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雪涛宏观笔记
icon
搜索文档
宋雪涛:名为“关税战”,实为“博弈论”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29 16:35
关税博弈的本质 - 对等关税本质是多人重复博弈,核心在于谈判而非税率计算 [2][4] - 最优策略是"以牙还牙"(Tit for Tat),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4] - 美国核心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解决内部财政问题,而非推动制造业回流 [4] "以牙还牙"策略的影响 - 中国采取该策略给美国带来额外衰退担忧并破解其谈判筹码 [5] - 华尔街投行因此下调美国增长预测并上调衰退概率 [6] - 该策略为其他国家赢得90天缓和期,帮助中国企业争取转口贸易时间窗口 [6] 非美国家的应对策略 - 特朗普利用经济依赖、军事力量和美元霸权三张底牌施压非美国家 [8] - 韩国案例显示小国可能被迫增加美国商品采购、投资美国产业和承担更多军费 [9][10] - 中国策略使非美国家认识到过度倒向美国可能损失中国供应链和市场 [14] 多方动态博弈格局 - 与中国谈判是非美国家改变与美国博弈处境的关键 [18] - 中国正与日韩深化RCEP框架下的制度型开放,与东盟加强制造业合作,与欧盟推进新能源车领域合作 [19] - 关税博弈平衡将取决于与第三方非美国家的谈判进展 [21] 博弈前景评估 - 对等关税的随意性和执行难度注定其不可持续 [20] - 评估重点应转向美国剩余筹码、各方经济耐受力及与第三方国家谈判进展 [20] - 关税战本质是博弈问题,单纯计算税率影响价值有限 [20]
如何从高频数据跟踪外贸情况?(国金宏观孙永乐)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28 19:24
出口景气度高频追踪指标 - 核心观点:通过港口吞吐量、运价指数、经济景气度及韩国出口等高频数据综合研判中国出口趋势,当前对美出口已现回落迹象但港口韧性仍存,可能与"抢转口"行为有关 [4][24] 中美港口数据 - 洛杉矶港4月19日进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6%,但全美零售联合会预测7-8月集装箱进口量将减少27%-28% [5] - 中国港口4月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4.4%/7.5%,3月为4.2%/8.9%,显示货运韧性 [6] 集装箱运价数据 - 截至4月18日,美东/美西航线运价同比下跌24%/19%,CCFI指数整体下滑27%,且美线运价环比降幅(-9%)深于CCFI总指数(-5%) [9] -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与全球出口增速强相关,需结合集装箱运价交叉验证 [10] 中美工业与需求数据 - 美国4月前两周经济活动指数均值升至2.78(3月为2.32),短期经济对进口仍有支撑但关税可能扰动 [16] - 中国电子设备、运输设备等行业出口依赖度超20%,4月江浙织机开工率较3月末回落7.7个百分点但出口相关性较弱 [17] 韩国出口数据 - 4月前20日韩国出口增速由3月4.4%转负至-5.2%,对美出口骤降至-14.3%(前值+2.9%),仅半导体出口维持韧性(+10.7%) [20] 出口增速估算 - 模型估算4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约2.9%,但对美直接出口回落趋势明确,"抢转口"行为或支撑港口数据 [24]
从“抢出口”到“抢转口”(国金宏观孙永乐)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27 19:30
"抢转口"适度支撑二季度出口,但美国需求下滑叠加透支效应,三季度出口承压更显 著。 文:国金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孙永乐 自 2024 年 11 月特朗普胜选后,美国企业便开始了"抢进口" : 24 年 12 月,美国进口增速升至 12.8% ; 2025 年 1-2 月,美国进口增速突 破了 20% ,创下近年来新高。 分商品看,除汽车、零部件和发动机外(可能与年初美国汽车零售增速转负,需求不足有关),美国消费品、资本品、中间品的进口增速均明显上 行。其中, 2025 年 1-2 月, 工业用品和材料 的进口增速超过了 60% ,消费品的进口增速达到了 26.3% 。 细分商品来看( SITC 二级口径),美国"抢进口"力度最大的是 杂项制品 ,包括玩具、游戏及运动用品、文具、印刷品、工艺品、装饰品等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和日常消费品, 2024 年 12 月 -2025 年 2 月杂项制品的进口增长了 185.9% ,占美国进口金额比例从去年同期的 5% 提高到了 11.9% ,进口额达 1056 亿美元。 杂项制品进口大幅走高,一方面与相关商品的对外依赖度较高有关,比如美国玩具进口额占全球总进口额的 30% , ...
攘外且安内(国金宏观赵宏鹤)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26 11:24
会议部署的核心脉络 - 外交是当前头等大事 强调同国际社会维护多边主义 反对单边霸凌行径 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4] - 对美外交展现诚意 对非美国家外交紧锣密鼓展开 以提升单边主义成本 [4] - 加快推出存量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 1-4月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全年额度的27.1% 国债净融资为全年额度的26.0% 70%以上政策空间未启用 [4] - 货币政策留有后手 减少买断式逆回购 暂停国债净买入 预计二季度将重启国债净买入和降准 降息需参考汇率和美联储动态 [4] -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 二季度增速若回落至4.6% 仍可达成全年5%左右目标进度 [5] - 增量政策储备在先落地在后 外交成果决定外需压力 存量政策释放决定内需走势 二季度经济状态决定下半年增量政策力度 [5] 增量政策的潜在方向 - 定向支持外贸企业 加强融资支持 创设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 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 [6] - 提振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主要着力点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 可能提高以旧换新补贴力度 [6] -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包括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 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6] 团队介绍 - 宋雪涛为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 多次获得金牛奖 21世纪金牌分析师等荣誉 [8] - 赵宏鹤负责重大战略政策和国际关系研究 [8] - 张馨月负责经济政策和财政研究 [9] - 孙永乐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10] - 钟天负责海外经济和全球货币政策研究 [11] - 厉梦颖负责贸易政策 企业出海 产业趋势和宏观ESG研究 [12] - 陈瀚学负责海外市场分析和大类资产研究 [13]
关税对冲政策的核心逻辑及前瞻(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25 11:58
外交应对关税冲击 - 美国"对等关税"于4月9日生效,本质是博弈而非贸易,其他国家态度随之变化:英国寻求深化对华伙伴关系,欧盟推进经贸与气候合作,日本拒绝对美贸易让步 [4][5] - 美国关税政策加速全球贸易秩序重构,冲击美元体系,为中国提供历史机遇 [5] - 中国通过周边外交构建命运共同体(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签署联合声明),巩固与非美国家关系以对冲美国关税对出口的冲击 [5][6] 时效性储备政策落地 - 国务院强调预期管理,要求政策早出手、快出手,股市稳定战略地位提升,"国家队"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 [7][8] - 楼市政策持续加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连续两季度改善 [8] - 外贸企业定向纾困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稳岗补贴及内销渠道拓宽,国常会要求"一业一策"支持 [10][11] 服务消费与流动性管理 - 服务消费成为政策重点,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国常会明确促进养老、旅游等领域消费 [11] - 超长期特别国债4月24日首发,地方政府专项债二季度进入发行高峰,货币政策或配合降准/逆回购 [12] 财政加码与消费提振 - "以旧换新"政策扩围至出口转内销产品,政策核心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转移性收入补贴)与意愿(完善社保体系) [14][15] - 财政预留充足工具空间,赤字、专项债等可进一步扩张,政策力度取决于外交成果与出口数据 [15]
特朗普能否兑现油气承诺?(国金宏观厉梦颖)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24 07:46
特朗普的油气政策分析 - 特朗普政府通过多项行政令(EO 14156、EO 14154、EO 14153、EO 14148)旨在放松监管、加速联邦土地油气租赁及出口许可,以提升美国能源主导地位 [3][4] - 拜登政府虽减少联邦土地租赁(2024-2029年仅3次海上拍卖,禁6.25亿英亩水域钻探),但2023年联邦土地石油产量仍达1287.31百万桶,超十年均值 [5][6][9] - 联邦土地贡献有限(仅27%石油、11%天然气),且油气企业持有3500万英亩未开发租赁权,新增租赁对产量拉动作用有限 [11] 美国油气增产的制约因素 - 需求端:EIA下调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至1.0364亿桶/日(原1.0413亿桶/日),主因特朗普"对等关税"加剧贸易战担忧 [20] - 成本端:WTI需61-70美元/桶方可激励新井钻探,但4月关税恐慌致油价跌17%至59.58美元/桶,抑制投资意愿 [21][24][29] - 产能瓶颈:二叠纪盆地钻井效率自2020年持续下滑,气油比上升,DUC库存处历史低位,完井成本因钢铁关税进一步承压 [33][37][41] 油气企业行为与资本动向 - 企业增产意愿弱:即便油价覆盖运营成本(26-45美元/桶),生产商仍优先回购派息(如埃克森美孚近3年返还市值30.3%) [42][45] - 资本支出收缩:头部企业(埃克森、雪佛龙等)2025-2027年勘探开发资本支出计划同比缩减 [45] OPEC与全球供应格局 - OPEC+计划逐步增产220万桶/日,但布伦特油价低于财政平衡价,可能触发补偿性减产 [46][48] - 俄乌停战对供应扰动有限:俄油出口份额已稳定在10%,乌拉尔油价逐步与布伦特趋同 [51][58] - 伊朗制裁或削减出口至26万桶/日(2019年水平),OPEC闲置产能(600万桶/日)成关键变量 [60]
解析美国对外投资限制清单(国金宏观厉梦颖)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22 22:28
美国优先投资政策框架 - 政策核心在于建立"差别化"审查机制:放宽盟国对美投资限制,严格管控与"外国对手"国家的双向投资活动[2][4] - 要求政府部门启动配套法规制定程序,为后续监管措施铺路[4] - 延续特朗普政府立场,明确限制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投资,包括半导体、AI、量子技术等[6] 关键行政命令与清单机制 - 特朗普第13959号行政令(2020年11月)首次禁止美国人士投资"中共涉军企业"证券,后续被第14032号行政令(2021年6月)升级为NS-CMIC List[5][8][11] - 第14105号行政令(2023年8月)限制美国对华投资于敏感技术领域,目前正审查其控制措施[6][8] - 通过六大实体清单实施管控:NS-CMIC List、SDN List、MEU List、Entity List、CMC List、UFLPA Entity List[6][9] 核心清单数据与行业分布 - **NS-CMIC List**:68家中国实体(40家为A/H股),63.2%集中于资本货物(航空航天与国防为主),65%为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11] - **SDN List**:600+中国实体,46%与俄罗斯制裁相关,29%涉及伊朗,主要分布在资本货物、技术硬件与软件服务[14] - **Entity List**:900+中国实体,90家为A/H股上市公司,聚焦半导体与半导体设备领域[18] - **MEU List**:71家中国实体,15家为A/H股,集中在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19] - **CMC List**:134家中国实体(54家为A/H股),资本货物与技术硬件设备占比最高[22] - **UFLPA List**:144家中国实体(22家为A/H股),耐用消费品与服装行业占比突出[24] 投资限制与审查重点 - 关键技术领域:半导体、AI、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投资受严格限制,覆盖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及上市证券[6][8] - 敏感行业审查:涉及基础设施、个人数据、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外国投资需通过CFIUS强化审查[6] - "被动投资"受鼓励,但需避免与"外国对手"合作[6] 企业应对与移除机制 - 被列入清单企业可通过主动申诉或法律诉讼争取移出,如小米通过诉讼暂缓NS-CMIC List生效[27][28] - CMC List已有3家企业被移除(如中芯国际香港),主因与美国业务无直接关联[27] - UFLPA List实行"非连坐制",仅明确列出的子公司受影响[24] 潜在政策动向 - 可能扩大CFIUS对"绿地投资"监管,限制中国获取AI等领域人才与技术[6] - 或开发新工具限制美国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等对华投资[6][8]
特朗普其人(国金宏观赵宏鹤)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20 08:34
特朗普的商业与政治特质 - 敏锐的嗅觉和强大的表演力帮助特朗普从商人转型为政治人物,精准抓住美国"沉默的大多数"(白人蓝领和中产阶级)的诉求,提出"MAGA"、"America First"等口号,并在2016年和2024年大选中获胜 [4][5][6] - 标志性的"极限施压"策略:激化矛盾、推向灾难边缘以达成交易,这一策略源自其1987年畅销书《交易的艺术》 [5] - 第二任期将关税作为外交手段,2024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达1.15万亿美元,占全球逆差国家总和的39%,较2017年增长34% [6] 同盟操戈与利益优先 - 特朗普倾向于让盟友承担更多成本,认为依附性强的盟友应支付更高"加盟费",这一思维早在1988年电视采访中已显露 [9] - 第二任期对政治盟友(如马斯克、贝佐斯等)采取强硬政策,导致其财富缩水:马斯克净资产减少1290亿美元(-42%),特斯拉股价跌超40%;贝佐斯缩水422亿美元(-21%) [10][11] - 在俄乌冲突中向乌克兰施压以获取矿产权益,对北约、欧盟同样采取"付费保护"逻辑 [10] 政策灵活性与选民基本盘 - 特朗普以利益为导向灵活调整策略,例如在对等关税引发金融动荡后迅速边缘化鹰派人物纳瓦罗,转而启用偏鸽派官员稳定市场 [13] - 美国后50%家庭仅拥有全国2.5%财富,资产中房地产占比近50%,股票不足5%;前1%家庭股票占比超40%,贫富差距悬殊构成其基本盘特征 [14] - 关税政策导致通胀风险,但后50%选民更惧怕通胀而非股市下跌,这解释了为何拜登任内经济过热却败选 [14] 国际博弈与潜在风险 - 对等关税制造全球"囚徒困境":各国妥协则美国独享利益,集体反制则冲击最大,可能迫使特朗普让步 [14] -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使极限施压策略效力下降,同盟操戈可能引发反制(如资本出逃、美元贬值、美债利率飙升) [10]
新一轮供改破局(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13 22:12
供给侧改革政策信号 - 近期政策密集释放供给侧改革信号,强调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化解重点产业结构矛盾[4][5] - 政策表述从"产能过剩"转向"重点产业结构矛盾",聚焦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并存问题[7] -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行业自律等[5][6] 产能过剩定义与评估维度 - 产能过剩定义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或价格利润持续下滑[8][9] - 绝对标准:工业部门2024Q4产能利用率76.2%(制造业76.4%),处于轻度过剩区间[9] - 相对标准:工业产能利用率历史分位数65.9%,过剩集中在非金属矿物/黑色金属/医药等12个行业[12] - 价格利润维度:汽车/化工/黑色金属等行业PPI和利润率均处历史低位[14] 重点行业产能现状 - 传统行业:钢铁表观消费量8.9亿吨,11.5%产量依赖出口,特钢进口311.2万吨显示高端供给不足[22][24][27] - 新兴产业:光伏价格指数较2022年跌75.6%,板块2024年前三季度平均净利润-0.53亿元[16] - 锂电池行业分化:宁德时代2024年产能利用率76.3%,但全行业利用率不足50%[30] 供给侧改革分类与路径 - 结构性过剩行业(钢铁/水泥/光伏)需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23][24] - 新兴产业通过市场出清:锂电龙头亿纬锂能产能利用率达83.6%[30] - 政策破局关键:整治违规补贴,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32] 行业生命周期影响 - 下行周期行业(建筑钢材)需强制去产能,上行周期行业(新能源)依赖市场自发调节[22][30] - 新兴产业摩擦性过剩主因技术迭代快(如光伏设备快速淘汰)和地方重复建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