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000333)
搜索文档
2025广东企业500强出炉:中国平安、华润、华为位居前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4:01
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5年广东500强企业总营业收入达19.36万亿元,资产总额突破68.33万亿元 [1][3][5] - 营业收入总额从2021年的16.73万亿元持续攀升至2025年的19.3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增速为3.36%,较2024年的0.37%明显回升 [3] - 资产总额从2021年的56.62万亿元持续扩大至2025年的68.33万亿元,五年间累计增长超过11万亿元 [5] 研发投入与创新 - 2025年广东500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高达5849.61亿元 [1][5]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研发强度高达19.00%,研发费用达1916.49亿元 [5] - 制造业研发费用总额为2795.08亿元,占据规模优势 [5] 行业结构与表现 - 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8.99%),其次是卫生和社会工作(5.57%)以及制造业(4.08%) [6] - 制造业营业收入为68444.56亿元,批发和零售业营业收入为16307.18亿元 [6] - 企业纳税总额从2021年的9012.71亿元逐步调整至2025年的6811.91亿元,五年间累计减少超过2200亿元,反映出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 [6] 盈利能力与效率 - 2021至2025年间,广东500强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率从2.63%降至1.75%,净资产利润率从11.73%跌至7.55%,营业净利润率从8.36%下降至6.19% [8] - 利润率指标呈现连续性下滑态势,反映出企业在成本管控、资产配置与产品附加值提升方面面临系统性压力 [8] 区域分布与协同 - 珠三角地区的500强企业营收占比高达98.25%,净利润占比98.91%,而粤东地区各项指标占比均不足0.3%,粤西地区营收占比仅1.08%,粤北地区营收占比0.39%且净利润出现负值 [8] - 深圳以216家企业保持绝对领先地位,累计营收突破10万亿元(108916.04亿元),净利润达8637.34亿元;广州企业数量为120家,累计营收51155.06亿元 [9] - 报告建议构建“珠三角创新辐射+粤东西北特色承接”的区域协同体系,以破解“中心极强、边缘极弱”的分布格局 [10] 领先企业名单 - 广东500强企业前十位依次为中国平安、华润、华为、南方电网、比亚迪、腾讯、富士康、招商银行、美的、广汽 [1] - 榜单覆盖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等珠三角核心城市 [11][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2025广东企业500强出炉:中国平安、华润、华为位居前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3:56
规模实力与增长韧性 - 2025年广东500强企业总营业收入达19.3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资产总额突破68.33万亿元 [1][3] - 2021至2025年间,营业收入总额从16.73万亿元持续攀升至19.36万亿元,2025年增速为3.36%,较2024年的0.37%明显回升 [3] - 资产总额从56.62万亿元持续扩大至68.33万亿元,五年间累计增长超过11万亿元 [5] 研发投入与创新驱动 - 2025年广东500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高达5849.61亿元 [1][5]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19.00%的研发强度高居榜首,研发费用达1916.49亿元 [5][6] - 制造业以2795.08亿元的研发费用总额占据规模优势,研发投入占比为4.08% [5][6] 行业结构与研发强度 - 知识密集型领域研发活跃,除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外,卫生和社会工作研发强度为5.57% [6]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费用为114.33亿元,研发强度为1.07% [6] - 金融业研发费用为210.10亿元,研发强度为0.94% [6] 政策环境与企业负担 - 企业纳税总额从2021年的9012.71亿元逐步调整至2025年的6811.91亿元,五年间累计减少超过2200亿元 [8] - “两增一降”(资产、营收增长,纳税下调)的变化反映出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 [8] 盈利效率挑战 - 2021至2025年间,广东500强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率从2.63%降至1.75%,净资产利润率从11.73%跌至7.55%,营业净利润率从8.36%下降至6.19% [10] - 运营成本持续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盈利模式转型等因素共同挤压了利润空间 [10] 区域分布高度集中 - 珠三角地区的500强企业营收占比高达98.25%,净利润占比98.91% [10] - 深圳以216家企业保持绝对领先地位,累计营收突破10万亿元,净利润达8637亿元 [11] - 广州以120家企业位列第二,累计营收5.1万亿元,佛山(63家)、东莞(26家)形成第二梯队 [11] 区域协调发展建议 - 报告建议构建“珠三角创新辐射+粤东西北特色承接”的区域协同体系 [12] - 支持广深等中心城市龙头企业在粤东西北布局产业化基地,推动技术、资本、人才跨区域流动 [12] - 在粤东西北聚焦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平台,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12]
A500ETF嘉实(159351)红盘蓄势,西部超导领涨成分股,机构:看好科技成长板块引领四季度行情
新浪财经· 2025-10-29 10:19
指数及ETF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29日,中证A500指数上涨0.55% [1] - A500ETF嘉实(159351)当日上涨0.58%,盘中换手率为2.42%,成交额为2.83亿元 [1][3] - A500ETF嘉实最新规模达116.70亿元,近1年净值上涨22.78% [3] - 该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11.71%,最长连涨月数为5个月,最长连涨涨幅为28.61%,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4.15% [3] - 截至2025年10月28日,A500ETF嘉实近6个月超越基准年化收益为5.45% [3] 成分股表现 - 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西部超导上涨11.37%,三环集团上涨10.99%,阳光电源上涨8.42%,三七互娱上涨7.14%,泰格医药上涨6.31% [1] -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中,宁德时代上涨2.19%,中国平安上涨2.20%,紫金矿业上涨1.64%,新易盛上涨1.52%,中际旭创上涨1.20% [4][6]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为19%,其中宁德时代权重最高为3.81%,贵州茅台权重为3.23% [4][6] 市场观点与投资主线 - 券商分析师普遍认为上证指数震荡上行有望吸引更多资金进场,指数上行趋势有望延续 [3] - 短期看好科技成长板块引领四季度行情,建议关注三大投资主线 [4] - 第一条主线为“硬科技”核心赛道,包括半导体、AI算力、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 [4] - 第二条主线为政策受益与内需修复板块,当前消费风格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估值修复空间较大 [4] - 第三条主线为高股息与低估值防御板块,如银行、电力、公用事业等,具备稳定现金流与估值修复潜力 [4]
5300亿元!钟睒睒第四次成中国首富;英伟达总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00后用家用打印机造出250多万假币;中通快递被约谈...
搜狐财经· 2025-10-29 10:12
宏观经济数据 - 北京以49843亿元GDP和2183万人口位列省级行政区前列,人均GDP达22.8万元[1] - 上海GDP为53927亿元,人口2480万,人均GDP为21.7万元[1] - 江苏省GDP最高,达137008亿元,人口8526万,人均GDP16.1万元[1] - 广东省GDP为141634亿元,人口12780万,人均GDP11.1万元[1] - 山东省GDP为98566亿元,人口10080万,人均GDP9.8万元[1] 快递物流行业监管 - 国家邮政局约谈中通快递,指出其存在经营行为不规范、随意调整运营规则、服务质量不高、快递员合法权益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3] - 中通快递回应称将全面排查、全面整改、全网落实,提升服务质量、合规经营及员工权益保障[3] 贵金属与奢侈品市场 - 现货黄金价格跌超3%,收报3987.28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跌3.12%至4008.40美元/盎司[3] - 国内部分品牌金饰克价跌破1200元关口[3] - 53度500ml飞天茅台散瓶批发参考价报1690元,首次跌破1700元/瓶,较上线时累计跌幅超31%[12] 科技巨头动态 - 英伟达股价上涨4.9%,市值达4.89万亿美元,今年累计涨幅近50%,公司加速向“计算生态系统平台”转型[7] - 苹果公司总市值首次升破4万亿美元[8] - 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负责下一代技术架构,该部门直接向雷军汇报[8] - 亚马逊宣布将裁减近1.4万个岗位,以精简层级、调配资源[12] 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 - “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14] - 谷歌计划重启艾奥瓦州一座核电站,为其AI基础设施供电,预计2029年重新投入运营[17] - 百度AI眼镜项目“小度AI眼镜”将于11月1日开启预售,具备拍摄、AI翻译、识物等功能[24] - 马斯克旗下xAI推出AI百科全书Grokipedia,内容由AI聊天机器人Grok进行“事实核查”[15] 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 - AI初创公司Mercor按100亿美元估值融资3.5亿美元,由Felicis领投[18] - AI推理独角兽Fireworks AI融资2.54亿美元,估值达40亿美元,将用于招聘和采购GPU[19] - 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在香港启动招股,拟发售约4196万股,每股发售价不超过180.00港元[17] - 精密电流感测元件企业“普森美”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前海方舟基金、深创投共同领投[20] - 企业级Data Agent解决方案公司数巅科技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21] - 人工智能平台MAI完成2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凯鹏华盈领投[22] 公司领导层变动 - 巨人网络CEO张栋因个人原因辞职,公司董事刘伟出任CEO,将聚焦培养年轻核心人才[9][10] - 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财富增长1900亿元,以5300亿元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6] - 翰森的钟慧娟以1410亿元成为中国女首富[6] 企业合作与战略投资 - 英伟达将向诺基亚进行10亿美元股权投资,以每股6.01美元认购新股,持有诺基亚2.9%股份[18] - OpenAI完成资本重组,微软持有其营利部门OpenAI Group PBC约27%股份,投资估值约1350亿美元[15]
美的被京东罚款500万?知情人士:造谣!明显有平台操纵;小米密集调整:雷军亲自挂帅汽车新部门;巨人网络CEO张栋辞职,刘伟回归
雷峰网· 2025-10-29 08:40
电商行业动态 - 京东双11期间被传对商家采取高压定价策略及“二选一”要求,但知情人士回应称“美的集团因价格问题遭京东罚款500万元”为不实消息,并指出有平台操纵迹象[2][4] - 京东客服及离职采销人员均否认存在“二选一”政策,强调公司致力于为用户争取低价[4] - 今年双11呈现新趋势:平台简化玩法、AI技术全面渗透、近远场零售深度融合,京东将促销战线拉长至37天,淘宝天猫押注“大消费+AI”组合拳[6] 小米集团战略与业绩 - 小米汽车业务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新设立一级部门“架构部”负责下一代技术架构,由雷军直接管理,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进入新部门,原电动力负责人王振锁接替其职位[5][8] - 小米之家总经理职务由云南分公司总经理陈恺接任,向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晓雁汇报,同时陈恺继续兼任云南分公司总经理[5][8] - 花旗与华泰证券预测小米电动车业务在2025年第三季度将扭亏为盈,预计营运利润分别为7.22亿元和10亿元[9] - 雷军财富因小米汽车业务爆发式增长及手机高端化突破而增长1960亿元,达到3260亿元,在《胡润百富榜》排名第五,财富涨幅达151%[10][11][12] - 南方周末科创力排名显示,小米在消费电子及电气业中超越美的跃居第一,得分51.93分,2024年研发投入240.5亿元,研发强度6.57%[26] AI与大模型行业动态 - MiniMax高级研究总监钟怡然已于半年前离职,其曾主导基于Lightning Attention架构的MiniMax-01模型研发项目[5][13][14] - 2025年三季度AI应用市场数据显示,移动端和PC端月活跃用户量分别达到7.29亿和2.00亿,豆包月活用户1.72亿超过DeepSeek的1.45亿[15][16] - Meta AI部门进行战略重组并裁员约600人,涉及四个部门中的三个,仅新团队TBD Lab未受影响,此次调整或与Llama4模型表现不佳及中国竞争对手DeepSeek崛起带来的压力有关[2][30][31] 汽车行业与自动驾驶 - 华为鸿蒙智行全系车型交付量突破100万台,达成此目标用时43个月,其旗舰9系新款享界S9将于11月上市[24] - 欧洲9月新车销量同比增长10.7%至123.7万辆,比亚迪销量同比暴涨398%,市场份额从0.4%升至2.0%,特斯拉销量则同比下降10.5%,市场份额收缩至3.2%[35][36] - 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订阅率仅为现有车队的12%,2025年第三季度相关收入低于2024年同期的3.26亿美元[36] - 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在香港启动招股,拟发售约4196万股,每股发售价不超过180港元,预计于11月6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29] 消费电子与硬件创新 - 大疆Pocket 4云台相机已进入量产阶段,机身重量大幅减轻35%至约116克,并新增两个功能未知的实体按钮,预计未来2至3个月内发布[20][21][22] - 三星首款三折叠屏手机Galaxy Z TriFold实机首次公开展出,采用两侧向内折叠设计,完全展开后屏幕尺寸约10英寸,初期计划生产5万到10万台[32][33] 互联网与科技公司人事变动 - 巨人网络CEO张栋因个人原因辞职,公司董事刘伟出任CEO,刘伟曾于两年前卸任该职务,此次回归将聚焦培养年轻核心人才[2][15] - 原美团零售事业部总经理文秦时隔8年回归美团,负责其境外业务Keeta在巴西市场的运营,向业务负责人仇广宇汇报[5][9][10] - 台积电75岁资深高管罗唯仁在退休3个月后被传将加盟英特尔掌管研发工作,其在台积电任职期间获得超过1500项专利[27] 企业财报与市场表现 - 苹果公司2025财年服务业务收入有望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预计达到108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该业务利润贡献率可能高达公司总利润的50%[2][31][32] - 钟睒睒以5300亿元财富第四次成为《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财富增长1900亿元,张一鸣和马化腾分别以4700亿元和4650亿元位列第二、三位[10][12]
「隐形冠军」神话终破灭
36氪· 2025-10-29 08:16
隐形冠军理论起源与定义 - 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隐形冠军”概念,指那些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公众认知度低的中小企业[4][5] - 隐形冠军的原始标准为全球市场份额前两位、年销售额低于10亿美元、公众认知度低,后放宽为世界排名前三或某一大陆第一,年营业额低于50亿美元[7] - 根据2023年研究,全球隐形冠军数量为3406家,其中德国有1573家,美国350家,日本283家,中国97家[7][11] 传统隐形冠军的商业模式与作用 - 隐形冠军企业普遍聚焦利基市场,业务涉及图钉、按钮、添加剂、宠物牵引绳、购物推车等狭窄领域[12] - 德国企业Weckerle占据全球85%的口红机器市场份额,Flexi公司占据全球70%的可伸缩狗绳市场份额[13] - 日本企业在精密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如JSR、东京应化、信越化学等霸占全球芯片材料7成以上份额,信越化学与胜高SUMCO拿下全球高纯度硅片一半以上市场[13] - 这些企业造就了德国20世纪50-60年代以及日本80-90年代的经济“黄金十年”,日本GDP在1987年占全球15%,超过德国与法国总和[16] 德国日本隐形冠军的衰退现状 - 德国GDP在2023年下降0.2%,连续两年萎缩,2024年第二季度经济环比又下降0.3%[21] - 自2021年以来,德国制造业企业破产数量增长80%以上,2024年每6家破产的大型企业中就有一家是汽车零部件商[22] - 汽车行业巨头大规模裁员,博世裁员超过2.5万人,采埃孚计划在德国削减1.1万至1.4万个岗位,大众计划到2030年前让3.5万人下岗[22] - 168年历史的汽车门锁供应商基克特、车标供应商Gerhardi、零部件商马瑞利集团等老牌企业相继破产[25] - 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排名中,丰田销量1080万辆下滑3.7%,大众销量903万辆下滑2.3%,而比亚迪销量427万辆增长41.26%[27] 衰退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 德国日本企业数字化转型缓慢,日本政府直到2024年7月才宣布淘汰软盘,修改了1000多项法案[31][32] - 日本使用AGI的人数仅有9%,而中国接近60%居世界第一,美国超过50%[33] - 德国被称为“数字化绿洲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投资谨慎,优先维护传统业务[33] - 根据《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美两国独角兽数量超过七成,前30名中无一家德国或日本企业[36] 中国企业的崛起与替代 - 在2014-2020年,中国企业收购了300家德国公司,包括均胜电子收购普瑞、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等案例[40] -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已有15家企业入围全球百强榜,4家进入前50,中国企业息税前利润率5.7%为全球最高,高于欧洲的3.6%和韩国的3.4%[40] - 中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单项冠军企业1500多家[41] - 赫尔曼·西蒙识别出的中国隐形冠军数量从约100家增至300家,如运城制版集团、义乌双童吸管(占世界30%份额)、中集集团等[41]
中国前十大富豪,浙商包揽四席
上海证券报· 2025-10-29 07:21
榜单总体情况 - 胡润百富榜上榜企业家数量达1434位,较去年增加31% [1] - 上榜企业家总财富近30万亿元,较去年增长42% [1] - 1198位企业家财富实现增长,其中包括376位新人 [1] - 上榜企业家平均年龄为60岁,较去年年轻一岁 [1] 前十名企业家财富变动 - 钟睒睒财富达5300亿元,同比增长56%,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 [2][3] - 张一鸣财富4700亿元,同比增长34%,退居第二 [4] - 马化腾财富4650亿元,同比增长48%,保持第三 [4] - 曾毓群财富3300亿元,同比增长65%,位列第四 [5] - 雷军财富3260亿元,同比增长151%,成为财富增长数额最高的企业家,位列第五 [5] - 丁磊财富3200亿元,同比增长60%,位列第六 [5] - 黄峥财富3140亿元,同比增长28%,位列第七 [6] - 何享健家族财富2780亿元,同比增长18%,位列第八 [6] - 李嘉诚、李泽钜父子财富2350亿元,同比增长18%,位列第九 [6] - 李书福家族财富2250亿元,同比增长55%,位列第十 [6] - 前十名企业家平均年龄62岁,较去年年轻3岁,门槛为2250亿元,较去年提高600亿元 [3] 行业表现亮点 - 新能源汽车及电池领域表现亮眼,宁德时代多位成员财富增长近70% [7] - 消费电子领域受益于短视频热度和全球智能硬件需求,影石刘靖康夫妇以385亿元首次上榜,大疆汪滔财富首次突破千亿元 [7] - 新消费领域泡泡玛特王宁财富增加1500多亿元,进入前20 [7] - 算力赛道寒武纪陈天石财富增长近1500亿元,进入前20 [9] - 生物医药领域翰森钟慧娟、百利天恒朱义财富均增长600多亿元,进入前30 [9] - 证券服务领域受益于股市大幅回暖,东方财富其实、同花顺易峥、富途李华财富分别增长近700亿、600亿和500亿元 [10] 公司业绩驱动因素 - 农夫山泉上半年销售额超250亿元,同比增长逾15%,推动产品高端化与品牌升级 [3] - 字节跳动上半年营收超6500亿元,同比增长25%,AI助手"豆包"月活用户达1.57亿 [4] - 腾讯去年广告收入增长20%,本土游戏业务增长10%,微信小店GMV翻至1.92倍 [4] - 宁德时代上半年营收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7%,储能电池系统营收284亿元,毛利率达25% [5] - 小米上半年营收2272亿元,同比增长38% [5] - 网易去年净收入1053亿元,游戏业务占整体营收近80% [5] - 拼多多上半年总营收1997亿元,同比增长8.6%,净利润同比下降24% [6] - 美的去年营收4071亿元,同比增长9.4% [6] - 吉利汽车过去一年股价翻倍,市值接近1800亿元 [6] 新上榜及特色企业家 - 集换式卡牌龙头卡游李奇斌夫妇以600亿元首次上榜,跻身前100 [8] - 霸王茶姬张俊杰以135亿元财富首次上榜 [9] - 老铺黄金徐高明以695亿元财富首次上榜,位居新人之首 [9] - Kimi创始人杨植麟以73亿元财富首次上榜 [9] - 脑再生区一佳首次上榜,财富440亿元 [9] 企业家地域分布 - 上海以152位上榜者位列第一,较去年增加40位 [11] - 深圳以147位上榜者位列第二,较去年增加39位 [11] - 北京以146位上榜者位列第三,较去年增加31位 [11]
公募最新前十大重仓股亮相 宁德时代重返榜首
证券时报· 2025-10-29 02:17
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变动 - 宁德时代超越腾讯控股,重返公募基金第一大重仓股,持有基金数达1408只,持仓市值758.81亿元,较二季度末增长238.52亿元 [2][3] - 腾讯控股回落至第二大重仓股,持仓市值699.38亿元,较二季度末增长107.88亿元 [3] - 中际旭创和工业富联新晋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七,持仓市值分别为558.13亿元和363.43亿元 [2][4] - 美的集团与小米集团退出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之列 [2][4] 主要增持板块及个股 - 中际旭创成为最受青睐标的,获公募基金增持401.74亿元,持仓总市值达558.13亿元,重仓基金数量由392只增至746只 [5] - 新易盛和工业富联紧随其后,三季度分别获增持369.30亿元和341.20亿元 [5] - 阿里巴巴、宁德时代、寒武纪等10只股票获公募基金超百亿元增持 [5] - 增持方向集中于新能源汽车、AI、互联网、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赛道龙头公司 [2][5] 主要减持板块及个股 - 小米集团是公募基金三季度减持最多个股,减持市值达108.34亿元 [6] - 美的集团、招商银行、顺丰控股分别被减持88.51亿元、75.68亿元和74.80亿元 [6] - 家电、银行等防御性板块成为公募基金减持重点 [6] 新增与剔除重仓股趋势 - 光库科技、江西铜业股份、中船特气位列三季度公募基金新增前50大重仓股前五,显示资源品、硬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布局趋势 [5] - 三诺生物、孩子王、云顶新耀等个股位居三季度公募基金剔除前50大重仓股前列 [6]
公募十大重仓股出炉!这些股票被增持
中国证券报· 2025-10-28 23:00
公募基金2025年三季度重仓股变动 - 宁德时代重回公募基金第一大重仓股,持有市值758.81亿元 [1][2] - 腾讯控股从二季度末的第一大重仓股降为第二大重仓股,持有市值699.38亿元 [2] - 前十大重仓股还包括新易盛、中际旭创、阿里巴巴-W、立讯精密、工业富联、紫金矿业、中芯国际、贵州茅台,持有市值均超过280亿元 [1][2] - 中际旭创、工业富联新进前十大重仓股,美的集团、小米集团-W退出前十大重仓股行列 [1][2] 公募基金三季度增持情况 - 增持市值最多的个股是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分别增持401.74亿元和369.30亿元,连续两个季度位列增持榜首 [2] - 增持工业富联市值超过300亿元 [2] - 增持阿里巴巴-W、宁德时代市值均超过200亿元 [2] - 增持寒武纪、立讯精密、中芯国际等芯片和消费电子个股市值均超过120亿元 [2] 公募基金三季度减持情况 - 减持市值最多的个股是小米集团-W,减持108.34亿元 [3] - 减持美的集团、招商银行、顺丰控股市值均超过70亿元 [3] - 美团-W、格力电器、长江电力、比亚迪等个股也被公募基金减持较多 [3][5] - 泡泡玛特在二季度被增持后,于三季度被大手笔减持 [5] 科技股表现与基金持仓策略 - 科技板块三季度表现突出,增持前十大个股多为科技股,尤其聚焦光模块等AI相关领域 [4] - 中际旭创三季度股价上涨超170%,新易盛上涨超180%,工业富联上涨超210%,是增持市值最多的三只个股 [4] - 永赢科技智选A基金前三季度收益率最高,其第一、第二大重仓股为新易盛和中际旭创,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分别为9.76%和9.48% [4] - 中欧数字经济A、恒越优势精选等业绩领先基金也重仓新易盛、中际旭创、中芯国际、阿里巴巴-W、沪电股份等科技股 [4] 基金经理对科技股与消费股的观点 - 有观点认为AI仍是全球科技创新主线,国产算力需求旺盛,供应链瓶颈在解决,明年高增长可期 [8] - 重点关注AI硬件创新带来的消费电子投资机会,看好国内先进制程突破带动的先进制造、封装及国产算力芯片机会 [8] - 有观点指出,随着股市财富效应增加和宏观经济上行,一些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消费股可能迎来表现时刻 [7] - 中国的内需消费市场长期仍是投资沃土,当前较低估值提供充足安全边际 [7] - 对于AI驱动的科技股投资,需同时保持乐观和谨慎,因技术路线迭代可能影响长期竞争格局和内在价值 [8]
佛山制造三级跳:龙头企业开启的AI“智”造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0:16
悍高集团成功上市 - 公司强势登陆深交所主板,成为“中国功能五金第一股”[2] - 上市归因于依托原创设计与智能制造实现的转型升级[2] - 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与规模效应,提升了业绩的真实性与稳定性[2] 佛山制造业整体转型态势 - 作为全国第二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地级市,佛山正完成从“数字化筑基”“绿色化转型”到“AI+赋能”的三级跨越[3] - 转型已覆盖陶瓷、家电、纺织、食品等传统领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重塑产业价值逻辑[3] - 截至2024年底,佛山7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数字化率超70%,未来将覆盖超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0万家工业企业[5] - 数字化转型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6%、成本降低17%、产品不良率降低8%[5] 龙头企业引领与产业链协同 - 美的集团通过“632工程”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并带动数智化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从家电向其他领域扩散[5] - 美的搭建的家电产业链协同平台接入工业设备400万台,打造工业App超1200个,服务近60万家企业[6] - 该平台帮助供应链企业研发设计效率提升40%,生产效率提升38%,库存积压降低5%[6] - 龙头企业通过商业订单和协同平台双轮驱动供应链企业改造[6] 智能制造标杆与效率提升 - 佛山已拥有美的微波炉顺德工厂、美的厨热顺德工厂、海天味业高明工厂3座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7] - 海天味业通过视觉AI与机器学习改造传统酿造工艺,实现产品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7] - 维尚家具应用模拟退火算法使木材利用率提升到93%以上[7] - 凯硕精密模具的“多机连线式机械臂”达到每分钟转换14次的国际先进效率[5] 绿色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蒙娜丽莎集团全球首条氨氢零碳燃烧生产线投产,预计年产量150万平方米,年减碳5200吨[9] - 该技术若在建材行业推广,每年可减碳超过8亿吨[9] - 2019年至2024年,蒙娜丽莎累计减碳29.03万吨,约等于种植1613万棵树[9] - 三技精密的数字化染厂使交付周期缩短50%、生产能耗减少15%以上[11] - 绿色转型被视为竞争力,低碳能力成为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新“通行证”[11] AI赋能与价值重构 - 技术赋能核心从“效率提升”转向“价值重构”,驱动产业价值实现质的跃升[12] - 美的从卖产品转向卖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装备企业延伸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12] - 季华实验室研发的人工智能光谱快速检测系统,从发光材料分析跨行业应用于品酒、油脂检测[13] - 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已聚集20余家生态服务商,提供超20个行业大模型、超百种AI产品、超150个解决方案[14] - 该平台已吸引超1400家企业注册,访问用户破10万,成功助力超150家企业业务升级[14] - 海信集团推出融合AI与物联网的智能冰箱,从单一产品升级为全屋智能生态枢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