碰撞实验[7] - 公司提出"冗余设计"安全哲学,为未知风险预留多重保险[11] 技术成果与产品亮点 - 风云A9L完成"铁人三项"极限测试:涉水试验达法规标准4倍,刮底试验达行业标准1.33倍,碰撞试验达行业标准3倍[5] - 风云A9L车身采用88%高强度钢铝,热成型钢强度达2000MPa,远超奔驰E级的1500MPa[9] - "锁子甲"电池结构通过41层防护设计,经历4.9米高空跌落等极限测试,热失控防护时间达国标2400%[11] 研发投入与测试能力 - 2010年斥资20亿元建成亚洲最大碰撞安全实验室,每年进行超1500次实车碰撞测试,覆盖全球67种场景[5] - 公司41款车型获全球五星安全评级,成为中国品牌中获得该荣誉最多的企业[7] - 猎鹰700驾驶辅助系统搭载27颗传感器,支持135km/h紧急避障,AI数字底盘2.0每秒扫描道路1000次[11] 全球化与标准制定 - 公司安全标准对标全球最长板,主动加测美国标准的车辆翻滚测试[7] - 针对海外市场完成"一地一策"适应性开发,覆盖高温、极寒、多雨等复杂环境[7] - 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安全技术满足中国、欧洲、东盟等地区严苛标准[5][16] 未来布局与生态建设 - 研发汽车中央安全域控大脑、AI预碰撞系统等前沿技术应对低空经济趋势[15] - 成立"奇瑞守护者安全俱乐部",从产品安全向生态安全跨越[13] - 车内甲醛浓度仅为国标1/14,电磁辐射趋近于0,量子加密通信技术实现"零破解率"[16]
汽车早餐 | 哪吒汽车关联公司被申请破产;国际能源署称中国继续领跑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小马智行据悉拟以保密形式申请香港上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5 08:41
国内政策动态 -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被列入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旨在增进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 - 对外贸易法修订草案被列入立法计划 以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和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2] - 七部门联合印发政策文件 要求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股权激励制度 [3] - 健全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 加大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3] - 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3] - 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3] 新能源汽车行业 - 国际能源署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 占新车总销量超25% [4] - 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1700万辆 同比增长25% 首次占全球汽车市场20%以上 [4]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5% [4] - 中国市场继续领跑全球电动车销量 亚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年增幅超60% [4] -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电动车将占全球新车销量的40%以上 [4] - 通用汽车与LG新能源合作开发新型LMR方形电池 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电池提升33%且成本相当 [5] - 通用汽车目标成为首家在电动车上部署LMR电池的制造商 [5] - Ultium Cells公司拟于2028年前在美国启动LMR方形电池商业化生产 [5] 汽车企业动态 - 保时捷宣布多项人事任命 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负责人及采购部门负责人变更 [6] - 施德纳将自2025年7月1日起兼任保时捷执行董事会副主席 [6] - 福特汽车德国工人举行罢工 抗议公司在欧洲裁员数千人 [7][8] - 汽车行业普遍裁员以应对中国厂商竞争、需求疲软和电气化转型的高昂成本 [8] - 奇瑞在贵阳投资成立德力安汽车公司 注册资本2亿元 经营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9] - 极氪成立特别委员会评估吉利汽车的私有化提案 [10] - 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被申请破产审查 [11] - 特斯拉计划使用中国产零部件在美国生产Cybercab和Semi电动卡车 [12] - 小马智行据悉计划以保密形式申请香港上市 [13]
日产全球裁员2万人背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5 07:57
经营重建计划 - 公司宣布"经营重建计划Re:Nissan",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万人(较原计划9000人增加一倍多),约占全球员工15%,涉及生产、销售、管理、研发等多部门正式员工及临时工,计划在2024-2027财年完成[1][3] - 公司计划关闭7家工厂,将全球汽车工厂从17家整合至10家,日本本土工厂也在削减范围内,此前计划仅关闭中国、泰国等地3家工厂[3] - 公司放弃在日本北九州市建设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计划,该工厂原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生产下一代磷酸铁锂电池[3] 成本削减措施 - 公司将成本削减额度从4000亿日元提升至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3亿元),其中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各削减2500亿日元,目标在2026财年实现汽车业务营业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盈利[5] - 公司将暂停前沿开发和面向2026财年以后的产品开发,集中3000名员工进行成本削减活动,但通过缩短开发周期确保产品投放市场时间不延迟[5] - 公司将更新研发流程,精简全球研发资源,平均劳务成本降低20%,削减70%部件种类,整合优化平台,2035财年平台数量从13个减少到7个[5] - 公司主要车型开发时间将缩短至37个月,后续车型开发时间缩短至30个月,涉及新款日产Skyline、新款英菲尼迪紧凑型SUV等[5][6]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公司净亏损67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7亿元),此前预警为7000-7500亿日元[1][7] - 2024财年公司营收12.63亿日元,同比微降0.4%,营业利润698亿日元,同比暴跌87.7%,净亏损6709亿日元(上一财年为净利润4266亿日元)[8] - 大额亏损主要由于计入近5000亿日元工厂资产减值损失,以及美国市场销售费用增加、重组费用等[8] 市场战略调整 - 公司将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中东、墨西哥定位为主要市场,在美国将针对混动车领域采取应对措施,振兴英菲尼迪品牌[10] - 在中国市场,公司将投放新能源车型数量从8款提升至10款,计划在2027年夏季前完成[10] - 公司将加强与雷诺、三菱的合作,并与本田在智能化、电动化战略框架内继续合作[10] 业绩恶化原因 - 公司在美国市场缺乏当地大热的混动车型,产品线老化,未能从SUV、皮卡等细分市场增长中获益[8] - 在中国市场未能跟上电动化转型步伐,导致被动局面[10] - 2024年4-6月净利润暴跌,7-9月净亏损93亿日元,10-12月净亏损141亿日元[7]
第四代博越L:传统燃油车破局智能时代的“价值锚点”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10:41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竞争格局 - 第四代博越L以9.99万-12.69万元定价区间及限时价9.29万-11.99万元上市,前两月销量突破4万辆,证明传统燃油车在电动化浪潮中仍具竞争力 [2] - 全球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热情回归理性,部分用户因充电设施不足、续航焦虑等问题重新关注传统动力车型 [11] - 超过八成消费者认为价格战不影响购车决策,更愿为品质可靠、驾乘舒适的产品支付合理溢价 [11] 产品设计与市场定位 - 第四代博越L采用"山河气韵"美学设计,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车辆构造,如前脸镀铬饰条"百川归海"造型及尾灯呼吸式灯光设计 [5] - 车身配色如琥珀金、松露灰等经精密工艺调试,直接影响消费者第一印象 [5] - 座舱水岸涟漪面板结合声学结构设计,优化车内声场,实现功能与美学的融合 [7] 技术架构与性能表现 - 吉利CMA架构为第四代博越L提供高度集成化、模块化支撑,确保设计创意精准实现 [8] - 搭载Drive-E 2.0TD发动机与7DCT动力组合,平衡动力输出与燃油经济性 [12] - 整车高强度钢使用比例超70%,车身扭转刚度达32000N·m/deg,配备16项L2级辅助驾驶系统 [17] 智能化配置与用户体验 - 配备Flyme Auto智能座舱、车规级7nm龙鹰一号芯片、25.6英寸AR HUD及L2级辅助驾驶系统 [14] - 智能座舱重点优化操作流畅性与响应速度,界面简洁直观 [17] 行业影响与商业模式 - 第四代博越L推动智能技术普及,深化平台正向开发模式,实现"规模化制造中可控利润率再平衡" [18] - 依托吉利完整产业体系,实现每辆车销售即盈利的良性模式,重构传统燃油车商业逻辑 [18] - 博越家族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第四代车型前两月销量达4万辆,平均每2.5分钟交付一辆 [11]
高端访谈 ||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技术为基、合作为路 与中国汽车业共创智能化新篇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09:43
高通汽车业务战略布局 - 公司通过全栈布局驱动汽车业务纵深发展,涵盖智能座舱、驾驶辅助、车载连接等核心领域,实现从平台化支撑到规模化落地,加速技术普惠 [1] - 打造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包括骁龙汽车智联平台、骁龙座舱平台、Snapdragon Ride平台和骁龙车对云服务,侧重点随行业需求动态调整 [3] - 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成为新增长引擎,智能座舱迭代速度打破传统汽车行业周期限制,中国市场多款新车型采用骁龙8295或骁龙8155芯片 [3] 技术发展趋势与产品策略 - 舱驾融合被视为重要行业趋势,公司通过高算力芯片和先进软件支撑多模态大模型上车,同时推动高集成度、低功耗的舱驾融合解决方案进入大众市场 [4] - Snapdragon Ride平台已支持超过30个中国汽车品牌,覆盖6万至34万元价位段车型,加速ADAS功能普及 [3] - 公司采用"两条腿走路"策略,既提供单独座舱和驾驶辅助方案,也支持舱驾一体平台,推动驾驶辅助普惠化 [4] AI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 AI正在重塑汽车交互、决策与体验,公司聚焦终端侧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融合两大方向,支持车企将通用大模型拆解为车端专用模型 [5] - 公司看好AI在终端侧应用的发展速度,认为其可能超过智能手机领域,智能辅助驾驶是重要AI应用场景 [5] - 产品缺陷率(DPPM)严格控制在百万分之几以内,确保技术可靠性作为安全前提 [5] 中国市场战略定位 - 中国市场是全球战略核心引擎,中国汽车行业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速度远超海外市场 [7] - 公司50%工程师专注汽车业务,确保快速响应本土需求,支持客户完成特定应用场景 [9] - 延续"水平式赋能"模式,与本土汽车企业相互赋能,方案落地速度适应"中国速度" [7][9] 核心竞争力与生态协作 - 每年将营收20%投入研发,布局5-10年后技术方向,Snapdragon Ride平台提供性能与成本最优解 [8] - 坚持"发明-分享-协作"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深度合作,例如苏州Momenta基于高通方案为丰田提供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9] - 差异化优势在于提供顶尖技术同时适应"中国速度",满足新势力激进创新和传统车企稳健转型需求 [9]
新能源汽车下乡: 共赴下一个5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09:43
政策推动与市场表现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汽车以旧换新、优化限购、发展汽车运动和文化、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等举措逐步落地 [2] - 海南、辽宁等多地宣布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进一步释放下沉市场消费潜力 [2] - 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已成功举办5届,2020~2024年涉及车型数量分别为60款、52款、70款、69款、99款,覆盖15万元以下主流车型 [3] - 2020~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销量分别为39.7万辆、106.79万辆、265.98万辆、320.87万辆,2021~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169.2%、87%、123% [4] - 小城县乡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2020年25%提升至2024年33.8%,插混车型份额从2020年9.5%增长至2024年34.8% [5] 市场机遇与挑战 - 预计到2030年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近160辆,总保有量超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 [9] - 小型城市和县乡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40%提升至45%以上,将带来百万量级增量 [9] - 乡村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仍小于5%,一线城市充电桩利用率超80%,西部农村地区不足15% [6][8] - 中低线城市消费者对补能顾虑高于一二线城市,插混、增程技术路线更符合当前低线级市场需求 [5] 企业行动与政策支持 - 蔚来发布"加电县县通"计划,2024年底前覆盖超2300个县级行政区 [8] - 2024年一季度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达93.1万台,同比增长30.1%,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增速超24% [8]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提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7] - 财政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开展"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2024~2026年支持75个试点县 [7] 未来发展方向 - 新能源汽车下乡需聚焦产品与应用场景匹配,开发经济实用车型如载货微面、微卡、轻卡等 [11][12] - 需持续加大县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停车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和家庭自用充电设施建设 [12] - 推动充换电服务、信贷、理赔等金融保险服务、售后维修服务协同下乡 [12]
监管“定调” 车企“改口” 一场交通事故带来智驾的变与不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09:43
监管趋严与车企集体改口 - 工信部召开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2][3] - 小米汽车将"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小米智驾Max"变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3] - 比亚迪将辅助驾驶系统"天神之眼"由"高阶智驾"改为"驾驶辅助" "载客泊车"改为"下车泊入" [3] - 理想汽车将智驾相关宣传更改为辅助驾驶 销售转向强调家庭用户需求和舒适性 [4] - 蔚来汽车明确区分车型功能定位 ET5具备城区NOA能力 萤火虫车型仅搭载LCC功能 [4] - 小鹏汽车将"自动驾驶"更换为"智能辅助驾驶" 计划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 [4] - 鸿蒙智行明确标注高阶智能驾驶仅支持高速场景最长90秒脱手行驶 [4] 行业现状与事故数据 - 2024年国内乘用车L2自动驾驶市场渗透率达55.7% 预计2025年接近65% [6] - 62%的25~35岁年轻车主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同于"自动驾驶" [6] - 2025年一季度智驾相关交通事故同比激增217% 其中83%涉及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 [6] - 3月29日小米SU7启用NOA功能发生爆燃事件 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车企应对与行业共识 - 华为乾崑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11个汽车品牌高管署名 [5] - 为车企提供智驾解决方案的企业达成共识 将"安全"置于首位 [5] - 长安汽车首席驾驶技术官表示智驾宣传收紧对研发进程没有影响 [9] - 业内人士建议车企应提升算法效率与准确性 加强传感器融合技术 [10] 消费者反应与行业展望 - 进店看车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热情有所降温 提出相关要求的消费者数量变少 [8] - 监管趋严促使企业对智能驾驶系统充分调试测试 解决技术验证不足问题 [8] - 加强监管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避免企业野蛮生长 [9] - 行业应加强产业协同与合作 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法规制定 [10]
京沪两地汽车大卖场开门迎客,汽车新零售:向左走,向右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09:36
汽车新零售发展现状 - 阿里巴巴2016年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汽车新零售已探索7年,近期绿地云车汇和国美车市智能汽车体验馆相继开业[2] - "五一"期间全国80多个城市举办近百场车展,商务部监测零售企业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13.7%和10.5%,前4天以旧换新带动新车销售88亿元[3] - 北京市朝阳区发放1800万元汽车消费券,最高可省5000元,结合5月机动车指标释放刺激消费[3] 新零售模式创新实践 - 国美车市智能汽车体验馆总面积4.5万平方米,聚合30多个新能源品牌,形成"多品牌聚合+场景化体验+OMO运营"模式,计划3年内在全国落地50家[6][7] - 绿地云车汇强调线上直播为主结合线下试驾,首家旗舰店选址上海外滩中心,计划年内布局10家线下店聚焦核心城市市中心[8] - 绿地集团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依托进博会构建国际化经营体系,目标打造百亿级出口平台[7]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汽车新零售模式从电商发展到直营店、商超代理、主题商业体、仓储+直播等多种形态[9] - 新零售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商品服务体验一体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运营效率,注重智能化服务和定制化体验[9] - 消费者从关注价格转向关注品质体验和服务,传统4S店需数字化转型应对新零售冲击[10] 政策与市场环境 - 上海"五五购物节"推出6年来最大力度的汽车消费补贴,混动车首次纳入置换范围,燃油车置换补贴提升至1.3万元[4][5] - 2025上海车展与购物节同期举办,多款热门车型同步上市形成多重利好叠加效应[5] - 行业专家预计新零售市场份额将扩大,但传统经销商凭借成熟网络仍将发挥重要作用[11]
L3真伪辨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4 09:29
L3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现状 - 岚图推出L3自动驾驶架构 广汽集团宣布2024年四季度量产首款L3乘用车 华为发布高速公路L3商用解决方案 [2] - 2025年被舆论视为L3商业化元年 但消费者期待与技术现实存在差距 [2] - 3月18日广汽发布"星灵智行"品牌 奇瑞推出"猎鹰智驾"系统(2026年量产) 极氪发布千里浩瀚H9智驾方案 [3] 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 - L3需满足200TOPS算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融合感知+制动/转向冗余系统 [7] - 设计运行域(ODD)限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封闭园区 时速上限120km(高速)或60km(拥堵) [7] - 国家层面尚未出台L3公开道路行驶法规 仅北京/武汉等地允许特定道路测试 [6]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争议 - 小米SU7事故后消费者对L2感知能力不足产生警惕 L3需具备短期预测能力 [2] - 部分车企宣传L2+++近似L3 但实际界限模糊 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6] - 行业专家建议参照主管部门法规标准判断L3合规性 警惕"全域自动驾驶"虚假宣传 [7] 责任认定与伦理困境 - L3事故责任认定规则:系统主导时车企担责 用户强行干预除外 [7] - 德国规定符合ODD场景车企担责 中国现行法规未明确"机器责任"划分 [9] - "规则刺客"场景下L3面临伦理抉择 算法需预设保护乘客或行人的优先规则 [10] 行业发展路径 - 崔东树提出短期聚焦L3量产+车联网建设 中期实现城市NOA导航 长期目标2035年完全自动驾驶 [4] - 安庆衡强调自动驾驶需规范发展 反对车企利用消费者车辆进行未经验证的智驾测试 [10] - 行业竞争从传统制造转向"移动智能终端" 需重构技术+生态+用户的协同创新模式 [4]
战略引领赋能销量持续增长 福田汽车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3 21:57
公司业绩表现 - 4月销量54816辆,同比增长21.6%,其中重卡销售11883辆(+121%)、轻型货车37904辆(+16%)、新能源8193辆(+203%)、海外14033辆(+11.4%)[1] - 一季度总销量突破17万辆,新能源累计销量2.55万辆(+174.2%)、重卡3.16万辆(+52%)、轻型货车12.25万辆(+10.9%)[3] - 连续四个月领跑行业,新能源、重卡和出口业务为核心增长引擎(增速分别为203%、121%、11.4%)[3] 行业背景 - 一季度商用车行业产销分别完成104.8万辆和105.1万辆,同比仅增长5.1%和1.8%,回暖速度不及预期[3] - 行业正经历新能源化、全球化、生态化转型,新能源市场成为新增长极,海外出口为利润增长点,后市场业务重要性提升[5] 新能源战略 - 2003年启动新能源技术研发,已掌握混动、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覆盖全系列车型及多场景应用[6][7] - "新能源30•50战略"目标:2030年新能源比重超50%,2050年实现碳中和,2024年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34.98%[6][7] 全球化布局 - 2004年启动国际化战略,已在22个国家建设KD工厂,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9] - "海外30·30战略"目标:2030年海外销量30万辆(新能源占比30%),2024年出口15.3万辆(占中国商用车出口总量17%)[9] - 一季度海外销售突破4万辆(+9.5%),产品销往139个国家[9] 商业模式创新 - 推出全域智慧生态品牌"爱易科",整合能源、租赁、数智、修养配、二手车五大生态服务[10] - 构建"车+桩+光+储+荷+智"生态闭环,推动从设备供应商向绿色物流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6][10] 发展历程 - 四次跨越:1996-1999年完成混改上市;2000-2009年实现全系列布局;2010-2021年全球化突破;2022年起进入低碳化新阶段[11] - 全球突破千万销量用时最短的商用车企,目标成为"世界一流商用车企业"[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