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式茶饮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42所中、高职院校参加现代饮品融创设计与服务技能赛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20:28
赛事概况 - 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首届现代饮品融创设计与服务技能赛项全国总决赛于10月31日在内蒙古包头开赛 [2] - 赛事覆盖巴西、俄罗斯、中国等5个国家并设有Web技术、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等20余个前沿赛项 [2] - 本届饮品赛项包括新式茶饮、时尚调饮、微醺酒饮、创意咖啡4项内容 [2] 参赛情况 - 全国共有42所中高职院校参赛组成54支代表队共计172名选手 [2] - 参赛选手来自上海、山西、陕西、湖北、辽宁等多个地区 [2] - 比赛最终决出金奖6名、银奖12名、铜奖18名和优秀奖18名 [2] 赛事目标与行业影响 - 赛事聚焦现代饮品行业创新升级参赛团队需完成饮品设计方案撰写和现场制作展示两大核心任务覆盖饮品研发设计、制作工艺、服务规范等多个维度旨在推动健康饮品文化发展 [3] - 2025年大赛将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制定国际团体技能竞赛标准并颁发金砖技能护照为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提供高技术技能人才 [3] - 大赛将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创新技术研讨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 [3] 长期规划与平台建设 - 大赛计划建设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3] - 规划建设海外金砖工坊及金砖联合学院开发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实现留学生互换、教师交流及学分互认 [3]
Q3西安首店首发势头强劲,数量激增超2倍
36氪· 2025-10-31 10:37
核心观点 - 西安“首发+”生态体系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挖,商业逻辑从流量争夺升级为构建可持续的“留量”生态 [1][3] Q3首店经济解码 - 2025年第三季度西安引进品牌首店155家,环比增长超2倍,其中全国首店1家、区域首店77家、省份首店7家、城市首店70家 [4] - 城市首店与区域首店合计占比高达95%,显示品牌方采取“区域渗透、城市深耕”的稳健拓店逻辑 [4] - 国际品牌首店占比为12%,但缺乏顶级品牌或“中国首店”,显示在吸引高能级国际资源上仍面临一线城市竞争 [5] - 市场繁荣由中低风险策略驱动,高端拉动作用有限,未来需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与数量并重”转变 [7] 业态演进观察 - 餐饮业态新开78家,占比50.3%,但份额环比下滑15%,表明赛道进入存量博弈的精耕细作时代 [8] - 零售业态新开59家,占比38.1%,份额大幅提升10.3%,显示市场向个性化实物消费回摆 [9] - 生活服务、儿童亲子等配套业态稳步增长,为构建全时段、家庭型消费场域提供支撑 [9] - 餐饮竞争逻辑转向社交货币与情绪慰藉,休闲餐饮(烘焙甜品与新式茶饮)占餐饮37% [11] - 地域特色菜系如云贵菜、湘菜集中涌现,反映消费者从“吃口味”向“吃文化”迁移 [13] - 零售逻辑从“卖货”转向“推荐生活方式”,服饰集合店(9家)和IP主题店诠释“策展式消费”与“圈层兴趣” [14] - 设计师及小众品牌入驻回应消费者个性表达需求,避免撞衫的渴望带来新增长机遇 [16] 空间布局逻辑 - 雁塔区以83家首店、占比54%确立商业核心区地位,优势源于标杆项目聚集及多元消费人群 [19] - 曲江新区(24家)首店质量偏高,区域首店占比超80%,侧重设计感与国际化品牌 [20] - 碑林区(17家)侧重城市首店,主打高性价比与高频次消费,定位“城市生活枢纽” [20] - 长安区、西咸新区等外围区域实现首店突破,标志商业资源向更广城市空间渗透 [21] - 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引入42家首店,通过“全品类、海量级”策略构建“首店首选地”心智 [23] - 第二梯队项目如西安大悦城、老城根Gpark聚焦青年文化与潮流领域,构建差异化内容生态 [23] 首发活动赋能分析 - 2025年第三季度西安举办首发活动114场,其中全国首发17场、区域首发25场、城市首发72场 [26] - 城市首发占比63%,活动策略重在深耕本地市场、塑造城市级话题 [28] - 展览展销类活动61场,占比54%,凭借高互动性及主题灵活性成为顶流 [29] - 演出演艺类活动42场,占比37%,有效提升客群黏性与城市文艺气质 [29] - 首发活动价值从引流工具升维为核心战略资产,通过“内容+商品”立体攻势为首店落地赋能 [32] - 离境退税政策与首发经济结合,形成吸引国际消费的“组合拳”,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32]
这一赛道不到10年达到3500亿
第一财经· 2025-10-27 16:43
中国茶产业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茶产业总体规模突破万亿元,其中传统原叶茶约3500亿元,液态茶饮料1250亿元,新式茶饮3540亿元,深加工与健康产品1200亿元,茶文旅约1000亿元 [3] -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到2024年达到5250万亩,过去24年面积增长3.2倍,产量在过去二十年增长4.64倍 [4] - 2024年中国茶叶产量达374万吨,大幅领先于排名第二的印度(128.48万吨),中国茶叶出口量超37万吨,排名世界第二 [5] 新式茶饮的崛起与影响 - 新式茶饮在不到10年内规模达到3540亿元,预计2025年将远超3500亿元并持续上升,而传统原叶茶发展5000年规模为3500亿元,即饮茶20年规模为1250亿元 [8] - 2024年新茶饮行业净增加1.1万家门店,形成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现象级消费热潮 [8] - 新茶饮快速发展得益于供应链、研发加工、门店经营和销售的全面数字化,其国际化拓展迅速,例如蜜雪冰城在境外有5000家门店,霸王茶姬去年在境外有208家门店 [9] 红茶品类结构变化与贸易动态 - 红茶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茶类,2023年产量达37万吨,比2005年提升7.1倍,占茶叶总产量比重从2005年的5.1%提高到2023年的10.45% [10] - 中国红茶从以出口为主转向以内销为主,2005年前80%红茶用于出口,到2024年仅有6.62%用于出口,93%以上用于内销 [10] - 中国已成为红茶净进口国,2024年红茶进口量达4.19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7.6%),而出口量约2.48万吨(占总出口量的6.6%),进口替代成为国内红茶生产增长的重要空间 [11][12] 红茶产业的发展潜力与区域格局 - 全球红茶出口总量155万吨占国际茶叶出口总量80%,而中国红茶出口量仅2.48万吨,占全球红茶贸易量1.6%,对比历史上曾占据世界红茶贸易量50%以上,出口潜力巨大 [13] - 中国红茶产区不断扩大,2005年仅湖南、云南两省产量超1万吨,2022年有9省超1万吨,贵州、河南等成为新兴重要产区 [13] - 宜宾市作为红茶重点产区,茶园面积达130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360亿元,2024年川红工夫产量1.7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成为当地产业新名片 [14]
茶产业突破万亿规模,这一赛道不到10年达到3500亿
第一财经· 2025-10-27 15:25
中国茶产业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茶产业总体规模迈入万亿级,具体构成包括:传统原叶茶约3500亿元、液态茶饮料1250亿元、新式茶饮3540亿元、深加工与健康产品1200亿元、茶文旅1000亿元左右 [1] - 截至2024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250万亩,在过去24年间面积增长3.2倍,茶叶产量在过去二十年间增长4.64倍 [2] - 中国茶叶产量在2005年超越印度成为世界第一,2024年产量达374万吨,远超排名第二的印度(128.48万吨);中国茶叶出口量以超37万吨排名世界第二 [2] 新式茶饮的崛起与影响 - 新式茶饮赛道在不到10年内规模达到3540亿元,预计2025年将远超传统原叶茶的3500亿元规模 [4] - 2024年新茶饮行业净增加1.1万家门店,形成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现象级消费热潮,其快速发展得益于供应链、研发加工、门店经营和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 [4] - 新式茶饮成为现象级出口案例,例如霸王茶姬在境外有208家门店,蜜雪冰城在境外有5000家门店,其消费场景与西方喜好冰饮的习惯相吻合,国际化拓展迅速 [4] 红茶品类的发展与结构变化 - 21世纪以来红茶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茶类,现为仅次于绿茶的第二大茶类,是新茶饮中使用最多的原料 [5] - 2023年中国红茶产量达37万吨,比2005年提升7.1倍;红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5.1%提高到2023年的10.45%,增长1倍 [5] - 红茶消费从以出口为主转向内销为主:2005年前80%红茶用于出口,到2024年生产的红茶仅有6.62%用于出口,93%以上用于内销 [5] 红茶进出口贸易格局 - 中国红茶进口量持续上升,从2015年的1.88万吨增至2024年的超过4万吨,中国已成为红茶的净进口国 [5] - 2024年中国红茶出口量约2.48万吨,仅占总出口量的6.6%;相反,红茶进口量达4.19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7.6%,是第一大进口茶类 [6] - 2024年全球红茶出口总量为155万吨,占国际茶叶出口总量的80%,而中国红茶出口量仅2.48万吨,占全球红茶贸易量的1.6%,出口竞争力较弱但对比历史份额(曾占世界贸易50%以上)有巨大潜力 [6][7] 红茶产业区域发展与创新 - 中国红茶产区不断扩大,从2005年仅湖南、云南两省产量超1万吨,发展到2022年有9省超过1万吨,贵州、河南等成为新兴重要产区 [8] - 形成凤庆县、福安市、祁门县、宜宾市等红茶主产县(市),并涌现川红集团、正山堂等以红茶产销为主的龙头企业 [8] - 以宜宾为例,其茶园面积达130万亩,茶叶综合产值360亿元;2024年川红工夫产量达1.7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通过科技赋能选育新品种、创新工艺推动产业发展 [9]
A股四季度展望|流动性拐点预期之下的资产荒
市场回顾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涨幅几乎持平 低于新兴市场13.7%的涨幅 [2] - 截至9月16日 沪深300指数在三季度累计上涨18.7% 表现超过新兴市场10.9%的整体涨幅 [2] - 三季度市场上涨主要得益于流动性的快速改善 [2] 四季度市场展望 - 股市上涨仍将主要受流动性驱动 海外美联储开启宽松周期有利于新兴市场表现 [3] - 国内流动性改善在四季度存在趋势惯性 市场对政策的期待有望对冲基本面的疲弱 [3] - 需关注增量流动性的结构性特征 包括被动基金增配权重股和险资对红利央国企的结构性增配 [3] 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 维持沪深300在2025年和2026年营业收入增速预测为4.5%和5.3% [4] - 对应2025年和2026年净利润增速预测为2.8%和6.7% [4][5] - 金融行业可能从去年对盈利的拉动项转为拖累项 [4] - 考虑无风险利率下行后 A股风险溢价估值在三季度上涨后仅恢复至合理水平 沪深300和全A指数的ERP仍未触及历史均值 [5] 投资主线与建议 - 投资策略为"把握基本面 享受资金面" 关注基本面成长性确定的细分板块 [6] - 长期投资者可将"哑铃策略"中的红利板块适度向科技成长板块倾斜 [6] - 重点关注高附加值出海升级两大主题:审美出海和高端智能制造 [6] - 审美出海相关机会集中在新消费板块 包括入境游 短剧 文创潮玩 手游 主机游戏 新式茶饮等 [6] - 高端智能制造重点关注电子 家电 汽车 军工等行业 以及创新药 机器人 AI硬件等题材 [6]
把好风景转化为新动能(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10-09 10:02
文章核心观点 - 福建省通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独特自然禀赋和人文底蕴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文旅经济展现出强劲活力,并在假期期间创下历史新高的游客接待量与旅游花费 [1][6] 文旅融合与街区活化 - 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通过改造历史建筑,引入沉浸式艺术展和新式茶饮店等业态,实现传统文脉与现代商业的结合,其中“闽江夜话”艺术展一个月吸引参观者超5万人次 [1] - 福州通过传统装束技艺“三条簪”、《最美茉莉花》沉浸式演艺及超150场非遗主题活动,成功打造文旅流量密码并带动街区消费 [2] 滨海旅游与产品创新 - 平潭综合实验区22号游艇码头已建成49个泊位,引入帆船、游艇、摩托艇等多样化海上项目,推动游艇旅游向大众休闲方向发展 [3] - 平潭猴研岛“68小镇”通过文化市集、美食和海岛音乐节等业态吸引游客,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40.5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55.32亿元,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13.2%和17.3% [3] 乡村生态与研学旅游 - 莆田荔城区北大村依托1500余棵荔枝树建设“荔林水乡”公园,将生态禀赋与“励志”研学主题结合,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30% [5] - 宁德霞浦民宿产业从最初2家发展至约670家,去年全年营业额超4亿元,带动2万人就业,并推行“一年一定价,全年不加价”策略以提升游客体验 [5][6] 假期整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福建省累计接待游客逾4600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超388亿元,创历史新高 [6]
新潮流、新场景不断涌现 中秋消费市场频“上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6 12:43
老字号创新与国潮消费 - 北京前门大栅栏的老字号茶庄通过结合传统文化包装散装茶吸引大量消费者,门店内人头攒动,两侧柜台前都排起了长队 [1] - 老字号茶庄开设“茶空间”体验区,消费者可品尝现泡茶叶并听取茶文化讲解,同时开辟新式茶饮档口,推出多个系列的茶饮融合产品,融合百年茶香与青春风味 [3] - 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国潮市集将传统手作与现代设计深度交融,通过古法香囊、掐丝珐琅等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7] 沉浸式文旅体验新场景 - 福建华安土楼群举办“土楼奇妙夜巡游”活动,以数十盏非遗鱼灯和悬挂的巨型月亮装置打造沉浸式体验,并有高山族、彝族、傣族、苗族演员参与互动,邀请游客共跳篝火达体舞 [3] - 河南中牟建业电影小镇景区假期每天上演超160场精彩节目,包括《女子打铁花》再现古老技艺,并围绕中秋主题打造巨型月亮灯等氛围装置与互动活动 [4] - 山东淄博周村古商城景区结合中秋主题推出实景穿越沉浸式剧本游,游客可同时体验票号、状元府、大染坊等多个场景,山东济南大明湖超然楼则提供登楼赏月伴以悠扬乐曲的体验 [5] 节日主题餐饮消费趋势 - 地图导航数据显示,名字带有“团圆”的餐厅在城市数量排名中,重庆居首,温州、益阳、南阳等城市紧随其后 [7] - 从导航热度看,佛山、北京、无锡、哈尔滨等地的“团圆”餐厅备受青睐,这些餐厅以“团圆”为文化标签,结合地方特色美食,主打家庭聚餐场景 [7]
马明龙调研农村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时强调 切实守护群众身边资产 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镇江日报· 2025-09-26 04:44
文章核心观点 - 市委书记马明龙调研并强调需加强人大对村(组)集体资产的监督工作,以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项目发展,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乡村全面振兴 [1][2][3] 农村资产管理监督 - 强调要履行好人大监督职责,深入开展村(组)集体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确保集体资产安全并实现保值增值 [1][3] - 需用好监督试点经验,加强基层人大监督工作创新,依据规范路径推动闲置土地利用、沉睡资源盘活和低效资产运转 [3] 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 - 镇江经开区大路镇东岳村以党建品牌为引领,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体验项目,包括星空露营基地、垂钓采摘、野营BBQ及共享菜园 [1] - 扬中三茅街道友好村流转闲置民居和土地,打造扬中市首个红色教育基地宽新圩传统村落,并设有精神陈列馆、古树名木园和苗木种植园 [2] - 丹徒区宜城街道长山村联合产业发展公司引入长山航空飞行营地及拾里项目,包含无动力滑翔伞、热气球、真人CS、全地形越野车及咖啡茶饮等业态,飞行营地两次助力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镇江主场赛事 [2] 项目发展导向与目标 - 强调遵循市场规律,持续盘活闲置资源,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1] - 希望发挥生态优势,共同运营好文旅新业态,努力推进片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2][3]
茶百道海外布局加速推进 机构对其境外业务给予积极评价
新华财经· 2025-09-19 21:54
公司海外扩张进展 - 茶百道法国首家门店于巴黎开业,第二、第三家门店已在规划中 [2] - 店铺开业首周累计销售额近50万 [2] - 公司以可复制的模型稳步拓展海外新店,并在重点市场提升运营效率 [2] 公司海外运营策略 - 海外业务成功取决于单店运营质量及品牌的长期价值,而不仅是门店数量 [2] - 公司在复制国内成熟产品矩阵和供应链体系的同时,会结合各国情况做本地化调整 [2] - 公司提前布局海外的原料供应和物流网络,以确保关键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2]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茶饮品牌加速全球化布局,出海寻找新增量成为头部品牌的共同选择 [2] - 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纷纷加速开拓海外市场,从东南亚到欧美、澳新 [2] - 全球现制茶饮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在亚洲和欧美华人聚集区,消费者对新式茶饮接受度不断提高 [2] 机构观点与行业阶段 - 机构对茶百道境外业务给予积极评价 [3] - 茶饮行业出海已从试探阶段步入规模化、系统化拓展时期 [3] - 供应链能力和品牌运营效率将成为决定海外盈利能力的核心因素 [3] - 成功布局海外市场有助于品牌打开新增长通道,并反哺国内市场的品牌形象与竞争力 [3]
浙江加力“浙茶出海” 目标2027年茶叶出口额5亿美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23:41
政策支持措施 -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与杭州海关、宁波海关联合印发《支持"浙茶出海"的十条意见》 推动浙江茶叶走向世界 [1] - 政策涵盖建设标准茶园 开发多元产品 提升品质 完善服务 培育企业 打造品牌 拓展市场 优化生态 文化传播 保障机制等十个方面 [3] - 支持主产区开展茶园宜机化改造和生态低碳茶园管理技术推广 支持科研院所参与ISO、FDA等国际标准制修订 [5] -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海外仓建设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 深化茶叶出口监测预警机制 [5] 行业出口表现 - 浙江是中国茶叶出口大省 出口茶类主要是珠茶和眉茶等绿茶 [3] - 2024年茶叶出口量达15.6万吨 出口额4.7亿美元 持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3] - 2024年上半年呈现茶叶产品出口多元化特点 除珠茶、眉茶外 抹茶、名优茶、新式茶饮等产品出口形势良好 [3] 产品发展战略 - 深化产学研协同 推进茶叶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研发应用 [3] - 构建传统茶类、新茶饮及功能衍生品协同发展体系 [3] - 支持开发便捷茶产品和精深加工茶制品 培育新茶饮产业 拓展茶食品、茶用品领域 [3] - 推动茶出口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3] 品牌建设目标 - 用好"中国国际茶博会"等平台 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 [4] - 构建"区域公用品牌+龙头企业品牌+特色产品品牌"体系 [4] - 加快培育茶叶出口自主品牌 重点培育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区域性公用品牌 [4] - 支持企业创新产品设计、设立海外体验中心 [4] - 目标到2027年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5个 [4] 出口量价目标 - 目标到2027年全省茶叶出口额达5亿美元 出口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 [3] - 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占茶叶出口总额比重达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