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未来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Costco 「全城配」挑战会员耐心丨商业 Friday
36氪未来消费· 2025-05-09 11:27
Costco全城配服务体验问题 - 会员对Costco全城配服务失望 因配送时效慢且缺乏冰袋保温箱导致冷冻食品变质 例如上海用户11:30下单18:00才送达 冻虾已发红 [3] - 线下门店与线上配送服务割裂 店员表示不清楚线上配送情况 线上客服未明确退货流程 售后问题无法解决 [3] - 对比山姆极速达服务 1小时送达且保温效果良好 晚上11点取货时冷冻食品仍保持完好 [3] Costco会员消费习惯与忠诚度 - 典型会员如Alice每月专程前往Costco线下购买肉类和日用品 认可其牛肉 三文鱼和柯克兰自有品牌品质优于山姆 [4] - 会员因配送体验差考虑不再续费 原期待全城配可节省每月线下采购时间 但实际服务未达预期 [4] - Costco进入中国仅5年 全城配服务推出时间显著晚于竞争对手 [4] Costco电商发展历程与配送体系 - 2022年10月首次在苏州试水配送 后扩展至长三角 初期依赖第三方挑挑购物 因价格不透明和服务不稳定未能持续 [5] - 当前自营配送体系较初级 近距订单由顺丰跑腿配送 远距使用货拉拉集中配送 存在司机赶时间导致服务不到位问题 [5] - 提供四种配送选项:当天专送20元 限时专送20元 快递直送12元次日达 大件直送免运费1-5天送达 [5] 配送服务执行问题案例 - 深圳用户Bob遭遇配送时间错误 选择隔日配送但当天即完成 司机要求路边自提 [6] - 配送时效与行业标准存在差距 中国会员已习惯免费配送和小时达 而Costco需满299元且收费20元 最快仅半日达 [7] 行业竞争格局与Costco本土化挑战 - 山姆1996年进入中国 2018年推出1小时极速达 采用大店+云仓模式 疫情期间成功承接流量 [7] - Costco目前仅7家门店 配送成本高导致收费20元 山姆前置仓模式可借鉴 通过精选商品保障线下客流 [8] - 奥乐齐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全城配 盒马叮咚等新零售以即时配送重塑消费习惯 [7] Costco中国市场策略调整 - 正尝试通过线上配送拓展市场 但需向本土企业学习电商运营经验 [9] - 首店开业曾因抢购茅台奢侈品引发热潮 但新鲜感消退后本土化进度缓慢考验会员耐心 [8]
一年卖近70亿的蕉内,最大对手不是优衣库|厚雪专访
36氪未来消费· 2025-05-08 14:41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 蕉内从内衣品牌扩展至全品类服饰品牌,年增速曾达300%,2024年GMV近70亿[5][22] - 核心差异化策略:推出"tagless无标签内裤",通过物理层面创新(如去除缝制水洗标)建立品牌识别度[3][38] - 战略定位为"慢时尚"品牌,主张"Live in the Future",以体感科学为技术驱动,拥有130项专利储备[10][12][24] 市场竞争与品牌策略 - 最大竞争对手为白牌产品,面临消费降级冲击,但坚持不调价策略,通过新增低价产品线(如301Standard袜子)应对[14][17] - 与优衣库关系复杂:既是经典对手又是盟友,但强调蕉内非优衣库平替,目标用户覆盖从CK、lululemon到大众群体[9][16][19] - 品牌模糊化挑战:因名称与蕉下相似,通过线下门店(50家直营店,最高月坪效1.5万)强化品牌识别[34][39] 产品与渠道策略 - 价格策略:选择合理价格带并保持稳定,通过确定性品质兑现价值,部分品类增加低价款但不调低原有产品价格[17][18] - 渠道演变:早期聚焦天猫实现高速增长,现需覆盖6大渠道获取用户,线下门店成为战略重点[33][44] - 核心品类优势:内衣作为标品复购率高,商业模型健康,可占据10%-20%市场份额[30][31] 未来发展方向 - 三年目标: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无线下不远,无电商不大"),将体感科学从玄学转化为可量化标准[44] - 品牌塑造方向:追求"酷"的品牌形象,强调规模(有量)、实用性(有用)与趣味性结合,避免同质化舒适定位[26][27] - 经营理念转变:从追求爆发增长转向"合理最小规模增长",注重长期复利效应而非短期规模[22][42]
「店王」SKP的惊人流水为何换不来资本信心?
36氪未来消费· 2025-05-07 17:32
交易概况 - 博裕基金关联方拟收购北京SKP 42%-45%股权 交易金额未披露 业务整体估值约40-50亿美元(290-364亿人民币) [3] - 交易前股权结构为北京华联40%和Radiance Investment 60% [3] - 2024年北京SKP营收下滑明显 华联股份股价在交易消息公布后单日下跌9.82% [3] 历史沿革与商业模式 - 前身为2007年开业的新光天地 由台湾新光三越与华联合资 初期引入GUCCI等700+奢侈品牌 [5] - 2014年更名华联SKP后转型为买手制精品百货 通过SKP SELECT引入JW Anderson等小众设计师品牌 [7] - 2017年单日销售额达10.1亿元 2023年全年销售额创新高达265亿元 [7] - 实际收入主要来自租金(一楼店铺达100-200元/平米/天)和销售额扣点(蓝血品牌仅6-8%) [9] 行业趋势与战略调整 - 奢侈品牌收缩中国市场布局 转向"一城一店一网"策略 SKP近年激进拓展7个三四线城市项目 [12] - 华联集团2023年营收13.98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降26.28% 资产负债率增至45.56% [13] - 2024年剥离DT51社区零售业务(2023年单店营收2.4亿元) 聚焦主业优化资产 [13][14] 收购方动机与未来挑战 - 博裕资本已投资小红书、SHEIN等 收购SKP旨在构建"高端消费生态矩阵" [15][16] - 2024年北京SKP营收预计下滑17%至220亿元 可能失去全国店王地位 [17] - 竞争对手德基广场通过本地化服务(如会员子女教育咨询)实现245亿元营收 [17]
又一个「穷鬼超市」来中国了
36氪未来消费· 2025-05-06 13:19
公司概况 - 英国最大冻品超市Iceland成立于1972年,总部位于威尔士,在英国市占率达17%,全球门店约1000家,年销售额近400亿元 [2] - 公司首次在中国开设线下门店,选址北京门头沟区京西智谷园区,门店面积达6800平米,定位为包含零售、电商、MCN、餐饮等服务的综合商业体,命名为Iceland lab [2] - 中国首店将陈列3200个SKU,主要为全球冷冻食品,包括速冻海鲜、蔬菜、炸物、披萨、意面、甜点等预制餐,辅以少量日用品和个人护理品牌 [3] 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 - 在英国以"穷鬼乐园"著称,主打高性价比,自有品牌冷冻披萨售价约1英镑/个,厨房用品多为1英镑,促销期推出"3件10英镑"等活动 [4] - 在中国明确维持低价定位,通过折扣信息强化价格优势,但此前电商渠道因进口成本导致价格优势丧失(如Ben&Jerry冰淇淋中国售价90元vs英国20-30元) [4][9] - 采用爆品逻辑,每个SKU仅选择少量供应商,通过稳定大量采购和自有品牌(如Iceland luxury)增强议价能力 [9] 中国市场拓展历程 - 2018年首次通过京东全球购进入中国,2022年入驻淘宝,但电商尝试不成功(京东店已关闭,淘宝店仅剩十几款商品) [5] - 行业观点认为食品超市需线下渠道建立品牌心智,公司选择五一前夕试运营北京首店,并计划在朝阳、海淀等地扩展 [5][8] - 与本土合作伙伴首旅慧科合作,整合首旅集团资源(含全聚德等16个老字号)及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全球食材良品"供应链,避开美国等关税风险国家产品 [10] 本土化挑战与创新 - 产品以西式口味为主(披萨、炸物等),与中国主流消费偏好(饺子、粽子等)存在差异,需进行本土化改良 [9] - 计划通过直播带货拓展渠道,首店设MCN内容生产区支持每日超百场直播,参考三全食品直播带动58%电商增长的成功案例 [8] - 借鉴奥乐齐本土化经验(上海地区80%本土供应链+高比例自有品牌),但需解决冻品"不健康"的认知偏差,强调不添加人工色素/香精等健康理念 [11][12] 行业机遇与竞争 - 中国冻品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130亿元,同比增长10%,31-40岁中高收入女性成为核心消费群体 [12] - 疫情后35%消费者增加冻品购买,线上购买频率提升42%,但传统商超渠道增长缓慢 [5] - 目前中国无成熟冻品超市业态,外资超市如山姆冻品占比更高但未成主导,差异化定位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12][13]
最早一批出海的短剧平台,年收入已超20亿元
36氪未来消费· 2025-05-06 13:19
国内短剧市场现状 - 国内短剧市场暴富神话破灭 行业多数从业者难以盈利 [5] - 红果短剧凭借番茄小说经验成为行业头部 免费模式占比达50%且持续提升 [5] 海外短剧市场格局 - 海外短剧仍为高利润业务 头部平台DramaBox年收入超20亿元 ReelShort母公司营收29.1亿元 [6] - 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海外投放短剧APP数量达231款 同比增长近4倍 [7] - 字节旗下Melolo进入东南亚市场 掌阅科技iDrama 中文在线Sereal+/UniReel等平台加速出海 [6] 头部平台竞争策略 - DramaBox通过翻译剧供给实现反超 下载量达1亿+ 超ReelShort两倍 [10][13] - ReelShort坚持本土化路线但更新慢 下载量5000万+ [13] - 北美市场RPD达4.7美元 东南亚市场收入690万美元成第二大市场 [20][21] 本土化挑战与趋势 - 海外本土剧月均产量仅10-15部 成本为国内2-3倍且合规风险高 [12][13] - 文化差异导致内容下架案例(如《修仙大佬在纽约》) 服装/口音问题影响爆款率 [15][16] - 点众科技计划提升本土剧比例 采用当地团队全流程制作 [17] 区域市场迁移 - 欧美拍摄成本从15万涨至20万美元/部 洛杉矶出现短剧拍摄产能紧张 [21] - 东南亚因文化相近/成本低受青睐 DramaBox30%下载量来自该地区 [21][23] - 字节Melolo试水东南亚免费模式 点众科技拟探索广告补贴路径 [22][23]
Miu Miu继续狂飙;雅诗兰黛中国实现增长;昂跑旗舰店落地成都太古里|品牌周报
36氪未来消费· 2025-05-04 15:47
雅诗兰黛集团 - 第三季报净销售额同比降10%至35.5亿美元,有机基础上同比降9%,毛利率增3.1% [2] - 中国大陆业务实现中个位数增长,过去四个季度中有三个季度份额增长,由La Mer、Estée Lauder和Tom Ford驱动 [2] - 全球护肤业务和旅游零售双位数下滑,护肤业务净销售额降11%,彩妆品类表现不佳,香水部门下滑1%但仍是表现最好的 [2][3] - 2025财年第三季度香氛品牌全球净新增约10家直营门店,主要由LE LABO在中美两地新增 [3] - 新任CEO积极拓展三方销售渠道,集团在亚马逊上品牌数量从1个增至6个,未来将持续拓展新销售网络 [3] Prada集团 - 第一季度营收13.4亿欧元,小幅高于预期,远超同行,Miu Miu单季零售收入同比大涨60.2%,贡献3.77亿欧元净销售额,品牌占比从22%增至31%,Prada品牌增长0.1% [4][6] - 90%销售网络为直营,与德国奢侈电商Mytheresa合作扩大分销网络 [6] - 以12.5亿欧元从Capri Holdings收购Versace,对集团业绩影响待观察 [6] 时尚品牌热度 - LYST公布2025第一季度最受欢迎品牌榜,LOEWE重回榜首,搜索热度激增38%,Chloé首次跻身Top 10,COS首次进入前10,昂跑首次进入榜单 [8][10] Aesop品牌 - 欧莱雅旗下Aesop第一款“茶香水”Virēre在大陆上市,定价1250元,是第11款香水,也是被收购后第二款香水,第12款香水“Aurner”已在港台地区有售 [12][15] - 近两年推出新香速度加快,香氛品类成欧莱雅驱动增长一部分,最新季报香水类别两位数增长 [15] 昂跑 - 4月26日成都太古里旗舰店落地,面积500平方米,Cloudboom Strike LS国内首发,目前中国门店66家 [17] 阿迪达斯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61.53亿欧元,货币中性下同比增13%,营业利润6.1亿欧元,同比增82%,中国市场连续八个季度增长至10.29亿欧元 [18] - CEO表示将美国市场产品中国制造敞口降至最低,维持全年“高个位数”增长业绩预期 [18] TEMU - 考虑放弃以中国制造为中心模式,招募美国商家,只销售本地商品,规避关税并保持美国商品价格不变 [19] LVMH集团 - 葡萄酒和烈酒部门酩悦轩尼诗裁员超10%,约1200人,第一季度有机销售额降9%,因美中市场疲软 [20]
腾讯 3 亿押注,2 年收入涨3.6倍,冲锋衣 “平替之王” 如何炼成?
36氪未来消费· 2025-04-30 20:20
公司概况 - 伯希和运动集团由刘振及花敬玲夫妇于2012年创立,2015年正式成立公司,截至2024年底在一二线城市拥有146家门店 [4] - 公司已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启明创投、创新工场等知名机构,腾讯在IPO前夕持股10.7%,为公司第四大股东 [4] - 截至最后一轮融资,公司估值约28亿元人民币 [4]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的3.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7.6亿元,增长3.6倍 [5] - 调整后净利润从2022年的276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3亿元,实现10倍增长 [5] - 调整后净利润率从2022年的7.3%提升至2024年的17.2%,高于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集团的4.5% [5] - 毛利率达到60%,净利率17% [6] 产品与技术 - 主打产品为平价冲锋衣,首创"羽绒冲锋衣"概念,适合多种场景 [8] - 自主研发PT-China技术体系,包括STORM BREATH防水透湿科技等核心技术 [8] - 采用eVent蓝标专业级面料,性能接近始祖鸟的Gore-Tex Pro系列但成本更低 [9] - 最畅销冲锋衣售价499元,部分户外抓绒衣仅149元,走性价比路线 [9] 市场表现 - 2022-2024年累计销售约380万件冲锋衣,销量CAGR达144% [10] - 市场占有率达到5.2%,跻身国产三大高性能户外品牌之一 [5] - 经典系列产品贡献超82%收入,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11] 渠道与营销 - 线上销售占比高达70%,主要销售渠道为天猫 [14] - 营销费用占销售比重约30%,远高于行业平均10%的水平 [15] - 拥有146家门店,其中直营门店仅14家,计划未来开设500家以上门店 [15] 发展战略 - 计划通过B轮融资资金投入高端产品研发和线下渠道拓展 [14]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从1360万增长至3150万,但占比仍低于国际品牌 [16] - 推出售价近2000元的巅峰系列试水高端市场 [16] - 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和签约运动员提升品牌形象 [16] 行业背景 - 2023年冲锋衣线上渠道已成为百亿大单品,增速超过40% [5] - 户外行业呈现"高端买不起,低端用不了"的市场断层 [8] - 骆驼集团旗下平价品牌"熊猫"2024年在抖音平台销售达8亿元 [10]
Labubu在美国涨价,泡泡玛特凭什么?
36氪未来消费· 2025-04-30 20:20
泡泡玛特海外市场表现 - 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因Rihanna等名人效应在美国市场爆火,推动THE MONSTERS IP收入突破30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销售额超过去年全年总和,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75%-480%,美洲市场增速达895%-900% [4][8] - 公司预计2025年北美地区收入可达25亿元,相当于2020年集团总收入 [8] 产品定价策略 - labubu第三代美国售价从21.99美元涨至27.99美元,涨幅近30%,其他新品如"Gift For You"系列从16.99美元涨至20.99美元 [5] - 提价主因应对关税政策,但消费者仍接受涨价,限量款在二级市场炒至90-400美元 [6][7] - 公司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旧款价格不变,仅对热门IP新品小范围提价试水 [10]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反应 - labubu 3.0开售引发全球抢购,美国门店现凌晨排队现象,APP登顶购物榜 [7] - 消费者购买动机包括稀缺性("一娃难求")和社交属性,部分用户转向国内平台转运以规避高价 [7] - 海外核心客户群体为当地主流市场,非华人或亚洲人 [5]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口红效应"显现:经济压力下小额悦己消费逆势增长,契合泡泡玛特情绪价值+收集机制+社交属性 [8] - 全球消费趋势向精神需求转变,少子化/独居化推动情感慰藉型消费(参考《第五消费时代》) [8] - 公司面临情绪类产品跨界竞争,国内会员复购率从2019年58%降至2024年49.4% [9] 品牌发展路径 - 摩根士丹利将其定位为"万代南梦宫+乐高+迪士尼"结合体,增长空间广阔 [11] - 借鉴NIKE经验:通过联名款(如1269.9美元的MEGA SPACE MOLLY)提升溢价,而非全面提价 [10][11] - 长期挑战在于持续创新IP,避免如耐克因"炒冷饭"导致的业绩下滑 [11][13]
蜜雪冰城的学徒:393亿营收、1.4万+门店的薄利生意
36氪未来消费· 2025-04-29 22:55
文章核心观点 - 鸣鸣很忙启动IPO步伐,其商业模式与蜜雪冰城相似,走低价、下沉路线,虽已达万店规模且营收可观,但毛利率低,在竞争加剧下正探索新方向 [5][12] 公司发展历程 - 零食很忙2017年3月由晏周在湖南长沙创立,赵一鸣零食2019年1月由赵定在江西宜春创立,2023年二者合并 [7] - 2023年8月,原明越资本联合创始人王钰潼加入公司担任CFO,同年2月赵一鸣零食获黑蚁资本领投、良品铺子跟投的融资 [5] - 2021年1月零食很忙获红杉中国、高榕资本、启承资本等机构投资,2023年12月到2024年3月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有好想你、盐津铺子等 [19][20] - 2024年4月28日,鸣鸣很忙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5] 公司规模与业绩 - 截至2024年底,合并后门店数量14394家,覆盖全国28个省份和所有县级城市,2024年门店销售额555亿元,营收393亿元,毛利约30亿,净利润9亿元 [7][9] - 2022 - 2024年收入分别为42.86亿元、102.95亿元、393.4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7.45%、7.5%、7.6% [10] 商业模式与策略 - 主要向加盟商售卖商品,2024年99.5%收入来自向加盟店和直营店销售商品,加盟费及服务收入占比不足0.5% [12] - 通过向上游厂商直接采购,产品平均价格比线下超市渠道同类产品便宜约25% [12] - 创业初期无账期结算吸引供应商让利,至今保留该传统 [13] - 在成本开支控制上做到极致,如赵一鸣零食将陈列盒子改方形、换彩色箱子为牛皮纸箱 [14] - 门店主要集中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约58%位于县城与乡镇,截至2024年底覆盖1224个县,县城覆盖率约66% [15] - 2024年底在库SKU数量3380个,约25%为定制化产品,超4成产品散装称重,单店SKU不少于1800款,每月上新百款产品 [18] - 2月发布双品牌IP形象“小忙”牛仔与“小鸣”超人及主题曲 [18] 行业竞争与挑战 - 蜜雪冰城毛利率32.5%,良品铺子毛利27.8%,鸣鸣很忙毛利率仅7.6%,平价零食店毛利普遍不高,门店规模和运营效率比拼激烈 [10][22] - 鸣鸣很忙占据平价零食连锁首位,第二名万辰集团下的好想来品牌零食紧跟其后,去年量贩零食业务营收318亿元,门店数量14196家 [23] - 平价零食店竞争渐趋拥挤,如何保持盈利和让加盟商赚钱成重要命题 [24] 公司新探索 - 2月首次推出“省钱超市”模式,新增百货日化、文具潮玩、烘焙、鸡蛋等多元化产品,增设鲜食和低温冻品专区,并推出自有品牌 [24]
低碳之旅,从你的厨房开始
36氪未来消费· 2025-04-28 15:20
厨房油烟危害与行业趋势 - 厨房油烟含有苯并芘、一氧化碳、PM2.5等污染物,是室内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烹饪占比达70%以上[4][7] - 厨房PM2.5浓度在烹饪时可升高几十至几百倍,长期暴露易导致肺部损伤[7] - 餐饮油烟与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并称"城市污染杀手",重庆PM2.5溯源显示生活源污染占比29%[8] - 厨电行业将ESG重点转向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技术改进直接提升用户幸福感[4] 头部企业ESG战略布局 - 海尔智家2022年确立六大ESG核心主题,海信构建"诚智净韧美"ESG矩阵[9] - 九阳、老板、华帝等品牌近两年完善ESG策略并发布独立报告,ESG成为上市企业标配[9] - 方太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区别于ESG报告更侧重联合国2030目标响应[11][12] 方太可持续发展实践 - 油烟机与灶具技术年减排油烟5万吨、减碳100万吨,洗碗机累计节水267亿升(满足2000万人2年饮水需求)[13] - 每年投入5%销售收入研发,累计专利超14000件(发明专利37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民企第一[17][18] - 拥有两座国家级绿色工厂,年减碳1280吨(等效6万棵树),光伏发电量1811.42万度,废弃物回收率95%[20][22] 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 - 推行"全员身股制",55.7%员工司龄超5年,管理层女性占比32.3%[26] - 帮扶16家供应商绿色升级,提出"亿万家庭幸福"使命覆盖六大维度家庭[24][25] - "幸福社区计划"已共建4100个社区覆盖2000万居民,目标10年达10000个社区[27] 技术创新与行业引领 - 2010年将油烟机标准从风量调整为"健康不跑烟",2017年牵头国家油烟净化科研项目[16] - 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翔实,成为行业样板,聚焦"空气、水、烹饪"三大科技领域[13][15] - 产品研发坚持"慢研发"理念,通过技术降低碳排放并改善家庭健康环境[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