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公司(BMWYY)

搜索文档
欧洲汽车“软”实力有救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0 16:33
欧洲汽车软件联盟成立 - 大众、宝马、奔驰等11家欧洲汽车厂商和科技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共享汽车软件平台,目标是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重新掌握数字化架构定义权 [3] - 联盟成员包括博世、大陆、采埃孚、法雷奥等零部件供应商及易特驰、Qorix、Vector等软件供应商 [3] - 计划2026年前交付核心软件栈,2030年开始批量生产基于该软件栈的车辆 [3] 联盟主导与架构 - 联盟由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发起,目前成员以德国企业为主,包括大众、宝马、奔驰、博世等 [4] - 正在与法国汽车协会(PFA)洽谈,希望吸纳更多成员 [5] - 将打造共享、开源的核心软件栈,采用"代码优先"策略,提供可执行软件模块 [6] 软件定义汽车趋势 - 软件正成为汽车性能差异化的关键,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 [7] - 软件可实现智能座舱、电子产品联动、手机互联等功能,通过更新为车辆添加新功能 [5] - AI技术深度融合将促使汽车行业重新洗牌 [7] 欧洲车企软件困境 - 大众CARIAD软件公司2024年运营亏损24亿欧元,累计亏损超58亿欧元,裁员1600人(占30%) [7] - CARIAD开发滞后导致奥迪、保时捷等多款电动车型推迟发布,SSP平台首款车Trinity可能推迟至2030年 [8] - 奔驰MB.OS架构首款车型CLA推迟4个月投产,Stellantis雪铁龙e-C3、沃尔沃EX90等车型均因软件问题推迟上市 [9] 欧洲软件短板原因 - 硬件主导的产业惯性导致软件价值未被系统性重视 [10] - 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限制软件一体化,阻碍OTA迭代 [10] - 软件人才短缺,组织架构难适配敏捷开发,欧洲缺乏互联网软件巨头支撑生态 [11] 应对措施与合作 - 欧洲车企纷纷与中国企业合作,如大众与小鹏、地平线、亿咖通合作,奔驰扩建中国软件团队 [12] - 福特CEO指出中国软件技术领先,欧洲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可能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 [12]
宝马新世代iX3将在2026年国内量产,智能和驾控全都进化了
车fans· 2025-07-10 08:29
核心观点 - 宝马首款量产新世代车型BMW iX3将彻底改变市场对豪华品牌纯电车的固有印象,重新定义纯电驾驶乐趣 [1] - 该车型从平台架构到技术集群均为全新开发,标志着宝马新能源战略的重大转型,摆脱“油改电”标签 [2] - 产品深度本土化,中国团队主导设计并完成1200场用户调研,优化超100项细节功能 [1][4] 产品技术革新 - **全新开发架构**:搭载深度融合的“Heart of Joy”驾控超级大脑,响应速度低至1毫秒,实现底盘、动力与车身控制算法一体化 [2] - **三电系统突破**:采用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联合研发的大圆柱电池,支持800V高压平台,CLTC续航达900公里 [11][13] - **充电网络布局**:计划2026年前建成至少1000座超充站、7000个超充桩,支持1000V/800A高压快充 [13] 智能化升级 - **智能座舱生态**:集成华为数字钥匙与车控APP实现人车家互联,阿里提供AI语言大模型及DeepSeek深度思考能力 [6] - **全景显示技术**:配备40英寸成像面积的PHUD视平线全景抬显,支持4K画质与100,000:1对比度,覆盖1米超宽视域 [6][7] - **本土化智驾方案**:专为中国市场开发驾驶辅助系统,遵循“安全为先,人机共驾”理念,适配国内路况需求 [9] 市场与生产规划 - **本土化生产**:国产测试车已下线,2026年沈阳量产,提供长轴版本,强调“专为中国打造”的智能化与豪华体验 [4] - **行业竞争定位**:产品力对标主流新势力车型,结合宝马传统操控优势,或将加剧豪华新能源市场竞争 [14]
30天超20位高管大调整,80后包揽所有核心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8 23:44
行业人事变动概况 - 2025年6月中国汽车行业人事变动频繁,涉及外企、国企、民企及造车新势力,涵盖销售、研发、品牌管理等关键领域[2][3] - 变动逻辑为组织架构调整,以应对行业淘汰赛与快速变化趋势[4] - 管理层代际更替明显:60后70后逐渐退出核心,80后占据核心岗位,90后进入关键岗[5] 外企人事变动 大众汽车 - 齐泽凯接替孟侠出任大众中国CEO,其履历包括南非市场稳产、MQB产品线管理及中国战略制定[8][9][11] - 孟侠调任大众商用车CEO,曾主导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及与小鹏合作[13][15] 宝马 - 宝思齐接任华晨宝马CEO,财务背景深厚,曾掌管宝马全球最大金融服务业务[15][17][20] 国企人事变动 上汽集团 - 90后陈萃出任MG品牌总经理,宣布投资超100亿元推进新能源战略,计划两年推13款新车[22][24] 北汽福田 - 刘旭光升任副总,曾将福田SUV/皮卡导入俄罗斯市场[25][27] - 孙京升任副总,主导人力资源数字化改革,研发团队扩招300人且离职率从18%降至7%[30][32][33] 东风汽车金融 - 丁国祥升任董事长,李化接任总经理,前者深耕汽车金融20余年[34][35][36] 民企人事变动 比亚迪 - 任命拉斯为德国业务负责人,目标将经销商网络从27家扩至120家[38][41] 长城汽车 - 吕文斌接任欧拉品牌总经理,面临销量下滑挑战,计划下半年推2款新车并扩张至400家门店[42][44][46] 吉利领克 - 周钘加入任销售公司常务副总,曾主导上汽通用五菱品牌营销创新[47][48][50] 造车新势力架构调整 理想汽车 - 整合研发与销售为"智能汽车群组",马东辉任负责人,强化技术到用户的闭环协同[51][53][55] 蔚来 - 技术专家胡成臣离职,其曾主导5nm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量产[56][60] 小米汽车 - 陈光加入任辅助驾驶感知负责人,曾开发一汽L4级Robotaxi[61][62]
宝马推出集交互/操控/驾驶辅助一体的智驾解决方案,全新宝马iX3首搭
凤凰网· 2025-07-08 22:13
宝马智能化技术突破 - 公司正式推出交互、操控、驾驶辅助三位一体的智驾解决方案,全新宝马iX3将首次搭载这一整体性技术架构 [1] - 技术突破标志着传统豪华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重要进展 [1] - 与市场普遍聚焦单一智驾功能不同,宝马采用智能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1] 技术架构创新 - 新世代车型采用全新一代智能电子电气架构,配备4台高性能计算机分别负责不同核心功能 [1] - 完全自主开发的"驾控超级大脑"实现动力及底盘控制二域合一的技术突破 [1] - 新系统决策链路延时控制在1毫秒以内,信息处理速度较传统系统提升10倍 [1] - "智能驾驶辅助超级大脑"算力相比前代产品提升20倍 [1] 设计理念与数据支撑 - 技术路线体现对驾驶本质的坚持,保持驾驶者与车辆的"对话感" [2] - 设计理念源于2016年提出的"悦驾"和"悦享"概念,强调运动性能与智能辅助协同 [2] - 技术开发基于全球近3000万车主驾驶数据,包括700万中国车主使用习惯 [2] 人机交互创新 - 首创全景iDrive基于"视觉锥"设计理念,在四大交互界面分层排布驾驶信息 [2] - 旨在创造更加直观的交互体验 [2] 行业竞争与转型 - 技术路线反映传统豪华车企对智能化转型的独特思考 [2]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传统车企面临保持品牌优势同时实现技术创新的挑战 [2] - 宝马通过整体性解决方案试图在智能驾驶领域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2] - 宝马新世代车型市场表现将为行业提供传统豪华品牌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参考样本 [2]
宝马新世代以“人车合一”为核心理念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8 16:10
宝马新世代核心理念 - 以"人车合一"为核心理念,打造交互、操控、驾驶辅助相协同的整体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1] - 追求智能驾驶乐趣而非单一智驾辅助能力,强调车要懂人而非秀科技 [1] - 通过强大智能"大脑"实现车更懂人、驾驶默契如本能,驾驶员想法可瞬间转化为精准驾驭体验 [1] 智能驾驶技术突破 - 首创全景iDrive,以"视觉锥"设计分层呈现驾驶辅助信息,打造"驾驶至上"座舱体验 [1] - 驾控超级大脑与动态性能控制系统配合,实现动力、制动、转向的高效集成,确保任何场景下操控流畅 [1] - 全场景智驾辅助算力提升20倍,智能驾驶辅助超级大脑整合分散功能,做到"看得清、判得准、控得稳" [1] 数据与技术基础 - 方案基于近3000万车主驾驶数据(含700万中国车主)及汽车赛事极限控制数据 [2] - 从2200多万辆互联宝马汽车数据中洞察用户场景和偏好,注入新产品设计 [2] - 全新电子电气架构以4台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驾控超级大脑实现毫秒级响应 [2] 产品战略定位 - 新世代代表BMW品牌在设计、技术和理念上的重大飞跃 [2] - 采用全新设计语言、电子电气架构、超级大脑、数字化体验及电力驱动系统 [2] - 三大突破性创新技术:全景iDrive、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革命性大圆柱电池 [2]
宝马新世代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乐趣 首推智能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
齐鲁晚报· 2025-07-08 11:22
宝马新世代智能驾驶战略 - 公司提出整体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涵盖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三大核心领域,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体验[1][2] - 核心理念为"车要懂人",强调人车互动与驾驶乐趣,而非单纯展示科技[1] - 基于近3000万全球车主驾驶数据(含700万中国车主)及赛事数据开发,覆盖从初级到高级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演进历程[4] 技术架构创新 - 采用全新电子电气架构,配备4台高性能计算机(超级大脑),其中自主开发的"驾控超级大脑"首次实现动力与底盘控制二域合一[5][9] - 决策链路延时小于1毫秒,信息处理速度提升10倍,通过数字神经网络实现车辆动态高效控制[5] - "智能驾驶辅助超级大脑"算力较前代提升20倍,整合原四个控制单元功能,实现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精准执行的闭环[8] 交互与操控协同 - 首创全景iDrive系统,基于"视觉锥"设计理念在四大交互界面分层排布驾驶信息,保持人车"对话感"[7] - 智驾辅助介入时底盘仍反馈路况,方向盘/踏板保持一致性,消除操控割裂感[2] - 动态性能控制系统实现毫秒级动态计算,在各种场景下提供顺畅操控体验[5] 历史传承与突破 - 延续2016年提出的"悦驾"(BOOST)与"悦享"(EASE)双轨理念,平衡操控激情与驾驶辅助[2] - 新世代车型代表公司历史上最大技术跨越,涵盖全新设计语言、电力驱动系统及电池技术等突破[7][9] - 革命性大圆柱电池技术被列为三大核心创新之一,支撑下一代电动化发展[9]
宝马发布整体性智驾方案 强调交互、操控与辅助协同
凤凰网· 2025-07-08 10:59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 公司推出全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聚焦智能交互、车辆操控与驾驶辅助系统的整体协同,目标是保持驾驶员对路况的清晰感知并实现人车"对话感"[1] - 方案基于全新一代智能电子电气架构,配备4台高性能计算机分别负责4大核心功能,其中"驾控超级大脑"将动力及底盘控制二域合一,决策链路延时小于1毫秒,信息处理速度提升10倍[1] - "智能驾驶辅助超级大脑"整合此前分散的4个控制单元功能,算力较前代提升20倍,负责环境信息收集分析和路径规划[2] 技术突破 - "驾控超级大脑"采用高集成度设计,整合动力传动、制动、充电、能量回收及转向等核心子功能,通过全新线束系统和高速数据传输技术构建数字神经网络[1] - 系统与BMW动态性能控制系统协同,完成所有驾驶动态功能的高效计算,提升速度和精度[1] - "智能驾驶辅助超级大脑"与"驾控超级大脑"分工明确,前者负责决策规划,后者执行车辆动态调整[2] 数据基础 - 方案开发整合全球近3000万车主驾驶数据(含700万中国车主数据)以及汽车赛事积累的极限操控数据[2]
增程式汽车再加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09:57
车企增程式技术布局 - 宝马计划2026年推出iX5增程版,综合续航1000km,并将技术扩展至第六代iX3和第七代iX7 [2] - 广汽丰田宣布生产汉兰达和赛那增程版,上汽大众发布IDERA概念车进军增程市场 [2][5] - 现代汽车开发续航超900km增程车,日产考虑推出中型/大型SUV增程版,小鹏加速增程车型研发 [2][13] - 宝马曾于2019年停产i3增程版,现因纯电市场增速放缓重新回归增程路线 [4]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前5月增程车销量同比增50%,远超插混停滞和纯电增速 [4] - 理想汽车2024年销量超50万辆,成为首家盈利新势力车企 [5] - 零跑汽车转型增程后销量从2022年439万辆飙升至2023年806万辆,2024年一度登顶新势力榜首 [13] - 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同比增407%,其中增程车销量同比增幅达787% [12] 技术优势与用户需求 - 增程车采用"大电池+小增程器"架构,发电功率控制在30kW内,馈电油耗接近燃油车水平 [10] - 增程车5年平均折旧率456%,低于纯电车588%的折旧率 [18] - 用户偏好增程车的纯电驾驶体验+燃油备用方案,中高端车型智能化配置更具吸引力 [14] - 增程技术结构简单利于降成本减重,低速工况节能优势显著 [9]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2023年增程车销量同比增111%,2024年增幅扩大至167%,增速远超插混和纯电 [12] - 固态电池商业化将提升增程车性能,多家企业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17] - 宝马/丰田/大众等计划2026-2027年集中推出增程产品,行业竞争将加剧 [18] - 专家认为增程非过渡技术,未来将与纯电/插混长期共存 [18]
100余家德国和四川企业慕尼黑现场对接 川德签约33个项目
四川日报· 2025-07-07 08:20
经贸合作交流会概况 - 中国(四川)—巴伐利亚州经贸文旅合作交流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吸引100余家德国和四川的重点企业、商协会参与 [1] - 活动达成签约项目33个,累计金额超90 82亿元,其中6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1] - 参与企业包括7家德国世界500强企业(宝马、安联、西门子、林德气体等)及超50家德国行业知名企业、商协会 [1] - 四川方面有超40家对欧重点合作企业参与,包括四川能源发展集团、五粮液、川商总会等 [1] 签约项目领域分布 - 33个签约项目覆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工业投资、文化旅游、中医药等多个领域 [2] - 工业投资领域: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德国梅塞尔集团签订工业气体投资合作,为京东方生产线提供超纯氮气、高纯氧气等供应装置 [2] - 食品贸易领域:四川润兆食品与德国N25鱼子酱贸易公司合作,推动鱼子酱产品进入欧洲米其林餐厅、五星级酒店等高端市场 [2] 川德经贸数据 - 2023年前5月川德贸易进出口额达104 2亿元,同比增速扩大至10 1% [2] - 德国在川设立投资企业超180家,是四川在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地 [2]
德系车企持续加码在华研发投资,其中有何缘由?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6:45
德系车企在华研发投资趋势 - 70%在华德企计划加大投资,其中78%聚焦研发领域,标志着德系车企进入以技术本土化为核心的合资合作"2.0时代" [1] - 奔驰在华多次增加巨额投资,在北京和上海新建扩建研发机构,研发重点拓展至智能化、电动化核心技术 [3] - 大众汽车(安徽)目标建成"在新兴领域超越狼堡的研发能力" [3] 技术合作模式转型 - 德系车企从采购成熟技术转向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联合研发,如大众与地平线在自动驾驶、宝马与诚迈科技在软件算法领域合作 [3] - 未来德企研发将更多对接中国初创公司,供应链从链式结构转向开放协作的"网状生态",通过资本合作深化与宁德时代、汇川动力等本土企业绑定 [3] - 舍弗勒提出"打造中国民营企业式灵活度"以适应中国市场迭代速度 [3] 市场布局与营收结构 - 德系零部件企业在华业务营收来自中国客户的占比已达60%,布局从长三角扩展至更均衡区域 [4]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650多家会员中,近半数已在华开展业务并设立研发生产设施 [3] 中国车企出海建议 - 中国车企出海需避免恶性内卷,借鉴德系车企长期主义理念,如BBA产品对标竞争但保持品牌尊重 [5][6] - 欧洲市场对品质要求严苛,一次失误可能导致品牌10-20年难以重返市场,需坚持质量安全理念 [7] - 出海模式应从单纯出口转向本地设厂生产,需应对高能源与人力成本,充分评估运营可行性 [9] 中德产业合作与竞争 - 德企在华40年经验可为中国车企提供参考,包括市场理解、本地网络构建和品牌深耕 [8] -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技术谈判已完成,VDA反对加征关税,呼吁借中欧建交50周年达成平衡方案 [7] - 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约60%,德系车企已完成新能源产能投放(如宝马三期工厂),追赶重点在研发端合作 [8] 产业生态与长期发展 - 提倡技术合作避免零和心理,零跑与Stellantis合作模式体现中国企业"反向输出"技术趋势 [8] - 供应链本土化与欧盟"降风险"诉求协同,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 [3] - 企业需坚持长期主义,避免价格战和拉长供应链付款周期等短期行为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