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涛宏观笔记
搜索文档
宋雪涛:还有增量政策吗?
雪涛宏观笔记· 2025-10-10 15:05
政策态度与重心 - 短期内政策加码的诉求不突出,政策重心在于抓落实而非开新方[4] - 央行对经济形势表述删除“风险隐患较多”,显示对经济运行较为乐观[4] - 政策重心从短期目标向长期目标倾斜,更倾向于提振科技[4][7] 经济增长目标与政策必要性 - 实现全年GDP增速5%目标压力较小,下半年只需4.7%增速,四季度仅需4.6%增速[8] - 今年上半年GDP增速5.3%为下半年提供缓冲空间,预计三季度增速达4.8%-4.9%[8] - 地方财政压力缓解,特殊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达1.2万亿元,超过年初8000亿额度[9] 消费与出口韧性 - 四季度消费承压但仍有韧性,最终消费增长高于社零增速,服务消费同比增长7.4%[11]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消费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服务消费增长7.6%[11] - 出口展现超强韧性,上半年中国占主要样本地区出口份额较去年上涨0.1个百分点[13] 货币政策优化 -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进一步宽松取决于经济稳增长需要[18] - 全面降息窗口期可能需等到11-12月,概率低于降准和恢复国债购买[18] - 除非美联储降息超过75BP,否则全面降息必要性不大[18] 财政政策优化 - 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19]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5000亿元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首批资金或已到位[19] - 加快推动重大项目提前开工,在财务上计入投资以提前实现政策支撑[19] 消费支持政策优化 - 消费政策重心从“补商品”转向“补服务”和“补民生”,关注长期扩大内需[20] - 设立5000亿元养老服务消费再贷款,为服务消费提供长期金融支持[20] - 向特定群体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年度支出预计2000亿元左右,针对育儿、养老、教育需求[21] 深化改革重点 - 统一大市场建设落地形式是“反内卷”,规范地方政府补贴行为确保公平竞争[22] - 要素市场化改革选择10个城市圈试点,土地改革是核心[22] - 财税改革重点是消费税下放和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重新分配[22]
8月工业企业利润为何高增19.8%?(国金宏观孙永乐)
雪涛宏观笔记· 2025-10-01 08:18
文章核心观点 - 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幅回升21个百分点至19.8% [4] - 利润高增主要由低基数效应、反内卷带来的上游行业毛利率改善、以及酒饮料茶行业投资收益确认三大因素共同推动 [4][11] 利润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 上游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多增555.6亿元,对整体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49.9% [6] - 黑色金属加工业利润总额193亿元,同比多增336亿元,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改善至7%,带动毛利润多增329亿元 [7] - 有色金属加工业利润总额339亿元,同比多增128亿元,毛利润同比多增113亿元 [7] - 投资收益同比多增502亿元,同比增长66.6%,对整体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45% [8] - 剔除投资收益后,8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7% [8] - 低基数效应贡献了约6.7个百分点的利润增速回升 [11][16] 投资收益确认的行业特征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利润总额611亿元,其中投资收益480亿元,同比多增470亿元,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42% [8] - 该行业在非季末月份确认大量投资收益,8月投资收益占2024年全年投资收益的70% [9] - 其他行业投资收益776亿元,同比增速仅为4% [8] - 历史数据显示,该行业投资收益确认后通常会快速回落,对9月利润的支撑将减弱 [10] - 其他行业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也在每年8月确认主要投资收益,但占比较低,对整体利润影响有限 [9]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与2022年有何不同?(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30 09:23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推出的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与2022年版本相比,在出台背景、投向、资金来源及经济影响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目标更侧重于支持扩大内需和科技创新的长期目标[2][4][5] 出台背景与投向 - 出台背景不同于2022年稳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2025年实现全年5%的GDP增长目标压力不大,工具出台更多为了支持扩大内需和科技创新的长远目标[6] - 工具投向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市政园区等八大领域,其中20%资金必须投向民营企业[7] - 工具重点支持期限10年、15年、20年的长期项目,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排位靠前,预计获更多资金支持[7] - 基建投资增速回落并非缺钱,8月新旧口径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下滑至-5.9%和-6.4%,主因是财政重心变化,专项债用于化债清欠规模已超1.2万亿,用于项目建设规模约2.1万亿,低于去年同期的2.8万亿,城投债1-9月净融资为-4219亿[7] 资金来源 - 2022年工具资金来源于政策性银行发债和央行PSL支持,当年9月政金债净融资3934.4亿元,央行PSL利率下调至2.4%,9-11月PSL新增6300亿元,财政贴息2个百分点[11] - 2025年8月政金债净融资达3923.8亿元,为年内最高,10年期政金债发行2000亿元,意味首批资金或已到位,投放节奏将快于预期[11] - 当前PSL利率为2.0%,但9月10年期国开债、农发债发行利率分别为1.87%和1.78%,PSL利率高于政金债利率,若使用PSL支持,预计其利率需至少下调20BP[12] 经济影响效果 - 2022年工具投入资金近7400亿元,累计授信超3.5万亿元,对社融撬动比例约5.5倍,对基建投资乘数约3.5倍[16] - 按5.5倍杠杆计算,2025年5000亿元工具可撬动2.75万亿新增社融,有望拉动1.5-2万亿固定资产投资[16] - 工具支持领域既包括交通物流、市政园区等基建投资,也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归属于制造业投资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对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支撑效果将更显著[16]
要素市场化改革改什么?(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23 10:43
从 土地指标的市场化配置、"人地钱编"挂钩、到农村宅基地改革, 本轮要素市场化改 革瞄准关键问题,核心是让生产要素去效率高的地方发挥作用,解放生产力 。 文:国金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张馨月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部署在10个地 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涉及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资源环境六大要素, 以及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10个地区的改革方案因地制宜,聚焦当前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关键问题作出部署,亮点颇多。 一是土地指标的市场化配置。 过去土地要素的配置仍然以耕地保护为首要目标,保留耕地红线,而且过去向发展落后地区倾斜建设用 地指标,结果是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发展潜力不足的地方建设用地指标较多,造成土 地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 合肥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和重庆的改革方案中都明确提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钩节余指标调剂",支持节余指标跨区域流转交易,发展潜力较足的地方可以购买节余指标保障用地需 求,调出节余指标的地区则可以获得财政收入(体现在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性收入科目),避免用地指标 的闲置,增强土地要素对 ...
牛市能拉动消费吗?(国金宏观孙永乐)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19 08:08
核心观点 - 股市上涨对消费的财富效应存在但受高净值客户主导 其低消费倾向限制了整体消费拉动效果 [4][9][16][19] 股市对居民资产和收入的影响 - 居民资产结构中房地产占比45.4% 金融资产占比51% 其中股票仅占5.4% [5] - 2025年二季度股票资产同比增长21% 同比多增5.4万亿元 拉动居民资产增速1个百分点 [6] - 股票股息红利计入财产净收入 但股价增值不计入收入统计 [8] 牛市受益群体分化 - 持股市值1000万以上账户仅占0.7% 但贡献49%的自然人持股市值 [9][10] - 2014-2015年牛市中 后85%投资者损失2690亿元(亏损32%) 前0.5%超高净值投资者盈利2530亿元(收益率33%) [11] - 高净值客户因风险承受能力更强和信息优势 更易获得超额收益 [9][11] 财富效应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 股价上升10%带动城镇居民消费增加1.05% 下降10%导致消费减少2.29% 呈现不对称性 [15] - 家庭股票收入每增加1万元 消费支出增加0.2万元 [15] - 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更高 对意外收入更敏感 [15] 股市对消费类别的影响 - 股票上涨1%对可选消费拉动幅度是必选消费的2倍 [17] - 股票每上涨1万元 拉动生存型消费168元和发展享受型消费342元 [17] - 股市流通市值每增加1% 乘用车销量增加0.16% [18] - 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强于房地产 尤其促进文旅等享受型消费 [18]
9月FOMC:联储独立性压力测试的第一关(国金宏观钟天)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18 18:10
美联储9月FOMC会议决策与独立性 - 鲍威尔领导的美联储在9月FOMC会议上通过了独立性压力测试,投票结果除米兰外未出现明显异常点,仅有米兰一人支持降息50bp,而上次投反对票的理事沃勒与鲍曼此次与大部队站在一起[4] - 点阵图显示2025年降息中位数从6月的50bp上调至75bp,但19位委员中仅9位支持降息75bp,1位支持降息150bp,人数勉强过半[4] - 鲍威尔在记者会中强调"以理服人"是联储行事DNA,并"正直地回避"了独立性问题,体现出联储独立的一面[5] 经济预测更新与政策立场 - FOMC委员在SEP预测中上调2025年GDP至1.6%(6月为1.4%),上调2026年GDP至1.8%(6月为1.6%),下调2026年失业率至4.4%(6月为4.5%),上调2026年核心PCE至2.6%(6月为2.4%)[5] - 鲍威尔对劳动力市场表示担忧,提出"风险管理式降息"新表述,指出劳动力市场存在移民减少带来的供给压力和需求走弱现象[13] - 鲍威尔认为当前通胀是一次性冲击,传导效果更小、时间更长,与杰克逊霍尔会议表述一致[13] 资产价格影响与市场预期 - 美联储的独立性表现使黄金成为FOMC会议后最大输家,从杰克逊霍尔会议至今约10%的涨幅反映了市场对联储可能失去部分独立性的定价[6] - 除黄金外其余资产波动有限,SEP满足了市场对降息三连25bp的期待,若非农数据继续爆冷可能出现更大幅度降息[8] - 美元指数下行趋势可能缓解转向区间震荡,但拐点需经济数据趋势性走稳确认,美欧两年期实际利率差接近收敛但美元反馈不积极[11] 政策效果与行业影响 - 降息预期对制造业、房地产等利率敏感型部门刺激程度有限,长端美债下行带动抵押贷款利率明显降低,但更多体现为再融资而非新购买[14] - 货币政策无法解决全国性住宅供给短缺问题,美国住宅许可疲软继续走弱至周期最低水平[14] 政治压力与未来展望 - 特朗普与美联储的根本分歧在于经济增长诉求,联储预测指向2026年1.8%增速和2.6%通胀的均衡经济,但特朗普需要更高增长以缓释债务压力和拉平存量债务利率[17] - 特朗普对联储的政治压力将继续加码,9月FOMC只是联储独立性压力测试的第一关[18]
宋雪涛:A股第三轮重估渐行渐近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16 08:10
核心观点 - A股市场正从流动性驱动转向基本面重估主导的"慢车"行情 投资者可关注三个投资建议和三个配置方向以把握转型中的确定性机会 [4][5][37] 投资建议 - 已在车上的投资者不必急于离场 因国内居民存款规模达160-170万亿 与A股市值比率1.7处于历史高位 存款向权益市场迁移潜力巨大 同时外部美元流动性宽松超预期 美联储年内或降息3-4次 为A股提供额外上涨动能 [6][7][14] - 未上车的投资者可耐心等待明后年基本面改善驱动的行情 当前M1增速已持续回升一年 M1-M2剪刀差从10.1%收窄至3.2% 预示企业盈利或于半年到一年内反弹 PPI同比有望于9月回升至-3%以内 明年二季度接近转正 房地产调整接近见底 一线城市补跌预示最后一轮调整 [16][22][23] - 即使市场下跌也不必担忧 因中国系统性风险已受控 银行体系反脆弱性强 居民底层消费韧性维持5%以上增长 科技等领域竞争力长期被低估 保险等长线资金将在下跌时提供支撑 [28][31][34] 配置方向 - 在滞胀中寻找确定性资产 包括高股息公共事业股 实物资产及黄金 这些资产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并抵御货币贬值 银行业因国家金融安全背书具备资产质量确定性 [38][39] - 科技是突破全球滞胀的关键 建议配置整个科技板块而非个别公司以获取贝塔回报 中国AI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为估值提供叙事空间 [40] - 聚焦中国经济转型的阿尔法机会 出海企业通过海外售价与国内成本差实现利润增长(如比亚迪欧洲售价比国内高170%) 产业升级体现为精细化工转向半导体等高附加值领域 下沉市场竞争虽激烈但幸存者将获得全球竞争力 [41][42]
人口灰犀牛:现状、影响和应对(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13 13:04
文章核心观点 - 面对人口加速老龄化趋势 保持产出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应技术进步 提高劳动参与率 出海三条路径 [2][51] - 人口老龄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将对经济增长 通胀 政策和资产配置产生深远影响 [4][15][31] - 中国已进入加速老龄化时期 面临未富先老 少子化严峻等挑战 应对时间窗口可能更短 [16][18][20]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 - 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0.2% 步入轻度老龄化社会 预计2035年达到13.1% 接近中度老龄化水平 [10] - 发达经济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024年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美国和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29.8% 23.2% 22.2% 19.5% 17.9%和15.6% 均处于中度或重度老龄化社会 [10]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60年代峰值5.32人下降至2024年2.25人 逼近2.1人的世代更替水平 发达经济体生育率更低 2023年美国 欧盟 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6 1.4 1.2和0.7人 [11] 人口转型理论 - 人口转型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化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工业化初中期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工业化中后期减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后工业化增长停滞阶段(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可能负增长) [5][6] - 人口红利理论认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提升带来经济增长额外源泉 但随着经济体完成工业化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9]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2024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5.6% 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预计2032年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2035年占比达22.8% [16] - 2025-2035年中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以年均0.3%和0.6%速度下降 65岁以上人口以年均4%速度增长 [16] - 中国总和生育率2023年降至1.0人 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韩国 育儿补贴制度已落地 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18] - 中国面临未富先老挑战 2024年人均GDP约13100美元 仅为日本同等老龄化水平的三分之一 [20] 人口结构变化的宏观影响 供给侧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萎缩 给潜在增长率带来下行压力 中国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74.5%峰值后持续回落 2024年降至68.3% 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3年见顶后2024年下降至9.6亿人 较峰值回落4.8% [31][34] - 预计2026-203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中枢下降至5.0%左右 2031-2035年进一步回落至4.5%左右 [34] - 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显著降低 当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5%后 储蓄率通常进入下行区间 日本 韩国 美国 法国等发达经济体都经历此过程 [35] - 人口老龄化导致经常项目顺差收窄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S-I=NX 储蓄率下降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减少 [35] 需求侧影响 - 人口老龄化加剧总需求不足 表现为负产出缺口 日本跨过第一人口转折点后 实际经济增长持续低于潜在增长 1993年1季度到2024年4季度间128个季度中88个季度录得负增长缺口 占比高达69% [36] - 人口老龄化提高服务消费占比 日本1994-2005年服务消费占比提高3.8个百分点 2024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比仅46.1% 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同等老龄化水平 [36][39] 通胀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通胀影响表现为先下后上 对劳动力供给冲击滞后于需求侧收缩 短期内对总需求负面影响更显著 对通胀形成压制 长期看劳动力短缺和不可贸易服务需求增加将带来通胀上行压力 [42][43][45] - 2023年以来美国 欧盟 日本通胀率保持在2%以上 表面是服务需求旺盛和劳动力市场强韧 本质是老龄化带来劳动供给短缺和不可贸易服务需求增加 [44] 日本经验借鉴 - 日本1990-1995年跨过第一人口转折点 1992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见顶回落 1995年总量达峰后持续萎缩 2010年总人口达峰后下降 [22] - 1995年日本劳动年龄人口达8746万人峰值 2024年降至7288万人 较峰值回落17% 潜在增长率降至0.61% [23] - 日本人口老龄化导致低经济增长率 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利率特征 1996-2024年实际GDP年均增速0.7% CPI长期低于2%通胀目标 政策利率长期徘徊零利率附近 [28] - 日本政府债务率从1990年69.4%攀升至2024年236.7% 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政府债务率呈正相关趋势 [28] - 2000-2024年日本15-64岁劳动人口以年均-0.7%速度减少 总产出以年均0.6%速度增长 劳动生产率以1.3%以上速度增长 劳动人口人均GDP累计增幅37.1% [46][48] - 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劳动生产率提升 1996-2024年以日元计价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1倍 年均复合增速9.0% 2024年底海外净资产达533.05万亿日元 创历史新高 [48] 应对人口老龄化路径 技术进步 - 利用人工智能 大数据 物联网 云计算等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替代重复性 低附加值劳动岗位 [52] - 2023年中国安装工业机器人27.6万台 占全球安装量51% 预计到2027年年均增长率5%至10% 医疗机器人安装量约6200台 同比增长36% 是增长最快领域 [52] 提高劳动参与率 - 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可增加就业人数对潜在增长率贡献 2024年中国男性和女性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分别为79.4%和69.7% 较日本低8.1和6.5个百分点 [57] - 中国已出台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产出增长的挑战 [57] 出海策略 - 将资本投向海外 在当地配置生产要素 利用当地劳动力和资源 通过贸易 利润分红 技术回流等方式回流本国 [59] -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趋势愈发明显 预计十五五时期将出台更多系统性政策支持企业出海 [60]
宋雪涛:鲍威尔的降息抉择,25vs50?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10 17:27
美联储政策转向的政治驱动因素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短期内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 从7月底对劳动力市场韧性和通胀风险保持高度关注 转变为8月杰克逊霍尔会议担忧就业市场持续放缓并淡化关税通胀的持续性 这种鸽派转向被解读为政治驱动而非基于经济技术性判断[4][5] - 特朗普试图罢免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并提起刑事控告 可能导致其未来货币政策投票结果被追溯无效 严重打击美联储声誉 同时新理事史蒂夫·米兰的加入将改变投票格局 至少3位理事支持更大幅度降息 削弱鲍威尔政策协调能力[7][8] - 美国最高法院以6-3的党派比例判决 允许特朗普解雇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成员 为行政权干预独立机构提供先例 进一步强化政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9] 劳动力市场数据恶化与统计缺陷 - 非农就业数据连续大幅下修 6月终值录得-1.3万人 8月初值仅为2.2万人 同时美国劳工统计局将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就业人数基准下修91.1万人(占总量的0.6%) 约为过去十年修正波动极值的两倍[12][13] - 非农统计方法存在严重缺陷 问卷初次回复率从历史80%-90%降至不足70% 抽样模型过时且出生-死亡模型调整不适用疫情后经济环境 导致市场对数据信任度崩塌[12] - 纽约联储消费者调查显示 未来三个月再就业概率中位数从50.7%降至44.9% 创2013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 与谘商会劳动职位充足率收窄相互印证 表明劳动力市场接近迅速恶化拐点[15] 降息预期与潜在政策路径 - 基于去年就业下修81.8万人后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的历史经验 本次91.1万人的大幅下修为鲍威尔提供数据依据 9月可能降息50bp且年内降息100bp[13][18] - 降息政策可能转向扩表成为美债边际买家 而非收益率曲线控制(YCC) 因YCC会加剧通胀压力并标志联储独立性丧失 但扩表方案见效较慢[19] - 全球美元流动性将随降息变得更加泛滥 中国资产持续受益 但降息代价昂贵 明年中期选举前美国再通胀压力明显抬头 疲软就业与经济增长减速可能归因于生产力提升 长期可能缓解滞胀担忧[20]
关税战下,中国出口为何依然坚挺?(国金宏观孙永乐)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9-09 23:52
全球贸易格局重构 - 美国开启新一轮贸易摩擦,全球贸易秩序加速重构,东盟、中国等生产国面临不同机遇与挑战 [3] - 美国作为全球最主要消费国,其关税税率差异化上行,使生产能力较强、税率较低的东盟国家成为本轮关税摩擦主要受益方 [3] - 2025年7月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较2024年回落4.4个百分点至9%,而东盟份额上升3.2个百分点至14% [3] - 尽管4月以来美国进口需求大幅下滑,但美国从东盟进口增速仍维持在30%左右 [3] 东盟市场贸易表现 - 东盟占美国进口份额提升明显的商品包括玩具(HS95)份额提高21%、鞋靴(HS64)提高12%、家具(HS94)提高7%、电气机械(HS85)提高9%、机械设备(HS84)提高6% [4] - 2024年东盟出口了全球25.5%的鞋靴、16.7%的电气机械制品、12.6%的纺服制品、9.4%的家具制品,预计相关商品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 [4] - 旺盛出口拉动东盟经济增长,越南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5%,1-8月财政支出中用于投资资金同比增长27.5%,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达154亿美元,同比增长8.8%,创5年新高 [4] - 中国与东盟形成成熟产业分工,中国占据产业链中上游,东盟集中在中下游,中国对美国损失的出口份额通过东盟弥补回来 [4]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2%,其中资本品出口增21%、中间品增17%、消费品降1%,中间品和资本品累计拉动对东盟出口增速10个百分点 [5] 非洲市场贸易潜力 - 非洲拥有14.8亿人口,占全球18.2%,其中25岁以下年轻人8.7亿,占非洲人口59%,是全球青年人口占比最高地区,人口红利显著 [12] - 非洲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150种地下矿产资源都有储藏,其中铂、锰、铬等蕴藏量占世界80%,磷酸盐、黄金、钻石等占50%以上 [12] -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预测2025年非洲经济增速达3.9%,2024年为3.3% [12] - 2024年中国占非洲进口份额23.1%,较2019年提高6.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份额提升主要来自欧洲 [12] - 中国对非洲出口更加多元化,主要增长商品为机械设备(HS84)、车辆(HS87)、船舶(HS89)、电气设备(HS85)、钢铁(HS72),分别拉动在非洲出口增长5、4、3、2、1个百分点 [13] - 2025年1-7月中国对尼日利亚(占非洲出口10%)、利比里亚(7%)、几内亚(2%)出口增速分别为40%、48%、82% [13] 中国出口格局变化 - 中国产业链对东盟、非洲的溢出维持了出口竞争力,使2025年7、8月出口保持韧性 [17] - 2025年8月东盟、欧盟、美国、中国香港、拉美、非洲占中国出口比重分别为17.8%、16.1%、9.8%、8.4%、8.3%、5.8%,较去年同期变动+2.6、+0.9、-5.5、+0.9、-0.6、+1个百分点 [17] - 8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滑33.1%,拖累出口5.1个百分点,但对非洲、东盟出口分别拉动出口1.2、3.4个百分点,有效对冲美国拖累 [17] - 中国向欧盟+英国(占出口17%)主要出口电气机械(25%)、机械器具(17%)、车辆(7%);向东盟(17%)主要出口电气机械(29%)、机械器具(14%);向美国+加拿大(13%)主要出口电气机械(21%)、机械器具(18%);向非洲(6%)主要出口电气机械(15%)、机械器具(14%)、车辆(10%) [20] 全球市场份额变化 - 在主要样本国家中(占2024年全球出口90.5%),2025年上半年中国占主要样本地区出口份额上涨0.1个百分点,东盟份额上涨0.5个百分点 [21] - 份额提升主要由欧盟和日韩让出,上半年日韩、欧盟占样本地区出口份额分别回落0.1、0.6个百分点 [21] - 日韩、欧洲在本轮关税贸易战中面临更大压力,高额关税下其占美国市场份额面临下滑,在各类商品份额上受到中国、东盟挑战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