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营报
icon
搜索文档
PCB上游材料短缺 龙头厂商赚钱效应显现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4:34
文章核心观点 - AI算力需求爆发推动高端PCB及其核心材料(如HVLP4级铜箔、高端玻纤布)出现严重供应短缺,预计短缺状况将持续至2026年 [2][4][5] - 全球云厂商资本支出激增(预计2025年达4200亿美元,年增61%)及AI服务器出货量增长(2025年国内预计超150万台)是需求端主要驱动力 [3][5] - PCB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龙头公司业绩显著提升,并正加速扩产以应对高端产品需求,但中长期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 [6][7][9][10][11] 供应链短缺现状 - 上游材料T-Glass玻璃布、石英布、LoW CTE玻纤布缺货预期还需一年缓解,影响高阶载板出货 [2] - HVLP4级高频高速铜箔全球月产能仅700吨,2025年需求达850吨/月,缺口率超40%,报价达30-40美元/kg,较HVLP2级高一倍 [4] - 玻纤布2026年需求预计1850万米,当前产能仅1000万米,缺口超50% [4] - AI服务器PCB价格远高于普通服务器,普通服务器板价格3000-15000美元,AI训练服务器板价格可达20万美元以上,且用量多出1-2倍 [3] 行业需求与增长动力 - 全球PCB产值2024年达73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预计2029年达946.61亿美元,2024-2029年CAGR约5.2% [7] - AI服务器带动高端PCB需求同比增长85%,高速材料、高端HDI、HLC产品供不应求 [3][5] - 1.6T光模块放量将推动HVLP4级铜箔2026年月需求突破3000吨,而有效产能仅1300吨,缺口率将扩大至42% [4] 公司业绩与扩产动态 - 龙头公司沪电股份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50.19亿元,同比增长39.92%,净利润10.35亿元,同比增长46.25% [6] - 威尔高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4.07亿元,同比增长41.33%,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增长175.75% [6] - 2025年年初至今至少11家产业链公司披露扩产计划,景旺电子投资50亿元扩产珠海基地,生益电子投资19亿元建年产70万平方米项目,奥士康拟发行10亿元可转债投建高端PCB项目 [9] 行业竞争格局与风险 - 头部企业加速扩产高端PCB,2025-2026年规划投资总额达419亿元,若2026年后AI算力投资增速降至15%以下,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10] - 低端产能因技术门槛低、同质化严重易受价格战冲击,面临过剩风险 [11] - 中小厂商可聚焦汽车电子(2025年占比35%)、工业控制(占比25%)等细分市场,或通过技术差异化与供应链协同规避风险 [10][11]
央企战略新基金创立 三大运营商出资90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4:31
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概况 - 中国联通旗下联通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15亿元认购基金份额,占比2.94% [2] - 基金首期规模达510亿元人民币,投资期为5年,管理和退出期为8年,合计最长可达15年 [2] - 基金由国务院国资委发起,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设立和管理,中国国新作为最大出资方出资约150亿元,占比29.4% [2] - 基金主体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已于10月27日登记成立 [2] 基金战略目标与政策背景 - 基金旨在通过产业与资本联动,补齐中央企业在关键技术与前沿产业链上的短板,布局前沿创新领域 [2] - 投资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 - 基金紧密契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的主要目标 [3] - 基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助推央企加快战新产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促进国家重点领域高水平自立自强 [5] 三大运营商参与情况 - 除中国联通外,中国电信投资公司出资15亿元,持股比例2.94%,中移资本出资60亿元,持股11.76%,位列第三大股东 [7] - 三大运营商合计持股比例接近21%,成为仅次于中国国新的最大出资阵营 [7] - 中国移动通过旗下"中移资本""中移投资"两大直投主体以及多只产业基金形成完整投融资矩阵,对外投资已超过千亿元 [7] - 中国电信在量子科技领域累计投入超30亿元,占其创投总额的41% [8] - 联通创投自2014年成立以来管理规模达数十亿元,2024年其合作项目为中国联通带来超20亿元新增收入 [9] 运营商产业协同与投资布局 - 中国移动在AI领域累计投资23家企业,涵盖算力芯片、大模型应用等环节,其"AI+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年底AI投入翻番,建成十万卡智算集群 [8] - 中国移动宣布"点亮百城"量子试验网贯通,背后是中移资本对国科量子、问天量子等企业的连续投资 [8] - 中国电信投资的鼎桥通信推出量子安全手机,与中国电信"量子密话"业务深度绑定 [8] - 联通创投专注于与中国联通业务协同的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网络安全等赛道,聚焦"AI+工业互联网"融合赛道 [9] 基金与运营商协同效应 - 基金投资方向与运营商重点投入的算力、AI、行业云、卫星/星地一体等领域高度契合 [10] - 中国移动计划到2028年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智算基础设施,全国产智能算力突破100EFLOPS [10] - 基金重点支持的6G、量子通信等领域与运营商主业协同,中国移动通过360个境外POP点为6G技术试验提供支撑 [11] - 运营商业务模式从"连接+通道"走向"连接+算力+生态服务",资本从5G基站建设转向算力和AI能力建设 [11] - 基金为运营商提供国家级资本平台,加速其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布局和资本进化 [12]
储能市场爆发 2026年或延续高增长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4:12
行业整体趋势 - 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推动储能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稳定器和调节器的核心价值凸显 [3] - 2026年全球储能市场增速有望接近50%,行业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协同发展逻辑 [3] - 2025年前三季度储能电芯价格在第三季度出现小幅回升,头部电芯厂高位排产预计维持至2026年1-2月 [8] 市场需求与结构变化 - 2026年储能需求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AIDC配套储能系统迎来规模化部署高峰期,大储市场需求向4小时及更长时长迁移,C&I市场增长韧性预计超过户储 [3][9] - 2025年是AIDC储能的需求元年,2026年将是交付大年,随着AI硬件持续建设,配套储能将迎来规模化部署高峰期 [9] - 2025年前9个月中国企业新获308个海外储能订单,总规模214.7GWh,同比增加131.75%,欧洲和澳大利亚两大市场占比均超五分之一 [7] 公司业绩表现 - 海博思创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124.42%,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激增872.24% [4] - 阳光电源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118.8亿元,同比增长56%,储能发货同比增长70%,海外发货占比83% [5] - 亿纬锂能2025年前三季度储能电池出货48.41GWh,同比增长35.51%,储能电池出货已超过动力电池 [5] - 鹏辉能源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4.96%,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977.24%,实现扭亏为盈 [5] 增长驱动因素 - 储能增长动力来自国内储能规模长期增长趋势明确、海外市场快速扩张以及新应用场景拓展如大功率充电与储能结合、数据中心配储等 [4] - 2026年全球储能市场增速预计40%-50%,驱动因素包括新能源配储需求增加、海外电网安全稳定性需求以及用户侧市场需求爆发 [10] - 美国IRA法案30% ITC税收抵免刺激项目经济性,得克萨斯州电网波动和高电价使储能套利空间巨大,欧洲可再生能源占比高急需储能提供辅助服务 [7] 市场区域展望 - 预计2025年国内储能新增装机约130GWh,2026年达150GWh-200GWh,欧洲未来三年增速预计约50% [10] - 美洲市场增长主要来自美国和智利,美国市场受AI发展带来的大量新增电力负荷需求驱动,中东非市场大项目陆续招标落地 [10] - 阿特斯2025年1-9月大型储能产品出货量5.8GWh,同比增长32%,第三季度出货2.7GWh,同比增长50% [11] 光伏企业转型 - 光伏巨头如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等受行业盈利压力影响纷纷发力储能业务,以期增强盈利能力 [10] - 天合光能2025年储能出货目标8GWh,2026年目标规划基本翻番,目前已签订海外订单超过10GWh,预计主要在2025-2026年交付 [11][12] - 储能业务有望改善天合光能盈利质量,全球储能市场仍呈现强劲增长趋势 [11]
聚焦“长期主义” 埃夫特押注“超级工厂”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4:0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为7.0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0.18亿元下降31.03% [2]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2.00亿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1.05亿元,亏损幅度近乎翻倍 [2] - 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为7.55%,较2024年同期的17.20%下降近55.90个百分点 [3] - 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净利润仍为亏损状态 [1] 业务表现分析 - 机器人整机业务作为战略核心,其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45.30%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2.77% [5] - 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比2024年同期增长近20%,市场占有率从5.4%增长至5.5% [3] -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业务收入下降7.44%,全年前三季度该业务收入下降17.05% [2][4] - 机器人整机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22.41%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09% [5] - 非战略系统集成业务收入在2025年前三季度下降57.26% [2] 行业与市场环境 - 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9.8% [1] - 行业出现“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价格竞争持续 [1][2] - 欧洲汽车行业转型及政策调整导致公司主要主机厂客户推迟投资和削减订单 [3] 成本与费用 - 2025年前三季度“三费”总计2.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56.78万元 [7]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8.08%,管理费用同比增长4.18%,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6.29%,财务费用同比减少55.32% [7] - 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1.4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20.64%,而2021-2024年同期该比例均在9%以下 [7][8]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1亿元,2024年同期为-487.71万元 [6] - 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末的45.97%连续攀升至2025年9月30日的56.16% [6] - 流动资产从2023年三季报的24.82亿元(占资产总计70.35%)降至2025年三季报的23.81亿元(占比67.67%) [6] 战略与投资 - 公司聚焦机器人业务,将剩余募集资金2.12亿元全部用于投建超级工厂项目 [9] - 超级工厂项目总投资约18.93亿元,预计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10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 [9][10] - 2024年公司机器人全年产量为16333台,销量为15946台,超级工厂产能远超当前规模 [10]
前三季度业绩“滑坡” 三湘印象从地产跨界文旅10年难破局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3:59
业绩表现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2.30%至约2.1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7.27%至145.62万元 [3][4]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9.27%至5.9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70%至737.34万元 [3][4] - 业绩下滑主要系房地产项目交房结转收入减少所致 [4] 业务结构 - 房地产业务仍为营收主要来源,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业务收入为2.9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高达78.68% [3][4] - 文化演艺业务营收占比较低,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0.38亿元,占比仅为10.16% [3][9] - 公司自2015年以约19亿元收购观印象100%股权进军文旅行业,但2020至2024年文化演艺板块营收占比最高点仅为19.19% [8][9] 房地产业务状况 - 房地产业务高度集中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镇,在售及开发项目全部位于此地 [6] - 公司已有多年未在土地市场公开拿地,最近一次拿地可追溯至2017年 [6] - 当前工作重点为全力提速三湘森林海尚城的销售去化与交房进度,以扩充经营现金流 [6] 战略动向与公司控制权 - 公司曾筹划控制权变更,联投置业拟受让25%股份,但该事项于2025年7月8日终止 [3][10][11] - 公司战略方向转向重点关注AI、机器人、半导体、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以培育新的增长引擎 [3][12] - 公司提出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速存量资产去化、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方向 [11]
千年之城拔节生长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3:39
产业建设进展 - 雄安新区工作重心从大规模建设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3][5] - 已形成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能源、数字科技、金融科技三大优势产业,六大产业共有200余家企业落地 [5] - 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供应链、产业链、大规模应用、标准制定和配套服务"四大体系"已全面形成,汇聚空天信息领域企业62家 [6]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已启动运行,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新区级科研课题22项 [6] - 雄安科学园已累计建成、运营及待运营科创载体约74万平方米,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空间体系 [6] 生态与民生改善 - 雄安新区累计造林48.1万亩,绿化面积74.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提升至35% [8] - 白洋淀生态清淤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水质连续四年稳定在Ⅲ类标准,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鱼类恢复至50种 [8] - 通过产业升级累计提供用工需求40万余个,已建成75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19个青年夜校、78家养老机构 [9] - "十四五"时期共创建和美乡村55个,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9]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 中国华能总部、中国中化总部正式迁驻雄安新区,中国星网总部及4家所属企业已于2024年10月入驻并稳定运营 [11] - 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诚通、中国农业发展集团4家央企已完成选址供地,中国矿产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 [11] - 2024年以来新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72家,央企在雄安设立各类分支机构已超400家 [11] - 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一期建设项目已开工,电信、移动、联通互联网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 [11] 城市基础设施 - 雄安新区开发面积覆盖近21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588万平方米,5127栋楼宇拔地而起 [12] - 推进"地下""地上""云上"三座城共同建设,集中疏解承接区域、支撑服务疏解产业配套区域、安置居住服务区域三个层面片区基本形成融合发展局面 [11][12]
证券IT企业三季报业绩透视:营收承压 AI技术等待兑现期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3:32
行业整体表现 - 证券IT行业在2025年前三季度面临增收困难、盈利分化的局面 [1][2] -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头部主导与细分赛道分化的特征,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 [1] - 行业正由“普涨”阶段进入“分化”阶段,传统项目交付模式利润空间受挤压,具备产品化和AI技术优势的企业更受关注 [4] 公司营收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恒生电子营收最高,达34.90亿元,但同比下降16.66% [2] - 金证股份营收17.71亿元,同比下降49.08%,为五家公司中降幅最大 [2] - 赢时胜营收9.37亿元,其余两家公司营收均低于8亿元 [2] - 金证股份营收下滑主因是主动收缩非金融IT业务及金融客户IT投入增速放缓 [2] 公司盈利与财务状况 - 恒生电子归母净利润4.55亿元,同比增长2.16%,顶点软件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2.02% [3] - 凌志软件净利润0.97亿元,同比下降21.87%,赢时胜和金证股份分别亏损0.43亿元和0.57亿元 [3] - 顶点软件毛利率最高达71.1%,恒生电子为69.00%,凌志软件最低为26.86% [3] - 恒生电子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43.51%,为五家公司中最高 [3] - 恒生电子应收账款规模最大,为10.62亿元 [3] 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 - 证券业协会和证监会发布多项政策,推动券商信息科技投入及系统升级 [5][6] - 券商系统改造项目增多,恒生电子在系统升级与信创改造类项目数量较多 [6] - 国产化改造加速推进,为市场需求注入强劲动力,头部券商国产化改造投入超10亿元 [7][8] - 核心系统迭代升级是拉动需求的重要着力点,AI大模型应用正重塑金融机构需求结构 [7][8] 业务发展重点 - 证券IT国产化升级正从办公系统向核心业务系统延伸,指标性案例频出 [8] - 恒生UF3.0、金证FS2.5等新一代系统已实现全业务场景信创适配 [7] - 尽管各公司财报均表示将加大AI投入,但具体AI项目收入口径与规模尚未单独披露 [8]
证监会鼓励“双控人”先行赔付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3:18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概况 - 2025年初至11月5日,共有15家A股公司曾披露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提示公告 [1][2] - 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ST元成、*ST高鸿、*ST广道等 [2] - *ST元成案例显示,其股票收盘总市值连续17个交易日低于5亿元,为2.18亿元,预计将因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而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 [2] 投资者保护面临的困境 - 投资者保护面临退市公司赔付能力欠缺、退市程序与赔偿程序衔接不畅、投资者维权能力不足及救济渠道狭窄等问题 [1][3] - 上市公司退市导致资产价值贬损,使投资者的资产信用基础面临严重危机 [3] - 投资者维权存在障碍,包括维权意愿和能力不足,以及退市公司缺乏赔付能力 [3] 监管政策与先行赔付制度 - 证监会于10月27日施行的《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存在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主动采取先行赔付措施 [1][6] - 引导“双控人”先行赔付有助于大幅提升投资者获赔效率,降低维权成本,并节约监管和司法资源 [6][7] - 海联讯案为例,4名控股股东主动出资设立补偿基金,仅用2个月时间便完成了95.7%的适格投资者补偿工作 [6] 先行赔付的实践案例与模式 - 国内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共有5起案例,包括万福生科案、海联讯案、欣泰电气案、紫晶存储案以及最新的五矿证券案例 [8] - 五矿证券作为*ST广道的保荐机构,拟牵头设立规模约为2.2亿元的先行赔付专项基金,其母公司五矿资本已计提相关预计负债2.10亿元 [8] - 海联讯案是由控股股东出资设立补偿专项基金,证明了该模式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 [8] 提升责任主体积极性的机制 - 需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责任主体从“沉默逃避”转向“主动担责” [1][9] - 强化制度约束,将赔付责任履行情况与资本市场诚信档案、融资资格、行政许可等深度挂钩 [9] - 探索正向激励,将主动、足额赔付作为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从宽从轻的重要考量因素,并给予市场声誉激励 [9][10]
险企加码布局“智驾险” “三小一高”待破局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3:16
行业趋势与政策导向 - 中国智能驾驶汽车普及迅速,1至7月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775.99万辆,渗透率达62.58%,5G和C-V2X装配量超300万辆,预计约十年后L2级及以上渗透率将超90%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发布指导意见,要求统筹行业力量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1] - 智能驾驶将颠覆传统车险模式,驾驶主体从“人”转向“智能驾驶系统”,责任划分向“技术”转移,催生新保险需求并推动产品创新 [1] - 监管机构指导行业开展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智能驾驶风险特点和消费者需求,面向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两个层级创新产品 [2] 行业举措与平台建设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拟指导建立北京智能驾驶保险中心,搭建联系保险公司、汽车产业等各方的跨行业沟通平台 [2] - 人保财险已着手牵头行业研究并储备智能化新能源车险产品,并正在牵头开发L3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 [2] - 人保财险配合行业协会与相关机构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 [2] - 太保产险与多家车企建立相关应用实验室,以进一步充实人才应对市场保障需求 [3] 市场机遇 - 智能驾驶为保险业带来巨量保有与快速渗透机遇,庞大的车辆基数和功能升级带来巨大保险标的与保费空间 [4] - 产品创新空间广阔,可构建以传统车险为基础、智能驾驶专属责任为延伸的多层产品体系,覆盖辅助驾驶责任、软件/硬件故障、OTA更新风险、网络安全等 [4] - 险企可与车企、出行平台合作,将保险嵌入车辆使用和智能功能启用场景,形成“保险 + 服务”闭环,提升客户黏性与交叉销售机会 [4] - 智能化趋势将推动保险的责任界定、精算基础、商业模式发生变化,行业需从承保驾驶人操作风险扩展至车企、软件等供应商的产品风险,从以事故损失数据定价扩展至以行车数据定价 [3] 产品创新与市场实践 - 市场产品呈现定制化、专属化趋势,鸿蒙智行推出行业首个“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将保障条件限定为智驾功能开启且本车有责的事故 [6] - 赛力斯联手平安产险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小米汽车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计划提供最高300万元保障金额 [6] - 小鹏汽车推出定价239元/年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将NGP退出后5秒内风险纳入保障范围,覆盖22项智驾功能,由5家头部险企联合承保 [6] 产品趋势驱动因素 - 功能差异决定定制化,不同车型、厂商、软件版本的自动驾驶能力风险特征各异,需按功能与场景分层定价 [7] - 数据驱动个性化定价,车联网和OTA数据支持UBI及按启用时长、功能等级计费的订阅式产品,实现更精准风险管理 [7] - 车企主导专属方案,希望为用户智能功能提供专属保障,险企配合开发定制条款或“白标共保”,实现“保险 + 技术保障”一体化 [7] - 智能驾驶保险更可能是在交强险、车损险等基础上叠加“场景化、功能化”的扩展层,保险价值链由“风险赔付”转向“服务 + 风控 + 数据驱动定价” [7] 市场发展阶段与挑战 - 智能驾驶保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三小一高”特征,即保费体量小、保单量小、赔付样本小、风险不确定性高 [8] - 目前市面上多数“智驾险”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部分车企的“智驾保”实为保障服务而非保险合同,多以厂商承诺或客服支持形式提供补偿 [8] - 智能驾驶事故责任认定复杂,往往涉及驾驶员、车辆、道路、云端及厂商多个主体,责任边界模糊,理赔与司法判定极具挑战 [5] - 监管机构仍在探索智能驾驶责任划分、数据共享、定价模型等政策框架,更多产品服务或将在监管政策明确后加速落地 [8]
10月末我国外储规模升至33433亿美元 未来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1:25
对此,王青认为,这是受年初以来美元大幅贬值,美债收益率显著下行,以及全球主要股指上涨的带 动。 11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433亿美元,较 9月末上升47亿美元,升幅为0.14%。 值得注意的是,11月7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末黄金储备为7409万盎司,较上月末增加3万 盎司,为连续第12个月增持黄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月美元指数上行与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上 涨形成对冲效应,带动外储规模上升。" 王青认为,近期央行继续增持黄金,是缘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国际金价有可能在相当长 一段时间内易涨难跌。这意味着从控制成本角度出发暂停增持黄金的必要性下降,而从优化国际储备结 构角度增持黄金的需求上升。 国家外汇管理局方面表示,2025年10月,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及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 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 模上升。 据民银研究统计,汇率方面,10月份,美元指数上涨2.1%至99.8;而非美货币疲软,欧元、日元、英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