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救命稻草来了,欧盟汽车业行动计划出炉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9 20:34
欧洲汽车工业现状与行动计划 - 汽车工业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1300万个就业岗位,贡献欧盟7%的GDP [5] - 欧盟委员会推出《汽车行业行动计划》,旨在提升竞争力、强化供应链,加快向可持续交通转型 [7] - 行动计划将汽车制造商实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期限从一年延长至三年 [7] 零排放汽车转型措施 - 修订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法规,允许制造商在2025-2027年期间平均其性能来达到目标 [9] - 2025年减排目标较当前低15%,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需从13.6%提升至20%-25% [11] - 计划通过财政政策使零排放车辆更具吸引力,如降低传统车辆补贴或改善零排放车型待遇 [13] 电动汽车需求刺激 - 德国取消补贴政策导致2023年底纯电动汽车需求下降 [13] - 推动"社会租赁"计划,低收入买家可每月支付40欧元购买纯电动汽车 [14] - 终止针对内燃机车型的企业车队和商业买家补贴政策(占新车销量60%) [14]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在主要高速公路沿线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充电站推广 [16] - 2025-2026年额外拨款5.7亿欧元用于重型商用车辆充电设施,此前已承诺17亿欧元 [16]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 美国和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先发优势 [18] - 建立自动驾驶汽车"单一市场",包括跨境测试平台和统一规则 [20] - 2027年前投入约10亿欧元公共和私人资金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20] 应对国际竞争 - 计划制定外国直接投资条件,可能包括合资企业和技术授权要求 [22] - 准备对电池和零部件领域的不公平补贴行为展开调查 [24] - 研究更严格的电动汽车原产地规则,防止不公平竞争 [24] 电池产业发展 - 支持欧盟电池产业,加强本土电池生产,可能提供直接支持 [25] - "电池助推器"计划在未来两年提供18亿欧元用于本土电池生产 [25] - 推动电池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依赖,增强供应链韧性 [25] 劳动力转型支持 - 增加欧洲社会基金投入,帮助工人重新培训以适应未来就业需求 [29] - 扩大"欧洲失业工人全球性调整基金",加快调整速度并扩大覆盖范围 [29] 行业反馈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支持行动计划中简化监管和提升竞争力的内容 [31] - Stellantis欢迎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灵活性调整,认为有助于保持行业竞争力 [33]
中日韩在美国造电池,产能翻番,前景未卜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8 21:09
美国电动汽车电池行业扩张 - 2025年美国将有超10家新电池工厂投产 使本土电池制造能力增长至4215GWh(较此前翻倍) [4] - 主要参与者包括LGES SK On 三星等电池巨头及丰田 福特 本田 现代 特斯拉 Stellantis等车企 [4] - 2024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达130万辆(同比+73%) 市场份额达81%(2021年32% 2022年58% 2023年73%) [4] - 销量增长受消费者激励措施和有利融资推动 通用 福特 现代等车企表现突出 [4] 新工厂投产的五大影响 - 供应链自主性:减少进口依赖 降低国际供应链中断风险 [6] - 成本下降:规模效应有望降低电池生产成本 推动电动车价格竞争力提升 [6] - 产业促进:保障电动车制造商供应 加速电动化转型 [6] - 就业创造:直接带动大量岗位 刺激当地经济发展 [6] - 技术创新:吸引研发资源 提升美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 [6] 日韩企业主导的产能布局 - 丰田投资140亿美元在北卡罗来纳州建厂(产能30+GWh) [13][15] - 松下能源在堪萨斯州投40亿美元建厂(30GWh 主要供特斯拉) [15] - LGES与本田合资在俄亥俄州建厂(44亿美元 40GWh) [15] - SK On与福特合资在肯塔基州(110+亿美元 86GWh)和田纳西州(110+亿美元 43GWh)建厂 [15][16] - 三星SDI与Stellantis合资在印第安纳州投31亿美元建厂(33GWh) [15][18] 政策与市场不确定性 - 特朗普政府可能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 并对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 [8][9] - 原材料供应受限:美国锂 镍 钴等关键矿物开采加工能力不足 [9] - 技术依赖风险:部分工厂由外国电池商主导 本土企业存在技术短板 [9] - 市场需求波动:若激励措施取消叠加关税提高 或导致需求不及预期 [9][11] 初创企业面临挑战 - Kore Power取消亚利桑那州12亿美元建厂计划 因未能获得关键联邦贷款 [20] - Freyr放弃乔治亚州26亿美元电池厂项目 转向改造现有设施 [20] - 初创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一致性 规模精度等制造障碍 [20] 行业未来关键变量 - 政策变化对车企 电池商 消费者的影响程度 [20][22] - 工厂投产后的实际利用率水平 [20] - 原材料关税若提高可能削弱本土工厂盈利能力 强化中国电池产业优势 [22] - 行业认为美国电动车转型趋势已定 本地化生产或抵消激励减少的负面影响 [22]
进击的“巨人”:丰田觉醒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8 16:19
核心观点 - 广汽丰田推出首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纯电车型铂智3X,以14.98万元起售价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打入14万级市场,打破合资品牌电动化智能化落后的刻板印象 [4][6][8] - 合资品牌集体加速电动化转型,通过本地化研发、价格战和配置升级与自主品牌展开正面竞争 [14][16][22] - 丰田通过人事调整、供应链合作和研发体系改革加速中国市场的智能化电动化布局 [18][20][24] 产品策略 - 铂智3X搭载27个感知硬件(126线激光雷达+11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3毫米波雷达)和254TOPS算力英伟达Orin-X芯片,配置对标20万元以上车型 [6][8] - 采用"一口价"策略,入门版10.98万元(叠加补贴后最低9.18万元),高阶智驾版14.98万元,较预售预期降价30%以上 [8][22][24] - 针对中国用户优化车机系统(12.3寸屏+三模式亮度调节)和内饰质感,提供3000元雅马哈音响等选装权益 [20][22] 市场竞争 - 东风本田S7起售价25.99万元搭载鸿蒙3.0技术,大众ID.3改款后累计销量达20万辆,形成合资阵营差异化竞争 [4][11][14] - 铂智3X直接对标比亚迪元PLUS,通过五座中型SUV定位和9万元级实际售价争夺市场份额 [24] - 2024年合资品牌普遍采用"一口价"策略,如凯迪拉克CT5降价7.39万元、天籁12.78万元起,引发价格战 [26] 企业转型 - 丰田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由本土团队主导铂智3X研发,区别于全球车型bZ4X的开发模式 [16][18] - 首次任命华人担任丰田中国总经理,计划2027年在上海投产雷克萨斯纯电车型 [20] - 与比亚迪、Momenta等本土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在智能座舱和智驾领域采用渐进式合作策略 [20] 市场反馈 - 铂智3X发布当日4S店试驾预约爆满,工作日进店客流量达两位数,店员对转化率表示乐观 [4][24] - 广汽丰田内部承认此前电动化产品力不足,将铂智3X视为改变消费者认知的关键产品 [24][26] - 行业观察认为合资品牌已补齐新能源叙事和配置短板,下一阶段将进入现金流消耗战 [26]
具身智能风口来了,多家车企早早布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6 23:51
政府工作报告与具身智能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显示中国对高科技自给自足的决心 [5] - 具身智能被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载体,政策层面获得高度重视 [10] - 东风汽车在行业率先提出"具身智能体"概念,其科技跃迁3.0战略与政府导向高度契合 [5][10] 东风汽车的具身智能战略 - 提出"三网融合"(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和"五智一体"(驾驶/座舱/平台/能源/制造)的智能汽车新形态 [5][7] - 通过七大科技引擎打造具身智能体:高阶智能驾驶(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大模型)、智慧座舱(大语言模型)、情感光学(2026年量产百万像素智慧大灯)、量子架构(2000兆帕钢+16000吨压铸)、天元架构(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马赫动力(47.06%热效率发动机)、智慧能量管理(续航提升15%) [7][8][10] - 技术特征包括:车身模型智能优化、AI智能底盘控制系统、OTA升级效率提升、故障定位准确率>90%、AI预测式能量管理系统 [7][8]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2024年被视为具身智能元年,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比亚迪智能生产线、小米智能家居等已布局该领域 [10] - 国内车企加速入局:广汽探索人形机器人、北汽投资银河通用/帕西尼感知、上汽三次投资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小鹏推出Iron机器人 [10] - 新创企业涌现:理想前高管创立维他动力聚焦机器人产品,宇树科技成为人形机器人融资领先企业 [10] 技术定义与应用场景 - 具身智能强调物理实体(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与环境互动,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边缘计算 [10] - 典型应用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仓储物流、农业无人机等领域 [10] - 技术范式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被视为继自动驾驶、生成式AI后的下一个技术风口 [10]
福特通用CEO给特朗普打电话,随后被豁免一个月关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6 23:51
关税政策调整 - 美国白宫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车企免征一个月25%关税,前提是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要求[4] - 特朗普政府表示愿意听取其他应免除关税的产品制造商意见[4] - 关税政策旨在施压加墨两国阻止芬太尼走私,但数据显示仅0.2%芬太尼来自加拿大边境[5] 车企影响 - 通用汽车股价当日上涨7.2%,福特上涨5.8%,但年内仍处于下跌状态[5] - 关税使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工厂的车辆成本平均增加3000美元,最高达7000美元[5] - 三大车企(通用、福特、Stellantis)符合美墨加协定要求(75%零部件来自北美)成为主要受益者[6] - 乘用车40%零部件需在美加制造,皮卡门槛为45%[6] - 本田、丰田等在美国有制造基地的国外车企也将受益[7] 行业反应 - 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主席表示三大车企赞赏关税豁免决定[7] - 福特CEO称仅对加墨征收关税不公平,国外品牌从全球进口数百万辆却不受影响[7] - 车企希望先确定关税政策和排放规则再增加在美投资[7] 贸易局势 - 加拿大表示若美取消部分关税,愿意减少报复性关税[5] - 墨西哥正与中欧亚买家谈判,寻求替代美国市场(去年Pemex 60%原油出口美国)[7] - 加拿大外交部长称可能利用石油天然气出口作为谈判杠杆[9] - 中国宣布自3月10日起对美国部分农产品加征10%-15%关税[10] 经济影响 - 贸易紧张导致美国就业增长放缓,企业普遍感到政策不确定性[10] - 美元触及三个月低点,标普500指数上涨1.1%[10] - 关税可能破坏加拿大经济复苏(75%出口依赖美国)[9]
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都提到这些热点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6 00:18
撰文 / 牛跟尚 设计 / 师 超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会前举行首场"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第一个回答记者提问,为小米和 小米汽车广而告之。 9时开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长60分钟,全文约17860字。报告三大 部分中前后两部分均提到汽车,还提到提振消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以及鼓励外资、对外投资等事项。 报告第一部分——2024年工作回顾,有关"进"的表述提到,高技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 辆。 这一部分还提到,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 (PM2.5 ) 平均浓度下降2.7% , 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2% 。 报告提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力支持"两新"工作。2024年8月,财政部明确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进一 步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能力。 报告提到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 ...
为了2025年盈利小目标,这家车企率先设立首席AI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6 00:18
推 cruise 为了2025年盈利小目标, 这家车企率先设立首席AI官 早在2020年就借助Al管理经销商库存 撰文 / 周 洲 设计 / 师 超 来源 / AutomotiveNews,Bloomberg等 > 好技之子 | 成就新汽车人 名三维 7 维 创 新 行 设 计 思 与 引 生 领 नार RB 向 E 通用汽车宣布,聘请思科和谷歌前高管巴拉克·图罗夫斯基 (Barak Turovsky) 担任首席人工智能官。 现年49岁的图罗夫斯基将向通用汽车软件和服务工程高级副总裁德夫·理查森(Dave Richardson)汇报工作。 他在通用汽车的工作职责将涉及制定整个组织的AI战略和愿景,覆盖从自主研发到制造环节。 "现在是参与通用汽车变革之旅的绝佳时机,我渴望为公司将 AI 应用于汽车技术的创新做出贡献,"他在 3 月 3 日在 LinkedIn 上写道。"凭借 25 年领导 杰出 AI 团队和开创性突破的经验……我很高兴将这些专业知识带到通用汽车。" 其实,通用汽车早在2020年就开发了AI,率先应用在经销商库存管理上。 如今,这家积极转型的车企正式设立符合大趋势的首席AI官,一方面展现了通用汽 ...
缓刑三年,欧洲车企或不会因减排不达标被罚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5 09:25
欧盟排放政策调整 - 欧盟委员会提议给予汽车制造商三年窗口期,允许2025年排放目标基础上提高排放量,为行业提供喘息空间[5] - 修正案将2025年合规窗口延长至2027年,允许车企用2026-27年更清洁车型抵消2025年排放超标[7] - 政策调整推迟欧洲电动汽车生产规模扩张,缓解2025年推出低价电动车型的压力[7] 行业反应与影响 - 大众、宝马、奔驰股价因政策放宽上涨[14] - 大众CEO支持欧盟务实态度,认为不影响减排目标且提供车型推出灵活性[15] - 雷诺称灵活性有助于保持竞争力,沃尔沃则担忧阻碍电动化转型并造成不公平竞争[15]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认为目标仍具挑战性,行业或需降价、减产或购买积分[15] 销量与罚款背景 - 2023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下降1.3%至199.5万辆,加剧达成27.5%减排目标的难度[11] - 原罚款机制下车企面临高达150亿欧元罚款,整合销售业务可能惠及特斯拉和中国厂商[11] 政策争议与技术路径 - 意大利、捷克支持放宽政策,后者争取五年延长期[12][14] - 欧洲汽车零部件协会(CLEPA)呼吁对插电混动、增程式等技术开放法规修订[17] - 环保组织T&E批评政策削弱清洁标准,制造转型不确定性[17] - 电动出行协会警告政策变动打击充电设施和电池投资信心[19] 配套措施与产业支持 - 欧盟拟成立行业联盟推进自动驾驶技术,探讨对本土电池制造商直接支持[20] - 行动计划包含激励企业用车部门采购电动汽车等长期措施[19]
第一梯队扩军?吉利智驾开启干拔式逆袭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5 09:25
新能源转型与销量表现 - 2021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仅1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7.5%,低于行业平均14.8% [5] - 2023年推出银河系列后销量快速攀升,2024年银河累计销量达49.4万辆,公司新能源总销量88.8万辆,12月渗透率58.6%,领先行业10个百分点 [5] - 2024年1月三款车型成为细分市场销冠:星愿(2.8万辆)纯电车型第一、星舰7 EM-i(20330辆)插混第一、银河E5(14734辆)纯电紧凑型SUV第一 [5] - 2024年1月公司总销量26.6万辆(同比+25%),其中国内23.9万辆位居行业首位 [5] 智能化战略与千里浩瀚系统 - 2025年发布五层级智驾方案"H1-H9",覆盖不同价位车型,目标实现"全国都能开"的智驾平权 [7][8] - H1方案:10V5R传感器配置,100TOPs算力,支持高速NOA和自动泊车 [7] - H3方案:11V3R配置,新增城市通勤NOA和记忆泊车 [8] - H5/H7方案:11V3R1L配置,增加激光雷达,支持无图NOA和泊车代驾 [8] - H9方案:13V5R(X)L配置,双Thor U芯片,1000TOPs算力,具备L3级冗余能力 [8] - H1方案已搭载于银河星耀8和E8,2024年下半年全系车型将配备不同层级智驾方案 [10] - Robotaxi车队已在苏州、杭州启动运营 [10] 安全技术突破 - 千里浩瀚系统强调"安全平权",实现120km/h自动刹停(AEB),2024年将提升至135km/h刹停能力 [12] - 配备行业最强AES(自动紧急避让),可连续规避两车道风险,结合环境智能选择AEB或AES策略 [14][15] - 低速场景新增开门预警、障碍物刹停、轮毂防刮蹭等功能,解决开门杀、盲区障碍等痛点 [15] - 依托30颗在轨卫星的"中国星链"系统,实现自然灾害预警和主动避险 [15] - 2024年成为国内首批通过NOA沙盒测试的企业 [17] AI技术布局与全域应用 - 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达23.5EFLOPS,位居中国车企第一 [19] - 星睿大模型融合DeepSeek与阶跃Step系列多模态模型,提升场景理解与决策能力 [21] - 拥有750万辆L2级智驾车辆数据,AIDrive大模型可每小时生成"万公里级"虚拟驾驶场景 [21][22] - AI深度整合至四大领域: - 智能架构:GEA架构实现"用AI架构造AI汽车" [25] - 智能能源:雷神EM电混热效率46.5%,AI云动力大模型使亏电油耗降至2L/100km [25] - 智能底盘:AI数字底盘实现4毫秒无人漂移,反应速度超人类25倍 [25] - 智能座舱:银河E8搭载15项AI功能如模糊指令车控、大模型创作等 [25] 新产品与定价策略 - 翼真汽车并入银河品牌,定位高端MPV [27] - 全新银河E8上市: - 车长5010mm,800伏四驱版功率475kW,零百加速3.49秒,续航665km [29] - 配备后排行政座椅(通风/加热/按摩),限时售价14.98-19.88万元 [29] - 银河全系3月限时优惠: - 银河E5起价10.78万、星舰7 EM-i 9.78万起、L7 11.58万起、L6 7.98万起、星愿6.88万起 [32]
那些支持马斯克的,为什么今天反对他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4 17:42
特朗普内阁会议与马斯克角色 - 特朗普上任后首次白宫内阁会议全程对媒体开放 马斯克作为政府效率部(DOGE)负责人成为首位发言人[4] - 马斯克提出美国财政赤字达2万亿美元 利息支出超国防开支 计划到2026年节省1万亿美元 相当于每天节省40亿美元[6] - 马斯克通过邮件要求200万联邦公务员汇报工作内容 约100万人回复 引发公务员群体对裁员担忧[6][8][10] 政府效率改革措施 - DOGE部门已取消多项支出项目 包括民主党支持的性别研究及与中国高校合作项目[10] - 马斯克解释邮件目的是识别"虚构人员" 特朗普支持该措施 称未回复者可能不存在[10] - 部门官方账号每日公布降本成果 采取类似推特裁员时的激进策略[10][14] 马斯克政治立场转变 - 2022年5月从民主党转向共和党 因特斯拉未获拜登政府足够重视[12] - 就职典礼手势引发纳粹联想争议 本人解释称与种族灭绝无关[12][14] - 公开支持德国右翼政党AfD 加剧欧洲对其反对声浪[14] 抗议活动与品牌影响 - 全美50多个特斯拉展厅出现抗议 欧洲多国同步举行"特斯拉下架"活动[16] - 波士顿 波特兰等地示威规模最大 部分前车主出售车辆[16][18] - 2025年1月欧洲销量同比降50% 美国销量降10% Model Y换代影响短期表现[20] 行业动态与产品规划 - FSD全无人监管版本将于6月在德州试点 中国已落地 特朗普政府放宽自动驾驶限制[21] - 专家指出车企CEO政治立场通常不影响销量 但马斯克案例特殊[21] - 欧洲中产阶级预算限制可能制约长期抵制 因特斯拉仍具性价比[21]