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广核矿业:低成本铀矿具优势
招银国际· 2024-11-20 12:08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给予中广核矿业(1164 HK)首次覆盖,评级为“买入”,目标价为2.36港元,潜在升幅为32% [1][3] - 目标价基于3倍净现值(NPV)计算,反映当前铀价上升周期及资源量转化为储量的潜力 [1][15] 核心观点 - 未来10年天然铀需求将受益于核电结构性增长趋势,铀价预计在未来数年保持高企 [1] - 中广核矿业通过合资公司持有哈萨克斯坦四个低成本铀矿,预计2026年盈利较2023年翻倍 [1][7] - 2024年铀价预计为85美元/磅,同比上升30%以上,2025/26年每年上升8% [1][7] 合资公司与矿山 - 中广核矿业持有哈萨克斯坦谢公司(Semizbay-U)和奥公司(Ortalyk)各49%的权益,旗下四个矿山2023年平均开采成本为17-27美元/磅,处于全球偏低水平 [1][30][31] - 谢公司和奥公司2024/25/26年预计贡献权益净利润分别为9.5亿/10亿/11亿港元,同比增长62%/9%/8% [7][12] - 谢矿和伊矿2023年产量分别为407吨和569吨,预计谢矿寿命至2037年,伊矿至2029年 [30] - 中矿和扎矿2023年产量分别为1,513吨和131吨,预计中矿寿命至2033年,扎矿处于初步投产阶段 [31] 财务预测 - 2024年净利润预计同比下跌11%至4.4亿港元,主要由于哈萨克斯坦政府收紧税收政策,导致1H24所得税支出同比增加2.8倍至2.1亿港元 [1][7] - 2025/26年净利润预计分别增长52%/63%,2026年盈利较2023年翻倍 [1][7] - 2025年铀现货价每上升1%,中广核矿业净利润将上升0.7% [7] 行业与市场 - 全球核电发展带动天然铀需求增长,预计2024-26年国际铀贸易毛利差稳定在每磅1.2美元 [53][54] - 哈萨克斯坦采用原地位浸出法(ISR Mining)开采铀矿,成本低于20美元/磅的产量占全球25%,低成本铀矿产量占比逐年减少,提升低成本生产商竞争力 [41][44] 公司背景 - 中广核矿业成立于2001年,控股股东为中广核集团,持股56.9%,主营铀矿开采和销售,2011年在香港上市 [22] - 公司通过收购哈原工子公司Semizbay-U和Ortalyk的49%股权,获得哈萨克斯坦四个铀矿的包销权 [22][23]
小米集团-W:生态圈加速发展,汽车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国元国际控股· 2024-11-20 11:3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无具体投资评级信息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小米集团-W(1810.HK)在2024年Q3实现了总收入9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63亿元,同比增长4.4%。公司现金储备升至1516亿元,再创新高。 [4] - 小米品牌所倡导的价值观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可,为小米"人车家"生态培育了厚实的生长土壤。在这种与消费者良好互动的模式下,小米各板块都有望长期保持健康增长,公司估值仍有空间,建议继续积极关注。 [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手机高端化持续推进,市场份额不断巩固 - 3Q24公司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475亿元,同比增长13.9%,手机出货量4310万台,同比增长3.1%。毛利率为11.7%,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健康水平。 [7] - 根据Canalys数据,公司连续17个季度排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三,Q3全球市占率为13.8%,在中国大陆地区出货量排名升至第四,市场份额同比上涨1.2个百分点至14.7%。 [7] - Q3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高端手机出货量在整体手机出货量中的占比达到21.3%,同比提升了3.9个百分点,手机ASP1102元,同比增长10.6%。 [7]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加速增长,互联网用户创历史新高 - 3Q2024公司IoT业务收入为261亿元,同比增长26.3%,毛利率20.8%,创历史新高。 [11] - 空调出货量超过170万台,同比增长55%+;冰箱出货量超81万台,同比增长20%+;洗衣机出货量超48万台,同比增长50%+。 [11] - 到2024年9月,公司全球月活用户创历史新高,达到6.86亿,同比增长10.1%。其中中国大陆月活用户达到1.68亿,同比增长10.6%。 [11] - Q3公司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为85亿元,也创历史新高;毛利率77.5%,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 [11] 汽车交付量迅速提升,亏损幅度迅速收窄 - 公司智能电动汽车业务Q3收入为97亿元,环比增长52.3%。其中智能电动汽车销售收入95亿元,其他的相关业务收入2亿元。 [13] - 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达到17.1%,环比提升1.7个百分点。 [13] - 本季度Xiaomi SU7总计交付量39,790台,平均单价人民币238,650元。今年10月之后,SU7的月交付能力已经突破2万台。 [13] - Xiaomi SU7 Ultra定价81.79万元/台,预计2025年3月发布,预定开启10分钟内小定数量达到3680台。 [13]
吉利汽车:战略聚焦协同加速,巨头蓄势扶摇直上
长江证券· 2024-11-20 11:33
报告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6] 报告核心观点 - 新平台赋能,吉利汽车有望开启产品新时代。GEA架构支撑新车周期,极氪、领克、银河全面向好。各品牌新能源转型顺利推进,规模效应逐步凸显将带来盈利向上弹性。公司燃油车基盘稳固,联营企业创新出海模式持续打开海外新空间。智能电动化转型加速推动混动与电动进入放量期,规模化造就盈利,叠加产品结构升级与降本工作推进,整车强势新周期下盈利具备较大弹性,当前估值仍处低位,持续重点推荐[2][3][5] 公司各发展阶段总结 历史发展复盘 - 吉利汽车成立于1986年,经历了1.0机械时代、2.0时代、3.0精品车时代和4.0科技吉利时代。2024年起,GEA新平台赋能,支撑新车周期,极氪、领克、银河全面向好,有望开启产品新时代[37] 各阶段销量及盈利情况 - **自主SUV腾飞期(2015 - 2017年)**:SUV渗透率快速提升,吉利打造爆款SUV博越+帝豪等拉动销量快速增长,年销量突破百万。此期间营收从302.8亿元提升至929.6亿元,单车收入从5.8万元提升至7.4万元;归母净利润从22.6亿元提升至106.3亿元,单车利润从0.43万元提升至0.85万元[3][53][56] - **新能源转型初期(2021 - 2023年)**:表现一般,3.0时期产品老化叠加新能源转型相对较慢,三挡混动以及CMA架构成本高无法应对国内低成本竞争环境,且国内油车下滑[3] - **新能源转型加速期(2024以来)**:加速转型,品牌定位重构,全新GEA平台带来技术大幅降本,平台赋能开启强势新车周期。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1677亿元,同比+36%,受益规模效应和产品结构优化,盈利能力提升,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提升,归母净利53.9亿(剔除雷诺影响),同比+89.4%[3] 各品牌情况总结 新能源品牌 - **银河**:全新GEA全面兼容纯电、混动等多种能源形式,技术显著降本,电耗低空间大。银河E5首搭GEA架构对标元plus,定价和产品力强劲,上市85天累计交付4万辆,星愿上市16天交付超1万台,银河星舰7上市持续增强新车周期。GEA平台新周期重点放量在明年,持续发力,新车周期势头强劲,带来品牌盈利快速上行[4] - **极氪**:定位高端纯电市场,极氪001和007产品力强势支撑品牌销量,009销量超预期,盈利性好和销量结构改善加速极氪扭亏。极氪7X发布25天,交付突破1万台,极氪MIX上市,持续完善家族产品矩阵[4] - **领克**:新能源转型提振销量,从油改电到全新车型周期,领克08 EM - P、领克07等多款车推动品牌新能源销量持续上行。首款纯电领克Z20欧洲上市,2025款领克03 +正式上市,销量提升有望加速净亏损收窄[4] 燃油车品牌 - 燃油车基盘稳固,联营企业创新出海模式。受益CMA平台赋能,吉利油车产品力持续领先,在8 - 20万价格带燃油车优势明显,国内燃油车合资品牌占比较高,未来自主品牌替代有望持续贡献稳健的销量。集团拥有较为成熟的全球化销售网络及产能,协作机制有望持续拓展市场,并购宝腾汽车股权拓展东南亚汽车市场,与沃尔沃和雷诺品牌协作,加速国内车型向海外导出。同时随着印尼、阿尔及利亚等KD工厂投产,加速海外扩张。同时海外油车毛利率大幅高于国内,出海占比提升,进一步打开海外盈利空间[5]
小鹏汽车-W:新品周期开启,智能化逻辑延续
平安证券· 2024-11-20 11:30
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4] 核心观点 - 新品周期开启,智能化逻辑延续,连续两款热销车型推出一定程度上扭转不利局面,2025年进入强产品周期,增程车型进一步开辟新增量,向上势头较强[10][11][13][14] 公司基本信息 - 行业为汽车,公司网址为www.xiaopeng.com,实际控制人为何小鹏,总股本为1899.19百万股,总市值为911.57亿元,每股净资产为16.86元,资产负债率为58.10%[8] 财务数据 历史财务数据 - 2022 - 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855、30676百万元,YOY分别为28.0%、14.2%,净利润分别为-9139、-10376百万元,YOY分别为-87.9%、-13.5%,毛利率分别为11.5%、1.5%,净利率分别为-34.0%、-33.8%,ROE分别为-24.8%、-28.6%,EPS分别为-4.81、-5.46元,P/E分别为-10.0、-8.8倍,P/B分别为2.5、2.5倍[9] 2024年三季度财务数据 - 2024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1.0亿元,同环比分别增长18.4%/24.5%,亏损达到18.1亿元,同比收窄53.5%,环比扩大40.7%,交付新车46533台,同环比分别增长16.3%/54.0%,汽车销售收入达到88.0亿元,对应单车营收为18.9万元,环比下降3.7万元,汽车销售业务毛利率为8.6%,同环比分 别提升14.7/2.2个百分点,服务及其他收入达到13.1亿元,同环比分别增长90.7%/1.1%,毛利率达到60.1%,环比提升5.9个百分点,整体毛利率达到15.3%,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储备达到357.5亿元[10][11] 财务预测 - 维持2024 - 2026年营业收入预测为414亿/781亿/1029亿元,对应2024 - 2026年净利润预测分别为-61亿/-17亿/+14亿元[14]
小米集团-W:港股公司信息更新报告:汽车上升势头持续,高端化有望提振主业利润及估值
开源证券· 2024-11-20 10:32
投资评级 - 评级:买入(维持)[2] 核心观点 - 汽车上升势头持续,高端化有望提振主业利润及估值[2][6] 相关数据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11/19股价28.300港元,一年最高29.700港元最低11.840港元,总市值7,064.40亿港元,流通市值7,064.40亿港元,总股本249.63亿股,流通港股249.63亿股,近3个月换手率41.14%[3] - 2024Q3经调整净利润63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汽车等创新业务亏损额收窄至15亿元。手机出货量环比增长至43.1百万,毛利率11.7%;IoT收入261亿元,毛利率20.8%;互联网收入85亿元,毛利率环比下滑0.8个百分点至77.5%;汽车销量近4万台,ASP环比增长1万元至23.9万元,毛利率环比提升1.7个百分点至17.1%[7] - 预计2024Q4经调整净利润5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主业利润65亿元,环比下滑预计主要由于销售费用及研发费用季节性投入增加,而智能电动汽车等新业务亏损有望继续收窄[8] - 2022 - 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80,044百万元、270,970百万元、358,493百万元、443,153百万元、526,238百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7%、-3.2%、32.3%、23.6%、18.7%;净利润分别为8,518百万元、19,273百万元、24,366百万元、31,927百万元、43,021百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1.4%、126.3%、26.4%、31.0%、34.7%;毛利率分别为17.0%、21.2%、21.0%、21.1%、21.0%;净利率分别为3.0%、7.1%、6.8%、7.2%、8.2%;ROE分别为1.7%、10.6%、12.9%、15.2%、18.1%[9] 业务数据 - 基于IoT业务超预期,将2024 - 2026年经调整净利润由210/282/333亿元上调至244/319/430亿元,同比增速为26%/31%/35%[6] - 公司指引2024年出货量约1.7亿部,预期2024Q4手机ASP及毛利率有望分别受益于高端机上量以及存储价格企稳而环比提升;受益于2024Q4促销旺季以及国补,预计2024Q4 IoT收入有望环比微增、毛利率有望环比稳定;预期2024Q4互联网收入或延续环比持平或略增;2024年出货量目标13万台对应2024Q4出货量6.3万台,预期ASP受益于权益取消有望实现环比提升、叠加规模效应,有望驱动毛利率继续环比提升[8]
同程旅行:Travel demand remains resilient
招银国际· 2024-11-20 09:57
投资评级 - 报告对同程旅行的投资评级为“买入”,目标价为23.5港元,潜在上涨空间为32.8% [1][2] 核心观点 - 同程旅行2024年第三季度总收入为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1%,超出市场预期3% 调整后净利润为9.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7%,超出市场预期11% [1] - 核心OTA业务的营业利润率从2023年第三季度的25.2%提升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31.1%,主要得益于营销策略的优化 [1] - 2024年第四季度预计总收入为4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核心OTA业务收入预计同比增长19% [1] - 2024年全年收入和非GAAP净利润预测分别上调1%和3% [1] 财务表现 - 2024年第三季度核心OTA业务收入为40亿人民币,占总收入的80%,同比增长22% 其中交通票务服务、住宿预订服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1%、22%和24% [1] - 2024年第三季度旅游业务收入为9.79亿人民币,占总收入的20% [1] - 截至2024年9月底,12个月累计服务旅客数量达到18.8亿,同比增长20% [1] 未来展望 - 2024年第四季度预计核心OTA业务的营业利润率将继续提升,主要得益于用户补贴的减少和营销支出的优化 [1] - 2024年第四季度预计非GAAP净利润为6.1亿人民币,非GAAP净利润率为15.0% [1] - 2024年全年收入预计为171.7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4.4% 2025年和2026年收入预计分别为203.84亿人民币和231.97亿人民币 [4] 估值 - 基于DCF模型的目标价为23.5港元,对应2024年和2025年调整后市盈率分别为18倍和16倍 [1] - 2024年预计每股收益为1.18人民币,2025年和2026年预计分别为1.39人民币和1.58人民币 [4]
携程集团-S:业务稳健,竞争趋缓,上调目标价
交银国际证券· 2024-11-20 09:31
报告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5][12][15] 报告核心观点 - 携程集团业务稳健,竞争趋缓,上调目标价。酒店业务表现好于预期,交通业务增长恢复常态化,上调2024/25年收入预期4%/6%,Trip.com预计将持续贡献收入增量,投入及亏损可控[1] 股份资料 - 52周高位 (港元) 543.00,52周低位 (港元) 256.20,市值 (百万港元) 308,003.84,日均成交量 (百万) 1.66,年初至今变化 (%) 72.26,200天平均价 (港元) 407.46[1] - 收盘价478.20港元,目标价605.00港元,潜在涨幅26.5%[1] 2024年3季度业绩 - 收入15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16%,高于预期2%,其中住宿+22%/交通+5%/度假+17%/商旅+11%。内地酒店间夜量同比增15%+,ADR仍承压但降幅收窄至低个位数;出境机酒预定恢复至2019年的120%,领先国际航班80%+的恢复速度;Trip.com收入增速60%+,占收比约9%。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22%至60亿元,超过预期24%/25%,得益于交叉销售持续优化和有效控费。市场恢复下营销投放持续,调整后营销费用同比增23%,低于预期5%,占收比21%,同比基本稳定[2] 2024年4季度业绩预览 - 预计收入同比增19%至123亿元,对比彭博预期的121亿元,其中住宿+29%/交通+13%/度假+9%/商旅+1%。内地酒店ADR压力持续减弱,机票收入增速转正带动内地收入增13 - 14%。出境恢复仍延续3季度趋势,领先行业,预计增速约30%。4季度为Trip.com海外旺季,对收入贡献预计增至12%。预计调整后运营利润26亿元,同比持平[2] 盈利预测变动 - 2024 - 2026年总收入预测分别为52,928、60,600、68,783(单位:百万人民币),增速分别为18.8%、14.5%、13.5%。各业务板块收入及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或变动[4] 财务数据 - 2022 - 2026年各项财务指标呈现不同趋势,包括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等方面。例如,收入预计逐年增长,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也有相应变化[17]
国泰航空:强者恒强,香港头部航司步入新机遇期
申万宏源· 2024-11-20 09:31
报告投资评级 - 给予国泰航空“买入”评级[3][6][9][10] 报告核心观点 - 国泰航空为香港头部航司,布局全球,在客货业务、香港航空枢纽及大湾区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有望在疫情后迎来新机遇,提升盈利能力[3][4][5] 公司基本信息 - 国泰航空成立于1946年,是香港第一家民用航空公司,也是寰宇一家的创始航司之一。截止2024年6月底,客运航班飞往全球八十多个航点,运营货机服务41个境外航点[41] - 太古股份为最大股东,持股45%,中国国航参股29.99%,国泰航空与国航交叉持股,同时国泰航空持有国航权益为15.87%,旗下拥有多个全资控股子公司[46] 市场数据 - 2024年11月18日,收盘价为8.91港币,H股市值为573.64亿港币,流通H股为6438.15百万股,汇率为1.0826人民币/港币,一年内股价与基准指数对比走势分别为-18%、32%、82%[1] 业务分析 客运业务 - 2023年随着疫情限制放开以及出行需求提升,客运量大幅反弹,24年运量保持同比增长,需求仍在持续释放。预计未来票价相较目前水平将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预计小于今年,客运利润贡献未来有望提升[4] - 疫情前国泰航空客运规模保持逐年增长,2009 - 2019年客运量CAGR为3.7%。对国际旅客依赖程度较大,疫后旅客运输量遭到重挫,2023年恢复至19年63%,截止24H1运输旅客量达到1066万人次,yoy + 36.4%[65] 货运业务 - 在航空货运市场保持强劲的势头下,国泰航空未来有望继续通过提高货运运力提升货邮运输能力,利用香港航空市场的空运枢纽优势继续推动货运业务[4] - 2009 - 2019国泰航空货邮吞吐量CAGR达到2.9%。疫情期间货运业务受影响较小,但目前仍较疫情前有较大恢复空间。23年货邮收益水平同比19年+41%[70] 行业环境及机遇 - 香港作为全球性航空枢纽,为国泰航空发展航空货运业务提供了地理位置优势。在后疫情时代,香港机场客运量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香港机场与航司的优势能得到更好发挥,航空货运业务迎来发展机遇[4][5] - 长期来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建设逐步落地,国际航线资源合理分配,各个机场间的合作空间将加大[4] 盈利预测及估值 - 预计2024年国泰航空归母净利润将同比下降至71.33亿港元,考虑未来公司自身业务增长、成本压力进一步减小以及国航业绩改善后将带来部分投资收益,预计2025 - 2026E公司将实现归母净利润90.08/108.20亿港元。按照盈利预测,当前市值对应公司24 - 26E PB估值分别为0.88/0.80/0.73x,预计2024 - 2026年国泰航空ROE可分别达到10.9%、12.6%、13.7%,参考公司历史PB - ROE回归情况,以2025年作为估值基础,给予公司2025年PB估值为1.1 - 1.2倍,对应估值787 - 858亿港币,向上37 - 50%空间[6][9][10]
小鹏汽车-W:P7+上市点评:开启AI汽车时代,18.68万起售定价大超预期,打造新爆款
长江证券· 2024-11-20 09:31
投资评级 - 评级:买入丨维持[5] 核心观点 - 11月7日小鹏P7+正式上市,起售价为18.68万元,共有三个版本,长续航版/超长续航版/限定版MAX版分别为18.68/19.88/21.88万元,限定版首发500台,上市即交付,上市12分钟大定破万。小鹏P7+开启AI汽车时代,兼具豪华空间和高智能化,定价大超预期,打造新爆款。智驾能力持续领先,随着新车周期强势开启,叠加渠道变革和营销体系加强,公司销量有望加速提升。规模提升、平台和技术降本效果将进一步体现,叠加软件盈利的商业模式拓展以及出海持续增长,公司未来盈利具备较大弹性[2][5][6] 车型相关 - 小鹏P7+是用SUV的思路打造轿跑空间,C级尺寸、D级空间,具备轿跑的姿态、SUV的空间以及MPV的舒适。外观方面,首批车型将推5种颜色选择,分别是新月银、星云白、暗夜黑、星暮紫、云贝米,车顶采用悬浮式设计理念,配合尾部的双层尾翼,更具动感的轿跑姿势,整车风阻系数仅为0.206Cd。尺寸方面,该车的长宽高分别为5056/1937/1512mm,轴距3000mm,超大内部空间,同级最大725L超大后备箱,后排放倒后更可拓展至2221L。动力方面,单电机版最大功率180kW/230kW,并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组,提供60.7kWh和76.3kWh两种规格的电池包,对应的纯电续航为620km和710km,全系800V高压架构,同级最低百公里11.6kWh电耗。座舱及内饰,全系标配豪华软装材质,全新云感舒适座椅2.0,全系标配双通风、双加热、六大场景按摩,配备了20个高保真HiFi音响[6] 价格与竞争优势 - 定价大超预期,打造新爆款。小鹏汽车新一代技术持续降本,P7+起售价大幅低于预售价的20.98万,相较同续航汉EV 2025款605KM尊贵型19.58万的售价,便宜0.9万元,同时P7+在座舱及智驾方面更加领先。AI定义汽车,进入AI智驾平价时代。全系首发搭载小鹏全新一代AI鹰眼视觉方案,标配双Orin-X芯片,算力508TOPS,相比起传统摄像头,具有更准,更清,更远的信息采集能力。首发搭载AI天玑XOS 5.4.0,支持0速激活原地启动XNGP,交付即可用。全新智驾方案不受城市、路线、路况的限制,具备"门到门"以及"车位到车位"的功能。纯视觉方案叠加公司技术降本,高阶智驾体验成本进一步下探,开启AI智驾平价时代[7] 盈利预期 - 预计公司2024年收入为427亿元,对应PS 2.0X,大众软件收入体现大幅改善财务表现,公司有望进入新车周期拐点[8]
亚盛医药-B:APG-2575 NDA受理,多个注册临床在研
广发证券· 2024-11-20 09:30
报告投资评级 - 评级:买入[5] 核心观点 - APG-2575 NDA受理,多个注册临床在研,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上市的Bcl-2抑制剂,基于关键注册II期研究结果[2][3] - Bcl-2抑制剂是CLL/SLL革命性疗法,APG-2575国内进度领先,还有多项III期临床在研[3] - 耐立克新适应症有望纳入医保,全球注册临床顺利[3] - 预计公司2024 - 2026营收为10.13/6.09/10.74亿元,采用DCF估值法,得到合理价值为46.83港元/股,维持“买入”评级[3][5] 财务数据总结 营收 - 2022A为2.10亿元,2023A为2.22亿元,2024E为10.13亿元,2025E为6.09亿元,2026E为10.74亿元,2022 - 2026年增长率分别为651.4%、5.9%、356.5%、-39.9%、76.4%[4] 利润 - EBITDA在2022A为-8.36亿元,2023A为-8.01亿元,2024E为-1.44亿元,2025E为-6.37亿元,2026E为-3.04亿元;归母净利润在2022A为-8.83亿元,2023A为-9.26亿元,2024E为-2.86亿元,2025E为-8.04亿元,2026E为-4.69亿元[4] 其他财务指标 - 2024E主营收入增长率356.5%,毛利率97.0%,净利率-28.2%,资产负债率84.6%,有息负债率66.1%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