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
搜索文档
固态电池商业化何时落地?最新研判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58
权威精选 11月12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当下,动力电池产业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升 级"并行的关键期。面向"十五五",如何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嘉宾认为,要加强技术协同创新、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例 如,要不断挖掘液态动力电池性能提升的潜力,推动高安全、高比能动力电池创新发展。同时,要关注 固液混合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推进产业化应用。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致辞中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强化战略引领,绘制发展新蓝图;扩大应用场 景,构建融合新生态;健全治理体系,优化产业新环境;坚持开放共赢,拓展合作新空间,为全球能源 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看来,产业规模持续壮 大,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长至2024年超过1000GWh,4年时间增长超过10倍;同 时,产业集中度与全球竞争力提升,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六成,合计 市场份额占比超60%。 今年前三季度,产 ...
多家苹果产业链公司看好未来业务前景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水晶光电表示,展望四季度,公司的微棱镜、涂布滤光片等核心产品将持续出货,将持续满足客户对产 品的需求。 水晶光电称,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将持续发力。从北美大客户相关业务来看,薄膜光学面板业务将保 持稳健,2026年将继续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撑。对于微棱镜业务,2026年公司将继续争取主力供应商地 位。大客户涂布滤光片业务方面,预计2026年其将在2025年的基础上继续突破,逐步成长为公司重要的 业务支撑。在与大客户的合作方面,公司已经全面参与对接大客户的重要光学创新领域。相信在未来几 年里,大客户的光学创新将会给公司业务带来助力。 ● 本报记者 张兴旺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机构密集调研蓝思科技、立讯精密、京东方、东山精密、水晶光电 等40余家A股苹果产业链公司。多家公司表示,对未来业务发展前景预期乐观。 机构频繁调研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蓝思科技、鹏鼎控股、环旭电子等18家A股苹果产业链公司均获得 50家以上机构调研。 蓝思科技是苹果重要供应商。近日,博时基金、汇添富基金、中信建投证券等200多家机构调研蓝思科 技。蓝思科技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三季度末大客户新机发布后,市场反 ...
人形机器人产业明年有望迎来“iPhone”时刻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行业发展趋势与预测 - 2026年被视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iPhone"时刻,将推动相关领域发展[1] -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望迎来大规模量产时代,整机和零部件产业链公司将受益[1]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从科研走向工业、教育、展览等领域,产业向规模化量产阶段加速迈进[3] -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4] 主要公司产品发布与量产计划 - 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计划于2026年底量产,优先进入商业场景[1]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试生产产线已开始运行,规模更大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将于2026年建成投产[1] - 宇树科技发布新款H2仿生人形机器人,特斯拉计划明年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V3,设计将更拟人化[3] - 美的集团工业用人形机器人"美罗"已进入洗衣机工厂作业,家用人形机器人"美拉"完成全球首秀[2] 产业链公司业务进展与产能布局 - 中联重科自2024年起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已推出多款自主研发样机,关键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已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作业[1] - 长安汽车联合头部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突破机器人"大脑""能源""驱动"等核心技术[2] - 震裕科技计划投资21.1亿元建设精密结构件、人形机器人精密模组及零部件项目,投资期为2025年-2030年[3] - 步科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无框力矩电机出货量约为43000台,同比增长约189%,预计2026年将进入大规模放量阶段[4] 核心零部件与技术发展 - 灵巧手的研发从科研机构逐步迈向产业,多家整机及零部件企业进行自研工作[2] - 伟创电气发布多款机器人核心部件产品,覆盖灵巧手、关节模组、电机与驱动器在内的具身智能核心部件[2] - 奥比中光可提供全技术路线3D视觉传感器和视觉感知方案,其产品可用于各类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的视觉应用[4] - 均普智能为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等产品提供总成和检测服务[3]
手机厂商密集发布新品产业链公司将受益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近期,苹果、小米、OPPO、vivo、荣耀等厂商陆续发布旗舰手机新品,AI赋能技术创新有望带来全新 的用户体验。机构认为,厂商密集发布AI手机新品,有望加快手机高端化和换机潮到来,推动智能手 机产业链加快升级,产业链公司将受益。 ● 本报记者 张兴旺 旗舰AI手机产品密集上市 10月以来,vivo、OPPO、荣耀、realme等手机品牌密集发布新品,手机厂商追求AI和操作系统融合发 展,AI功能已成为手机厂商旗舰产品的主要卖点。 机构认为,未来手机市场销量增长需依靠产品突破与差异化竞争。研究机构Counterpoint认为,具备生 成式AI功能的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占高端智能手机销量的80%以上。消费者持续青睐前沿创新,各品牌也 在将生成式AI打造成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关键差异因素。随着硬件差距的缩小,消费者的选择将越来 越依赖于AI生态系统。 10月中旬,荣耀推出Magic8系列旗舰手机,并发布了自进化AI智能体操作系统MagicOS 10。荣耀表 示,在自进化AI智能体操作系统赋能下,荣耀Magic8系列的智能体YOYO可实现"衣食住行购"等3000多 种场景的便捷自动执行。 头部公司将受益 展望未来,IDC对 ...
机构看好证券行业2026年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大财富业务趋势上行,A股和两融新开户强劲增长,融资余额连创新高,A股2万亿元日成交额有望成 为常态。"华泰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沈娟表示,同时金融产品代销显著回暖,围绕ETF投顾的创新业务 探索前行。机构业务方面,投行市场显著复苏,投资业务持续增配权益仓位,OCI股息收益和方向性弹 性兼具,衍生品业务监管有望进一步优化。国际业务方面,中资券商以香港为桥头堡,港股市场流动性 修复、交易持续活跃,IPO发行显著回暖,头部券商境外收入利润贡献度提升,海外分支机构有望持续 扩容,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海外资金"引进来"。同时,行业AI应用进展层出不穷,头部机构探索创 新型AI APP,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价值修复行情被看好 ● 本报记者 吴玉华 近日,券商密集发布证券行业2026年展望,普遍看好证券行业业绩成长潜力和高性价比的价值回归空 间。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证券板块估值仍在低位,同时头部券商ROE有望明显扩张,看好行业2026年 的投资机会。 市场上行带动券商业绩表现亮眼 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上行。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A股两融余额报23941.58亿元,融资余 额报23783.90亿元,融券余额报1 ...
2026年A股仍存上行空间新质生产力与战略资源或是投资主线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 刘英杰 谭丁豪 日前,中信建投证券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026年资本市场峰会暨中国-沙特投资合作论坛。本次会议以"革 故鼎新、质赢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沙特资本市场管理局、交易所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 家、投资者参与。 在会上,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团队发表了对2026年的展望。与会分析师普遍认为,2026年作为"十五五"规 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实现质的提升,A股市场有望在政策支持和基本面 改善的双重驱动下延续慢牛格局,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战略资源等领域将孕育丰富的结构性投资机 会。 肩负建设金融强国重要使命 五大变革引领2026年新发展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在分享2026年宏观经济与投资展望时表示,"十五五"期间是中国发展 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2026年将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高起步之年。 黄文涛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将经历五个方面的革故鼎新:一是经济增长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 转变;二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传统产业逐步转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三是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之 间寻求新平衡,投资于人越来越重要;四是供给与需求关系优化,内需成为更大看点;五是全球化进程 中中国 ...
资金涌向银行股“大象”再起舞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银行板块市场表现 - 11月12日银行板块多数收涨,农业银行以3.49%涨幅领涨,中国银行、渝农商行等涨幅居前 [1] - 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股价创历史新高,农业银行成为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公司 [1] - 农业银行市净率提升至1.1倍,为A股上市银行中最高 [1] 资金流向与驱动因素 - 截至11月12日的5个交易日,银行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入超过3亿元,在36个Wind二级行业板块中位列第一 [2] - 银行股因低波动、稳分红的防御属性,在科技成长赛道降温背景下成为资金切换的触发点 [2] - 低利率和"资产荒"环境下,银行股流动性好、分红稳定、股息率较高的特征对中长期资金吸引力强 [2] 机构行为与配置变化 - 三季度公募基金持有银行股仓位环比下降,整体被低配 [3] - 近期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改革引导配置均衡化,为低配的银行板块带来补仓机遇 [3] - 四季度以来,宁波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受到机构密集调研,优质城农商行成为配置重点 [3] 公司基本面与股东动向 - 农业银行受益于"县域金融"深度布局,未来信贷增长空间大、息差韧性更强,资产质量较好 [2] - 多家银行高管及大股东积极增持,如苏农银行三位高管计划增持不少于180万元,齐鲁银行部分董事监事高管已合计增持约315万元 [3] - 青岛银行股东青岛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多次增持,合计持股比例升至19.17% [3] 行业前景与估值支撑 - 在净息差阶段性企稳、中收持续改善、资产质量整体稳健背景下,银行股基本面有较强韧性 [3] - 市值管理相关规定的落实,对提升银行板块估值有推动作用 [2]
资管规模突破30万亿元 信托业转型进入差异化发展新阶段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 本报记者 吴杨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金融机构专注主业、错位发展。这为信托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关键指引。截 至今年6月末,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32.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这一数据背后,是信托业告别传 统通道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响应监管导向、创新发展模式等领域的深度变革——从产业链金融的精 准滴灌到不动产信托的制度突破,从养老生态的构建到标品投资的布局,信托公司正以多元实践稳步前 行。 实体经济是信托业转型的核心锚点。今年以来,信托公司摒弃"资金放贷"传统模式,通过场景嵌入、工 具创新、生态共建等方式,将金融服务渗透到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全链条,形成"实体赋能+民生托 底"的双重服务格局,而这一转型方向正与行业资产结构优化形成深度呼应。 形成差异化突围之势 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近日透露,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32.43万亿元,较 上年末明显增长。这一增长并非简单回归,而是历经转型阵痛后的质效提升。2024年,信托业积极顺应 行业新变化和新要求,以业务"三分类"的改革深化促进转型发展。以财富管理信托业务为例,截至2024 年末,家族信托余额6435.79亿元。 超30万亿 ...
上海信托“破”与“立”中启新程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在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看来,上海信托和信托业的40余年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至2007年,彼时信托业主要为地方政府投融资提供服务,还扮演着政府 投资控股平台的角色,信托公司兼具金融控股与投资功能。同时,这一阶段行业迎来大洗牌,自2002年 开始,机构数量从2000多家锐减至68家,资产管理规模普遍偏小。"陈兵介绍。 陈兵认为,信托业第二个发展阶段是2008年至2019年,这是信托业高速发展期,业务规模迅速增长。在 这一阶段融资类信托成为主流业务,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崛起、政府平台融资需求扩大,信托业与房地 产、政府平台、资本市场深度绑定,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从2008年的约1万亿元飙升至2019年高峰时的 20多万亿元。不过,疾驰之下,风险也在悄然积聚。 10月底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味,矗立于外滩建筑群的上投大厦在深秋的雨雾中更显沧桑质感。 这里曾是大陆银行旧址,如今是上海信托的办公地。中国证券报记者跟随中国信托业协会一行走进这座 见证百年风雨的历史保护建筑。 无论是大厦外墙上隐约可见的旧时纹路,还是保护完好的大陆银行金库,抑或是雕梁画栋颇具北方古建 风格的议 ...
跨境ETF供需两旺 溢价风险成关键词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行业动态与产品创新 - 易方达基金亮相2025PRI in Person全球负责任投资大会,显示行业对ESG投资的重视 [1] - 首批投资巴西的跨境ETF(易方达基金和华夏基金旗下产品)在10月31日发售当天宣告售罄,反映市场对新兴市场产品的强劲需求 [1] - 公募基金行业加快“出海”步伐,积极布局QDII、跨境ETF等产品,今年以来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永赢恒生消费指数、南方恒生科技ETF等相继成立 [1] - 跨境ETF覆盖市场日益多元,除美国及中国香港市场外,已扩展至德国、法国、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印度、越南等市场 [2] - 跨境ETF以其透明度高、交易灵活、成本较低等优势,成为投资者分散风险、捕捉境外市场机遇的重要载体 [2] 市场规模与领先机构 - 截至10月30日,全市场跨境ETF总规模突破9000亿元人民币 [2] - 以广发基金为例,其旗下共有10只跨境ETF,规模合计达1007.7亿元,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2] - 在全市场184只跨境ETF中,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产品有24只,广发基金独占4席,是全市场百亿级跨境ETF数量最多的基金管理人之一 [2] 产品风险与市场关注 - 近期部分跨境ETF出现较高溢价,例如景顺长城基金旗下纳指科技ETF溢价率达17.42% [2] - 纳指100ETF、日经225ETF、纳指ETF、标普消费ETF等溢价率普遍超过6% [2] - 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安基金、鹏华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等多家公募机构在11月11日午间收盘时段密集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公告 [3] - 富国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博时基金等公司此前也已发布类似公告,涉及纳指ETF富国、日经ETF、纳斯达克100指数ETF等多只产品 [3] - 跨境ETF溢价主要原因是基金公司的QDII额度不足,导致套利机制失效 [3] 市场观点与投资展望 - 博时基金认为,港股短期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扰动,中期受益于金融条件和风险偏好改善,在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后6个月内往往表现较好 [4] - 广发基金投顾团队表示,在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情况下,美联储降息对美股形成利好,但美股当前估值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对后市持谨慎乐观态度 [4] - 广发基金投顾团队指出,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美股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盈利较好,市场对未来盈利预期相对乐观 [4] - 新兴市场方面,美元弱势叠加流动性充裕,通常有利于新兴市场资产表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