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重要改革落地!科创成长层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7-13 17:15
科创成长层正式落地 -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科创成长层指引》,自7月13日起施行,标志着市场期待已久的科创成长层正式落地[1] -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科创板创新改革将持续推动科技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支持未盈利科创企业成长,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注入活力[2] 科创成长层五大核心内容 - **定位**:精准支持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广、研发投入高、上市时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3] - **范围**:包括存量未盈利科创板公司(发布即纳入)和新注册未盈利科创板公司(上市即纳入)[3] - **调出机制**:增量公司需符合科创板第一套上市标准,存量公司需首次实现盈利,调出程序与年报披露同步[3] - **信息披露**:要求年报中披露未盈利原因及影响,临时公告需及时披露风险或负面事项,中介机构需督促风险披露[4] - **风险标识**:科创成长层股票简称后加"U",投资者需签署专项风险揭示书(存量股票不受影响)[5] 市场评价与行业影响 - 复旦大学张宗新认为科创成长层增强市场包容性,为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提供适配平台,预计将扩大科创板对科技领域的覆盖[7] - 招商证券刘杰指出科创成长层是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举措,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闭环生态,体现制度包容性[7] - 中信证券孙毅表示该制度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为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企业开辟IPO通道,补齐未盈利企业支持短板[7] - 国泰海通证券郁伟君认为新政通过科创成长层和第五套标准扩大,显著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加速前瞻性产业资本化进程[8]
让更多硬科技“金种子”破土拔节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12 00:41
独角兽与瞪羚企业政策支持 - 上海、四川等地出台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场景开放等举措支持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成长 [1] - 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创新生态的重要指标,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近三成 [1] - 2024年中国新晋独角兽企业53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清洁能源等硬科技领域 [1] 梯度培育机制 -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实施分类精准扶持:独角兽企业加强上市辅导和政策倾斜,瞪羚企业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手段 [2] - 动态筛选高潜力企业,完善制度保障以解决融资难、上市难等瓶颈 [2] 资本支持与融资渠道 - 设立长周期机制优化国有创投考核,加强金融资源供给以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 [3] - 引导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向早期、小型和硬科技企业 [3] - 利用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为独角兽企业上市创造有利条件 [3] 创新生态建设 - 推动链主企业向潜力独角兽开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4] - 建设联动创新平台整合政策、资本、人才等资源,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4] - 打造创新高地通过政策集成和生态集聚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4]
帮主郑重:创业板综大升级!你的投资逻辑该变了?
搜狐财经· 2025-07-12 00:28
创业板综指数调整 - 深交所对创业板综指数进行修订 剔除ST股和ESG评级C级以下公司 相当于给整个创业板市场做"体检升级" [3] - 创业板综覆盖95%创业板公司 总市值占比98% 修订后样本股从1300多只增至1316只 [3] - 前三大行业为工业 信息技术和医药卫生 合计占比70%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2%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79% 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三个领域占比74% [3] 指数长期表现 - 创业板综过去15年累计上涨197% 年化收益7.6% 今年已上涨10% [4] - 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医药和新能源板块呈现"地板价" [4] - 跟踪"创系列"指数的产品规模超过2000亿元 未来预计有更多资金流入 [4] 投资策略变化 - 指数基金投资价值提升 如万家创业板综ETF等产品流动性将改善 [4] - 选股思路可转向跟随指数 由专业团队把关 重点关注新纳入指数的优质公司 [4] - 中长线投资者可考虑将创业板综ETF加入配置 利用"入榜效应"获取收益 [4]
全球独角兽,崛起大湾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9:52
全球独角兽榜单概况 - 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523家 美国第一 中国第二 [1][2] -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72家独角兽 占全国21% [2] - 大湾区独角兽估值超100亿美元的企业包括SHEIN 微众银行 荣耀 OPPO与vivo [2] 大湾区独角兽分布特点 - 深广两市集中分布61家 深圳37家 广州24家 [2][8] - 深圳"硬科技"企业占比超80% 广州超50% 覆盖半导体 新能源 AI等领域 [2][4] - 深圳半导体行业6家独角兽包括嘉立创 比亚迪半导体 航顺芯片等 [4] - 深圳AI与机器人领域5家独角兽包括引望智能 大疆 元戎启行等 [4] 大湾区协同发展优势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全球第二 [4] -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向香港输送"天河二号"算力 [5] -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5] - 广深以人才密度换取创新浓度 东莞以制造精度支撑转化速度 [5] 产业协同典型案例 - 香港WeLab借助前海跨境数据流动试点 服务用户超7000万 [6] - 货拉拉在香港孵化 在深圳集成资源后发展为独角兽 [6] - OPPO在东莞设立总部 在深圳设研发中心 两地车程半小时 [6] -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年产能达4亿台手机 企业超3万家 [7] 广深独角兽孵化模式差异 - 深圳采用"大厂孵小兽"模式 5家独角兽源自大厂剥离 [8][9] - 引望智能由华为车BU剥离 估值超1150亿元 [9] - 比亚迪半导体脱胎于比亚迪IC设计部门 覆盖全产业链 [9] - 广州独角兽多为细分赛道中小企业 如致景科技将纺织生产周期缩短至5-7天 [10] - 乐禾食品通过动态定价算法将生鲜损耗率从8%降至3% 估值破100亿元 [11]
广东70家独角兽,多于印度,高过德法之和!过半主攻硬科技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19:25
全球独角兽企业概况 - 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523家 较去年增加70家 [2] - 美国以758家独角兽企业领先 中国以343家位居第二 [2] 广东独角兽企业表现 - 广东拥有70家独角兽企业 占全国总数1/5 [2] - 深圳37家独角兽居全国第3全球第6 广州24家居全国第4全球第11 [2] - 广东独角兽数量超越印度(64家) 相当于德国(36家)+法国(30家)+越南(4家)总和 [2] - 希音以3650亿元人民币估值持续位居全球十强 [2] 广东创新生态优势 - 2024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3.6% [3] - 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3]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3] 行业分布特征 - 超50%广东独角兽企业集中在硬科技领域 [4][5] - 半导体行业以10家独角兽领先 包括嘉立创 比亚迪半导体 芯粤能等 [5]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7家 包括引望智能 大疆 云鲸智能等 [5] - 新能源 生物科技 航天领域也是主要赛道 [5]
金改前沿|“向早向小向硬科技” 银行科技金融塑造新生态
新华财经· 2025-07-11 15:27
上海"大零号湾"科创生态 - 汇聚13000余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6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406件,国家级研发机构32家,成为上海科创"新地标" [1] - "大零号湾"金融港已投入运营,融资服务中心挂牌启用,26家金融机构集中入驻,构建"投、贷、保、扶"联动的金融服务生态 [1] 科技金融创新模式 - 传统银行放贷逻辑依赖财务报表或抵押品,而初创期科创企业面临研发投入高、资金短缺、无抵押品等问题 [2] - 上海银行通过"扫楼"方式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建立紧密互动,联合投资机构、券商、律所构建金融生态圈全方位服务科创企业 [3][4] - 科技金融服务需"贴地飞行",深入理解企业创新潜力,两所著名高校资源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5] 典型案例分析 - 氦星光联研发低空卫星激光通信模块,上海银行早期提供信用贷款避免股权稀释,企业已四次搬迁并建立外省生产基地 [4][5] - 芯绒科技专注高端传感器研发,上海银行基于创新能力、市场口碑和订单发放贷款,并对接风投基金和下游客户,拟启动第二轮贷款投放 [5] 银行服务策略转型 - 将初创企业"0到1"阶段称为"0到0.5阶段",需早期介入科技金融服务,通过动态评估企业攻坚能力逐步建立互信 [6] - 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平衡风险收益,采取"有进有退"策略,与企业共同成长 [6] 生态协同效应 - 金融与科创生态协同既培育科创企业成长,也为银行业转型开辟新空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6]
培育壮大独角兽企业群体 引导耐心资本投硬科技
证券日报· 2025-07-11 00:16
政策支持 - 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高成长企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潜力独角兽创新引领"行动,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支持发展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加速发展 [1] 行业现状 - 截至2025年1月1日全球独角兽企业达1523家,中国以343家位居第二 [2] - 国内独角兽呈现三大特征:硬科技与新兴赛道并重、区域集聚明显、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转化 [2] - 系统创新通过整合多维度要素构建高效创新体系,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张 [2] 发展意义 - 独角兽企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 [1] - 培育独角兽群体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 独角兽企业发展规模与质量是衡量地区科技实力、创新生态与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 [1] 面临挑战 - 国际投资争端加剧导致融资渠道受阻 [2] - 硬科技赛道企业培育周期更长且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2] - 部分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困境待突破 [2] 专家建议 - 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构建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担机制,引导资本投向早期硬科技企业 [3] - 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3] - 创新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试验新产品和服务 [3]
创投大咖闭门分享!沙丘开学精彩回顾
投资界· 2025-07-10 11:21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投行业经历快速崛起,当前关键词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需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机会[4][6] - 人工智能将引发颠覆性变革,硬科技投资进入黄金时代,ESK价值投资体系(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知识价值)成为新范式[9][11] - 沙丘投研院构建创投成长共同体,通过"闻道 明己 致远"理念培养企投家,校友生态覆盖800+企业家及投资人[23][37][39] 行业趋势 - 上半年IPO显著增长,港股市场复苏,头部机构重启招聘,显示创投市场回暖迹象[6] - 并购基金呈现"中国式"特征:以上市公司为核心买方市场,地方政府主导,跨境并购成关键突破点[30] -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学研融合(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突破技术"卡脖子"的核心路径[32] 投资方法论 - 早期投资需"立足全球、精准聚焦",坚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策略,形成可复制的思考体系[28] - 硬科技投资具有长周期特性,短期经济回报低但知识价值高,需通过产品市场化实现价值转化[11] - 成功投资需具备"见微光、进窄门、走险路"的勇气,结合长期主义定力与乐观心态[9] 机构实践 - 元禾原点专注早期投资十余年,验证"一俊遮百丑"的头部项目策略有效性[28] - 深创投等机构通过投资企业上市获得跨越式发展,体现创投行业"幸运且幸福"的特质[19] - 复旦科创基金采用"投资+孵化"双轮驱动模式,构建科技创新生态样本[32] 教育培训 - 沙丘课程涵盖"投资家能力模型"四大模块:创投历史、赛道选择、机构运营、早期策略[56] - 实战教学包含企业参访、投资实验室、毕业答辩等环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14] - 校友总会整合北京、长三角、大湾区三地分会,通过高尔夫/美酒协会强化社群联结[37]
基金经理二季度调仓曝光:掘金硬科技,押注机器人
环球网· 2025-07-10 10:54
权益基金投资动向 - 同泰远见混合基金上半年净值增长50%,近一年净值增长73.43%,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北交所上市公司,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硬科技领域,报告期内对半数重仓股进行了调整 [1] - 同泰产业升级混合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多为机器人产业链相关标的,以港股和北交所上市公司为主,一季度末持有的银行股已退出前十,基金经理因看好回调充分的人形机器人板块而逐步切换回该方向 [1] - 权益基金经理在A股结构性机会中积极调整,加大对硬科技、机器人等赛道的配置 [3] 债券基金投资动向 - 德邦短债基金规模从28亿元增至63.71亿元,增幅达1.28倍,德邦锐乾基金规模从去年三季度的0.51亿元攀升至7.32亿元 [3] - 德邦基金二季度采用票息资产与波动资产组合策略,信用债部分主要配置优质高性价比城投债,并辅以利率债、高评级国债存单等的波段操作 [3] - 德邦基金重仓债券从一季度末的中短债调整为以中长债为主,重仓持有多只30年期和20年期国债,德邦短债基金也首次重仓持有30年期国债 [3] - 债券基金经理在把握票息收益的同时,适度拉长久期,寻求更稳健的收益 [3]
聚焦“专精特新” 浦银安盛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今日发行
全景网· 2025-07-10 09:27
产品发行与定位 - 浦银安盛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今日正式发行,是北交所唯一宽基指数产品 [1] - 北证50成份指数精选市值规模和流动性最佳的50只北交所上市证券,包含大量专精特新企业 [1] - 指数覆盖AI、人形机器人、创新药、新能源等多个新兴产业细分龙头,兼具科技含量与成长潜力 [1] 公司战略与品牌布局 - 该产品是浦银安盛"全球科创家"和"指数家"业务品牌的深化,落实科技金融等政策的重要举措 [1] - "指数家"系列聚焦量化投资、指数增强、ETF三大业务线,提供指数增强、量化对冲、资产配置等解决方案 [1] - 产品丰富了"指数家"品牌产品线,针对小微盘成长风格提供差异化配置工具,满足高弹性、高成长性需求 [1] 产品矩阵与市场覆盖 - 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与沪深300指数增强、中证A50指数增强、中证A500指数增强、科创板100指数增强等多只宽基指增产品形成互补 [2] - 产品组合覆盖创业板ETF、中证A500ETF等宽基ETF,实现对京、沪、深各交易所及大、中、小、微盘风格的全面跟踪 [2] - 费率设计具有竞争力,优化投资体验,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1] 科技创新与资金引导 - "全球科创家"品牌通过高端装备、科技创新、港股通、全球智能科技等基金产品引导中长期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主战场 [2] - 战略布局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分享中国"硬科技"发展红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